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论语摘录及读后感 > 导航 > 论语摘录

论语摘录及读后感

论语摘录。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论语摘录”,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论语摘录

1、子曰:你无远虑,必有近忧。

2、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仪,就不能立身;不懂得辨识语言,就不能认识人。

3、《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成书的。流传到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三种本子。东汉时期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校了其他本子,并作了注释,流传开来,成为一个公认的本了。之后给《论语》作注的人很多,影响较大的有三国时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的《论语义疏》,宋朝的邢(上曰下丙)把前人的成果和自我的见解汇集成《论语注疏》,被收入《十三经注疏》里,除此之外,宋朝还有朱熹的《论语集注》。到了清代刘宝楠博采众家之长撰写了《论语正义》。在封建社会,《论语》是文人心目中的金科玉律,因此在注释中难免有一些溢美曲说之辞。

4、樊迟问孔子:请问怎样才能提高道德,消除怨恨,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呵!先劳作后收获,不就是提高道德吗?批判自身的错误,不好去怪罪别人,不就是消除怨恨了吗?由于一时的愤怒,忘掉了自身,甚至还边累了自我的双亲,不就是迷惑吗?

5、知人善任就是智,天下归仁就是仁。

6、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先人后已谓之让。

7、孔子是殷商后裔宋微子的后代。周灭商之后,分封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在贵族的纷争中被华督杀害,孔子的曾祖父防叔为了躲避华氏的迫害,才迁居到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与颜氏徵在生孔子。孔子出生后,三岁上死了父亲,与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在年轻的时候,孔子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蓄息)等低微的小官,没有受到重视,孔子便开始了授徒讲学。到鲁定公时,孔子做过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主管司法)。定公十年孔子五十二岁,以大司寇身份代理相事,政治生涯到了巅峰时期,但时刻比较短暂,正因与鲁国的实权派人物季氏政见不一样,孔子离职去周游列国,先后到过齐卫宋陈蔡楚,期望能在别的国家实现自我的政治抱负,但都没有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专一办教育,整理文献。经孔子整理的文献有《诗经》《尚书》《礼》《乐》,孔子还收集了各国史料,撰写了《春秋》。他的学生也累计到达三千多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这是孔子在历史上最辉煌的贡献。

8、国家政治清明,能够畅所欲言,国家政治黑暗,不允许不一样意见,说话只好退让。

9、子曰:不患不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说: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我,要担忧自我没本事。

10、孔子说:大家成天坐在一齐,说话丝毫不涉及道义,只钟爱卖弄小聪明,这种人难以成才。

11、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心胸广大,意志坚毅。正因他的任务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我的任务,不也重大吗?一向到死才能罢休,不也遥远吗?--说明读书人的德行。

12、叔孙武毁谤孔子。子贡说:不好这样做,仲尼先生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明,好比是丘陵,还能够逾越过去。仲尼先生如同日月,不可能逾越。人纵然要自绝于日月的光明,对日月会有什么损害呢?只能更加表现他自不量力罢了。

13、是安定矜持而不骄傲吗?君子衣冠端正,重视自我的形象,庄严地令人望见而产生敬畏,这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又问:什么是四种恶行呢?孔子回答说:事先不教育便加杀戮叫做虐待,事先不加告诫便立等成功叫做残暴,起先懈怠不管又限期完成叫做贼害,舍不得给人恩惠,出纳吝啬,叫做守财奴。这一章说明施政的五美四德。

14、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是说:花言巧语,败坏道德;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计划。

15、孔子有感于时代的混乱,力图建立社会的合理秩序。在对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他提出的仁,实际上是一种公益思想,按公益的要求判定人道之当然,这就是义。义的秩序就是礼。他认为一个人最基础的首先就是孝和诚,把孝推广到人与人的关联中就是忠,把诚推广到人与人的关联中就是信。当然,时代不一样,在判定怎样才算合理上,孔子与咱们这天的认识会有不一样,但他主张公益,提倡合理的原则并没有错,他的学说对咱们建立现代礼貌仍有用心作用。要说孔子思想的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孔子受封建宗法制的局限,等级观念太强,二是对妇女的看法过于偏激。现代人读《论语》,这两点尤其应格外注意。这也贴合孔子的一贯主张,孔子在《为政》第二十三章里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可见,孔子主张随着时代的不一样,社会的礼仪制度思想观念,应当有所损益。

16、孔子说:君子容易服侍,但讨他的钟爱很难。不用正道讨他的钟爱,他不钟爱;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他对人是量才使用,不求全责备。小人很难服侍,但讨他的钟爱很容易。不用正道讨他的钟爱,他也会钟爱;等到他用人的时候,他会求全责备。

