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读书笔记大全 > 导航 > 《新教育之梦》教师读书笔记大全

读书笔记大全

《新教育之梦》教师读书笔记大全。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新教育之梦》教师读书笔记大全”,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新教育之梦》教师读书笔记(一)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近日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读毕我深觉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止于其文学价值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代教育的现实所在。这部著作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新教育之梦》在诉说着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新教育之梦》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事例,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教育的一些思索。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的第七章―――理想的教师,读完这一章节后,使我在心里重新定义了教师的含义,同时我也深深的觉得自己以前地认识是非常地肤浅。现在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找到了多年想要寻找的方向,而且是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以后将要以一种什么样地姿态出现在学生、家长、同事的面前。在紧张现实生活中,爱情婚姻、子女家庭、经济收入、名誉地位等种种人生琐事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当心情不好时,很容易将内心的烦躁投射到学生身上,语言不检点,甚至动手施暴,打碎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学生感到紧张、委屈、怨恨,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局面,现在我知道了,我不会再怨天尤人了,那就是我们教师要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坚韧、刚强、心胸宽广的人。

还记得初任班主任,受严师出高徒的影响,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言,我常常脸似玄冰,冷面说教,动则呵斥,嘲讽,并且以爱学生,就要爱在心里为自己的行为辩驳。渐渐的,我发现学生与我疏远了,仿佛有一道看不见的墙横在我们之间,班级工作也越来越难以开展。难怪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要画出蒙娜丽莎的微笑给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让她铁板的脸上露出甜美的微笑。这段学生的肺腑之言,如同一声厉喝,让我震惊、彷徨。痛定思痛,深刻的反思后,我发觉自己的严师理论已经不适应当今的孩子们,我必须来一番彻底的改变。爱孩子,既要爱在心中,也要让他们看得见,感受得到。我选择了微笑为溶合剂,用微笑来传递着对孩子们的关爱,显示着对他们的信任,表达着对他们的理解。孩子因紧张答不出问题时,我用微笑表示鼓励;孩子们做错事惴惴不安时,我用微笑表示宽容;孩子们有进步时,我用微笑表示肯定与奖励;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用微笑给他们信心和力量我以一颗爱心真诚地对待学生,学生也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喜欢上了总是面带微笑,总能把话说到他们心坎上的冯老师。成功了,孩子们第一个给我报喜;受委屈了,找我倾诉;有问题了,找我解决。在与学生和谐的交往中,我体验到了教书育人的快乐。

成长的经历让我慢慢知道了怎样为人师,今天拜读了朱老师的著作后又让我更深一层的了解到教师的内涵。一个优秀的教师拥有浓浓的师爱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日子中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性和感性、经验和理论完美结合的孩子们所喜爱的老师将是我努力的方向,就象朱老师书中所写的那样: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成长,坚信好梦开始的地方是理想教育,为梦奋斗的结果必将是美梦成真!

《新教育之梦》教师读书笔记(二)

有机会翻开了那本蓝色封面的《新教育之梦》,思想如脱缰之马,让我在过去、现实和未来之间穿梭往来。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朱永新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

该书从十个方面谈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它有着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而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这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教育书籍有了不同的认识!该书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它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的教育导航。如《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一篇中这样一段话: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给了我激励和希望。从作者的自我简介中知道,特殊的时代给了作者特殊的经历,他能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位教育家,这是他撞击成功的结果。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我怎样去撞击成功呢?我应该怎么提高挑战自己?我正在思考着。这些都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的问题,它给了我启示,为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标。我的目标是不断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教育方法。其中又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给了我警示和启迪。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

《新教育之梦》教师读书笔记(三)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态度去看的,因为要交一篇读后感。但是在我通读朱永新的这部著作之后,才发现为什么学校建议我们来读这样一本书。对于像我这样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来说,这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籍。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作者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把他的教育理想书写在《新教育之梦》之中,在他的眼中,教育是一首命名为热爱和未来的诗,教育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梦想。一番翻阅以后,他超凡脱俗的热情和诚恳的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在书中,他是这样向我们畅谈着远大的教育理想,他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伟的教育蓝图。

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教育理想系列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这样的教育著作因其避免了过多博大精深的理论阐述和学术语汇的堆砌而能直指教育实践本质,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共鸣,成为广受欢迎的教育学著作。

所谓理想,就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朱永新先生凭着对教育的至爱和理解,利用自己游学讲学、出访考察的机会,以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多重身份和国际视野、专业眼光,向我们介绍、描绘了一幅幅理想教育图景:比如在《理想的学校》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全世界十所最好的特色学校;在《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苏州、上海、南京等地有声有色的学生社会活动、体验教育基地;在《理想的校长》中干脆自己提出创建校园文化氛围的具体建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理想之所以不是空想或幻想,就在于它是有根据的(扎根成功的教育实践),它是合理的(符合教育发展要求)。至于在书中俯拾即是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等教育素材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一切与教育沾边的人而言,《新教育之梦》是一本现代气息浓厚的教育资讯集,一本如何做好教师、好校长、好学生、好家长的教育指南。

有人认为朱永新先生对中国教育理想有余,批判不足,这种将理想和批判人为对立的思路殊不可取。我以为,作者之所以有理想,除了心中有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实有缺陷。不破不立,朱永新先生对教育问题的批判不可谓不尖锐。比如,在《理想的德育》中,他批判说学生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在《理想的教师》中,他批判说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在《理想的美育》中,他批判说我常常看到天真无邪的孩童欣赏昆虫之间的厮杀,欣赏蚯蚓被踩成两截之后的挣扎,欣赏受伤后的蝙蝠无助的颤抖这样的孩子无论他在学校表现如何品学兼优,我认为其人格构成都是有缺陷的。他对名校校长们说:你得意可以,但不要忘形,因为不是你的教学水平特别高,而是你的学生造就了你和你的学校、你的老师。(《理想的教师》)这些批判因为立足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代表社会公平的教育行政官员的角度,所以能直指教育病灶,至深至切,刀刀见血!

