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法治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 > 导航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法治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篇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随着越来越多人用电脑打字,中国人手写汉字的能力正在明显下降。为避免这一趋势进

一步恶化,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暑假里我观看了几期中央电

视台科教频道播放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从中我了解了很多知识并重温了很多自己都不太

确定的汉字,这让我感触很深。看了8月2日央视科教频道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一场),参加队伍是河南、浙江、

新疆和贵州队,最终由浙江队的大师刘浥尘代表浙江成功杀入半决赛,他也因为把“恽(yun)

代英”“尥(liao)蹶子”“神龛(kan)”“核苷酸”“枭首示众”等生僻字词写的完全正确而

出名。观看(第二场)后,我是既兴奋又惭愧。兴奋的是几个队,尤其是云南、内蒙、湖南

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其汉字听写能力之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尤其是内蒙古队的李响悦

同学居然连续12次出场而不败,作为内蒙古队仅剩的独苗,单独一个人送走了两个对手队!

最后失误在“瓤”字上了。在这场比赛中有一个非常常见的词——“癞蛤蟆”,这个词可能人

人都会说都会读,但真正写起来却不见得很容易,在现场的成人团里面也只有30%的人写对

了。惭愧的是我一边看电视,一边同步考自己,结果“成绩”还不如选手。 现在键盘的敲击

代取代了握笔书写,人手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至于“提笔忘字”,一般怪罪于眼下的电脑

打字,尤其是智能拼 音法打字。这也许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必须有爱读书和翻字典的好习惯。遇到提笔忘

字就查,查多了、写多了,就不容易提笔忘字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这次《中国汉字听写大

会》目的就是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篇二:中

国汉字听写大会冠军赛观后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冠军赛观后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冠军赛考官李梓萌 本次大赛全国冠军陆佳蕾昨晚,扣人心弦的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冠军之夜圆满落幕,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

的陆佳蕾和于加敏,分别夺得本次大赛的全国冠亚军。随着比赛的炽热紧张场面,参赛的孩

子们淡定娴熟优雅的表现令我激动不已,不少听写的词使我这个语文教师也有些紧张尴尬,

而有的选手在最后一秒钟竟将别字改了过来,赢得观众和考官、评委们的阵阵掌声和热烈好

评。

试看冠军总决赛涉及的词语:有的不也令我们这些从事了一辈子的语文教师有点手足无措、头冒冷汗吗? 这场比赛进行得好,胜过不少毫无意义的娱乐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由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是中央电视

台科教频道于2013年隆重推出的大型国家级汉字听写推广活动,也是全国第一档原创形态的

汉字听写教育类电视节目。 节目邀请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在内地

受教育的港澳台学生组成32支代表队参加,形成紧张精彩的多场次晋级比赛框架,并共计形

成12期电视节目,每期节目时长90分钟。在中央电视台第10套科教频道暑期档周末黄金时

间播出。

写能力。现在,越来越多地人依靠键盘等输入工具书写,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机会,正确

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如果未来几代人汉字书写能力持续普遍下降,文明传承的品质就

会形成缺损。

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意义,不仅在于选拔出一个榜样式的“天才少年”,更在于

倡导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做起的价值观,向全社会倡导

书写汉字,保护汉字的意识,倡导爱汉字、爱汉语、爱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从而建立起一项

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承活动。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

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

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是本届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学术讲解人,在向记者引用余光中上述话语时她激动不已:“汉字不

仅仅是中国人交流信息的符号,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象。一个个汉字,

就是一个个微缩的中国人。汉字听写大赛在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的同时,让汉字教

育重回家庭、重回课堂,成就一代代不仅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国君子,真正做到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江北宁 中央电视台、国家语委共同举办的大型电视活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终于落幕了。开

始看的时候,感觉很新鲜;仔细一想,有不少问题。我们都不会写的字,要孩子们死记硬背;

孩子们记忆了这些几乎没有用的字,长大成人后再抛弃,这不是折腾吗。 还有一些文言文的

词,现在根本不用,都是一些中国人民早已抛弃的糟粕,也拿出来考学生,这不是折磨孩子

吗。孩子们被逼的背《现代汉语词典》, 这不仅是扼杀孩子们的思想,也是扼杀中国的未来。现在很多孔乙己在鼓吹,每个汉字背后都有文化的积淀;可是他们忘记了现在已经是二

十一世纪,我们写的是白话文。白话文汉字只是一个声音符号;白话文汉字里面什么也没有。例如这次比赛中的一些词:蹚水、趟水;桑葚、桑椹;筢子、耙子;酆都、丰都。字不

一样,都正确;这就说明白话文汉字只是一个声音符号,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积淀。 还有主考官们读的那些文言文,根本不是人说的话;别说听的人不懂,读的人也不懂装

懂。例如:主考官郎永淳先生读,圩顶篇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感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感 姓名;蔡自强 指导老师;熊杰 当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科学的时候,我发现人

们的生活逐渐被各种科技产品所代替:出门不用走路,有摩托车、汽车等;做饭不用烧柴,

有煤气、天然气等;汉字不认识可以上网查??科技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原本熟

稔的本土文化却在慢慢淡出视线,直至消失殆尽。汉字是我们中国人最为重要的发明,它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文化得以源远流长,

由此而诞生的书法也千变万化,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伴随古老的

中国走至今天,直至演变成中国符号。但是,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汉字书写慢

慢在我们的生活中退化。中国引以为豪的书法慢慢丢失。电脑是汉字的最大杀手。以前,我们不懂的字词,我们可以查字典,然后用手书写,以

增强记忆;跟远方的亲朋好友交流,要用书信的方式;写书写论文等都是用笔书写。可是,

电脑的普及,这一切全都变了,所有的用笔书写的东西全都可以在键盘上代替。汉字,你还

会多少?

最近,央视开播了一档以听写汉字为主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这档节目里,

主持人报的这么多字词,全中国有多少人可以写下来?我看没几个!许多人在收看这个节目

的时候,也跟着参赛选手一起写,但是却屡屡被拦住!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文字都不

能正确书写,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龙的传人?有什么颜面屹立于世界之林? 我们整天上网,做什么事都依赖网络!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民族瑰宝,全都被束之高阁!

而外国人却在狂热地学习着它们,有很多人比我们写得好得多!我们难道不为之汗颜?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一个中国人,汉字书写不该丢失!

不要等到中国文化在异国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却丢失了自己!篇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

后感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篇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汉字听写大会,而且放在中央一套的黄金时段播出,觉得太有必要

了。随着电脑的广泛运用,电脑打字几乎代替了书写。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生活,人们

的文本阅读时间缩短,汉字书写大幅度减少,人们对沿用了五千年,祖宗传下来的汉字是越

来越陌生了。网络上错别字大行其道,充斥视野,人们已经习惯了错用错写,胡乱代替,外

文符号夹杂其间的现状,甚至有些见怪不怪了,这情形发展下去,不仅仅是有碍于人们之间

的沟通、理解,而是整个民族的汉字书写、运用水平下降,是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降低,此

情堪忧。所以这样的汉字听写大会明白无误地表明: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非常重视自己的

母语,重视汉字的书写和运用。 昨天汉字听写大会上的选题,对于中学生来说,觉得第二轮时段有的是偏了一些,不是

常用字,常用词语。如“ 觊觎、眄视、朝觐、?乌”,也可能是设计者出于淘汰选手的考虑,

故增加了难度。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引起人们对三千五百个常用字书写、运用的关注,如“推

