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 导航 >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一直对三毛怀有一份独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羡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洒脱不羁,爱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直寻求自然与单纯,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个传奇。

对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钟爱的,如果一定要选择,那还是会选择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艳红在沙漠里绽放,沙漠的热度和躁砺让她显得那么饱满、奔突,她满头的黑发和遮挡于后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

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沙漠,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我想正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我们会心生羡慕。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往往过于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选择决绝的方式去达到超脱和升华的境界。可是不管怎么说,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与幸福,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一)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仿佛在与三毛默默地交谈。在她的口中,我知道粉丝又叫做雨,小黄瓜也可以代替笋片,猪肉干被说成了中药。她不是在胡说八道,她是在培养生活的情趣,谁说异想天开是犯法的呢?她与丈夫荷西,每时每刻都在生活。

也许你会说,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生活吗?但我想,有许多人是在每时每刻生存,会生活的人,又有多少个呢。又有多少个人会愿当素人渔夫呢?又有多少个人会把几个石雕看成宝贝呢?又有多少个人会在家里开免费的女子学校呢?又有多少个人会拿棺材外箱做家具呢?也许只有三毛夫妇了吧。

谁说沙漠里的生活很苦闷很枯燥呢!三毛与羊的战争不是痛并快乐着吗?与姑卡的友情不是让她哭笑不得吗?与荷西结婚时不是上演了一幕幕滑天下之大稽的闹剧吗?所以说,苦闷的不是生活,是人。三毛让我明白,很多时候环境只是客观因素,并不能决定什么,只有自己,才能决定故事结局的悲与喜。大凡这个世界上的事,都没有绝对,枯木也能逢春,就看有没有盼春的寄望了。

三毛带给我的,还有那一片异域所散发的神秘气息。在《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里,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三毛对当地居民的尊重和爱护。也许在相处过程中,有小小的矛盾和不满,但三毛总是机巧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她始终以公平的心态与他们相处,不卑不亢,于是,所有的摩擦都变得那么的有趣,在孤寂的沙漠里时常会听到三毛的大吼大叫。

这本书,还有一个主题词,是爱。当初三毛不顾一切来到撒哈拉,荷西只是默默的收拾行李,在沙漠找到了工作,等着三毛踏上那片土地。这份爱也许不轰轰烈烈,却平凡得伟大。荷西默默的追随,已然表明了心迹:对三毛,矢志不渝。三毛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但当有一个人愿意为了她去沙漠里受苦时,这个倔强的女子已经决定要跟那个人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这平淡深远的结合,意味着不离不弃。

所以,在荒山的那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三毛没有选择离去,而是想尽办法营救心爱的丈夫;在符咒让三毛痛不欲生的时刻,荷西一直陪在她身边,因担忧而变得慌乱。这就是简单却深刻的爱。没有山盟海誓,因为誓言早已刻于心中。这是三毛与荷西的爱。沙仑的爱则让人感到莫名的痛惜。他对沙伊达的爱是疯狂的,是那么地执着,因为对于他那颗孤寂的心,哪怕是假的爱情,一样能给他精神的慰藉。无奈沙伊达是骗子,沙仑的执着,只能带来悲伤地结局。

但也许如三毛所说: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和幸福的。这样的爱,令人肃然起敬。还有马诺林的爱。错误的爱,只有一句对不起,再无它句。爱情是双方的,如果缺了一方,就不完美了,不完美的爱,放手,比苦苦纠缠来得洒脱,更不容易遍体鳞伤。

不知道三毛为什么要把《白手成家》这一篇放在最后,明明这一篇才是故事的开始。但我又想,在描绘了沙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后,回过头来看初来沙漠时的情景,这故事,才会异常深刻,才会让人深切体会到在这诗意的生活背后,有初来的困窘,有别样的艰辛,更有对沙漠和生活的热爱。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00字


对于我来说,三毛就是一个漂泊在异乡的灵魂。

开始的时候我一点也不喜欢三毛,但自从我读了她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之后,我发现我深深的喜欢上了她,对于我来说,她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有的奇女子。

以前,我不明白,三毛是怎么能在撒哈拉沙漠里生存的,直到我看了这本书。

虽然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用到什么华丽丽的语言来描绘沙漠里的生活,但是却从了她那平实的语言描绘出了大沙漠里的简单。而又浪漫的生活。给孤寂的大沙漠添加了一笔神奇的而温暖的色彩。