朱永新先生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深知,我们不能希望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成为理想的教师,那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人是有差异的,人的价值观也是有差异的。朱永新先生又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他说: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起理想的火焰,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教育没有理想,既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朱永新对于理想的教师提出了八点要求。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任何一个岗位都充满着竞争,教师间的竞争往往又是多于合作的。目前,教师这个行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制度,评价方式都需要竞争。但是作者在书中说,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教师间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双赢才识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当今社会除了竞争,合作也是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呼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需要合作,教师也要学会合作。教师要成为受欢迎的教师,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换位,二尊重,三互惠。这三点建议同样也在告知人们怎样学会合作。

从《我的教育理想》到《新教育之梦》,一股理想旋风正在中国教育界兴起。朱永新先生成功实践了这种新的教育理论文体教育理想文体,而且教育理想的专利也不再属于朱永新,千千万万的教师们正将这种理想具体化、系列化。在教育在线网站上,我就读到了许多教师写就的教育理想:理想的语文课堂、理想的语文教师、理想的班主任、理想的教育科研等等。这种理想是建设的,也是批判的。我们坚信,当整个教育被理想的光泽和批判的锋芒照耀时,那将是多么美丽和纯洁!每一位教师都将从教育理想中寻找到差距和动力,寻找到职业的魅力和尊严!而站在建设与批判的交点上实践并书写自己的教育理想,正是新时代教师的职业选择!

《新教育之梦》告诉我,智育不能独领风骚,也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数字,或是一纸文凭,一张入学通知书,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它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它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我们怎么办?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又一个问题在轻叩我的心扉。

如果你是教师那么你应该是胸怀理想、善于合作、充满爱心、富有创新、勤于学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如果你是校长那么你应该是一个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人;如果你是学生那么你应该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人;如果你是父母--那么你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习惯的人。

如果说今后我还将有梦,那么我将永远记住那本书《新教育之梦》,是它让我懂得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梦,是它告诉像我这样的新教师应该做怎样的梦,也将是它激励我为梦的实现而奋然前行。

作为一个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在自己还很迷茫的时候我读了这本可读性很强的书。感谢学校开展的这次读书活动,让我聆听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让我审视自己所做一切的意义,让我寻找到一条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新教育理想一定会实现。

《新教育之梦》教师读书笔记(四)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态度去看的,因为要交一篇读后感。但是在我通读朱永新的这部著作之后,才发现为什么学校建议我们来读这样一本书。对于像我这样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来说,这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籍。

作者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把他的教育理想书写在《新教育之梦》之中,在他的眼中,教育是一首命名为热爱和未来的诗,教育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梦想。一番翻阅以后,他超凡脱俗的热情和诚恳的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在书中,他是这样向我们畅谈着远大的教育理想,他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伟的教育蓝图。

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教育理想系列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这样的教育著作因其避免了过多博大精深的理论阐述和学术语汇的堆砌而能直指教育实践本质,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共鸣,成为广受欢迎的教育学著作。《新教育之梦》是一本现代气息浓厚的教育资讯集,一本如何做好教师、好校长、好学生、好家长的教育指南。

有人认为朱永新先生对中国教育理想有余,批判不足,这种将理想和批判人为对立的思路殊不可取。我以为,作者之所以有理想,除了心中有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实有缺陷。不破不立,朱永新先生对教育问题的批判不可谓不尖锐。比如,在《理想的德育》中,他批判说学生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在《理想的教师》中,他批判说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在《理想的美育》中,他批判说我常常看到天真无邪的孩童欣赏昆虫之间的厮杀,欣赏蚯蚓被踩成两截之后的挣扎,欣赏受伤后的蝙蝠无助的颤抖这样的孩子无论他在学校表现如何品学兼优,我认为其人格构成都是有缺陷的。他对名校校长们说:你得意可以,但不要忘形,因为不是你的教学水平特别高,而是你的学生造就了你和你的学校、你的老师。(《理想的教师》)这些批判因为立足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代表社会公平的教育行政官员的角度,所以能直指教育病灶,至深至切,刀刀见血!朱永新对于理想的教师提出了八点要求。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任何一个岗位都充满着竞争,教师间的竞争往往又是多于合作的。目前,教师这个行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制度,评价方式都需要竞争。但是作者在书中说,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教师间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双赢才识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当今社会除了竞争,合作也是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呼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需要合作,教师也要学会合作。教师要成为受欢迎的教师,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换位,二尊重,三互惠。这三点建议同样也在告知人们怎样学会合作。

