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百年之梦读后感 > 导航 > 激荡的百年史读后感

百年之梦读后感

激荡的百年史读后感。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激荡的百年史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中国很早的时候就有多部族的多元文化,也是中华大地相互学习传统的来源之一。以下是小编搜集并整理的激荡的百年史读后感有关内容,希望在阅读之余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激荡的百年史读后感【1】

如果说世界近代史是一曲波澜壮阔的交响乐,那么日本近代史将是其中最惊心动魄的一章。它时而高亢激昂,如大江东去,时而低沉舒缓,如潺潺细流,于跌宕起伏间,上演着悲与喜,智与力,内敛与张狂的多重变奏。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一书正是这曲乐章的完美注释。

吉田茂生于动荡无常的明治前期,死于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前夜,以显赫的政绩和独到的见解闻名于世,其著作《激荡的百年史》从政治家的视角全景展示了日本从明治维新,崭露头角到二战后经济崛起,实现二次腾飞的风貌,生动再现了日本在现代化途中艰苦摸索的心路历程。正因为作者特殊的身份和作品深厚的底蕴,该书自面世以来经久不衰,成为了人们观察近代日本演进脉络的重要窗口。

日本是一个既重传统、又善于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书中提到,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与世隔绝、过着太平生活的国家”,日本人也做着“停滞、太平和孤立的梦”。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日本被迫门户开放,但是“一旦决定开放之后,便在回敬西方的冲击中显示出敢于冒险的气魄和能力”。经历了激烈争辩后,富于想象力的日本领导人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明治维新运动,一方面通过改革制度、扶植产业、创建近代式的军队等手段搭建了现代国家构架,另一方面通过普及国民教育、主动吸收外国文明、聘请外籍人员等手段推进了“文明开化”。一系列具有卓越“机智”的举措将日本推到了新兴的强国行列,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翘楚。

在近代史上,任何外来文明融入本土文明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经历了反复地磨合与试错。日本在接受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也经历较长时间的阵痛,吉田茂用“苦于近代化所带来的困境”来形容。在明治驾崩、关东大地震、世界经济总危机等的影响下,军国主义甚嚣尘上,张狂显露无疑,日本为自己“巨大的失策”付出了沉重代价,国家很快步入了“窘境”之中。

可以说,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的“近代化”只停留在物质、技术层面,在精神上并没有确立“个体独立”,没有完成“民主化”的任务,这样的“残留”与极权主义结合便构成了战争的根源,因此战后日本必须在“和平宪法”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民主改革和“精神革命”。在战败后的艰难岁月里,日本人以诚恳的姿态承认了战败,积极地反思,开始接受占领军的管理,并推行了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为日本战后的崛起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书中,吉田茂不止一次地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出了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层次思考。正是以吉田茂为代表的战败初期日本政治舵手的精准判断,使得日本能够在权衡利弊得失中精准地游走在东西方之间,绝处逢生,占尽先机,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战后复兴,成了经济大国,并重新登上了世界舞台。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累赘的论述,吉田茂用平实质朴的语句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近百年激荡的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有过奋斗的艰辛,有过挫折的迷茫,有过乐天的憧憬,在悲与喜、智与力、内敛与张狂之间,日本人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激荡的百年史。

激荡的百年史读后感【2】

吉田茂以战后两度出任首相的身份于1967年总结了日本的近百年史,从副标题中可看出本书的基本内容——我们的果断措施和奇迹般地转变。

日本是世界近代史上的幸运儿,近百年来基本上是一帆风顺的,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岛国,一跃为世界上的军事强国,再跃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虽然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是战败国,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日子,但为期很短,只不过两三年,用世纪的时间眼光看,那几乎算不了什么。回顾中国近百年来的苦难史,实在有点羡慕人家。

