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演讲稿 > 博物馆展览方案 > 导航 > 冷热不均,博物馆日看博物馆

博物馆展览方案

冷热不均,博物馆日看博物馆。

迈出第一步,你便成功了一半。在我们即将进行正式演讲之前,上台发表演讲之前最好先过一遍演讲稿,一份精彩的演讲稿是很有感染力的。你是不是在苦恼该如何完成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冷热不均,博物馆日看博物馆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冷热不均,博物馆日看博物馆

国际博物馆日

冷冷热热

与不在少数的名人故居及行业博物馆一样,这个名人故居平日也是门庭冷落。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上海美术馆等博物馆、纪念馆却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

今年,上海的博物馆、纪念馆已逾百家,去年参观人次达1000万。行业博物馆蓬勃发展,对名人故居的保护意识也大大增强,各区纷纷为名人故居挂牌。但是,这些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现状却冷热不均、喜忧参半。不少行业博物馆、名人故居平日难得有观众上门,基本处于半歇业状态。画家李先生住在鲁迅故居旁,他说,那故居平日大门紧闭,偶尔有参观者来,不得不把门敲得山响,或大声喊,才会有人来开门。

躲躲藏藏

门难找,门难进,是一大通病。银行博物馆高居金融大厦7楼,门禁森严。即使记者去采访,也要提前预约,到达那里还被要求详细登记才获准进入;一周只有一天向公众开放。不少行业博物馆的选址存在先天不足,难以面向公众,如上海音乐学院内部的东方乐器博物馆,虽然藏有29个国家的200多种乐器,但是深处学校内部,鲜为人知。上海民族乐器博物馆位于闵行区七莘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内,陈列场地200多平方米,从1986年10月开馆以来,只接待了参观者1万余人次。著名的上海监狱博物馆,建在提篮桥监狱大墙内,戒备森严,只接待团队预约。

兴兴衰衰先生版权所有

上海自然博物馆1960年开馆,曾经很受欢迎,现在却门可罗雀。据分析,原因除了大门被高架道路遮挡外,更在于其陈列内容和陈列形式陈旧,观念落后,缺乏新的学术整理,也欠缺积极的公众服务意识。

但也有专家认为,博物馆、纪念馆冷热不均是正常的,因为不可能所有博物馆都像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那样门庭若市。

有专家指出,上海在规划博物馆建设时,不应只图数量上的好看,政府应该重点规划建成数个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对城市文化意义重大同时也能持久吸引来自世界各地观众的大型博物馆。其他的博物馆建设,只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管理机制就可以了。小编版权所有

一位文物专家在考察了澳大利亚的博物馆后认为其经验值得我们汲取。他们的服务意识很强,博物馆全年的开放时间、交通服务情况、咨询电话等相关信息,很容易查到。展示方式也很多样,除了我们经常关注的照明、多媒体、展柜、版面、线路等因素外,关键是让观众参与、体验。

f132.cOm更多演讲稿扩展阅读

西安碑林博物馆解说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解说词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被誉为“书法艺术之故乡”--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正式定名于1992年,它是在原孔庙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博物馆分为孔庙旧址、碑石展示和石刻艺术室3个部分。碑林始建于1087年,距今有900多年历史。它是一座专题性的博物馆,主要藏品有历代的碑石、墓志、石刻造像,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名碑最多的一座书法艺术宝库。

