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 > 导航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800字2024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800字2024。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800字2024,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800字2024

哈桑和阿米尔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哈桑是阿米尔家仆人的儿子,老爷是阿米尔的爸爸,阿里是哈桑的父亲,两个小朋友本是很好的玩伴,以为他们的友情能够天长地久,就在一个追风筝的冬天,阿米尔犯了这一生最大的一个错误,当哈桑为了阿米尔奋不顾身的追风筝而受到欺辱的时候,阿米尔没有勇气挺身而出,他选择懦弱的躲在黑暗里,更错的是,回到家不久后,他还冤枉哈桑偷东西,把他给赶走了,可是这个错误一直深深地压在阿米尔的心里,他不敢向任何人提起,因为那是他这一生犯下最严重的错误。

很多年之后,阿米尔又和他的忘年交朋友拉辛汗联系上了,从他那里阿米尔得到了哈桑的消息,并且得知哈桑还有一个儿子,而且阿米尔还知道了一个惊天秘密,他和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是自己爸爸的儿子,是爸爸和阿里妻子生的孩子,为此爸爸一生都在感到懊悔,不断的弥补过去自己一时犯下的错误,阿米尔的爸爸出资建造恤孤院,帮助朋友,施舍穷人,在很多关键的时候阿米尔的爸爸都挺身而出,其实就是想为自己当年犯下的错误赎罪。当得知哈桑还有一个儿子的时候,阿米尔就决定找到他,其实他也想为当年自己犯下的错误赎罪,阿米尔历尽千辛,排除万难终于把哈桑的儿子带回了他的家中,在小说的最后,又是一个追风筝比赛,这一次是阿米尔为哈桑千千万万遍,在这本小说里,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代表着亲情,友情,爱情,也代表着正直,善良,勇敢。

看完这部小说觉得,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段不愿言说的伤,不愿提及的痛。对于曾经犯过错误的人来说,他们不知道上帝会不会原谅他,去弥补曾经的错误是为了让自己好过点儿,谁能保证这一生不犯错误呢,曾经哈桑为了阿米尔千千万万遍,今天阿米尔为了哈桑的儿子千千万万遍,这是一种爱的传承,我们同情哈桑为了朋友的那种付出,但是我们也不能指责阿米尔的懦弱,因为事情发生的时候他也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我们同情阿里的忠诚,我们也在指责阿米尔爸爸强盗似的行为,但是他也在为自己曾经的行为赎罪,追风筝其实是对我们每一个人人性的一种拷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2024


利用五一假期,终于把《追风筝的人》(中文版)看完了。当最后一句话我追印入眼帘时,总算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因为这个亦悲亦喜的结局,悲的是哈桑苦难的一生,本出生名门却只能以所谓低等民族的佣人身份长大,始终无缘享受优越、富足的生活,最后更是和妻子同时遭到塔利班的枪杀,儿子索拉博又被塔利班分子蹂躏、迫害,苦不堪言。喜的是主人公阿米尔在为索拉博去追风筝的那一刻,终于挣脱了萦绕自己多年的噩梦,即因少年时一次不由自主的抉择,从而失去了最亲密、最忠实的朋友的友谊、也使自己的心里充满了悔恨、自责,这心里的阴影伴随他数十年,直到拉辛汗告诉他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时,他终于能有机会去救赎自己的灵魂,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艰难而又危险的救赎之路,最终将索拉博救出苦海,带回了美国,给予了他一个美好的未来生活,也算是对自己儿时的挚友,即自己的亲兄弟的一种补偿吧!

作者用美妙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阿富汗曾经的美丽,异域的风情,淳朴的民俗,善良的人民。也为我们勾勒出了塔利班的残暴,对家园的毁灭,对平民的奴役和杀戮,使我们对阿富汗这个多年来经常充斥耳畔却又极度陌生的国度有了一定的认知。

整篇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生动,内容层层第进,把故事进展逐步推向高潮。当拉辛汗说出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时,读者如同阿米尔一样,犹如醍醐灌顶,于瞬间终于明白了他父亲为何总是对哈桑呵护备至。他父亲从来不会忘记哈桑的生日,出门游玩总是要带上哈桑,甚至为了哈桑不惜训斥阿米尔,这是阿米尔一直无法理解的,从而也间接地使得阿米尔对哈桑产生了某种排斥心理。如果只是从主人与佣人的角度看,确实无法理解他父亲的所作所为,但是如果从父亲与儿子的角度来看,一切都非常自然了。

