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兰亭集序赏析美术教案 > 导航 > 兰亭集序读后感

兰亭集序赏析美术教案

兰亭集序读后感。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兰亭集序读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兰亭集序读后感

兰亭集序读后感(一):

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乃天下第一行书,其文字亦属天下之第一美文也。品读文中写景、抒情、寓理之与众不同的语言,不难感知其趣味之纯正与高雅脱俗。

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好处,他本来就明白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就应活得更自在。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己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昨日是已走过的,明天是即将走过的,唯有这天正在走过生命数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拼搏过,曾珍惜过,那也必将是无怨无悔!

我们并不能够去改写历史,也不能够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创造那无尽的回忆与欢乐。请珍惜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求自己活着的好处因为,只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能够将短暂的生命延长!

兰亭集序读后感(二):

高中就偏爱《兰亭集序》这篇课文,当时读来只觉得精短清透,字句顺滑如润却无雕凿之迹,称得上是即兴之作中的上乘作品。对于兰亭这个文人雅集的地方,心中溢满神秘的向往之情。遥想在山水环抱、诗酒交融的幽境里洒墨挥毫,落出飘如浮云,矫如惊龙的精致书画,是何等闲适风雅!

再读《兰亭集序》时,除了品尝仍爱的清洗文风之外,更多追索的是文中的深层含义。兰亭位于浙江绍兴的兰渚山下,生于得天独厚的水乡之地;又恰逢天朗无云、草暖风微,群贤毕至,大家一齐探讨人生,是不由得对生命好处发出刨根追问,对人生的各种境遇作出总结归纳的。兰亭,这样一个巧致的名字,让人联想到一位蕙质兰心的女子从烟雨江南中秉着骨竹伞款步过桥,抑或是轻裘缓带的墨客骚人把盏临风,倚亭望月,感叹吟咏然而,作者对于生命根本的诘问不是如此悠闲唯美、附庸风雅的,而是苦闷的、反复的、令人百思辗转的。《兰亭集》是与会的41位诗人的结集,也是41个人的思考结晶。

之后查了资料,探索到了兰亭的真实境地:兰亭门前,有鹅池两字,各成风格,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共同书写的。王羲之的一笔绝妙书法的精髓,就是从鹅的形体上,悟出真谛来的。顺着小径前行,迎面的是一亭,一痕痕沉沉的历史的斑迹显现出来。内一石碑上书兰亭二字,系清康熙手书。西侧是乐池,临池有俯仰亭。东侧为流觞亭,亭内有曲水邀欢处一匾,正下悬唐名画家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一条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镜,在竹影树荫下缓缓并带着轻快的节奏逶迤流过,流得那样洒脱自在。几只时而盘旋、时而俯冲的蝴蝶,几片沿溪而下的花瓣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出的人生感叹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小问小论。对于我们学园林的人来说,如何开创一爿曲径通幽宛自天开的富有人性化、情趣化且恬淡文雅的园林天地,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古人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它告诉我们精神和性灵的力量是强大的。

在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一个政治恐怖、国家分裂、民不聊生的时段。魏晋的文章普遍受到了玄学文化及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思想文化背景的广泛影响,反映现实生活。文人们喜爱亲近自然、逸情自然,探讨自然观和人生观,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最爱这两句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值得欣佩欣赏的,是生命最美妙的音乐。若能在期望中存储抱负,或在寄托中充实自己、找到人生的乐趣享受生命付出热情,就是在用生命抒写自己的故事传奇,都值得欣慰。

兰亭中这次文人聚集,没有多么高深的影响,但他们的真性情和高雅情趣确实是现代人望尘莫及的。静坐在坦白宽广的天地山水间,想想欢乐成过往,新恋换旧爱,美丽总是短暂的,似乎什么都是无法永久停留。死死生生,人在追寻什么?生的好处到底是什么?王羲之真诚如水,向自然提出了追问,他只提出问题,答案没有果断得出,而是让人去猜想、去揣度,余味深长。他这种冷静又热情的人生态度、对生命好处的寻找实在令人感动。愿自己有一天,也能在自然中有一番彻悟,有一番天真又深刻偏僻的追问。

兰亭集序读后感(三):

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好处,他本来就明白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就应活得更自在。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己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昨日是已走过的,明天是即将走过的,唯有这天正在走过生命数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拼搏过,曾珍惜过,那也必将是无怨无悔!

