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500字 > 导航 > 掩耳盗铃的道理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500字

掩耳盗铃的道理。

每个人的经历与看法都不相同,面对同一作品,想法当然千差万别,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遇到写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考水平,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掩耳盗铃的道理,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掩耳盗铃的道理

掩耳盗铃的道理(一):

掩耳盗铃的故事简介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由整理]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我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能够理解的;但捂住自我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掩耳盗铃的道理: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的道理(二):

掩耳盗铃的道理

成语故事

我国古代春秋的时候有个人看上了一口大钟想偷走,但是他又担心砸钟的时候钟的响声会惊动人。想来想去这个人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自我的耳朵盖住在去砸不就听不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

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大家明白掩耳盗铃的道理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掩耳盗铃的道理告诉我们生活在世上做人做事都要光明正大,千万不能够做哪些自欺欺人的事情。

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这就是故事掩耳盗铃的道理。

掩耳盗铃的道理

利用掩耳盗铃造句

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我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必须要诚恳,要踏实,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的道理(三):

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我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我欺骗自我,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之后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

【汉语释义】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我的耳朵。比喻自我欺骗自我,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掩:遮蔽,遮盖;盗:偷。

【感情色彩

】贬义词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含贬义。

【语法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语】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语】开诚布公

【押韵词语】肆意横行、相辅相成、功到自然成、明镜鉴形

【相关谜语】聆

【成语来源】《吕氏春秋自知》

【英文版】

plug One 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very foolish thief。 Do you know what he did one day? well, he wanted to steal the bell on his neighbor s door。 He walked up to the door, took hold of the bell and pulled hard。 The bell made a very loud noise。 The thief was frightened and ran home。 Then he sat down to think。 "I must do something about the noise, " he said。 He thought and thought。 At last he had an idea。 "Ah, I ll put some cotton in my ears。 Then I wont be able to hear the noise。 " The next day he went to the door of his neighbor s house and took hold of the bell。 This time he pulled even harder。 The bell rang loudly but the thief did not hear anything。 With another hard pull he got the bell out。 Just then the neighbor came running out。

"Steal my bell? I ll teach you a lesson, " the angry man shouted, and he hit the thief on the nose。

The foolish thief did not know how the neighbor found out he was stealing the bell。 "Why did he e out just then? " he wondered。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杯弓蛇影的道理


杯弓蛇影的道理

【学习总结(1)】

杯弓蛇影的故事杯弓蛇影的道理是什么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上喝酒。

那个朋友正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我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下去了。喝下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了。[由整理]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和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是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声去察看。察看的结果,把原因找出来了:原先,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

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之后,病就立刻好了。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杯弓蛇影的道理是什么?梦见龙卷风

揭示杯弓蛇影的道理

这篇寓言讽刺了那种疑神疑鬼、顾虑重重,在虚幻的现象面前妄自惊慌的人。

杯弓蛇影的道理:乐广的朋友被假象所迷惑,疑神疑鬼,差点儿送了命。乐广喜欢追根问底,注重调查研究,最后揭开了杯弓蛇影这个谜。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透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实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个人总结结尾

【学习总结(2)】

杯弓蛇影的寓意

晋朝乐广担

担任河南尹的时候,有一位平时来往很密切的朋友,奸长时光没来看他。乐广不知什么缘故,便亲自到他家去拜访。一进门,见那朋友面容憔悴,便问道:您这是怎样啦,气色这么难看?那位朋友愁苦地说:

哎,别提啦!白那日在您家作客,蒙您设酒款待,我刚举杯要饮,却见酒中有一条小长虫,我心里很犯嘀咕,因此喝下去后,回家就病倒了。

乐广听罢很是纳闷,酒中怎样会有蛇呢?他想来想去,绅于悟出来了:我家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莫非角弓的影子映到酒杯里?

乐广回到家里,仍在上次饮洒的地方摆下一桌酒席,重新邀请那位朋友来饮酒。乐广亲自给他斟上一杯。那位朋友一看,不觉惊叫起来:啊呀,这不明明还有一条长虫么?