小说最后以阿米尔为了索拉博去追风筝结尾,既呼应了前文所描述的阿米尔儿时与哈桑合作参加风筝比赛而引发出的一连串的故事,同时也隐喻了阿米尔对哈桑这个亲兄弟的回报。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2024


本书从阿米尔和其父亲的私生子哈桑的亲密友谊开始。哈桑曾对阿米尔说过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正如书上描述的,哈桑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阿米尔愿意付出一切,他甚至为了保护阿米尔的风筝而被人qiangbao,或许你会和儿童年代的阿米尔一样认为他是哈扎拉人,是仆人的儿子,为主人奉献是理所应当的,可在我看来他也许身份卑微,但却是完美的,从男孩到男人,他让我看到的是一个男人一生不变的正直与忠诚,这似乎与身份无关。

相比哈桑的完美,阿米尔身上更多的是人xing的矛盾,虽然仅是孩子可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与宗教民族民族观念,让他随对哈桑心存愧疚,可又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面对哈桑被人qiangbao的场景,他因自己的懦弱逃走了。可是他本xing不坏,他对哈桑始终都有愧疚,这份愧疚一直伴随着他。我想并不能笼统地说这是人xing的恶,阿米尔只是个孩子对父爱的渴望以及天生的身为富人之子的优越感,促使他这么做了。可以说作者以真实的文笔写出来人xing本有的面目。

而他面对自己曾做的错事,心中对哈桑的愧疚让他走上了赎罪的道路,他去找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一路上遇到阻碍,收养不成,可一步一步还是挺过来了,(星辰ww)这是一个懦弱男孩随着岁月蜕变成一个勇于担当的男人。911事件后索拉博的微笑,我想阿米尔的愧疚也得到了救赎,有人说风筝是心灵的救赎,阿米尔带着索拉博走出自闭,在异国他乡,他和索拉博一起放风筝,风筝让自闭的小男孩的脸上再次拥有了微笑!上帝俨然成了阿米尔灵魂的救赎。

阿米尔的一生历经挫折,磨难,愧疚,他也犯过错,自私任xing过,可他通过自身的努力,最错误的坦诚,一步步成长,成熟!没有人天生完美,我们便是在一天天的经历中慢慢摸索,慢慢成长。

孩子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让孩子自己成长,我想那画上的景更美。阿米尔的矛盾人设和哈桑的完美正直忠诚,都同样吸引我。阿米尔的对自我的救赎我历历在目,侄子的微笑在我看来是最好的回报,不再沉溺于过去的愧疚,阿米尔值得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再次看到风筝时,已然是七月。绿草如茵的空地上,几个人在放风筝,脸上的笑容宛若夏日雨后的天空。我坐下,神思有些困倦。不知是睁眼之时还是闭眼之时,我望见一片瑰丽的苍穹,灿烂的云朵中是成片的风筝,如同飞鸟。远处,放风筝的人伫立,追风筝的人奔跑。一切都如此熟悉。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追风筝的人》中的对白此刻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意识到周围的一切都是一场梦境。我在延续着一个梦,一个《追风筝的人》的梦。

那晚霞的移动荡漾着我的眼睛,那风筝的弧线激扬我的心神。感动与欣慰,害怕与无助,心酸与悲凉,这本书字里行间带给我的是如人生百味般的悸动。是什么得以有这样大的力量让心灵颤抖?那质朴的语言敲响的到底是怎样一种伟大的乐律?

