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前世今生魏斯读后感 > 导航 > 《今生今世》读后感

前世今生魏斯读后感

《今生今世》读后感。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今生今世》读后感,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胡兰成的是才子,是荡子,从政治上说,还有汉奸的名头。可是,这是世人眼中的胡兰成,不是女子眼中的胡兰成,所以纵使世人说他万般是非,总是有错错落落的女子跟随了他。五四新白话一票人,我从来没动念排什么座次,可每每一说起来,某某,某某某,和胡兰成的文字比如何,我都会鄙夷道:切,差得不是一个等量级。特别是保存最完整的《韶华胜极》,比那些入选中小学课本的不要强太多。我一向是对所谓美文、小品,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描写性文字完全无感的,乍一看花团锦簇,转过脸什么都忘了,乏味造作之极,不知道有什么好的。胡的好,在他哪怕写景,景里也始终是有人的,每一笔都有人气,有人世的意味。

胡兰成的成长阶段,正是二十世纪之初中国农村和中国小农走向破产的最后一段。嵊州自古渔米之乡,此外又有丝、茶、竹、盐,物产丰饶,曾经是相当富庶的,就像脚下的地都是黄金铺的。韶华胜极,胜极而衰。胡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由胜而衰的过程。幸运的是,虽然十几二十岁后他也感受到百业凋闭,与小时大不相同,但在成长的早期,在童年最初的记忆中,胡村留给他的却只有风调雨顺,豁达明亮的印象。正是这种安定贞清的气氛,最宜于塑造平和洒脱的气质。他的家境当然算不得好,甚至还是日渐窘迫的,却也未到十分贫寒,靠一家人早起晚作,勤谨做生活,也勉强维持得下一个体面人家。他又排行第六,前头五个都是哥哥,即便有什么艰苦,相当一段时间都轮不到他来顶门立户。下面又有一个弟弟,令他即使受父母疼爱,也不会失之于宠溺。十岁了还动辄依傍于母亲膝下撒娇,讨得半块豆腐干,兴冲冲地跑出去在乡野大道上玩耍。十三岁参加个小学会试,两个哥哥用轿子抬了去。蓬门小户,乡野人家,娇养也只能如此了。如此也就够了。后来长大成人,虽亲历家业艰辛,发妻小女相继穷死,及至在上海做报人,出生不到20天的儿子因无钱看病幺亡,都不可谓不惨,可是正如他所言:虽是愁惨,终究不落穷气。更不落戾气。本来就是这样啊,因为一个人的气是在童年就定下的,所以可以山河浩荡,纵有诸般不如意,亦到底敞阳。

