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论语读后感1000字 > 导航 > 《论语》读后感1000字2024

论语读后感10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2024。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论语》读后感1000字2024,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最近粗浅读了《论语》,也听老师讲了一些,心有所感,想要小谈所得。

笔者不才,只是简单将读书所获分为三部分。一:为人,如何做人,君子的品xing;二:学习,学习之法,教育的理念;三:为政,如何做统治者,治国所需。

为人要正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俗语言,路见不平一声吼,也是如此。前些年吵的热火朝天的事件(摔倒的人,扶吗?),就是某些民众少了一点正直。试想,一个人扶起摔倒的人,真的没有人看见吗?还是证人保持沉默,冷眼旁观?若是有人说:我愿作证!结果该是不同的吧。为子要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谨而信,爱亲仁(《学而》)。再来说说为人更高标准:君子,君子应有高修养,曾子言: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举手投足间,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程度。还有在《季氏》中提到的三戒,三畏,九思,都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或许我们难以成为君子,我们也要向那个标准努力,一点一点,让自己更靠近一点。

接下来说说其二,关于学习和教育的问题。学习要讲究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要注意复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为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例如:因材施教。闻斯行诸的故事,中人以上,可以与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诲人不倦也是要的,为师者要有足够的耐心,授业解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的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对于今天更是重要,让学生能独立思考,保证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

最后就是为政了,为政贵在树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一个实行德政的君主,实行德政的国家,必是关注民生的。(星辰ww)关注民生,能够使人心稳定,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当然,只有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法。今天提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这个道理。政刑兼备,德礼相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说的也是如此。另外,为政者还要有所为,在其位,当谋其政。

我的感想便如此,但《论语》的精髓远不止这些。有限的字中蕴含了无穷的道理,薄薄的一本书承担起沉重的责任(由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一斑)。所写不多,仅以此聊表感慨。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论语读后感2200字2024


《论语》这本书我前前后后看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觉得它值得反复的去推敲,反复的去读,最好是大声的朗读出来,诵读这些古代经典作品,总觉得自己仿佛被超脱了一般。以前读论语的时候,都是其中的一些精彩或是为人传送的名章名句,自认为无非就是些仁、义、孝之类的大道理,但后来细读起来完全不是这个样子。《论语》中很多都是孔老夫子的生活经验,人生经历,生活哲理等,即使现在仍然是适用的。想到一句话经典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孔老夫子结合自己的终身经历为我们讲授了人生终极觉xing的道理。

初读《论语》时,觉得他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比较散乱,但其实它是有体例的,并不仅仅是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其中的很多道理对于我们生活和日后作为老师都有很多的启发。

它共有二十篇,前后是有联系的,要试着串读起来。学而篇主要讲务农的道理,遇到初学者入道德之门;为政篇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主要记孔子论礼乐之事;里仁篇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篇主要讲古今人物的贤否得失;雍也篇主要讲孔子与弟子们的言行;述而篇主要讲孔子谦己诲人之辞及容貌行事之实;泰伯篇只要讲孔子、曾子的言论,以及对古人的评赞;子罕篇主要讲孔子提倡礼制,鼓励人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孔子不肯说什么,不肯做什么;乡党篇主要讲孔子平素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先进篇主要讲孔子对弟子贤否的评论;颜渊篇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为仁、为政、处世;子路篇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怎样做人,怎样为政;宪问篇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论修身做人之道,兼有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卫灵公篇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所论的以德治国的道理;季氏篇主要记孔子论君子怎样修身、如何以礼法治国;阳货篇主要记孔子教育弟子讲究仁德,阐发以礼乐治国的道理;微子篇主要记历史上圣贤的事迹,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的行为,以及世人对于处乱世的不同态度;子张篇主要记孔子的弟子们探讨求学求道的言论,以及对孔子的敬仰与赞颂;尧曰篇主要记古代贤王尧、舜、禹、汤的言论以及孔子对为政的论述。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xing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xing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xing,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讲究孝道。孝顺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这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品xing的标尺。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父慈子孝等。但现观我们的社会,啃老族越来越多,父母为我们做的多到无以回报了。想到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可能是很多人的切shenti会,孝顺真的不是以后怎样怎样,而是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可能做不到孔子那样竭尽全力的孝顺父母,但至少要多陪陪父母。

