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红岩读后感读后感800字 > 导航 > 1984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读后感800字

1984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也许"1984读后感"就是你要找的,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好久没有认真的看完一本书了,前几天花了一下午的时间看完了乔治奥威尔写于1948年的《1984》。当翻过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心里莫名堵得慌。如此荒谬、可怖的世界竟是所谓的正义的一方。在党的控制下,党员早已非人,根本就没有思想可言。我心里莫名地想着,如果当时这样的1984真的到来,腐朽的社会、浮于表面的兴盛和繁华,麻木的人民和无产者却终生不起反抗的念头,这样的社会迟早会被瓦解!

说实话以我目前的思想范围难以读懂《1984》这本深奥的书,可他字里行间的讽刺无一不显露出对英社、乌托邦的嘲笑。人类社会文明的所有进步,都应是有理可据的。据马克思的《资本论》所揭示的,社会制度的发展,应该是由原始到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进步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再转型成为如今大多数国家的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取代所有的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书中的大洋国便是在党的控制下的一个乌托邦。作者以假设真实乌托邦的存在来推演社会的发展,理想中的社会制度却导致了腐朽不堪的社会,向全世界的人展示出对乌托邦的极度讽刺。在人类社会还没有发展到一定文明高度,社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乌托邦、平均主义就真的只能是等同于荒谬的空想社会主义。而社会生产力地下的那时,竟企图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也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来抚慰人民和无产者的心灵!荒诞!不可思议!可书中却把一切都说得那么的理所当然,连想要争夺自由、反对专政、反对战争的人都成了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甚至有一点自己的思想的人都是思想犯罪。

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老大哥在看着你。是的无论何时作为无上的领袖的老大哥都在看着你。尽管没有人见过老大哥,甚至连他的存在都虚无缥缈,可他是党的核心,他无时无刻都在监视着你。不论你在吃饭、睡觉、上班亦或是上厕所老大哥时刻都在看着你。

然而在那个历史极其虚假、人民极度麻木、统治者荒谬的1984,主角温斯顿心里有了不得了的念头。他厌恶英社的虚伪,他试图找回在60年代以前没有被党统治时的所有记忆,想要挖掘出可以证明党的虚伪的证据。他违背党的规则与党员相爱在一起,他隐蔽党的监视偷偷写下犯罪的日记。他做了一切自己不敢去做却又极力想要去做的事情。他租下了加林顿的房屋与爱人朱丽亚私会,与她密谋反党,找出反党组织兄弟会。可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他们深知那是不可能的,老早就将自己视为了一个死人,会被蒸发掉。(所谓蒸发就是死刑,被抹去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可他对现实社会的质疑突破了思想的限制。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原先的记录,可终究没有结果。过去那些事早已被党为了自己的英勇神武消除得一干二净,而过去的那些人却又思想麻木愚钝,似乎是忘记了之前的一切。他以为他一切都做得万无一失,没有人发现,可到最后才发现他终究还是错估了党的能力。党加重监视他足足有七年之久了。他的日记早已被党发现,他的思想早已被党深知,他做的一切都只是徒劳。可他终究还是没有想到,最后将他绳之以法的人,竟是杂货铺和蔼的租给他房屋的加林顿。他是一个思想警察。

而文中最令我心寒的,是那个年代早已没有了爱的存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在监视着你,往往伤害你最深的人就是你最亲近的人。帕森斯和他的一双儿女就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女儿追踪一个外国人然后将他暴打一顿交给警察,只因那个外国人看起来有点行踪不轨;他们兄妹两人在舅父的门钥匙孔上安装了窃听器发现他的舅父有不良思想,然后向思想警察举报了他们的舅父。最不可思议的,便是帕森斯是被自己的女儿亲口举报进监狱的。然而他却没有丝毫怨气,甚至夸赞他的女儿是个好党员,他为他的女儿感到骄傲。看到这个地方时,我不知道我能说什么,只是心头忽然一痛,这样的世界人还有和存在的意义?人都是冷漠戒备的,就连思想自由的朱丽亚都为了活命背叛了温斯顿接受了党的改造,成为了一个党内所谓的模范。当然,温斯顿最后也背叛了他,同样是为了活命。在那个极端的世界上没有至死不愈的爱情,也没有所谓的天伦之乐,有的只是无尽的钳制和冷漠。甚至看到结局的时候,心头沉积的烟云笼罩着我的全身,我已不忍看到最后了,可我还是坚持看完了。温斯顿终究没有坚持自己的理念,他最终背叛了自己,也背叛了全世界。他心中的疑云被党员一步步驱散开来,他最终还是爱上了老大哥,那个他曾经恨的痛苦铭心的老大哥,那个仁爱慈祥为了祖国着想的老大哥。

