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看见片段读后感 > 导航 > 《看见》读后感

看见片段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见》读后感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见》读后感

一天照旧在微博上瞎逛,忽然看到柴静即将来深圳签名售书的消息,心里一动。几个月以前,我读过她写的一篇博客《日暮乡关何处是》,写的是作家野夫,一个孤怀激愤、大山一般的男人。我读完几乎不能安静下来,印象里写得出这样文字的女子,似乎只有章诒和,那种满纸淡墨中的丰厚,有些唐传奇的味道,令我悠然神往。

我决定去看看她。可惜,虽然提前了半小时来到深圳中心书城,还是晚了。全是人,所有能看见讲台的缝隙都没堵得严严实实。我买了一本书,在人群外四处游走了一番,恨恨而去第一次追星就此以失败告终。

回家马上看书,感想很多,趁着冷却之前决定捋一捋。

封面是柴静采访中的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老农笑着围坐在一起,一个小朋友也毫不怯场地在大家面前玩耍。我知道,在农村能让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现在摄像机前,那绝不是容易的事情。翻过来是柴静的简介,寥寥几句写完了她的工作简历,不像许多名人出书,会在简介一栏写满各类获奖信息或头衔。

书名《看见》,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仔细揣摩,其实大不简单,因为这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看?看什么?如何看?我将这本书粗读了一篇,又细读了一篇,深深感到,柴静整本书都是在回答这几个问题。她在那么多的采访手记里,留下了许多片段式的思考,这些思考如同散落的珍珠,不着痕迹、自然而然地长了出来,而实际上它们是有一根线串在一起的。

首先说说为什么看和看什么。如果说早期柴静是出于一个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感去看的话,那后期则完全是出于一个人的内心呼唤。在许多作品获奖之后,她却说:我心里清清楚楚,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题,它们不会触动我。她评价自己是个不爱扎堆的人,似乎与新闻人的要求背道而驰。但是,她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当看到一个老师带着艾滋病孤儿的事,了解到那么多女子会杀夫入狱,她知道,这些都是她想看见的;后来报道两会的时候,她也决定告别惯例,从采访自己家的小区居民入手。可以说,看什么和看的角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柴静后继采访的成功,有内心的驱动力,你才会穷根溯源,不辞辛苦。

其次是如何看。我觉得,柴静对于这些超出她经验和认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从开始的好奇和预设答案到后期的仅仅只是去理解和呈现,这个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早期柴静的问题,其实是所有未经过生活摔打的理想主义者的通病;以理想横扫一切,以道德审视一切;拒绝对复杂性的体认,追求捷径或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不讲逻辑,不追求精确性。说到底是一种惰性,毕竟追求准确是一件耗时耗神的事情。所幸,柴静迅速成长起来了,她越来越精准地界定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去理解,去呈现,不要预设答案,不要高高在上带着道德优越感,不要自命正直(因为这只会带来冷酷),不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而给自己很多为民请命的由头,不要为了感动自己或别人而在涕泪交加中失去真相,这一切都没必要,观众自会做是非对错的判断,要做的只是准确地呈现,按照事物发展本身的逻辑去步步为营地呈现,就像一首歌唱的你是我的眼就足够了,你不必成为我的心和我的脑。进一步地,甚至可以不要那么多形容词,真实自有千钧之力,事物自会折射出它本身蕴含的感情。这一切成长靠的是什么?是经验。就像她尊敬的钱刚说的: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只有在长天大地尽情摔打过,只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了切身体会,你才有足够的经验以及由经验升华出来的智慧和直觉去做最准确的判断。也许这么说不够形象,还是用钱刚的话吧,他说:你只管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表面看来,柴静写的是一个新闻人的进阶之路,实际上,她写的是一个人回归理性、回归生命不言自明的本真状态的过程,或者更简单地说,就是回归寻常,就像她的同事评价她的那句你就是平常说话。无论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泪,还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亲不要喝酒吸烟以准备再次怀孕,虽然看起来违背新闻人的职业准则,但它是对一个正常人情感的回归。正是基于这种回归,她会拥抱失去妻子的孤独走在奥运村的德国奥运冠军,她也会被听到她忠言相告的陌生小男孩拥抱。无他,唯诚而已,一种基于理解而不是任何其他东西的真诚而已。这种理解不是刻意的,而是真正认识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有些人的恶深藏了、抑制了,而有的人的恶却机缘巧合迸发出来了(这就是我曾经为相似的你我这个网名深深激赏的原因),所以采访就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大家都有病,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也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我认为,所有的章节里,《无能的力量》是核心,读明白了这一篇,能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我读完这一章只有两个感受:第一,为什么我们要历经千辛万苦的思考、要遇到合适的人读到合适的书才会形成的一些观念,在一个德国人卢安克的世界里竟是如此稀松平常和理所当然。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外,他就自然而然地那样想,也那样做了,他们觉得寻常的事情,到了我们这里为何如此之难?看来,我们对于寻常的理解,早就错位到一种离谱的程度了;第二,任何事情都是共通的,就像新闻和教育。既不可为了印证自己想好的主题去采访,也不要想象孩子应该怎么样就拿这个去规范孩子的发展;新闻归根结底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性,教育也是为了让人的心活得更生猛活泼而不是像我们现在做的那样让心死去。

