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计划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度工作计划 > 导航 > 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度工作计划

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

为了能够更好的靠实工作责任,帮助大家高效的提高工作效率,那么就是时候为自己的工作计划作准备了。工作计划有利于我们达成人力和时间上的最优匹配,怎么改善自己的工作计划?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佛南村位于涪江大道、绵渝高等级公路两旁,与太和镇县城相连接,有老鸦山风景区、长岭岗森林公园,678.4亩名优水果,郑葛无公害大型养猪场在辖区内。是太和镇旅游观光农业、无公害养殖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交通条件很好。为了加快我村经济发展步伐,实现全面小康建设,根据我村实际情况,现将我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村现有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51人(其中:农业人口1017人),1040户,劳动力1685个,耕地面积1061.4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678.4亩,两季田150亩,旱地233亩),三湾塘2口,面积35亩,堰塘4口,面积24.5亩,蓄水池8口,面积4亩,村、社机耕道路共5500m,提灌站两处,支部+协会成立了两个(佛南村党支部+郑葛养猪协会,佛南村党支部+欣榆种养殖协会)。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全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面向市场调结构,增收富民建新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六通三化”战略。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我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三、规划原则及总体规划 (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建设商品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业产业化 我村地处县城郊,绵渝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离前锋渠较近,坚持以全方位发展城郊特色区域经济,抓好基地建设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以扶持大户,打造龙头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为途径,提高农产品品质,以实施“种、养、加”一条龙为手段,打造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经营效益。以蔬菜、水果、花卉、养殖、观光农业等五大支柱为重点,抓好五大基地建设。 1、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300亩,实现亩平收入3000元,人均收入800元。 2、建设优质水果基地,引进油桃、丰水梨、大五星枇杷、日本青见柚等优良品种,对现有果园进行品种改良,建立600亩优质水果带,实现亩平增收500元,人均增收100元以上。 3、建立旅游观光农业基地,以老鸦山、长岭岗为重点,建立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实现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4、建立花卉基地,瞄准城乡消费时尚,抓住城市发展扩张机遇,以十二联社刘兴元花园苗圃,长岭岗森林公园为重点,建立35亩花卉基地。 5、建设畜禽养殖基地,围绕一村一品,以郑葛养殖园为中心,建立优质肉猪养殖基地,发展年出栏肥猪100~500头大型养殖大户30户,年出栏50~100头中型养殖户85户,每年实现人均增收800~1500元。 (二)以“六通三化”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小区建设、农村新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工作,狠抓民营经济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全面发展 第一,实施“六通三化”工程。 力争20xx年底,高质量、高标准地实现我村路通、水通、电通、气通、光纤电视通、电话通、基础设施建设达小康标准。 1、“路通”工程,建设上山公路两条,第一条是老鸦山上山公路6000m,第二条是长岭岗上山公路2500m,宽6m的水泥路,13联社户道路硬化2500米。 2、水通工程,建抽水站两处。 (1)老鸦山三级提灌站,前锋渠提水(包括生活用水设施、森林用水)一级站6寸管350m,二级站5寸管300m,三级站4寸管250m,蓄水池6口,3000m3,灌溉面积1200亩,其中,果园面积350亩。 (2)长岭岗二级提灌站、前锋渠(5社地段)提水(包括生活用水设施,森林用水),一级站6寸管180m,二级站4寸管250m,蓄水池3口,1500m3,灌溉面积450亩,其中果园面积100亩, 3、电通工程,至20xx年全村达到小康社会的农村电气化标准。 