如果说今后我还将有梦,那么我将永远记住那本书《新教育之梦》,是它让我懂得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梦,是它告诉像我这样的新教师应该做怎样的梦,也将是它激励我为梦的实现而奋然前行。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新教育之梦》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一

曾有人这样说,一个失职的医生,他毁掉的可是一个人,甚至可能会是一个家庭,然而一个失职的老师,他毁掉的可以是一代人。可见,教师身负的重任。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读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为一名教师,不难;可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是很不容易的。

本书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随着书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仿佛飞翔在一个崭新的世界。理想的智育应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我十分赞同这一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它应该与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它不但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有着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审美情感的熏陶、坚强毅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等。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现在的孩子已俨然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已习惯了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不懂得回报和感恩,缺乏动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与别人相处时处处表现出的斤斤计较和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这些情况,如何改变,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间有效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书中还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营造书香校园,大量阅读书籍。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读书活动相吻合,大量的阅读确实会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提升师生们的人文素养。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 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而吸引。是啊,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因此,我认为,转变后进学生的关键是帮助他们树立其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和优秀生一样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正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习惯、智商、学习成绩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一个个有着自己想法、思维的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和富有新鲜感。

当然,加强德育还有必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去,我们经常把学生的品行问题和心理问题混为一谈。两者固然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毕竟还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是德性问题,实际却是心理问题,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就一直被看作是品德问题,但是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因为许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东西,但是他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而获得一种满足感。如果把这些由于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作为品德败坏而进行处理,则会大大挫伤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展。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等角度正确分析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普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

作为老师,不能以一个成绩的标准来看待学生,相反,我们要淡化成绩,这淡化成绩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要追求好的成绩。对于优秀生,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培养他们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善于合作、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让他们在追求真善美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拘泥于分数。即使有些时候他们的考试分数不是太理想,我们也不必太在意,只要他们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我认为已经很够了。而对于后进学生,我们更要淡化分数对他们心灵的摧残,我们要适当放宽对他们学习的标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对待,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对自己不自暴自弃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端端正正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有不懂的内容能主动问老师同学,争取理解;培养他们敢于正视老师、自尊、自信的完美人格;培养他们融入集体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他们为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与毅力

有了梦就会有动力、有希望。《新教育之梦》这是所有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梦。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二

这个假期,我按照学校的读书要求,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作者以轻松、流畅的笔调从人文科学、现实生活、教育实践等几个方面,对理想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了极为深刻的阐述;以科学的态度对教师、校长、学校、学生、父母五种教育角色作了细致的分析和描绘。以诚恳的口吻对各种教育角色加以定位,并提出相应的要求。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我领悟到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存在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与提高,下面仅从几点加以交流:

一、 德育方面

读完此书,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自己在以往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比如德育,德育目标过大,没有持之以恒,导致德育工作,所以在以后的德育工作中我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1、 将德育目标细化、生活化。

根据本班学生年龄特点及日常出现问题,制定班规、班训。比如说:在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不气老师、乐于帮助同学,回到家里帮父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等等,让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将德育落实到实处。

随着年龄的整张循序渐进地设置德育目标,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德育目标的体系。

2、 让学生与书本为乐。

继续完善班级图书角,建立书香班级,让学生坚持读书,写读书笔记,有自己的座右铭,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从书中的心灵的慰藉,从书中到生活的,从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不教之教的教学培养。

二、 智育方面

1、 继续注重培养孩子能力。

《教育参考》2001年第4期的评论员写下了这样一席话: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外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活动关注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这当是对理想智育之月的最好注释。很庆幸自己从教十年以来,一直不喜欢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喜欢这种方法来提高孩子的成绩,我不喜欢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锻炼孩子的能力,虽然,这样可能暂时成绩,但绝会为孩子今后的德育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基础。

2、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运用教育,让每个孩子都到学习的成功感。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用成功激励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功。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让他们有自己的个性。

正如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趣,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功的教师,不但应该满怀激情,要有创造力,有责任感,我想最重要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爱,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未来的教育教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去和他们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最后,让我用文中的话结束此次交流:

我从古老的童谣中走来,韵味悠长的童谣里浸润着爱的音符;

我从青春的脚步中走来,且行且吟的脚印里洒满了爱的阳光;

我从生命的花圃中走来,姹紫嫣红的花朵上挂满了爱的露珠

此生,我将注定为爱忙碌,犹如屋檐下面筑巢的春燕。

让我们为爱忙碌,用爱造句!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1000字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1000字

  有机会翻开了那本蓝色封面的《新教育之梦》,思想如脱缰之马,让我在过去、现实和未来之间穿梭往来。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朱永新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

  该书从十个方面谈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它有着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而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这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教育书籍有了不同的认识!该书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的教育导航。如《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一篇中这样一段话: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给了我激励和希望。从作者的自我简介中知道,特殊的时代给了作者特殊的经历,他能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位教育家,这是他撞击成功的结果。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我怎样去撞击成功呢我应该怎么提高挑战自己我正在思考着。这些都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的问题,它给了我启示,为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标。我的目标是不断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教育方法。其中又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给了我警示和启迪。年轻的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

  “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对于我们所有年轻教育者来说,这既是作者的真诚规劝,更是作者的殷切期望。从本书里,我还读出了作者成功的秘诀——不要羡慕别人,不要感叹时运,要做起来,要不停地做下去,哪怕不顺,哪怕艰难。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1000字