卸”“眼花缭乱”“瓜葛”“怨天尤人”这类字,考一些时下还有着旺盛生命力的,运用广泛又

容易写错的词语如“颤颤巍巍” “猕猴”“黄疸”之类,在题目设计上既有书面语如“万马

齐喑”“呦呦鹿鸣”“美轮美奂“又有口语如“硌牙”“撂挑子”“嘎嘣脆”,看得出题目设计者

是花费了一些心思的,为了引起国人对汉字词语的关注、学习、运用,提高正确使用率。多

制作这类节目无疑是有益的。

篇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电脑时代提笔忘字,只敲键盘忘记笔杆”,这是一则新闻的标题。俗话说,字如其人。

手写汉字直接体现着个人的才情性格、传递着个人的思想情感,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心生

温暖。然而,随着电脑普及、网络覆盖,以往的日常笔写被取而代之。我们会提笔忘字,突

然发现手写出来的汉字竟然如此不耐看。 以前,我们主要通过写信进行沟通,在工作上也需要经常手写;而现在,打电话、发短

信、上网聊天都可以交流,工作上也主要依赖电脑来办公,以前繁琐的文件整理,现在用电

脑就可以轻松解决,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键盘一“敲”、鼠标一“点”,字库里的汉字就蹦出

来,省心又省力。当欣然陶醉科学技术之时,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的书写能力正在退化。

“今天,你还会写字吗?”这个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今天却成了问题。 我还发现平时好多中学生聊天时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打错了字也不改正,而人家 的解释却是,网络聊天讲究的是速度,假如改正过来,结果回话慢了,就会被人家说得

很苛刻。于是,在一味追求高效的心理驱使下,语言文字的质量就这样被忽视了。 在写字比赛过程中,有部分学生还存在倒笔画现象。对于写书法的人来说每一笔一画都

有起笔和落笔,有轻有重,笔顺对于结构来说很重要。所以说写字笔顺还是要从小给予重视。央视汉字听写大会通过对键盘时代书写能力下降这一现象的提示,迅速唤起全民文化自

检热潮,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不丢下手写汉字。篇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这段时间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自始至终像磁石般吸引着我,我是每期必看,每

次都号召家人讨论书写,看似常见的汉字书写却让我们每个人都着了迷。不仅为选手鼓掌赞

叹,而且也为他们惋惜。这场“汉字听写大赛”既提升了人们传承发扬汉字文化的信心,同

时有力地扩大汉字文化的影响。它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大餐,更是一种可贵的开拓和创新。现如今无纸化的办公,键盘时代的天下。汉字离我们大家越来越远,一些耳熟能详的汉

字只能认读,不能书写,提笔忘字,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现象,成为当下的一种通病。这些

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背离,更是一种抛弃。再看看我们这次参赛的选手,是他们撑

起了传承了发扬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看着他们书写出那么多生僻暗涩的字词,我为他们感到

骄傲,而为自己汗颜。汉字是一门艺术,如果用的好,会达到妙笔生花,会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如果一个

生僻字,说话时来几个,写作时来几个,会让生活更有趣;汉字都有表情,有的漂亮,有的

丑陋,有的恶毒,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意义。所以,我们在读书时,不能囫囵吞枣,只注重

情节,多重复读几遍,多推敲一下字词,会有更深层的体会和理解。 央视的“汉字听写大赛”已经掀起了“汉字书写热”,已经让中国人重新重视汉字,热爱

和弘扬中国文化。同志们,赶快行动起来吧!多读好书,多写汉字。篇五:《中国汉字听写大

会》观后感2篇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2篇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一) 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汉字听写大会,而且放在中央一套的黄金时 段播出,觉得太有必要

了。随着电脑的广泛运用,电脑打字几乎代替了 书写。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生活,人们

的文本阅读时间缩短,汉字书写大幅度减少,人们对沿用了五千年,祖宗传下来的汉字是越

来越陌生了。网络上错别字大行其道,充斥视野,人们已经习惯了错用错写,胡乱代替,外

文符号夹杂其间的现状,甚至有些见怪不怪了,这情形发展下去,不仅仅是有碍于人们之间

的沟通、理解,而是整个民族的汉字书写、运用水平下降,是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降低,此

情堪忧。所以这样的汉字听写大会明白无误地表明: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非常重 视自己的

母语,重视汉字的书写和运用。昨天汉字听写大会上的选题,对于中学生来说,觉得第二轮时段 有的是偏了一些,不是

常用字,常用词语。如 觊觎、眄视、朝觐、踆乌,也可能是设计者出于淘汰选手的考虑,故

增加了难度。我觉得当 务之急是引起人们对三千五百个常用字书写、运用的关注,如推卸眼

花缭乱瓜葛怨天尤人这类字,考一些时下还有着旺 盛生命力的,运用广泛又容易写错的词语

如颤颤巍巍 猕猴黄 疸之类,在题目设计上既有书面语如万马齐喑呦呦鹿鸣美 轮美奂又有口

语如硌牙撂挑子嘎嘣脆,看得出题目设计者是花费了一些心思的,为了引起国人对汉字词语的

关注、学习、运 用,提高正确使用率。多制作这类节目无疑是有益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二)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由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是中央电视

台科教频道于2013年隆重推出的大型国家级汉字听写推广活动,也是全国第一档原创形态的

汉字听写教育类电视节目。现在,越来越多地人依靠键盘等输入工具书写,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机会,正确书写汉字

的能力逐渐下降。如果未来几代人汉字书写能力持续普遍下降,文明传承的品质就会形成缺

损。

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意义,不仅在于选拔出一个榜样式的天才少年,更在于倡导

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做起的价值观,向全社会倡导书写

汉字,保护汉字的意识,倡导爱汉字、爱汉语、爱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从而建立起一项意义

深远的文化传承活动。

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

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

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是本届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学术讲解人,在向记者引用余光中上述话语时 她激动不已:汉字不仅仅是中国人交流信息的符号,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

精神气象。

一个个汉字,就是一个个微缩的中国人。汉字听写大赛在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

的同时,让汉字教育重回家庭、重回课堂,成就一代代不仅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

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国君子,真正做到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篇二:中国汉字听写大赛观后感

《中国汉字听写大赛》观后感 ——章子浩 我和我的好朋友严震宇还有妈妈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们正看着,突然,妈妈说“你俩也来写吧!”

我们便拿起笔开写。第一个词是“xiān qiáo”。我写的是“仙桥”,严震宇写的是“仙硚”。最后主持人宣布了答案,我对了。不过,后来有好多词语都把我们难住了。比如像什么“剀切”“瀦豹”呀,我们都不会写。过后,我在心里总结了一下,得出一句话“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这么多字不会写,真丢人!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现在,我们来谈谈我喜欢的选手吧!我喜欢曾帅,因为他写得快,而且又是对的,非常厉害。

总之,中国汉字听写大赛,让我学会了写许多汉字,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篇三: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感(600字)作文

