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活动总结 > 社会实践报告 > 导航 > 抗战寻访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抗战寻访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总是最快的,策划的活动就已经结束了,下面到了我们正式写活动总结的时候了。我们可以通过写活动总结明白活动的不足,并将其进行改进。按照这么说的话,这个总结又怎么可以遗漏掉呢!那么,活动总结要怎么写才能显得独特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抗战寻访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为响应团中央的全国大学生抗战纪念胜利70周年寻访活动并结合团中央每年推行的大学生青春三下乡活动。7月15日,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赴湖南韶山实践队来到了著名的山水洲城长沙。在长沙进行社会实践的一天内,我们攀登了岳麓山,游览了湖南大学和橘子洲。

15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南岳72峰之一的岳麓山。抗战时期,岳麓山与长沙城隔江相望,对长沙有瞰制之利,使其成为长沙战场极其重要的一个军事制高点。一山、一城,在那段异常惨烈的战史中,曾如此唇亡齿寒、存亡相依。刚踏入山脚,便感受到暑气削减,满目翠绿,清风蝉鸣,神奇地将我们带人了一个平和宁静的世界。我们沿着蜿蜒的山道一路向上,又走过了一级一级的青石板台阶,来到了陆军73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抗日战争期间的三次长沙会战,由三湘子弟组成的陆军73军于长沙围抗日军,该军在激烈的战斗中,伤亡重大,其第5师师长及将士,还有其他几个师及军司令部直属部队众多官兵壮烈殉国。1946年春,最后一任军长韩俊指令专人督修公墓于此。站在这些墓碑前,尽管隔断着几十年的时空,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们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以及勇往直前、不惧牺牲的精神。

从岳麓山下来便进入了湖南大学的校园内。湖南大学是历史悠久、声誉斐然的著名高校。被誉为千年学府,百年名校。湖大校园风景秀丽,大量近代的红砖黑瓦述说着她的古朴历史。我们着重参观了湖大的新老图书馆,老图书馆现在作为一个景点来开放,馆中收藏了大量的各界人士捐赠的文艺作品,使得这座红楼更具文艺气息,新图书馆颇具现代化,方正的大楼直指青天。

路过岳麓书画院,几根断裂布满青苔的花岗岩大门柱静默的立在草坪上,这些都是日军轰炸留下的伤痕,告诫世人战争的残酷,在湖大风光绮丽下也掩盖着饱受战火侵袭的沧桑,她几度迁址,几经受创,损失了大量珍贵的仪器和文物。同时校园内的建筑设施也被摧毁,使得正常的教学工作无法开展。即便如此,当时的湖大并没有被吓倒,而是以英、德、法、日四种文字向中外文化界发表宣言,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极大地鼓舞和激励学生们的抗日热情和士气。回想我们西工大的先辈们,同样是在日军轰炸的威胁下,七星灯火、坝上长夜的故事是他们航空报国的最美诠释。

来到橘子洲,远眺湘江北去,仰望岳麓青翠,大家都情不自禁朗诵起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流露出他的风华正茂。字字千万重,其中的豪气与壮志仿佛在宣告世人,他毛泽东来了!忆往昔思今日,如果没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这一代人的努力,中国的今天我们无法预料。他们在面对日寇钢铁洪流下,带动着身边一批又一批的爱国者为民族存亡而战。恰同学少年,此时的我们心潮澎湃,恨不得回到那个时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白天的行程结束的很快,但大家都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不舍,虽然有很多未能做的,留下了许多的遗憾,但是大家感触颇多。这一天里,我们在岳麓山上缅怀英魂,驻足于那些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牺牲的前辈先烈的墓前;走在湖南大学的校园内,感悟那个年代留下来的那种大学生的豪情;在橘子洲头,我们意气风发,忆往昔峥嵘岁月。夜色下的星城愈发的美丽,我们漫步在湘江江畔,享受着这夜间难得的静谧和清风带来的凉爽,大家不免沉醉于此。

历史并未离我们远去,历史也并没有被我们的国人遗忘,曾经我们民族所遭受的不幸一切一直在被缅怀、一直在被反思。我们走过了多个抗战遗址和纪念馆,每一个地方都是人来人往,每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到驻足认真聆听的游客,这都足以说明,我们国民的爱国热情是高涨的。而且,不论是在网络还是报纸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湖南人民是多么在意和看重这段抗战历史,不断地寻访、不断地纪念,把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融入到这片土地上人民的骨血中去了。

