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简爱话剧读后感 > 导航 > 简爱读后感1800字2024

简爱话剧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1800字2024。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简爱读后感1800字2024,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依然清晰的记得简爱说过的那句话,"我一生下来,父母就给了我一个内在的宝库,就算我一切外在的欢乐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或者要靠我付不起的代价才能有幸获得,我都能靠它继续存活下去"。是啊!她没有美丽的面庞,长相一般,孤独无依,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且极易发怒,爱记仇,她确实有好多的缺点,在丽特夫人眼里,没有比她更坏的孩子了,但那时的她毕竟是个孩子,被冠以那样的恶名,加上骨子里的自尊,让她觉得在众人面前,它将永远抬不起头来,于是,她想反抗这种不公平待遇,换来的却是对她更为严厉的惩罚,而她,也彻彻底底成为了众人心中的"坏孩子"。然而,曾经这个众人眼里的怪物,通过她坚韧的性格,以及自尊、自爱,终赢得身边人尊重,这在那个时代,是极其不容易的。

其实,自出生,我们同样拥有一个内在的宝库,那里隐藏着未被激发的可贵品质和一些潜伏着的缺陷,而我们,要学着去挤掉缺陷,让人生更加完美,让宝库更加充盈。

在盖茨海德府的那段日子,简爱宝库里的东西真的不多,那些可贵的品质也未被激发,因为没人在意她,偶尔贝茜会安慰她,这已经让她很高兴了。她想要去爱与被爱,可现实却让仇恨环绕着她,当她忍无可忍,指控和恐吓丽特夫人的罪行,无所顾忌的由自己的怒气发作时,她第一次体会到复仇的快乐,就像那甘醇美酒,入口温暖,而后的心酸辣人,让她有种饮鸩止渴的感觉,她才深刻体会到自己行为的疯狂和自己恨别人,又被人嫉恨的处境是多么的悲凉,这时她宝库里收获了同情、包容。

离开盖茨海德府,那段在劳沃德的十年漫长岁月,对她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在这里,她遇到了两位难得的知己-艾琳邦斯和坦普尔小姐。在她们的耳濡目染下,她的缺点一点点减少,宝库一天天富足起来。当她极力不去回忆自己的过去,想要重塑自己在劳沃德的形象时,不自认为不堪的过去却暴露在众人面前,她环抱双臂在清风中伫立,一次又一次问自己该怎么办,对于如此看重尊严的她,却被当众羞辱,她有多绝望啊!她不再奢望会有同伴愿意和她玩,是艾琳斯邦,她告诉她,"即使整个世界都认为你坏,都恨你,但只要你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知道你自己是清白的,你就会永远拥有朋友",坦普尔小姐则当众还她清白,她们让她的宝库里增添了爱与被爱,同时让她明白自尊自爱,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很短了,用它来记仇恨,岂不是用错地方了"。离开劳沃德,曾经的冲动已经平息了,也许长期受规章制度的影响,她更谨慎了,现在,她已成为一个知书达理、文雅之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会弹一手好琴,会画画了,她已经自立自强了。

离开了劳沃德,开始了她另一段新的人生,在桑菲尔德府,她遇到了她一生的伴侣-罗切斯特先生。对于这,她自认为没有未来的爱,她极力控制自己的感情,也许受到劳沃德的影响,在爱面前,她显得过于被动了。她曾说过,"他(罗切斯特)性格的各个方面我都研究过,好的、坏的都有,权衡两者,来做出公正的评价,现在,坏的方面我看不到了",这分明是由喜欢到爱的过程,因为喜欢才会关注,因为爱才会包容,可她,太谨慎了,当她得知他的妻子还活着,在聆听他的过去时,她又在想,"假使我忘掉自己的尊严以及曾经灌输给我的关于尊严的教诲,以任何借口、任何辩解或受到任何引诱,去学那几个姑娘的样子,那么总有一天,他会用现在这种亵渎对她们的回忆的相同感情来回忆我",这一可怕的想法在她脑海里不停的闪现,她无法说服自己去接受他的过去,她没有坦白,选择默默地离开了。

三年后,她带着她的爱重新走进桑菲尔德府时,那里已经化为一片废墟,罗切斯特的妻子死于大火,而他,为救她,双目失明,右手折断,而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和他在一起。