碑林是在原孔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至今依然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在封建社会被推崇到文宣王的地位,人们为了表示对这位孔圣人崇高敬仰,就将孔庙的门东西对开,称为礼门、义路,而代替它南门的是一道砖墙,叫做影壁或者塞门。走进碑林,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栋四柱三檐式的木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至此地。在太和元气坊面前,我们看到这个半扇形的水池叫做泮池,这是古代孔庙特有的一种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能够通过泮桥拜祭孔子,并可以在池中取水洗笔,所以人们又把考中秀才称作“入泮”。通过泮桥,我们看到的三座石门叫做棂星门。在中国古代,进出棂星门是有非常严格的的规定的,在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人走西门或东门。我们看到碑林现今的建筑格局就是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开。沿着中轴线继续向前走,眼前所看到的这座古朴典雅的建筑为戟门。祭孔的人要在这里整戴衣冠,熟悉仪规,才能去祭拜孔子。穿过戟门,在它的东西两侧分别陈列着两件国宝级文物:景云钟和大夏石马。首先我们来看景云钟,它因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得名,之所以被定为国宝级的文物,原因是它有三绝,第一绝是说它钟身的纹饰非常精美,上面雕刻着龙、凤、飞天等图案;第二绝是它的钟声非常的悦耳动听,浑厚悠扬,咱们每年除夕夜听到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辞旧迎新的钟声,就是景云钟钟声的录音;第三绝是钟身上的铭文,它是睿宗李旦少有的传世之作,内容宣扬了道教的玄妙并赞誉钟声的优美。下面我们再来看西侧亭子中的大夏石马。大夏是东晋五胡十六国时的少数民族匈奴人建立的一个王朝,大夏朝只有短短的24年,由于当时战事不断,大夏国遗留下的文物就相当的少了,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匹马就显得弥足珍贵。

继续向前走,我们迎面所看到的这座碑亭就是西安碑林标志性建筑了。碑亭上有“碑林”二字,相传是清代著名爱国将领林则徐的手迹。碑亭下陈放的就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篆的,主要讲的是“孝”和“悌”。此碑高约6米。四面刻字,由碑座、碑身、碑首共35块巨大的石块组成。碑文是由风流天子李隆基用隶书所写,字体雍容大度,端庄秀丽,非常的华美飘逸,文中还有用

楷书作的注解,它提倡一种“事君如事父”的思想,利用宗法血缘关系,将孝敬父母与忠于君主联系起来,达到自己“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目的。碑额的16个篆字是由玄宗的儿子肃宗李亨所写的。碑侧还有一段玄宗对孝经所做的批注,大致意思是说,“孝”是一切道德教育的根本和源泉,所以我亲自书写并作注解,希望孝道能够发扬光大,流传千古。此碑由于形制特别,非常的高大,只好将它放在方坑之中,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碑文又同时集中了有两位皇帝书写的4种不同的书体,宣扬的又是儒家的孝道,因此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我们也常常将此碑称为“迎客第一碑”。

好,下来我们进入各个展示参观。首先来到的是第一展厅,里面陈放的是《开成石经》。最初建立碑林的目的呢,就是为了保护第一展室中的《开成石经》以及我们刚才看到的《石台孝经》。“开成”是唐文宗李昂的年号,“经”是指中国的经典著作,《开成石经》的内容包括《论语》、《孝经》、《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诗经》、《尔雅》12部儒家经典著作。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科举考试中的必读、必考之书。由于当时印刷术还很古老,为了避免传抄的错误,唐文宗就下令讲它们刻在碑石之上,并在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组成,双面刻字,共228面,合计是650252个字。在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所以我们现在也将其称为“十三经”。

第二展室是唐代名碑荟萃之地,有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颜氏家庙碑》,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以及国际知名度最高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颜氏家庙之碑》,是颜真卿在72岁时为家父所立,碑文记载说我是家族史以及经历,文中记载有“孔门达者72人,颜氏有8”,充分显示了颜真卿在刻写此碑时的喜悦和荣耀之情。碑文字体笔力雄健,气韵浑厚,笔画横竖自如、气势磅礴,字里行间包含着刚直坚毅的气质,如同其刚正不阿的个性,显得非常成熟和老辣,因此被人们称为“人书俱老,炉火纯青”。我们再来看一下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人们常说“颜筋柳骨”,是说颜体浑厚有力,而柳体结构紧密,笔法锐利,字字体以瘦硬、筋骨明显而著称于世。杜甫以“书到瘦硬方通神”来赞叹柳公权的书法。我们再来看反映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通碑主要记载的是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情况。“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马帝国的称呼,“景教”则是基督教的一个流派,即“聂丝脱利派”传入中国后的叫法,“景”是光明和美好的意思。此碑刻立于公元781年,碑文主要记载的是景教的教旨、教义以及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一件国宝级文物,也是西安碑林所有收藏碑石中最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块碑石。唐代书法上承魏晋六朝之余韵,下开五代宋元之先河,谱写了中国书法几千年历史中最光彩夺目的篇章,深刻的影响着后来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书法艺术的发展道路。