近百年来,日本为什么这样幸运,中国为什么这样倒霉呢?这是我读这本书所关心与思考的中心问题。

从吉田茂这本著作的议论中我体会到,日本之所以能有今天,原因自是多种多样的,但关键原因有二:一是日本能主动并积极向西方文明学习,二是重视教育,教育工作搞得好。

日本有向别国学习的传统,古代曾向中国大规模学习过,明治维新时转向西方,战败后再一次全面向西方学习,这已是历史上的第三次了。他们不象中国,在历史上形成了一种民族自大心理,老觉得自己了不起,放不下架子来向别人学习。1854年美国的佩里舰队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人马上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优越,从而主动积极地向西方学习,以此作为富强自己国家的途径。英国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在其所著《世界史纲》中高度评价了日本民族这一学习精神。他写道:“他们以惊人的精力和智慧着手想把他们的文化和组织提高到欧洲列强的水平。在全部人类历史上从没有一个国家象日本当时那样的大踏步前进过。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是一幅极端浪漫的封建制度的古怪的漫画;1899年它已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同先进的欧洲列强立于同等水平上,并且比俄国还先进得多。”1840年英国的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中国却一直不服输,只承认洋人的枪炮厉害,却看不出西方文明有许多较自己优越之处,先是用阿q的精神来抵挡,后来又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搪塞;甚至直至20世纪六十年代还改头换面地用“制度决定论”作幌子,自诩为世界最先进,而拒绝向资本主义的西方学习。这种顽固的自大心理是造成中国近代长期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从与日本的历史实践中对比的情况来看是十分清楚的。其结果是:先是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使日本一举变为军事强国,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使中国沦于任人宰割软弱无能的境地。以后是日本以战败国身份使经济迅速起飞,产生了“奇迹般地转变”,而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却一度将经济引向濒于破产的边缘。这个历史教训实在是沉痛!

正因为日本重视向别人学习,所以它一贯重视教育,二者是紧密相关的。早在明治末年(1912年)日本小学教育的普及率已达95%,而在1 947年则又开始实行九年制的义务教育。这比中国都早了将近40年。对此吉田茂不无骄傲地总结说:“ 正是由于教育制度的优越,明治时代的日本人才能学到西方的新技术。”“高超的教育程度成了战后复兴的巨大力量。”而中国呢,近百年来教育始终没有被提到应有的高度。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国家受灾难,人民生活贫困,顾不上;另方面则是不重视向别人学习,从而对教育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解放前就就不去说它了,就拿解放后来说吧,建国后29年教育经费在国家支出中所占比重平均为5.77%,属世界最低层次;而日本则占20.4%。

日本战后普及初中教育是在占领军命令下强制实施的。吉田茂在追述这段历史时说:“在国民本来就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决不能把这种负担加在他们身上。当时通货膨胀日益严重,财政已经陷入困境,因此再把义务教育延长三年,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美国占领军根本不考虑这一具体情况,而要急急忙忙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呢?吉田茂对此未作说明。我想这可能是因为美国认为,进行民主改革从根本上防止日本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提高日本人民的文化水平是关键。显然愚昧无知的人是好统治的。

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开放政策,打开了向世界先进文明学习的大门,最近又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初中教育,虽然晚了一些,但总算是开始了。从这里反映出我们党和的英明与远见。相信曾引导日本人民走向富强的这一历史经验,同样也会引导中国人民走向富强。

[激荡的百年史读后感]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管理百年读后感范本


《管理百年》是由斯图尔特·克雷纳编写,海南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管理百年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管理百年读后感(一)

管理的历史很显然不是只有这一百年,只是在这过去的100管理得到了更深的认识、实践和学习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正如作者克雷纳所告诉我们的,管理没有终结答案可寻,惟有恒久的问题存在,管理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发展;因此他就要带我们对20世纪管理思想与实践进行批判性的回顾。虽然这是个极其严肃的课题,但这本书却是用轻松甚至略带诙谐的笔调,将这百年的管理历史清楚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并且明确的指出了诸多管理名人和理论的可取和不足之处。

对于所过去的管理百年,克雷纳将他们概括为“有趣, 创新和进步的100年”。因为在这百年里涌现了无数的管理名人和各样理论,有对过去的创新、补充以及批判,但无论怎样他们的出现,都使人们对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使管理的实践更加有效。从泰罗以秒表计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到摩登时代福特的T型车装配线生产,到斯隆对组织的思考和管理,到诸多研究者对人对劳动者的探索,到在二战中吸取教训寻求企业发展,到着名的麦卡锡营销4p组合理论和麦格雷戈的X-Y激励模型理论,到对源于军事的战略的研究和运用,到在面临组织危机时对管理理论和模式的不断创新,到曾帮助日本经济复苏的戴明质量管理理论在西方的风行,直至各种管理模式的实践和兴起。

不难看出,这些理论的产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这些理论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代的难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理论存在的不足也被一一的展露出来,就如科学管理中对人性的忽视和流水线生产对人机械化的控制等。但我想也正是因这些隐藏的不合理让人们对管理有新的认识和补充,并催生了新的理论,就像霍桑实验对人关注的开始和组织的发现与发展。这也同样可以作为我们现在学习管理,了解管理历史的重要原因。而且作者也在最末了一章中也讲到,仅仅只有那些高层学习研究管理是不够的,仅仅只有一时的管理知识而不会吐故纳新是不够的,仅仅只会学习只能坐在办公室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也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更当学会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并实践应该是更能让我们在现在这个社会中立足的方式。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在里面找到的仅有的与中国相关的便是很久以前的《孙子兵法》。虽然我们的工业发展比西方晚了很多,我们的管理学也还是个年轻的学科,但我想这不会成为我们在这方面发展的阻碍。书中讲到的日本企业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虽没有本土的理论,但却用锐利的眼光发现了甚至未被西方认可的戴明理论的价值并能加以实践。所以说,我们也同样需要学会大胆的运用对我们来说合理有价值的理论,自己缺乏理论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没有适合我们的理论。

世界在不断地更新,管理也在不断地更新,我们人更需要被不断地更新。

管理百年读后感(二)

身为管理类专业的我,总对“管理学”是那样的心虚。上次复试时,就有关于法约尔、泰罗等问题,除了知道他们属于“管理世界”外,真的想不起别的什么了。

今天花了一天读完了一本书——克雷纳的《管理百年》,如果你想了解管理,我极力推荐这本书。绝对比你看一遍比这厚得多的罗宾斯的《管理学》收获更大!

