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三国演义读后感啊 > 导航 > 《三国演义》读后感1800字2024

三国演义读后感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1800字2024。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三国演义》读后感1800字2024,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三国演义》一直被批判着。建国以来学者们从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去批判,从轻视劳苦大众神化帝王将相开始,到后来由易中天先生带起来一股批它不符合正史的热潮,以及一直以来不绝于耳的拥刘反曹的说法,可以说,人们一提起它,缺点要远远多于可取之处。我想,是时候为这本小说翻案了。

对于阶级观,我没什么可谈的,但老扳住这个话题不放,恐怕没什么意义。

第一个要谈的问题就是它与正史的关系。《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这就确定了它的身份:小说。进一步讲,就是文学,不是历史。而历史永远不会让其中哪一个人物大放异彩,而文学可以。很多人讲借东风、借箭、空城计皆是将他人所为移植在诸葛亮身上,与正史不符。试想若是将各个事件物归原主,那么哪个人物也不会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相反,将各个事件集合于一身,便塑造了多个xing格迥异,各有千秋的人物。批判《三国演义》不符正史之风是由易先生引起的,但绝不是先生本意,他已经讲过,他讲的是要恢复历史形象,难免要从大家熟悉的文学形象中引出来,并没有批驳小说之意。倒是不少人借此为据把《三国演义》批得一无是处,把历史xing弱作为这本书的一大缺点拿出来说事。恕学生直言,这种论调一无是处,因为文史并非一家,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周汝昌还讲过,《三国演义》最大的缺憾就是很多文学创作因作者过分核对正史而删去,从而导致很多人物没有达到淋漓尽致。

这是讲我们没有必要用历史去看文学。回过头来,当你认清了《三国演义》的本源及xing质后就会发现,它的历史xing是其他小说遥不可及的。中国的文学发展不同于西方,西方的写、说、唱是并行的,都在高等人之列;而中国的文学发展到唐宋以及其后的时期,写的文学成为了上层社会的主流,而说、唱的文学就只在社会底层发展,其目的便是娱乐大众。唱的从小曲到戏剧,而说的就成为了小说,所以中国小说不是神化志怪,便是风月人情,再有就是讲史。其中讲史类大多数都是将历史故事和人物进行发挥,进行改造,从而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和英雄,其根本目的仍为娱乐大众,教化小民。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很多英雄会被一味地神化,而反面人物就被一棒打死。很多历史上不尽如人意的事实也会被改成其它结局。比如,《忽来道人传》中作者让诸葛亮穿越到宋朝帮水泊梁山,这显然是很荒谬的。再有就是有些其它三国早期话本小说云曹操在华容由尘雾救得xing命,或云刘延起兵灭晋兴蜀汉等种种异事,数不胜数。《三国演义》虽有于吉左慈的故事,但皆不防情节的变化,不扰人物的形象,把一切写得合情合理,这就是极强的历史客观xing了。再加上故事的大局,以及人物关系,故事结局与史实无二,其趣味浩气不减,可见其不朽之处矣!

在拥刘反曹的问题上,《三国演义》亦是冤枉。吾认为,这是读书人原本的惯xing思维所致,非是小说描写之过。在历来的文艺作品中,有彻底反曹的,也有为之翻案翻得太过的。从小说中,有几处佐证:一、曹贼之称确有,但皆处于操政敌之口,非是旁白之口;二、曹杀吕伯奢、血洗徐州诸郡县、杀孔融、杀反对自己的大臣,作者虽然没有进行正面评价,但也没有过于批评,顶多只是作为世人感叹唏嘘而已;相反,对于曹操多次败仗后的乐观豁达,以及他的才干,是给予了很高评价的;三、书中设置了好几次曹操观景抒怀的场景,青梅煮酒、横槊赋诗、大宴铜雀,甚至还有一句诸公必无知孤意者,可见对于曹操英雄气概的描写,要多于书中其他所有人物的。