《论语》为我们展示教育是温馨的它为我们带来教育的温暖,如春日的和风,熏开艰涩的冰河,给现代教育新的启示,对于那些偏离了天xing与人xing的教育行为,我们可以用《论语》来矫正。《论语公治长篇》载:子谓公治长:虽在缧绁(缧绁:古时捆绑犯人的绳子,借指监狱)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子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曾经犯过错的公孙长,圣人就是圣人,他看中的不是贫穷也不是牢狱之祸,而是一个人的贤德。恰恰在公治长守德困窘之时给予了他莫大的支持与厚爱,带给贤者与后来人的是倾心的温暖。在这一章中还记载有: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对于南容,孔子认为他不仅在国家政治清明时有所作为,而且在国家政治黑暗之时,也有能避开祸害的品行,这样的人当然可以托付一生,那么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也是给学生守贤扬德最大的支持。

其实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寄托,一种希望自己理想放光的愿望,孔子引领弟子并寄后世相托弟子,这是对自己教育温馨的释放。

我觉得,《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实的、谦和的生活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星辰ww)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xing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它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也因而无比强大,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论语》中很多道理我们都懂,但要真正运用到日后生活和工作中还比较困难。孔老夫子对于我们即将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人是永远的榜样,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现今仍然受用。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们应该重新解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的行为。

论语读后感1600字2024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一字一句都涵盖了修己立人的人生哲理。古代先圣孔子一生节俭行事,视执政富贵为浮云,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治学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全书分为二十个篇章,学而篇位居第一篇章,可见孔子对其弟子在求知学道这一方面教育尤为深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每个人从小即学习孔子所传授的方法。只有及时温习老师当天所讲的功课,才能将所学知识真正吸收内化。也只有当习得的知识能为我所用时,我们才会领悟到学习的乐趣。

当代大学生也在不断地求知,为了在将来就业时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于是在校期间拼命地刷题、考证。与其说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不如说是在接受谋生技能的培训罢了。而孔子求知的目标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谋生吗?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应像器皿一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而现代社会的人们,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可以有资本去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从而不断满足自身无止尽的yuwang。殊不知,我们早已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逐渐成为我们使用的工具的工具,也就是孔子口中的器皿。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能仅仅是一个没有内涵的躯壳,应该有崇高的精神追求,致力于寻求生命的意义,从而提升自己生命的高度和宽度。而生命真正的意义,我想就是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人吧。人首先要学习知识,学习古代先贤的思想来充实自己。现在很多人物质生活过得非常的富裕,可每天还是有很多的烦恼与不开心,其原因就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太过空虚。所以说,修己乃第一要务。只有彻底领悟圣贤思想之后,才会求得自身的心安,也不会被尘世的纷纷扰扰所困扰。当自身有一定的积淀之后,我们再通过自己的言行自然而然地影响身边的人,这样传统文化也会得以传播。

诚然,学习传统文化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必须放下姿态,谦卑地去学习,并且找对正确的方法,挖掘先贤的言论所蕴含的大智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乃孔子一生的治学追求,他对自己的每个学生都非常了解,对有些学生也作了相应的评论。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孔子总是以循循善诱的形式,给学生以启发。至于最终的答案,则让学生自己去钻研,去琢磨,这也就应了他的那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需要有孔子所讲的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要学会对平时所学内容多加思考,遇到疑惑而难以解决的问题再去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而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到那时,更应虚心学习孔子的教学方法。学会以一个引路人的身份,去启发孩子自主地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不论你是什么样的身份,不论你处于什么样的阶层,都应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学会放低自己的姿态,虚心向身边的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才会不断地进步,才会不断将生命提升到新的高度。

古人云,知行合一。(星辰ww)如果我们只是学习表面浅层次的道理,那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做到孔子说的那样,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将它践行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生活以诚相待,严格要求自身,一心求自身的进步,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别人。

风华正茂的我们,都xiong怀远大的抱负,还对未来的生活怀有最赤诚的期许。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面临社会的各种考验。趁现在还有大把的光阴,我们必须好好利用大学给我们提供的学习场地和学习资源,来拓宽自己的眼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我们不仅要学好专业文化知识,还要潜心研究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学习修己立人的智慧之学。每天反省自身是否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古人尚能做到每日三省自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何不也将它作为评价自身的一个准则,自己成长道路中的一面镜子呢?

论语读后感1400字2024


《论语》开篇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君子看到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是无比快乐的。可以看出夫子并不是固执己见、保守自封,在学习的同时也重视交友。本文就《论语》中的交友之道,粗浅地谈一谈交友的重要xing以及如何交友。

朋友在我们的人生中占有怎样重要的位置呢?