我们并不能够去改写历史,也不能够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创造那无尽的回忆与欢乐。请珍惜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求自己活着的好处因为,只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能够将短暂的生命延长!

兰亭集序读后感(四):

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期望一向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

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向睁着眼睛,多想看看这我即将远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总是这样,在失去之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声叹气,抱怨当时的无知。

文中作者在兰亭集会上情绪愉悦,此时的他却突然领悟到,快乐时光的短暂。死生亦大矣证明了王羲之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我想每个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开,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此刻,尽情地享受在生的乐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畅谈志趣抱负;但是同时代有的人却随着自己的性情、爱好,不受拘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这是他们所追求的。当他们沉浸在自得、愉悦时,衰老却在背后不知不觉地到来,于是,人们感叹人生无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明白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为他无法改变下一刻的事态变迁。

对人生的倔强执着,对死的厌恶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们痛恨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哪怕是回头看看走过的足迹的机会都没有,它无情地朝着没有尽头的终点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悲哀的泪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闻不问,只是冷酷的走着,把我们甩在一边。

为什么人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能够掌控命运?好想永远停留在此刻,这幸福的瞬间,然后把所以令人烦恼的东西都赶走,只留下完美的。

但我们只有无奈地摇头。

有所观察、品味、感悟,就足可充实我的人生!

兰亭集序读后感(五):

轻轻地打开书本,我的心跃入了文字中,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会稽山阴。兰亭。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过,叮咚叮咚,他在和我说一个故事。一代书圣王羲之,在那里写下了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一个个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字,仿佛有了生命。

我想王羲之是一个怕死的人。因此,他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完美的事物。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他尝极东方,寄情于山水之间,又临池学书,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王羲之陶醉于山水,书法之时,定是十分快然自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那么,如此短暂的一生,不是更加迫近死亡了吗?不是这样的。对他来说,虽然时间匆匆而逝,但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留下。正如流星一般,很快便消逝了,却擦出极其夺目的光芒!珍惜时间,并不是珍惜时间本身,把时间当成宝贝一样,而是珍惜生命,怜惜如何度过时间。无所事事的人感觉时间是漫长的,他们似乎有了更长久的生命。但是,他们就像纸上的一条长长的线,单薄而苍白!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兰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该如何活着。正如泰戈尔所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想起自己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时光。以前坐在电脑旁边,几个小时不停地玩着游戏,还津津有味,不亦乐乎;以前和同学们出外游玩,吃喝打闹,还以为年轻便是如此;以前坐在桌子旁,对着书本一筹莫展,还觉得时间是如此漫长我真为自己感到羞愧!

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清晨的阳光洒进窗子,请不要用昨夜的梦拒绝她,我们就应用朗朗的读书声回报她灿烂的笑;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向你招手时,请不要轻易地把整个身心投入她的怀抱,我们就应友好地和她握握手;当你想亲近大自然的时候,请不要带着喧闹同行,静静的一个人,大自然才会向你展示她的全部魅力

花开时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完美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就应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条单薄而苍白的线已经成了过去,此刻我们要用生命绘出一幅唯美的画卷――一朵灿烂的夏花!

兰亭集序读后感(六):

花开时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

景趣之美:《兰亭集序》属写景抒怀之作,但其真正描述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不多。原因在于作者写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不为形而为意,不重实而重虚,即以最少的笔墨,创造一种最能体现自我审美追求、最便于抒发独特情理的清淡脱俗而又空灵虚净的意境。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便是文章第一段、也是全文最迷人的有关自然风景的两句描述。前句不写水美山肥、青山叠翠,也不写绿水白浪、彩石丽鱼,而是避开一切具体的色彩,用最简洁的线条、最少的笔墨、最清淡的语言,极写山高林茂竹修长、水清流激映兰亭的和谐与疏朗。