阿富汗,一个在曾经在我印象中只有战火纷飞的地方。而《追风筝的人》却为我呈现了一个真正的阿富汗一个有欢乐,有情谊的国土。阿米尔和哈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那样幸福。虽然身份与种族的差异不时扰乱两人的友谊,但是谁也无法忽视这之中令人艳羡的美好。然而,这样一个美好的开头,冥冥之中注定会有一个令全文发生转折的岔路口。阿米尔和哈桑在当地的斗风筝比赛中取得了胜利,狂喜中,哈桑要去追那只被割下的风筝。那一刻,我仿佛预感到了之后的事情,我听到我的心中大呼不要去!可是,我只是一个看客。我只能一页页翻下去,看着阿米尔走街串巷寻找着哈桑,看着哈桑被一群不良少年施暴,看着阿米尔在这重要的岔路口选择了胆怯当那只风筝坠落,阴影扫过白雪上斑驳的血渍,我知道,坠落的不仅是风筝,还有阿米尔与哈桑之间一整个过去,连同快乐与悲伤。

那时的我想,如果是我,我会挺身而出吗?如果阿米尔当时用自己救下哈桑,他们之后又会如何?我不知道。这世界没有如果。但我知道,阿米尔在他尚且年幼人生中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而正是这一错过,将用他的一生来补救。我们的人生究竟禁得起几次这样的错过?人生竟是这样坚强而又脆弱!

无尽的痛苦让阿米尔逼走了哈桑。而同时,阿富汗的战火也开始燃起。阿米尔随着父亲逃到了美国,背离了战火却始终无法背离对哈桑的自责和愧疚。终于,在朋友的指引和劝导下,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回到阿富汗,拼了命从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饱受折磨的儿子索拉博。而此时的哈桑早已死在了塔利班的魔爪下,阿米尔能为昔日友人所做的,就只有为他可怜的孩子找回一颗心,一颗过去的心,一颗未来的心。这心,又何尝不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延续?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风筝。那风筝究竟是什么?到底谁才是追风筝的人?这两个问题一直伴随我到最后。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我知道,这问题阿米尔已经明白了,我也已经明白了。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一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担起责任,鼓起勇气,翻过千山万水,跨越艰难险阻。我相信,我的风筝一定会在某座山的后面等着我。

睁开眼睛,声旁依然是碧绿的草地。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阳光在各种风筝下投下细碎的光斑。夏意正好,此时的我仰望天穹,仰望天穹上的风筝,嘴角的弧度悄然上扬。

呐,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讲诉了关于一个关于家庭与友谊、关于背叛与救赎、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成年生活的故事。故事开始于阿富汗,一个在作者笔下呈现出宁静美丽、同时又夹杂着种族歧视的阴影的地方。

主人公阿米尔是上流社会的少爷,和仆人的儿子哈桑从小一起长大,两人情同手足,然而在一次风筝大赛后,却发生了悲惨的事,令阿米尔再无法面对哈桑,愧疚与不安下他逼走了哈桑。而后阿富汗战后燃起,阿米尔随父亲逃亡美国。然而童年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折磨着阿米尔。十几年后在父亲的好友的鼓励下,毅然重返阿富汗,去寻找哈桑的儿子索拉搏,实现对自己以及父亲的救赎。

书中在叙述两位主人公的故事之余,还描述了阿富汗的文化传统,阿富汗民族的价值观,还原一个真实的阿富汗。而书中对于战争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将阿富汗变得满目疮痍的战争的痛恨,对阿富汗遭受的苦难的痛惜。

十几年前和十几年后,阿富汗早已面目全非,那个心心念念的人也已经死在战火中,然而十几年前我犯下的错,几十年前我父亲犯下的错,还在时时刻刻的折磨着我,我要回去,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人性的救赎,正是这本书中最为打动人心的地方。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几乎贯穿始终。童年时,它是哈桑对阿米尔真情的承诺,他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 为你,千千万万遍! 。十几年后,它代表着阿米尔的救赎,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

哈桑的友谊令人感动。哈桑与阿米尔,是仆人与少爷,也是朋友,但是不对等。哈桑愿意在每次阿米尔捣乱后,承担被大人责骂的后果而不吭一声,愿意在阿米尔被欺负时挺身而出,愿意在风筝大赛后,追回第一个掉落的风筝,成就阿米尔的胜利,甚至在遭到背叛后,还在祈求他的原谅而阿米尔心中却存在着各种芥蒂,他嫉妒父亲对哈桑的好,他在眼见哈桑遭受凌辱时懦弱的转身离去,还说服自己﹕他只是个哈扎巴人。

