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送董邵南序读后感 > 导航 > 送徐无党南归序

送董邵南序读后感

送徐无党南归序。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徐无党南归序”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送徐无党南归序

学习总结一:

送徐无党南归序

修改词条

原文[由整理]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因此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①,是三者因此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②,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③,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

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感性的话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注释

注:①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加强自身修养,用来建立事功,著述文章以传世。②班固艺文志:即《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唐有《开元四库书目》,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③汲汲营营:匆忙地、不停息地工作、谋划。看后感

翻译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也都变成腐朽、消亡殆尽的地步。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应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刻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著作了。一个人能发奋修炼个人操守的话,必须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状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

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余篇,也有少的约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刻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应对死亡,他们的状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但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

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但是,我期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和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这篇文章给你。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学习总结二:

送徐无党南归序

【宋】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因此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因此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

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远而弥存也弥:久长

B.不见于言可也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称:称道,赞扬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好处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而散亡磨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是三者因此能不朽而存也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D.亦因以自警焉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11.下列对原文有关资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

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可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无用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四、(24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3分)

译:。

(2)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4分)

译:。

(3)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3分)

译:。

13。给下方的文言文断句。(用/在需标点处标明)(3分)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参考答案:

9。C(荣华:草本之花。)(3分)A项主要考查根据对称结构的进行推断,B、D项考查根据上下文确定词语的大意。

10。A(A.均为介词,到。B.转折连词,但是;连词,表承接。C.的原因;介词,用来。D.介词,用;介词,经由、透过。)(3分)

11。C(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无用的与原文不符。)(3分)

12。(1)然而在当时孔门中的众多弟子都尊崇颜渊,认为自己比不

上他(或难以望其项背)。(推尊以为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我想挫减你的锐气,勉励你思考修身学习的道理,因此在你南归之时,把这些话告诉你。(摧勉各1分,告以是言句式1分,句意通顺1分)

(3)我本来也相当喜爱写文章,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固1分,自警句式1分,句意通顺1分)

13。十月一日/过瓜洲坝/仓头/百里洲/泊沱灉/皆聚落/竹树郁然/民居相望/亦有村夫子聚徒教授/群童见船过/皆挟书出观/亦有诵书不辍者。(1-2处错扣1分,3处错扣2分,超过3处0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腐朽、消失罢了。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应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草木鸟兽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刻再久也能够留存。成为圣贤并且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著作了。一个人能发奋修炼个人操守的话,必须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状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没有著作传

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在当时孔门中的众多弟子都尊崇颜渊,认为自己比不上他。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有人能在德行上胜过颜渊。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的多达百余篇,少的也有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刻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言辞工整,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应对死亡,他们的状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亡,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大概都是这样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但是只懂用一辈子工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此名声显著人前

。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但是,我想挫减你的锐气,勉励你思考修身学习的道理,因此在你南归之时,把这些话告诉你。然而,我本来也相当喜爱写文章,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一:都

B.固亦生且死于其间且:将要

C.不见于言可也言:著作

D.稍稍见称于人稍稍:渐渐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好处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其因此为圣贤者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B.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不知东方之既白

C.而散亡磨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亦因以自警焉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6.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资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的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

醒。

17.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3分)

译文:

(2)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3分)

译文:

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

14。B(且:连词,并且,和)书村网mcqyy

15。B(A。的原因∕用来的;B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表转折,但是∕表顺承,然后;D介词,用∕介词,由,透过

16。C

17。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

18。(1)颜回能够不朽而永存,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其1分,待1分,言1分)

(2)我想挫减他的锐气,勉励他树立求学之道,因此在他南归之时赠送此文给他。(摧1分,于1分,告以是言倒装句1分。)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白话文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则文言文,该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都怎么写笔记的呢?下面是小编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篇一:重点词语理解

东阳: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致:得到。

余:我。嗜(sh是)学:爱好读书。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硕(shu朔)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尝:曾。趋: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篇二:主要内容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篇三

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送东阳马生序》的劝勉之意是力透纸背的。全文对学之意义只字未提,仅在非苦学无以成上大做文章,这是因为,学习的重要,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学有所成也是众人追求的目标。作者抓住怎样实现学有所成这一点,现身说法,语重心长,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对年轻后生,并不避讳自己早年家贫、求学历尽千辛万苦的往事。文章中,他以现身说法,坦诚而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其中,种种艰辛,令人慨叹;刻苦、勤奋的精神、虚心的学习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体现文章的主旨;同样是和颜悦色,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让人乐于领悟其中的道理。