  有机会翻开了那本蓝色封面的《新教育之梦》,思想如脱缰之马,让我在过去、现实和未来之间穿梭往来。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朱永新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

  该书从十个方面谈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它有着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而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这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教育书籍有了不同的认识!该书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之《教育诗》


教师读书笔记之《教育诗》(一)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教育诗》。马卡连柯在书中叙述了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不遵守纪律的一群乌合之众,在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改造成为社会新人的故事,其文笔娴熟而幽默,叙述充满激情,更由于在创作中表达出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本书影响深远。

读了这本书,结合平时的教育实践,我对尊重、师范、集体这三个词有了新的体会。

尊重,既尊重学生。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要在沙皇俄国的废墟上建立,处在百废待兴的局面。流浪儿童和青少年罪犯成群,教育和改造他们成了新政权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有政治觉悟,有高度责任感和荣誉感,遵守纪律,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社会成员?马卡连柯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热爱、尊重和信任他们。因为在马卡连柯看来,学员本来都是好的,是普通的孩子、没有违法的儿童,而有的只是那些和我一样充分享有幸福生活权利的人。在改造这些青少年犯罪者的过程中,他对工学团的学员不但不厌恶,而是欢迎他们,一开始就和他们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彼此信赖的友谊。同时,马卡连柯极力不让犯罪的青少年回忆痛苦的过去,鼓励他们 应该忘记过去,应该不断地前进。当他发现学员稍有一点进步时,就积极地加以表扬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马卡连柯的这一思想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要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的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我们也都应该热爱、尊重学生,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掘积极的因素,以正面教育的方法情真意切地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前进。总之,就像马卡连柯说的那样:人是可以教育好的,对人应该采取既严格要求,又充满乐观的态度,要发掘人身上的力量和美,使他认清前途和远景。

师范,既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要以身作则并倾注自己的心血去塑造儿童的灵魂。马卡连柯在《教育诗》第一部第27章 攻取共青团中写道:我们认为单单改造一个人还不够,我们应该用新的方法教育他,就是说,应该把他教育成不仅是社会上没有危险的或是无害的一员,而且应该把他教育成新时代的积极分子。以此为目的,马卡连柯欢迎来到工学团的犯有抢劫、偷盗罪的学员。有的学员来到工学团时,身一上脏得要命,骨瘦如柴,生着疥癣。可是,助理医生兼护士葛利高里叶芙娜总是从生活上关怀他们,不辞劳苦地替他们收拾,像亲娘一样对待他们,表现了工学团的教师对学员的爱。为了教育好学员,工学团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各个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为了把学员培养成苏维埃新人,教师在劳动中总是以身作则,在农田和工场里与学员们一起干活。教师们的以身作则是工学团改造与培养流浪儿童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工学团的教师用肝胆照人的模范行动完成了对学员的道德影响。我们现今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作用。从上师范学校开始,我们就被教育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融入血液、刻入骨髓的一种潜意识的行为。所有的老师在小学生的心中大都有着偶像的地位,孩子们会下意识的去模仿他们的老师,这种现象在我们小学教育阶段尤为突出。做了近十年的班主任,我发现很多道理你和学生讲十遍他不一定能记住,可如果学生是亲眼目睹老师做了,哪怕只有一次,他也会印象深刻,并且会有意的去模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某些行为意识上你总能看到他们班主任老师的影子。所以我们要善用这一现象,以自身的言语和行动引领我们的学生走向成功。

集体, 让学生在集体中自我教育。

书中叙述了马卡连柯建立和锻炼学生集体的经过。马卡连柯通过让学员参加农业生产,修房子等工作逐渐地组织了儿童集体。他认为:每一个学员都是人,要唤起他们的人格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学员的集体组织起来。他指出,组织儿童集体的第一个步骤是要引导学员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且通过说理教育而逐步形成集体的舆论。他对学生的性格、脾气、优缺点看得细致、准确。把学生分成几个连队,指派队长,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每个人也逐渐养成热爱集体生活的习惯。马卡连柯认为,学生的成长必须有良好的集体。使学生有归属性和纪律性,这是教育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教师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建立学生集体,通过集体的规章制度和大家的互相影响,它有教师不可取代的作用。学生有集体组织,他们就会在集体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这叫做 平行影响。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都是在集体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集体内部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如何发挥集体的作用,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马卡连柯的理论提醒了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两点,一是选拔班干部,培养小助手。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班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对班级工作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小领袖式的学生干部,作为同龄人,在班级学生中的作用往往是班主任不可替代的。二是要着手创立良好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象水,学生象鱼;学生在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会表现出一种愉快的心情、积极进取的精神,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更加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而这本《教育诗》充满着马卡连柯的智慧和他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匠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他们是一个个思想独立、精神独立、个性独立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伴着他们、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并在这过程中,用我们的心灵悉心享受这美丽的教育诗。

教师读书笔记之《教育诗》(二)

踏实地走出自我!这是我读《教育诗》的第一感受。

《教育诗》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大作。此书用娴熟而幽默的文笔、充满激情的叙述,向人们描绘了马卡连柯和一帮问题少年相处的情景,阐述了一个教育观念: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更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因为它是马氏代表作,也因为他在创作的过程中表达出了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故在我国曾风行一时。但因为国内印刷有限,且发行不多,所以人们对马卡连柯的了解大都基于一巴掌改变一个学生命运的故事,而对《教育诗》知之甚少。和众多跨入新世纪门槛的同行相仿,起初我对《教育诗》也是从未耳闻,读来更着实有点偶然。

