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园明的毁灭读后感500字 > 导航 > 园明园读后感

园明的毁灭读后感500字

园明园读后感。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园明园读后感”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园明园读后感怎么写?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园明园读后感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园明园读后感1

学完这篇课文,我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无限惋惜,而当时无能的清政府,竟屈服在了这些万恶的洋人的威之下,下了不抵抗命令,把洋人做靠山,想依靠洋炮来扫除国内的革命势力。我痛斥这黑暗的清政府。我感慨万千。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我国北京,闯入圆明园,而慈禧太后带着皇帝逃出了京城。英法联军疯狂地抢夺、毁坏、火烧园中宝藏文物、古建筑,这帮侵略军在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悲哀最黑暗的历史时期,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的一段屈辱的历史。

圆明园在没有被英法联军烧毁以前,曾是那么辉煌灿烂: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圆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造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许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瑶台、武陵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犹如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景色,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可以说,她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我国建筑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中还珍藏着无数的无价之宝,更有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藏的历史文物、金银珍宝、宋元陶瓷、历史书画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

然而,这美好的一切为什么会不复存在呢?又是谁下此毒手呢?这场浩劫正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所描述和抨击的一样:有一天,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抢劫,他们见物就抢,每个强盗都把口袋装得满满的,更可恶的是将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打得粉碎……英法联军把圆明园洗劫一空之后,为了销脏灭迹,掩盖罪行,竟下令火烧她,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从此变成了废墟……

读完了《圆明园的毁灭》,我在沉默。这是一种被刺痛后的沉默,内心像在被火燃烧。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耻辱!这样的耻辱在旧中国又何止这一次呢?为什么堂堂的中华民族会有这么屈辱的一天呢?是闭关锁国,是政治黑暗,是封建专制..........我们应该牢牢记住这一历史,我们应该更加发愤图强,再21世纪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我们应该为祖国的崛起而好好读书!

园明园读后感2

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后,感到义愤填膺。

圆明园是我国清朝时期首屈一指的皇家御苑。到乾隆时代还加大扩建,所有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不可计数。

圆明园占地面积三百多公顷,大致分成三部分: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里面有许多小圆,而且花草长得很漂亮。

日子不长,一些侵略者把圆明园里珍稀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车和牲口搬,实在搬不动的,就任意毁掉。后来,又来了一些侵略者,为了销毁罪证,放火把圆明园痛烧了三天。到了第四天早上,圆明园就这样化成了灰烬。

现在圆明园只剩下“西洋楼”的一些断壁残垣。我要以此作为一个警惕,要好好读书,用我的智慧报效祖国,不让悲剧重演。

[园明园读后感]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园明园的毁灭》读后感300字


圆明园的毁灭另我生起心中的仇恨。我心想:中国现在这么发达,英国和法国是怎样夺走了我们的宝贝的呢?我带着问题读了课文。

原来我们中国有一个东亚病夫,他的名字叫清朝。因为清朝的懦弱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因为清朝的懦弱八国联军在中国烧杀抢掠。唉。因为清朝的懦弱我们祖国的瑰宝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而且不止圆明园,我们祖国土地的香港和澳门都被别人侵略。因为毛主席的***让我们国家落后了三十年,因为人们的懦弱,日军也来欺负我们中国人。

所以,读了《圆明园的毁灭》我有感而发。我们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我们要做有气魄的中国人,我们是祖国的下一代。虽然我们中国的耻辱不能抹去,但是我们决不会让历史重来。

憩园读后感


憩园读后感(一)

今天刚读完巴金的【憩园】。我感到巴金的这部中篇写得还可以,如果让我打分的话能打个八十分吧!

该小说围绕着憩园新旧两代主人的悲剧命运而写。旧主人杨三爷在那个以金钱为一切的时代,出生在一个为钱是举的地主家庭。由于家庭的娇生惯养,他养成了吃、喝、嫖、赌等各样恶习,把家财败尽,弄得妻离子判有家不能归流落街头,最后因偷窃进了监狱染上时疫而死。他的家庭也因他的种种恶习而饱受苦难:祖上留下的钱被他花光了,妻子陪嫁的钱也被她花光了,卖了家中的公馆,靠大儿子干小公务员度日,一家人整天就是骂架过日子,大儿子对他是那么残酷,小均子对他好却也成了十几岁孩子的一块心病新主人老姚因前妻故去而另组合了一个家庭,却还带着一个前妻留下的孩子小虎。小虎的外祖母赵家也是个大地主家庭,总是把小虎接回家去娇生惯养,十几岁的孩子就养成了赌钱吃酒等不一良恶习,老姚又疏于管教,小虎便成了没笼头的马了,整天游手好闲,干了不少坏事。当老姚在别人的劝说下开始注意小虎的教育问题时,小虎也稍有纠正。可就在这时小虎的外祖母赵家又来把他接回家去了!小虎一去不复返,他在一次游戏时被水给冲走淹死了!

玖了这部小说,我觉得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在那个旧时代要十分注意,就是在当下也必须十分认真!现在也是物欲横流为钱是图的年代,现在的人也是张口闭口地都是钱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留给孩子不要是钱,而是一技之长和良好的品行。我想良好的品行,高尚的道德,正确的处事态度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配之一样谋生本领,就能孩子一生受益!