管理第一人,我们总喜欢提泰罗,其实法约尔与他的行政管理更早,只是他是法国人。

福特的T型车,将泰罗的科学管理发挥的淋漓尽致,科学管理提高了体力劳动者的效率,对于脑力劳动者的效率实际上是降低了的;

质量管理戴明,在40年代就在日本受到尊重,并影响了日本的战后崛起,美国人,却在40年后陷入困境时才关注戴明,于是,80年代的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才开始风靡。讽刺的是戴明是一位美国人!

很多人知道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也知道威廉·大内的《Z理论》,其实Z理论最早就是由麦格雷戈提出的;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多么顺口的一句话啊。这是在彼得斯和沃特曼的《最求卓越》中才被提出来,只因为泰罗的科学管理影响太深远了。

60年代就有的目标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这只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因为在当时“整个世界似乎都是可以预测的,未来可以被计划”;而现在一切都是混沌的,未知的,目标管理也值得深思。

“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

[管理百年读后感范本]

跨越百年美丽读后感


跨越百年美丽读后感(一)

是她,发现了放射一性一元素钋和镭,又是她,给我们留下对科学事业的献身一精一神。她,就是一百年以来人们都难以忘怀的居里夫人。

在这篇课文里,居里夫人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原因并不是她发现了放射一性一元素钋和镭,也不是她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她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不移。我越来越钦佩她,钦佩她刚毅坚强一性一格,钦佩她视名利如粪土的淡泊一精一神,钦佩她远大而执着的追求,她带给我们的并不是科学历史上的发现,更是一种顽强的信念。

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非常艰辛,生活条件也很不好。从她的衣裙上、双手上酸碱的点点烧痕中就可以看出,提炼镭危险重重,也非常困难。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坚持到了最后,成功提炼出了0.1克的镭。这小小的一块镭,承载着多少的梦想与希望呀!但是,居里夫人并没有享受这0.1克镭带给她的财富,而是把它捐献到了别的地方,她里的生活依然如故,但是更加激进了她对科学的热一爱一。

居里夫人是第一个登上法国科学院讲台的女子,她的出现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这也是她百年以来人们还在关注她的原因之一,她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很大,让人类又朝文明时代迈进了一步。

跨越百年美丽读后感(二)

她,是个坚定的女学者;她,是个刚毅的女学者;她,是个坚强的女学者。

居里夫人是个大公无私的人。在她呕心沥血研究出镭之后,并没有将它纳入专利,而是捐出来在医院救治更多的病人。她虽然很贫穷,但是她根本没有打放射一性一元素镭的主意,并没有想把镭占为己有,而是为了研究出镭之后救治病人,让更多的人恢复健康。

居里夫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那么重大的发现她都大公无私的捐了出来。我有时给班里同学借书都不愿意,因为他们一借就换来换去,当我问到这一位同学还书时,书已经出现在另一位同学手中。书回来时已经伤痕累累,我会很心疼的。但比起居里夫人,我突然觉得我的付出微不足道。那么重大的发现居里夫人可以心甘情愿的捐出去,而我只是借给同学看一下我的书我都不太情愿,我太自私了。

居里夫人是一块里程碑,她人引领人们学到更多好的东西,引领人们走向光明,走向文明。

跨越百年美丽读后感(三)

今天,我们老师与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叫作【跨越百年的美丽】的课文,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不禁对居里夫妇的敬佩由然而生,深有其感。

居里夫人她非常坚强,她视名如粪土,视钱财如粪土,她觉得只有为大众服务才是最重要的,她活着是为了别人能幸福,她身为一名科学家,获得过许多奖项,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顶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心情地享受,但她没有被盛名宠坏,把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奖项全一分不剩地捐给了慈善机构,她博大的胸怀令我震憾,她们这一种一精一神,正是我所缺少的成份,她与我相比,我是一个一一毛一不拔的铁公鸡而她却是一位为别人放弃自己的荣华富贵,从今天起我要以好为傍样,无论在学习方面、吃苦方面、舍己为人方面等都要向这们伟人学习,不仅是我,所有的小学生都应该以她为傍样,在心中树立好了一个傍样,才能好好学习。居里夫人不畏艰险,不畏危险交自身投入到为科研研究中,她一生获得过许多奖项,可她并没有炫耀,也没有张狂,而是一如既往地搞科研工作,一爱一因斯坦说过:在所有世界着名人物中,马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从他说得这句话,我深深得体会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好品质。

