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渡边淳一《一片雪》读后感 > 导航 > 渡边淳一作品《爱的流放地》读后感

渡边淳一《一片雪》读后感

渡边淳一作品《爱的流放地》读后感。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渡边淳一作品《爱的流放地》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渡边淳一作品《爱的流放地》读后感

几乎可以说读渡边淳一的书只是个偶然。几年前一天匆忙登机前在机场便利店随手拿了一本《爱的流放地》,上飞机一看又是渡边淳一的书,心想怎么这么巧,因为刚刚看完他的《紫阳花日记》。 这样内容的书在国内还不多见,两本书看过,感觉渡边淳一应该是出产中年情感性爱的了不起的作家。

《紫阳花日记》正像渡边淳一说的“小说应该写最真实的人性,男人和女人在精神上很多东西是不同的,我就是要从不同方向挖掘出这种真实。”很少看见国内有作家专门描写中年人的感情生活的作品,好几年前上演的比较轰动的《金婚》,相比之下既没有深度,也显得太粗糙了。

合上《爱的流放地》,细细回味渡边存一的文字有种绵长的震荡心灵的感觉。一方面作品中作者把性爱描写的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在作品中作者又把男女两性对性爱的高潮在精神上的反应,表达的更加符合人性。作品中尽管对性爱有“不堪入目”然而却是更客观的描写,所以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也产生过这个“家伙”在写些什么?到底是要表达什么样的想法,男女性爱情不自禁的交媾不过是人类动物本能的一种需要,干吗写的这么详细?几乎把每一次男女主人公的交媾的情形和心理的变化都仔细的记录下来。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也渐渐明白,作者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叙述来让读者理解女主人公冬香在没有性趣的婚姻生活中遇见男主人公村尾菊治,并在他的体贴下对性爱的苏醒,进而顺理成章的相信女人在性高潮时是会产生“想死”的幻觉。随着故事情节的急转直下,男主人公村尾菊治真的就在一次和冬香幽会的交媾时,应高潮到来时冬香的要求,扼死了冬香。

对于在性爱中杀死对方,是故意还是过失,警方展开了调查,在法庭上控辩双方各执一词,即使在最后村尾菊治提到一盘他和冬香幽会做爱时的录音,证明扼死冬香是应冬香的要求。村尾菊治最终依旧被判八年徒刑,这样的结局 是正常社会对扼杀人生命的再正常不过的结果。虽然村尾菊治一直抱怨没人能理解两个人关系实际上是灵与肉的结合,但是村尾菊治最终认识到8年的刑期不是对他的惩罚,而是对他的拯救,只有这样他才能得到冬香最忠诚的爱,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爱永远保持新鲜,只有这样才能让冬香永远活在他的心中,这是对冬香最好的祭奠,也是对爱的最刻骨铭心的纪念。所以村尾菊治把他将要在里面囚禁八年的监狱看着是爱的流放地。

对于渡边淳一在《爱的流放地》中所描绘的那种忘我的“终极之爱”,彻底颠覆了常理意义上的“纯爱”,明确昭示了渡边淳一式的“成年人纯爱”。他毫无顾忌地声明:不伦之爱才是真正的纯爱!而且,表达这种终极之爱的惟一方式就是出于本能需要的性爱。在渡边看来,性是最真诚的表达,是最畅通的交流,也是最纯粹的爱语。而且,只有爱还不够,还要爱到死。在渡边的情爱词典里,死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是一个人为了能够留下一种强烈印象的方法。因此,在爱和性达到最高潮时死亡,是很美好的。这并不是以往的情死故事中的那种死亡,也不是那种落到了人生的最低点,已经没有了出路,被逼上了绝路的死,而是登上了爱的顶点的死,是伴随着爱的死。这是一种“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爱恋,渡边向往的是一种很美好的爱,在达到最高点的时候就结束了,因为不愿意再看到它到了最高点之后,自然而然像生活中一样,慢慢衰落下去,暗淡下去。他希望用死作为结束,让爱停在最好的地方。死不是爱的毁灭,它伴随着爱的重生。

渡边淳一也许更想告诉成年人性爱的终极就是欲死!而对于冬香因为和丈夫没有肌肤相亲的爱情,虽然生了三个孩子,竟然都是为了要逃避丈夫性欲的要求,所以从一开始的鄙视到冬香在村尾菊治的温纯下对爱的苏醒,渐渐的开始同情冬香。不但不为男女主人公的这种偷情感到不齿,相反更加理解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不管渡边淳一描述的这样的“成年人的纯爱”是否能被人们接受,对于渡边淳一在作品中对这种“终极之爱”的叙述还是认可和理解的。而且也很佩服1933年出生的渡边淳一在这样大的年纪能有这样的激情,创作出这样“疯狂”和人性深度的作品,实在是佩服。 我想渡边淳一的作品都是围绕他的这句名言“男人沾花惹草主要是寻求性的满足,而女人红杏出墙则主要是弥补感情的欠缺。”来创作的吧?