短短的七天,我们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了一起,大家共同经历着一切,大家互帮互助,这种感情是无法被别的东西超越的。我们这次的主题是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寻访活动,我们在各地的寻访、参观,就是像重走当年的抗战路线,去体会感悟他们经历的一切,去体会感悟他们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清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我们的人生价值在于何处。我们只有不断壮大自己,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壮大,不让历史重演。一个国家、民族要富强、复兴,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我们就是国家的储备力量。

FWR816.coM品读分享

寻访活动社会实践报告


XX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各地都将举行各自的纪念活动,而中国则将9月3日确定为首个法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当天,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以铭记历史,警示后人。

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的中国全国抗日战争,历经8年艰辛,首次取得中国近代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全面彻底的胜利。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军队能够抵抗日军的进攻并在抵抗中不断消耗与歼灭敌人,除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维护这个重要的政治条件,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军事条件,这就是抗日持久战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早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就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争。

1935年,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提出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又一个特点。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著名的《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首先,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

他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之后,他列举了中日双方互相反对的4个特点。

除战争的正义、非正义,以及与此相关的寡助、多助问题外,他特别强调了敌强我弱和敌小我大的问题。日本的强,表现在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中国的弱同样表现在这些方面。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能很快取得胜利。

日本的小,表现在国度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这就决定了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战而最终打败日本。这些分析,科学总结了中国必须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

其次,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

中国必须实行抗日持久战是由上述客观情况决定的,但持久战的实施还需要有充分的内部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

简单地说,就是把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用专门的章节论述了全面抗战和全民族抗战的观点。

关于军队,他特别强调要把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才能极大提高战斗力。关于民众,他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他看来,如果实现了人民战争,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事实上,共产党在全部抗日战争期间,一直把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作为自己的抗战路线,人民战争理论的科学性也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印证。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依据抗日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抗日持久战战略,而且具体地阐释了实施抗日持久战的方法。

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了游击战争在中国抗战中的战略地位问题。与抗日持久战密切相关,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的情况下敌人可以占地甚广,却在占领地留下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

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毛泽东还具体地分析了游击战的战略内容、游击战与正规战的配合、建立抗日根据地、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广泛展开游击战争,卓有成效地牵制与消耗日军,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战略作用。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持久战战略,引起了中国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论持久战》刚刚发表的时候,周恩来即把其中的基本精神向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长的白崇禧进行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并立即向蒋介石转达。蒋介石赞成毛泽东的观点,并授意白崇禧,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口号,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国民党军队的一些高级将领如傅作义、卫立煌等,都予以高度评价。《论持久战》还被翻译成英文向海外传播,得到爱国华侨、华人以及关注中国抗战的外国人士的一致好评。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抗日持久战的思想不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的,在此之前,已经有人提出过抗日持久战思想。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蒋百里、李宗仁、陈诚等人的言论。而对中国抗战战略制定有最高权力的蒋介石,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也提出包括迁都、调查与开发战略资源、国防工业西迁等长期抗战的筹备计划;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也有过持久消耗战的很多言论。这种不约而同的认识都是源于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即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大国,日本是一个先进的小国。看到和承认这个客观存在的人,并不需要特别的先见之明,就会不约而同地得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战的结论。

但是,仅仅看到由客观条件造成的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还远远不是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对于客观情况的把握,因立场的不同、视角的不同、思想方法的不同而有片面与全面、浮浅与深刻的不同。

蒋介石等人看到了敌强我弱和敌小我大这个基本事实,但是他们缺乏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与世界关系以及世界格局演变的辩证思考,因此他们对所谓持久的把握往往脱离实际,很容易从持久跳到速胜,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调停或干预。从这个立场出发,国民党倚重正规军队,希望通过几次大规模的战役引起国际影响。淞沪战役和南京战役期间,蒋介石寄希望于布鲁塞尔九国公约签字国主持公道以及国际调停,但均未如愿,反而造成了作战的混乱和无谓的伤亡。