除翻案外,吾尚有一感。《三国演义》写曹操、刘备、孙权为人以及治国,如出一辙,颇有历史xing思维。曹操白手起家,平定北方,势力渐渐变强。在这个过程中,迎许攸,哭郭嘉,祭典韦,养关羽,不可谓不礼贤下士;割发代首,爱护草民,不可谓不军悦民服。但是自灭了袁绍定四州后,就开始有些飘飘然了,结果赤壁大败;后来破马超,又一次声威大震;又轻慢张松,错失西川;守汉中不利,又杀杨修。势弱时用人,势盛时慢人,甚至sharen。刘备孙权亦是一般。刘备比操更贫,文不过孙乾简雍,武不过关张赵云,三顾茅庐、访马良请伊籍,在得了荆襄后,开始有点心气儿了,便轻慢了庞统,后来入川时,又收了刘璋的文武,看似大盛,实则已失了人和。西川文武人多心杂,为后来蜀汉灭亡埋下了祸根。等到关云长败走麦城,刘备已不听孔明子龙之谏,一意孤行,终致打败。这种规律与操无异。文字上,刘备与曹操处于两极,吾观来看,二人实如一也,此实为三国之一大妙处也!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900字2024


最近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它是罗贯中的著作,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认识买了书中很多人物、懂得更多的道理。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在东汉末年,因为国家管理不善,各路势力割据,天下纷乱,导致天下三分为魏、蜀、吴三个大国。然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之间的明征暗斗,最终归于晋国天下一统。书中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周瑜、吕布、赵云等很多英雄人物,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因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才识过人。

其中在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一回,初读时我的心里感到非常疑惑。诸葛亮答应周瑜三天的时间要做出十万支箭,那要动用多少人手才行呢?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诸葛亮前两天根本没有行动,我心里都替他着急?他可是立了军令状的,三天内若是交不出十万支箭可就要执行军令,人头落地的。难道他是失去信心,放弃了吗?还是胸有成竹、另有妙计?继续读,第三天半夜,诸葛亮终于有行动了,但他没要做箭的材料,却只是向鲁肃借了草船二十只,我心想:这跟做箭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他要坐船逃跑吗?我急不可待地继续往下读,原来诸葛亮懂的天文地理,知晓当晚天有大雾,准备了草船靠近曹操军营,诱敌用弓箭攻击,密密麻麻的箭射向草船。一夜之间,二十只草船借到了曹操远远不止十万支箭,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可真知识渊博、心有妙计!

还有读到诸葛亮空城计这一回,我不禁感叹:厉害、厉害!诸葛亮的胆量实在是太大了!敢用一座空城吓退城外百万敌兵。这一计,虽然是一座空城,但是诸葛亮一人稳坐在城头面对敌军,司马懿是对诸葛亮的能力的惧怕,不敢冒然进攻,可见诸葛亮在敌人的心中的形象是多么的强大!也是诸葛亮胆大心细,熟知敌人的弱点,利用了敌人的弱点才能成功。诸葛亮真是心思缜密、艺高人胆大。