在这样深刻的人性披露的描述下不禁让人感到沉闷,从密闭的难以示人的两人世界的叙述中转眼俯瞰阳光灿烂的窗外,还是平静的活着好!

渡边存一大师已去,而微信读书里他的作品还在不断发酵,因而也收藏了一些,闲暇慢慢读来以作消磨。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渡边淳《雪花》读后感600字


我想大都数人是喜欢雪花的,纯洁是用来形容它最长用的词汇。雪花之美在于它的短暂易逝,飘逸轻灵犹如暗夜精灵的雪花是每一个喜欢幻想的人歆慕的东西。
身为都市成功人士的伊织,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充裕的时候,精神世界分外希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自由追求灵魂的乌托邦。他摆脱家庭的拘禁,成为一个游离亲人的自由人。寻找笙子和霞,除了自己的生理需要,还有精神上的满足。笙子的理智单纯,霞的温柔妖艳,这些都填补着伊织内心的空白,作者没有明确写出伊织的最爱究竟是谁,或许根本没有,或许是他自己。没有人不是深爱着自己的,爱其他的人只不过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只是这种爱持续的时间不同,有的人会用自己的一生,而有的人则只是与之相视一笑。
或许作者对伊织有一些残酷,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失去情人的陪伴,最后剩下的只有孤独的自己,依然继续追寻那如同雪花般易碎的爱情。消融的美丽,留下的除了一份清冷,还有那无休止的遗憾。雪花在日光下的斑斓夺目是用自己的消亡换取的,阳光给了它五彩的外衣,同时也宣布了它的归期。也许,我们不应该用悲凉的语调来评论雪花的得失,就像书中的主人公伊织,不应该片面谴责他的过错,在感情与道德上的徘徊在他的内心始终纠结着。快乐与痛苦并存,在伊织享受霞的温暖多情的体贴时,他也曾想起早已放弃了自己责任的家庭和还在为自己工作的另一位情人笙子。矛盾的结合体在他心中此起彼伏,当所有人都回归到正轨,他的心灵再次空虚。
雪花是美丽的,所以人们试图留住它的交娇容,但事实是无情的,剩下的只是消融的惨白。

刘震云作品《一地鸡毛》读后感


刘震云作品《一地鸡毛》读后感

“啤酒虽然夺了过去,但小林脑袋已经发懵,这天夜里睡得很死。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又梦见黑压压无边无际人群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一觉醒来,已是天亮,小林摇头回忆梦境,梦境已是一片模糊。”

生活中的物质追求如同一个黑洞,精神上的匮乏使人陷入琐屑的洪流。人的头脑中无时无刻不是牵挂着“发馊的豆腐”、单位里的人事评调、每天的啤酒和烧鸡……宏图大志、事业理想在面包面前微不足道。

吃喝拉撒睡等关乎人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淹没了是选择面包还是选择自由这个问题。光是为了追求面包,人就掉了一身皮屑,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兼顾自由?对于这一队队祈雨的蚂蚁,坚持才是问题,坚持站稳脚跟,坚持跟着大部队前进,坚持不掉队才是问题。

看完小说,朋友甲说:“一个满怀理想满怀激|情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打滚了几年后竟只剩下一地鸡毛。生活琐事磨平了理想磨掉了精神的事情太可怕了。我希望以后可以搞些纯粹的研究工作,离琐屑远一点,这些琐屑让我害怕。”他正在准备考数学系的研究生。

朋友乙说:“其实,面对生活你有选择的机会。你可以选择过这样的琐碎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不过这样的生活。关键在于你自己。”

提到选择,我想到了主人翁小林思想转变前后的对比。这个对比并不是在《一地鸡毛》中出现的,而是在《一地鸡毛》的姐妹篇《单位》中。刚开始来到单位,小林学生气不轻,跟个孩子似的,对什么都不在乎。经常迟到早退,上班穿拖鞋,不主动打扫办公室卫生,说话不注意等等。到单位三年才知道该改掉自己的孩子脾气,而且,悔悟还不是自身的反省,是外界对他的强迫改造。别人入了党他没入,别人评了各种职务他还是个大头兵,别人都有房子了他一家三口还是和另外一家合居一套房子。当小林的目光开始关注别人与自己的物质上的种种差别时,他已经很自然地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了。我不知道是生活出现了问题还是人本身有了问题,是生活太强硬还是人太软弱?