乐广笑着指指墙上的角弓,告诉他酒中的蛇但是是弓的影子罢了。那位朋友抬头一看,不觉自我也笑出了声,于是,两人开怀畅饮起来。从此他的病也就很快好了。

简评:

这个人,未免大有些神经衰弱了,一只小小的长虫影子,竟至吓出一身病来!问题在于是否真的发现长虫,如果真的是条长虫,就应设法把它挑出来,不能喝下,如果只是一个影子,就应做一番调查研究,找出它发生的原因。憋在心里,盲目惊吓,也实在糊涂得够瞧的了!

人的感官常常会发生一些错觉,只有透过周密调查,做出科

学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习总结(3)】

小寓言大道理之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的寓言相信各位都不陌生,书中有两个版本,人物姓名和年代不一样但是说的是一回事一个人去朋友家做客,喝酒的时候看到酒中有一条小蛇,很恶心,但是朋友都已经十分热情的举起了酒杯,也就隐忍着喝了下去。回到家就感觉肚子不舒服,病了一场。朋友来探视也不好意思说出缘由,而且此病一向不好。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再次去这位朋友家,看到挂在墙上的弓,他突然想到了,然后拿了一杯茶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试了试,原先那条所谓的蛇,根本就是墙上弓的倒影,是自我看错了。大病立即痊愈。

或许寓言中的故事我们不会原封不动的经历,但是此类的事情却天天在身边发生,寓言所阐述的道理却处处皆是。

比如,我们在车站附近遇到一位十分可怜的老太太说找不到亲戚家,饭也吃不上,请你给她十块钱,你十分同情,就给了她二十块钱去吃碗面。等你回家跟家人分享自我的义举,结果被人嗤之以鼻那是骗子,这种人多了云云,你的情绪立即就变了,甚至由自豪飞流直下变成愤恨、羞愧、失望。甚至可能还会在心里诅咒这个老太太。

又过了几天,你在同样的位置遇见她,这次你准备观察一下她。于是你等她离开的时候悄悄地跟

着她,来到一个十分简陋的房子里,你发现她在照顾一个瘫痪多年的女儿。透过询问你得知,她的女儿已经瘫痪二十多年,她不曾放下,但是也未曾好转。于是你为了这个人间杯具、这个亲情纪实片,也为自我以前的诅咒,留下了眼泪。你找了找包里,只有一千块钱了,你双手递给这个骗子,她要记住你的名字,你说就叫我爱心人士吧,要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你边走还边哭,以前的愤恨、羞愧、失望全部消散,如同从来没有过

这不就是杯弓蛇影吗?我们的决定、情绪、思想随着自我的见闻而发生变化,这在佛学里叫做六根沾染六尘,六识跟着进行分别执着,自我的真心被外相境界迷惑并且牵着鼻子走。于是我们时常烦恼,怨恨恼怒烦等等兄弟姐妹以及堂兄弟、表姐妹们都来凑热闹这就是人生之苦。

所以,佛说的清净心不是让你找个无人的山洞,或者林中的木屋,或者不被家人打扰的某个房间。而是在我们应对和经历生命中一切境遇时的心境,是时常观照不令随风起浪,还是像墙头草一样在烦恼中穿梭不止?

所谓修行,即是在这个差别上。就像六祖慧能大师讲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在那里能够借用一下,曰:不是蛇病,不是虫病,仁者心病。

揠苗助长的道理


揠苗助长的道理

揠苗助长的道理(一):

拔苗助长让我明白的道理是: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人们的行动一旦违背了规律的要求,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不仅仅半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败。所以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务必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揠苗助长的道理(二):

【揠苗助长:故事】[由整理]

古时候有个人,期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但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天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最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向忙到太落山,弄的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这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样回事,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揠苗助长:道理】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务必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

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完美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揠苗助长的道理(三):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是怎样来的,来看看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理解拔苗助长的道理:

以前,有一位蠢夫,他自作聪明,以为什么事情他都是对的。有一天,那位蠢夫去了自己的田里,看了下发现了自己家的禾苗比别人的矮,他就想点办法让自己的禾苗让比别人的高,他想了许久,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自己家的禾苗一棵棵地拔起来,他忙活了一天最后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了出来。他一回家就高高兴兴地跟他儿子讲这天可把我可累坏了,我让自己家的禾苗比别人高了很多很多,。你猜我用了什么办法,能让自己家的禾苗比别人的高啊,如果你想明白的话就自己去看一下,保证给你一个惊喜说完。他儿子就觉得奇怪,他偏不信这个邪,于是,拔腿就跑,一口气就跑到自己家的田里,一到那里就差点晕了原先他父亲是把自己家的禾苗一棵棵地拔起来了,结果全部枯萎了,他儿子就气呼呼地跑回就对他父亲说爸,你明白你这天闯了多大的祸啊。他那个自作聪明的父亲就气呼呼地答道我怎样了啊,我没功劳