是的,童年的阿米尔,是个懦弱的人,他对不起他们的友谊。然而,十几年后,他了解了真相,再也不愿忍受良心的折磨,他跨出了那一步,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离开心爱的妻子,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一切去阿富汗找寻索拉搏。他是个真正懦弱的人,在去之前他在犹豫,在去的途中心惊胆战,在面对强势的阿塞夫时,他瑟瑟发抖但是,他没有退却!那时,他是个勇士,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尽管害怕,却依然要去承担的时候,才可以称之为勇敢。

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是激动的。阿米尔童年的表现令人憎恶,然而他敢于直视过去,他拼尽全力去补偿,去赎罪,所以他又是令人敬佩的。我在想,阿米尔的那些弱点,在我们身上也是存在着的,那是人性的弱点,懦弱和自私。也许我们也曾逃避过什么,也曾伤害过别人,也曾在每个睡不着的夜晚,悔恨着。这本书教给我们的,是救赎。不管以前做过什么,勇敢地站出来,去寻找那条重新成为好人的路,不论结果如何,你已经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结局,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风筝,一如当年哈桑为他。他看见了索拉博唇边的几乎看不见的微笑,他相信那是第一片融化的雪花,尽管微小,但是总会等到那一天,冰雪消融,春天来临。他追着风筝,追着一个希望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几乎只花了一天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好像不只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生。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从小相互陪伴,但后来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阿米尔开始陷入自责、悔恨之中,而这种种懊悔也一直伴随着他往后的人生。少不更事的他逼走了哈桑,成年后,他要赎罪,于是他走上了救赎的道路。

看到书中的哈桑和阿米尔,我想起了我的舍友们。每次在我伤心,想要倾诉的时候,她们总是陪在我身边,一次次告诉我:我们还在。就像哈桑对阿米尔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触不只停留在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还有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谁能想象得到,阿米尔背叛了那个为他千千万万遍的哈桑!阿米尔因为害怕,因为懦弱,在哈桑受欺辱时选择跑开。读到这里,我心里开始谴责阿米尔,谴责人性的自私。

突然想起自己的一件事。那时我和楼上的妹妹在家里写作业,父母都出去工作了。我忽然看到桌上有一百块钱,就心起邪念。我靠到妹妹旁边,悄声对她说:咦,要不我们去吃东西,那里有钱。她看了一眼,没有说话。我见她这样便把她扯起来,你不说话就当你答应了啊!就这样,她被我拉到了街上。我们回来时,妈妈已经坐在家里,拿着鸡毛掸子准备要兴师问罪。我顿时慌了神,我们两个蹑手蹑脚地走进去,却不料也惊动了妈妈。她看到我们,二话不说把我拉过去,钱去哪里了!她对我吼了一声。不,我不知道!是她!她拿了!我的眼泪顿时挂不住了。那时我害怕妈妈会打我,想也没想就把罪名推到妹妹身上。后来母亲告诉了妹妹的妈妈,阿姨听后就开始责骂妹妹。妹妹一直在哭,但却始终没有说出真相。原来,曾经我也是阿米尔,我们都曾扮演过阿米尔的角色。我感到羞愧无比:我有什么资格谴责阿米尔!对妹妹的愧疚之感又重新爬上了我的心头。

每个人都会有害怕、背叛、嫉妒、自私自利的一面。阿米尔跑开的那一刻,也决定了他和哈桑的风筝会断线。当我毫不犹豫地把罪名推向妹妹的那一刻,也决定了我们之间的风筝断线了,她不再与我玩耍了。

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罪过时,是否有勇气正视它?是否会勇敢冲破魔咒?抑或继续躲进自己的安身之地?我想我会坦诚面对。背叛与救赎,得到与失去,永远在我们的人生里,一切只在一念之间,我们只有面对,才能够成长为内心期许的自己。也许往事真的会随风而去,但那只是我们短暂的淡忘。也许因为一个契机,我们又重新陷入痛苦,就像阿米尔一样。所以我们要面对,要赎罪。