精选作文: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感(600字)作文 昨天晚上8点我看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我十分震撼。这些和我们一样年纪的青少年,竟然写出这么多我见都没见过的字真令我敬佩。 是啊,现在的社会是网络发展的年代,很少有人再去刻意记这些传承了5000年之久的中国汉字。也没有一些人有着处处留心的好习惯,就连成人面对这些汉字也是束手无策。 而我每次在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时,也总是碰到一些不会的字,也许有人会查字典想办法认识它,也许有人会像我一样对这些字不以为然。不认识几个字又不会影响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正主要理解就行。查字典既浪费了我看书的时间,又很麻烦。尽管我们都知道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可我的惰性总是会战胜我的理智。我知道你们的理由和想法一定是和我差不多的,可我告诉你这是克服养成的我也会好好改善。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就是有着积累的好习惯才成功的。例如说李时珍,他每天都会踏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来收集医学知识,记载在他自己写的一本书本草纲目里。正是因为他的积累,他才记入了中国的史册,永远地活在现代人的心中。 就名人也需积累,更别说我们小学生了。我们现在不应该再保持懒惰的性子,应该善于积累,积累的多了,自然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冠军一定是平常积累知识最多的,也有人为输找客观理由,其实都是错在积累罢了。 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我学会了积累,让我爱上了文字。使我受益匪浅,我建议大家也一起去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相信你们一定也会有收获。初一:沈佳伟

篇一: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感

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决赛

终于迎来了难得的休息日,很久没看电视了,应热心老师的推荐,今晚看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决赛,感受了书写汉字的乐趣和学习知识的快乐,学生们的表现令成人们,令我们这些教汉字的老师们汗颜。在传统文化日渐缺失的今天,需要“一个全民参与的体现主流文化凝聚力、体现国家精神的民俗活动”。引号里的话是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说的。

一个节目的好看不能只是明星、抖机灵搞笑,相比那些我一直唾弃的选秀类娱乐节目,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仅是普及汉语知识的过程,也是对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甚至民俗文化等泛学科学术称谓的普及过程。

在越来越依赖电脑、手机的今天,书写汉字这样传统的教育方式绝对不能够丢掉。

篇二:观汉字听写大会有感

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感

——兼论汉字难学及其优化改进

张马沙1

摘要:当世人都在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叫好的火热时节,笔者从全新视角冷静分析汉字的重大缺陷,列举实例论证汉字是一种难学、难记、缺乏规律性的文字,指出了汉字需进一步改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举例示范了汉字优化的可行性和易行性。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对待汉字也应该有全球视野和未来观点,否则就会固步自封而不醒,把玩破旧而得意,错失良机而不知。 关键词:汉字听写大会;汉字难学缺陷;汉字优化思路

中图分类号:h 文

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13年9月20日(星期五)晚8点,笔者曾看了一场cctv1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因此写下拙文初稿)。节目主持人不时报道着场外成年人的书写正确率“还不到20%”,“只有十分之一!”甚至“没有一个人写对!”“肇”事;“巉”岩;“嵯”峨;“醪”糟;“锱”铢必较;“傩”戏??这些词中带引号的字将参赛者一个个拉了下来。玳“瑁”差点让一位憨厚的男生栽了跟头,没有亮灯的女评委认为“瑁”字右上角不应是“曰”,而是不封口的两短横,节目主持人啧啧连声,认为这个字很“玄妙”??笔者也曾问过周围的朋友看这档节目的感受,大都为自己的汉字书写水平感到悲哀,难过,沮丧,汗颜??甚至觉得自己非常接近“半文盲”。

转眼间,一年又过,“汉字听写大会”卷土重来,如“爨、鬣”之类的“休眠字、死字”也有了粉墨登场的机会??“希望这个节目能唤醒更多的汉字”,主办方通过主持人道出了他们的贡献感和自豪感?? 但是,笔者斗胆从另一个视角提出一个问题:是我们有问题,还是汉字(这种文字体系)本身有问题?由此生发,我们还会想到如下一些问题:这么难记、难学、难写的文字,难道没有进一步改进、优化的必要吗?为什么要拿这样的文字难为我们的孩子,难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五百年后,一千年后,两千年后,汉字就应该这样一成不变吗?中国正在以“孔子学院”的方式向世界推广“博大精深”的汉字,教师们遇到过怎样的困难和尴尬?推广这样一种难记、难学、难写的文字是不是在戕害世界各地的儿童和青少年?汉字有没有可能优化成为一种易学、易记、易写的文字去造福全人类?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前提是,我国的权力主体(政府)和权威主体(学界)对汉字是难学还是易学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明确的回答。

笔者的观点非常明确,汉字不仅难学,而且非常难学,即便不是世界最难文字,也是世界最难文字之一。而其难学难记之处往往正是其缺陷所在,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汉字的主要缺陷并顺便给出解决方案。

二、汉字主要缺陷之

一 ——多音字问题

多音字是外形、结构、笔画都完全相同但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发音(不考虑声调)的汉字。如“长、大、参、调?”等字。据笔者粗略统计,在约6000个当代实用汉字中,多音字(包1作者简介:张马沙(1957-)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九三学社增城支社委员,广东增城市政协委员。 1

括另读、异读、又读、旧读、俗读等)高达20%左右,这是一个不小的比率。

多音字也是汉字难学难记的难点之一,特别是它们给学习者、使用者带来的困惑与痛苦是难言的和巨大的,像上面那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俯拾皆是。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一符多音是落后的、原始的、不科学、不合理的语言文字现象,必须改进。没有这样一种认识,汉字简化、优化,

都无从谈起。

应坚持“一符一音”原则,并尽可能做到“一符一音”。否则,混乱不可避免。对多音字的改造,应坚持“分立应多于合并”的原则,分立的汉字越多,说明我们的“文字语言”越来越科学、精确、严谨、丰富。

三、汉字主要缺陷之

二 ——形声字中的“声”符混乱问题

语言靠声音传递,由听觉辩识;而文字是一种符号,要靠视觉辩识。文字在很大程度上是记录发音的符号,常常要将其从符号“翻译”成声音,最后再由大脑辩识。因此,大脑在接收和处理文字信息时的工作量和负担要比处理声音信息时大得多。如果这种文字符号缺乏规律或过分复杂,大脑就会不堪重负,甚至会导致混乱和出错。

让我们先来看两例高中语文试题:

例1. 下列词语中,带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唾弃 沉睡 千锤百炼 边陲要塞 ....

b. 憔悴 粉碎 猝不及防 出类拔萃 ....

c. 啜泣 拾掇 缀玉连珠 苦学不辍 ....

d. 悼念 泥淖 绰绰有余 掉以轻心 .....

答案见尾注

例2.下列词语中,带点的字读音(不考虑音调)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鹧鸪 辜负 沽名 呱呱坠地 怙恶不悛 ......

b. 甘甜 舔食 蛞蝓 恬不知耻 暴殄天物 .....

c. 飓风 遽然 莴苣 聚众闹事 龙盘虎踞 .....

d. 记忆 法纪 倾圮 肆无忌惮 暨南大学 .....

答案见尾注

看了上面两道题,你有什么感觉?这样的一种文字是科学、合理、规则、好学、易记的文字吗?这样的文字适合向全人类推广吗?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乐意接受并认同这样的文字吗?这些问题的答案,留给读者去琢磨体会。

笔者在这里要指出

的是,这两个例题揭示了汉语汉字难学的最大难点——汉字形声字中大部分表音符号混乱,缺乏规律。为了更准确地描述这种构字法,笔者将形声字改称为“义音字”,这样的字分别由“义部”和“音根”构成,“义部”与“音根”相比,音根更为重要。

如:“定”音系列:锭,腚,啶,碇??等。可是“绽”却例外(当然,还有淀,靛等dian音,为文章篇幅所限,不扩展论述),按照“正确的”读音,“绽”应该读zhan音。于是,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笑话:某领导干部在台上做报告,“??同志们,我们的工作要精益求精,数据要相互衔接,否则,就会出现纰(bi)漏,露出破绽(ding)??”