文中有求学时自己与同学的对比,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不仅要矢志不移、不畏生活的艰难困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实;文中还以如今太学生求学条件之优越与自己当初求学之艰苦,从衣、食、住、学等方面进行鲜明对比,着重强调,学业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身是否专心致志。

《书徐汝佩卷》学习心得


《书徐汝佩卷》学习心得

段庆

今天读王阳明先生《书徐汝佩卷》一文,感触颇深。

徐汝佩是先生的得意门生,进京参加会试,因为题目中隐含有诋毁先生的意思,遂愤然弃考,准备回乡归隐。同学听闻此事,都非常钦仰歆服,认为他气节高尚,能“不昧良知以媚俗”,而先生却黯然不乐。有同学见先生这种态度,很为徐汝佩鸣不平,于是向先生请教,先生亦默然不应。

汝佩回乡后,该同学将先生的反应告诉了他。他在深刻反省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知道自己还缺乏推己及人、包容异己的胸襟,和像先生那样“甘冒天下之非笑诋毁,而日惇惇唯恐人之不入于善”的仁者之心,于是向先生汇报自己的心得。谁知先生依然只是点头默然而已。先生的这种态度,让他再次警醒,“若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具丧”,于是便有了这一篇千古佳文。

1、推己及人,以“恕”字包容异己

徐汝佩之所以弃考,是容不得出题者批评自己的老师,他觉得“吾夫子之学,则若是其简易广大也;吾夫子之言,则若是其真切著明也;吾夫子之心,则若是其仁恕公普也。夫子悯人心之陷溺,若己之堕于渊壑也,冒天下之非笑诋詈而日惇惇焉,亦岂何求于世乎!”

他深深的钦服先生的学说,并被先生救世的苦心所感动,所以当先生被人误解的时候,才会愤愤不平。可是这股不平之气,还是障蔽了自己的良知,让他忘记了自己当初刚接触先生学说时,也曾对其非笑诋毁。在回乡的路上,他的心情渐渐平复,回忆起曾经的经历,才猛然醒悟自己的行为是“忘己之困而责人之速”,表面上好像是在捍卫先生,其实正是在“身谤”先生。

大多数人在开始接触一种新学说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个从不信到半信半疑,再到深信的过程。先生的妹婿徐爱,是先生最心爱的弟子之一,对于先生的学说,也是“始闻而疑,既而骇”,随着他不断向先生请教,最后经过反复思考讨论,才终于坚信先生的学说是孔门嫡传。

所以在传播一种学说的时候,要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的批评、误解,乃至攻击、诽谤。在这一点上,阳明先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其他学生告知他考试出题事件的时候,他不仅没生气,反而大喜说:“吾学将大明於世矣!”出题者的所为,不正是帮助先生传播他的学说吗?从此以后,天下的读书人都知道了阳明心学,而其中必有求真之人!

今天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会因为其文化背景、成长经历、教育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再好的学说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接受。所以我们在传播传统文化的时候,切不可因为急于求得认同,而反感拒绝别人的批评、误解,以及攻击、诽谤,其实这些都是帮助我们提升修养和圆满智慧的逆增上缘。

2、忍辱担当,以“仁”字慈怀众生

徐汝佩弃考后,想到的是隐居避世,“从夫子而常往于深山穷谷”,很轻易的就放弃了自己的济世之志。当他在回乡的路上,想到“夫子冒天下之非笑诋毁,而日惇惇然惟恐人之不入于善”的时候,羞愧得无地自容。这一刻,他看到了自己与先生之间的距离。一个真正的仁者,绝不会因为世人的不理解就轻弃世人,就像父母,无论孩子怎样不孝,都会深爱他们。

在阳明先生写给另一位学生的信中,他曾以孔子自况: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而沮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晨门、荷蒉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祈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

先圣后圣,其心一也,皆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心。既是一体,何弃之有?