现实有些残酷,中国的事情就像柴静引用的里尔克的诗: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能怎么办?柴静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地给出了一些答案:要么像钱刚说的让问题浮出水面,自会一步步解决;要么像卢安克说的,不带着任何目的去做事,不想着自己能改变什么,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首先要做的是不屈服,不要像陈丹青说的那样从内心深处认了,觉得事已至此,一切都是徒劳。柴静举出的例子很多,美国民权之母帕克斯说我只是讨厌屈服,中国的胡适说要独立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而眼下她的采访对象、为一瓶矿泉水要发票的郝劲松说:我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

我觉得,柴静是个决绝的人,人性的柔韧度似乎是她可望不可即的,至少暂时是。她关心弱势群体和发自内心地羡慕卢安克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她渴望像卢安克一样思考和看待问题,可那是另一种社会情境和价值体系下发生滋长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像卢安克说的:德国都已经完成了,中国才刚刚开始。她还需要继续上路,修行,我们更应该如此。

最后要说的是,柴静和她的同事们(也是朋友)的故事也非常感人,也直接从侧面说明柴静能做到这样的成绩绝不是偶然,因为根本上,镜头前和镜头下的她是同样一个血肉丰满的人。陈虻表面精明、尖锐,时常语不惊人死不休,可内心却憨厚、寂寞;崔永元曾经的心如死灰和再一次的死灰复燃,让人心痛也让人心折;她,老范和老郝组成的三驾马车,彼此观察打量,彼此默默扶持,彼此理解和爱。老范中途出事离开,柴静第一次感到决定自己悲欢的人就是身边的几个人,在难得的重聚后,三人喝醉了把脑袋堆在一起说:以后哪儿也不去了,好歹在一块吧。可惜离别还是会发生,柴静告别了新闻调查,老郝自此再没和别的出镜记者合作,宁愿万水千山独自一人。

这似乎也违背了职业精神,但管它呢,谁让她们相互之间如此眷恋,谁让她们有过这样一段无与伦比的骄傲的旅程。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看见》读后感(三)


《看见》读后感

选择这本书来读,一方面是对柴静这人的信任感,一方面是觉得此书的真实性比较可信赖反映了现实中的一些矛盾,而自己却不知道的东西。

文中举了很多实例,有很多都是热门的话题性很重的新闻药家鑫案、留守儿童义务教师、农村土地违法征地案、虐待猫事件、李阳家暴等,她从开始的意识切入,层层剥开事件的本源,逐一的呈现出发生的根源性,就如他所说的逻辑是一环扣一环的,她顺其自然的去层层的串联每一个逻辑环直到认为事情的答案既是如此。