而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思想,是建立在对与战争相关的一切外部与内部复杂因素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战争不同阶段的关系、外援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战略持久与战役速决的关系、保存自己和消耗敌人的关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学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战战略,既不会因为一时的顺利而幻想速胜,也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失去必胜的信心。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持久战的真正实践者

虽然国共两党都承认中国抗战的持久性,但两党在如何实行持久战方面,却存在着很大差别,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抗战路线。

在1937年8月7日召开的国防会议上,国民党正式提出了实行持久消耗战的战略。这个战略有它正确的一面,但是,对于如何实行持久战,国民党的路径却存在着很大缺陷。蒋介石提出固守阵地,坚忍不退,层层布防,处处据守。虽然这种作战方法在战争初期起到了延缓日军推进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日军,但也很快造成了中国军队的大量伤亡。因此从长远看,很难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转换。这是一种单纯依靠正规军作内线持久防御战的片面抗战路线。

现在也有人对国民党是否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有过许多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宣传,乃至实际的人民动员。不能否认,这种说法不无根据。比如,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蒋介石就提出了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的全民动员号召。与此相应,国民党在抗战初期也制定了开放民主的政策。

但这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还有很多事实说明,国民党并没有把人民作为支持持久战争的力量源泉而加以珍惜和爱护,相反,在很多时候采取了违反人民利益的政策与行动。例如,1938年6月在河南花园口发生的黄河决堤事件,直接的后果是使豫、皖、苏3省40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成为泽国,89万无辜百姓葬身洪水,上千万人流离失所,并形成了影响至今的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又如,1938年11月在长沙发生的文夕大火事件,是在日军远离长沙的时候发生的,在焦土抗战的决策下,一把大火造成了长沙全城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街巷、房屋被烧,3000多名平民葬身火海。又如,1944年的豫西作战国民党军队大溃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民党军队严重扰民而丧失了人民的支持。这些事实说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确实是片面抗战路线。

与国民党以片面抗战路线实施持久战战略的方法不同,共产党是以全面抗战路线来实施持久战战略。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共产党于8月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基本任务的重要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特别强调,单纯的政府抗战只能取得某些个别的胜利,只有全面的民族抗战才能彻底地战胜日寇,因此,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事实上,在抗日战争的全部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全面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以游击战争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卓有成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其中,正规军、地方武装和民兵的结合,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的广泛开展,不放松有利形势下的运动战,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等等,都起到了消耗与消灭敌人并同时壮大自己的作用,从而达到在持久战中逐渐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最终向敌人发起反攻并战胜敌人的目的。

有人说,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避开了主战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实际情况是,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它是不是主战场不仅要看战役的规模,更主要的是看这个战场是否能够有效地牵制与消灭敌人。这里可以引用1938年至1940年在日本侵华部队华北方面军参谋部任职的加登幸太郎的回忆,他说:在华北战场,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名。50名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列,是大消耗战。

由此可见,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一样,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其实,国民党也看到了敌后战场牵制与消耗日军的战略作用,并且一度组建军队到敌后作战,但最终国民党军队在敌后作战并未取得成效。究其原因,除了军事训练的不完善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把人民群众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力量源泉。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不仅科学地系统地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而且成功地实践了这个战略,最终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了侵略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目标。

抗战胜利寻访实践报告


抗战胜利寻访实践报告_【1】

XX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21绝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一位来自美国的记者走进陕甘宁地区,对红区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这位记者就是首个走进红区的西方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暑期实践团队一行8人,在英语学院赵磊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重走斯诺抗战报道路线的旅程。

7月29日我们傍晚从北京西站出发前往武汉。67年前,斯诺曾在武汉亲眼目睹了武汉会战,他对此次会战进行了详细的记述。我们此行第一站便是在这里寻觅当年战争的记忆。次日,我们抵达武汉整顿好行李后便开始了我们的实践活动,我们首先来到乐位于武昌区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和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进行参观。在这里实践团的成员们近距离地参观了当年我党先辈们工作生活的地方,深刻体会到了当时的艰难困苦。我们还采访了馆内的工作人员,向他们咨询当年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武汉的情况以及纪念馆在70周年之际有何特殊活动。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耐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并对我们实践团的此次旅行给予鼓励和赞扬。