古语云: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栋梁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那些勇于担当,不辞劳怨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社稷的栋梁,如果遇到一点批评打击,就生退心,说明他的仁爱心还不够,不足以担当大任。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弘扬传统文化,其困难比之于孔子、阳明先生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需要我们有大担当、大忍辱、大无畏,方能挽狂澜于既倒,柱大厦之将倾,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3、不言之教,以“智”字随机教化

自古圣贤,无不是伟大的教育家,阳明先生也不例外。他的道德、功业、学问,都堪称楷模,足以为百世之师。先生一生,无论在患难之中,居官之际,还是戎马之隙,都讲学不辍。

他的学说既名为“心学”,则其宗旨已明,是关乎人心的学问,以世间万事万物均不离人心,此心若立,足以应天下万事之变。所以先生教学,绝不似老学究一般拘拘于语言文字之间,而是观机逗教,直指人心。观《书徐汝佩卷》一文,足见先生教学艺术之高明。

考官出题影射先生,众弟子群情激愤,徐汝佩弃考,自然大快人心。若就世俗而论,学生如此维护老师,老师应当感到高兴欣慰才对,而先生听闻此事,却是“黯然不乐久之”。因为他知道,学生的行为是出自意气之偏,而非良知之正,于己于人都没有半点好处。

可是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苦心呢?直接批评讲道理,肯定不近人情。毕竟徐汝佩的弃考是做出了极大牺牲的,他的家境本来就极贫困,赴京应考,路途遥远,花费自然不少,更何况这一举极可能断送自己的仕途。所以,当有学生在自己面前为徐汝佩鸣不平的时候,先生只是“默然不应”。

徐汝佩回乡后,这位学生把先生的反应告诉了他,他马上就反省到自己的问题。而当他面见先生,向先生汇报自己反省的所得时,先生的反应却是“颔之而弗答,默然者久之”。

“颔”是点头的意思,表示对学生的反省是认可的,可是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默然者久之”呢?因为先生观察到学生此刻的心还是浮躁的。一个真心忏悔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沉重的,不会夸夸其谈。先生的这种态度再一次让徐汝佩警醒,他自言:“若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俱丧矣!”

这一篇小文,一波三折,层层设疑,引人深入,把先生高超的教学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以上是个人学习《书徐汝佩卷》的一点心得,与诸同仁共勉!

徐鹤宁成功心得体会


徐鹤宁成功

1.选择永远大于努力。

2.销售是伟大的工作。

3.老板是开着宝马的大业务员。

4.穷人与富人的区别在于脖子以上的东西不同。穷人想着怎样省钱,富人想着怎样赚钱。

5.一个人不成功,是因为人缺少世界级的教练。

6.人生的成功就是一个选择,一个决定。

7.成功者永远影响别人而不被别人影响。

8.所有成功者都是学习者。

9.越是成功的人懂的比较多。

10.时间永远大于金钱。

11.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把90%的金钱投资于脖子以上,你想赚大钱,看你脑子有没有长久赚钱的能力。

12.你的朋友决定你的品质。

13.自信心是一个人无价的资产。

14.语言是有能量的,越怕越不要说怕。

15.改变只在一瞬间,观念改变,行动改变。

16.演讲就是把自己懂的告诉别人,永远也不会紧张。

17.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他所拥有的,而在于他为社会付出了多少?

18.成功需要的环境:(1)为成功者工作(2)和成功者合作(3)让成功者为自己工作。

19.所有父母都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儿女出人头地。

20.不断投资自己的大脑,我要我愿意。

21.用爱心做事业用感恩的心做人。

22.做事先做人小企业做事大事业做人。

23.永远保持谦虚感恩的态度。

24.凡是只要对人、事、物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就一定会大成功。

25.谦虚是持续成功的保证。

26.你所选择的朋友,决定你的命运。

27.要主动地结交新的朋友用发自内心去打动人心。

28.随时随地地保持微笑。

29.要找对的朋友做资产,不要找错的朋友做负债。

30.懂得放下自己的身段,未来就会身价特殊。

31.良好的沟通来自于良好的态度。

32.凡是一定要积极,但绝对不要心急。

33.不断寻求别人忠诚的建议。

34.凡事追求零缺点零失误。

35.所谓效率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36.善于找出你目前最大的障碍并不断完善。

37.每一天都要不断地检讨自己的工作和绩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