水是山的灵魂,山是水的骨肉。唯其水美,方使林茂竹秀;缘何山崇岭峻,只因清流映带。正如某些古代山水画一样,看似无色,其实有意,看似简单,其实搞笑,这既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趣之所在,也是时代审美精神的体现。魏晋时期,思想界崇尚老庄,高谈玄理,在山水描述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清淡空灵的意象美。后句写天气与风力的描述更突出了人对自然的一种感悟与亲近,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其景中清净淡雅,舒适宜人的灵性美,绝非鸟语花香、虫鸣蝶舞的艳丽与欢快所能比及。

这种以少胜多、以虚当实、以简驭繁的写法,除了表现作者的审美趣味而外,更重要的是以留白的方式,为兰亭盛会中曲水流觞的禊祓之事带给了一个适宜的背景,有利于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文章整体情趣与理趣的阐发。这也是作者写景的意趣之所在。

情趣之美: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来看,本文情感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乐痛悲感有张有弛,情趣超凡。作者写景记事,意在抒情。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其乐融融,自不待言;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仰观俯察,亦视听之娱。这是人在自然美景面前所产生的生理上的一种快感,是一种比较浅的感官享受,当属一种本能的体现,所以作者感到信可乐也。比这种自然的情趣美更深的是一种人生社会的情趣美。无论静躁,无论内外,人之相与,欣然所遇,快然自足,事过境迁,感慨万千。由此及彼,不难想象,人之一生,修短随化,终归于尽。抛开一切的事务,无论多大的情怀,应对无奈的死生,孰不觉其痛哉!

这种生命的感悟,表面看来与前文之乐截然相反,其实,这正是由耳目之乐联想到了人世间的一切快乐及其快乐过后的感慨,并紧承其怀,想到死生,顿生痛感,此等情怀,绝非俗人所感。

第三段先言悲,后得感。悲不是简单地对前文死生亦大矣的痛感的强调,而是为人类永远无法超越的认识上的局限性而感到悲伤。具体说来,包含两层意思。不明白为什么昔人兴感之由与自己能如符契一般相吻合,因此只能临文嗟悼,叹息不已,此其一也。明知时人崇尚的老庄思想中视生死为同一是荒诞和虚幻的,可后人依然会和今人有同样的感慨。

文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许多人以为此处之悲仍为死生,其实不然。那里的悲系指人类对死生认识上的局限性,即对当时社会文人士族借老庄思想来逃避现实,逸情山水,麻醉自己,漠视生命的态度,而且这种无法摆脱的认识上的局限性古今同一,此为其二。

结尾的感出自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由悲类推而来。正因为古人和今人在认识上有不可抗拒的共性,所以兰亭盛会的诗文也将使之后的读者产生同样的感触,即情感上的共鸣。文情至此,作者的悲与痛就应说已经被感所代替,转变为一种相对平和舒缓,甚至趋于欣慰或愉悦的状态,进而使文章的情感走向与开头的乐产生呼应的迹象,使文章感情境界得到升华,较之前文的视听之娱,当属难得的精神享受或超凡的情趣转化。

理趣之美:理趣之美,在于文章二三段快然自足、倦然有感和临文嗟悼、世殊致一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与人文价值。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作文读后感500字:兰亭集序读后感


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期望一向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

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向睁着眼睛,多想看看这我即将远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总是这样,在失去之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声叹气,抱怨当时的无知。

文中作者在兰亭集会上情绪愉悦,此时的他却突然领悟到,快乐时光的短暂。死生亦大矣证明了王羲之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我想每个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开,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此刻,尽情地享受在生的乐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畅谈志趣抱负;但是同时代有的人却随着自己的性情、爱好,不受拘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这是他们所追求的。当他们沉浸在自得、愉悦时,衰老却在背后不知不觉地到来,于是,人们感叹人生无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明白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为他无法改变下一刻的事态变迁。

对人生的倔强执着,对死的厌恶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们痛恨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哪怕是回头看看走过的足迹的机会都没有,它无情地朝着没有尽头的终点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悲哀的泪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闻不问,只是冷酷的走着,把我们甩在一边。

为什么人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能够掌控命运?好想永远停留在此刻,这幸福的瞬间,然后把所以令人烦恼的东西都赶走,只留下完美的。

但我们只有无奈地摇头。

有所观察、品味、感悟,就足可充实我的人生!

