范文 > 读后感 > 玫瑰与悲伤读后感 > 导航 > 《玫瑰与教育》1500字读后感

玫瑰与悲伤读后感

《玫瑰与教育》1500字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玫瑰与教育》1500字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玫瑰与教育》1500字读后感

这个假期,我怀着对名师的崇敬,读完了窦桂梅老师写的《玫瑰与教育》,乍看题目,还以为是教育教学理论,其实不然,这是窦老师平时的一些杂感,有的是写在网上的一些随笔,书中的内容有的是与教育有关的,有的是她自己的读后感。读完这本书,好象更了解她了,书中对我最有益的莫过于她有关教学的感受,她的一些思维的火花也引起了我对自己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就是窦桂梅老师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同时以情动人,那些娓娓道来的文字,缓缓流淌出的是慈母对女儿的疼爱;老师对学生的关爱;领导对下属的期待;智者对朋友的友爱。读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感觉就如同与一位亲近的朋友谈心,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清淡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的很多读后感。
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她的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这话一点都不错,我认为,这门艺术的关键就是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而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掌握这门艺术的诀窍,更重要的是掌握爱的艺术。
有些老师常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好话听不进去,好心不接受,真是没良心;也有些老师总是常常以我是恨铁不成钢来宽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甚至粗暴,认为只要出发点对,是爱学生,是为学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计较。于是就出现了不问青红皂白的斥责,甚至打骂学生的现象,其实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的话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我的爱是否能被学生欣然接受。其实,这是教师情感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缺乏了爱,更缺乏了爱的艺术性。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我们就对他们严加管教,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动辄批评,甚至有时大发雷霆。很快,学生确实老实了,也许我们还会暗暗自喜,但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学生只是迫于你的权威,嘴巴不敢说,内心却不服气。 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从爱出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心底里关心爱护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付出百倍的耐心、细心和同情心,这样,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作为老师,我认为,对学生要从心底里拿出全部的爱心,爱得质朴,爱得自然,但是,这还是不够的,要想使爱独具魅力,还必须顺应童心,别具匠心,震撼人心,,讲求爱的艺术。我想,这才是我们毕生所追求的东西。
有这样的名师,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钦佩窦桂梅老师的同时,我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就应该学习她的教学方法和精神,从她的身上得到对我的身心和教学工作有利的东西。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在她的眼里,教育本身就是开不败的玫瑰花。
在教学中,能成为骄人玫瑰的毕竟是少数,但只要我们善于自我浇灌,善于自我反思,我相信我们也一样能够激情绽放,留一缕芬芳在教育的这片园地里!让我们都来做一朵绽放在那校园里的玫瑰吧!(作者:九方小学 邓晶)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一)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一爱一,对事业、家庭、一爱一情的体悟,记录了她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活生生的记录她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这都让我们觉得他是那么的贴近我们的生活呀。

走进【玫瑰与教育】,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挚一爱一,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教育人生的塑造,更多的则是感受到窦老师的独立思考、独家发现和独特表达等个一性一特征的彰显。这本书中我想提及最多的词语就是读书二字。

读书-思考-实践是这个时代的老师应当静下心来要做的一件事,这也是要成为一个有专业尊重的教师的必由之路,作为学生要读书,作为教师更要读书,我理解学生读书贵在培养兴趣,所以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即可。教师多读专业书籍固然是应当的,但更应当多读一些名着、专着等等,修身养一性一、净化心灵不敢说!但多多少少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一爱一好。从窦老师的这本书中我理解,教师应当是要培养读书的习惯的。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二)

玫瑰,教育的理想之园

读【玫瑰与教育】有感

不管何时何地,谁收到玫瑰花都会怦然心动。你看,一朵有一朵的吉义。比如,1朵代表我的心中只有你;18朵是真诚与坦白;99朵是天长地久。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一爱一、互谅;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一爱一;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一浪一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一爱一事业如同热一爱一我的生命一样。

摘自【玫瑰与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常常为自己的课堂缺乏生动、灵一性一、激一情、思想而苦恼、烦忧、惭愧、自责。或许这就是我不断买书读书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吧,是的,我自知自幼农村长大,没有书香的熏染,师范里自己倾心于玩耍,而对图书馆比较陌生,工作以后,才知道什么叫浅薄,唯有读书才能让自己长高啊!

教师的一生或许就是一个不断翻阅书籍,行走于学生中间以及文字之间的生命过程吧!

羡慕过李吉林童话般优美的文字,倾心过于永正幽默而活泼的课堂,感叹过支玉恒的四两拨千斤,震撼于李镇西的民一主教育现在,面前放的是一本【玫瑰与教育】。

吸引我的,首先是书名。这就好比一个人的眼睛,通过眼睛,我们有了想了解她内心的愿望,更多的是疑惑:被说三道四、世人表面热心其实漠然的教育怎么和这么美的字眼、这么美的形象玫瑰联系在了一起?