现在我们来到反映中国书法史的第三展厅。这里主要陈放的是历代书体名碑,包括篆、隶、楷、行、草等。通过这个展室的参观,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先看一下篆书名碑《篆书目录偏旁字源》。此碑是在公元999年宋代和尚梦英将《说文解字》中的540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刻,并且在每个篆字的下方都用楷书作了注解,还亲自作了叙文说明。这方碑石现已成为研究我国字体以及汉字构成的重要史料依据。由于篆字繁难,不便于书写和记忆,秦代有位官吏就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将篆字的结构和笔划做了简化,成为隶书。隶书在秦代形成,流行于汉代,尤其是东汉,是隶书艺术的成熟时期。此方碑文《汉曹碑泉》便是隶书的代表,字体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外显俊秀而内含刚健,运笔犹如行云流水,使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隶书之后呢就是楷书、行书,行书之后便为草书。这方碑石是张旭的《断千文字》。张旭是唐代著名的草书巨匠,他性格豪放,为人洒脱,嗜酒如命,每逢喝得酩酊大醉时,就放笔疾书,高兴之时尽将自己的发簪解下,蘸上墨汁,尽兴的挥舞,酒醒之后连自己都觉得奇妙无比。《断千文字》,上下贯通,首尾相连,大小错落,浓淡相间,乍看如一堆乱麻,连绵不断,但实际上每个字的翻转和跳跃都遵循着严格的法度,这与张旭扎实的楷书功底是分不开的。张旭的这种疯癫之势和狂草风格,被后来一位叫做怀素的和尚所继承,旁边有一方怀素和尚的草书《千文字》,大家可以对比欣赏。

第四展厅的碑石都是非常有趣的,有反映儒家修养“克己复礼,正心修身”8个字构成的《魁星点斗图》,以及带有神话色彩的《达摩面壁图》、《达摩东渡图》等。我们来看这幅《关帝诗竹图》。关帝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据说关羽为救刘备的两位夫人,而被曹兵所俘虏。曹操对关羽非常爱惜,就封官使重金厚禄,希望他能留下。但关羽不为所动。后人为纪念关羽的品行,便作了这幅《关帝诗竹图》。仔细观察,《关帝诗竹图》是由一杆被风吹起的风竹和一杆打弯的雨竹构成的,这两杆竹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组成一首五言绝句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充分表达了关羽“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心情。

在碑林的第五、六、七展室中陈列的有康熙皇帝书写的《宁静致远》,清代马德照书写的一笔《虎》、一笔《寿》;“法天鼻祖”的《淳化秘阁帖》等等,请大家自由参观。

这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室内石刻艺术室。成立于1963年,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我们首先看到一对极富动态的镇墓兽,一雌一雄,被称作“辟邪”和“天禄”。这是非常生动的东汉画像石。有表现墓主人生前生活情形的“车马出行”、“迎宾?欢宴?六博”的,也有表现古时生产活动的《狩猎出行》、《西王母?耦耕》的。这是陵墓石刻的代表作“昭陵六骏”。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刘骏是李世民开创大唐基业时所骑过的六匹战马,它们跟随李世民驰骋疆场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唐太宗令宫廷画家阎立本作画,将刘骏的神姿雕刻于青石之上。昭陵六骏采用的是高浮雕的手法,整体气势挥宏,形象生动传神,刀法简洁熟练,不愧为石刻艺术中的精品。但是令我们遗憾的是今天看到的刘俊,只有四骏是真品,其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鐹”在1914年被美国人毕士博勾结陕西军阀陈树潘将其盗走,现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在时隔4年之后的1918年,美国人又来到中国,企图盗运走其他四骏,被当地百姓发现,集及时加以阻拦,才使四骏幸免于难。这是一尊汉白玉雕刻的老君像,原供奉在骊山老君殿,是唐华清宫朝元阁的遗物,难得的石刻佳作。相传它是由西域的著名雕塑家元伽儿所作,所以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老君的眉目神情有明显的西域风格。