《简爱》的结局是美好的,她的一生是她内在宝库不断丰富的过程。人的苦短,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要学会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去感受爱与被爱,用爱去包容他人。

我喜爱这本书,是因为我喜爱主人公的性格。简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从小受尽磨难,但她并没有向生活屈服,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当她的表兄殴打她的时候,她敢于反抗,而不是逆来顺受。她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在里德太太家,她受尽了歧视与屈辱。但她并没有崩溃,她在磨难中学会了坚强,她不会轻易地倒下。她那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我很赞赏。但最令我佩服的,是她那倔强的性格,她会勇敢地面对所有的困难,她不会向生活低头。她这种性格正是我喜爱的。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围城读后感1800字2024


婚姻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大概是钱老书中最闻名的句子,将婚姻与围城作比,何其贴切。难道仅仅是婚姻像围城吗?不是的。书中体现的也远远不止这一点。家庭,事业,包括主人公的内心,都是一座又一座围城。它们有大有小、层层叠叠、曲曲绕绕,世间百态人心变幻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狗缪?hellip;乱世的学校哪是什么象牙塔,分明是个小社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刚刚毕业的赵方孙三人所不能完全承受的。尤其是自尊心极强的方鸿渐。先是高松年应承给予的职位泡汤,再是同僚们的嘲弄挤兑。这都让他心灰意冷,雪上加霜的是,最后他连饭碗都没能保住。没了事业的男人有如折断翅膀的鸽子,心里总有一个雷池。虽然最后方孙二人冲破了这座围城,但留在心里的伤痛与怨念却始终无法洗刷。最后演变成二人争吵的导火索。

最后论爱情。方鸿渐经历过的女人不可谓不少。先是学成归来船上的鲍小姐,再是苏文纨,然后是唐晓芙,最后是孙柔嘉。鲍小姐风情万种引诱方鸿渐与之一夜风流,这是留学生堕落一面的微缩。鲍鱼之肆是臭的,大概是鲍小姐之所以姓鲍的原因。苏文纨自恃甚高,因她的摇摆不定而被赵辛楣痴恋,但最后也是因为她的过于做作终究只嫁得个不甚爱自己,自己也不爱的男人。说她自作自受,倒也不为过。孙柔嘉则是个彻底的女人。她面对爱情很勇敢,但到底还是自私,娇蛮任xing的xing格,总以自己为先。她有着女人普遍拥有的细腻与心机,城府深深把方鸿渐圈在手里。婚后不仅离间赵方,更装委屈博同情甚至无理取闹,令人生厌。三个女人,无论方鸿渐和谁一起,最后也是那些弯弯绕绕。爱情终究敌不过婚姻。婚姻终究逃不过围城。唐晓芙是不一样的。清水出芙蓉,她人如其名。干净清朗纯洁可爱,蕙质兰心又信奉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的忠贞爱情。(星辰ww)她纯净,只要方鸿渐辩护她就会相信。她痴情,决裂后会打电话给方鸿渐表达关心。她自持,纵使方鸿渐在雨里淋得湿透也没有马上请他回来。她洒脱,放下过往收拾心情就选择了离开。我最爱她那句爱情信条一般的话:我爱的人,我要能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着我。霸道,又简单。

书为局内,由内而外跳回现代社会。家庭事业婚姻的三座围城依旧巍然耸立。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样,历经千百年而不倒。我们的一生都要在其间周旋。我不想写太多人生大道理。路是自己走的,暮年之时回忆起来,现在所想所感都浅薄无比。所以我不就如何周旋或者为何周旋这两个命题展开讨论。万一,不需要周旋呢?既然家庭,事业,婚姻走到最后都是困局,何必把自己困在牢笼里不得脱身?我可以选择不要。我只要报答父母亲人养育之恩,然后背上行囊独自去远方。不用为事业拼搏奋斗,不用为爱情劳心劳力。一切都是刚刚好,刚刚好遇见,刚刚好停留。没有记挂,没有牵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我不想问欢乐几何,不想欢乐是由于现实的反衬得来的点点星火,不想欢乐被现实挤压得支离破碎只剩片羽吉光。我想我和唐晓芙是有共通点的。我要最纯粹的快意。昂首疾步信马由缰。即使最后我变成一个行乞者,也不见得比出没在水泥森林的白领要差。因为我的人生没有围城,它是我自己的。它是一袭没有虱子的毯子。