而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药家鑫案和虐待猫事件。她采访了药家鑫的父母亲,得知了药家鑫从小到大的教育问题及心理问题,让人认识到其实事物的发生并不像我们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那样真实,而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千万种,人的思维是很复杂的,不能去果断的判断任何一个人,评价任何一件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

其实她书中很多事件也许根本就解决不了,但是这种无疾而终的如土地违法征地,农民与政府开发商之间的矛盾利益纠葛,不是她一个记者能解决了的,有些矛盾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她告诉我们了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有些人也许连这些问题的存在性都不知道,这才是可悲的,她说,记者的最大职责就是让人们明白。

从她刚开始是一板一眼的主持风格到开始融入自己的采访风格到最后尽量使自己客观,认识事物公平性,这个过程对于读者来说也许是很快的浏览过去,对于经历的人也许很多事情,碰到很多感动的、气愤的、焦虑的,揉捏了很多东西进去才得到答案和改变,因为人都是在过程经历中,看清楚一段事情,不断的建立思维系统的平衡与完善功能,这是我从她书中体会到的最核心的东西。

之前自己看待问题,只想找到真正的桎梏的答案,对与不对,看完此书,我开始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认识这个社会,不会一板一眼的探求所谓的答案,人心尤为复杂又极其简单,他们都渴望幸福,但是往往被悲伤所扰,做出了前后矛盾的事情,纠结于心,最终伤害的人是自己也是旁人。

看到了柴进辛苦事业的进程,再反观自己,虽然本身职业不是记者,但是知道记者的责任感是很巨大的,他们的言论导向决定了群体的思维导向,这也就是政府为何多多干预媒体的言辞,南方周末事件才能得以发生。柴静她的出名是中国当代迫切渴望真实报道的必然发生的结果,她给人真实、追根究底,解决问题的真实感觉,所以很多柴迷信赖她,我虽然不是她的柴迷,但是内心是尊重她,敬重她这种女子,也渴望自己能像她一样,有自己的原则,又在不断经历中完善自己的原则,独立而自主。


《看见》读后感(一)


《看见》读后感(一)

看完这本书已经半月有余了,害怕再不写就忘记了当时看书时时而窜上的暖流和惊诧。正如柴静自己所说,没写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所记录的不过是一个新闻十年的点点滴滴。书中的文章形体上散,但围绕着所提到的那个主题,我关注新闻中的人。

我不是一个善于做读书笔记的人,一方面是懒,一方面是怕拖慢阅读的速度,每天的任务蛮多,阅读算放松导向型的,不能因此占用太多的时间。但读看见,却总有很多时候看到某些句子,情不自禁的就去找笔,也没想着是为了以后再细细品味或是其他,只是那种内在的震撼推着我去把它把它标注出来。

从去年夏天开始读南方周末,到年初的南周被撤稿,再到读柴静的看见,开始对媒体行业、新闻行业有了浅显的认识,也让我对这个行业兴趣渐浓。这些年看很多东西,总在不停的颠覆,颠覆以前的看法,颠覆以前的认知。不怕被笑话,以前我所理解的新闻业就是每晚七点与大家准时相约的cctv年度大戏的播音员们。值得欣慰的是,年度大戏新年也开始更多的关注人了。也是看见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cctv,不管有意无意,它正在挣扎着摆脱统治者的思想统治工具的标签,也许它一直也都在这么做,我不知道罢了。

这本书火了,连续几周领跑销量榜。不过这没什么奇怪的,羊群效应从来都是作为国人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这并不代表着中国人盲从追随的物品便是鸡肋之物。因为首先总会有一批精英去发现其价值,接着去告诉更多的人它哪里好,但传到后面,哪里好基本上就失传了,光剩下好。这也就解释了大街上随处可见的iphone,但你要是真的随便叫住几个人,让他们谈谈iphone的优点,说出一个一二三来,他们大多数会觉得,你丫有病吧,好就是好,哪有那么多废话。好吧,又跑题了。其实想说的就是看见 是一本好书。