4、“气通”工程,实施沼气化战略。全村沼气池入户、改厨、改厕率达80%以上,现已规划沼气池100口,基本淘汰农村生产和生活用柴草和蜂窝煤。 5、“光纤电视通”工程,20xx年,全村光纤电视入户率达99%以上,互联网入户率40%以上,“农络网”开通至社和农户。 6、“电话通”工程,全村安装固定电话达90%以上。 第二,建设农村新村。 城市小区建设:20xx年入住达70户,20xx年入住达270户,20xx年入住达500户,20xx年入住达850户,城市开发合作社安置完毕。 新村建设:20xx年新建5户,20xx年达30户,20xx年达60户,20xx年达100户。 第三,大力实施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 1、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每年1000人次,失业安置1000人,实现人均收入4500元。 2、劳动力输出1300人,实现全村人均增收1000元。 第四,发展民营经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1、个体工商户现有50户,每年递增20户,20xx年达130户。 2、私营企业现有19户,20xx年新增2户,20xx年新增3户,20xx年新增5户,20xx年达40户。 3、招商引资20xx年引进2户,20xx年引进2户,20xx年引进2户,20xx年引进4户。 四、社会发展规划。 1、严格控制无计划超生二胎,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出生率,把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2、搞好我村教育事业,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党的知识,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学习好“四五”普法和有关法律、法规。 3、切实搞好文化事业、广播、电视事业、医疗卫生,使我村精神文明健康发展。 4、经常了解掌握群众的疾苦,关心他们生活、生产,把农村社会低保、救灾救济落实好。搞好拥军优属的慰问工作。认真宣传殡葬改革,严禁土葬。 5、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利用各种会议、广播会议经常讲、经常抓,安全工作每时每刻都不能放松。严禁乱修乱建、不审批就建。 6、继续做好新村建设工作,严禁一户两基,切实搞好合理规划。做到先拆旧房,后建新房,不占用耕地的原则。 五、主要措施 1、成立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领导班子 组 长:谢履均 副组长:谢福德 成 员:谢常海 童万春 罗国清 2、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3、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4、广泛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广交天下朋友,招商引资和吸收民间闲散资金,共同开发建设。 4、加大我村自然资源、区域优势的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给予投资者最优惠政策。 5、大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调解民事纠纷,服务于开发建设。 六、需要解决的问题 1、水利基础设施脆弱 (1)现有塘库堰蓄水设施陈旧、老化,急需整治; (2)现有灌溉渠道渗漏严重,急需整治; (3)因城市开发,急需搬迁两处提灌站; 2、机耕道路硬化3.5公里[原南井沟村2社(郑葛养殖场)~3社~4社~老鸦山]。 3、城市开发后,小区建设进程缓慢。 4、城市开发后,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严峻。 5、养殖大户缺流动资金。 以上各项发展规划,村党支部、村民委在上级党政的正确指导,在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全体村民的支持下,通力协作,形成合力,与时俱进,一定能够完成各项任务。 附:太和镇佛南村小康规划表 党支部 村委会 二OO四年七月十三日 太和镇佛南村小康规划表 单位:万元 项 目 20xx年 20xx年 20xx年 20xx年 备注 一、总产值 2083 2336 2596 2810 1、农业总产值 150 205 320 435 (1)种植业 80 90 100 110 (2)养殖业(含牧业) 60 100 200 300 (3)渔业 4 6 8 10 (4)林业 6 9 12 15 2、工业总产值 1932 2129 2273 2370 (1)劳务输出 265 300 350 400 (2)个体工商业 200 220 250 270 (3)私营企业 667 729 750 755 (4)民营企业 600 660 673 675 (5)其它行业 200 220 250 270 3、村集体经济收入 1 2 3 5 二、总费用(成本) 1834.03 1985.33 2092.78 2116.4 三、农民经营所得 248.97 350.67 503.22 693.6 四、农民从集体再分配收入 120 120 120 120 五、农民所得总额 368.97 470.67 623.22 813.6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628 4628 6128 8000 注:本表农业人口1017人 20xx年7月2日
****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