7月31日,暑期实践团的同学们早早起床便赶往武汉抗日纪念园。我们恰好赶上血写的历史民族的壮歌抗战纪念展。此次参展的物品中很多都是当年遗留下的珍贵资料,实践团成员们仔细地观摩着展品,并采访了此次展览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细心地向我们介绍了展品的来历以及展览的目的。在得知我们是来自北京的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做红色记忆的主题实践活动后,工作人员邀请我们写下对70周年的寄语。我们在签名簿上留下了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7月31日下午,我们的实践团成员们还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发放问卷,意在调查当代大学生对当年抗战以及对埃德加斯诺的认识。华中科技大学的师生们非常友好地配合我们完成调查问卷并写下了自己对当代爱国教育的见解。当天晚上,我们稍作休息,在凌晨搭上前往延安的火车,开始了在延安的实践活动。

在经历了18个小时的旅途后,我们终于抵达了陕甘宁边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的延安。我们稍作调整,规划好接下来几天的参观与调查。

8月2日一早我们首先便来到了延安革命纪念馆,这里记录了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号工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1935年~1948年党中央在陕甘宁地区的情况,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外国记者的足迹,其中便包括了埃德加斯诺。斯诺和其夫人海伦斯诺曾在陕甘宁边区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在这里他们采访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并记述了当时的生活工作环境。当天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乱了我们原本的安排,然而实践团的成员们在和老师商量之后巧妙地选择了改变参观时间和地点,将原本以参观为主的实践活动改为半参观半采访。

8月3日我们在绵绵细雨中来到了杨家岭革命旧址,这里曾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我们参观了山上的窑洞,看到了当年毛泽东,周恩来等先辈们居住过的地方,并在党的七大召开会场中央大礼堂内合影。

我们还参观了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在西北地区的代表机关,先后由高岗、彭德怀、习仲勋等革命先辈领导,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将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当天稍晚些时候,我们来到了延安大学,采访了许多在校学生并向他们发放了准备好的调查问卷。在问到关于抗战和这座城市的联系的时候,许多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认识见解。他们对当代爱国教育如何开展更是给出了丰富的意见。

8月4日是我们返程的日子,但我们还是腾出了时间参观了延安新闻纪念馆。馆内大量文史资料展示了我国新闻及出版业的发展历程。该馆向我们展示了抗战时期新闻工作者们的工作情况及大量文字资料。其中也包括了当年以埃德加斯诺为首的外国记者们对陕甘宁边区的报道。我们在这里更是遇到了同样来自北京的暑期社会实践团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我们交换了实践期间的遇到的见闻并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在结束了延安新闻纪念馆的参观后,我们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便告一段落,之后我们还将来到北京大学埃德加斯诺任教过的地方进行走访参观。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对我们每一个成员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我们从北京来到了武汉和延安,这一路上我们的参观走访让我们对于抗战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许以前我们只是认为抗日战争不过是二战的一小部分,但当照片、文字、视频以及亲历者口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才发现那8年是多么的难以置信。法西斯的暴行与中国人民的万众一心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次实践活动注定会成为我们每个人难以磨灭的记忆,注定会影响我们对如今生活的审视。

虽然此次实践活动是关于抗战这样如此严肃的一个话题,实践团成员们在闲暇时间还是保持了乐观的态度,并没有过分沉迷于过往的悲痛,而是将悲痛化为对明天的微笑。整个实践活动中,大家的微笑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抗战胜利寻访实践报告_【2】

为响应团中央的全国大学生抗战纪念胜利70周年的寻访活动并结合团中央每年暑假推行的大学生青春三下乡活动。7月12日,我们一行来到了位于南岳衡山以南、有雁城雅称的衡阳市。

衡阳山水优美、历史悠久,衡阳会战的悲壮也使之得到了 中国抗战纪念城的称号。在衡阳进行社会实践的两天内,我们游览了纪念抗日战争的景区:岳屏公园、陆家新屋;寻访了作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入缅作战的抗战老兵丁耀辉;同时有幸走进了衡阳大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了深度交流。