17、子张问:读书人如何做才能叫做通达?孔子说:通达的做法是,品质正直爱好正义,善于察言观色,自我的意见服从别人的意见,这样做在诸侯国里当官必须会通达,在大夫家里当官必须会通达。有声望的做法是:表面上讲义,实际行动上能够违背仁义。自认为是会干,不怀疑它的正确性,这样做在诸侯国里当官必须会有声望,在大夫家里当官必须会有声望。

18、子张问孔子怎样做才合乎君子的行为要求孔子说:说话忠诚信实,行为宽厚恭敬,即使在蛮荒的边远地区也能行得通。说话不忠诚信实,行为不宽厚恭敬,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的时候,就仿佛这几个字直立在前面;在车上,就好像这几个字倚靠在横木上,然后就行得通了。子张把这几句话写在大带上。

19、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20、孔子说:端木赐,你以为我是学得多又记得住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思想把知识贯穿起来。

21、樊迟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平常生活要谦恭,办起事来要兢兢业业,与人交往要忠诚。即使到了夷狄之邦也不能丢弃。说明士的品德修养。

22、阙党有一个童子向孔子传令。有人问孔子说:这是个想领悟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大人的座位上,又见他与长辈并排走,不像是个想领悟的孩子,而是个急于求成的小大人。

23、孔子说:得不到合乎中道的人和他交往,那必须要找狂放的人和狷介的人。狂放的人勇于进取,狷介的人能洁身自好。

24、子夏做莒父的邑宰,问怎样施政。孔子说:不好求快,不好贪图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25、孔子说:该说而不一样他说,会失人;不该跟他说而跟他说,会失言。智慧的人既不的失人,也不失言。

26、子曰:君子和而不一样,小人同而不和。和是阴阳和谐,在生活上是多元素的统一,在哲学上是对立的统一性,在政治上是不一样意见各自发挥它的有益作用达成的和谐一致。同是单一性,在生活上是单元素的相同,在政治上是不讲原则的苟同。说明君子的作风是和而不一样,小人反是。

27、曾子说:我听孔子说过,人不会自发地产生道德修养,必须要说有时也会自发地产生一点修养的话,那大概要在死了双亲的时候吧?

28、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孔子说:君子把无能当成缺陷,不把别人不了解自我当成缺陷。

29、子路说:卫君想等先生来治理国家,先生会从哪里下手呢?孔子说:必须要先纠正名分吧!子路说:先生的迂腐竟然到了这种程度吗?你怎样来纠正?孔子说:仲由啊,你太粗野了!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事情,一般是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名分不正,说出话来不顺;说出话来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建立不起来;礼乐建立不起来;刑罚就不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因此君子定的名分,必须要能说得通,说出来必须要能行得通。君子对自我说出的话,不能有一点马虎。

30、孔子说:恭敬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劳烦,谨慎而没有礼的节制不会退缩,勇敢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乱闯,直率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刺人。在位的君子对亲戚感情深厚,百姓就会变得仁爱;不遗弃故旧,百姓感情就不会淡薄。

31、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谦恭而安详。

32、子不语怪力乱神。怪是怪异。力是勇力。乱是暴乱。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暴乱鬼神之类的事情。怪异鬼神玄虚难明,勇力暴乱不值得提倡。讲得太多于人无益。孔子教育学生,讲的资料要有理有据,有益于人。这些资料应当排除。译文: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暴乱鬼神。

3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说:领悟如果不深透,还要担心它会失去。

34、子路问孔子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回答说:君子更崇尚正义。君子只有勇敢而没有正义作标准就会乱来,小人只有勇敢而没有正义作标准就会成为强盗。

35、子张说:君子尊敬贤人,包容众人,鼓励善人,同情无能的人。我如果是个大贤人,对什么人不能包容?我如果是个不贤的人,人家会拒绝我,怎样能去拒绝人呢?

36、子游说:居丧,到达悲哀就能够了。

37、陈亢问伯鱼说:你作为先生的孩子,听到过什么特殊的教导吗?孔鲤回答说:没有,以前有一次他一个人站在雪那儿,我快步从庭前走过。他问我说:领悟了《诗经》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经》就说不好话。我下来就去学《诗经》。又有一天,他一个站在那儿,我快步从庭前走过。他问我:领悟了《礼经》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经》就无法立身。我下来就去领悟《礼经》,就听到过这么两件事。陈亢回去很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诗经》的作用,知道了《礼经》的作用,还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我的孩子。