于是,在她高雅的清谈中感受其深深的忧患,随她走进听说读写的背后,聆听关于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伴着她的行踪,管窥一下日本的教育状况,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领略一道道文化风景

窈然回首,玫瑰与教育的含义及关系已渐清晰。原来是因为有了激一情的一陽一光和思想的空气,玫瑰才长久地灿烂在教育的四季里芬芳四溢。

一个女一性一,能做到除工作之外,全部时间几乎都在看书和写作上,这是怎样的一个女一性一?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一爱一,对事业、家庭、一爱一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一爱一。

按我的阅读心习惯,看完一个人的一本书,我是要尽量找他的全部着作的。一朵玫瑰将我引向整个玫瑰园。于是,又得以欣赏一簇玫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激一情与思想】、【创造生命的课堂】,接着又在线观看了她的一些课堂录像和演讲实录,这是怎样的一片让人怦然心动、心潮澎湃的园子啊!这是我们理想教育的园子呀!

玫瑰堪称大家,因为她有大心境,大气魄。

玫瑰是窦桂梅的网名,其实是窦桂梅的化身外表美丽而内在芬芳。或者,在她的眼里,教育本身就是开不败的玫瑰花。

【玫瑰与教育】一书最后一页,窦桂梅引用狄金森的一句诗: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因为她的【玫瑰与教育】,我想把这句诗改写一下:

跳着舞过平凡的日子,让我走进玫瑰的理想教育之园。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三)

本书主要记载了窦桂梅老师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及为人处事中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国外教育(日本)现状的透析,还有一篇篇富有真知灼见的读后感。

玖了这本书,我对窦桂梅老师肃然起敬,倒不是因为她如此年轻就评为全国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获得全国十杰教师提名,还担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而是通过【玫瑰与教育】这本书,通过窦桂梅老师的成长经历,我感受到了名师光环背后执着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令我触一动最大的是以下两点:

一、广泛读书,积淀学养。小时侯的窦桂梅老师没有读过多少书。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她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玫瑰与教育】第一辑【清谈与忧患】之【执子之手,与子偕行】中,我们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个读者到作者的经历,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代名师的经历。现在,读书成了我的习惯。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可以独自培植幸福的习惯土壤、一陽一光、水分都来自于美好的书籍。(窦桂梅语)读书已经真正成了她生活、工作、学习的一部分了。当然,读书也给她的教学,给她的不断成长提一供了深沉的底色。

峻、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一性一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为生命奠基】、【教育的对话】、【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着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窦桂梅语)

玖完名师之作,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离窦桂梅老师有多远?我们离理想中名师有多远?

名师之名在于学识胆略,在于砺志勤恳,在于审视笃行。他们都有一种忘我的独立、奉献之一精一神!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的去实践,努力的去奋斗,去获得一种稳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于一精一神世界的距离和实践的勇气、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才会有行动,有了行动才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要想改变自己,首要的是要打碎旧的思想意识,让一精一神站立!很多情况下,名师给了我们压力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动力。一个要进步的人,对自己应该自找一个压力,这样才能迫使自己去努力。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名师曾经做过的事情。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文/周培晓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

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转载自读后感请保留此标记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窦桂梅《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窦桂梅《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暑假伊始阅读了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通过阅读,使我对自己的工作也进行了反思。
她的这本《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该书主要为四部分,第一辑是她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是一种清淡与忧患的完美结合。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这点给读者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的很多读后感。而我沐浴在玫瑰清新婉约的文风里,体味着玫瑰繁富精到的旁征博引,把玩着玫瑰漂亮精致的文字,幸福着玫瑰幸福的感觉,沉醉不知归处成了自己最好的选择。
当然同样身为教师的我也在认真阅读完此书后,开始了严肃的思考。时代在不断变化着,我们所谓的课堂学习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竞技比赛,我们不该过于太死板。课堂里没有谁是真正的失败者,所有的学生都是需要鼓励和抚慰的。尤其那些通常在老师眼里不积极的学生更应该得到鼓励,这些不起眼的鼓励也许会转折很多人的人生。我们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期待我们用温暖、公正的心去鼓励的学生。我们没有权利用成人世界的胜败、积极或不积极之类冷血原则去约束他们和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要做的是激起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和未来的热情,激起他们对荣誉的尊重。给他们一颗美好的心去看待他们所要面对的路。正如窦老师所言:我们如果用形形色色的小红花娇纵一部分学生,同时会伤害一些无辜的学生。我们要时刻铭记:尊重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
《玫瑰与教育》一书最后一页,窦桂梅引用狄金森的一句诗: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因为她的《玫瑰与教育》,我想把这句诗改写一下:跳着舞过平凡的日子,让我走进玫瑰的理想教育之园。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一)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文/程存芝