那天,我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生着闷气。不为别的,就因为班级里一个叫小敏的学生。有必要为一个才上六年级的小男孩子生那么大的气吗?其他人也许不会,可他的事让你不生气都难带着香烟到教室里,抽给别人看;拉着几个学生,到别人家去偷学 僧推月下门;揣着刀子,在操场上大摇大摆;被老师批评几句,立马就玩失踪不夸张地说:他一天不犯事,你会特别奇怪。从刚接手他时的将信将疑、充满美好的愿望,到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可毫无效果,我的心一点儿一点儿变凉。说真得,哀莫大于心死。我渐渐地有了放弃这个孩子的念头,几欲挥之,然不去也。这一切都被细心的老婆看在了眼里。她悄悄地给我端来一杯咖啡,同时递来一本自己淘来的学校旧书《教育诗》。她说,这是她读过的最感人、最真实、最详实、最有效的专著。她还说,如果我读了,一定会有所收获。至少,不会再苦闷。真得有那么神奇吗?我压根就不信。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读了。只一读,浑浑噩噩的我,被数雷共震,醒了。

翻开《教育诗》的第一页,我破例般立即被文中如此一段内容吸引通常我觉得好书应该越读越有滋味。问题不在房子,要紧的是要培养新人。可是你们这些教育家干什么事都没有劲,房子不行啦,桌子不行啦。你们没有那股热情,那股革命热情。这说的是谁?我隐约感到他似乎在说正捧读书本的我。平日里,我最爱给学校薄弱的教学环境设施挑刺。口沫飞溅时,几乎忘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学校教育不是比高楼大厦,不是比钱多钱少,是比孩子在你教育后的品行道德、知识水平、能力作用。可我呢?我把自己无法找到正确教育小敏的理由也推给了学校大环境,觉得自己没有教好他是因为自己的工资不高、能力没有得到肯定造成懈怠而后的结果,是不愿为之,而非不能为之。事实上,是我没有了激情,没有了维持激情的耐心和毅力。再或者,自己本就没有这个本事,只不过不肯诚实地认可罢了。更可怕的是,自己就此失去了不断学习和要求进步的冲动,浑然不觉地躺在自以为是的功劳薄上美美地阿Q着呢!

一身冷汗后,我睁大眼睛,继续往下读。忽然,我瞅到《教育诗》编者原引马卡连柯的这样一段独白:我在想到教育学的时候,不禁怀着反感和怨恨:它已经存在了好几千年,有过多少著名的人物,多少辉煌的思想多少著作、多少纸张、多少荣誉!同时却又是一片空白,连一个小流氓都应付不了。看得出,马卡面对如此众多问题少年,深感以往教育理论的苍白和匮乏。于是,他决心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以此挽救这些少年。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教育诗》也就真实地记录下他创办高尔基教养院的全过程。读着读着,我不禁又想到小敏,想到自己在教育这个特殊孩子时的无奈和无措。回忆以前,我在交谈、沟通、奖励和惩罚的过程中,反反复复、至始至终套用着我所知道的优秀教育理论、方法、经验,坚信不疑地认为:这是经过前人无数次实践和检验的成功案例,它是真理,是可信的。但无法自解一个事实为什么到了小敏这儿,它就不灵了呢?我学着别人将班费交给他保管,以为信任可以挽回自尊,然而,钱还是没了。我学着别人让他当个班干,可从来没有看到他有管理好班级的欲望。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现在,我知道了。我学得只是别人的花样,而我应该学得是别人做事背后的精神所在。我要努力尝试着走自己的路,用自己充满智慧、风格和个性的方式去实现教育的再创造。毕竟,世上本无两条完全相同的路,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

当然,《教育诗》除了如诗般明快清晰的节奏、镌美飘逸的文字吸引我外,更能触动我的还是其间的几则小故事,其中尤以《每一个跳蚤都有它的的用处》为最。不用多作介绍,单看这个标题,读者大概皆能轻松猜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用现在最最时髦的话说,这不就是隐喻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吗?不就是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吗?然而,这个谁都可以轻易上口的话,却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呀。不是吗?至少,我发现自己就把班级里的小敏们当作过跳蚤,小而讨厌,烦而无聊,生来不招人喜欢。可是我没有真正想过他们的用处,或者没有真正找对过他们可以发挥用处的渠道、位置和时间,只是想当然地勾画着美好愿景让跳蚤不再是跳蚤。全程代办,从不商量。慢慢地,帮助开始向强制变味。到后来,也就再自然不过地变成了放纵和放弃。可马卡连柯不!《教育诗》中这样写道:这个衣服破烂的孩子面貌实在不像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但是他身上充满了精力,所以我心里想:不管它,每个跳蚤都有它的用处。接下来的日子,是他们彼此依赖、共同进步、虽然辛苦但却快乐的经历。而我明明知道这个真理文章中多次写过,讲座里多次谈过,访谈时多次强调过,可却为什么没有真正做到呢?现在想想那是因为自己的所谓信奉,只是伪信奉,即没有信到骨子里,更无法践行于实际行动。没有与之对应的行动,当然也就没有理想的结果啦。那一刹那,我开始同意这样的一个说法:教育,不需要多说,应该切切实实的去做,如马卡连柯一般。