阿米尔最终选择重回故土,为了赎罪,他救了哈桑的儿子,也拯救了自己。

阿米尔最终的救赎警醒了我:无论这件事带给你多大的伤害,都不要逃避,永远不要。于是我选择了弥补这段友情,时隔多年,我还是将真相告诉了妈妈和那个阿姨,为妹妹洗脱了罪名。最后我们也重归于好。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想要追寻的风筝,它就像我们所珍惜的友情、亲情、爱情无论这个风筝到底代表着什么,无论结果如何,都让我们勇敢地去追寻心中的风筝!成为那个勇敢的自己。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一部英文小说,于2003年出版,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在美国销量超过700万册,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已经被翻译成42种语言。《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小说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还对阿富汗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深刻的反映。这部小说在评论界获得广泛好评,但同时也在阿富汗国内引起巨大的争议。
分享一篇赵晓璃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文章:错误的爱,是他人的泥沼
清冷的夜,静静读着《追风筝的人》,听见依稀传来的抽泣声。
打开窗户,顺着声音的方向,看见不远处的窗子,亮着灯光这户人家,住着普通的一家三口,女人为了上学的孩子,全职在家。
我都是为了你,为了你!听不清争吵的内容,只这句,字字分明,响彻在耳旁。
偶尔,在接送孩子的路上,会见到这家的女人,对着身边的孩子嚷嚷: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一点也不省心呐?
晚风阵阵,漆黑的天空,没有星星;恍惚间,书中的风筝,就这样在眼前生动了起来。
这是一洼爱的泥沼。
书中两个孩子:阿米尔,自幼丧母,在他童年小小的世界里,父亲无疑是他的天,他的地,他说出的第一个字是爸爸;哈桑,说起来是仆人阿里的儿子,实则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手足兄弟,是父亲年轻时与阿里妻子风流后的结晶,鉴于种种原因,他们从小是不知道这层关系的。在哈桑小小的世界里,阿米尔无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说出的第一个字是阿米尔。
阿米尔的父亲同时也是哈桑的生父,而他对哈桑心怀愧疚,加之哈桑身上有着他极为欣赏的担当与果敢,所以对哈桑表现出异常的关爱,这刺激到了年幼的阿米尔,由于阿米尔从小并没有如父亲所期望的那般具有男孩的样子,甚至一点儿也不像他,于是阿米尔感受到的,多是父亲的冷漠与忽视。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
一场爱的争夺战,就这样悄悄拉开了序幕。
阿米尔要爸爸全属于他一人,为了获得父亲的欢心,他把赌注押在了风筝比赛上。年幼的阿米尔深切体会到:每逢树木萧瑟,冰雪封路,爸爸和我之间的寒意会稍微好转。那是因为风筝。爸爸和我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之下,但我们生活在各自的区域,风筝是我们之间薄如纸的交集。
那次风筝比赛,他终于获得了胜利。哈桑义无反顾地替他追一只蓝色的风筝阿米尔的战利品。可厄运就此降临,阿塞夫意图夺取这只蓝风筝,可哈桑不给,于是,便强奸了他。而此时,阿米尔就在旁边,却一直不曾试图营救哈桑。
那迫在眉睫的厄运,是为了某个高尚的目的......每次看见绵羊被宰的场景,阿米尔脑海里会冒出这样的想法。
是的,献身,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献身。
哈桑被阿塞夫欺凌,表面上是为了保住阿米尔的战利品,实质上哈桑觉得这样做,有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在哈桑的世界里,也许阿米尔,就是他困顿的时光中,不可多见的温暖。
哈桑盘腿坐着,阳光和石榴叶的阴影在他脸上翩翩起舞。我念着那些他看不懂的故事给他听,他心不在焉地摘着地上杂草的叶片。对哈桑而言,阿米尔如何能不让他着迷呢?
毫无疑问,阿米尔身上有着哈桑触碰不到的憧憬。或许,出身低贱的他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但好在命运之神,给了他一个阿米尔。
是的,阿米尔,确切说来,像是哈桑在这个世界上,一个理想的投射。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