这本书,也许印象令我最为深刻的就是颠倒的世界观、似正似邪的社会和双重思想的概念。这些观念都会引起我们读者的深思。党控制下的大洋国到底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这真的只是温斯顿的幻想还是一切都是真实的?作者没有给出答案。这些写在结尾里玄而又玄的东西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念想。曾经有人说: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然而事实却是:胜利的一方永远都是正义的一方。是的,不管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最后夺胜的一方总能将自己宣称为正义的。不是吗?虚伪之门是朝任何人开启的。而最令我费解的就是双重思想的概念,我有些难以理解到其中深的含义。似乎是人们大都只拥有一种思想,他们被党控制着,麻木得不堪一击;而有一种人却是拥有两种思想,一面在受人控制着,一面又企图反抗。拥有双重思想的人总是党最忌讳的人,而主角温斯顿就恰在其中。不算完全的反抗,心中却又有翻江倒海的念头,然而又总是容易受党的牵制。我所理解的大概也就是这样了。(星辰ww)

这本书里虚构的1984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令人痛心。社会现实反映未来。乌托邦根本不会存在,美好的幻想也终会被现实打击。人类的发展重要的是看清目前形势不对吗?他的文字真的给我的心灵来上了重重一击。

幸好真实的1984不是那个腐烂的社会。如果当时的1984真的成了书中的世界,那么一切未来的走向我们又将不得而知。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1984》之读后感1500字


《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出身英国中产阶级,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年少时仍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即使没有上大学,但是在其后接触贫下百姓时,仍受到身份阶级的排斥,因为在那时的英国,光从口音上就有了阶级之分。而正是这个走不如上层社会,也融不进下层群众的人,却以及其睿智的眼光窥见了极权主义的萌生,并写出了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政治预言的经典之作的书《1984》。

符号为1984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书中的极权主义没有甚嚣尘上,这是我们庆幸的东西。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极权主义,却以不同的形式在各个国家上演,并且至今未绝。极权主义便是一国内一家独大的局面,它掌握了现代政治的统治手段,包括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舆论工具、艺术创作、历史编纂,甚至个人思想和隐私。书中描绘的极权主义是一种极端的、变态的发展状况。作为政治最高领袖的老大哥被人奉为天神一般的人物,好像每个人的忠诚都应该毫无保留的奉献出去,以至于以它为代表的一切事物都能够被人理解。城市的各处张贴着他的头像,他那张留着黑胡子的脸便从每一个关键的地方向下凝视。

在书中的那个社会有一句口号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这是当权者向所有人灌输的思想。国家不停地打仗,因为世界需要的和平就是战争不断;当权者对下层人民的奴役是理所当然,这就是在为他们创造自由;知识和文化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上层社会引导发展,下层人民的无知即可推动这种发展。一切我们觉得荒谬的东西,在那个极权主义鼎盛的社会里都顺理成章,因为他们的生活只有一条原则服从,他们的信仰就是忠诚于老大哥,即使只需要看到他的画像。

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在各处安装电幕,一种可以接收和放送的工具。让这些生活的居民知道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即使这种全面监视实施起来有难度,但是人心上的那道坎就会让每个人都谨言慎行。掩饰你真实的感情,控制你脸部的表情,大家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恐惧,是当权者利用得最好的武器。

极权社会里的统治者秉承着这样的原则: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极权主义者可以凭着自己的喜恶去破坏伦理、控制思想、剥夺自由、扼杀人性、捏造和篡改历史,他们认为过去并不客观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记录和人的记忆中,于是他们拥有庞大的机构为他们篡改历史,以使所有的文字记录都无一例外的表示他们的决策从来就是最正确的,而在他们的统治下社会进步迅速,至少从文字记录上来看是那样的。如果某人的记忆不符合文字记录,那么他必须修改自己的记忆,而不是质疑是不是过去与执政者说法不一致。这就需要人们学会双重思想。

所有人都知道全部真实情况却扯着一滴水不漏的谎话,同时持两种相互抵消的观点,明知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用逻辑来反逻辑。一边表示拥护道德一边又否定道德,一边表示民主的办不到的一遍又相信党是民主的捍卫者,忘掉一切必须忘掉的东西而又在需要的时候想起它来,然后又马上忘掉它。双重思想要求所有人有意识地进入无意识,去改变我们的认知,而后又不能意识到刚刚完成的催眠。虽然很困难,但是为了老大哥,所有人都必须做到。

当所有人长时间接触这些思想,受着这种禁锢,许多人都开始信仰着当权者灌输给我们的一切东西。新一代的人成长在革命后的世界,并且不知道有别的世界,把党视为万世不易的东西,就像头上的天空一样,对它的权威绝不反抗,只是千方百计的加以回避。极权主义便更加根深蒂固,因为人民已经不会反抗了。这样的一副政治图景显然给执政者带来极大鼓舞,而对于普通民众却无疑是一个噩梦,为了避免其发展壮大,人民要学会反抗一切有悖于人性发展的东西,不要惧怕权力的压制和暴力对待。

《1984》读后感1000字2024


《1984》被列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特地去查了一下,什么是反乌托邦,词典告诉我:反乌托邦就是充满丑恶和不幸之地。当把书读完,里面营造的压抑气氛依旧挥散不去,太可怕了,那样的社会是人生存的吗?