读后感1100字:兰亭集序读后感


高中就偏爱《兰亭集序》这篇课文,当时读来只觉得精短清透,字句顺滑如润却无雕凿之迹,称得上是即兴之作中的上乘作品。对于兰亭这个文人雅集的地方,心中溢满神秘的向往之情。遥想在山水环抱、诗酒交融的幽境里洒墨挥毫,落出飘如浮云,矫如惊龙的精致书画,是何等闲适风雅!

再读《兰亭集序》时,除了品尝仍爱的清洗文风之外,更多追索的是文中的深层含义。兰亭位于浙江绍兴的兰渚山下,生于得天独厚的水乡之地;又恰逢天朗无云、草暖风微,群贤毕至,大家一齐探讨人生,是不由得对生命好处发出刨根追问,对人生的各种境遇作出总结归纳的。兰亭,这样一个巧致的名字,让人联想到一位蕙质兰心的女子从烟雨江南中秉着骨竹伞款步过桥,抑或是轻裘缓带的墨客骚人把盏临风,倚亭望月,感叹吟咏然而,作者对于生命根本的诘问不是如此悠闲唯美、附庸风雅的,而是苦闷的、反复的、令人百思辗转的。《兰亭集》是与会的41位诗人的结集,也是41个人的思考结晶。

之后查了资料,探索到了兰亭的真实境地:兰亭门前,有鹅池两字,各成风格,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共同书写的。王羲之的一笔绝妙书法的精髓,就是从鹅的形体上,悟出真谛来的。顺着小径前行,迎面的是一亭,一痕痕沉沉的历史的斑迹显现出来。内一石碑上书兰亭二字,系清康熙手书。西侧是乐池,临池有俯仰亭。东侧为流觞亭,亭内有曲水邀欢处一匾,正下悬唐名画家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一条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镜,在竹影树荫下缓缓并带着轻快的节奏逶迤流过,流得那样洒脱自在。几只时而盘旋、时而俯冲的蝴蝶,几片沿溪而下的花瓣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出的人生感叹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小问小论。对于我们学园林的人来说,如何开创一爿曲径通幽宛自天开的富有人性化、情趣化且恬淡文雅的园林天地,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古人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它告诉我们精神和性灵的力量是强大的。

在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一个政治恐怖、国家分裂、民不聊生的时段。魏晋的文章普遍受到了玄学文化及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思想文化背景的广泛影响,反映现实生活。文人们喜爱亲近自然、逸情自然,探讨自然观和人生观,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最爱这两句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值得欣佩欣赏的,是生命最美妙的音乐。若能在期望中存储抱负,或在寄托中充实自己、找到人生的乐趣享受生命付出热情,就是在用生命抒写自己的故事传奇,都值得欣慰。

兰亭中这次文人聚集,没有多么高深的影响,但他们的真性情和高雅情趣确实是现代人望尘莫及的。静坐在坦白宽广的天地山水间,想想欢乐成过往,新恋换旧爱,美丽总是短暂的,似乎什么都是无法永久停留。死死生生,人在追寻什么?生的好处到底是什么?王羲之真诚如水,向自然提出了追问,他只提出问题,答案没有果断得出,而是让人去猜想、去揣度,余味深长。他这种冷静又热情的人生态度、对生命好处的寻找实在令人感动。愿自己有一天,也能在自然中有一番彻悟,有一番天真又深刻偏僻的追问。

读后感作文500字:兰亭集序读后感


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好处,他本来就明白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就应活得更自在。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己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昨日是已走过的,明天是即将走过的,唯有这天正在走过生命数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拼搏过,曾珍惜过,那也必将是无怨无悔!

我们并不能够去改写历史,也不能够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创造那无尽的回忆与欢乐。请珍惜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求自己活着的好处因为,只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能够将短暂的生命延长!