根据笔者粗略统计和计算,汉字中作音根用的字符约1000个左右,平均每个音根符号的发音为4.8种,最多的是“隹”符,发音多达40种以上。让人难以适从,只能结合义部进行整体单字的发音记忆,也就是死记硬背单个汉字的发音和整体书写,“傩”字就是其中一个。这样的字,难度就太大了,因此一个字被读错的概率极大,久而久之,形成了地区性 2 21

误读,成为方言音的成因之一。

笔者之所以要把音根混乱定位为汉语汉字难学的“最大难点”,是因为汉字中的所谓形声字占全部汉字的比例高达70%以上,但其中仅有一半具有正确发音引导作用,另一半则会误导学习者发出错误的发音。因此,中国人中有很多所谓的“白字大王”,指那些读错音,用错字的人;另一些人则不敢读自己没把握的字,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认识某个字。无论出现上述哪种情况,都让人非常难堪,非常尴尬。顺便说一句,这在拼音文字国家是极少见的,他们遇到不认识的字,基本能正确无误地读出来;再结合大脑语音记忆库中的记录,就可以明白这个单词的含义——除非他的语音记忆库中没有这样的记录。这也就是为什么外国儿童识字速度快,识字学习时间短的“奥秘”所在。读者是否发现,多音字问题和一根多音问题有极为相似之处?只是多音字表现得更加明显,更加纯粹一些;一根多音表现得较为隐蔽一些和更为复杂一些。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一种符号有多种发音”。把这两部分汉字发音问题解决了,汉字难学的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

怎样解决形声字中的“声”符混乱问题呢?要说容易也非常容易(优化汉字的易行性),例如,由国家权威部门规定,“定”只能发ding音,不能再发别的音;“绽”怎么办?改写

②为[纟占],问题就解决了!

四、汉字主要缺陷之

三 ——构字部件庞杂、繁多、非标准化问题

书写汉字如画图画,已经够难了,而汉字的构字部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标准化的,没有名称的,奇形怪状的,笔画繁多的。如“舞”字及其上部和右下部,如“疆”字及其偏旁,且其构字部件多达六七个;再如“登”与“祭”两字的上部,形状相似而笔画却又完全不同(根据《辞海》,登字的另一种写法是采用“祭”字的上部);又如“霸、爆、鬓、礴、簿、餐、谶、鼎、魑、橱、蠢、蹙、戴、羹、蹬、巅、叠、懂、黩、魔、撮、瀚、礅、繁、臀、暨、藏??”等字并非繁体字,亦非冷僻罕见字,全都是通用字,大部分还是常用字。但它们实在令人感觉笔画太多,给书写和记忆都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特别是对幼年学童和外国学习者来说,更形其难。

有些字不仅笔画繁多,而且没有道理,缺乏逻辑。请看下面这个场景:

在某小学的一次语文课上,老师正在讲“鼎”字的含义及其写法,“鼎,是古代一种装酒或食物的容器,与大锅的作用差不多,与鼎有关的成语很多,如三足鼎立??”学生们接二连三地提出了问题:“老师,这鼎里面装的怎么是一个‘目’啊?是一只眼睛吗?古人爱吃眼睛吗?好恐怖哟!”“老师,这鼎怎么是漏的啊?漏鼎怎么能装得了酒啊?”“老师,这鼎怎么有四只脚呀?”“是啊,成语不是说三足鼎立吗?是不是搞错了,应该是四足鼎立呀?”“???”老师懵了。

若构字部件能像现代机器或产品那样,其零部件能标准化,简单化,有规可循,则不致太难。爱因斯坦曾说过:“合理的都应是简单的。”意即能用简单的方法代替复杂的方法达到同样的效果或功能,就是合理的。复杂的汉字应该进一步简化,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简化笔画不应是汉字改革的重点;部分汉字笔画太多只是汉字难学的难点之一,但并不是汉字难学的关键所在。像“鼎”这种在一种发音中与音根无关的字,笔者将它们称为“本音独立字”。在笔者选择的六千多个实用汉字经优化整理后,这种本音独立字只有172个,它们是需要学习者单独记忆的。任何语言文字都有“不规则”现象,从另一角度看,没有“不规则”的点缀,反而会显得单调乏味,只要这种现象不是太多太普遍,是不会造成学习者反感的。② 方括号内的字符为笔者设计的优化汉字,笔者尽可能采用现有汉字构字部件,每个方括号内的内容构成一个优化汉字单字。

3

对于“鼎”字,可以改作[日/凵/川],笔画由12画降为9画;“凵”为容器,而且不漏;容器里有酒,太阳映在里面,所以有“日”;鼎有三条腿,所以是“三足鼎立”;字理清晰,逻辑严谨,而且与原来的“鼎”字有紧密的血缘继承关系,中华文化没有断裂。

即便对于冷僻字、休眠字、死字,也能按照“义音字”原理进行优化,如前面提到的“爨”字,可优化为[火串]。(笔者举出此字,意在表现义音字理论原理的强大功能,并呼应汉字听写大会的用字。) ③

五、汉字主要缺陷之

四 ——部分字差别极微,易混难辨问题

前不久,笔者看到某报纸上有一则报道,意思是说某市开展“扫除错别字,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活动。结果发现市汽车站的“候车室”写成了“侯车室”。

鄙以为,这里虽然写错了一个字,但并不影响其社会实用功能,因为某些汉字实在太相似了,差别太细微了,一般人也就将错就错了。如“戍戌戊”,“己已巳”,“侯候”,“拔拨”,“未末”,“暧暖”,“刺剌”,“佘余”,“汆氽”,“佳隹”,“茶荼”,“徒徙”,“母毋”,“咎昝”,“子孑孓”等等。但作为教书的老师,学汉字汉语的儿童或外国学生,是非得弄清它们的差异不可的啊!太可怕了,只怕需要借助显微镜了。

更有“日曰”瘦肥之同异,因此有了“三日没读书,日字长肥了”的笑话:一个胖墩小学生偷懒“请病假”,三天后回校,大家都笑他又长胖了。课堂上,老师让他读一篇古文,他读道:“孔子曰(ri日),吾日三省(sheng)吾身??”引得满堂大笑。“你们笑什么啊?”一位女同学大声告知小胖墩:


FwR816.COm小编推荐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篇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随着越来越多人用电脑打字,中国人手写汉字的能力正在明显下降。为避免这一趋势进

一步恶化,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暑假里我观看了几期中央电

视台科教频道播放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从中我了解了很多知识并重温了很多自己都不太

确定的汉字,这让我感触很深。看了8月2日央视科教频道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一场),参加队伍是河南、浙江、

新疆和贵州队,最终由浙江队的大师刘浥尘代表浙江成功杀入半决赛,他也因为把“恽(yun)

代英”“尥(liao)蹶子”“神龛(kan)”“核苷酸”“枭首示众”等生僻字词写的完全正确而

出名。观看(第二场)后,我是既兴奋又惭愧。兴奋的是几个队,尤其是云南、内蒙、湖南

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其汉字听写能力之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尤其是内蒙古队的李响悦

同学居然连续12次出场而不败,作为内蒙古队仅剩的独苗,单独一个人送走了两个对手队!