从今天起,从此时此刻起,我要向居里夫人学习她的种种令我学习的优点,取长补短,做一名像居里夫人一样的人。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

蜕变是痛苦的,但过后她将是美丽的蝴蝶。这对于她来说并不恰当,因为她天生丽质,她的美是永恒的,而不像蝴蝶那样短暂。她就是居里夫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就像怕死之情人尽有一样,棺材抬到家门口,谁不怕呢?真正不怕的,古往今来找不出几个。但我以为真正的英雄在于克服畏惧心理奋战的勇气和抉择,居里夫人的伟大就在于此。

居里夫人生有动人的脸庞,可人的风姿,倾人的魅力,她也许也爱自己的容貌,终没有被容貌所牵绊,她明白当鸟翼挂上黄金就不再飞翔。

既然选择蜕变,那就要付出和奋斗。面对男人都嫌弃的工作环境,她无所畏;面对枯燥的研究过程,她怡然自得;面对无数次的落空,她坚持不懈她有信念,有目标,所以她有动力。今天,行走在大街上的人,端坐在课堂上的学生,有多少人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现代社会,信仰值钱吗?如果你问别人你的信仰是什么,他一定觉得莫名其妙。所以世界上能成功蜕变的人很少,没有了信仰如同车子没有了车轮,

蜕变是寂寞的。有人说: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忙出来的,只有文艺实是闲来的。其实,人生必须有寂寞时光才会有内涵,给自己留白,给予自己无限的想象空间,以无为为大为,不是很好吗?

理性的魅力是居里夫人蜕变的法宝,用中国的古话就是宠辱不惊吧。千千百百的打击,百百千千的荣誉,她始终保持那份端庄坚定。

蜕变就是舍得。居里夫人舍一瞬之美得恒久之美。舍得是人一生的必修课,但许多人学了一辈子都没及格,从来都是交白卷。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这就是蜕变。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孤独。但是往往有人不自知孤独的源头。所有人都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孤独。在我看来,即使是在《百年孤独》一书中,不断重复书中人物有着无尽孤独的作者也不理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孤独,什么是百年的孤独。

很多人都爱说自己是孤独的个体。自闭症病人说,他们是孤独的,被全世界的人避对而不得心灵上的自由与欢愉;普通人说,他们是孤独的,即使有很多朋友但是他们都不懂自己的心意,只是酒肉朋友没人真正了解自己;高人雅士说,他们是孤独的,很多人接近他们都是另有企图。

其实孤独也不过只是来源于自身的一个认知。是自己给本身捆上绳索的束缚。所谓孤独,也不过是一场自导自演的狂欢,让一群人迷失了方向,不知道会引向何方。其实你的世界最终剩下的,亦不过是一片虚无罢了。那些将自己的人生定义为孤独的人,致死还是无法脱离他们的千千心结。

并不喜欢《百年孤独》。我甚至把它定义为是一种极端孤独的荒谬。孤独又如何?孤独可以带给自己什么?让人感到自己是与众不同并以此为荣?说出你自身的孤独难道可以弥补你心中的迷惘?有人会反驳,我说出我的孤独不过是为了倾诉,让我自己更好受。只是说出来又怎样?你自己的心结不是只靠倾诉就能解开。造成自己孤独的不是他人对你的躲避,而是你自己。

提及孤独,恍惚之间想到了一个曾经较为亲密的朋友。印象中她总是满腹委屈地向大家倾诉着她的不满。他们每个人都不理解我,我是孤独的。我对他们这么好如此真诚的为他们付出,为什么没人喜欢和我做朋友?为什么我这么孤独就连一个朋友也没有?

记忆就此戛然而止。她留给我的记忆亦仅是如此。许是因为她带给我困惑与倾诉太多,以至于我只对这部分的记忆感觉深刻。那时的她其实并不乏关心她的朋友,她反而是我的朋友圈中人缘最好的一个。可是不知是什么缘由,她一直在强调,她是孤独的。我开始不理解她的孤独来源于何处,她所说的自身孤独似乎是与生俱来,没有任何理由。

我这才明白,原来所有的孤独不过是自己无意间赠予自己的枷锁。知道它的存在却不知道枷锁到底是谁所赐予自己。

《百年孤独》是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着。毋庸置疑,这是文学史上的经典着作之一。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不可否认这本着作是优秀的,只是我对这份毫无源头的孤独感到不解与不敢苟同。