从那时起,他就一跃进入能激起我以收集癖来扫荡的作家行列了。《禅是一枝花》到《山河岁月》、《中国文学史话》,能找着的一网打尽。看得越多,越觉得不仅没法给他下一个判词,也没法将我对他的感觉下一个判词了。关键词也是两个:可怜和危险。可怜,是因为我虽然仍一力抗拒深究,但是面对他的种种无耻行径,不深究我也已然明白他是有他的道理的。事实上不深究,所抗拒的正是明白。所以危险。越可怜越危险,越危险也越可怜。翻看当时的笔记,我写道:我甚至不喜欢他,只是不知为何,对他有一种奇异的亲切感。这所有的场景、台词、气氛、角色我都很熟悉,却又说不清楚这熟悉感从何而来,就象人在一个完全无关紧要的时刻,经常会蓦然一惊:这一幕我从前梦到过!却绝对说不出是哪一个梦一样。我说不出,只觉得象对着一个亲近了很久的人,已经相熟成亵,又因此混杂着点轻微的厌恶,不是对他的厌恶,是对如此近的相熟成亵的距离的厌恶。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读后感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读后感1
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甚至觉得我们生在世上不需要任何证据。这样糊里糊涂地活到读这篇文章,已经过了十五载。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仍旧无所触动,因为我找不到共鸣。直到学完了这篇文章,才开始明白起来。
学了刘亮程的文章,自己像是有意无意地在寻找着自己的证据,常在自己发呆时思考着这个问题,有时甚至在想要为自己手头上正做着的这件事去寻找一个证据。但是我却从没有得到我想要的那种感觉,知道我坐到第四组。在这个位置上,一抬头便能望见马路上络绎不绝的行人车辆。中午吃完饭休息的那一小段时间,我习惯性的向窗外望去,依旧是昨天中午看到的景象,只是多了阳光。教室里很安静,外面的喧闹被玻璃挡住,想听都听不到,窗户里面和外面截然成了两个世界。坐在安静稍暗的教室里去看一个看似无声却有声的、阳光普照的街角,我突然觉得我像是在天堂(如果有天堂的话)俯瞰茫茫世界。蓦地,心中涌出了刘亮程的那篇文章,我隐隐地觉得我找到了那种感觉,无数的疑问句出现在脑中:这些人在这时从这个路口经过,无声无息,谁能证明呢?他自己,还是在楼上眺望着的我?没有留下面孔,没有留下话语,甚至没有留下清晰的轮廓,只是一个模糊的背影;当他再次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又怎能凭借那个不完整的影象认出他呢?我又怎能清楚地告诉别人这个人何时从这个路口经过呢?如此,他的这一个证据又在何方呢?
或许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我立刻又想到了自己。自己走过的这15年里有什么证据呢?或许有照片,有我的那些作文,有我的父母、我的同学、我的老师来替我证明,但是当我翻开自己的相册,发现竟有很多因我不喜欢照相而留下的大片空白;去问父母,零零散散地补了些残损的记忆。但学校的生活父母也是无能为力。绞尽脑汁想拼凑出九年的事,却依旧少了大半。猛然想起可以去问同学,翻出小学的同学录按下号码,却传出了清脆的女声:您拨打的号码是空号,请查实。想回小学从故地中寻找证据,无奈小学早已被并掉,一切变了样,惟有那棵老银杏还站着。。跑过去想找到曾经在树干上留下的刻字,却发现那层老树皮早已脱落,溶在泥土中了,我猛然发现,我的记忆是残损的,少去了一大部分,全因为没有证据。

推荐阅读:
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课文
《今生今世的证据》的点评
《今生今世的证据》谁的作品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读后感
今生今世的证据(课文鉴赏)
《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
今生今世的证据


但是我知道我还算是一个幸运者,因为我还不至于忘却所有的事情。在所有的人当中,有谁能够将今生今世的一切事情都记住?又有谁可以给每一件事找到一个证据?显然没有这样的人。或许人的一生就该是残损的、不完整的,记住最刻骨铭心的,忘却那些琐事。没有人会从自己出生就为自己的每一秒钟留下证据,这样尽为了证据而活着,不是太累了吗?残缺也会是美的,就如同月牙常常比圆盘更让人回味一样。从残损的记忆和证据中寻找自己的过去,也许更能让我们回味过去。证据本就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因为在我看来人活着就是证据,我们生活过劳作过的地方有我们活过的印记,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内在的,无须其他的任何物质的凭证;因为我们带有我们生活过的地方的气息,我们生活过的地方也会永远记住我们的血汗泪,这就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
我们都只是过客,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过客。但是即使是过客,我们也在自己跶跶的脚步声中留下了证据。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读后感2
初读这篇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似懂非懂的感觉,仿佛作者正在自说自话,而我也在看他自我表演。
作者记述了人生,记述了关于故乡的一切,但又仿佛在为它们进行特写,富有深刻的意味。作者似乎从人生的发展中认识到人生的意旨,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据证明它的存在。
正如一个人漫步在沙滩,会留下一滩的脚印,人生的旅程中同样也会留下存在的痕迹。当大风吹过,上层的沙会盖掉脚印的痕迹,那么岁月的流逝也会盖掉或是冲刷掉今生今世存在的尾随的痕迹。作者有所思,有所悟,不免为痕迹的消散感到万分感慨,有时,甚至摸不到方向,开始怀疑自己的过去。不止作者自己,还有很多人会这样。我对于我的过去,同样抱有疑惑,有时甚至模糊不清,但是当我看到我从前拥有的一切物品时,心中零碎的回忆便会拼接成一幅巨大的图景。这也是我存在的证据,它是我独有的,没人有能力和我分享它,因为它属于我的一部分,它就是亿万分之一的我。
因此,作者为了找回曾属于他的一幅图景,回到了他原来的村庄。但是作者的运气不是像某些人一样得好,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来的村庄早已不复存在。作者感到迷惘,他不再认识这个地方,他心中的那些破碎的回忆再也不能凝结在一块儿。但是作者细致入微的挖掘,却给他带来一丝欣喜,他发现了原来的土坑,听到了熟悉的大公鸡的鸣叫,他欣喜,同时也忧虑,就像一个稚嫩的婴儿,拿到了玩具很开心,却不知道怎样来玩耍它。作者陷入了沉思。作者思考着过去的一切都已埋没,对如今的生活又会有何新的意义?家园丢失,回家成为空谈,存在的证据也随之消亡,人生的一切在作者眼中似乎成为虚无。
但是,我相信作者心灵中的家园依然存在,只属于他自己,支持着他今生的存在,成为他今生今世的证据。