如今,我还在读《教育诗》,不曾停过。如今,我又重新树立起培养好小敏的决心,也不敢停下。也许,将来我真得会一如既往地努力走出拥有自己特色的一条扎扎实实的路,并谱写出如诗般的教育之韵。最后,真诚地向朋友们推荐这样一本经典著作《教育诗》。

教师读书笔记之《教育诗》(三)

我读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著的《教育诗》一书,。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对于后进生,我们应该如何教育,而且如何教育的成功。尤其是马卡连柯在接手让所有人都避之不及的库里亚日教养院时,他那种胸襟,对待孩子的热情,让我感动。

当时高尔基教养院已是一个秩序井然、师生和睦的集体,而这集体的主要成员都来自于一些流浪儿、甚至有着偷窃、斗殴行为的问题少年。马卡连柯院长带领老师以平等、宽容、热情来对待他们,让孩子们认识到劳动的力量,认识到学知识的重要性,使孩子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高尔基都这样称赞:这几百个受了生活那样残酷的、侮辱性的蹂躏的孩子,是谁能这样改造他们,使他们变得不可认识了呢?是教养院的组织者和院长。 后来根据需要他们又要接管亚日教养院,但当马卡连柯来到库里亚日教养院,看到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时,良知告诉他,他应该来。他带着原教养院的孩子们踏上了这片土地,丝毫没有胆怯与退缩。集体的力量改变了这:满地的污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洁的地面、鲜艳的花朵;男生调皮、斗殴现象少了,爱劳动的多了;吃饭时拥挤的少了,更没有手抓饭菜就往宿舍跑的了,他们有了餐具,规矩地坐在食堂用餐。尤其是女孩子们再没有害怕,没有男孩儿的欺负,安全感让她们有了生活的自信与快乐;所有的孩子都着装整洁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再也不是几天不洗澡,满身的臭味了。这儿真的出现了神话,原始的英雄主义、小偷的行话和其他坏毛病的复发,早已被忘掉了。

读到这里作为同行,我感到愧疚。对孩子们,我们做到一世同仁、做到爱了吗?连那么多流浪儿,甚至是有过失足行为的学生,都能将他们改变成有为的青年,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好多的事例值得我们深思,那么难管理的孩子,马卡连柯都能将他们转变,这不也是发自内心的对教育的执着吗?他想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享受阳光、享受社会的美好!而我面对的学生要比教养院的孩子们好上百倍、千倍。我们应该有信心让孩子们因为我们的教育而感到幸福、快乐!

教师读书笔记之《教育诗》(四)

《教育诗》描写的是马卡连柯在1920年到1928年创办高尔基儿童教养院时发生的一些真实的事情。内容经过了一些文学的修饰,既不是教育论著,也不是教学札记,起名为教育诗,真是名副其实。马卡连柯生于1888年,死于1939年。享年51岁。 1920年马卡连柯接到省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通知,要他组织一所类似于我们国家的收容所这样的儿童教养院。当时条件很艰苦。但是本着对教育事业的更高的追求和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马卡连柯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了他的教育诗生活。他给自己新成立的教养院起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名字:高尔基教养院。也是对当时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高尔基教养院办学之初,学校里来了8个儿童少年抢劫犯和常年的流浪者。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人性。头脑中只有好吃懒做,得过且过。当时流行的社会教育信念是要培养真正的苏维埃人民大众,要善待儿童,从学生的本性出发,循循善诱,不能在教育中渗透资本主义的一切荼毒。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要想真正彻底改变犯罪儿童的一些恶劣行为其实是不可能的。刚开始马卡连柯也是本着教育家的理念进行自己的教育工作。但是,一段时间的实际接触他发现:我从教育学的绳子上失足跌下来了。他甚至开始使用了暴力。在他的一顿失态的暴力下,那些顽童竟然开始乖乖地参加劳动,听从劝告。

马卡连柯说,一个人的内部的各个零件并不是生长的那么完美的,甚至是有些缺陷的,需要外人帮助他重新换过或者重新打磨。这也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在他的高尔基教养院中,他就倾注了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当然遭到了社会学家、教育家的强烈抨击。

尽管他的高尔基儿童教育学院逐渐办的蒸蒸日上,学童们开始形成真正的集体,大家非常团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在 这个集体中,处理违规违纪儿童的方法:惩罚他们面壁思过,不准吃饭等等方法,还是遭到了强烈的异议。即使在差不多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遇到这样的童犯、流浪者,我觉得要想改变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惩罚教育不失为一种非常有利的措施,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

马卡连柯在进行从1920年到1928年整整八年的高尔基教养院工作中,投入和全部的心血。当时教师的思想之高尚令人无法想象。以校为家,和学生同吃同住。完全的一幅共产主义者苦行僧般的生活。但是,他们以苦为乐的精神感染着学生,同化着学生。这也是高尔基教养院里能够如此团结的主要支柱之一。