38、子智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者明于事,故不惑乱,仁者知命,故无忧患;勇者果敢,故不恐惧。说明智仁勇的表现。(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患,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39、孔子说:钟爱勇敢而疾恨贫穷,就会造成祸乱。人如果有不仁,嫉恨太过,也会造成祸乱。

40、孔子在四个方面教育学生: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对人忠实交往讲诚信。

4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不仁义而得到富贵,对我来说如同过眼浮云)

42、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像孟公绰那样没有贪欲,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礼貌,也能够算做是完美的人了。又说:此刻所谓完美的人,又哪能必须会这样呢?见到利益想到该不该得,遇到危险能付出性命,与人约定的时刻长了,能不忘记自我平生的诺言,也能够算做是完美的人了。

43、贤明的人躲避乱世,次一等的人躲避乱地,再次一等的人看脸色不对劲就避开,又次一等的听说话不对劲就避开。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44、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说:君子要求自我,小人要求别人。

4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孙:同逊。远指疏远。

46、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人的本性。习指环境习俗的影响。是说,人的本性相近,正因环境习俗的影响才变得差距远了。

47、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就做到仁了。子张问道:请问是哪五种品德?孔子回答说:敬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敬重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能得到大家的拥护,诚信就会受人信任,勤敏就会有功效,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4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言。是说,君子敬畏的有三件事:敬畏天命,敬畏伟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不加敬畏,轻慢伟人,轻侮圣人的言论。

49、孟氏委任阳肤做法官,阳肤曾子讨教。曾子说:在上的统治者失去道德,百姓道德衰败的状况已经很久了。如果审问犯罪的真情,要心存怜悯,不好沾沾自喜。

50、子贡问孔子说:有一个字能够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这个字吗!自我不想要的东西,就不好施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解释。

51、周公嘱咐鲁公说:君子不疏远自我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不被任用。亲戚故旧没有大的过失,不好罢免他们。不好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52、子罕言得与命与仁。孔子很少论及功利天命和仁。这说明孔子是一个务实的人。

53、子夏说:君子给人的感觉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庄严可敬;接近了他,温和可亲;听他说话,严厉不苟。

54、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55、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率,无知而不老实,无能而不守信,这种人我不知道他会怎样样。

5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说:君子对大家一视同仁,不搞宗派,小人是搞宗派,在群众中制造独立。)

57、曾子曰: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8、子贡问怎样实现仁义。孔子说:工匠想把活干好,必须会先整治好他的工具。处在这个国家,要事奉好这个国家的贤明大夫,交结有仁义的士人。

59、子夏说:君子先取信于民,然后再去役使他们;没有得到信任去役使,人家会认为你在伤害他。君子先取信于对方,然后再去进谏;没有得到信任去进谏,人家会认为你在毁谤他。

60、孔子说:君子和谐相处但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通用和谐相处。

6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说:古时候领悟的人是为了提高自我,此刻领悟的人是为了给人看。说明领悟动机要纯正。

62、孔子说:外表严厉内心怯弱的人,用小人来打比方,大概像个钻洞爬墙的小偷吧。

63、齐衰(zicui两者都是第一声)都是孝服。

64、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是说,君子不正因他说得好来举荐人,不正因人不好就否定他说的话。说得好不必须有德,无德的人不必须说的都是坏话。取其有益,弃其无益。

65、看看他在干什么,端详他用什么的段,考察他要到达什么目的。那么,这个人的为人怎样会隐藏得了呢?

66、太宰问子贡说:孔先生是个圣人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技艺呢?子贡回答说:这本是上天纵任他做圣人,又让他多技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穷困,因此学习并领悟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出身高贵的人能有这样多的技艺吗?不会这样多的。

67、子贡问道:怎样才能够称得上士?孔子说:自我的行为有廉耻,出使国外,能很好地完成国王交给的使命,能够称做士了。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士如何?孔子说:在宗族里称赞他孝顺父母,在家乡里称赞他友爱兄弟。子贡说:再次一等的士如何?孔子说:说话必须讲信用,行动必须坚决果敢,拘于小节的小人呵!或许也能够说是次一等的士了。子贡问:此刻执政的人怎样样?孔子说:咳,这些器量狭小的人,算得了什么。

68、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被当成显学,但又一向被当成诸子百家之一。在百家争鸣中,历史选取了孔子,到汉朝便登上了独尊的地位,被尊奉了两千多年,影响渗透到我国的方方面面,孔子也就成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69、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是说,君子有三种状况要警戒自我: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要警戒自我不好迷恋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警戒自我,不好争强好斗;老年的时候,血气已衰,要警戒自我不好贪得无厌。

70、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宽厚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百姓的信任,勤敏就会成就功业,公平就会使人民喜悦。