翻开《撒哈拉的故事》品味着三毛在异国他乡里的生活,总觉得原本并不讨人喜欢的撒哈拉沙漠,突然也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又如走进了一幅 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的画面。使我了解到了大沙漠里的地势地貌和风土人情。但同时我也了解到了在沙漠里生活的那些女性的可悲。

其实读这本书,最使我感动的就是我佩服三毛的勇气,她能够抛开繁华的大都市来到了贫困的大沙漠,这里没有太多的水,只有沙子,甚至没有家具没有床,但是她与荷西却还是生活着很快乐。因为她以她那积极的勇气和执着的信念,简单并快乐的活着。在这个大沙漠里,她留下了那么一句话: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

在《悬壶济世》主要是说三毛做医生,给邻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特的方法帮邻居们治病,这就看出了她是个聪明的女子,也容易和别人相处,就好像她所说的:朋友之间,相求小事,顺水人情,理当成全。过分要求,得寸进尺,是存心丧失朋友最快得捷径。或许就是她那积极的心态和友好的态度使她赢得了一次次珍贵的友谊。

在《素人渔夫》中,我也体会到了她与荷西在沙漠里生活中的另一种快乐。由于沙漠里的物质昂贵,所以,他们的钱也不高花,虽然他们可以用家里给的钱,也可以将包袱回家的,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也没有抱怨,而是想出了另一种方法去挣钱,虽然到了最后并没有挣到什么钱,而且还赔了一千五百。但他们还是很开心的去大吃了一顿。或许这就正如她自己所说的:爱情是一种奥妙,在爱情中出现籍口时,籍口就是籍口,显然已经没有热情的籍口而已,来无影,去无踪。如果爱情消逝,一方以任何理由强求再得,这,正如强收覆水一样的不明事理。这就是在简简单单的生活中的爱情,不是要什么多好的物质生活。只要两个人能够在一起开心的生活久足够了。可现在的人还会有谁能做得到?

在《哑奴》当中就是写了一个在沙漠里的奴隶的生活,那奴隶的善良和财主们的残忍,三毛看不惯那些财主对哑奴的虐待,就常常偷偷地跑去送吃的给那哑奴。还给他送钱和送一些物质。虽然说,哑奴的一家都已经很感激她了,但是三毛还是觉得内疚,因为她不能够帮助他们脱离奴隶的生活,和改变他们的命运。或许就如她所说的:朋友之义,难在义字千变万化。命运就是这般,不随你我而易。当哑奴被财主卖走的时候,三毛泪流满面,想说什么,但却不知道说什么好,有着前所未有的无奈和伤心。原来,这就是三毛,充满了爱心和乐于助人的关怀,一朵沙漠了常开的花。

在读这本撒哈拉的故之后,我也读懂了三毛,读懂了她的美,她的灵魂如漂泊的女子,去寻找幸福的国度。从她的身上我开始感知并感悟到了对生活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让我学会了无论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难,我也要抱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很早就知道三毛,对她却不了解,看这本书也是因为寝室正好有,闲来无事打发时间用,但是却没想到能让我有那么多的惊喜,也让我第一次有了一个喜欢的作者——三毛。我一直相信从一个人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样子、她的性格和他所构建的世界,同样,看这本书,我也能看到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以及遥远的沙漠生活。
  对我来说,看文学作品重在他的故事构建上,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生活随笔,其中应该有一个固定的系统,情节的跌宕起伏,结构安排必须能吸引人却又不散漫,文字最好也能轻松而不压抑,从这些上看,这本书无疑是和我口味的,三毛说过,她是在翻看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时,一种莫名的情感的引导让她与沙漠结缘的,偶尔我也会默默地觉得,很庆幸她的这种情感,也很庆幸她对沙漠生活的那份深刻领悟。
  因为是随笔,三毛用文字记录着在撒哈拉的生活,也记录着撒哈拉人民的生活。
  在文中,三毛刚到沙漠时,在满目苍黄的陌生地域,跟着荷西,不防备的提着一枕头的现金到处跑的样子,最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她不拘泥的性子,也是在最初让我感到对她有亲切感的地方,也正是这样不拘泥,坚强的性格让她在这片土地上灿烂的生活着。