围城几重?为欢几何?物有千秋,人各有别。我走一条坦荡荡的路,走过日出,走过日暮,走过荆棘,走过花丛。

《活着》读后感1800字2024


我合上书,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周围的空气似乎静止了,仿佛看到年迈的福贵和他相依为命的老牛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远去的背影。

想到此,我便不由自主地感慨起来。

《活着》的作者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着。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又曲折的一生。

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生离死别等一系列动荡的生活,

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和衰落,他从冬天走到了夏天,从寒冷走向明媚,从死寂走向生机。

命运善嫉,总吝啬赋予世人恒久的平静。

主人公福贵先是赌钱输掉了父辈的一百多亩土地,由阔少爷变成穷光蛋,父亲被气死了。

再后来,他的所有亲人都比他先逝世,这让我不禁感叹他的命运坎坷,

本该在老年享受几代同堂、天伦之乐的福贵,却只能与一头老牛做伴,孤独地过完余生。

福贵是可怜的,但他的精神也是可赞的。

曾经看过大海的人,不会再为其他的流水惊心动魄。

在那乱世中,福贵经历了文革、自然灾害和生活打击。这么多苦难,这么多平常人过不了的坎,福贵一个人挺了下来!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用顺其自然来敷衍自己,却很少承认人生路上的荆棘坎坷,

相比较之下,平凡的福贵亦不平凡,他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也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不屈不挠地同生活作斗争,

始终背负着一个信念:让自己活下去。始终坚信着: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黎明的寒星,似火的骄阳,湿透的衣襟,咬破的嘴唇,都在一一见证着福贵不愿向苦难生活妥协的心。

我们常常在现实缺陷中追求想象中未来的美好境界,永无止息,不停追求。

当你抱怨命运不公的时候,是否有勇气去改变?

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有人却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你想要得到一些东西,你就要准备好失去什么。

生老病死,我们都要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

人活在这世界上不容易啊,能活着就最好,要好好的活着!

世界不是恶意的,也不是善意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认清它。

然后,走过去。勇往直前也好,步履蹒跚也罢,总要走过去,只要好好活着那便足够了。

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雾中行走,远远望去,只是迷蒙一片,辨不清方向和吉凶。

人生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如失业、落榜等,这些在生命面前却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小的不能再小。

唯有经历不如意,才能证明我们活过,经历越艰难,活得越深刻;经历越丰富,活得越精彩。

只要还活着,我们就不能轻言放弃。

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机会重走一遍人生路,去弥补我们的过失和内疚,找回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关键是,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

别说来不及,你知道的,只要你愿意,一切都还来得及!

郭沫若曾说过: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活下来的生者,他们的肩上不仅多了责任,而且少了一个替他分担痛苦的人。

但是,如果生者不肯接受现实,死者又怎能安息?

所以,死者不能复生,生者则要坚强的面对现实,像福贵一样坚强地活下去,即使再孤单再煎熬,也要昂首挺胸走下去,不许停也不能停。

真正的活着,其实是竭尽所能后的不强求,而并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因为有了对生活的憧憬,所以我们不顾一切,拼尽全力;

因为有了对生命的期许,所以我们咬牙坚持,踽踽独行。

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个活法,真实自然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让自己的路走得更远更长。

因为心有不甘,因为没有办法心安理得地说服自己满足于现状,所以选择艰难的向前走着,韬光养晦的活着!

读完《活着》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和牛渐渐远去的背影,仿佛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这时我会感慨:活着真好!庆幸时间尚早,路程还长,未来一切,皆还可期!

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活着什么也不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目送》读后感1800字202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的一篇文章中,也曾引用过这句话,我想,当许多人读这句话时,都能够感同身受,这是亲情的柔软,是亲情的温度。人的一生,需要经历多少次的离别,目送、伤怀,才能懂得珍惜与放手呢?