最后失误在“瓤”字上了。在这场比赛中有一个非常常见的词——“癞蛤蟆”,这个词可能人

人都会说都会读,但真正写起来却不见得很容易,在现场的成人团里面也只有30%的人写对

了。惭愧的是我一边看电视,一边同步考自己,结果“成绩”还不如选手。 现在键盘的敲击

代取代了握笔书写,人手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至于“提笔忘字”,一般怪罪于眼下的电脑

打字,尤其是智能拼 音法打字。这也许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必须有爱读书和翻字典的好习惯。遇到提笔忘

字就查,查多了、写多了,就不容易提笔忘字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这次《中国汉字听写大

会》目的就是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篇二:中

国汉字听写大会冠军赛观后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冠军赛观后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冠军赛考官李梓萌 本次大赛全国冠军陆佳蕾昨晚,扣人心弦的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冠军之夜圆满落幕,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

的陆佳蕾和于加敏,分别夺得本次大赛的全国冠亚军。随着比赛的炽热紧张场面,参赛的孩

子们淡定娴熟优雅的表现令我激动不已,不少听写的词使我这个语文教师也有些紧张尴尬,

而有的选手在最后一秒钟竟将别字改了过来,赢得观众和考官、评委们的阵阵掌声和热烈好

评。

试看冠军总决赛涉及的词语:有的不也令我们这些从事了一辈子的语文教师有点手足无措、头冒冷汗吗? 这场比赛进行得好,胜过不少毫无意义的娱乐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由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是中央电视

台科教频道于2013年隆重推出的大型国家级汉字听写推广活动,也是全国第一档原创形态的

汉字听写教育类电视节目。 节目邀请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在内地

受教育的港澳台学生组成32支代表队参加,形成紧张精彩的多场次晋级比赛框架,并共计形

成12期电视节目,每期节目时长90分钟。在中央电视台第10套科教频道暑期档周末黄金时

间播出。

写能力。现在,越来越多地人依靠键盘等输入工具书写,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机会,正确

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如果未来几代人汉字书写能力持续普遍下降,文明传承的品质就

会形成缺损。

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意义,不仅在于选拔出一个榜样式的“天才少年”,更在于

倡导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做起的价值观,向全社会倡导

书写汉字,保护汉字的意识,倡导爱汉字、爱汉语、爱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从而建立起一项

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承活动。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

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

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是本届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学术讲解人,在向记者引用余光中上述话语时她激动不已:“汉字不

仅仅是中国人交流信息的符号,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象。一个个汉字,

就是一个个微缩的中国人。汉字听写大赛在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的同时,让汉字教

育重回家庭、重回课堂,成就一代代不仅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国君子,真正做到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江北宁 中央电视台、国家语委共同举办的大型电视活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终于落幕了。开

始看的时候,感觉很新鲜;仔细一想,有不少问题。我们都不会写的字,要孩子们死记硬背;

孩子们记忆了这些几乎没有用的字,长大成人后再抛弃,这不是折腾吗。 还有一些文言文的

词,现在根本不用,都是一些中国人民早已抛弃的糟粕,也拿出来考学生,这不是折磨孩子

吗。孩子们被逼的背《现代汉语词典》, 这不仅是扼杀孩子们的思想,也是扼杀中国的未来。现在很多孔乙己在鼓吹,每个汉字背后都有文化的积淀;可是他们忘记了现在已经是二

十一世纪,我们写的是白话文。白话文汉字只是一个声音符号;白话文汉字里面什么也没有。例如这次比赛中的一些词:蹚水、趟水;桑葚、桑椹;筢子、耙子;酆都、丰都。字不

一样,都正确;这就说明白话文汉字只是一个声音符号,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积淀。 还有主考官们读的那些文言文,根本不是人说的话;别说听的人不懂,读的人也不懂装

懂。例如:主考官郎永淳先生读,圩顶篇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感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感 姓名;蔡自强 指导老师;熊杰 当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科学的时候,我发现人

们的生活逐渐被各种科技产品所代替:出门不用走路,有摩托车、汽车等;做饭不用烧柴,

有煤气、天然气等;汉字不认识可以上网查??科技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原本熟

稔的本土文化却在慢慢淡出视线,直至消失殆尽。汉字是我们中国人最为重要的发明,它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文化得以源远流长,

由此而诞生的书法也千变万化,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伴随古老的

中国走至今天,直至演变成中国符号。但是,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汉字书写慢

慢在我们的生活中退化。中国引以为豪的书法慢慢丢失。电脑是汉字的最大杀手。以前,我们不懂的字词,我们可以查字典,然后用手书写,以

增强记忆;跟远方的亲朋好友交流,要用书信的方式;写书写论文等都是用笔书写。可是,

电脑的普及,这一切全都变了,所有的用笔书写的东西全都可以在键盘上代替。汉字,你还

会多少?

最近,央视开播了一档以听写汉字为主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这档节目里,

主持人报的这么多字词,全中国有多少人可以写下来?我看没几个!许多人在收看这个节目

的时候,也跟着参赛选手一起写,但是却屡屡被拦住!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文字都不

能正确书写,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龙的传人?有什么颜面屹立于世界之林? 我们整天上网,做什么事都依赖网络!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民族瑰宝,全都被束之高阁!

而外国人却在狂热地学习着它们,有很多人比我们写得好得多!我们难道不为之汗颜?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一个中国人,汉字书写不该丢失!

不要等到中国文化在异国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却丢失了自己!篇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

后感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篇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汉字听写大会,而且放在中央一套的黄金时段播出,觉得太有必要

了。随着电脑的广泛运用,电脑打字几乎代替了书写。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生活,人们

的文本阅读时间缩短,汉字书写大幅度减少,人们对沿用了五千年,祖宗传下来的汉字是越

来越陌生了。网络上错别字大行其道,充斥视野,人们已经习惯了错用错写,胡乱代替,外

文符号夹杂其间的现状,甚至有些见怪不怪了,这情形发展下去,不仅仅是有碍于人们之间

的沟通、理解,而是整个民族的汉字书写、运用水平下降,是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降低,此

情堪忧。所以这样的汉字听写大会明白无误地表明: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非常重视自己的

母语,重视汉字的书写和运用。 昨天汉字听写大会上的选题,对于中学生来说,觉得第二轮时段有的是偏了一些,不是

常用字,常用词语。如“ 觊觎、眄视、朝觐、?乌”,也可能是设计者出于淘汰选手的考虑,

故增加了难度。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引起人们对三千五百个常用字书写、运用的关注,如“推

卸”“眼花缭乱”“瓜葛”“怨天尤人”这类字,考一些时下还有着旺盛生命力的,运用广泛又

容易写错的词语如“颤颤巍巍” “猕猴”“黄疸”之类,在题目设计上既有书面语如“万马

齐喑”“呦呦鹿鸣”“美轮美奂“又有口语如“硌牙”“撂挑子”“嘎嘣脆”,看得出题目设计者

是花费了一些心思的,为了引起国人对汉字词语的关注、学习、运用,提高正确使用率。多

制作这类节目无疑是有益的。

篇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电脑时代提笔忘字,只敲键盘忘记笔杆”,这是一则新闻的标题。俗话说,字如其人。

手写汉字直接体现着个人的才情性格、传递着个人的思想情感,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心生

温暖。然而,随着电脑普及、网络覆盖,以往的日常笔写被取而代之。我们会提笔忘字,突

然发现手写出来的汉字竟然如此不耐看。 以前,我们主要通过写信进行沟通,在工作上也需要经常手写;而现在,打电话、发短

信、上网聊天都可以交流,工作上也主要依赖电脑来办公,以前繁琐的文件整理,现在用电

脑就可以轻松解决,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键盘一“敲”、鼠标一“点”,字库里的汉字就蹦出