各位朋友,短短的时间内,我们在圣贤哲人的浩瀚石经中领略了秦汉文人的古风遗韵,魏晋南北朝的墓志精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佳作,宋元明示的潇洒笔墨以及明清两代大师的笔情墨趣。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最神圣的殿堂--西安碑林。

碑林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的参观。谢谢!

兵马俑博物馆导游词


兵马俑博物馆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参观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的遗址博物馆,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在参观秦俑博物馆之前,我想应该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这个人。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创立者,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他13岁时就继承了王位,但是按照当时的制度,他直到22岁的时候才举行了加冕仪式,开始正式亲理国事。他执政以后,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思想政治领域内的统治,他还设立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而且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法律制度。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又因为是第一个皇帝,所以便自称为始皇帝。他在统一全国以后,对内发展农桑,对外发展经济,并且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使国力不断强盛。同时,他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在当时,修筑长城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是今天它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时也是非常残忍,暴虐,冷酷无情的。他“焚书坑儒”这一专制举动,使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为了自己享乐,曾征集了几十万刑徒为自己修建了“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但是他到死也没有住完那里所有的宫殿。他大兴土木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所以历史上也称秦始皇为暴君。不过,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经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终年50岁。死后葬于骊山脚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骊山,背面与渭水相邻。骊山风景如画,绿树成荫。据史书记载:“骊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黄金。”秦始皇正是贪其美名而葬在这里的。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秦始皇陵,我们看到的这个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陵墓的规模是相当浩大的,在当时修建这么巨大的一个陵墓,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骊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为了防止流水冲跨陵墓,将它们都进行了人工改道,改为东西向流;在一个呢,骊山是一座土山,对当时修建秦陵来讲,就相当缺乏石料,需要从渭北等地运来。而当时没有先进的运输交通工具,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来搬移,可见当时修建这座陵墓的艰难了。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在建设上都遵循“虽死犹生”的思想,因此,秦始皇陵是依照当时秦咸阳宫的规模修建的。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当时的地面建筑现在已荡然无存了,我们已经无法领略秦陵的全貌。但是从这里出土的巨型夔纹瓦当可以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地面建筑的雄伟。这个瓦当的直径是61厘米,相当于一个小圆桌,人们称它为“瓦当之王”,使用这样巨大瓦当的宫殿,其规模、气势也就可想而知了。当时秦陵地面建筑呈回字形内外两重城垣,占地九倾十八亩,据说是取“久久”之意。陵冢原来高120米,但经过了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现在高度仅为46米。陵冢上当时栽有大量的松柏,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有一种动物叫做魍象,这种动物专门钻入墓穴之中吃死者的脑髓和肝脏。而松柏散发出来的特殊芳香,使魍象畏惧而不敢前来。因此,当年的秦陵就是一座松柏苍郁的人工山。那么,秦陵的内部到底埋藏有多少奇珍异宝呢?据《史记》记载:秦陵是“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俱天文,下俱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从这样的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秦陵地宫的顶端是用28颗夜明珠组成的天冥星;陵内还有设置着百官座次的殿堂;并且藏满了各种奇器异宝;还用水银做了江河湖海以象征天地;用人鱼膏点长明灯为了防盗墓;还安装了能自动发射的暗箭。《史记》中对秦陵的内部只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那么陵内到底有多少的奇珍异宝呢?我们只能等待陵墓发掘的那一天。相信到时候一定会引起全世界界的轰动的。