Fwr816.Com推荐阅读

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


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

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

为了认真贯彻县委、县府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丘区示范县及全县农村工作流动会议精神,加快全面小康示范点建设进程,促进全镇于20xx年全面达小康的奋斗目标的实现,结合实际,特制定磨咀村11社全面小康示范点建设发展工作规划。
一、基本情况
磨咀村11社地处县城西,离县城3公里,座落在山青水秀的龙泉山下,全社共有农户32户,合计127人,劳动力67人。现有耕地面积76.7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8.2亩。20xx年人均纯收入3081元。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以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调结构,增收富民建新村,大力推进“六通三化”战略,积极探索依托县城,服务城市,发展自我的新路子,力争于20xx年实现全面小康。
三、奋斗目标
到20xx年,通过4年左右的时间,把该社建成我镇的全面小康示范社,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生态资源实现由简单利用型向可持续发展的跨越,初步形成蔬菜、水果、养殖以及劳务四大支柱产业;人民生活实现由初级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20xx年,蔬菜基地达20亩,优质水果30亩,发展种养大户达5户,引进推广新品种4个,推广适用新技术2项,劳务输出25人,农民新村修建户达30,沼气池达95口,全社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20xx年,建设蔬菜基地达40亩,加大对30亩优质水果基地的管护、增效,发展种养大户达10户,引进推广新品种3个,推广适用新技术2项,劳务输出达45人,农民新村修建户达70,全社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
20xx年,全社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达到全面小康建设标准。
四、发展模式及经济支撑点
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逐渐淡出传统农业,发展城郊特色经济。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六通三化”为重点,以“三个转变”为动力,扶持大户,建设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生活小康化。
1、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由于城市扩展,蔬菜基地大量被征占,充分利用该社离县城较近的有利条件,建立成片优质蔬菜基地20亩,发展种植大户3户,实现亩平产值4200元,全社增收8.4万元,人均增收700元。
2、发展名优水果基地。转变观念,将原有荒破28.2亩退耕还林未挂果的果树,进行品种高换改良,并加强管理,全社年增收5万元,人均增收400元。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利用该社群众庭院,发展名优水果、花卉。新发展农家乐户2户,年收入2万元,人均增收150元。
4、搞好养殖业的发展。坚持一村一品,一社一色的指导思想,利用庭院和在水果树下发展养殖业,做到上面有优质水果,下面有鸡、鸭、鹅群,促进毛猪、耕牛、养蚕全面发展,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
5、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我地借离县城近的优势,抓好农村劳动力输出和就地转移,每年力争输出劳动力45人,人均增收20xx元。
6、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六通工程”为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路通”,力争在20xx年内,修建社至龙泉路的主要路段1000米水泥路,进一步完善到各户的水泥路工程。二是“水通”,整治排灌水渠20xx米,利用拦田堰的有利条件,开发10亩田面积的蓄水量,做到能渔、能灌、能养殖,促进全面发展。三是“气通”,新建沼气池32口,做到用沼气参建户100。四是“光纤电视通”,实现光纤电视入户率达100。五是“电话通”,安装固定电话达95以上。六是“电通”,实现以电代柴户30。
7、引进外资,借资发展。利用我地离城近和六通的自然优势,努力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大力实行招商引资,引进外来有志之士来该社办厂,搞活地方经济,增加人均收入300元。
五、20xx年工作重点:
1、全面完成社、户的水泥路面硬化2200米,“户通”硬化率达100。
2、年底完成沼气池31口,力争达到100。
3、巩固发展名优水果,力争20xx年全面挂果上市。
4、大力发展养殖业,重点发展养蚕大户1户,养殖大户4户,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45人。
5、发展个体工商户大户30户,民营企业2户。
6、确定示范户10户。
附:太和镇磨咀村11社全面建设小康规划表。
版权所有
二OO四年七月六日
太和镇磨咀村十一社全面建设小康工程规划表
户主姓名实施年度基本现状小康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主要增收项目备注
蔡成烈20xx~20xx农业人口6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3.0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

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第2页

,安装电话劳务输出3人、种蔬菜10亩,养蚕和养猪10头,果树0.5亩示范户
恭绍伦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6头,种蔬菜0.8亩示范户
蔡彦德20xx~20xx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10头,种蔬菜0.8亩示范户
蔡绍界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4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运输、劳务输出1人,种蔬菜0.5亩,养猪10头示范户
蔡绍维20xx~20xx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8头,种蔬菜0.5亩示范户
唐乐琼20xx~20xx农业人口1人,劳动力1个,耕地面积0.5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劳务输出1人示范户
谭周银20xx~20xx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4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4人示范户
蔡绍凯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3人,养猪10头,种蔬菜0.6亩示范户
太和镇磨咀村十一社全面建设小康工程规划表
户主姓名实施年度基本现状小康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主要增收项目备注
蔡润生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运输、劳务输出2人,养猪6头示范户
蔡兴才20xx~20xx农业人口2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示范户
蔡绍建20xx~20xx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0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种蔬菜0.5亩示范户
蔡绍中20xx~20xx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8头,种蔬菜0.6亩
蔡绍军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
蔡绍志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7头
蔡绍仁20xx~20xx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种蔬菜0.5亩
蔡绍玖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1人,养猪8头,种蔬菜0.6亩
太和镇磨咀村十一社全面建设小康工程规划表版权所有
户主姓名实施年度基本现状小康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主要增收项目备注
蔡绍富20xx~20xx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6头
蔡绍举20xx~20xx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蔬菜0.3亩
蔡绍锦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3人,养猪8头
蔡绍夫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3人
蔡绍络20xx~20xx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0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6头,种蔬菜0.5亩
蔡荣20xx~20xx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劳务输出3人
谭周金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3人,养猪5头,种蔬菜5亩
蔡兴久20xx~20xx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
太和镇磨咀村十一社全面建设小康工程规划表
户主姓名实施年度基本现状小康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主要增收项目备注
蔡绍金20xx~20xx农业人口6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3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3人,养猪8头,种蔬菜0.6亩
蔡绍奇20xx~20xx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3人,养猪6头,种蔬菜0.5亩
蔡云军20xx~20xx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
蔡天三20xx~20xx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1人,养猪5头,种蔬菜0.6亩
夏洪秀20xx~20xx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1人,养猪5头
谭周富20xx~20xx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3人,种蔬菜0.6亩
蔡绍伟20xx~20xx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种蔬菜0.4亩
蔡绍20xx~20xx农业人口1人,耕地面积0.5亩,人均收入3000元养猪2头

某村镇小康建设发展规划书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某村镇小康建设发展规划书》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小编。