尽管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为了这个集体能够健康成长,马卡连柯的思想经过了炼狱,学童们的进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却自始至终到遭受着来自教育家的强烈抨击。最后终于坚持不住,八年后,1928年,在高尔基亲自去拜访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养院后的当天,马卡连柯向教育委员会递交了辞呈,辛酸地离开了高尔基教养院开始了他的崭新的教育工作生涯。

厚厚的725页教育诗,承载着马卡连柯的辛酸的追求和无悔的奉献。生在当时的马卡连柯,既是他的幸运,使他的集体主义思想得意绽放光芒;也是他的不幸。由于历史的原因,使他在处理一些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难免有失偏颇,却还自以为是。因为寻找不到更加妥善的处理办法而陷入理论的泥淖不能自拔。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和历史的距离拉近了很多。合住书后,高尔基教养院的事情仍然历历在目。好像是马卡连柯给我讲的故事一样。真的受益匪浅。

只是苏联的人名字比较复杂,往往一连串连在一起,读完书后,故事情节虽然历历在目,但是人名字却实在记不住几个。就连马卡连柯本人的名字我都没有留心记住。实在惭愧。

《写在新教育的边上》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在学校的书柜里,《写在新教育的边上》这本书吸引了我,吸引我的是新教育这个提法,什么是新教育?难道又有了什么新的教育思想?为了不使自己落后,再加上作者也姓朱,所以毅然决定看这本书。这本书是作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好象在向他的父亲汇报自己的工作,以慰他的父亲再天之灵。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不由得让我佩服。

1、一个和父亲有着相同追求的孝子

其实作者是一个大孝子,并不是因为他不能天天服侍在父亲周围而不孝,作者在第一辑《父亲,一路走好》中,记录了作者作为儿子忠孝不能两全的苦痛,记录着作者对父亲的一种纪念与哀思。第一辑看似与新教育没有太大的关系,但读完这一辑我才明白,他的父亲也是小学教师,是特殊学校的书记,对教育的追求是他们两代人的追求。父亲对教育的追求影响着作者,也成了作者对教育的追求的动力,因此,敬业地工作,在教育事业上做翻成绩成了作者对父亲的最大的汇报,同时也是作者的父亲最想看到的,他在走他父亲未走完的路。

2、一位静下心来潜心做教育的智者

第二辑《春天的约会》从新教育初进京写到明年两会再相见,记录下的是两会期间,作为市长和两会委员的他在开会之余为新教育而进行的奔走与呼喊。在中国众多的市长中,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他在全国两会上的提案大多都得到了通过,例全面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经费的财政分担机制的政策,教科书循环使用等,他还提倡建立国家阅读节,在高中要取消文理分科等提案,虽然没有被通过,但是他决心一定要将阅读进行到底。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一个市长,小可以很小,大可以很大,可以影响全天下,希望能做到好的极致,成为人民心中的好市长,也希望能够借两会的机会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多么感人的话语,他的形象给了我们教师和百姓以希望,有了这样静下心来潜心做教育的智者,我们的教育希望会越大。

3、一位身兼数职的大忙人

作者担任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政协全国常委,作为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但他却这么忘我地做教育,值得敬佩。书中作者的随笔大多都是写于临晨,特别是第三辑《寻找教育的风景》记录的是作者的日本、北欧之行,在本书的《自序》中,作者就这样写道:其实,我出国访问远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轻松,这些文字基本上是在公务之余的深夜或者清晨完成的,在国外我每天从来没有6个小时以上的睡眠。读着这样的文字,怎能不让人感动?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在童话的故乡寻找教育的诗意。在这里,我读到的是他在考察之余对教育、对文化的思考,他对新教育这种执著的工作热情时时感动着我。

4、一位众多教育者追梦的向导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教育就应该像生命中的绿洲,给心灵孤寂的人以电光火石般的温暖,让迷途的双腿载欣载奔,找到回家的路。教育,就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让人不断地走向崇高。 作者就是一位众多教育者追梦的向导,他为一些迷茫的教师指引着前进的道路。作者在第四辑《教育,永不缺席的话题》中用大量的笔墨向我们讲述了在新教育实验中成长起来的一批批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奚亚英校长、红袖、苏静一个个熟悉或不太熟悉的名字映入我的视野,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撞击着我的心灵,看了这本书后,我更多的思考是如何像此书中的才女苏静老师学习,那就是先做一个爱读书的人,一个爱思考的人,一个爱岗敬业的人。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心中时刻想着新教育的理念,只要我们的心中有爱,就会用理解和宽容来真正关爱我们的孩子。我愿随作者一起追梦,做一名热爱教育的追随者。

读教育名著,让我们走近名人 。离名人越近,我们的教育理念越新。 让我们也做一个不跪着教书的勇者,做一位一路向前不知疲倦的教育追梦人。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