孤独不过是野草疯长。你也许会在次日看见野草滋生的孤独原野,却不明孤独究竟来源于何处。


百年孤独读后感


这本书看了好久好久,久的我一度想弃掉了。还好最终看完了,在将近期末心情最低迷的时候,算是一声浑厚的钟声将我从混沌里震了出来。一件事情的完成会给人一些力量吧,支撑着继续下去的力量。

读它的过程让我想到另外一本书,《红楼梦》。说实话不是特别像,但是都让我来回纠缠着无法看完,这个还好,更长的《红楼梦》不知道我要拖到哪天去。

对于《百年孤独》,怎么说呢,我看完一遍之后没有任何的感慨,没有觉得我能从里面学到什么,没有惊叹和震撼。只有这么个想法:终于读完了。我不知道是抱着什么心情开始读《百年孤独》的,或许是当时浅薄地了解到一些有关马尔克斯的什么,或是什么首页推荐之类。可是开始了之后我就觉得,我必须读完它,不管多久,和《红楼梦》一样,我想即使我如果一直都读不完,那么我就会一直在读。因为看了两三章之后我就不单纯觉得我是在读一个故事了,我也没有体会到阅读其他小说中的故事带给我的,急切地想要知道下一个gaochao的感觉。我好像在见证一段历史,和读历史不一样,那些是修改后的真实,是已经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百年孤独》不一样,这段历史的进程由我掌控。如果我今天读了一页,历史就前进一页;今天一个字也没看,马孔多就一动不动地等着。我注视着布恩迪亚家族所有人的出生,注视着马孔多一切大事小事,看着家族的第一个人吊死在树上,看着最后一个继承者被蚂蚁吃掉,注视着战争、屠杀、遗忘、消失。我不止一次在阅读时思考作者安排剧情的用意,可是想不到,但剧情就该是那样,谜一样的命运使然的感觉。还有所谓的孤独,我承认我读的非常粗糙,只能稍稍体会到家族成员之间有深深的沟壑,即使故事即将结束时,家族仅剩的两人的疯狂里也满是独孤的滋味而看不到一个将近百年的家族该有的厚重,更别提和睦与幸福。

我觉得布恩迪亚家族的倒塌是从乌尔苏拉的死亡开始的,虽然乌尔苏拉年老时好像很不中用,但我觉得如果有谁能让布恩迪亚凝结起来,那就一定是乌尔苏拉,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都不行,必须是乌尔苏拉。(星辰ww)奇怪的直觉,当然并不是没有根据,只是我需要二刷甚至多刷几遍才找得到了。

略有些潦草地结束了这本书的阅读之后,略微有些书荒了呢。不过恰好期末到了,新年也到了,开开心心复习,然后回家咯。

百年潮涌读后感精选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百年潮涌读后感精选,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百年潮涌读后感 篇1

赵启雯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百年潮涌。红星闪闪放光彩》的书籍,里面从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讲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众多人间奇迹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有一个令我难忘的故事:一天,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母亲看他辛苦,特意端来粽子和红糖,让他蘸着吃补补身子。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问他:“红糖够不够,要不要再添些?”陈望道回答:“够了,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发现他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也没动。原来他专心译书,竟把墨汁当做红糖蘸着吃,自己却全然不知。

我为陈望道在工作时的忘我精神所感动,更敬佩在100年的历史进程中革命先烈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不畏艰难、奋勇前行的奋斗精神。正是由于先辈们的不懈奋斗,才换来了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才能让我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要向陈望道和其他英模人物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在学习中,不畏艰难、刻苦学习、知难而上,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克服学习路上的一个个“拦路虎”,争取成长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百年潮涌读后感 篇2

这个假期,我读完了一本充满历史的书,名叫《百年潮涌·红星闪闪放光彩》。开头讲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当时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出路和希望。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诞生了。

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陈道望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一个小故事。一块板子白天充当书桌,晚上当床,当时陈道望家里十分简陋。母亲见了很心疼,有一天做了粽子让他蘸着红糖吃。过了一会儿,母亲问红糖够不够,他回答说“够了够了,非常甜”。当母亲来收碗时,发现碟子里的红糖没有动,可陈道望的嘴里却满是墨汁。母亲明白了他是过于认真把墨汁当成红糖吃了。正是革命先辈的默默付出,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我也深深体会到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带领劳苦大众一步步走出黑暗、迎接曙光,并成功奔向了全面小康社会。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又呈现出了电影《长津湖》中残酷的战争画面。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血肉之躯对抗美国的钢铁洪流,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连毛主席的儿子都牺牲在了战场上。当画面定格在“冰雕连”战士冰冻的身体时,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就连美军指挥官也为之动容,说到“我们无法战胜这样的军队”。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我想红色的红领巾就是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长大后以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