(2013-2020年)按照县委、县府关于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及《关于印发北川羌族自治县2013年促进增收工作方案的通知》(北委办发〔2013〕30号)、《关于结合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北委办〔2013〕92号)等文件精神和乡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小康建设发展规划等行动部署,结合老场村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老场村现状

(一)基本情况

老场村位于105省道,东接龙湾边界,南接西河村,西接樱桃沟村,北接龙湾村,105省道贯穿其中。全村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辖4个社,现有总户数289户,906人,其中农业人口599人,非农人口307人,全村女性442人,男性474人。16-60岁的626人,现有劳动力506人,其中常年务工304人,务农160人。

目前全村现有耕地270多亩,林地50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700余亩。全村道路共计4公里,其中通村路2公里,通社路2公里,入户路2.5公里。山坪塘4口,防洪设施6处,人饮管网2公里,自来水覆盖289户,覆盖率达100%。

“5.12”特大地震中,老场村作为当时的沿河村,损失惨重。全村房屋全部倒塌,遇难42人,地震致残8人,其中重残1人。基础设施全部受损,土地损毁严重,全村因灾失地农户28户,102人,通过土地复垦,土地还是达不到到震前水平。老场村目前受地质灾害和洪水威胁严重,樱桃沟二号坝泥石流,大河河床增高,威胁集中安置点150多户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二号坝今年7月14号经武警水电官兵清理泥石流,目前战时安全。震后,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老场村已全部完成农房重建,家家户户已搬进新居。老场村支两委将会带领全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产业发展的基础

全村群众居住相对集中,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好,环境卫生达标,已被省列入环境卫生五十百千示范村,适合旅游开发。协助富森木业扩大规模,让更多的村民能进厂务工。

(三)面临的问题

土地面积少生产资源缺乏,在地震中老场村群众遭受损失惨重,震后农房重建投入资金大,大部分群众都身负债务,致使发展产业的资金严重不足;目前老场村290亩核桃已全部种植,3至5年将全部挂果,可能存在核桃销路困难和核桃附加值低,希望能引进部分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四是观念落后,群众传统的一家一户种植模式多年,现代化种植的观念落后。目前老场村正在积极引导群众转变思想,引进企业带头发展农户+公司的模式,引导群众建立家庭农场的产业经营模式。

二、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行动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联村联户、重点帮扶、整村推进为抓手,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整合相关部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扶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优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发展条件,完善公共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夯实发展基础,着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全村率先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5至8年的努力,使老场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建设和谐,实现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五个重大突破”,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1000 元,减少贫困人口33人,森林覆盖率70%,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5%。奋力脱贫致富、改善生态、控制人口,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之路,形成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拴带子、坡地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林地集中经营收核桃的立体生态农业致富农家。确保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8000元,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分步实施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3年底,力争实现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0元,村民养老、新农合实现全覆盖。

中期目标:到2016年底,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管理规范,初见效益,通过三年时间,使该村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旅游业同步发展,转移劳动力200人以上,劳务收入达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无危旧房。有线电视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电话拥有率均达到100%,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远期目标:到2020年底,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助农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基层基础更加牢固,群众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以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四、规划任务

(一)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

1、养殖业:计划扶持发展大型年出栏200头以上养猪场3家,须帮扶资金60万元。

2、种养配套:大力发展3百余亩核桃基地,配套林下养鸡,须帮扶资金30万元。

(二)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老场村一社,二社,四社原址重建户100余还没有完善基础设施,希望有待完善下水道,院落道路硬化建设,道路建设2公里。

2、完善水利设施。需在老场二社大地处修建100立方饮水池一口,解决老场,樱桃沟,通宝等1400人的饮水困难。

3、防洪堤建设。需在雷家沟尾部修建河堤500米,保护大河坝安置点118户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4、环境治理。结合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垃圾归集处理,需配备垃圾清运车1辆,雇佣清洁工人2个。

(三)大力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1、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快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做到家家通气,改善烧材的现状,进一步保护森林资源。

2、“四旁”植树。引导农户在屋前、路旁地边栽植绿化林,到2020年“四旁”植树基本达到全覆盖。

3、荒山绿化。2014年,荒山荒沟绿化400亩,2015年荒山绿化比例达到百分之百。

(四)大力保障民计民生项目建设

1、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现有的设施下继续丰富羌族文化的推广,适时举办羌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需修建村级文化舞台1座,配套音响设备1套。

2、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32多人,村内老年人没有集中的活动场地,活动形式基本局限于散步、打扑克、下象棋等。为解决村内老年人无处活动、活动质量不高的问题,配套各类文体娱乐设施。