不适应丑陋的房屋,便用自己的想法改装,不喜欢邻居们向自己借东西时的“过分不客气”和自己去借东西时的“过分生疏”,却又能一直努力地帮助小孩子们学习、甚至无师自通的做起医生来,在与偷看海边的女人洗澡被发现后却能平静的说是日本人干的,这样的三毛似乎一直用行动来诉说着她对生活的乐观,她和荷西朴实而深刻的爱情故事,以及她的活泼坚强。从刚到沙漠的不适应,到最后离开的不舍,一直用文字来述说着那份感情的升华,也让我在这些生活的琐事中似乎能看到了一个在夕阳西下的沙漠里微笑着的他。
  这里是淳朴的,却也是艰苦的,在炎炎烈日下的沙漠里四处望不到几个人,8岁小女孩姑卡便能结婚,人们不敢拍照,因为那会偷走灵魂,生病了不愿意去医院,小孩子也不会认字,往往三毛和荷西一个小小的举动在这里都能变得很先进,这里的人们的落后和无知让我感到深深的伤感。然而,也正同样是这样的落后,奴隶的存在,哑奴一家的悲哀才更让人觉得无奈。然而,除去伤感和无奈,沙伊达的悲剧却更加震人心灵,甚至让人潸然泪下,那么多人围观着,却没有人帮忙,大家在看热闹,在狂欢,这样的场景却更加深刻鲜明的展现了那里的人们的落后于无知,让人更有一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受,在这篇文中,三毛没有描写战争,却有一种更加紧张的气氛,让我们可以不仅能看到,更能深切的感受当时的撒哈拉的无奈。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很早就知道三毛,对她却不了解,看这本书也是因为寝室正好有,闲来无事打发时间用,但是却没想到能让我有那么多的惊喜,也让我第一次有了一个喜欢的作者——三毛。我一直相信从一个人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样子、她的性格和他所构建的世界,同样,看这本书,我也能看到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以及遥远的沙漠生活。
  对我来说,看文学作品重在他的故事构建上,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生活随笔,其中应该有一个固定的系统,情节的跌宕起伏,结构安排必须能吸引人却又不散漫,文字最好也能轻松而不压抑,从这些上看,这本书无疑是和我口味的,三毛说过,她是在翻看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时,一种莫名的情感的引导让她与沙漠结缘的,偶尔我也会默默地觉得,很庆幸她的这种情感,也很庆幸她对沙漠生活的那份深刻领悟。
  因为是随笔,三毛用文字记录着在撒哈拉的生活,也记录着撒哈拉人民的生活。
  在文中,三毛刚到沙漠时,在满目苍黄的陌生地域,跟着荷西,不防备的提着一枕头的现金到处跑的样子,最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她不拘泥的性子,也是在最初让我感到对她有亲切感的地方,也正是这样不拘泥,坚强的性格让她在这片土地上灿烂的生活着。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700字


喜欢三毛的故事,感觉她的故事永远那么干净纯粹。像是在童话中却又是那么的饱满精彩。这本书是我很久以前就看了,一直被里面的生活所牵引着。开始喜欢那个叫沙漠的地方,原来以为沙漠就意味着贫瘠、苦难、荒芜。但是自从读了这本书,开始知道原来沙漠里也有那么美好平静的生活,开始向外那里的生活,也好想像三毛一样有一个爱的人陪我一起在沙漠里平淡的生活。那里的人都好善良,那里的每一件事都那么简单。
《悬壶济世》这一节首要是说三毛做大夫,给邻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异独特的方法,或是用国内药书上的老法子,给当地人治好了病。尤甚有一次,三毛改行 做牙医,用指甲油来补人牙齿,并且确实补得那几个不肯去医院的发病的人牙齿都不痛a了,足可令咬东西。这件事荷西了解后,吓得全部头发刷一下完整竖起来,像漫画里的人物一样,又足以让读者心里感受到荷西当时的惊吓。
这件小事,让我看到了三毛的可爱与善良。她有时像个固执的长不大的孩子,总是能做出让人啼笑皆非却又让人感到的事。喜欢她的善良,羡慕她纯洁的心灵。今天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每天都有各种诱惑充斥着我们的身心。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生活,为了一些简单的物质,而逐渐失去了最真实的自己。我们再也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因为我们走得太快,渐渐地把自己也丢失了。我们谁能够抛下生活里的那些灯红酒绿的生活,愿意到艰苦的沙漠里去生活呢?而三毛愿意,就是因为她这种简单的心,让她得到了别人永远也得不到的快乐与幸福。
物质与快乐不成正比,你拥有的东西越多,不代表你就会越快乐。所以放下你前进的脚步,也许你会得到更多。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后记中写道:书不管大小,都可以成为灾难,并且主要是作者和编辑的灾难。