秦陵的地宫现在虽然还没有发掘,但是已经发掘了秦陵的一个陪葬坑,那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坑是1974年时,由西杨村的几个农民在抗旱打井时以外发现的。考古学家根据发现时间的先后,把它们编为一、二、三号坑。秦俑坑是秦军的缩影,它生动的再现了当时秦国兵强马壮的威武场面。李白在诗中描写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即时对秦军的气势作了生动的描写。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一号坑,它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它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在东西两端各有5个斜坡门道,还有10个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有粗大的横梁,底部都是以青砖墁铺。一号坑是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的军阵。所谓军阵就是部队在作战或驻守时的一种排队的方式。一号坑是以长方阵的排列方式,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部分组成。我们现在所看到面东而立的就是前锋部队。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侧翼和后卫,他们是为了防止敌人旁敲侧击和从背后偷袭。中间有38路面东而立的纵队,是由步兵和骑兵组成,构成了整个军阵的主体。从这里也体现了古代兵书中所讲的“前后整齐,四方为绳”的军阵。《孙子兵法》中曾经讲到,古代兵阵布阵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前锋必锐,整体必宏。”他把一个军阵比喻成一把剑,如果一个军阵没有精锐的前锋,那么这个军阵就像是一把无锋的剑,便失去了杀伤力,可见前锋部队的重要了。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号坑的前锋部队。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强弓劲弩,都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于世的。他们在作战时都不戴头盔。头盔本来是作战时的一种最基本的防护装备,但是秦国军队规定一律不准戴头盔。所以历史上称他们为“科头”。由于“科头”不戴头盔便敢杀入敌阵,史籍上也称他们为“科头锐士”。从这些“科头锐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秦军的勇猛和善战了。

在一号坑以北20米处,是秦始皇兵马俑的二号坑。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骑兵、车兵和混和兵种组成的军阵。他一共由四个小的单元构成。这四个单元可以有机的构成一个大的军阵,也可以分开成四个独立的小的军阵。它能攻能守,反应迅速,自我保护力强,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反应最快速的一支部队。在二号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将军俑、跪射俑、立射俑、骑兵俑、鞍马俑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个从二号坑中出土的将军俑。将军在军队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处处显得与众不同。将军俑头戴双卷尾长冠,冠带在颈下结绳并下垂胸前。将军俑所戴的冠叫“ 冠”冠上两边本来插有两支黑色的 尾,因为据说 是一种性情勇猛、善斗的鸟。将军俑身穿双重战袍,战袍外面的铠甲形制特殊。双肩及前后胸用彩绸扎成的花结,象征我们现在所说的军工章。这个将军俑胸前佩带着两朵花结,就表明他曾经立了两次功。他所穿的铠甲以肚脐眼为界,肚脐以上是上片压下片;肚脐以下是下片压上片。这样是为了弯腰方便,便于指挥作战。这个将军俑的腹部微微隆起,说明秦军中将军的待遇还是相当好的,也反应了早在秦代时,男子就有了将军肚。这也就是将军肚的起源了。从这个将军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指挥官。他手指前方,仿佛正在指挥千军万马如何作战。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骑兵俑和鞍马俑也出土于秦兵马俑的2号坑。这个骑兵俑的装束与车兵俑和步兵俑有着明显的区别。他头戴着一顶形制讲究的小皮帽,在帽子两侧还带扣,紧系于颌下,他身着胡服,这种服饰的特点就是胸部右侧开叉。骑兵俑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并没有披护,手上也没有护甲。下身穿一件小皮裙。骑兵俑特殊的装束完全是从骑兵作战的需要而设计的,这样有便于骑士上下马方便。古代对于骑兵的挑选有着严格的标准,不亚于我们现在挑选飞行员。秦时明文规定,骑兵的身高必须在1.73米以上,体重不得超过75公斤,年龄也要在40岁以下,同时要体质强健,反应机警,行动敏捷。这个骑兵俑符合了当时选拔的标准。秦代对战马的选择也是有规定的,要求战马的高度必须达到1.33米,这一鞍马正好符合了这个标准。它耳若削竹,看起来非常机警;眼若悬铃;粗大的鼻孔和发达的胸肌表明这匹马善于奔跑;从它微张的嘴唇可看出,它共有6颗牙齿,说明它当时正处于青壮年时期。在陶马背上雕有鞍垫,鞍的两端微微扬起。以前人们认为马鞍的出现始于西汉时期,但秦俑坑陶马鞍的发现就说明我国在秦代时已使用马鞍了。陶马鞍的出现使骑兵的双手得以解放,有效的增强了骑兵的战斗力。有人说东方艺术讲究群体美,而西方艺术追求个体美,秦俑的美在于它的气势和它的群体美。其实秦俑并不知是讲究博大,它对个体形象的塑造也是细致入微的。秦俑不仅面部表情各异,而且小到手指纹都刻划的非常精细。