来,省心又省力。当欣然陶醉科学技术之时,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的书写能力正在退化。

“今天,你还会写字吗?”这个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今天却成了问题。 我还发现平时好多中学生聊天时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打错了字也不改正,而人家 的解释却是,网络聊天讲究的是速度,假如改正过来,结果回话慢了,就会被人家说得

很苛刻。于是,在一味追求高效的心理驱使下,语言文字的质量就这样被忽视了。 在写字比赛过程中,有部分学生还存在倒笔画现象。对于写书法的人来说每一笔一画都

有起笔和落笔,有轻有重,笔顺对于结构来说很重要。所以说写字笔顺还是要从小给予重视。央视汉字听写大会通过对键盘时代书写能力下降这一现象的提示,迅速唤起全民文化自

检热潮,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不丢下手写汉字。篇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这段时间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自始至终像磁石般吸引着我,我是每期必看,每

次都号召家人讨论书写,看似常见的汉字书写却让我们每个人都着了迷。不仅为选手鼓掌赞

叹,而且也为他们惋惜。这场“汉字听写大赛”既提升了人们传承发扬汉字文化的信心,同

时有力地扩大汉字文化的影响。它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大餐,更是一种可贵的开拓和创新。现如今无纸化的办公,键盘时代的天下。汉字离我们大家越来越远,一些耳熟能详的汉

字只能认读,不能书写,提笔忘字,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现象,成为当下的一种通病。这些

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背离,更是一种抛弃。再看看我们这次参赛的选手,是他们撑

起了传承了发扬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看着他们书写出那么多生僻暗涩的字词,我为他们感到

骄傲,而为自己汗颜。汉字是一门艺术,如果用的好,会达到妙笔生花,会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如果一个

生僻字,说话时来几个,写作时来几个,会让生活更有趣;汉字都有表情,有的漂亮,有的

丑陋,有的恶毒,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意义。所以,我们在读书时,不能囫囵吞枣,只注重

情节,多重复读几遍,多推敲一下字词,会有更深层的体会和理解。 央视的“汉字听写大赛”已经掀起了“汉字书写热”,已经让中国人重新重视汉字,热爱

和弘扬中国文化。同志们,赶快行动起来吧!多读好书,多写汉字。篇五:《中国汉字听写大

会》观后感2篇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2篇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一) 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汉字听写大会,而且放在中央一套的黄金时 段播出,觉得太有必要

了。随着电脑的广泛运用,电脑打字几乎代替了 书写。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生活,人们

的文本阅读时间缩短,汉字书写大幅度减少,人们对沿用了五千年,祖宗传下来的汉字是越

来越陌生了。网络上错别字大行其道,充斥视野,人们已经习惯了错用错写,胡乱代替,外

文符号夹杂其间的现状,甚至有些见怪不怪了,这情形发展下去,不仅仅是有碍于人们之间

的沟通、理解,而是整个民族的汉字书写、运用水平下降,是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降低,此

情堪忧。所以这样的汉字听写大会明白无误地表明: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非常重 视自己的

母语,重视汉字的书写和运用。昨天汉字听写大会上的选题,对于中学生来说,觉得第二轮时段 有的是偏了一些,不是

常用字,常用词语。如 觊觎、眄视、朝觐、踆乌,也可能是设计者出于淘汰选手的考虑,故

增加了难度。我觉得当 务之急是引起人们对三千五百个常用字书写、运用的关注,如推卸眼

花缭乱瓜葛怨天尤人这类字,考一些时下还有着旺 盛生命力的,运用广泛又容易写错的词语

如颤颤巍巍 猕猴黄 疸之类,在题目设计上既有书面语如万马齐喑呦呦鹿鸣美 轮美奂又有口

语如硌牙撂挑子嘎嘣脆,看得出题目设计者是花费了一些心思的,为了引起国人对汉字词语的

关注、学习、运 用,提高正确使用率。多制作这类节目无疑是有益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二)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由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是中央电视

台科教频道于2013年隆重推出的大型国家级汉字听写推广活动,也是全国第一档原创形态的

汉字听写教育类电视节目。现在,越来越多地人依靠键盘等输入工具书写,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机会,正确书写汉字

的能力逐渐下降。如果未来几代人汉字书写能力持续普遍下降,文明传承的品质就会形成缺

损。

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意义,不仅在于选拔出一个榜样式的天才少年,更在于倡导

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做起的价值观,向全社会倡导书写

汉字,保护汉字的意识,倡导爱汉字、爱汉语、爱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从而建立起一项意义

深远的文化传承活动。

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

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

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是本届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学术讲解人,在向记者引用余光中上述话语时 她激动不已:汉字不仅仅是中国人交流信息的符号,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

精神气象。

一个个汉字,就是一个个微缩的中国人。汉字听写大赛在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

的同时,让汉字教育重回家庭、重回课堂,成就一代代不仅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

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国君子,真正做到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篇二:由汉字听写大会引发的感想

由“汉字听写大会”引发的感想

近期,中央电视台出现了一档风靡全国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其实我也是粉丝之一。这档节目以其新颖的体裁,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实际是一场场汉字书写大赛,由各个省市的学校派出几位优秀的代表来参加比拼。节目中充满趣味与悬念,而且台下的观众也能参与到比赛中来。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让所有的观众在观看比赛的同时普及对汉字文化的了解。

但是,这个节目也让我从心底感到一阵惶恐。汉字本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可是,我们现在对它还有多少了解?试问,你可以把那些笔画复杂的汉字写出来吗?你能说出它的历史吗?还有,现在的人们汉字书写水平严重退化,一些词语人们早已淡忘。也许,大多数人都会把原因归于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但是,我却不认为是这样。科技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这是必然的。我们不能将所有过错都归于它。而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人们不再注重于对书的热爱和对文化的追求。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已经有很多人重视起这个问题来,他们也在呼吁大家加强对汉字文化的,国家的文化是不能丢的。包括现在一些电视台举行一些关于“重拾笔墨”的活动,让人们拥有平台去了解汉字。这些都让我重新有了信心,也让我坚信未来热爱及懂得汉字文化的人会越来越多,会有更多的人去主动的学习汉字。

俗话说,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娃娃抓起。作为祖国花朵,未来栋梁的我们,更应该去主动的学习及了解汉字,不要让汉字只留在键盘的敲击声下,而要让它留在我们的笔下,留在的心里。

篇三:中国汉字听写大赛观后感

《中国汉字听写大赛》观后感 ——章子浩 我和我的好朋友严震宇还有妈妈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们正看着,突然,妈妈说“你俩也来写吧!”

我们便拿起笔开写。第一个词是“xiān qiáo”。我写的是“仙桥”,严震宇写的是“仙硚”。最后主持人宣布了答案,我对了。不过,后来有好多词语都把我们难住了。比如像什么“剀切”“瀦豹”呀,我们都不会写。过后,我在心里总结了一下,得出一句话“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这么多字不会写,真丢人!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现在,我们来谈谈我喜欢的选手吧!我喜欢曾帅,因为他写得快,而且又是对的,非常厉害。

总之,中国汉字听写大赛,让我学会了写许多汉字,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4篇


导语:我们的教育节目汉字听写大会其对我们的印象是很深刻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4篇,欢迎借鉴!