一本书,想给读者带来印象是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要有好的影响。

初见三毛,是在两三年前,那时在图书馆的三楼名人传记类的书籍中发现一本书的封面很特别:一个穿着白色长裙的女子,身子斜躺地倚在方桌旁,乌黑的长发散落地披在肩旁,眼睛散发出犹豫的眼神。

我好奇地翻了翻,原来是个评传,在讲三毛的一生和作品,我粗略地看了看,现在已经没多大印象了,只知道很多读者对她的评价很高。

那时我有点想去看她的作品,但我又不敢。在我思维里,女性作家总是带有很多感性的想法,文章里有很多千思万绪,就像岸啊,我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明天我们又在另一个纬度相遇这样的缠绵。

所以我不敢看,怕看了以后自己的思想又驰骋万里而不能安定。所以我宁愿看《北京法源寺》里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那样的悲壮,宁愿看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远大志向。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了什么。

无意中在QQ中认识了一个笔友(暂且就这么称呼吧,因为找不出其他比较好的词来代替了^_^),看了我几篇日志之后,说,我太理性了,得多看一些其他书籍,拓展一下自己的思维。

后来我想了想,自己又何尝不是感性的呢?

离我家不远两三里有个佛堂,每年春节妈妈总会叫我们去拜佛,祈祷平安。

虽然我不信佛,但佛家文化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份子,而且影响着世世代代的文人。看了一些佛书后,了解到古代的和尚都是很有修养很有高深的文化涵养的。也看了一些高深大德的参案,对那些大师的惊人毅力深感敬慕。

所以这几年去拜佛祖时,总是带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去的,而且每次回来后,我总想从佛堂那里拿一两本佛经回来研究研究。但每次妈妈总是不肯,她心里是矛盾的,自己在求佛,叫我拜佛,又怕我看佛书,呵呵。

负责打理佛堂的是一个女居士,妈妈叫我管她喊老姨。自从妈妈跟她说我上大学后,每次去,她都会对我特别地关切,哈哈。老姨叫我求个签,叫我告诉佛祖说我在读大学,祈求平安。这一次,我不再像常人那样祈求荣华富贵、高中状元^_^我庄重地跪拜了三次,然后拿着签筒,一边慢慢地摇晃,一边跟佛祖说:我读大学,考研,向佛祖祈求家人平安就行了,不求别的。

过了很长一阵子,一个签奔出来了,我拿着它对着签书看,一行字:抱薪救火火增烟,烧遍千千及万千;若问荣枯并出入,不如收拾免熬煎。而且还是上吉(好签^_^)读完以后,我会意地笑了。

连佛祖都知道我不是一个理性的人,我怎么还敢说我是理性的呢?现在回头看我写的文章,确实是理性的,但那是真实的我吗?好像不是,难道所追求的真的像我所写的那样吗?我问了内心的自己,好像不是。但我求的是什么?

刚认识的笔友给我介绍了《撒哈拉的故事》,好像就是来指示我去寻求内心的答案一样。

在图书馆找了半天,才把三毛的这本书找到。回到教室后就迫不及待地看了。

乍看第一章《中国饭店》,分明就是在记事嘛!我边看边猜测,如果她这样写下去,看来我也能像她那样记下琐事,也能成为作家了。但我错了,三毛的故事写得太真实了,真实地让我反思。

三毛说,她用真实的笔记下最简单朴实的故事、书写现实的自己。这就是她的写作追求非小说式的记事,写出最真实的自己。

三年前第一次接触了余秋雨的书(高中时几乎没看课外书^_^),觉得余秋雨的故事很好、思维很好,很励志,很适合学生读者。在他那《霜冷长河》的随笔中,我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但总觉得余秋雨写得不真实,有点添油加醋的料。后来他写了《千年一叹》被很多学者批判,说他写出的东西有所保留,所以我就没去看《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也许每个男人心中不想表现出他软弱的一面吧,所以在男性作家的书里,总是那么的执着、那么的完美。