优秀读后感作文1400字:兰亭集序读后感


花开时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景趣之美:《兰亭集序》属写景抒怀之作,但其真正描述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不多。原因在于作者写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不为形而为意,不重实而重虚,即以最少的笔墨,创造一种最能体现自我审美追求、最便于抒发独特情理的清淡脱俗而又空灵虚净的意境。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便是文章第一段、也是全文最迷人的有关自然风景的两句描述。前句不写水美山肥、青山叠翠,也不写绿水白浪、彩石丽鱼,而是避开一切具体的色彩,用最简洁的线条、最少的笔墨、最清淡的语言,极写山高林茂竹修长、水清流激映兰亭的和谐与疏朗。

水是山的灵魂,山是水的骨肉。唯其水美,方使林茂竹秀;缘何山崇岭峻,只因清流映带。正如某些古代山水画一样,看似无色,其实有意,看似简单,其实搞笑,这既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趣之所在,也是时代审美精神的体现。魏晋时期,思想界崇尚老庄,高谈玄理,在山水描述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清淡空灵的意象美。后句写天气与风力的描述更突出了人对自然的一种感悟与亲近,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其景中清净淡雅,舒适宜人的灵性美,绝非鸟语花香、虫鸣蝶舞的艳丽与欢快所能比及。

这种以少胜多、以虚当实、以简驭繁的写法,除了表现作者的审美趣味而外,更重要的是以留白的方式,为兰亭盛会中曲水流觞的禊祓之事带给了一个适宜的背景,有利于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文章整体情趣与理趣的阐发。这也是作者写景的意趣之所在。

情趣之美: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来看,本文情感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乐痛悲感有张有弛,情趣超凡。作者写景记事,意在抒情。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其乐融融,自不待言;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仰观俯察,亦视听之娱。这是人在自然美景面前所产生的生理上的一种快感,是一种比较浅的感官享受,当属一种本能的体现,所以作者感到信可乐也。比这种自然的情趣美更深的是一种人生社会的情趣美。无论静躁,无论内外,人之相与,欣然所遇,快然自足,事过境迁,感慨万千。由此及彼,不难想象,人之一生,修短随化,终归于尽。抛开一切的事务,无论多大的情怀,应对无奈的死生,孰不觉其痛哉!

这种生命的感悟,表面看来与前文之乐截然相反,其实,这正是由耳目之乐联想到了人世间的一切快乐及其快乐过后的感慨,并紧承其怀,想到死生,顿生痛感,此等情怀,绝非俗人所感。

第三段先言悲,后得感。悲不是简单地对前文死生亦大矣的痛感的强调,而是为人类永远无法超越的认识上的局限性而感到悲伤。具体说来,包含两层意思。不明白为什么昔人兴感之由与自己能如符契一般相吻合,因此只能临文嗟悼,叹息不已,此其一也。明知时人崇尚的老庄思想中视生死为同一是荒诞和虚幻的,可后人依然会和今人有同样的感慨。

文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许多人以为此处之悲仍为死生,其实不然。那里的悲系指人类对死生认识上的局限性,即对当时社会文人士族借老庄思想来逃避现实,逸情山水,麻醉自己,漠视生命的态度,而且这种无法摆脱的认识上的局限性古今同一,此为其二。

结尾的感出自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由悲类推而来。正因为古人和今人在认识上有不可抗拒的共性,所以兰亭盛会的诗文也将使之后的读者产生同样的感触,即情感上的共鸣。文情至此,作者的悲与痛就应说已经被感所代替,转变为一种相对平和舒缓,甚至趋于欣慰或愉悦的状态,进而使文章的情感走向与开头的乐产生呼应的迹象,使文章感情境界得到升华,较之前文的视听之娱,当属难得的精神享受或超凡的情趣转化。

理趣之美:理趣之美,在于文章二三段快然自足、倦然有感和临文嗟悼、世殊致一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与人文价值。

初一读后感作文800字:兰亭集序读后感


轻轻地打开书本,我的心跃入了文字中,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会稽山阴。兰亭。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过,叮咚叮咚,他在和我说一个故事。一代书圣王羲之,在那里写下了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一个个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字,仿佛有了生命。

我想王羲之是一个怕死的人。因此,他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完美的事物。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他尝极东方,寄情于山水之间,又临池学书,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王羲之陶醉于山水,书法之时,定是十分快然自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那么,如此短暂的一生,不是更加迫近死亡了吗?不是这样的。对他来说,虽然时间匆匆而逝,但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留下。正如流星一般,很快便消逝了,却擦出极其夺目的光芒!珍惜时间,并不是珍惜时间本身,把时间当成宝贝一样,而是珍惜生命,怜惜如何度过时间。无所事事的人感觉时间是漫长的,他们似乎有了更长久的生命。但是,他们就像纸上的一条长长的线,单薄而苍白!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兰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该如何活着。正如泰戈尔所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想起自己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时光。以前坐在电脑旁边,几个小时不停地玩着游戏,还津津有味,不亦乐乎;以前和同学们出外游玩,吃喝打闹,还以为年轻便是如此;以前坐在桌子旁,对着书本一筹莫展,还觉得时间是如此漫长我真为自己感到羞愧!