《就在今生》读后感


《就在今生》读后感

上学期,弟子有幸在留学日本的大禅师道炜法师的带领下,学习了《就在今生》这本书。本来寒假的作业是写篇有关南传禅法的论文,但因为电脑被外甥用水滴入了键盘,使得很快黑屏,工作不得不停下来。临近开学,一位师友寄来了一台旧电脑解了困。为了感恩法师教学的冰心一片,整理一篇短文却是必须的,敬请法师原谅。因为没有法师电话号码,所以以此作为迟到的新年礼物送给法师。

《就在今生》这本书是缅甸马哈希禅修中心的住持和尚班迪达大尊者的着述。他将毗婆舍那实修的操作技巧及过程,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更好的诠释深奥的理论,增加人们对禅修的了解,启发行者认清自己,唤醒内在的智慧与慈悲,是可操作性很强的法宝,值得再三观摩学习。

虽然末学一直以来多喜欢看净宗的书籍,但这本书对修学过程的精细指导,却是通用的,很有借鉴价值。最难得的是法师独特的教学态度和方式,真令弟子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在上课过程中,无形中会受法师表现的一些言行所洗礼。他的步子总是舒缓和专注,整个人散发着谦恭无边的气息。

每次他刚进入大家的视野,换上鞋子,跨进教室,总是微笑着冲大家点一下,说:上午好!大家开始表现的很惊愕和不知所措,后来渐渐习惯了,就会同时一致向法师合掌鞠躬,回敬:法师好!然后,随着法师轻步走上讲台,安坐后,法师会很客气的对大家说:请上坐。又是令人惊异的语言,转而各人会为这句难得的殊荣而喜笑颜开,赶紧坐好位置。

这些在大陆很少见到的点滴礼节,被法师从日本带回来,感觉到很惬意温馨。法师用身教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礼节在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中所起到的便捷作用。这是礼节方面。上法师的课,尤其喜欢听法师给我们分享的他个人独到的经历和见地。他博学多才又见多识广,温文尔雅又幽默风趣,戒行清净而不拘泥刻板,勇于实践且深具悲心。

还有,法师教学是一边解读原文,一边讨论。每位同学轮流朗读一段课文,然后让学生就自己的理解作一下浅析,很公平,民主。每个人心里会有些紧张,不敢掉以轻心,故没工夫开小差。上课的气氛很活跃。学生说完,法师从不马上否定,会嗯、嗯理解的点点头,再结合他的修学感悟,更深入的作精采的分析。上课中间,人人可以感受到被理解与尊重,真是很快乐的事。


前世今生读后感


前世今生读后感

用3天的空余读完《前世今生》因为学习NLp的关系,书中内容很多都可接受,也更多从身心互动方面去理解,反而不会认为本书太过神密。以NLp理解层次的角度,影响人的行为以环境-行为-能力-信念-身份-灵性6个层次逐步强化,当去到灵性层面的影响就会发生很多现代科学无法探究的事情。我们末知的不等于不存在,用包容的态度去面对末知才是客观的态度。

书中提出,人必须在每一世去学习应该学习的功课,然后才能向上一层进化,如果在这一世末能完成学习,那他将继续在下一世学习。因此世人就会有太多的不公平,有人富贵有人贫,有人平安有人苦,这都是在修本世该修之功课。当你清楚别人的功课别人修,自己的功课自己做的时候,你就能更接纳当下,接纳自己,满足当下,不作强求。所以当作者不断地为主人公在崔眠的过程中学会面对,学习时,主人公的病也日渐好转。