篇一: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昨天晚上,我观看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十分激烈,有四个参赛队,每队按照顺序上前答题,当主持人报完题,选手在规定时间内答题,答对者进入下一轮,答错或未来得及答题者淘汰。

在比赛开始前,有一位点评嘉宾说:“汉字终又得到了重视,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的载体更是中国在往名族复兴的道路上走。”比赛开始了,只见甘肃队的张琼同学首先答题,主考官报出题目“意蕴”,而她却写成了“意韵”,很遗憾,她答错了。比赛一开始就有人答错题,我真为其他人担心。然后是江西队的王雅芝,她的题是“扼腕”,回答完全正确。

过了一会儿,是吉林省的宋佳麟答题,当主考官报出“浑天仪”时,我认为挺简单的。一开始她写对了,却又把“浑”给改了,真为她感到可惜,她完全可以回答正确,却因为一个顾虑而写错了。我觉得我们在书写汉字时,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第一感觉往往是正确的,也要多读,多练,多看一些书籍,遇上不会的要查字典理解,多读几遍,背出,这样才可以写更多汉字!

然后是甘肃队的王伟广,他的题是“蚯蚓”,当他写完检查一遍后,交了题目,完全正确。这给已经淘汰了一员的甘肃队带来一些信心,希望能他们走到最后。

要想学得更多字,光在课堂上学可不够,要在课后积极的学习,多读书籍,让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认识这些别人不认识的字,当别人问你这字怎么写,怎么读时,你才能骄傲地回答出。也要去大自然中探索,有什么好奇的,回家查阅,这样也能学习更多汉字。

观看一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能学会一些词语的写法,更能知道人生学习道路上的道理,可谓是两全其美。

篇二: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最近在铺天盖地的选秀活动中,有档节目很有意思,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乍一听上去很容易,字谁不会写啊,但就这简简单单的方块字难倒了众多英雄豪杰。

不过回想近几年,自从进了大学,动笔写东西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要么是写些公式或是划重点,感觉考试周那么短短几天,写的字绝对超过了前几月的字总和。有时侯上课记笔记突然又不会写的字,轮廓就在脑海里,但就是写不出来,就直接掏出手机输入法查得了,在平时也是打字居多,什么难写的字打下拼音就一目了然,字典什么的早就积上一层灰了。

有人说是因为如今大量的错别字充斥在网上,浮躁和草率,造成了这点;有人说这是键盘打字留下的后遗症,过度的依赖,字已无神。但我认为是我们失去了对汉字的敬畏,不再去理解每个汉字的深层意思,而只是把其当成一个符号,一个用来沟通表达的工具。

其实,汉字,在神话传说中诞生,天神授意,仓颉造字。从远古的大山里走来,山河为骨,日月为魂。从那些穿越历史长河的石头,兽骨,彩陶之上,依稀可见当年古老的祭祀,顶天的英豪,远古的传说。

汉字,站着是一首首诗,躺着是一篇篇文。诗人填词赋雅,歌以咏志;作家抒情咏志,挥斥方遒。汉字的美,醉倒了多少文人骚客,痴迷了多少红粉知己。

诗情,书韵,文美,在汉字的承载上相互辉映,升华了精神,开阔了视野,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个字一方天地,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源根,中华血脉的魂。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书写文明的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篇三: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星期五晚上又播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三场复赛,这可是我最爱看的节目之一。参加本场比赛的有湖北省襄樊市第四中学代表队、山西省实验中学代表队、青海省西宁市虎台中学代表队和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代表队。

参加本场比赛的小选手势均力敌,比赛进行得很紧张,一个很小的失误有可能就会引发场上比赛形势的大反转。襄樊四中代表队的初赛成绩名列前茅,他们的准备极充分。但就是因为一些听上去很简单的词汇,形势发生了巨变。其他三支队伍稳扎稳打,但失误还是不少。这场比赛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广东队的罗弋洋,他的爸爸是一位语文老师,每天都给他复习很多词语。这次他一个人独挑大梁,战斗到了最后,最终带领着自己的队伍杀出重围闯进了半决赛。我真的很佩服他。

本场比赛跌宕起伏,有高手的精彩“表演”,也有反复涂改但最后时刻写对的幸运儿,还有写不出字的淘汰者。每当 听到倒计时的声音的时候,我就特别地紧张。至于本场听写的词语,难度也比前几次增加了,我一个也不会,哎!

这个节目太好了,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汉字和中国文化。我想以后也去参加比赛。

篇四: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昨天晚上8点我看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我十分震撼。这些和我们一样年纪的青少年,竟然写出这么多我见都没见过的字真令我敬佩。

是啊,现在的社会是网络发展的年代,很少有人再去刻意记这些传承了5000年之久的中国汉字。也没有一些人有着处处留心的好习惯,就连成人面对这些汉字也是束手无策。

而我每次在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时,也总是碰到一些不会的字,也许有人会查字典想办法认识它,也许有人会像我一样对这些字不以为然。不认识几个字又不会影响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正主要理解就行。查字典既浪费了我看书的时间,又很麻烦。尽管我们都知道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可我的惰性总是会战胜我的理智。我知道你们的理由和想法一定是和我差不多的,可我告诉你这是克服养成的我也会好好改善。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就是有着积累的好习惯才成功的。例如说李时珍,他每天都会踏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来收集医学知识,记载在他自己写的一本书本草纲目里。正是因为他的积累,他才记入了中国的史册,永远地活在现代人的心中。

就名人也需积累,更别说我们小学生了。我们现在不应该再保持懒惰的性子,应该善于积累,积累的多了,自然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冠军一定是平常积累知识最多的,也有人为输找客观理由,其实都是错在积累罢了。

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我学会了积累,让我爱上了文字。使我受益匪浅,我建议大家也一起去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相信你们一定也会有收获。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颇受大家喜爱的电视节目,每年春节期间播出,到今年已经是第四年了。二、三季和今年的第四季我都从开始看到了结束。比赛过程我就不重复了,重点在这里与同样热爱诗词的朋友们分享我的感受。

诗词是很丰富多彩的,古人在诗词中囊括了所有的知识。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和各种文学都能在那巧妙的字里行间找到。人的性格、外貌、心理、动作都被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在诗词里生动地体现,让人仿佛重新回到了那个时代,与诗人见面。

读诗词重在体会作者的意念和情绪。他们有的欢乐、有的感伤。有的沉浸在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中,有的又带着无限的豪迈奔放。读懂了这些,才能算真正读懂了一首诗。

光会背诗和知道诗意是不行的,还要了解创作背景、诗人生平和有关的知识。考题也不单只考背诗,还会考诗中的人、物体和地名。这些如果都要熟记的话,是非常难的,所以说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选手答题是有技巧的。如果人人的诗词水平都差不多,懂得答题技巧的人肯定更胜一筹。有一些选择题,即使没读过那首诗,也可以知道答案。这就靠生活经验和平时在文学方面的积累。几位评委老师总是给人一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晓的感觉。因为他们读很多书,尤其是古文,而且读了已经确定的、有用的知识就牢牢记住,这就是他们的过人之处。

上台答题,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有足够的胆量。我看到许多选手就是因为怯场,而发挥失常。还有人因为急躁而在抢答中失误,给对方送分。这都是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结果。

以上是我看完之后得到的想法和结论,与大家分享。另外,《中国诗词大会》是如此的精彩,我相信,如果它再播出十季,我便会再看十季!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