通过对《三国演义》阅读,我学到国家出现纷乱是多么的可怕,各种势力的明争暗斗,导致人们颠沛流离、民不聊生。可见国家的统一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应该热爱美丽祖国,不容许任何外来敌人侵犯祖国神圣的领土,我要学习诸葛亮,多读书,多积累,让自己变得强大!长大后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三国演义700字2024读后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可以使人快乐,阅读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在我读过的书中,对我来说最耐人寻味的要属《三国演义》了,一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陶尽英雄把我带入了《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小说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个军事集团之间发生的斗争和一系列的故事。内容不但丰富多彩,而且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喜欢里面的诸葛亮和关羽。其中关羽对我感触最深:温酒斩华雄,降汉不降曹,过五关斩六将。但是最后由于他太过于骄傲和大意,导致蜀国的战略要地――荆州拱手让给了吴国。这就是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关云长因此丢了性命。由此我想起了我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由于我的骄傲和粗心,我的数学成绩考得不尽人意。这真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而我大意失分数。由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能骄傲,要用心去做。骄兵必败,我要争取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诸葛亮复姓诸葛,字孔明,号卧龙居士,人称卧龙先生。他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刘备请了三次才将他请出山。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我最喜欢草船借箭。故事是这样的: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便想害死他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很高兴并让他立下军令状。刚开始我还担心他三天怎么会造出十万支箭,简直是天方夜谈,直到了解了他的计划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已算好三天后江上必有大雾,鲁肃一定会帮助他并保守秘密,曹操定会射箭。第三天果然不出所料,大雾漫天,如愿以偿,收获了十万只弓箭,诸葛亮真得很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他的勤奋努力的结果。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慨:天才出于勤奋,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知识,一定会收获像诸葛亮一样的智慧。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2024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时,还是幼年时期。那时的我什么都不懂,还不识字,只认得几个拼音,妈妈就给我买了一本注音版的《三国演义》,插图精美别致。因为看不懂文字。所以我只能看图试着去理解,图上画的,都是一群人拿着武器,向敌方冲去,顿时血流成河,我想:这种打打杀杀的,有意思吗?这种书应该适合男孩子看,我还是去看公主故事吧!那本书就被我遗忘在了角落中。

三年级时,学了不少知识,思想也更成熟了,此时再读三国,又有了不一样的看法。顺着作者的指引,借东风让我看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白帝城托孤让我看到了刘备的创业未半,中道崩卒的艰难;单刀赴会让我看到了关羽的忠肝义胆;据水断桥的张飞,粗中有细;周瑜打黄盖中看出周瑜的军事智慧和老臣的忠贞不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物特点,性格分明,读起来还挺有味道。

这次放了暑假,我有幸再品了一次三国,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这部书在尊重历史走向的前提下有着尊刘贬曹的倾向,整体上就是尊蜀汉刘氏为正统,贬曹魏为篡汉的贼子,《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不是正史,作者是加入了个人情感写这本书的。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而予以热情歌颂。另一方面,罗贯中之所以贬曹,是因为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作为奸雄的典型、不仅不忠于刘氏王朝,而且常常屠戮百姓,摧残人才,为人多疑,阴险狡诈。

不过跳出三国演义,历史中的曹操好象不是这样的,读他的《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这是一个具有豪迈气魄和忧huan意识政治家呀?!他在短歌行中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出自《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短歌行中则句接但为君顾,沉吟至今,让我看到了一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军事家。东临碣石时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此时曹操眼中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时曹操心中更是得胜而归,所向披靡,踌躇满志,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明明是一位意气昂扬的文学家嘛!又如《龟虽寿》曹操时年53岁,他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好一个雄心壮志的领导者!

又一次合上三国,我在想,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抒发着个人情感,描述着当年发生的事情。战役总有胜负,历史却没有对错,英雄也好,奸雄也罢,不过生前身后名。也许只有真正活在一个时代中做一朵历史洪流中的浪花,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三国演义》读后感350字2024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蜀、魏、吴三国鼎立的故事。它是一部战争作品,可把我这个小军事迷迷住了,反反复复读了六遍。每次翻开书籍,就好像看见各国名将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仿佛听见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厮杀声,让我犹如身临其境

我想,假如我能穿越时空,回到三国那该多好。我愿作一个曹操身边的小卒,忠心耿耿,帮他英勇杀敌。在"官渡之战",我会帮他奋力烧袁绍在乌巢的粮草,帮他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赤壁之战"我会和他一起撤兵,看他是如何豪迈地大笑,再看看关羽是如何义薄云天,将他放走

如果我能穿越时空,我将领略武将们的风采,在长坂坡和赵云杀他个七进七出。看看关羽刮骨疗伤时与马良下棋的情景。再看看蜀将姜维和魏将郭淮来回骑马追逐、射箭,像汽车追逐一样精彩

如果能唉,别做白日梦了但此时,我不是和作者一起遨游吗?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