接下来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秦兵马俑的发髻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发髻,它是将一头长发很规律的辫在一起,在发梢处结成一个蝴蝶结。发髻在头的右上方。之所以将发髻结在右方,是因为秦人非常的崇尚右。他们把这一概念也体现在发髻上,这在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发髻还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精神振奋的感觉,仿佛使我们看到了2000多年以前的人们已经有了很强的审美观了。

三号坑位于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处。它的面积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一共出土了四马、一车和68个陶俑。这些陶俑的排列形式与一、二号坑完全不同。一、二号坑是按实战军阵排列的;而三号坑则是面向内相向夹道式排列。他们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有不同。一、二号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有长射兵器和短射兵器;但在三号坑中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殳是一种用于仪仗的兵器,证明这里可能是一个地下军队的指挥部。三号坑如果从它的建筑布局来看,主要由车马房、南北厢房组成。车马房位于俑坑的中部,面对坑道的东门,这样便于车马进入。而北厢房位于俑坑的北部。在北厢房内发现了朽骨一堆,残鹿角一件,证明它是一个活动前占卜或祷告的场所。南厢房位于俑坑的南部,它从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廊坊、俑道、正厅和偏房。它们都有武士俑分立于两边,其中以正厅的警卫最多。这里可能是召开军事会议的场所。这一点也就完全证实了三号坑是一个地下军队的指挥部——军幕。秦俑坑当中既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强大军阵,又有“运筹于帷幄之中”的将领,可见当时思虑严密,布局严谨了。

秦俑坑不仅是一座不朽的艺术宝库,而且还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库。当时青铜铸造业已是十分发达,制造出了各种精良的武器装备,这也是后来秦军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铜剑了。“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这把青铜剑已历经了2000多年,但是表面并没有生锈,至今仍然是锋利无比。在它刚刚出土时,专家们曾经用它一次划透了20张纸。即使现在的玻璃刀想做到这一点也决非易事。经过鉴定,发现它表面有10-13微米的铬盐氧化层。它采用了铬盐氧化技术。铬盐氧化技术有两种:一种是电子镀铬,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发明。另一种是化学镀铬,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发明出来了,这一点实在是令人叹服!

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些兵器,有相当一部分显示了当时兵器制造标准化已经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东西叫做铜簇,也叫做铜箭头。它就是秦代兵器制造标准化的一个代表。它同一棱的三个面误差不超过0.15毫米,而不同簇之间也不超过0.2毫米。这一点可以使我们看到,并不只是现代的许多行业中讲求标准化、规范化,其实古人在很早就有了形范正的观点。这些铜簇主要可分为大型与小型两类。大型铜簇的铤特别长,而铤首也很大;而小型的铜簇它的铤是圆形或三棱形的,将它们放入箭槽中便于瞄准。而且在空中呈流线形,阻力特别的小,还具有很强的平行性和稳定性,是秦代主要的兵器之一。

我们以上所看到的这些雄辩的说明了: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冶炼金属加工工艺以及技术标准化的管理水平就已经是世界第一流的了。好了,秦俑坑我们就先参观到这里,下面我将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铜车马展厅。