百年潮涌读后感 篇3

看《百年潮涌,红心闪闪放光彩》这本书后,我感触颇深,这本书带我见证了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开始到走向繁荣,全面小康的历史进程,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冒着生命危险,为革命事业赴汤蹈火,前赴后继,在那时,红色基因已经播撒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在这个“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年代,你是否想过,脚下的你那每一寸土地,是谁用血肉之躯换来的;你是否看过,他们在战场上那“将士一去兮不复还”那视死如归的矫健身影。你是否听过,当那冲锋号角响起的时候,是谁用那一声声的呐喊,打到一个又一个敌人,捍卫我们的领地,保卫我们的家乡。没错,这群人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就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抗日战争,他们为祖国尊严而战;国共之战,他们为人民而战;抗美援朝,他们为和平而战。

其中,在抗美援朝中,中国战士虽然胜利,但也死伤惨重,其中,著名的长津湖战役打得最为艰难。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国号称战无不胜的王牌军团北极熊军团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较量,在这场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杀死美军8万人,这场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转折点,从这次起,中国人民志愿军便开始对美军进行反攻,让美军毫无招架之力,往兴南港一路溃逃。由于援军因天气原因迟迟无法赶到,一个团的志愿军只能用一己之力阻止美军撤退。可最后因寡不敌众,再加上天气寒冷,全军覆没。后来,当援军赶过来时才发现,负责阻击的志愿军们全部冻成了一座座永恒的冰雕,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全趴在雪地里,致死将枪口对着美军,保持着战斗的姿势。每当我想起这样的画面时,都不禁对中国军人肃然起敬。

在生活中,当我们喊累喊疼的时候,你可曾想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他们可以在零下40℃的极端环境下生存,他们是坚毅之神,他们心中装的,没有私利,只有国富安邦,他们就是光荣的中国军人!如果我们也能有一颗坚毅的心,那中国就会因为我们而更加辉煌!

百年潮涌读后感 篇4

陈秋杭

2021年是共产党成立的一百周年,在100年前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就有了主心骨。

这本书的前面主要写了从共产党到新中国的奋斗岁月。而后半段是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有1956km长的青藏铁路,有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的秦山核电站,有烟波浩渺的杭州湾上建起的全长以36km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第三长跨海大桥,还有1999年11月20日发射的“神舟一号”,直到2021年10月16日发射的“神舟13号”,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北斗导航到天宫空间实验室,从量子卫星天地一体化实验,到“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从清朝末年那个腐败、落伍的中国到现在富饶、平安的中国。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我们的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整理的百年潮涌红星闪闪放光彩读后感300字精选4篇,仅供参考。

百年潮涌读后感 篇5

人们都说: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可真幸福!看了《百年潮涌·红星闪闪放光彩》之后,我更加确信。是的,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真幸福!

我的家乡在义乌城西,那是一个充满甜味的地方。我们从小都是听着望道先生的故事长大的,望道先生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他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过于聚精会神,原本应蘸红糖吃的粽子,竟然蘸着墨汁吃掉了!留下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句意义非凡的名言。在那低矮的柴房里,点亮了信仰的火种,真理的光芒。从此,让我们染上了“红色的血脉”,希望之光开启了新篇章,引领中国人民走向新时代!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在洪亮的歌声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小康、从一带一路到奔赴宇宙。虽然途中经历了风风雨雨,但红色精神却让祖国母亲,屹立于世界之巅!开学第一课,三位航天员带着我们遨游太空,给我们上了一堂特殊的课程。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内心多么激动,多么自豪!中国共产党带着新中国,走向了复兴强国路,我们迎来了强大的中国时代!

理想照亮未来,中国人是追梦人。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真幸福,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我们一定会牢记我们的使命,努力学习,让新中国跑向未来,再创中华之辉煌时代!

百年潮涌读后感 篇6

摇子潇

几天前我读了一本书,叫《百年潮涌,红星闪闪放光彩》。

这本书分为四章节,每个章节都有着和中国有关的不同的小故事,其中我对一个小故事印象很深刻。

这个故事发生在朝鲜战场上,故事主人公叫金耳世,他是人民志愿军的一个电话兵,电话兵的任务是保证志愿军的电话线路畅通无阻,在上甘岭的一次战斗中电话线被炸断了,金耳世带上工具和战友李昌友向外奔去,过了一会儿,战友们又听见了总部的声音。可是战友们等了很久,也没有看见金耳世他们回来。当战友们找到他们时,李昌友已经牺牲了,金耳世一手捏着电话线,一手拿着接线钳,昏迷在第三个接线处,左腿已经被炸断了,身后是一条20多米的血路,当战友将他抬上担架时,他还喃喃的说:“刚才……接的……线都通……通了吗?”