3、为加强群众身体素质,不定期开展各类体育活动,需在村文化活动广场建篮球场,兵兵球台各一处。

4、完成村级卫生院、村图书室、便民商店的标准化改造,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大力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1、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完善村群众文化活动室、群众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设立农村专业技术培训中心(室),邀请专业人员,宣讲实用致富技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指导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每年至少开展6期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力争使每个劳动力掌握一门专业致富技术或致富信息。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依托村委会、学校,组织群众学习科学文化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普及国家强农富民政策,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开展“中国梦”活动,创建“和谐五星”和幸福家庭,支持发展民间文化事业,增强农民创业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者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

3、推进生殖健康服务。充分发挥人口计生部门行业优势,依托市县乡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广泛宣传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政策知识,全面开展“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行动,确保当年已婚育龄妇女、流动人口、老年人口健康教育、咨询、检查、诊治比例达到90%以上,扎实做好育龄妇女“两癌”筛查工作,不断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防止因病致贫。

4、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全面开展免费婚前体检、优生监测工作,使计划怀孕夫妇孕前检查比例达到100%,全力落实以“宣传倡导、健康促进、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补充营养素”为重点的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措施,叶酸免费投服率达到100%,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五、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引导,大力改善村容村貌。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和县上《方案》要求充分论证规划,通过规划引导村庄建设向新型、节能、可持续方向发展。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突出抓好村庄、面山和道路沿线绿化,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村前屋后栽植杂果。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大力发展“一池三改”沼气生态农户。集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扎实做好“三清五改”村庄整治改造工作,对生活垃圾定点堆放,集中掩埋。到2013年使联系帮扶的贫困户全部完成改厕,达到村容村貌美化,四旁绿化,生活环境整洁温馨。

(二)积极争取项目,努力拓宽致富门路。

认真落实《北川羌族自治县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2020年)》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政策统筹,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加强与扶贫、交通、卫生、教育、水利、林业、农牧等部门的沟通衔接,确保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分年度建设并投入使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因地制宜,因户帮扶,帮助农户引进推广实用技术,多渠道增加收入。

(三)抢抓发展机遇,扎实推进扶贫开发。

抓住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机遇,科学区分扶贫对象和低保对象,着力推进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逐步形成“生存靠低保、发展靠扶贫”的工作机制和分工布局,分类施策解决贫困问题。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口和计划生育贫困户帮扶力度。全面落实国家普惠政策,加强普惠政策与行业优惠政策的对接,各项优惠政策叠加,扶持产业发展的措施优先安排到贫困家庭。特别要找准国家扶贫、惠民政策与人口计生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积极实施“成才、致富、健康、保障”四位一体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惠民工程,充分利用各种项目、政策资源,集中向计生“两户”倾斜叠加。

(四)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社会帮扶。

在认真落实县乡党委、政府领导和县直部门帮扶责任制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机制,加大对口帮扶、行业帮扶、干部结对帮扶、一对一帮扶和社会帮扶力度,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领导带头、部门联村、干部联户、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扶贫格局。

(五)发展公共事业,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落实好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等各项政策,积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和计生服务室建设。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国策,控制政策外生育。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扶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支持引导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统筹抓好城乡医疗救助、五保供养、合作医疗、农村低保、新农保等政策落实,确保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2013年底在全村实现新农保全覆盖。

(六)培养技术人才,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广泛开展普及性培训,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两后生”免费提供农业科技培训。加快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水保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型服务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大力推广旱作高效农业、肉牛改良、设施蔬菜生产、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三沼”综合利用、减灾防灾等节本增效技术和精良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现代农业技术。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鼓励扶持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购置农机具,最大限度拓展农机作业领域,着力提高农机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农民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和良种补贴等优惠政策,稳定种粮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七)坚持强基提质,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指导村级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大力推进基层村党支部工作创新,坚持抓产业首先抓班子,抓班子首先抓干部的发展意识,选产业型干部,配产业型班子,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落实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计划,加强村社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陈家坝乡老场村民委员

2013年8月27日

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文章标题: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一、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川、滇、黔交界处,北接四川省泸州市,西邻云南省昭通、曲靖地区,东南西分别与本省遵义、安顺、贵阳地区、六盘水相连。全区总面积26846平方公里,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八个县市,250个乡镇,4202个行政村,20xx年年末总人口715万,农业人口占94.7,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1.2。20xx年,全区GDp实现196.03亿元,年均增长11.45,其中第一产业为68.12亿元,年均增长4.15,第二产业为69.79亿元,年均增长18.5,第三产业为58.11亿元,年均增长15.31;三次产业的结构比由20xx年的44.3:30.5:25.2转变到20xx年的34.8:35.6:29.6,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结构比趋向好转。全区20xx年财政总收入为26.38亿元,年均增长17.48;社会消费口零售总额29.4亿元,年均增长1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579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8以内。实现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网-

(一)农村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县、乡两级都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在乡、村两级逐步配备科技行政副职,并成立以农、林、牧、水科技人员为主要成员的农技服务中心,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农村乡土人才组成的农村科技队伍正逐渐壮大,集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和经营为一体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正逐步形成。一批以科技为依托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发挥。