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清晨的阳光洒进窗子,请不要用昨夜的梦拒绝她,我们就应用朗朗的读书声回报她灿烂的笑;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向你招手时,请不要轻易地把整个身心投入她的怀抱,我们就应友好地和她握握手;当你想亲近大自然的时候,请不要带着喧闹同行,静静的一个人,大自然才会向你展示她的全部魅力

花开时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完美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就应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条单薄而苍白的线已经成了过去,此刻我们要用生命绘出一幅唯美的画卷――一朵灿烂的夏花!

滕王阁序读后感


滕王阁序读后感(一)

林中流淌的溪水,面前总会有巨石、横木拦住去路,河道也并非笔直,而是曲曲折折,总是阻止溪水前进。人生也正是这样。人所踏上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坎坷密布,荆棘丛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在大唐王朝强盛的唐高宗年间,从绛州龙门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的文人。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才华早露,十四岁时即被授予官职。然而他却在仕途至终因才华横溢而遭受了两次打击。这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上元二年,滕王阁上,他即席作赋,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为历代传颂赞赏。今日,读【滕王阁序】,我会在开始时同情王勃的遭遇。然而,读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时,我便渐渐由同情变为了赞赏与佩服。读罢此文,我深有感触。

林中的溪水虽身处曲折的河道中,面对拦路的艰难险阻,却毫不畏惧、毫不气馁,只是聚成一股又一股的水流冲向障碍,冲破障碍,流向远方。人在经历了失败、打击、挫折后,需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拥有这种心态后,人就会变得不畏困难,像溪水一样勇于面对,勇于承担,勇于挑战,在摔倒之后满怀信心地再度站起,为追寻成功继续前行。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被贬的父亲途中,心中还怀着两次打击给他留下的一陰一影。然而在【滕王阁序】却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壮怀。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使人一精一神一振,感受到作者那种身处逆境却仍乐观向上的心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惨遭酷刑,却最终完成了史家绝唱的【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一騷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明家一爱一迪生,失败两千多次后方才成功。音乐家贝多芬失聪,仍作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音乐篇章。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才能称其为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从痛苦中超度出来的。古人在逆境,经历失败,这些不仅没有束缚他们的手脚,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成功。若只是一味地感叹命运的不公,只会停滞不前,碌碌无为终此一生。

人生失意后,重要的不是别人的雪中送炭,而是自身需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命运是无情的,即使是叱咤疆场的一代名将李广也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终身未得封侯,自刎沙场。海伦凯勒曾说过:对于无可挽回的事,就应想得开点,不要总强求不可能的结果。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个人如何去看待。人不能只为自己的命运叹息,而是应该努力去改变命运。而改变命运就需要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信心。而这些就需要心态的乐观。拥有了乐观的心态,人的心胸会变得宽广,不会总因失败而痛苦,心中会产生希望,进而会产生动力,使人继续向成功迈进。心态是成功的基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一性一格;播下一种一性一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切的根源就是一种心态。人如果改变了心态,就能改变他的命运。积极的心态,能使人重新振作,重拾信心;积极的心态,能使人不畏挑战,勇往直前;积极的心态,能使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积极的心态,能使人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林中的溪水,终有一天会流到广阔的大洋。人如果永怀积极乐观之心,终会铸成一人生的辉煌。

滕王阁序读后感(二)

是夜,独坐于笼中,一盏青灯,半手残卷,摇头晃脑,念念有词,假马拉鬼了半天,也没见一只从天而将,衣袂飘飘的白狐,都是骗子,哪里来的什么白狐,算了,我也不是什么书生,遇不来也罢。