71、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个字的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你坐下来,我告诉你。爱仁义而不爱领悟,弊病是容易愚昧无知;爱智慧而不爱领悟,弊病是容易说空话大话;爱诚信而不爱领悟,弊病是容易造成贼害;爱正直而不爱领悟,弊病是容易逼迫人;爱勇敢而不爱领悟,弊病是容易造成祸乱;爱刚强而不爱领悟,弊病是容易狂妄自大孔子说:孩子们,为什么不领悟《诗经》呢?领悟《诗经》,能够学习并领悟用联想类比去鼓舞,能够学习并领悟观察民情,能够学习并领悟团结人群,能够学习并领悟委婉的批评方法。近,能够用来事奉父母;远,能够事奉君王。还能够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72、子夏说:广泛地领悟,坚定意志,从切身问起,由近及远地推想,仁义就在其中了。

73、孔子说:圆滑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贼害。

7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讨人钟爱,很少讲仁义的。

75、叔孙武在朝廷上对同朝的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更贤明。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用院墙打个比方,我的院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人们从墙外就能望见院内房屋的完美。孔先生的院墙有数仞高,如果不从大门进到院子里,就不会望到宗庙的完美百官治事场所的富丽。能进入孔先生的门里的人很少。武叔先生这样说,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76、曾子病了,孟敬子来探问。曾子对他说道:鸟临死的时候,叫声就悲哀;人临死的时候,说出的话充满善意。在位的君子贵在遵循三个方面的礼仪之道:待人接物容貌要有威仪,这样能够避免别人对你粗暴轻慢;面色上在端庄,这样别人才会对你有诚信;说话要注意措辞语气,这样才可避免别人对你粗鄙顶撞。至于笾豆这些礼仪上的具体安排,那些自有主管人员来负责。

77、孔子说:君子之中达不到仁人也是有的吧!小人之中不会有仁的人。

78、陈子禽对子贡说:先生也但是是出于恭敬罢了,孔子岂能比您贤明吗?子贡说:君子说出一句话,就能够被人当成是聪明;说出一句话,就能够被人当成是愚蠢,说话不可不谨慎啊!人赶不上孔子,就如同登梯子上不了天一样。孔子如果得到诸侯或大夫的重用,他说要树立什么,就能树立得起来;他引导人们走向哪里,就能行得通;他去安抚百姓,百姓就会来归服;他发动人们去干,人们就会响应。他活着光荣,死了可惜,怎样能够有人赶得上他呢?子张向孔子讨教说怎样样就能够执政了?孔子回答说:尊五美,屏四恶。屏是屏除。是说,尊崇五种美德,屏弃四种恶行就能够从政了。子张问:何为五美?是说,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回答说: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是说,给人实惠而自我却无所耗费,劳动百姓而百姓不怨恨,有欲望而不贪婪,安定矜持而不骄傲,威严而不凶猛。这就是五种美德。子张问:何谓惠而不费?是说,什么叫做给人实惠而自我却无所耗费?孔子回答说:就着人们能得利的事情使他们得利,这不就是给人实惠而自我无所耗费吗?选取那些愿意劳动的人去役使,谁会去怨恨呢?有得到仁义的欲望又得到了仁义,怎样会是贪婪呢?君子无论人多人少,力大力小,勇敢怯懦,都一例对待,这不就

79、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泰是舒泰,指放得开。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是说,君子的为人是放得开但不骄纵,小人是骄纵但却放不开。小人狭隘又没有自知之明,因此骄而不泰。君子大度又有自知之明,因此泰而不骄。

80、子张说:掌握的道德不广大,信仰道德不坚定,这种人有他能怎样样,没有他能怎样样。

81、子贡在那里褒贬人。孔子说:端木赐啊,你自我是个贤人了吗?要是我就没有那个闲工夫。

82、孔子说: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美德,假使骄傲又不知羞悔,其余的就不值得一看了。

83、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说:君子自信自重,但不竞争;合群,但不拉党结派。

84、子夏说:每一天都学懂一些自我没有的知识,又能每月不忘掉学习并领悟的东西,这就能够说是好学的人了。

85、孔子说:贫穷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奢比较容易做到。

86、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才能够称作士?孔子回答说:相互切磋勉励,和乐相处,能够称做士了。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切磋勉励,兄弟之间和乐相处。

87、子夏说:大的节操不能超过界限,小的节操有点出入能够。

88、孔子说:领悟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所得,苦思冥想而不领悟则会困惑无助。

89、孔子说:刚强坚毅质钝谨言,这几种表现接近仁。

90、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也夫!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子贡问道:什么事情没人了解先生呢?孔子说:不怨恨天,不责怪人,下学人间社会,上知天道。了解我的只有上天吧!