如果说秦俑坑是大中显武的话,那么铜车马展厅就是小里透文了。前者把我们带入干戈相交的战场,而后者则使我们感受到了舒适的宫廷生活。它们虽然都是秦陵的陪葬物,但是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1980年12月份,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的铜车马。按照当时的发现的顺序,它们分别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它们都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因为年代的久远,木椁早已腐朽了。其中一号铜车马碎成了3000多片。经过专家们近8年的修复,于88年的5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而二号铜车马当时已碎成1555片。经过2年半的时间,又使它重新焕发出了当年的瑰丽姿彩。据考证,这两乘车的体积均为真车真马的1/2,它们处处都是依照真人、真车、真马制造的。当时秦始皇曾经五次巡游天下,这两乘车就是秦始皇车队中的两辆。当年,这两乘铜车马的出土曾经使多少人赞叹不已!因此,它们也被人们称为“青铜器之冠”。这两乘车都是驷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为古代的“高车”,也叫“立车”,因为乘坐这辆车要保持站立的姿势而得名。一号车一共有1500余件金银饰件,显得华丽富贵。车上的华盖直径为1.22米。这个华盖是敞开的,具有遮阳蔽雨的功能;也可以更好的向远处眺望,还可以随时对付突发事件。圆形的华盖与方形的车厢体现了古人的一种“天圆地方”的思想。这辆车上还配备有大量的武器。在车厢的前面有一柄弩机,在车厢的前侧和左侧各有一个箭 ,共装有62支铜簇。其中有四支平头簇,可能是用来发射信号的。在车厢内的箭 中还发现有盾牌一件。截止目前为止,它是首次发现的、秦代的,同时也是迄今考古发掘中出土年代最早的,而且是形状最完整的青铜盾牌。这一切都鲜明的表明了一号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安全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二号铜车马了。这辆车叫“安车”,因为乘坐这辆车温暖舒适而得名。这辆车长3.17米,高1.06米;铜马的高度为65-67厘米左右,身长为1.2米,重量各不同,最轻的为177公斤,最重的达到了212.9公斤;车马人的总重量为1243公斤。这辆铜车马的主体是由青铜铸造而成,共有金银饰件1720件,总重量达7公斤。其制作工艺之高超和造型艺术之精妙令人赞叹不已。我们可以看到前面拉车的四匹马个个耳若削竹,目似悬铃,头方肚圆,胸部肌肉发达,四条马腿也稳健有力。中间的两匹马叫“服马”,两边的两匹马是拉车的叫“骖马”。马的制作技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马的项圈是由42节金与42节银焊接而成。它的焊接点用24倍的放大镜才可以清楚的看到。金和银的熔点不同,能把着两种金属焊接在一起,表明秦代的工艺也是相当高的。马的笼头是用一根金管与一根银管采用子母扣连接的形式制成的。在笼头上有一根削子,将这根削子拔下,就可将笼头完整的取下。我们再注意看一下,在右骖马的头上有一个穗形的璎珞,它叫做“翥”,这是皇家车队的特殊标志。由于是皇家车队,因此要求它们行走起来必须平稳,于是在马身之间以“胁驱”相隔。这样,可使马匹保持一定的间距,如果它们离的太近,胁驱就会扎疼它们。我们再来看一下二号车上的华盖。华盖的面积为2.3平方米,最厚处为4毫米,最薄处为2毫米。发现它时,它已碎成了199块。但在修复时,发现华盖是一次烧铸而成。这个华盖就像一个龟壳一样,俗话说的好:“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这表明秦始皇希望自己永远长寿。这个车厢是由前驭式与后乘式两部分组成。后乘式里边非常宽敞,人在里边可以坐卧凭依,非常舒适。在后乘式前面以及左右两侧各有三个车窗,门开在后面,门窗都是可以灵活启闭的。车窗上有许多小孔,这样不仅可以用来调节空气,而且可以在车内看到车外的景物,在车外却无法看到车内的情况,设计科学、合理。车轮上的辐条共有30根,象征一个月的30天。我们再来看一下安车上的驭手。他头戴“ 冠”,表明是一个将军级的人物。1984年邓小平阅兵时,为他开车的就是一个中央首长。因此,安车上这个驭手的身份也就勿庸置疑了。这个驭手俑身后佩带着一把剑,剑鞘与剑是连在一起的,拔不出来。这是因为秦始皇生性多疑,特别是荆轲刺秦王以后,他更害怕有人暗杀他。因此驭手俑佩带的是假剑,一方面可以不失其威严,另一方面呢,也不必担心被暗杀了。这辆车的时速可达每小时35公里。当时秦始皇的车队是虎罴开道,豹尾在后,气势浩浩荡荡。但是秦始皇当时乘坐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安车。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车队共有“九九八十一”辆车,而秦始皇乘坐的,则是由六匹马驾辕的一辆纯金的金根车。它可能也被作为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品埋在了秦陵的附近,说不定到不久的将来便会发现。希望到时候各位能够再来一睹皇家车队的迷人风采。谢谢大家!