看完金耳世的故事,我被他坚守岗位的精神感动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一位位革命先烈们换来的,所以请同学们好好珍惜。

百年潮涌读后感 篇7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浙江儿女英雄辈出,灿若星河,前赴后继和不畏牺牲,为抗战、革命和建设事业做作出重大贡献。真是一叶红船开天地,百年潮涌映出初心。

书中讲了很多红色故事,如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嘉兴南湖上的一大,钱壮飞同志的故事,金耳世同志永不消逝的电波,铁人王进喜等。革命先烈们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对祖国的誓言。他们是一颗颗闪闪的红星,闪耀在中国的天空上,把自己的光辉融进了祖国的星海里。

我想起和妈妈参观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到的“万人坑”遗址,残缺不齐的遗骨静静的躺在泥土里,遇难者三十万的牌子高高挂起,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我向无名的同胞们敬献鲜花,默念着,如今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人们享受着和平安宁的生活,远离了无情的侵略和战火,请您们安息吧!

是啊,今天的中国,早已翻开了新篇章。珠港澳大桥顺利通航,三地间车水马龙来来往往,再不是千里苍茫。神州十二号成功发射,遥远的天宫不再只是书上的幻想。东京奥运会上,无数中国健儿们,挥洒汗水,提名金榜!盐水稻有了新进展,我们不仅吃得饱饭,未来更可以禾下乘凉。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塞北江南,神奇的天路,通到了西藏。更有作风优良、能打胜仗的解放军叔叔戍守边疆。今天的中国,国泰民安,神采飞扬;今天的同学们,看着祖国江山如画,诗意酣畅。

同学们,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中国,是由无数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前辈们不顾生命,无私忘我,而创造出来的!书上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老师说,我们是五月的花海,要用朝气妆点崭新的时代。毛主席说,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世界未来将由我们主宰。我想说,我愿意做千万颗点缀祖国星空里的一小颗,一小颗红星——对我来说,那就足够了,那就是最光荣的!

亲爱的同学们,月是故乡明,祖国是母亲。我们是中华的骄子,是新时代的宠儿,我们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颗颗小红星。朝气蓬勃的这一代啊,要怎样追随先辈们的足迹,迈出实现中国梦那坚定步伐?我和你和他,和大家,都来刻苦求知识,潜心学文化,把对祖国炙热的爱化为报国的力,一同献给我最亲最爱的中华!

亲爱的祖国妈妈,我愿做一颗小红星,依偎在你那温暖的怀抱里,我愿做一颗小红星,为你的建设添砖加瓦!

激荡30年读后感


激荡30年读后感(一)

借用【21世纪经济报道】沈灏对本书的推荐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历史,却用冷峻的灵一性一之笔,描绘了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真实江湖,来作这本【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的开始吧。

去年股市节节败退之时,阅读了小垦雪的【荣光与原罪影响美国金融市场的100人】,也读了戈登的【伟大的博弈】。都说读史可以明智,有太多似曾相识的人,有太多如雷贯耳的公司,在历史的大潮中灰飞烟灭。现在再读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感觉更深刻,三十年也是挥手一瞬间,多少风一流人物,今昔在何处?

这不是一部完全标榜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功绩的书,同样也不是一部纯粹的商业杂谈或戏说,而是一部类似于黄仁宇先生书写大历史般的商业史,作者吴晓波先生用难得的历史与经济的视角将30年政治、经济、人文交织的错综复杂的中国商业史进行了全景式、大局观的梳理,书中涉及到的众多经济人物,如柳传志、王石、张瑞敏、刘永好、李东生、鲁冠球、任正非依然风一流今朝,而褚时健、顾雏军、黄光裕已大一浪一淘沙,唏嘘

这又是一部国企、民企和外企逐鹿中原、尔虞我诈、互相利用的企业发展史。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30年了,中国出了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这些强大的企业,但终究没有出现像可口可乐、微软这样的伟大的企业。还要多少年呢?估计谁也不敢肯定的说。

这又是一部政策决定经济的实践手册,从计划经济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国企内部机制改革到抓大放小再到非战略领域的放开,政策决定经济,所有重大机遇与发展几乎都伴随着政治与政策的改革。

激荡30年读后感(二)

2008年12月10日到12月17日,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先后阅读完【激荡三十年】上下册。

首先非常感谢作者吴晓波。这是继【大败局】系列之后,我读过的这位作家的第二部作品。在【激荡三十年】中,吴晓波这位新闻记者出身的作家以流畅的文笔,清晰的叙述全景式的展现了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中国大地上与经济发展有关的方方面面的事情。

【激荡三十年】每年一个章节,30年被划定为30个章节,其中1978-1992年作为上半部,1993-2008年作为下半部。

书中讲述的事情,其实我以前零零散散都略有耳闻,但是大多只鳞片爪,管中窥豹,前后的逻辑因果关系并不清楚,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也非常模糊。这次读完这两本书,掩卷而思,一个个历史人物鲜活起来,事件与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越发清晰。