12日上午,我们在衡阳寻访抗战光辉印记之路的第一站来到了岳屏公园。岳屏公园是衡阳八景之一,坐落于岳屏山内,翳隐芳林、景致秀美。刚踏入园中,便被满目苍翠、蝉鸣啁啾所吸引,继续前行,踏着青石小阶登上山顶,一座衡阳抗战纪念塔随即映入眼帘。这座纪念塔屹立于山顶,向下望去,城池街市,一览无余,仿佛也象征着虽然战火硝烟已散去,但抗战的痕迹、拼搏的精神仍深深镌刻在这座城市的记忆里,回荡在街头巷尾的故事里,铭记于每个衡阳人心目中。瞻仰完纪念塔后,我们遇见了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的同学们,机缘巧合的是,他们同样在进行寻访抗战烽火的社会实践,针对衡阳的抗战文化及当代大学生对于抗战历史的了解,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调查与交流,之后,我们一起参观了衡阳抗战历史纪念馆,馆内罗列着衡阳保卫战时的各种珍贵历史资料,温存着这座小城在烽火在涅磐重生的回忆。紧接着,我们游览了纪念碑附近的抗战雕塑及文化纪念墙,在雕塑的一砖一瓦间、石刻的一笔一划中,感受衡阳这座抗战文化名城的文化精魂。

当日下午,在短暂休息后,我们赶赴位于衡阳市城郊的陆家新屋景区即衡阳保卫战纪念馆。陆家新屋是典型的湘南民居风格古建筑,距今已有125年历史,同时在1945年抗日战争中的衡阳保卫战期间,曾被日军黑濑联队当作指挥部。在观赏湘南晚清古民居建筑的同时,我们又观看了衡阳保卫战陈列展览,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晚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给人一种无限的历史延伸感,古朴的建筑中仍保留着数十处当年衡阳保卫战遗留下来的弹痕和弹洞,我们仿佛身处于抗战烽火中,感受着那个动荡的年代。走出陆家新屋,我们来到了景区南侧的国防教育广场,广场上陈列着歼-6战斗机、坦克等展品,在学校便听惯了航空报国的我们顿觉十分亲切。

行程的第二日,我们怀揣满心期待,带着提前准备好的慰问品,来到了抗战老兵丁耀辉家进行拜访。丁耀辉爷爷是当年参加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士兵之一,衡阳市人,今年已91岁高寿,身体却依旧硬朗,眉眼中仍闪烁着战士坚毅的光芒。回忆起抗日那段艰辛的岁月,丁耀辉爷爷感慨无限地像我们诉说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与如今和平岁月的美好。我们到缅甸的时候,天天打仗杀敌。在整个连里,我年纪最小,等到印度的时候,整个连队只剩下六七十人,回到中国后只有十几个人了,你不知道我们在缅甸受了多少苦。讲述到此处,老英雄爷爷泪眼模糊,感慨万千。我们向丁耀辉爷爷赠送了代表我们西北工业大学的战斗机仿真模型,爷爷开心的接受了这份特别的礼物,并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要牢记:贫穷就会挨打,落后就会被人欺负!为了不让这段屈辱的历史重演,同学们应该努力学习。一起奋发图强,学好各项本领,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像丁耀辉爷爷一般的老兵有千千万万,虽然此行我们只寻访了丁耀辉爷爷一人,但老兵心目中永远燃烧着的熊熊革命激情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心灵烙印。这些老战士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全部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留下的是累累的伤痕和病痛的身躯,以及内心对祖国永远的忠诚和热爱,这如何能不让我们尊敬?

离开了丁耀辉爷爷的家中,13日下午,我们拜访了衡阳市大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根植于衡阳本土,专注于品牌文化包装及活动策划的文化创意企业。在公司书画院,管理层领导就同学们感兴趣的衡阳保卫战历史故事作了深入的讲述与交流。董事长许丰华先生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为我们剖析了衡阳保卫战极具纪念意义却没有被广泛宣传的原因,同时启示我们:只有真正的独立思考才能铸就人格。接下来总经理马康伟先生与我们就文化产业的未来走向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两个话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他介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并解答了我们对创新就业的一些困惑,马先生提出,未来是属于高感性族群的,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创新性思维、设计思维,鼓励我们多思考多创新,同时对我们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了许多建设性的提议。