当陷入困境时,我们要学会用更高的视角来看事件,而不是深陷其中去寻找问题。书中提到一次作者与儿子去看球赛,遇上堵车,在之前他必定会因为错过开场而暴燥。当他能从更高的视角来看事件,他就清楚与儿子看球赛遇到堵车是问题,问题背后的目标是想按时到赛场,目标背后的目标其实是想要与儿子共度一个快乐的下午。所以当他清楚目标背后的目标时,他就能从容接纳环境,而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书中很受感悟的是,前世缘、今世续的部分。关系无所不在,所有出现在自己生命中的人、事、物都不会无缘无故,一定是与自己有这样那样的关系。从佛家的角度我们当下的每一个意念都包含了过去、现在、末来,现在是之前的果,也是将来的因,训练一个人维持一种清醒的状态,能关注想法、感受、情绪、身体、环境,当能时刻拥有这份觉察,你就能知因果,拥有佛性。

《生态环境的前世今生》读后感


读了《筑梦路上》这本书中的《生态环境得前世今生》这篇文章,我越发觉得保护生态环境,遵守自然规律有多么重要。

文中的海宁是一个用了3年时间和大量资金来保护生态环境的城市,海宁市民们的所作所为使那里的环境变得非常好——市民们总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看到的街道都是一望无际的绿。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仿佛看到了海宁的景象:绿色植物随处可见,湖水碧绿,空中不飘有一点杂质,那可真令我向往。

相比之下,文中的浦一江一就没有那么好的环境了。原本浦一江一的生态环境挺好,但由于开发了水晶,工作垃圾增多,许多浦一江一市民大肆将垃圾扔到水中,原本澄澈干净的湖,不久就成了垃圾湖。这里我看的十分愤怒:原本那么美丽的城市,居然有人忍心将垃圾丢到湖中,就只是为了方便处理垃圾而已,难怪后来浦一江一的环境会那么差。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又继续读了下去。浦一江一的人们意识到了环境污染严重,并实施了“五水共治”,这项计划实施不久,浦一江一的水又变回了原本的碧绿。

看到文中的两个例子,我对比了一下我所处在的杭州市的环境。我惊奇的发现杭州有许多的环境污染:我家附近的湖里都是垃圾;大街上汽车的喇叭声仿佛要震坏耳膜;景区到处都是“到此一游”的字样......这使我感到十分羞愧。这篇文章使我知道了保护生态环境有多么重要,所以我希望市民们能像浦一江一“五水共治”一样,改善环境,遵守自然规则,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

《飞扬与落寞:徐志摩的前世今生》读后感1000字


人的一生是梦的旅途,伴侣有一个足矣。然而,读一本书似人的一生,又不然。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我总想霸占每一本好书。一次书荒,我找不到了方向,失落间,看见了这本书,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令我折服。我本就喜欢诗歌,诗歌中的文字唯美,需要思考,也不一定能探知作者的心理。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谓是佳作,就让我领略一下他的一生吧。

徐志摩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他的第一个妻子叫张幼仪,是个比较平凡的女人,他们之间几乎无情感而言。要说爱就只有张幼仪自己吧,她从嫁给徐志摩后,尽心尽力为了这个家。可是在她在生产时,徐志摩去不闻不问。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丝毫怨言,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她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

也就是张幼仪在临产期间,徐志摩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所以不想再维持这没有爱和自由的婚姻,就与张幼仪离了婚。在英国剑桥的时候,他疯狂地迷恋着这位美丽且才华横溢的女子,他为林微因写了许多诗。但是他们的理智终使他们分开。《偶然》就是一首他们分离时写的,其中写道: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后来,徐志摩与陆小曼相恋。徐志摩的《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就是写向往与陆小曼自由恋爱。陆小曼出身名门,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因而养成小姐脾气。所以徐志摩只能不停奔波,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陆小曼对家庭观念的淡漠使他难以忍受,陆小曼的大手大脚使他捉襟见肘,他是从狂热的爱情中梦醒了吧.于是很沧桑的写下这首诗的名句我再不想成仙,蓬莱不是我的分;我只要这地面,情愿安分的做人,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