91、已是止,完了。孔子说:人活到四十岁还令人厌恶,他这生命也就完了。

92、道德品德不能恒守,会受到羞辱。

9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这天说的先生。《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9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说:多责备自我,少责备别人,怨恨就离你远了。

95、子曰:视其因此,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96、子夏说:小人犯了错误,必须会去掩饰。

97、有人说:用恩惠报答别人的怨恨,怎样样?孔子说:那用什么去报答恩惠呢?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惠报答恩惠。

98、孔子说:只有女子与小人最难伺候了,亲近了他,就不逊让;疏远了他,就要怨恨。

99、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孔子说:事奉君王,先思考把事务恭敬地办好,然后再思考得到俸禄。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漫谈《论语》


中华文化,千年积淀,深深的凝聚在《论语》一书中。

题记

本人才疏学浅,未能参透《论语》一书中深刻的道理,也未能根据书中内容而引经据典地讲出一连串的引人深思的感想。但在此,我只求简略的谈一下我在看完《论语》一书后的感受。

孔子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为仁,因此,仁也是《论语》中的主要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仁在孔子心中的地位之高。但到底,什么是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于是,孔子便说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认为:刚强不屈,果敢坚毅,质朴老实,言语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具有这四种品德的人仅仅是接近于仁,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仁呢?或许,连孔子心中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也或许,仁在孔子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地位之高甚至于没有一人可以达到。因此,只要做到接近于仁便已不错了。

孔子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也非常大,他主张有教无类兴办太学,弟子达三千之多。那么,孔子又是怎样理解和对待学呢?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告诉我们学的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与习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

这些语句从古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伟大的学者为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学字而不断努力,奋斗,倾尽自己的一生。

君子与小人

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可谓是高频率词,而孔子也曾发表过很多关于这两个词的言语。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太多太多的语句告诉我们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太多太多的语句警戒激励着我们。可是,如何才可做到君子呢?孔子说:君子不器。于是,我们便开始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我们每个人都在争做德智体美劳全优的现代学生;孔子又说:君子成人之美。于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帮助着他人,以此来方便他人,快乐自己;孔子还说:君子耻其言而过起行。于是,少说多干成为了我们的口号。

君子于小人绝非几句话就可以辨别清楚的,但若无这几句话,则可真是分不清了。

《论语》

薄书一本,一万余字,细读一遍,一生无害。

论语有感


论语有感(一)

初读论语,有一种高不可及之感。但静下心来,慢慢去品味,你便会发现书中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永远都是最简单的。

论语是一本记录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语录,它运用了最朴实的语言去阐述一个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

在我眼中,孔子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圣人。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善诱的,跟人言榷的口气。从他的言语中,我看到了孔子的态度,一种儒家的态度,一种朴素。温暖的态度。

我们看到的孔子,态度平和但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所以,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他的学生自贡曾经问过孔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就是论语中自贡问政的故事。而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自贡却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去什么?孔夫子说:去兵。我们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自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接这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信念的重要地位。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至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就现在而言,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信仰。国家的凝聚归根到底是信仰的强大力量。

还有一个故事同样令我记忆犹新。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过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里。这么艰苦的环境对于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

玖完这个故事后,我很佩服颜回,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时,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

我想也只有那些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与安宁。

相比现在,很多人虽然已丰衣足食,但仍不满。因为他看到的总是比自己更富裕的上一阶层。而论语所阐述的,便是去寻找你内心中的那份恬淡与安宁。

合上论语,孔子的思想却仍历历在目。论语中虽然都是浅显的道理,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让我们细细地去品味论语,品味孔子的思想吧。

论语有感(二)

初读【论语】,或是无法参透,或是略有所悟,或是心有灵犀,但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精一神,那种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方法,那种谦谦君子之风,却总能让我心存快慰,欲罢不能。于是不止一遍地读她,品她,悟她,尽管只是片言只语,但字字珠玑,如行云流水,简约一精一炼:或睿智从容,如天之辽远;或纵横开阖,如飞瀑流泻;或恬静悠然,若和风习习面对【论语】,我犹如面对一位巨人从古至今,它的一精一深博大,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我边读边记,边记边思,在品味与欣赏中,我像一株干渴已久的禾苗,忽然遇到了一场痛快淋一漓的甘霖,舒枝展叶贪婪地汲取其中的养料。越走近孔子,愈发感觉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一精一深。透过文字,我和智者正面晤对,聆听他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的教育主张

论语有感(三)