离开了大河文化公司,我们搭乘北上的列车,赶赴长沙,进行下一阶段的社会实践。在衡阳内容富而意义深刻的社会实践就此划上句号,抗战丰碑、历史名城衡阳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历史留下的悲壮与伤痛,还有如涅磐般重生的活力与紧随时代潮流的创新精神,将会在我们未来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实践虽告一段落,但我们相信,抗战激情不熄灭,革命军魂会永存。这些天来,吃过苦,流过汗,经历了磨难,但是就结果而言,我们的行程是值得的,我们的付出是快乐的,我们的探访是温暖的。为了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我们一直在路上。

寻访老校友社会实践报告


XX恰逢我小小青,这一暑假,我参与了寻访老校友活动。

在校庆之际与老校友们进行交流、对话,对于我这样一名还未走出校门的中学生来说非常有意义。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感受那一时代中学生求真求实、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感悟他们的心路历程,与其共同探讨对于学习与人生发展的感悟,对于我来说,真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沿梦而歌 坚持不懈

一个有梦想的人可以在生命的磨难和失败中成长,好比腐朽的土壤中可以长出鲜活的植物。土壤也许腐朽,但它可以为渴望参天的植物提供营养;失败固然可怕,但它可以磨练我们的智慧和勇气,进而创造更多的机会。在采访过程中,老校友们和我们讲述了他们的高考经历。当时,诸位老师的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有的老师在农场里当工人,有的老师在车间负责车床工作有的并没有如愿的一次就考入理想的大学,但是他们有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执著坚持追梦,付出不懈努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终于在第二年的高考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梦想,走进大学殿堂。正所谓人是有精神的,坚信只有不断努力奋斗,才能获得美好的明天。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选择放弃,而是再接再厉,用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一步步开创美好明天。 这样的人生信念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心存着信念朝着梦想的方向不断努力,我们总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对比他们当时的艰苦环境,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中,我们真的应该脚踏实地的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自己。

为人为文 心怀感恩

拥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心怀感恩、坚忍不拔,遇到困难能够勇敢面对。曾经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只要我们有一颗感恩的心,世界就会变得简单明快,幸福永驻。因为经历过失败,我们更知道成功的不易;因为经受过挫折,我们更懂得坚强的意义;因为感受到痛苦,我们更理解幸福的珍贵。从小到大,我们遇见了许多人许多事,不管是喜悦还是困难,我们都应该心怀感激,以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去写文章,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活在当下 相信未来

记得《名言》一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昨日如一片落叶,也许曾经灿烂,可是已经凋零;明天固然美好,但目光伸的太长就会变得纤弱,所以人应该牢牢地抓住今天,踏踏实实地朝着梦想进发。当前严峻的形势,常常令我们在校的学生对未来感到迷惘。老师教导我们: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活在当下。关键在于对于本领的掌握。要相信有本领总能发挥作用,有知识自然有展示的舞台。不怕才能得不到发挥,而应怕自己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 总是畅想未来而不付出实际的努力,是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的。只有当我们付出汗水,全力以赴,我们才能收获美好的将来。当然,在课余时间,我们也需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博闻强识、通晓百家;成一家之言、独树一帜。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全心付出,紧握最初的梦想,相信自己,你能成功。

通过对几位老校友的采访,我们得到了很多人生的感悟。比照他们的人生轨迹,我想我们会更清晰地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同时,让我们惊喜的是,虽然已离校多年,很多老校友对学校依然怀着炽热的感情,对我们表达了很多对学校的感谢和祝福,虽然他们中有的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但华科的烙印已深深地镌刻在他们身上。一位老校友跟我们说,每当他看到有人非议学校时,都会不顾风度的上前跟那人理论,他们对学校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这次的寻访活动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我们十分庆幸争取到了这次实践的机会,因为它,这个暑假有了特别的意义。我们也很高兴能为学校60岁的生日献上自己的一份礼物。与广大的老校友们一样,我们祝愿学校和她的学子们能有更加光明的未来。作为我们自己,也会不懈的努力,相信有朝一日,当我们回到母校时,能被贴上出色校友的标签。最后,衷心地感谢学校提供的这个契机和前辈们辛苦的付出,我们会一代一代地、刷新学校的光荣。

感谢您阅读范文资讯网活动总结栏目的《抗战寻访社会实践报告》一文,希望《抗战寻访社会实践报告》能解决您活动总结相关的需求,同时,Fwr816.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社会实践报告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