后来看了季羡林的沉思录,季老说他一生从不说假话、虚伪的话,推崇说真话、讲实话。看了我欣喜万分,想到自己曾经的我行我素、推崇人与人之间坦白地说真话,好像感到有点慰藉。但我错了,季老的真话不是指可以为所欲为地胡乱说话,而是要讲无愧于心的真话。

这就是我对抱薪救火火赠烟这个谒子不感到惊讶的原因。

我想,不管男的还是女的,在看《撒哈拉的故事》都会欣赏三毛这不拘世俗、敢想敢做、心直口快、开朗大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也会羡慕三毛有个懂她的丈夫荷西。

懂你的人

三毛对荷西说:我们国籍不同,性格不同,结婚后会吵架甚至打架,所以不能结婚。况且如果结婚,我依然会坚持我行我素。

但荷西说:我就是喜欢你的个性、喜欢你的我行我素,我才跟想跟你结婚的,如果没那些性格,那就不是真实的你了。

于是他们结婚了,而且从来没吵过架。

我想,三毛如果不是遇到荷西,换做另一个男人,也许她不会幸福。

三毛说,荷西是从七年前还是个十几岁的男孩子的时候就发誓要娶她为妻,而且这个想法等到六年后再次相遇后还是那样地坚定执着,虽然他是她遇到的唯一一个没有车的男友,但她不后悔下嫁给爱他那么多年的男孩。

但他们能幸福地在一起,很大程度是归功于荷西。因为荷西是懂三毛的人。

荷西是一个外表温顺内心狂热的人,这点性格正好与三毛的敢为人先、勇于冒险的性格相切合,所以他们生活起来,平凡而不缺乏激情。

荷西是一个顾家的人,他跟传统的中国人一样,对父母很尽孝,说要把赚的钱给父母养老;而且,为了他和三毛的新婚,他拼命地工作,拼命地赚钱。

荷西喜欢看深海探险、星空、旷野类的书籍,他不喜欢研究人的心理,不喜欢用人相来判定一个人。这就是荷西的优点,他懂得三毛想干什么、想说什么,但从来不去探究她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一遇到有什么新奇的事,就算是艰难险阻,他们都会像两个毛头小孩一样去探索。

忘却年龄的撒哈拉威小孩

撒哈拉威人不告诉他们小孩的年龄,如果有人问小孩多少岁,他们就说去问他们父母,只有他们父母才知道。

我想,为何要以岁月论人呢?

我们那里算年龄是用虚岁来算的,后来才知道,年龄分实岁和虚岁,有时两者竟相差两岁呢!

所以每当过年的时候,亲戚问我多少岁了,我总是挠挠后脑勺:额~~这个嘛~我属蛇的,我也不知道自己多少岁啊,哈哈~~

到现在,蓦然想起起自己多少岁时,我还得在心里盘算着,呵呵。

以前去学校的英语角,总是很佩服那些美国人。他们的心态很年轻,就算他们是二三十岁,甚至是六七十岁,还照样开怀大笑地跟中国学生玩起游戏来。

而我们中国人,没办法,是几千年的传统来的,如果长辈不表现地庄严点,别人会笑话的!然而,这不是真实的我们啊!就像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说的,我们这些大人,在晚辈面前确实是表现得很庄重,然而晚辈散去后,我们同辈照样谈笑风生。还说,人应该多结交一些晚辈,不然等到老了,送走同辈后,没有一个人可以倾诉了,因为晚辈觉得我们自己太高不可攀了,但我们还是人啊!

所以还是不要年龄好,每个人都一样无忧无虑地,这样过的才快活嘛!

沙漠情人

粗略看完《撒哈拉的故事》后,才明白,为什么很多女生对三毛的书很是赞赏,很是崇拜。

我以为,三毛的书还是比较适合女生看,不管是性格内向的还是活泼的,看完三毛,你会变得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更加坚定自己的追求,更加坚信能追寻到那沙漠情人。

三毛从学生时代就向往着沙漠了,她的朋友把她沙漠之旅视为看破红尘,追寻自我,其实这何尝不值得了?又有多少人能够矢志不渝地无谓地追逐那广袤的沙漠并最终找到那患难与共的沙漠情人呢?

后记:

王小波在《未来世界》的获奖感言中说: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看了三毛的书后,我又重新审视了自己,所以这篇读后感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写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