局长广州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局长广州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国际博物馆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由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文博学会主办,广州艺术博物院承办,南方都市报、广州电视台协办的“200*年广州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今天在这里拉开了帷幕。首先,我代表广州市文化局对前来参加活动的领导、嘉宾、香港、澳门博物馆同行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先生版权所有

“5.18”定为国际博物馆日,迄今已经有28年的历史。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与无形遗产”。博物馆作为保护、研究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文化教育和传播机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播和展示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博物馆在抢救、保护、研究和展示民族无形遗产,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抢救和保护无形遗产,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当今人类的共同历史使命。

广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众多的博物馆、纪念馆,又有民族艺术粤剧、广东音乐、木偶等丰富的的无形遗产,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今天,围绕“博物馆与无形遗产”这一主题,在广州图书馆内外广场开展为期两天的“20xx年国际博物馆日”的系列宣传活动,既有本地的省、市、区县级文化行业、民间博物馆,又有港澳博物馆参与;既有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遗产陈列展示、文物现场鉴定、咨询与刺绣、剪纸等民间手工艺制作演示;又有文物鉴定知识讲座、广州市博物馆优秀讲解员评比、“博物馆与非物质遗产”比赛及专业艺术及民间社团表演等,内容奉富,形式多样,参与面广,规模盛大。我们希望通过开展博物馆日的系列活动,激发公众的参与意识,引起大家对无形遗产保护的重视,实现博物馆与公众相互认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推动广州文化强市建设。小编版权所有

最后,祝愿200*年广州市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0*年5月15日
 

秘书长在广州“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秘书长在广州“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国际博物馆日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上午好!
今天,由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学会、广州市文化局主办的广州“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正式启动了。我市每年配合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借助博物馆日这个平台,让博物馆走到广大市民中间,登台唱主角,推出雅俗共赏的系列活动,如今,一年一度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已成为我市重要的文化品牌。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为这次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文博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博物馆日活动的主题是博物馆与青少年。我们知道,博物馆以抢救、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肩负着重大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为青少年服务已经成为当今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使命。所以,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将会紧紧围绕主题,体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的特点和思路,通过广场具有特色的文物互动活动,增强博物馆的亲和力,促进博物馆和青少年的相互认知,使文化广州的人文精神得到发扬光大;通过举办公众论坛和学术研讨,探讨为青少年服务的新思路,把博物馆的运作发展融入社会生活大循环;通过推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各类展览及免费开放,吸引市民和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培育博物馆情结;通过广州、香港、澳门三地博物馆参与彼此活动,进一步促进三地的区域性文化交流。先生版权所有
我们欣喜地看到,参加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省、市属、行业、港澳博物馆共有25家,广场活动项目70多项,各博物馆展览55个,参加学术研讨的市属博物馆、国内部分中心城市、港澳博物馆30家,收到论文40多篇。博物馆同行们积极响应,各出奇招,堪称一次博物馆形象和内涵的全面竞赛和展示。
同志们,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十一五”期间,文物博物馆事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凭借东风好扬帆,希望广大文博工作者以“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为契机,大胆创新,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把我市的文物博物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最后,预祝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圆满成功。小编版权所有
谢谢大家!

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希望《冷热不均,博物馆日看博物馆》一文能帮助您解决关于2024“博物馆展览方案”相关的问题,再次感谢您的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