(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民办、高等、职业、成人等教育逐年发展。近年来,通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义教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等,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许多学校校园设施、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行政用房等基本齐全,学校厕所、课桌凳、黑板、讲台达标率,实验、体育器材配齐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全区除威宁、赫章两县外(注:威宁、赫章两县将于20xx年通过省政府达标验收)皆顺利通过了省“两基”评估验收。全区“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75.3,初中毛入学率达到89.1,基本实现了省规划的年度目标。到20xx年,全区青壮年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两基”人口覆盖率为,高中阶段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率,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返乡率。在“十五”期间,全区国债实施教育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国债投资亿元,地方配套亿元;中央专项资金投资教育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义教工程资金)亿元,地方配套亿元;省专项资金投资教育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省专项补助资金亿元,地方配套亿元。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正进一步扩大,“十五”期间,全区新建农村寄宿制中学所,国债投资亿元,地方配套亿元。全区通过招聘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西部志愿者等行动进一步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民办学校发展迅速,毕节学院正式挂牌招生,地直各中专学校和县市各职业高中规模不断扩大,成人教育体系得到相应发展。

(三)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加强。全区医疗卫生机构310个,其中:医院31个(县医院8个、中医院8个、专科医院5个、其他医院10个)、乡镇卫生院241个(中心乡卫生院104个、一般卫生院137个)、采供血机构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卫生监督所9个、医学在职培训机构5个、其他卫生机构2个;村卫生室4047个;现有病床5557张,其中:综合医院2127张、中医医院762张、乡镇卫生院2111张,妇幼保健院187张、其它326张;全区有卫生技术人员6125人,其中:县级以上医院2784人,乡镇卫生院2580人,妇幼保健264人、其他497人;村卫生人员5738人。各县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中医院、村卫生室分别有业务用房59122m2、2258m2、118933m2、23408m2、5724m2;现有设备总额分别价值3112万元、490.5万元、1084.46万元、1569万元、55.6万元。在“十五”期间,全区国债实施卫生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国债投资亿元,地方配套亿元;中央专项资金投资卫生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亿元,地方配套亿元;省专项资金投资教育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省专项补助资金亿元,地方配套亿元。各县市卫生服务除县(市)中心医院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等机构正逐步完善。我区乡镇一

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第2页

级均有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都有专(兼)职的防疫、妇保人员。乡镇以下的村有招聘的防保人员与卫生室人员,县、乡(镇)、村的三级防保体系正逐渐形成。

(四)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我区在“十五”期间通过国家的投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两馆得到逐步改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也有一定的发展。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广播电视覆盖率有了大幅度提高,20xx年底全区广播覆盖率为80.4,电视覆盖率为82.77,“十五”期间全区共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套,国债投资亿元,地方配套亿元,农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文物、文庙的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设施有一定的改善,到20xx年,全区新建体育场馆个,投入体育器材套,总价值亿元,各县市农村中小学均有了体育运动场地和一定的体育设备。在县城部分社区有了一定数量的体育运动器材,全民健身运动有新普及和加强。

(五)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旅游服务体系得以建立。旅游业在全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区依托织金洞、百里杜鹃、草海等著名景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如农家乐、民族文化旅游、水上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皆得到不同程度发展。逐步完善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到20xx年,新修旅游公路公理,新建宾馆个;加大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十五”期间,共引资亿元;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挖掘“红色旅游”潜力。

(六)计生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明显成就。近几年来,全区加大计生服务阵地建设力度,全区250个乡镇均设有计生服务站,能独立开展计生服务,部分乡镇计生服务站达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站标准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计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xx年的21.8‰下降到20xx年的8.17‰,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三、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毕节地区各项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因素多,因此,存在以下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区农村科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体制创新活力不足,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体制,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不够;二是科技项目资金在农村比较缺乏,贷款手续繁琐,政府对农村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部分乡镇不能保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基本办公条件,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科研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科技人员学非所用;四是人才匮乏,科技人员技术陈旧,知识老化,缺乏必要的培训;五是农村涉农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使毕节农村地区丰富的农产品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二)我区农村教育事业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加上历史欠帐比较大,农村教育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太少。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由于农村税改后,取消了农村教育税附加,再加上实行“一费制”收费,学生收费和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均没有设置教学设备和教学业务专项经费,而乡镇财政有限,学校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能力,在一些乡镇基础条件改善了,但教学设备、业务还存在拖后腿的现象。

2、农村远程教育进展缓慢,部分课程设置缺乏。全区农村初中虽然部分开始装备了电脑,但农村小学装备电脑的极少,且农村学校专业的计算机老师寥寥无几,不能让其发挥本身应有的效用。农村小学英语没有开课的达到95以上,且严重缺乏专业英语教师。