似乎从刚掌握语言开始,我们就在读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些大概是大多数人的启蒙诗词。那个时候的我们,也许并不明白自己所念诵之诗的意味,只觉得朗朗上口。我有时候也会想,我们为什么要品读古诗文呢?在我看来,学诗固然重要,但它们最后不应该只成为我们年少时试卷上的分数。

“生命太短暂了,以至于我们只能选择和那些伟大的书生活在一起”。列奥〃施特劳斯如此感叹,好的诗句常被人形容如画一般引人入胜,寥寥数字,既可表现“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雨中美景,又可抒发“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烦忧,既可吟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悲壮,又可流露“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释然。从诗中,我们不仅仅为了获得知识,更为了一种感动。那些打动无数先人的墨迹,今天依然令人动容,我想,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积聚的力量吧!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查阅相关资料后了解到这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

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古人的智慧,从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在认真观看节目之后,有如下一些领会感悟。

首先,地位高。《中国诗词大会》是在新春佳节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如此高调推出这一节目,充分体现了央视对我国诗词文化的高度重视。节目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任主持,著名学者担任点评嘉宾。央视此举,对弘扬传统文化、普及诗词知识无疑是一件大好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次舞台尝试。

其次,形式新。《中国诗词大会》在为数不多的诗词类电视节目中匠心独运,参赛选手下至7岁小女孩,上到花甲老翁,涵盖了大学生、中学生、警察、教师、外国人等,各类诗词达人集聚一堂,场面十分震撼,体现了一全民参与的宗旨。每位上台选手与“百人团”同时听题答题,最后以击败百人团的人数为选手分数,从而选出擂主。这场形式上颇有创新意味的诗词“比赛”活动,带给了我们一场难得的诗词视听盛宴和国学享受。

再次,手段妙。《中国诗词大会》做到了宏大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象展示。它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

最后,选手强。参赛选手身份不尽相同,但依然是卧虎藏龙,人才辈出。最让人吃惊的当属第一位出场选手、

刚满七岁的女孩李尚荣,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敢来面对百人团的挑战!但李尚荣真的没有让人失望,她一路过关斩将,沉稳答题,落落大方、出口成章的气势一下就震住了所有人,就连康震老师都对她的诗词储备量赞叹有加,面对这个小才女,我们这些碌碌无为的老观众如坐针毡,汗颜自愧。还有最让人叹服的,要数首期节目中来自四川的无臂小伙彭超了,首次亮相答题夺得擂主,被称为“古诗词学霸”。就是他,幼年失去双臂,连续两次参加高考,去年以603分的成绩被四川大学法学院录取,节目主持人董卿在听了彭超的故事和他用脚参加高考取得高分后,给出了一个大大的赞:“你很棒,你站在这里,用一种乐观和坚韧的态度面对你的人生,给了很多人鼓励”。我想,“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概就是在形容他们这样的气质吧。

这样的一档节目,也许不能助我立马成为诗人,但它可以带我体会最经典的中华诗词风范。闲暇之余,若能陶冶心灵,岂不妙哉?

最后奉上电影《死亡诗社》里对诗的诠释:“我们读诗、写诗不是因为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工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啊。”

愿我的生活,常有诗相伴。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

《中国诗词大会》的观后感


近日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起了众多的关注,下面是小编特意整理的最新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心得集锦,供各位阅读,希望内容让您有有所收获。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最新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心得范文一:

这是一个有趣但是很难持续火下去的节目。

目前来说,考题大部分来自中小学课本里的诗词,正因如此,才能让观众有参与感,吸引更多的观众。但是举办的场次多了就会面临一个困境:如果增加难度,势必会流失观众降低收视率;如果维持现状,常见诗词考来考去会极大地降低节目的可观赏性。

所有立足于传播知识的媒体、自媒体,面临的困境是类似的:有趣而且浅显的知识总是很容易被发掘干净的。科教频道刚开播的时候干货满满,没过几年就开始把历史当故事讲;等几个主讲人把大家熟知的几个朝代反反复复讲了n遍的时候,科教频道已经没几个跟科教有关的节目了。

你第一次看到知乎上有人用球把平面压弯来表示引力引起时空弯曲,告诉你旋转两圈回到原地代表自旋1/2觉得好新鲜,但是几年过去再看到这些就腻味了感慨越来越水。

道理是一样的。

最新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心得范文二:

制作第一季时,颜芳和她的团队整整工作了600多天,修改了20多版。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曾获得第22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综艺栏目奖。

为了第二季更进一步,制作团队在2016年又付出了更多努力。

创新不易,靠的是电视人的觉悟,为电视人的志气而战。作为国家电视台,也有责任去担当。阚兆江说。

第一季的时候出题范围局限在唐宋,第二季入选节目的诗词则从《诗经》到毛爷爷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文学史。

内容设置是《中国诗词大会》最大的难点。作为一档大众电视节目,诗词太简单和太难都吸引不了观众,必须做到熟悉又陌生,不能离观众太远,也不能离观众太近。

比如有一道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说的哪个节日,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是在说重阳节,这时候观众就会有知识上的满足感,能把观众黏住,让他有参与感,形成一种与节目与选手的互动。

最新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心得范文三:

连续看了三天第二季诗词大会了,之前的第一季也断断续续看了一点,在此说说我的感受。

第一部分:百人团一起答题

就是大家普遍认为比较简单的答题部分,有填字题、挑字题(九宫格)、给下句说上句题、选择题、挑错字题。从题型来看还是比较全的。另外,题比较简单,基本都是小学、中学课本里的诗词。我认为这一部分是为了普及用的吧另外观众在电视机前也可以一起互动,还挺好玩的。我觉得那个用箭射向屏幕的地方有点浪费时间,不过可能是为了舞美和答题者的悬念而设的,另外让结果比较直观。

第二部分:飞花令

这个就比较考验选手的诗词储量了,就是给一个字(这三天的字分别是花春月)然后说出带有这个字的诗词,直到一方说不出来为止。这个我基本就不太行了,所以看的时候就各种膜拜,另外给予我力量(突然中二什么鬼 )去背更多的诗词。看的时候我以为我爸会跟我说:你看看人家,都是十六岁,这么厉害,你行吗??但意外的是,他居然没说 ......

第三部分:抢答题

这个前几道题还挺有意思的,是边看画边猜诗,还要求比较高的想象力吧,反正选手答题时应该挺惊心动魄吧...后面的选择题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了,主要是看选手的心态和抢题的速度,看得也有点揪心

从赛制来说,我比较困惑,因为从第二季第二场来看,四位选手都是答满了九道题的,就是看百人团的发挥,感觉有那么一点点不公平。但又说不出来哪里不对劲。但我觉得整体的赛制还可以(就是选百人团中最强的和第一轮胜出者玩飞花令,然后胜出者再和擂主比拼,最后再选出百人团的四个人进行下一场的比拼)关于赛制,大家还可以多加探讨。

关于舞台的设计和效果

我感觉很美,还有潺潺的流水,感觉很有意境,背景板的图画也在不停变幻,有明月夜、有带有荷花的池塘、有枫叶 本来想上图,但没找到,真是抱歉

关于点评老师

有康震老师、王立群老师、蒙曼老师。讲解的都很棒!我最喜欢听讲解了!康震老师很幽默,我也超喜欢王立群老师!听完讲解之后我对诗词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只是背下来就可以了听三位老师的讲解是我看诗词大会最大的收获了。另外,董卿主持得也很好,感觉她的诗词储量也不错(虽然应该有提前准备好的资料,那人家也很厉害啊啊啊)啊忘了最可爱的郦波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