玖论语有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谈到孔子作学问时,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学习他好的方面,对他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其实这里,三人行不是三个人,是多人的意思。南怀瑾先生解释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这也许是孔子的本意,我为此有较深的体会。在我们一生中,有无数老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品德、学问好的,比我们年龄长的,我们固然要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品格,作学问的方法和思路。他们的人生经验,是我们前进道路上重要的财富。学习他们的优点是为了自己能有所提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积累经验。品德修养好的老师都会毫不保留地告诉别人。即使他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他人生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毫无怨言地在某一岗位上的积累,也是一笔财富。退之,品德、学问不好的,甚至是坏人,坑害我们的人,我们也要学习,从他们角度考虑,了解他们坏的根源,坑害我们的原因,从而使我们认真反省,自己不能这样坏,这样坏,是坑害别人的。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这样想,完全按照正常的规则和秩序,我们每个人都会受益的。我们也要向比我们年龄小的人,甚至很小的小孩学习。学什么呢?有人认为我这把年纪,走过的地方都比他们知道的地方多。摆好心态,我们学习小孩子的天真,单纯呀!可能会钩起我们儿时美好的记忆,也可减少成一人间人事纠纷之争的烦恼。我们学习年轻人的时尚,学习年轻人的活跃思维等等。总之,我们可以从各种人那里学习,丰富我们的学问和知识。

行还说明了孔子的思想:研究学问,不仅仅在书本上学习,还要在行中学习,即在实践和实际中学习。实践和实际中的学习更重要,别人对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不对的,认真反省,我会不会有类似的问题。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看起来,讲起来容易,都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该这样做。可是在现实中,我们多数人包括我在内能做到向品德、学问好的,比我们年龄长的学习,认为自己能从中受益,有时会内心里和表情上显露出曾象某位大师学习过(那怕是见过)的得意,但有时出于傲慢心理,可能的竞争,而不愿意向比自己好的学习。这都不是很要的心态,我们应把学习作为一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更难做到的是不原向自认为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认为自己是教授,是博士就了不得。博士仅是在他所从事的领域多读了几年书而矣!其他的还差得远着呢?教授仅仅是一种技术职务的符号,仅限于他们的领域。每个人知道的毕竟都是有限的,就拿我的工作来讲吧!我号称是搞色谱的,实际上仅仅是气相色谱,仅仅是气相色谱的应用,仅仅是气相色谱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在细说,仅仅是气相色谱在石油炼制中的应用,还没有涉及化工中的应用;再细说,八年时间,仅仅做了石油炼制中硫化物的工作,还不可能完全搞清楚,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那么我所不擅长的呢?怎样把实验室布局好,怎样安装管线好?都是我要学习的,此外,还有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不管比我们高的还是低的(首先我们心里不要这样区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缺点),只有向有利于自己提高的任何人学习,才能收获,才能进步,才能提高。

我的另一感悟是:在我认真学习时,认真积累的同时,把我们的知识、经验和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和过程告诉别人,使他们能吸取我的经验和教训,不走我曾经走过的弯路,节省他们人生宝贵的时间,取得成功。然后再把这些事例告诉需要知道的人,以激励他们前进,也是很有意义的事。以前,我也是这样做的,我们把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告诉比我年龄小的人。通过学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后,我将更认真地学习,并将心得再反馈给需要帮助的人。