3、“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难度加大。一是教育负债多,由于在“普九”中,县级财力紧张,部分政府是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解决建设资金,以致在建设后缺乏一些必要的投入,使学校运行困难;二是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后客观上削弱了乡镇一级对教育的积极性,导致与教育有关的实际工作基本上由学校包办代替。

4、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数量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招生规模小,师资相对匮乏,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村初中生的需求。

5、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住下来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吃不起饭,住不下来;二是燃煤、用水、用电等设施的维护、维修等费用较大,学校支付较为困难。三是由于学校有寄读生,每校需增加炊事员、医务人员等,增加学校编制和财政负担。

6、民办学校场所小,设施设备简陋,投资小,资金短缺,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不能有效地分流更多的适学儿童。

7、农村职校办学点严重缺乏,规模小、专业单一、专业教师缺乏、无实验基地、教学资金短缺,不能有效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

(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由于受我区地广人多,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扶持困难等因素制约,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卫生技术人员补给机制欠灵活,专业技术骨干缺乏,人员素质偏低。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医疗机构主要有血压机、体温表等简单设备,少数卫生院仍靠“老三件”来诊治疾病。三是农村卫生体制及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四)由于我区许多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农村文化发展。二是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三是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四是农民看电影难、看书(报)难、听广播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农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给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等留下了空间。

(五)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由于基础设施不足,缺乏一定的机构和人员,加上政府资金投入极少,在农村全民健身运动只是宣传而也,没有落到实处。

(六)农村旅游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低,基础差,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目前农村旅游业发展多数为自发性、零星的发展,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也没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投入,在基础设施方面较为落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监督机制。二是旅游经营管理体制落后,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阵、条块分割的状况,资源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缺乏统一的战略决策及经营过程中权责明确的制度。

(七)我区农村社区建设到目前为此,基本是空白,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太远,由于我区农村贫困面大,农民收入低,各级对建设农村社区的认识普遍不足,无论是从思想、机制、投入等方面都欠缺较大,没有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

(八)农村计生服务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人口基数大,人口的增长与计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二是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养子防老”等观念难以在短期内根除。三是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还不充足。

四、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指

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继续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教育和卫生两个重点,加大力度解决计划生育、公共文化、农村科技三项难点,积极关注群众体育、乡村旅游、广播电视、社区建设四个热点,要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制定我区“十一五”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提高社会事业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

2、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合理规划配置,充分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

3、坚持“规划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以最优化的投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使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资源向需求量大的公共服务领域流动,做到资源共享,依靠科技和现代管理,提高资源共享率。

4、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引导和发挥好广大干部群众思变革、谋发展的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要依靠自身力量与积极争取国家和其它外部支持结合起来,整合内外部力量,走出一条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新路。

五、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目标

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总目标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把教育、科技、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毕和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争取国家支持,提高政府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比重,加强社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社会事业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力争到20xx年,教科文卫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全区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乡村旅游、计划生育、社区建设等社会基础设施总体落后的状况得到基本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基本趋于协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目标是:

1、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以解决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应用,加快形成全区科技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重点科研条件平台和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结合,加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科技普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乡镇科技活动经费比例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管理,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大力开展科技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力争到20xx年,关键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值占GDp比重有所提高,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和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2、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区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为宗旨,以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出青壮年文肓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巩固和提高初等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努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充分发挥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全区人民的文化素质;要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全区以政府办学为主,公民办等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要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把教育作为一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保证教育投入,切实抓好校舍建设及教学设施改善工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继续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的实施,作为切实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切入点,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覆盖面,增加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同时,大力推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努力促进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力争到20xx年,赫章、威宁两县通过省“两基”验收;到20xx年,力争60以上的乡镇建有幼儿园,4-6周岁幼儿入园(班)率达到40左右;全区创办2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9所地级示范性幼儿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以上,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7以下;80以上的乡镇建成寄宿制初中,初中生入学率达98以上,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8以下,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62,“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5以上。到20xx年,各县市城区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以县市为单位每6万人左右要新建或立足初级中学改、扩建一所完全中学,确保全区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达到15万人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40左右,全区力争创办5所省级示范性高中、10所地级优质高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全面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定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增加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议民办学校的农村贫困学生可同等享受农村“两免一补”的国家经费补贴。

3、发展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要以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为重点,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使城乡居民享有与小康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素质。争取到“十一五”期末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要的卫生体系,完善各级医院、传染病院(区)建设,健全各类医疗和预防控制机构,特别是完善和加强乡级卫生服务站。要把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作为重点工作领域,重点抓好以基层乡镇卫生院尤其是中心乡镇为主体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提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力度,对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充分利用医疗救助体系和医疗救助基金,大力推进和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减少因病返贫的发生。要积极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制度。加强医药市场管理,整顿医疗秩序和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不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在农村继续坚持以改水改厕改厨为重点,预防和养活疾病发生,促成文明村镇建设。