【憩园】这部小说思想比较深沉,写得是典型的悲剧故事,但文笔也只是一般,不及现代网络写手多矣!或许,那个时代的巴金也只能有如此的文笔吧!

憩园读后感(二)

【憩园】是巴金先生在国外发表的获奖作品之一。他主要记述了我姚家的憩园里借住时,看到的憩园的新主人和原主人的生活片断。憩园的女主人和原主人杨家小孩是作者极为青睐的两个人。

女主人姚太太,年轻漂亮,每一次出场炯带着微笑,一种可以温暖人,照亮人心的微笑。她是我的朋友的续弦妻子,是姚家小少爷小虎的后母。她善良,明辨事理,却不能自己做主。特别是对儿子小虎的教育上,知道小虎在其外婆家沾染上不一良的习惯的后果严重,也作出了派车接小虎回家的行动,但面对丈夫姚先生满有把握和外婆家的排斥时,却不能据力(理)以争,每每与丈夫意见相左时,总是被丈夫一两句的好话解除不快,很快和好如初,很快再次露出一陽一光或是满月般温暖的笑容。

姚太太的思想算是新派人物,一爱一看小说和电一影,但是母亲或丈夫让陪着看老戏时却从来没有表示过不喜欢。

姚太太是善良的,不仅姚家上下交口称赞,我食客也深深感受到她待人的真诚与和善。言语不多,温言软语却能说到别人心理,而且好还有一双黑亮的会说话的眼睛,特别是姚太太无论是高兴还是忧郁,都带着微笑。

她善良如菩萨,美丽如星空,洁净如月光。只能仰望。我这样住在姚家的一个朋友,用这样一处眼光来审视她的美丽善良、明辨是非的年轻女主人,没有半点的歹意和杂念。

我看到了她在羡慕我能自一由自在地往各处跑,她是一只笼子里的小鸟,虽然羡慕别人的翱翔天空,但她还没有要飞的耍愿望和决心。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善良若水的女人,作者对她却太残酷了。

在书中,作者子是一位作家,在姚家居住的这一段日子在创作了一个车夫和瞎女人的故事。书中的我把他们安排成了悲剧人物,瞎女人跳水死了,那个车夫疯了。姚太太听完这故事后恳求我为什么不让那车夫和瞎女人得到幸福?书中的我答应了为了你的缘故就让他们好好地活下去罢。书里故事虽然满足了姚太太的这个善良的愿望。

但却我要离开姚家的前两天,让姚家的小少爷游泳时淹死了。然而,就在这两天里,姚家夫妇还是在巨大的悲恸中安排了对我饯行和送别,而且还是那么诚恳。我就在这时离开了憩园,尽管小虎有很多的顽劣和恶习,但他的意外死亡对厚道待友的姚先生来说痛失一爱一子还是太不公平了。无论文章中多处露出我对姚先生的不满和明言相劝,但老姚却是永远地宽宏和没在意。老姚在教育孩子有时有些无知的意思,但对待朋友上是一片坦诚,待若上宾,无可挑剔。也就是这样,作者这样的安排,让姚先生痛失引以为荣的儿子,而朋友却在这时像是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离开了一个毫不相干的环境,一幅曲终人散的画面。

剧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直让我牵挂的憩园原主人,杨家小孩。倔强、早熟却悲伤。在整个故事中,泪水涟涟却又心思缜密。因父亲的不争气败坏了家产,致使他们离开了这个园子。面对父亲的无能、败坏品质和一家人悲惨的遭遇,总以一爱一的心思、同情的心思去理解,不管父亲做的多么不对,多么对不起一家人,他只可怜父亲。

故事的结局有点凄凉,不如人意。

憩园读后感(三)

【憩园】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巴金的作品。它不似巴金【激流三部曲】那样一开始就显露它的光芒,却总有一种叫人一爱一不释手的吸引力。作为一位激一情型的作家,巴金在早期的作品中,往往化激一情为快速流动的文字,酣畅而淋一漓。而在【憩园】中,作者也已入了不惑之年,青年时期的热情,已经渐渐冷却,代之以冷静的思考和分析,因而反映在作品中,就似乎添了几分厚重。就像钱理群说的那样:到了四十年代,巴金的整个创作风格变了,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憩园】这部作品在巴金的整个创作生涯中,是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的。尽管很多人认为比之【激流三部曲】来,它不是进了一部而是退了一步,更有人认为它是巴金【第四病室】、【寒夜】、【憩园】这三个长篇中最差的一个。然而,巴金本人却对此毫不理会,仍然对它情有独钟,并一再宣言:我今天还是比较喜欢它,它是真实的。

这部书是很有特色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运用。首先作者选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实现了由全知视角向限知视角的转变。在巴金前期的作品中,基本上都是用全知视角来完成的。【憩园】不同于前期作品,作者不再以局外人的身份跳出故事之外,作高屋建瓴式的全景鸟瞰,而是化名黎德瑞走到了故事中来,拉近了作者和读者间的距离。