论语,伴我成长


论语,伴我成长_读后感1500字篇一

升入六年级后,在爸爸的指导下,我开始系统地学习《论语》。爸爸经常告诉我做中国人,必须要学好中国经典文化,这样才能永远留住我们民族的灵魂、精神和根,才能实现国家振兴的伟大梦想。会有这么神奇吗?起初我半信半疑,可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感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自己远未识其庐山真面目,只是学得了一点儿皮毛,但是却已让我受益匪浅。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第一得意门生颜回。他在生活上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习上,用在完善自身品行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此恶劣的环境,人人都无法忍受这样的艰难困苦,可是颜回却以苦为乐,坚持读书学习,追求真理,实在令人敬佩。孔子表扬他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早死,其心三月不违仁,在弟子三千中,孔子认为颜回最好学,只有他的高尚品行达到了仁的标准,多次在公开场合进行表扬,并以他为榜样要求弟子们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的好学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因为学无止境,所以不要觉得向比自己差的人请教问题是一种羞辱;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取长补短;同时,善于提出问题,许多伟人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等。温故而知新也是颜回的优点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和收获。可是我在学习中满足于一知半解,读书往往走马观花,常常造成错误百出。有的题目老师还没讲完,我早已得意洋洋地在心里说,这么简单还用讲吗?可是做题的时候才发现有几个关键的地方搞不明白,只好再重新去翻书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学习效果大大下降。在与爸爸妈妈讨论作品中人物的时候,好几次张冠李戴,把《水浒传》里李逵的故事说成张飞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又变成了吴用的了,为此没少让爸爸笑话,他批评我读书不用心,没有深度,太过于浮躁想来实在令人羞愧。颜回闻一知十,善于举一反三,能将老师的学说不断发展下去,作为当代小学生,我们也应当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我最要学习的还是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他从来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不仅人与人之间要不迁怒,国家与国家之间也要这样,得互相尊重,不能动不动就发动战争,导致两败俱伤,给老百姓造成灾难。如今国际局势混乱,美国发动了好多次战争,造成别国老百姓流离失所,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和伤害。人类要想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必须多学习孔子的智慧和思想。德不孤,必有邻,让人民幸福的人,定有许多人亲近他,反之,恶有恶报,发起战争让人民受苦的人,就会尝到众叛亲离的味道,变成孤家寡人。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应养成尊重别人的良好品德,同学遇到伤心事,应多去鼓励、安慰他;对于考试没考好的同学,多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改正错误,而不应该去嘲笑他;犯过的错误,要仔细反省,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与颜回相比,我现在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太优越了,可是我却还不知足,动不动就发脾气、耍小性子。学习表现好了,要求爸爸妈妈给买好吃的、买礼物,如果饭菜不合胃口,就气嘟嘟地把嘴巴撅得可以挂油瓶,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读《论语》让我学习了许多新的东西,懂得了很多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方法,尽管现在学得还很肤浅,但我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让他滋润着我不断成长、进步,成长为一个品德、学识与修养都优秀的有用之才。

读《孝经》有感_读后感700字篇二

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当我读的事亲者,居上下骄,为下不乱,为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告诉我们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骄傲自大;身为别人的下属,也不为非作乱;身为普通的百姓,也不与别人争斗。身居高位却骄傲自大,最终会招致灭顶之灾;为人下属却犯上作乱,最终会遭受酷刑的惩罚;身为普通百姓却总与人争斗不休,最终会动刀动枪,互相残杀。如果居高位而骄、做下属而乱、处卑微而争这三种违背常理的不良行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猪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尽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着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我们应该读懂孝经,并把他记下来。而不是简单单的浏览一遍就算了。

读《论语》有感


孔子,我们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学家,他的智力过人,《论语》,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们写的,里面记录着孔子平时教育弟子们时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说的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还有一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这才真叫过错。

其中,有一个地方最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当仁不让。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孔子说:"遇到合于仁德的事。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如果这种事真的出现了,孔子连老师也不谦让,而我,却不一定,唉!

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中小学生看,能教会我们怎么为人处事,快去看看吧!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在本章里孔子解答了怎样做个好学君子这一问题。孔子认为君子求学应该有较高的一精一神追求;不仅仅为了吃饱饭和睡舒服,努力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做事勤勉。

孔子认可的是为己之学,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才能学问才是我们求学的目的。今天,我们都在讨论首先是做好人,其次才是增长学问能力。学习不仅是为了三餐温饱,而是有更高尚的追求,教师要传授学生知识,就必须使自己有更高的学识,而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做为教师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保证自己本身的知识不枯竭,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

读论语有感(二)

最近在读【论语】。前几天读到子曰:父母一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一爱一、母一爱一的内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的。

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父母一爱一子女是天一性一,不需要提。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绝对是一爱一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一之一爱一的时候,我已经二十多岁了。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一操一心,象其他父母一样,这种一操一心往往太过份了。我反而觉应自一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

今年还未过完寒假,由于学校有事,需要提前赶回去,临走的的那天早上心情特别不好,一妈一一妈一一是舍不得我走,二是不放心我自己回去。因为耳朵后边长了一个血管瘤,还没有完全治好。一大早起来,她就帮我收拾着收拾那,生怕拉下什么。我在一旁一直嫌她啰嗦,把它装进包里的东西又都拿出来。好不容易能出发了,她又非要到车站送我,唉,我当时有种晕了的感觉,我都多大了啊,都已经光荣的成为人民教师好几年了啊,这要让我的学生知道了,还不笑死我啊。拧不过她,只好让她一起跟着,在路上我也没怎么理她,到了车站,一看排了那么长的队,心里的火相当的大啊,就在我冒火的时候,一妈一一妈一拿着一张票来了,原来她朋友在那卖票啊,走了个小后门。这时我才有点高兴她跟了来。上了车,她扒在车门口嘱咐我回去后,要保持良好心态,注意生活,注意身一体全车的人都在看我,我羞死了,直赶着让她回去,好不容易走了。车还没开,过了一会儿,我听见有人叫我,抬头一看,她又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袋子,递给我说:这个时间回去就别做午饭了,给你买的火腿、面包、葡萄干,回去吃点,就睡午觉吧。注意身一体,保持快乐,这次我真的回去了啊。看着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的泪掉下来了,一妈一一妈一曾经对我说过,不管长多大,我都是她疼一爱一的女儿。