当尤老师抱着一摞书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玫瑰与教育》这本书的名字深深地吸引了我。为什么浪漫的象征玫瑰,和严肃的职业教育,联系到一起的呢?怀着疑惑,借来了这本书,好奇的翻开它,却被它深深地打动了,怎么也舍不得放下。

玫瑰是窦桂梅老师的网名,《玫瑰与教育》写的是她取名玫瑰之后有关她和教育之间的故事,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当然,此书又不仅仅是谈教育,还谈友情、谈人生、谈读书,可谓一本杂书。对于我,一名语文教师有很大的帮助。捧读这本书,常常被窦桂梅老师的文字所吸引,被她的勤奋与才情所感动,被她坚持真教育的信念所折服。

书中有一篇文章--《心中盛满阳光》,文章里的字字句句都能触动我的心弦,不忍割舍就摘抄下来永远保留着。开头是这样的: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如果你把周围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变成魔鬼,你就在制造地狱;如果你把周围地人群变成天使,你就在营造天堂。是呀,好花要有好心情赏,有了好的心情才能看到美好的风光。你的内心如果是一团火,你就能释放出光和热。因此,面对教学工作中一系列让人不满的现象,我们要从中寻找阳光、快乐的地方,退去浮华,留下平实。让我们踏实前进,留下深深的足迹。

书中还有一篇文章令我感触颇深,那就是《小红花的背后》。本文主要讲了课堂上物质奖励的利与弊,很多时候,看起来有利的做法,却在无形之中把学生的伤害。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没想到:没想到一个漫不经心的表扬,会对一些孩子幼小心灵造成伤害;没想到一朵奖励的红花,会让一些孩子蒙上难以磨来的阴影;没想到一次不公正的评比,会在一些学生心中种下刻骨铭心的痛苦。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小红花不仅仅是对优秀者的奖励,同时也该是对那些暂时落后或者不积极学生的鼓舞。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等待滋润的孩子,每一个灵魂都需要得到尊重、等到温暖的照耀。我们应用快乐的心灵启迪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拥有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以窦老师为榜样,做一个玫瑰般的人,对工作多一份用心,少一点牢骚,多一份爱心,少一点抱怨,把教学工作处理的有滋有味。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1100字: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心的方向--《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前不久看了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每每读张爱玲的小说,总会有种透但是气来的感觉,喜欢她细腻的文笔,但又有些惧怕她不近人情的冷漠与苍凉。

小说中男主人公振保的生命里就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红玫瑰太天真任性,风情万种,她抛弃了家庭,抛弃了所拥有的一切,断然和老公离婚,妄想这样安排好就能和振保在一齐,但振保却辜负了她。白玫瑰有着传统女性的懦弱,她自我觉得很爱振保,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结果却是成了牺牲品。

从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出:其实不管是白玫瑰、红玫瑰和还是振保,他们当时的选取无疑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结局总是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悲凉。从女性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白玫瑰烟鹂还是红玫瑰娇蕊,尽管她们代表的是两个不一样的极端,等待她们的都是杯具。烟鹂是男性眼中理想的妻子形象:文静、温顺、内敛。自从结婚以后,她传统中这些完美的品质在受了西方礼貌熏染下的男性眼中,都变成了不足与乏味。振保对烟鹂传统的回报是在外面公开的玩女人,当着她的面砸东西。应对男性的放荡与无情,烟鹂最终也突破了传统所需要的淑女形象,做出了越轨行为,张爱玲把一个欲守传统而不得的女性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与烟鹂不一样,娇蕊是新礼貌熏染下的女性。她想成为自我的主人,对于爱有着执着的追求,为了和振保在一齐,她抛弃了一切,然而等待她的结果却是男人的无情,最终得不到所爱的人。我很佩服那个之后已经变老的红玫瑰,振保问她是否过得好,是否爱她此刻的老公,她点头说:是从你起,我才学会了,怎样样去爱,认真的,爱到底是好的,虽然吃了苦,以后还是要去爱的我想她是一个很勇敢的女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女人,我想不会有太多的。女人在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冲突面前无能为力,男人同样也是如此。振保出生微寒,如果不自我争取自我,便一辈子死在一个愚昧无知的小圈子里。之后他出洋得了学位并赤手空拳地打了天下,因而有了体面的工作、传统的妻子、众多的亲戚朋友,表面热热闹闹地周旋于现代与传统之间,其实内心深处永远潜藏着深深的贫乏与无奈。之后他在娇蕊面前痛哭一场,完全暴露其内心的苍白。在处理与女人的关系上,振保也持续着现代与传统的中庸。对于娇蕊,尽管他十分留恋,但却不愿对抗传统。对伦理与传统的顾忌,不得不使他离开娇蕊,他选取了烟鹂,又无法忍受传统的死板,于是变得比以往更放荡。幸福总是和他们擦肩而过,因此留在他们深色的背影后面的只能是传统与现代之间永恒的苍凉风景!也许总要有一个女人,让男人明白感情,然后当他明白的时候,再付出的时候确是另一个人了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教师心得