力争到20xx年,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得以提高;基本完成县级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房屋和设备改造,每个县市建成一所传染病区,把地区医院建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中医院为三级中医院,黔西、威宁两县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本条件,改建和扩建乡镇卫生院,完成227个(其中104个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的房屋改造和基本设备配置;建设和完善4047个卫生室。使全区每千人口医生数提高到人,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提高到张,的村级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儿童免疫率达到;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50;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农村安全饮水达到,农村卫生厕所所占比重达到40。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长效公共卫生机制。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卫生事业科技进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卫生人员技术培训力度。

4、大力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认真落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推广“集团承包”等有效措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作为重点,坚决制止计划外生育。要继续把改善计划生育基础服务设施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加快乡镇计生业务用房改造步伐,按照“八化”要求,逐步建立完善、更新、配备必要的手术器械和医疗仪器。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消除农村独女户、二女户的后顾之忧。要加强宣传教育,用科学知识引导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婚育观,提高全民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健全计划生育基层网点,特别是乡级计生站,搞好培训,提高计划生育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水平,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把生育条件、节育措施、奖励和处罚政策,落实到家庭和生育对象。要加强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工作,增加投入,完善医疗设备,为节育、生育、治疗不育等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和保健服务,使计划生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继续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健全完善各种计划生育配套措施,强化计划生育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坚持推行生产、生活、生育“三结合”的利益导向机制,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扶贫资金、物资和项目、技术等优先扶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户和贫困户。要逐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家庭养老、自养和社会养老相结合“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解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保证计划生育工作正常进行,实现人口有计划的增长。力争到20xx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8.3‰左右,全区总人口控制在758万人以内。

5、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为目标,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对文化系统的投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全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影剧院、文化广场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村级文化室、公众娱乐室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成立农村文化宣传队和村级文工队,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加大破除农村不良习俗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文物的保护、维修、抢修的投入力度。

6、努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xx年,力争把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提高到86和90以上,积极发展数字电视和有线电视,整合全区有线电视网络,并延伸到乡镇,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节目制作和服务质量。

7、推进群众性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增强人民体质,强调体育在精神方面和文化方面对人的影响,加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地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及全民健身运动,既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又强调群众的娱乐活动。努力改善体育设施,加快建成毕节地区体育馆和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要鼓励集体、私人兴办体育事业,充分发挥体育的商业性,使体育事业与经济效益结合充分地在一起。要增加到乡镇、村、社区的体育器材的投放和人员培训,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引导健康有益的农村大众体育活动。力争到20xx年,建成地区体育馆,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和农村乡镇建立起体育指导站,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口的以上。

8、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要进一步提高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认识,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投入上支持,以加快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引导乡村旅游向规范化、特色化、现代化、娱乐化方向发展。要结合地方实际和资源状况,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旅游产业。

9、积极推进社区事业的建设。要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参与社区建设,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积极支持。力争到20xx年,以上的乡镇建立社区,以上的社区达到规范化建设的标准。

六、实现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1、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社会事业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切实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弘扬试验区精神,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艰苦创业,积极进取,不断更新观念。

(二)组织保障

1、切实加强对农村社会事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实行农村社会事业工作目标管理年度考核,同时把农村社会事业工作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考核,确保农村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

2、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填平补齐,按照上级规定及标准进行合理设置,合理建设,做到统一标准,规范建设,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经济合理。达到满足群众对农村社会事业服务的需求。

(三)政策保障

1、抢抓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发展试验区农村社会事业的政策优惠和扶持。

2、充分发挥毕节地区作为“试验区”及“老、少、边、穷”地区的政治优势和政策优势,继续争取来自中央的各方支持、帮助与指导。

3、继续争取和充分利用深圳待发达地区、国际机构、民间组织对试验区的帮扶、援助与合作,不断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的条件,提高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经费保障

1、积极争取中央、省对农村社会事业经费的投入,努力构建与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事业投入保障机制。

2、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积极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农村社会事业融资能力。认真组织实施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贷款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继续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社会事业,把社会事业向市场化、商业化推进。

3、加强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社会事业经费的审计与监督,杜绝挪用、挤占农村社会事业经费的现象。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加强规划,防止结构性浪费,提高农村社会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

(五)制度保障

1、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任明确、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积极引导非营利性民间机构参与社会管理和为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2、深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大力整合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完善以县市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重点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大对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切实保证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就学,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政府公益性医疗机构、社会性公益机构和经营性医疗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村计生室与卫生室的合并。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和执法监督,规范医疗医药市场秩序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公平有序竞争,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长效公共卫生机制。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促进文化的社会化、产业化发展。


《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度工作计划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