(一)每个学生都像一本书
每个人都像是一本书。你必须用一双认真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阅读,方知这是否是值得你一生收藏的好书。千万不能因为书的外观破旧,或封面不起眼而不愿去翻阅。不主动去品味文章隽永的结果,你将可以错失一座宝矿。读着《方与圆》中的这段文字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每位学生,他们像一本本书,观察中,阅读中,了解了这一本本书的优点和瑕疵。一个整体的班级确实是一座宝矿,我觉得自己就像夹缝中窥视宝藏的矿主,欣喜而又带有些许忧伤。每一堂课我能翻动书中的几页呢?读书是很多人的业余爱好,也是不少人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能读好书,好好读书的人,我感觉身边越来越少。要将学生当做书来读是每个老师势在必行的。
(二)不要从比较中获得快乐
不要从比较中获得快乐。 在生活中我常常会不自主的做一些比较:孩子,房子,车子,服饰,健康,生活的方式,为人处事的手段等等。比来比去,一时愤怒,一时窃喜,最终明白了这好无聊。突然有一天将这句话想到了教学当中,我伤害了多少孩子呀,为了树立榜样,将好生与差生比,为了评为优秀班级,将自己班与他班比,这些比较中,总会无限的夸大其中的短处或长处 ,我醒悟了。

《新教育风暴》读书笔记1200字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寒假中,我有幸拜读了王宏甲先生编写的《新教育风暴》这本书。这本书阐述了:作为教师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论,转换哪些旧观念。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如何去做?在阅读中给我启发最深的是开发数学教育这一章,可能这与我任教的科目有关吧,书中阐述道: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现象本身客观规律的揭示,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本质是发现,而数学是人们为建立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主人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的本质是发明,是主观建构。数学中最基本的有理数、无理数是人自己设定的,几何学上的最基本的点、线、面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完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只不过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这种概念才做出有形的点、线、面来,就是最基本的1+1=2也是人们设定的运算法则之一,这一法则只有在十进位制的系统中才有意义,在二进位、八进位系统中就毫无意义了。有时候,数学是通过无与无的运算,算出有来。夸张一点说,数学有时就是无中生有。而这种无中生有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数学的本质。书中例举了一个事例,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有一次举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公开课,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从连加向乘法的过渡。他出了一道题目:7+7+7+7+7+7+3=?赞可夫的意思是引导学生得出7*6+3的方法。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开始一个同学就说:我可以用7*74的方法来计算。在《教学与发展》这本书中,赞可夫回忆到:当我听到这一方法的时候,我非常的激动,这个孩子非常了不起,她看到了一个不存在的7,她发现了数学的本质。既然孩子们已经具备了认识数学本质的能力,我们为什么还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呢?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发展水平,忽视学生发展的潜力,就等于是犯罪。于是他推翻了自己准备的教案,就从这个不存在的7讲起。这里既表现了赞可夫的教学机智,更表现了他对数学和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当然,我们这里不是严格讨论数学的问题,而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人是数学的主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为我所用。

说实在的,数学其实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华的工具。数学本身是人为的,是开放的,是丰富多采的,一句话,数学是为人所用的,然而不幸的是,由于教育竞争的压力,由于应试教育的扭曲,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变成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特别是成了寻求唯一答案的工具,

书中一句句的论述,一个个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思想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教学的开放首先需要思想的开放。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数学教育。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教师读书笔记大全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一)

最近我拜读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感受颇多,我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觉得自己在教育方面还有诸多的不足,还需要加强自己的业务素质的提高,思想素养的训练。既要教书,还要育人,然而育人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一个孩子的思想好了,学习也就成功许多了,以前,我只知道如何教书,却不知道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只一味的去教书,然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好,原来是老师你讲的再多,学生没有认真的去听你的讲解,心思没有放在你的课上,老师再怎么讲,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好,因此关注学生的 思想动态是关键,因而,《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给了我很多启发:

一. 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应该注意到以下几点:

1.不要再自己情绪很糟的时教育孩子,这时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2.不要在孩子情绪低落或刚刚哭闹之后开始教育或强迫他学什么

这样你常常会根据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误认为自己的孩子天赋太差。

3.在家庭教育中,努力去营造快乐、鼓励的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

4.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看孩子时,更多的是

看到他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看到的更多是孩子的缺点。

5.和孩子一起唱歌,还能让孩子对生活增强信心,使孩子感到生活

中美好的东西很多,而不仅仅是枯燥的学习、作业、成绩等待。

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说心里话得机会。

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做是在严肃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我们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说心里话的机会。我们可以给孩子每周一个题目,比如:

1. 讲一讲你最不快乐的事情。

2. 讲一件你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事情。

3. 评价一个你周围的人。

4. 今年你最希望得到什么?(只限3个)

5. 你对自己有什么不满意的?

6. 哪件事你努力了,但成效不大?

7. 深呼吸3次。

三.给孩子说话的权力。

每一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力。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过这种权力,特别是孩子,当他受到批评、指责时,他们的解释和辩解常常被这样的话打断:你不要辩解了,这没用,闭上你的臭嘴,你又开始撒谎了。

这些话几乎很多学校和老师都说过。人们都习以为常,不再奇怪。但是,一个人受到批评和责骂时,她为什么不能辩解为自己辩解呀?这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说不过去的。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会本能的产生受委屈的感觉,进而伤心、怨恨。如果是在课堂上发生,那这堂课与他无关了;如果是在家里,他会把受到的委屈发泄到其他的对象上,或者去想各种好玩的事情来摆脱这种情绪。苦了就会去找甜的东西,这连动物都会。因此,请各位老师和各位家长都要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权力。给她几分钟辩解的机会,发泄出他心中的不满。

总之,既要教书也要育人,关注孩子的思想情绪是一个关键。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和家庭环境是非常总要的。给孩子一些自尊,是孩子自信树立的关键,孩子也需要尊严和机会均等的权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