当读着文中孩子第一天上学的情景: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这是每个孩子必经的成长历程,这让我想起第一次送小女去幼儿园,她的脸上虽挂着泪珠,但却是那么懂事地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大哭大闹,老师拉她进教室时,她一直眼巴巴地望着我,我也眼眶湿润地目送着她,不得不鼓励她向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的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这是多少孩子与父母的心声?作者将父母与孩子彼此之间内心的那种不舍,痛楚与万般的语言只能用夺眶而出的泪水表达,有一种很强的画面感,让人为之动容。

大女儿上一年级就送去城里寄宿,每次星期天下午送她到车上,她的小脸紧贴在玻璃窗上望着我吧嗒吧嗒地掉眼泪,当汽车慢慢启动,孩子不停地向我挥着小手,望着逐渐远去的车,泪流满面的我常常呆呆地站很久。每个父母,都在一次次地目送着孩子的背影,这是一种成长的喜悦,也是一种告别的忧伤,当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留下被拉长的目光,在追赶

孩子在不断地成长,而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像一只雏鹰,他的翅膀会一天天的变硬,总有一天,会飞出我们的视线,而我们只能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给他真诚而美好的祝福,惟愿他前进的道路上铺满花香,更充满阳光。

文章的后面,又写到送父亲去火葬场的那一幕: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住这最后一次的目送。虽然没有写如何的痛哭,但生与死,就在这目送之间,让人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凝望,一定伴着泪水与疼痛,心一定是悲痛欲绝的,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告别: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生命的终结,就在阴阳相隔的隧道里,慢慢地,慢慢地,所有的一切都将消失,成为人世间的一粒尘埃

人这一辈子,不光是父女母子,亲人之间的情缘,都在不断地目送,渐行渐远,蓦然回首,留下的只不过是一片空虚与寂寞罢了。

读《胭脂》这篇,也让我很受感动:买了很多不同颜色的指甲油,专门用来跟她消磨卧房里的时光。她坐在床沿,顺从地伸出手来,我开始给她的指甲上,一片一片慢慢上,每片指甲上两层多么孝顺的女儿,多么贴心的小棉袄!这静默无言的举动,却表达了最深沉的爱。面对连女儿都不认得,无法用语言交谈的老母亲,女儿用另一种相处方式:认真而细致地摆布胭脂阵来哄母亲开心,将母亲的手指甲和脚趾甲都涂完,又拉着母亲在镜子前化妆,这种女儿对母亲的宠爱,多像一个母亲对幼小的孩子的宠爱!这就是: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最好的回报!

在亲情和孝心频频被物欲和私利侵蚀并逐渐荒漠化的今天,读这样的文章是能够触动人心的。文中朴实而简短的对话,浓缩了母女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情,这种情感就像一股潺潺流淌的小溪,洗涤着每个人的心灵,让孝心和爱心不被蒙上一层厚厚的尘垢,这让我们会扪心自问:我们对父母,有这样的耐心吗?我们曾这样陪伴过父母吗?

牵挂是亲情,友情和爱情中永远的保鲜剂,这些是牵挂你的人慷慨赠予你的时光和情感,那种想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的真挚情感,是多么难能可贵!当读着作者临上飞机前给朋友打电话,让帮忙收拾家,那种口气不像是跟朋友说话,倒像是在叮嘱自己的亲人,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那种如姐妹般毫无掩饰的率真,裹挟着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珍惜的温情,这亦或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纯真友谊。

这本书语言简洁朴素,贴近生活,作品所描述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题材似乎俯拾皆是,看似像拉家常,娓娓道来,但那浓浓的生活气息把人性的美跃然纸上,毫无矫揉造作之意。文章以情和爱作为主线,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处处洋溢着真情实感,像一坛醇香的美酒,醉了读者。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无论是孩子还是老人,我们都无法做到永远陪伴左右:我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这是一种无奈的目送,也揪着心在慢慢地往前挪,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围城》读后感1800字2024


前段时间看完了围城,书连续看了两遍,电视剧看了一遍。刚看电视剧的时候,有种看不下去的冲动,因为我觉得方鸿渐父母还有周经理一家演技好差啊(大概是前段时间看了人民的名义的吧,哈哈),后面看着看着,觉得赵辛楣,方鸿渐他们演的还是不错的,就很快看完了。看第一遍书的时候,我觉得钱钟书先生简直是一位文学天才,整本书到处都是幽默地讽刺,尽管很多我都是看不太懂的。看第二遍时候,慢慢地会觉得,书中的方鸿渐不就是社会中绝大部分的我们吗?