首先,与朋友交往能开拓我们的视野。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既需要独处,也需要交友论道。如果学习中缺乏朋友之间的交流探讨,就会知识面狭隘、见识短浅局限。英国作家萧伯纳也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朋友就是拓宽我们思想的源泉,在切磋中将我们的所学调动起来,发现新的思想。

其次,朋友能与我们互相激励。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通过自身的文化修养吸引良师益友,同时这些朋友也能有助于君子修行仁德。在我们的人生中,并不是所有时刻都是清醒的,也会失去方向。这个时候朋友的劝导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好的朋友能帮助我们找回正道。

另外,从结交的朋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品xing。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考察一个人的品xing,要看他结交的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过身边的朋友,反观自身。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交友?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德行是交友的基础,君子就像一个能量场,通过自身散发的能量,吸引同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虽然讲的是君王为政要有德行,但是放在交友之道中同样适用。小人会讨好、迎合来结交朋友,而君子做好自己,朋友自然会向他靠拢。

诚实就是很重要的德xing。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反省自身的时候,其中就有反思与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子夏也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夫子在教育学生交友时必定强调了诚信二字。

子曰:无友不如己者。初读之时有些矛盾。夫子的思想无处不体现仁字,所谓泛爱众,而亲人,怎么会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呢?细细想来,并不矛盾。此处的交友是结交志同道合的好友,友人身上要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爱众是以广大博爱的xiong怀面对众生,对他们友好,并不一定要与他们结交成为朋友。孔子在这里强调交友时应该谨慎选择。

夫子也告诉了我们选择的标准: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交友要选择这样的同道:直接、会体谅、见闻广博。他们身上自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星辰ww)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是团结,而不会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小人结交朋友总想着顺着对方的心意,拉拢结交。而君子之交淡如水,结交朋友时是求同存异的,朋友之间关系再亲密也不能失去个人的独立xing。当看到对方身上有和自己不同的地方,应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除此之外,我们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强行说教。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对朋友好言相劝,用正道引导。如果朋友不听从就应该及时停止,不可固执,既伤了情谊,朋友也得不到帮助。

《论语》中涉及交友的有很多,上文仅选择了几处感触较深的。学识尚浅,还需研读。

论语读后感2000字2024


说真的,一开始接触的《论语》,大多都是初高中必考的那么几句。曾经的自己甚至肤浅地认为,《论语》最经典的不过那么几句。现在想来,总觉自己有些天真,有些可笑。真正接触《论语》还是在大学书社孙老师的讲堂里吧!很喜欢这样的感觉:不带一丝目的xing,只是单纯地想感受孔子那个年代的东西。喜欢大清早在池塘边施施然读着《论语》的韵味,想象一下孔子和他的学生的日常,或争辩、或请教,有时,甚至会带着孔子些许的孩子气,让人忍俊不禁。《论语》真的有种独特的魅力,说不清,只觉得当你托起那么薄薄的一本书,就像托起了历史的一部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厚重,却又莫名的让人心平气和。《论语》的讲述在这学期就要结束了,心里总有些酸酸的滋味,但我认为这不是意味着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它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

因为《论语》,我对孔子有了新的认识。这里的孔子是一个迂阔率xing、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这样的年代,产生了孔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小到治家、治学,大到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就一直被历代君王所推崇,在浩浩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仁的理念几乎贯穿了《论语》的始终,就像冥冥中,孔子操控的一根线在牵引着整本书的发展。

作为一个未来的教师,更吸引我的,是孔子在言论中所传达的教与学的观念。

孔子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xing,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xing。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论语》,实际上记载的就是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xing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xing的意见,孔子也不介意。还说,子路是能让他向上发展的人啊!有时候,想象子路反驳孔子的模样,真让人忍俊不禁。

治学方面,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这种终身学习的思想于今日简直不谋而合!可是,现今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

为了学习,孔子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孔子的好学几乎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孔子能以最博大的xiong怀,去接纳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除了教与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是《论语》中给我感触很深的一则。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我家里人曾一度为我担心:担心我将来从事幼教行业,心智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小!可是,著名抽象派画家毕加索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之后是否能保持一个艺术家的灵xing。孩子身上,也有我们chengren所没有的闪光点。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我想,如果能抱着孔子这样的思想,我就永远不会退化。

孔子讲究孝道。(星辰ww)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这里讲了什么是孝,但现在的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又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这些便是《论语》留给我值得珍藏一生的财富。我想,好书就如好茶,品过一遍,唇齿留香;再品,又别有一番风味。在这千年的智慧中,我渺小的就像一粒沙,渴望沾染上些许金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