也有苦劳啊,你怎样还骂我啊。于是他儿子就向他父亲说道你这是耍小聪明,你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的禾苗就永远不会长好,我们要用自己的潜力去给禾苗营养,给他除草,只有这样禾苗才会长好。他父亲最后明白了这个道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会这样做了,因为他明白了如果一个人自己不

付出努力,就想得到最完美的结果,那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付出了努力,才会有自己觉得最完美的结果。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大家:人必须要自己努力去做每一件事情,不能耍一些小聪明,不然的话,就算你的小聪明再棒,得出的结果也不会比自己努力的结果更完美,只要凭着自己的努力去做,就算没做好别人也不会说你什么,如果你用一些小聪明就算做的再好,别人也不会夸奖你。人不可能不劳而获,必须要凭着自己的潜力去做,这样才会有完美的结果

鹬蚌相争的道理


鹬蚌相争的道理

学习总结(1):

鹬蚌相争的道理

《战国策燕二》记载:一只大蚌慢慢爬上河滩,展开两扇甲壳,十分惬意地晒着太阳。这时候,有一只鹬鸟沿河飞来,看见河蚌裸露出肥白的身体,又馋又喜,用长而尖的嘴猛地啄去。大蚌吃了一惊,啪地合拢甲壳,便象铢钳一样,紧紧地钳住了鹬的尖嘴巴。

鹬死死地拉着蚌肉,蚌紧紧地钳着鹬嘴,谁也不肯让谁。鹬发怒地威胁说:这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在河滩上!蚌也不甘示弱地说:你的嘴这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会饿死在那里!鹬蚌相持不下,争得精疲力竭。这时,有个渔翁提着鱼网沿河走来,看见鹬蚌相持不下,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塞进鱼篓里。[由整理]

提示: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双方不和,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它蕴含着局部的利益要服从全局的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的思想。懂得这个道理,才能保存自己,克敌制胜。否则,鹬蚌相争,只会使渔翁得利。

学习总结(2):搞笑的签名

文言文《鹬蚌相争》的意思及道明白析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惠王曰:"今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

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意思翻译:从善如流的下一句

(1)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这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立刻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这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样能放了你)这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下,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齐捉走了。此刻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刻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因此请大王再仔细思考这件事。赵文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2)有个河蚌刚刚打开,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立刻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这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样能放了你)这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下,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齐捉走了。

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能够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

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那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下。

相舍互相放下。

并一齐,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那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透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很搞笑的道理。

鹬蚌相争图

鹬蚌相争图

鹬和蚌都想致对方与死地,没有思考到这样做的后果,大家就应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吗。问题似乎并不止于此。正因我们不仅仅要问了:它们为什么会相争呢?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呀!正因它们都缺乏一颗爱人之心,它们只知道爱自己,要消灭对方,结果在不爱对方的、不爱敌人的同时,也不爱了自己,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这才是故事的深意所在呀!只知道爱自己的人,必然导致自取灭亡,与敌人同归于尽。因此要有爱人之心,而这种爱人之心,又不是出自于对自己有好处的思想,而只是爱对方,哪怕是爱所谓的敌人。爱我们的邻舍,爱我们的敌人,这是圣经当中爱的教导。这才是大爱。无大爱之境的人,不明白这种大爱,只会看到这其中的不可能,而不会看到这其中的可能,不会看到这其中

的美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教育孩子只止于表面的现象,而看不到其中的爱的教育,不能挖掘其中的爱的教育。那只是很浅表的教育的境界。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因此,在生活中就应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学习总结(3):

鹬蚌相争的道理

大家必须都知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吧!这天我就给你们讲一讲。鹬和蚌做事不思考周到不互相谦让。做事不能只图一时痛快,捉住时机,合理竞争。结果让第三方得利,两败俱伤。俗话说:三思而后行。退一步海阔天空。

鹬和蚌假如在做那愚蠢地事时想一想这些道理,我想,也许他们都不会落到这个悲惨的后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