几乎书中的每个标题都算是一个她所悟到的媒体业的一些基本准则,不过用了一种更为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其实我们每个人做人也就是这几点。在与这个社会的博弈中,从每个平凡的故事中看到客观、真相和人性。

一、客观

在微博上,最常看到的便是舆论的一边倒,偏向受害者一方,或者偏向老百姓一方。其实在生活中,在媒体中,这种现象更常见。在采访征地问题时,周其仁的三句话掷地有声。第一,不要用道德的眼光看问题。第二,不要妖魔化地方政府。第三,不管左中右,质量最重要。浅显,有力。由此推及到很多这些年人们熟知的涉及道德和法律的问题,远的有马加爵,近的有药家鑫,和我爸是李刚。每次有这样的事件新鲜出炉,有些词汇便又会出现,社会的渣滓,败类,变态。人们太容易愤怒,太容易迅速的树立起自己的道德优越感。而这与媒体很多情况下的不够客观的报道也不无干系。巧合的是,这三个事件中所涉及到的人物都是大学生,他们不会完全不懂法,更知道杀人偿命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我们经常会听这样一句话,中国这么大,什么人没有。这句话的潜在意思便是一种道德优越感,相信总会有一些人会去做道德沦丧的事,而我们却根本不能用我们的思维去理解。产生这样的想法,多半就在于不了解。人的性格有千千万万种,但归根结底都是人。都有爱,都有同情心,都渴望幸福,渴望快乐,但他们也许不够幸运,没能读过很多的书,没能有很博大的胸怀,没有足够的知识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去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他们便选择了最极端的办法,也许我们会觉得变态,不可理喻,但也许,在他们眼里,这是唯一的办法。杀人犯多半都是被逼的,走进他们也许你会落泪。不管是政府与老百姓的矛盾,还是一件表面上简单的扬善惩恶的故事,都不要着急去下结论,媒体和老百姓都应该这样。媒体要做的是了解,不带有主观色彩的去调查,将事实真相完全的呈现出来,后面的东西交给观众。而作为观众,我们也应该也尽力去摆脱偏见,扔掉虚伪的道德优越感。张季鸾: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盲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脱离了盲,就是客观。

二、真相

再一次谈到真相。有这样一句话,别总是相信你所看到的,因为你看到的有可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而媒体很多时候就充当了这句话中别人的角色。媒体知道人们想看到什么,坏人被惩罚,好人快乐的生活下去。当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个画面的时候,我们几乎不会去怀疑它不是真相,因为它符合我们心里的那把尺子,这个社会该是这样。从茹毛饮血到信息时代,这个社会的复杂度几乎是呈指数增长,但我们的大脑最原始的那部分并没有怎们变化。我们依然喜欢用好和坏去简单的界定事件中的双方,可惜的是,真相往往不是这样。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只有做好事的人和做坏事的人。然而,坏事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想被消灭,好事也并不是总是被发现被赞扬。媒体要做的是真实的反映它,我们要做的是让真相变成我们所希望的那样。

三、人性

最后说到人性。在双城的创伤中,最终没将孩子们的感情纠葛搬上银幕,害怕会让观众感觉到不舒服,觉得十二三岁的小孩怎么就这样。然后柴静说了一句,谁十二三岁的时候不是这样。人生中总会有一些心路,一些感受,每个人都曾有过,但过后却不约而同的不再提起。当再有人提起时,他们竟然还会理直气壮的说:怎么可以这样啊?。人性多虚伪。我不太确定这个方面能不能推及到世界各地,只知道在中国是这样的。人们不愿意看到十二三的孩子们可以有爱情的悸动,即使这样的事情也曾同样的发生在他们身上。