记得大学刚入学的第一天,父母一起把我送到学校,办完了所有的手续,然后去宿舍给我把被褥全都晒好、铺好,就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我虽然也舍不得他们走,但还是假装坚强的劝他们快走,出门送他们上车的时候,我看到爸爸的眼圈红了,他匆匆的拉开车门,也没敢看我就上车了。我当时以为爸爸怕我留他,不让他走,所以才没敢看我,后来司机小刘叔叔告诉我,爸爸一上车就掉泪了,跟一妈一一妈一说: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真是放心不下啊。我一直以为爸爸是个冷血动物的,可就从那一次,我才知道爸爸对我的一爱一有多么深,只不过父一爱一是含蓄的。

所以我感觉父母对子女的一爱一几乎是一种天一性一,尤其在中国,不怕父母对子女没有一爱一,只怕一爱一得太浓。但是中国的父母不象外国人那样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况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论语也没有关于父母一之一爱一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须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看,就拿孔子说父母一之年不可不知,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那你可是试试,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一精一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

父母一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检讨一下吧,尤其是现在的娇生惯养的孩子们,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一爱一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读论语有感(三)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做到学而不厌,为什么呢?

其一,我们都知道,现在知识的数量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着,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能总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让你那一桶水长流长新,不能让它成为死水,那就必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只有不断学习,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假如你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是很无奈的事情,厌倦在所难免,又怎能学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学而不厌是否也有这层含义。只有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作生命的必须,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

其三,学习还应该掌握好的方法。会学习的人总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不会学习的人则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尤其是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有许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并且获得信息后又能及时进行整合加工,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拥有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了。

其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希望学生学而不厌,首先教师要学而不厌。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的传统养成善学善思的习惯,要是教师厌倦了学习,学生又怎会热一爱一学习?

所以,教师要学而不厌。

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诲人不倦。没有前面学的基础,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诲,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趣味、没有创新了,这样的诲自然也不会去关注学生的兴趣一爱一好,而是只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了,这样的诲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害了学生呢。

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乐教、善教。

乐教,就是热一爱一,热一爱一学生,热一爱一教学,热一爱一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享受教育的乐趣,享受教育的幸福,那怎么会倦呢?

善教,就是方法的问题。学而不厌的老师会认真研究教育教学中诲的方法,创新诲的途径,更新诲的内容,达到诲的最佳效果,这样的诲人不倦一定会是受学生欢迎的,也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的学生的。

现如今,诲的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

课堂上,将课本知识通过教师引据经典、旁征博引、深一入一浅一出地传授给学生,这是一种比较传统但也是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诲;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不是先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思考、寻找答案,或者给学生提一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是授之以渔,是现在比较倡导的诲;

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不断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给予帮助、点拨、鼓励,使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这当是一种较高境界的诲。

只有这样来理解诲的含义,我们的教学就不再是机械的

论语读后感400字:读《论语》有感


论语读后感400字 读《论语》有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多书,其中感触最深的,那就是中国古典著作《论语》。

《论语》刚开始看,不那么容易懂,只能依靠旁边的著解翻译着读,最后,也就习惯了之乎者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这部书大约是最后编写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是一部集中地记载孔子思想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鲁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对任何人都以仁义为主,思想核心便是仁。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反映学习态度的,知道就是知道,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聪明的选择。同样,我们上课时不也应该这样吗?遇到不懂的地方,马上问老师搞懂,学习成绩才能名列前茅。读了这本书,像是得到了大量知识道理一样。

《论语》真是一本好书,它可以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和许多学习的方法,读了这本书,你就会发现身边许多事的道理,不妨去读一读,看一看。

《论语》读后感500字:细品《论语》


在暑假里,我一口气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孔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我经常在饭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了,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经常在父母叫我去买东西的时候,推推拉拉,不肯去买,从来没想过父母会伤心;我经常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来没考虑过父母挣钱很辛苦……。

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开始理解父母为了我们,去打工挣钱供我们上学,我们是否应该去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呢?我们现在还小,爸爸妈妈不是要我们去养他们,只要我们听话,爸爸妈妈就会觉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母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