可是我以为,生活本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选择。生存为什么竟会成为一种困境?现实与理想为什么竟会产生矛盾?在追求物质的同时难道就不能追求精神?物质与精神本身没有矛盾,产生矛盾的是人自己,人在物欲的不满足中迷失了自己,却又不能接受自己放弃精神追求的事实,于是就抱怨面包与自由有太大的矛盾,两者必须取其一,于是,大家都找到了只为面包而活的借口,于是大家都睡在鸡毛堆里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刘震云作品《一地鸡毛》读后感

在上班的公交车上把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看完了,对于故事本身来讲放在今天算不上什么,无非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对生活在北京的小家庭的小市民生活,无非就是家长里短。故事是由小林排队买的豆腐忘放冰箱展开了,一开始就说明这些都会是一些小如芝麻的事情,小林老婆调动工作,孩子上幼稚园入托,老家来人,小林帮以前的同事卖鸭子收钱,虽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中也穿插了些人情事故,如此而已,但生活无非就是由这些琐碎的事情组成。而小说中也暗指当时的收礼成风,以权谋私等不良社会风气。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想《一地鸡毛》可以看成是80年代初期成千上万个家庭不同生活的缩影。正应了莎士比亚那句经典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如今看他的小说《我叫刘跃进》虽然多了一些时尚的元素在里面,可是他的写作风格还是大抵如此,感觉几十年没有什么变化。而他现在的作品也经全然没有他有写《一地鸡毛》时的那种人文关怀,的对于低层人民的生活只停留在了表面。可能和现在刘震云身份的变迁也有关系吧,当年相信他写《一地鸡毛》的时候可能一如他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是刚刚从农村转为城市人的开始,所以写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一针见血。而现在的刘老师是知名作家,编剧。现在过的生活和所入社会地位已全然不同。不可同日而语了。

读他的小说和读余华的小说感觉是不一样的。总之感觉《一地鸡毛》所要表现的东西更加直白些。所要表达的意图更为直白些。

《一地鸡毛》读后感


这部作品是刘震云的新写实小说,该书以世俗化的平易语言,以生活流式叙事结构描述了小林一家生活中的种种琐事。

这是一部非常耐人寻味的小说,虽说讲的只是些许生活琐事,但我看到的,是生活与理想相遇的时候我们又能不能坚守自己的内心呢。

主人公小林在初出社会的时候还是一个颇为稚嫩的青年,每天上班不修边幅,也不懂得官场上、社会上的道理,但三年之后,他发现别人都升职、有房子、有钱的时候,他却还在原地踏步,本来他还有理想有追求的,但最终也不得不因为经济条件差而帮着曾经是一个诗人的同学卖白板鸭。

他从有理想有追求变得世俗而堕落;从不愿送礼到最后自己也享受着查水表老头送来的微波炉,在《一地鸡毛》中,完成蜕变的不仅是小林,还有小林的妻子,短短几年由温柔婉约的女大学生变成偷水的家庭主妇,生活的琐碎和重压,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已经将他们那时的梦想磨得粉碎,生活中无非剩下好单位、与保姆的冲突、买菜、给女儿找好学校等等。

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都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

看到这,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有很多时候真的很难保证自己能不免俗地站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候而不至于趴在那一地鸡毛上。年轻的我们仍会嫉恶如仇,看到一些黑暗的事,我们也会义愤填膺地想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些事,即使我们可能知道这些力量微不足道;看到一些人急于拙劣地展现自己的时候,我们会投向不屑的目光。可能在他们眼里,我们是幼稚、天真,那同样地,他们在我们眼里也是投机取巧。我不敢说哪个高尚哪个卑鄙,因为我也不能保证自己以后不会变成那一片黑压压的蚂蚁中的一员。

如果做不到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那我宁愿变得慢一点再慢一点,我不愿那世俗的外衣那么快地就遮蔽了我那些看起来无谓的精神追求。

生活中的物质追求如同一个黑洞,精神上的匮乏使人陷入琐屑的洪流,宏图大志、事业理想在面包面前微不足道。

希望我们不会变成这样的人整天在一地鸡毛里面挣扎、忘了自己的精神追求的人。

既艳羡物欲横流的生活,又抛不下精神世界的追求,最终也不过就这样地淹没在世俗中,也变成了那千篇一律的黑压压中的一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