方鸿渐在国外留学,吃喝玩乐到最后为了应付家人而买了一张假的文凭,可笑的是,在国内还登报了,简直是颜面尽失。回到上海,所谓的丈人给他安排了一份银行的工作,他就这么平庸的过着。在爱情上,他得到苏文纨的喜欢,然而他并不喜欢她,他喜欢的是她的表妹唐晓芙,对唐晓芙的爱,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的用心,他的那种像初恋般的心动。但方鸿渐对苏文纨优柔寡断,不喜欢她也不好意思拒绝,而对唐晓芙呢,又是那么的懦弱,不敢去为自己的爱情争取。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只要你敢不懦弱,凭什么我们要错过呵呵,懦弱了,也就注定要错过了,真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后来他同赵辛楣一行人去了三闾大学任教,依旧是这么被人牵着鼻子走,不反抗,安于现状的过着。在这里,各种勾心斗角,单教育行业就这么腐败,世俗,更何况其他行业呢后来的方鸿渐居然机缘巧合地和孙柔嘉走到了一起,我们可以认为他俩的结合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外。孙小姐是喜欢方鸿渐的,但方鸿渐其实是不爱孙小姐的,然而方鸿渐那种懦弱不敢反抗的xing格导致了他的屈服。其实也不能说完全不喜欢,毕竟在一起之前,他为她担心过吃醋过,也看到了她可爱的一面,只是内心最深处那种对唐晓芙一样的感情是不会存在的。这正印证了书中那句话:可见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的资本了。伟大的爱情可能只适合拿来怀恋,谁能保证在走进婚姻的殿堂后不会变味?

后面他们在从三闾大学回上海,路过香港时就匆匆结婚了,婚后两人争吵不断,但每次都会很快和好,直到最后一次,孙柔嘉姑妈来她家说鸿渐本事没有,脾气倒很大等一些不好的话无意中全被鸿渐听到了,这一次两人是真的大吵大闹了,柔嘉的姑妈要过来,鸿渐依旧是那么懦弱,说她来的话,他就走。直到很晚回到家,空无一人,只有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走着。就这样,整个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可以为它设想很多种结局,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作者都交给读者了。

之所以可以很自然地将方鸿渐这一形象映射到我们广大平民身上,是因为我们社会上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真诚善良的,我们良知未泯,心存理想,厌恶世俗,鄙视小人但又很难做到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所以只能随波逐流或者逃避退缩,最后碌碌无为的过完自己的一生,所以我们这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

另外这部小说里赵辛楣这一角色我还是挺喜欢的。对于爱情,他痴情于认识了20年的苏文纨,哪怕他早看透了她的虚荣,她的故弄玄虚,她的渣渣诗,但依旧爱的义无反顾。最后她选择了曹元朗,赵辛楣去了她的婚礼,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在角落里见证着自己喜欢了这么多年的姑娘的幸福时刻,看起来释然了,然而在三闾大学任教时,见到与苏文纨有几分像的汪太太时,依旧可以久久凝视,目不转睛。在香港再见苏文纨时,他其实知道苏文纨的用意,但依旧对她那么的宽容、大度。在生活上,在去三闾大学任教的途中,他把生活安排的仅仅有条,对待同伴有男士的绅士风度,懂得替他人着想。在工作上,对于教书,他能迅速适应新环境,并且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他还对学校的勾心斗角看的清清楚楚所以在我看来,其实他还是挺优秀的,哪怕后来对和他结婚的对象可能不会像爱苏文纨那么热烈,但他一定会对那个姑娘好。

赵辛楣没能和苏文纨在一起,方鸿渐也没能和唐晓芙走到最后。。是不是到最后我们都会寻找一份比原来心中廉价,但更令人心安的爱情。

出众的学识,有型的五官,得意的境遇,和睦的家庭,亲密的知己这些都是我们向往的,向往到患得患失,但可能就是得不到,但那又怎样呢,方鸿渐没了唐晓芙,照样柴米酱醋盐的生活着,照样四处求职苟且地生活着因为安于现状,单纯地让生活推着走,走一步算一步。不幻想不矫情不挣扎不纠结~听起来很可悲,但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婚姻也好,生活也罢,大抵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让生活变得美好,让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样围城就不是枷锁,而是一座美好的港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