窦桂梅的的这本《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贾晓玲。

该书主要为四部分,第一辑是她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是一种清淡与忧患的完美结合。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这点给读者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的很多读后感。而我沐浴在玫瑰清新婉约的文风里,体味着玫瑰繁富精到的旁征博引,把玩着玫瑰漂亮精致的文字,幸福着玫瑰“幸福的感觉”,“沉醉不知归处”成了自己最好的选择。

当然同样身为教师的我也在认真阅读完此书后,开始了严肃的思考。时代在不断变化着,我们所谓的课堂学习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竞技比赛,我们不该过于太死板。课堂里没有谁是真正的失败者,所有的学生都是需要鼓励的。尤其那些通常在老师眼里不积极的学生更应该得到鼓励,这些不起眼的鼓励也许会转折很多人的人生。我们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期待我们用温暖、公正的心去鼓励的学生。我们没有权利用成人世界的胜败、积极或不积极之类冷血原则去约束他们和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要做的是激起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和未来的热情,激起他们对荣誉的尊重。给他们一颗美好的心去看待他们所要面对的路。正如窦老师所言:我们如果用形形色色的小红花娇纵一部分学生,同时会伤害一些无辜的学生。

我们要时刻铭记:尊重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玫瑰与教育》一书最后一页,窦桂梅引用狄金森的一句诗:“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因为她的《玫瑰与教育》,我想把这句诗改写一下:跳着舞过平凡的日子,让我走进玫瑰的理想教育之园。

读后感1000字: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


匆匆忙忙地看完了《红玫瑰与白玫瑰》,一开始却是没多大感觉的,但慢慢回忆着文章的资料,莫名地却想笑。如何提高执行力其实在这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张爱玲的书,但她笔下的男主角振保却让我感到熟悉,他在各类感情小说中出现了太多次。这一类人的结局跟振保的倒是不一样的,张爱玲还是笔下留情了。红玫瑰与白玫瑰,男人一生之中都会拥有至少两个这样不一样类型的女人,这样不一样的两类女人很好地诠释了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一道理,因为最终留在男人身边的都会变得一文不值。很可笑的是,振保却认为他是不一样的。男人嘛,终归还是一样的啊!除非他的白玫瑰与红玫瑰是一体的??在英国是认识的初恋玫瑰是振保心中最大的怀念,他对娇蕊的爱的其中一部分也是承袭了对玫瑰的留恋。他因娇蕊与玫瑰有几分相似而不自觉喜欢上娇蕊,喜欢上与她私会的感觉,喜欢这种不见得光的刺激,但在娇蕊跟王士洪坦白之后果断选取逃避。相比之下,烟鹂更是无辜与可怜。我的确无法忽略她自身性格上的那一层膜也导致了他人不喜与她来往,但是与振保的这段婚姻,却像是把她困住了。

旧式的礼教让她无法得到振保的欢心,但也还是尽力承担着自我的职责,傻傻地为振保作各种辩护,唯一一次引起振保的重视居然是因为自我的出轨??即便最后振保改过自新,也只是因为旧日善良的空气一点点靠近,而不是为了她。男人啊!――来自看完书之后最大的感叹。

男人和女人都叫嚣着要追求自由的时代,不一样的是,男人想着的是要到外国去见识一番在回来,而女人想的是理所当然的让男人伺候。是因为女性的地位一向都是低下的吧!否则怎样会只是男人心中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而没有女人心中的花瓶与花盆呢?振保的人生到底如何我不知要如何评价,但是,娇蕊和烟鹂的呢?她们都是在匆忙的婚姻之后才遇到了自我动心的男人,并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她们就不能在遇到良人之后才出出嫁么?不能。社会是不会允许的,是社会的落后与旧式观念束缚了她们的人生,断了她们的后路。即便国门已开,即便她们能够到国外读书,能够得到年轻男士的伺候,但那一切终究是为了日后找个好人家。可见,重要的不是谁才是振保心中的女人,重要的是女人能够跟自我心中属意的人在一齐而不受外界的干涉,不管红玫瑰与白玫瑰都能找到与只最为相配的花瓶。是世人的偏见才会导致玫瑰身上多了一根根尖利的刺,世人的眼光一日不改变,玫瑰还是会变为墙上的一抹蚊子血或者衣服上的一粒白饭粒,没有了便没有了??所以,女人最就应的不是找到教会自我何为爱的人,而是提高自我的地位,重新夺回去爱的权力。女人啊!――来自看完书之后最大的叹息。

果然,即便是要写感想,还是觉得呵呵二字更为贴切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