不过别灰心,人性中不只有虚伪。卢安克让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另一面。卢安克,德国人,在中国广西山村生活十余年,在乡村小学支教。这么一看,似乎是一个感动中国的模版式人物,甚至连他的颁奖词以及会有什么样的事迹都能想象的出来。而在颁奖典礼上,他们也必定要痛哭流涕。但这次,不一样。卢安克从没觉得辛苦,一直说自己在这里得到了很多。很难在三言两语中描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卢安克,但可以这么说,当你以为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在为物质而活的时候,去倾听卢安克的声音,他会用严谨的逻辑让你看到与你所看到的世界背道而驰的一种价值观。如柴静所说,他没想去推翻什么,他只是推开生活的石板,让你看看世界的另一面。真实的人性有无限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又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归根结底,我们心里的那把尺子应该是善。而这把尺子也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去立,它就在那里,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在每个人的人性之中。那什么是恶,恶是蒙昧的产物,一切的恶是因为蒙昧,努力的去挣脱蒙昧,人性中的恶就会少几分,而善也就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

四、后记

从前一直推崇罗素的生命的意义,因为爱,因为对知识的渴望,因为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怜悯。今天再加一条,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前者说了目的,后者说了方式。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实践。


《看见》读后感(四)


读《看见》有感

柴静,现为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的主持人,作为一名记者和主持人,她讲述了央视十年历程及自己的成长和蜕变。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记录了中国社会十年的变迁,也记录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暖。

《看见》这本书是我上大学后看的第一本课外书,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是在高三,当时就对它产生了莫名的兴趣,一直想要一饱眼福,却被种种事情无期推后,终于在广财大完成这个心愿。这本书一共有二十个章节,每个章节都记录柴静成长的轨迹,就像自传书一样,但与自转不一样的是,每个章节都有不同的主人公和故事情节,它的视觉不一样,它是通过别人的故事来告诉读者柴静这个人是怎样的,或者说是这一个个事件让柴静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想要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是序言中的一段话,我很喜欢。看见别人的确是不容易的,但看见自己才是最难的。我们常常把自己想象的过于美好,又或者是把自己锁在一个角落里,不管是哪种,你都没有办法真正认清你自己,看不见真实的你,就无法摆脱蒙昧,更无法获得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是通过比较看出来的,我们要把自己融入到别人的圈子里,从他人的视觉发现一些我们从未知道的事情,让自己亲身去经历,然后你会知道,那个时候的你是怎样的,发生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最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变了。这种改变,如果你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永远都发现不了的。

谈起2003年的非典,很多人都会感到寒心或害怕。但是,我从柴静的笔下,感受最深的还是那份始终不变的责任。谁都害怕死亡,越是接近死亡的边缘,人会变得失去理智,好像被打回了原形似的,把自己的本性都显露出来。柴静没有描写伟大的英雄人物,也没有过多的渲染自己的感情,但是我感受到了她的真诚,看见了人性的光辉。走进抗非典一线阵地是需要勇气的,坚持跟踪报道是需要毅力的,这些她都具备了。

整个摄影组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为老百姓传达最新最真实的新闻消息,为的只是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对得起自己的身份,还有肩上的那一份责任。柴静的妹妹在这段时期对柴静说过一句话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没错,每个人身上肩负着这样或那样的责任,就为了这一点,不管如何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即使你害怕死亡,为了履行作为一名记者的责任,你必须深入前线了解病情;即使你害怕死亡,为了履行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责任,你必须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挽救每一个生命而全力以赴这是我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所需要学习的。我身上也肩负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我应该好好问问自己,该如何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回馈社会。

《双城的创伤》是与我最亲的,也是离我最近的。每个人都经历了青春期的迷茫、冲动与心动,我已经走过了我的青春期,并且完成了一次质的蜕变。但是那些孩子呢?他们还是花一般的年纪,怎么就这样没了?我看的时候,哭了,我惋惜的是年少生命的逝去,痛心的是我们没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试着看见他们的喜怒哀乐,去试着找出他们心中的谜。或许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剧发生,就不会让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因经受不住别人的流言蜚语而选择了不归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