小说的主人公在真理部工作,而这个所谓的真理部只负责篡改历史,不停根据现状制造真理,过去的一切,只要被修改,就会永远消失,另外几个部门也是一样,名字和所作所为大相径庭,富裕部不停地播报各种产品产量高,质量好,而百姓只能吃着又黑又干的面包,喝着难以下咽的杜松子酒。友爱部也并不友爱,用严刑去纠正人们的思想,在这么些美好的部门和思想警察的努力下,大洋国的人们大多成了老大哥的坚实拥护者。

在我看来,大洋国百姓的境遇极差,而那儿的人却不这么想,他们对老大哥深信不疑,我有时在想,自己会不会也处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这不过没有那么夸张,马路上随处可见的宣传语,像极了满大街老大哥的海报,或许在局外人看来我是多么封建无知,可自己却对生活满意。虽然我知道大洋国和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但对于一些理念铺天盖地的宣传我想有点过了。社会的进步,百姓自然看在眼里,墙上的标语会有更多百姓发自真心的喊出来。

小说中还有一位重要角色,就是老大哥,他从不露面,但他的面孔却遍布这个大洋国,百姓们对他坚信不疑,恨其所恨,爱其所爱。对一个都不能断定是否真实存在的人如此信服,可见当时极权主义猖獗,个人崇拜极其严重。这让我想起了苏联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人xing泯灭。这么一位老大哥,他的话就像是法律,任何违背其意志的人,都会被思想警察无情抹除,关于你的一切记录都会消失,世界上就像未曾出现过这个人。

正是在这种高压下人们不敢交朋友,就连夫妻,亲子间关系都变得淡薄,指望着举报亲人,以示忠心。这样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世界,普通人每天只有工作,休息和可笑的两分钟仇恨,相反,核心党员不仅可以享受优惠的待遇,甚至连电幕都可以关闭,人与人的差距无线扩大,地位分明。

在这个国家,一切都不完全真实,都不确定,或许果尔德施坦因并不存在,又或许老大哥也是虚构的。唯一真实的就只有统治者高压统治的大手,压得人透不过气。书中所提到的现象都是社会主义可能存在的,只有彻底否认这种恐怖的极权主义,才能到来真正值得向往的社会主义。

读《1984》有感


1984算是蛮久前读过的书了,如今再重温,即便外面是烈日骄阳,仍是感到彻心的凉。在大洋国中,每个人都似乎成为了一个巨大机器的众多零件之一,即便是老大哥也不过是权力的yu)

独立思考重要xing和某些社会现状已经阐述完毕,于是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简单来说就是三方面。首先就是要质疑,接着要学会独立的客观判断,最后是不断的求真。那么如何才能独立思考?

私以为,能打开独立思考大门的钥匙,就是视野。一个人的视野若永远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小圈子里,那么独立思考便无从谈起。只有当一个人看到的世界更大,才会开始质疑自己本身所接受的事实并开始学习,何为客观判断?并不断的重塑自己的观念,同时也不断的开阔自己的视野。而语言在这其中又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洋国中,党就是通过控制语言的方式限制人的思维。在现实生活中,语言的作用更多是在于开拓思维的工具。说了这么多,其实最根本的是求知欲,这与视野是相互作用的,人有了求知欲便会追求更广阔的视野,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便会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也可能因此求知的yuwang更强烈。

但是让人无奈的是,现实社会中,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人无法多,首先,先从后果而言,若很多人都具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会便难以控制治理,但是这个后果可能是多余的担心,因为,现状是,愿意花费精力尝试独立思考的人太少,人们似乎更愿意沉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外面的世界又与己何干?而这也无法批判,毕竟这是他人的选择。

综上所述,独立思考是人与社会机器的区别,但是成为社会机器,在某些程度上,也是某些人的选择,而另一部分不知道自己有的选择。只能不断督促和警醒自己,让自己变的更强大,不断审思,并尝试去改变吧。

名著读后感:读后感


炎热的暑假,我在家里看了许多书,其中我最爱的一本书是《海底两万里》

打开《海底两万里》,我和书中的主人公皮埃尔。阿隆纳克斯教授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只之旅。我们一起快乐地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惊奇地遇见了许多罕见的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在两万里的海底航程里,皮埃尔。阿隆纳克斯还教会了我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知识,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类、采集、潜水艇的构造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知道海底森林是可以漫步的,可以知道在海底是如何打猎的,可以知道尼摩船长是怎样制服鲨鱼的,还可以了解到诺第留斯号是怎样冲破冰山的围攻脱离险境,安然无恙地奔驰在危机四伏的海底的。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科学有很多噢秘,科学可以带我们去到奇妙的世界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