从早年的首富牟其中、步鑫生、天津大邱庄的禹作敏,疯狂的郑州亚细亚到后来的红塔集一团一的褚时健,顾雏军、李经纬,一位位悲壮的枭雄或英雄,从柳传志、张瑞敏、吴仁宝、鲁冠球、刘永好、李东生等实干出来的常青树,到马云、丁磊、张朝一陽一等IT一精一英,他们的形象日益生动鲜活。

这些经济人物的命运起伏波折既和大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同时也离不开个人的一性一格、为人作事的方式。

总的来说,悲壮英雄或者枭雄中,有的是因为企业建设初期产权不清晰而遗留后患,导致自己被后来的股东抛弃出局;有的是因为自己的局限,或一性一格或见识或决断,只能做一时的英雄,而不能建设百年老店。前者有褚时健、李经纬,后者有步鑫生、禹作敏、顾雏军等。

看这本书时,我总是想起【从优秀到卓越】书中的一个观点,基业常青的企业,其老板或者领袖人物,往往都是做事低调、踏实、极其务实的人,很少有惊惊乍乍、喜欢待在镁光灯下、喜欢动辄高调示人的商界明星。

所谓的商业明星,往往可以短时间成为大众的焦点,但是手中掌握的企业缺少扎实基础的他们往往只是流星。也许本不想做明星,但是在缺少扎实基础的情况下,急功近利的他们发现作明星的好处以后,更多的是主要依靠市场营销-短期内投入巨大的广告宣传这种短期有效,长期效果甚微的方式,而不是通过踏踏实实的做事,一点一滴来提高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推动自己事业的发展。这一点从广州太一陽一神、三株口服液、飞龙、秦池酒、孔府家酒等产品的一时风行而又迅速陨落一个个得到验证,也从牟其中、顾雏军、张海、唐万新兄弟的一时风头正起到锒铛入狱得到验证。

不喜欢当明星的企业,如海尔、海信、联想、华为以及现在的奇瑞,也许走的是一条发展缓慢、路途崎岖的发展道路,但是他们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稳健,能经得起风一浪一,无论是以往的国内政策突变,还是蜂拥而来的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我都深信,即使很艰难,他们也一定能坚持。

我个人的体会,无论是做人还是以后做企业,无论何时何地,要坚持基本的价值观、道德观,不要急功近利。如果已经尽力了,哪怕今天做不到,千万不要强求,千万采用其他手段乃至为了结果不择手段。一个人,只要瞄准自己的理想,坚持下去,胜利或者成果最终还是会来到眼前。

激荡30年读后感(三)

【激荡三十年】是按年编写的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史。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分明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然而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仿佛无比遥远。【激荡三十年】仿佛给我开辟了一条时光隧道,虽然无法亲历那个年代,但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触及了离我们感觉遥远而实际最近的中国经济改革史,仍旧感同身受。细细琢磨着19782008年中每一个充斥着原罪的商业故事,不知不觉的被时代气息深深地感染与震撼。

在吴晓波笔下所有的改革风云人物中,健力宝的李经纬赢得我深深的同情。这个悲情的南方汉子失败后仰天含泪不发一语的照片很长时间里萦绕在我的脑海。作为政商博弈的参与者,李经纬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已成必然,但作为产权改革的实践者,李经纬的失败必将载入中国改革史。在当年那一轮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中,李经纬的以身试法某种意义彰显了资本在政治搅局中的脆弱,而整个产权改革中暗箱一操一的大环境客观造就了政一府企业间产权分置时的互不信任,宁与外客,不与家人的策略使之倒下的不止是一个李经纬,正如吴晓波在最后略带戏谑的写到地方政一府表现出的易于轻信和不善博弈的稚一嫩,让我们看到中国公司改革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景象。这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理解了张瑞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耐人寻味的八字箴言背后难以言尽的苦处。

改革开放的种种成就是政治家智慧与企业家智慧交织的结果。然而过去经济还是由政一府主导的,普通的人们在其中取得的种种成就,抓住的种种机遇都是由政一府政策造就的,有的甚至可以称作政治变革的副产品。民营的企业在政策面前更像是一叶扁舟,那一把握下一刻自己的命运。在未来,还是期待一个更完善的制度,一个系统更稳定的社会。中国经济,至少在企业方面,应该有更多无关政治的商业智慧而创造。不过把握政一府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潮流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在潮流、时代面前,人永远是渺小的。

今天中国的虽然有点虚浮,但是你不能否认它的强盛,与1978年时落后而穷困的中国已经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使从1949年开始中国没有走上发展的最优道路,但是如今的中国未必与所谓的最优道路差多少。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相似的,虽然这个过程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相互独立的逐步进行,渐进的路径与速度各不相同,但是我相信肯定会在一个时间点上汇成一股河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