阿米尔身上有太多哈桑望尘莫及的东西,譬如高贵的出身,譬如渊博的知识,加之和他亲密的玩伴关系,这样一个人,让哈桑是那样,不顾一切地在他身上投射着,自己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所以,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哈桑遭遇阿塞夫的凌辱而誓死保护那只蓝色风筝,一颗耿耿衷心之下,是对自己深切的迷失与绝望。
显然,他希望阿米尔快乐,胜于他自己的生命。
哈桑因着阿米尔,似乎看到了一个,深深渴望成为的另一个自己。
而阿米尔的眼里只有父亲,一个随心所欲打造身边世界的人,他的眼里,只有黑与白。
当父亲发现,阿米尔不像他,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拉辛汗对这位父亲说的话,并没有引起这位父亲的警觉。他依旧随心所欲地,对这个没有运动热情、只知道看书写字的男孩,一如既往地表现出失望与冷漠。
小小的阿米尔无法知道,原来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在他的眼里,父亲对哈桑的热情,令他心生嫉妒。于是,就在他目睹哈桑受到侵犯的时候,竟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哈桑为了深爱的阿米尔,什么都可以奉献出去;而对于阿米尔来说,这种真诚的奉献,只能让他背负沉重的心理包袱。
生命,遵循它的轨迹,轮回。
多年之后,哈桑及妻子死于非命,留下一个儿子叫索拉博;而阿富汗,被塔利班入侵,索拉博如同当年的哈桑,被阿塞夫欺凌;得知真相的阿米尔重返阿富汗,拯救索拉博。
书中提及,在阿米尔营救索拉博的过程中,有一段惨遭阿塞夫痛打的情节。当他的肋骨断裂,乃至下巴、喉咙剧痛难忍之时,他突然笑了起来好笑的是,自1975年冬天以来,我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我大笑,因为我知道,在我大脑深处某个隐蔽的角落,我甚至一直在期待这样的事情。
是的,在哈桑为他一次又一次自我牺牲之后,阿米尔曾蓄意地挑衅过他,期待哈桑能给自己一顿暴打,以缓解郁结于心的,深深的愧疚。
作为自我牺牲之爱的受者,滋味儿并不好受。
我们仿佛司空见惯了,以爱的名义下,做出的所谓自我牺牲诸如妻子之先生,诸如父母之孩子,在一出又一出牺牲之后,我们看见的,却总是滂沱的泪水,总是嘤嘤的啜泣,爱,难道错了吗?
爱,从来没有错;只是我们人类自身,将之掺杂了太多自以为是的成分,于是本轻盈的爱,变得愈发沉重,最终化成一洼泥沼,让人深陷其中,痛苦而无法自拔。
如果,阿米尔的父亲不用非黑即白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儿子,他可以欣赏儿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哪怕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特质,予以肯定褒奖,让自己的儿子依着自己的天分,尽情读书写字;如果,哈桑从小就被自己的生父承认,与阿米尔以兄弟关系相处,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我们不难想见,只要阿米尔的父亲改变,阿米尔得到应有的关注,感受到父亲的爱,即便哈桑依旧是仆人的身份,也就不会给予一场风筝比赛过高的期待,也就无所谓追不追的到那只蓝风筝,也就根本不会有后面的惨剧发生。
爱在这个尘世,好像断了线的风筝,飞着飞着,就偏离了方向。
在现实中,我们亲历的,或许没有书中那般瞠目的牺牲,然而,这样那样的牺牲,也不在少数。
我所知道的,就像不远处的那个女人,为了孩子放弃工作,时过境迁,她对孩子和老公的口头禅便是为了你
为了你,我丢了工作,你的成绩怎么可以这么差?
为了你,我没了青春,你怎么能够,不听我的话?
为了你,我含辛茹苦,你如何不能够,和那个谁谁谁一样?
分明,在爱的名义下,试图在自己身边人的身上,画出自己喜爱的样子,画出一个自己深深渴望成为的样子,却无视眼前活生生的人。
爱之所以让人痛苦,多是因为充满了这样那样的期待;其实,这些期待原本也没什么,只是,当付出的一方一再去深化牺牲的概念,一再去强化自我在对方身上的投射,将所有那样孤注一掷地押在对方的身上,那么对方感受到的,不是爱,却是压迫,却是挟制。
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风筝是爱,是我们生命的原动力。只是这种追逐,常常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于是愈来愈沉重,终于变成了一洼泥沼,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在遭遇了各种磨难、屈辱、不公之后,你我还是否能够相信,那至真的爱?那份没有屈就、没有期待的爱?那份爱的源头,恰是你自己当你获得这份洞见之后,你的心瞬间释然,如同轻盈灵动的风筝,从此翱翔于,广袤无边的蓝天之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