没来由的瞌睡,怎么这么困呢,想想白天也没干嘛啊,砸路灯,抢银行,打一飞一机,抢登钓鱼岛,这些也都不是我干的啊。不过在这里还是要向那几个妄图登陆钓鱼岛宣誓主权的英雄们致敬,你们的一爱一国热血激励了我们的什么什么,尽管已经麻木与主权是为谁而宣,但你们仍旧是英雄。我一党一呢已经见怪不怪了,按兵不动,坚持敌不动,我不动;敌动了,我抗议的一贯作风,只要不侵犯我一党一利益一切好说。一不小心又扯远了。

还是来说说解困,音乐已经不行了,听的都想吐了,就在灵魂即将出窍之际,又看到了这篇奇文,拿来一读,不得了啊,暑气顿消,困意全无啊,顿时神清气爽,夜不能寐啊。

正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千古一序,名不虚传啊:

揽汉唐一人文成一序,绝江山美景于片言。

此序一出,有没有滕王阁都无所谓了,什么文以阁名,阁以文传才是真,这滕王阁本一歌舞之地,现在矗在南昌那的意义也就是为南昌市人民政一府挣点钱罢了,要说慕名前去看下我看十有八九,说绝对点肯定会失望的,就像你看新闻联播,跟现实完全不搭界(其实看新闻联播也就节目开始主持人报个日期是靠谱的),这读滕王阁序也是一样啊,里面描写的景色跟现实估计也不好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一陽一之浦。如这般景色你就是请个高手来也pS不出此等画面,这般意境。况且每个人读出的景色画面也都不一样,完全是一精一神的享受了。说直白点是在意一一婬一一了。

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就着拼音注释读了三遍,人一下子就机灵了,不困了,真的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何以解困,首推此序啊。

唉,王勃就是死的太早了。

滕王阁序读后感(三)

滕王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另外三座是岳一陽一楼、黄鹤楼、蓬莱阁)。而如果没有王勃的这篇千古流传的【膝王阁序】,滕王阁的盛名自然会削减不少。王勃乃初唐四杰之一,少年时期便有神童之名,其才情在这风华绝代的【膝王阁序】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用词华美瑰丽,用典琳琅满目,行文气势磅礴、收放白如,既歌咏了滕王阁的雄伟壮观、宾主的才华横溢以及滕王阁周围的绝妙胜景,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愤慈悲凉而又不甘沉一沦的屈湘。【滕王阁序】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就是这样一位满腹珠矶的才子,却得不到重用,郁郁寡欢,心情烦闷两个月后,王勃渡海去探望父亲时,不幸溺水身亡。

王勃的悲剧并不是很个别的现象,自古以来文人就常常成为统治者的工具,甚至仅仅是摆设。即如李白,已经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亦不过在皇帝的赏识下进官当一个御一用文人,一个招之即来、抨之即去的宠物李白很不满,但又有什么办法呢?除了写下类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诗句来一抒豪情,他并没有什么办法摆脱这种屈辱的地位。

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悲剧命运仅仅在于统治者吗?显然不是。文人往往自命不凡,的确,在知识普及程度很低的古代,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是可以在一精一神层面上俯视芸芸众生的。但这种一精一神上的距离,在实际生活中也使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有了隔膜像白居易那样写诗要让老婆婆也能明白的文人实属风一毛一麟角。脱离群众的后果是什么呢?上不能为统治者所用,下不屑与劳苦大众为伍。多少文人就这样落得个孤家寡人,潦倒而终。

还有,文人往往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把做官作为人生理想。殊不知,官一场险恶,风云莫测。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坤有一段经典台词:纪先生您在文海遨游,而我却在宦海打滚儿。文海偶而有点小跨小一浪一,宦海却永远是血雨腥风。看,文坛与官一场就有这样的差别!有些文人学会了政治权谋,摇身一变成为政治家,如王安石;另一些文人保持本色,除了几根硬骨头和一肚皮学问外,别无长处,于是官是做不下去的,如陶渊明。可悲的是,文人对统治者,在野则口诛笔伐,对官一场黑暗也深恶痛绝,但朝廷一开始吸纳文人,绝大多数文人又趋之若鹜。明末张献忠举兵人蜀,长刀一挥,血流成河。可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一宣布开科取士,立刻有8000多名文人从四面八方赶到成都试图谋取功名,孰料全变成了张军的刀下之鬼。

千年一叹―中国文人的命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