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这是徐志摩的一句话。我读不懂,也许这是只有他才懂他心里的悲伤。我想,没有谁的一生是完美的。徐志摩伤害过的人,原谅他了;他爱过的人,理解他了,这就够了。生活的脚步不管是沉重,还是轻盈,成长,有时比成功更重要。人生,就是一种糊涂,一份模糊。一切不快乐,都和自己的图谋有着密切的联系,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或者,太过于执着了。

人生在世,没有一种曲折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没必要悲观失望。生活在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没有悲伤的,没有一个人是不会流泪的。它对每个人而言,只是一个过客,一种磨练,一番考验。不要一味难过,而要振作精神。曲折是难免的,不要丧失信心,坚信苦尽甘来。

名著读后感:读后感


炎热的暑假,我在家里看了许多书,其中我最爱的一本书是《海底两万里》

打开《海底两万里》,我和书中的主人公皮埃尔。阿隆纳克斯教授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只之旅。我们一起快乐地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惊奇地遇见了许多罕见的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在两万里的海底航程里,皮埃尔。阿隆纳克斯还教会了我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知识,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类、采集、潜水艇的构造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知道海底森林是可以漫步的,可以知道在海底是如何打猎的,可以知道尼摩船长是怎样制服鲨鱼的,还可以了解到诺第留斯号是怎样冲破冰山的围攻脱离险境,安然无恙地奔驰在危机四伏的海底的。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科学有很多噢秘,科学可以带我们去到奇妙的世界里。

《我用七世贱命换你今生一爱》读后感300字


这篇文章目的并不是想让大家为女主角七世换爱的凄美爱情故事而感动,而是想警醒大家,轮回的情爱是痛苦无比的,绝非是人们所想的那样美满幸福,令人陶醉。

情爱的本质本是无常、无我、无自性和苦的,为何苦?无常故。情爱以欲贪为基础,是各种因缘和合的产物。其实一切人事物随因缘聚合、分散,实无所得、亦实无所失。「得」与「失」的感受源自于「我所」与错认有「永恒」存在的贪着。

然而人们大多不明了期中道理,都希望情爱永恆及完美,向往恩恩爱爱、如胶似漆地生活,不但要今生在一起,而且还想生生世世不分离,所谓在天愿成为比翼鸟,在地愿成为连理枝。然而即使今生生活在一起,也只是因缘和合而暂时相聚,一旦因缘散尽时,必然是各自随著自身的业力而漂泊不定。今世成为夫妻,来世或许成成为互不相识的陌路人甚至成为怨敌,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本来聚散不定,这又岂是我们这些耽著情欲的凡夫所能作得了主的?印度的帕单巴尊者曾说: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

其实人们对我的、「我所」,及错认为有「永恒」存在的这种贪着的感受,它都是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执著,实际上是在满足人们自我的占有欲和控制欲,首先认成为对方是我的,故我要与(他)天长地久。那么这时我的或我所正是一种坚固的我所执的表现,实际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恒时占有对方。故说人们在情爱的追逐中带有强烈的以自我成为中心的自私性。故就会把贪恋对方这种妄念死死抓牢,不肯放松。在生生世世中,盲无慧眼的人们多少辛酸泪,都付痴情中!

由於情爱的重缚,在漫长的生死之中,我们难以解脱,这就是痛苦的根源。而造成苦与乐的根源并非外境,而是在于自己而非他(她)。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特别是情爱、感受。没有一样人事物真正的属于我们,即使是我们的肉体,也只是因缘(四大)聚合,总有一天也会因缘(四大)分散。更何况,我们心仪贪恋的对象以及恋着的感觉。所以对待人间聚散当以放下、随缘的态度观待。而不应象文中女主角那样痛苦执着地贪恋情爱。让我们挥起文殊的智慧宝剑,砍断我们凡夫对情爱这藕断丝还连的痴情!只有解脱之道才能解脱我们身心的诸苦,才能得到究竟的幸福与安乐!否则造成一切痛苦都是冤枉的!无益的!应当远离!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