再就是双层的叙事结构。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憩园】里还写了第三个家庭劳动人民的家庭的灭亡,这就是黎先生笔下所写的一个老车夫和一个唱书的瞎眼妇人的故事。在小说中,这个故事是作为小说家的黎先生在憩园客居时所虚构的一个文本,但是有趣的是:这个文本的完成是和本文的故事发生持同一步调的,在我为了理清姚杨两家的历史而不断奔波时,老车夫和瞎眼妇人的故事也在缓缓地进行。

【憩园】以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中心城市重庆为背景,通过对一个叫憩园的花园豪宅的一精一细叙述,揭示了封建地主阶级寄生生活对人的生存能力以及一精一神空间的巨大腐蚀。它表达的是一种人对自身命运无力主宰也不想主宰的生存状态,是生命本体被封建寄生生活彻底蛀空后的失重情形。这里,憩园不仅是一种权利阶级的代表,优越的生存地位的象征,而且也是一种深厚的封建文化的隐喻,陈腐的、毫无生机的传统价值秩序的符号。

然而这部批判一性一作品却注入了众多的人一性一化特征,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像充满同情心的黎先生,温柔善良又纯洁的姚太太,对亲情有着执着热烈感情的杨家小孩,还有念旧情的看门老头等等都让人在窒息的封建制度下感到一丝温暖。

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巴金借人物而宣扬的写作理念:给人间添一点温暖,揩干每一只流泪的眼睛,让人们欢笑。

【憩园】是一部探索人生和人一性一的一精一美之作,巴金也一直在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去践行自己的文学信仰:文学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变得更美好。

说园读后感


说园读后感(一)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而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亦如神游林泉花木,山水亭台之美尽得之。陈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他的着述既是园林理论,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文,诚如叶圣陶先生所的那样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说园】是同济大学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1918-2000年)的着名园林代表作之一。此书写于1978年至1982年之间,全书共五篇,曾先后刊登在【同济大学学报】上。因分载各期,翻检困难,且索者不绝,学报编辑室遂汇编成册,以应教学与科研之需。事隔经年,各方面求书益广,1984年同济大学出版社遂将此书正式出版。俞振飞老先生为【说园】一书题眉,蒋启霆先生一毛一笔楷书,孙骊、巫漪云、一毛一心一等先生英文翻译。为增加艺术欣赏一性一,还附上了清代浙江海盐徐用仪的徐园图32幅,封面为清汪荣所绘的江苏南京随园图。自此之后,【说园】一书享誉海内外,曾被译成日、俄、意等六国文字,为中国园林艺术带来了莫大的荣誉,也成为同济人馈赠外国友人和亲朋好友的礼品。

【说园】是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的专着,是高度提炼后的理论一精一品,正如陈先生自己所说: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余写【说园】连续五章,虽洋洋万言,至此江郎才尽矣。半生湖海,踏遍名园,成此空论,亦自实中得之。陈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建筑及园林的研究,【说园】可以说是他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作为今天的人,亦无人可及。现撷选【说园】中的部分一精一彩文字,以飨读者。

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一路写来,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吟得与构园息息相通,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园中景也。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景中人也。有此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此意之内。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

园林中求色,不能以实求之。北国园林,以翠松朱廊衬以蓝天白云,以有色胜。江南园林,小阁临流,粉墙低亚,得万千形象之变。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故园林当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景中有景,园林之大镜、大池也,皆于无景中得之。

造园可以遵古为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若境界不究,风格未求,妄加抄袭拼凑,则非所取。故古今中外,造园之史,构园之术,来龙去脉,以及所形成之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在在须进行探讨,然后文有据,典有征,古今中外运我笔底,则为尚矣。

【说园】一书既是对中国园林文化的总结,也是一本内容丰富,值得一读的好书。要想理解和欣赏中国园林,只有认真反复地阅读【说园】,领会原文的涵义,才能对中国园林有所了解,才能领会中国园林生生不息、源源流长的艺术与文化内涵。

说园读后感(二)

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解释过园字,将各种元素围合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园。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但是这围合起来的元素却大有学问在。读过陈从周的【说园】更让我对中国园林感到震撼,更让我不禁感叹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一精一深。

中国园林讲究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有假山的山脉清晰,有水的清澈碧绿,有树木的形态万千。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造园的意境完美的像一幅画。

【说园】中讲造园要有静观、动观之分,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一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静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然而在园林设计中也有着这一手法。何为美,相信中国园林用动静来表现的已经是淋一漓尽致。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一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一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在园林中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也算是一精一妙的表现了巧于因借,一精一在体宜。

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还有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一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对于造园元素来说,中国园林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一起其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风景画面来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同时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与借景抒情有异曲同工之效。并且在布景中更是妙在含蓄,耐人寻味。

喜欢中国园林的幽幽小径,漫步其中时饱尝到了作为古人的风采。也很喜欢中国园林的漏窗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透过漏窗,青竹摇曳,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人工建造的石洞,石阶,都显示着自然的美色。难怪会有无数文人游园作诗、讨论文学,造园犹如作文学,相互有感相互感染。看来园林中也夹杂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