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计划 > 建设规划方案 > 导航 >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建设规划方案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为了能够更好处理工作,节约工作时间,因此我们需要提前拟定好一份靠谱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的内容要包含下阶段工作具体的步骤,有效梳理工作流程。什么样的工作计划才算是优质的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规划目标

围绕**区建设生态大区、旅游大区、文化大区的目标,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三条主线,依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使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逐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推进农业由数量速度型向结构效益型、由资源外延型向产品系列开发型、由传统城郊服务型向城市生态观光型转变。80,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0,化肥施用强度折纯85,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5,化肥施用强度折纯85,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35。

3、20xx-20xx年

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4、20xx-2020年

农业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显著改善,重点区域进入较高水平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阶段。

建设重点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三个特色区域,即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区、开发性农业区、都市观光农业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并突出五个方面的调整,即种养业上品种调优,养殖业品种比重调强,经济作物比例调高,商品基地规模调大,产、加、销产业链调长。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农户建设,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推广沼气为中心,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动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观光农业等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

1、特色农业

根据市场的需求,围绕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立**辣椒、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业。

2、生态畜牧业

创建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把畜牧产业化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突破口,重抓“草(果、粮)-畜(牛、羊)-沼气-水-电-路”六位一体的循环生态模式;搞活生态草业和乳品业;强化良繁体系、防疫体系和饲料体系。

将畜、禽、渔有机地结合起来,连接种植业,巧用食物链,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主导产品,创立名牌,逐步把**建成贵阳市的重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并把草地畜牧业和草地旅游业结合起来,作为**区旅游的又一景观。

充分利用现有水面,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型养殖、立体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通过优化养殖群落结构和改善饲养技术,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

3、建立农业科技园区

建立持续、高效的新型农业技术结构和生产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持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高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贵阳农业科技示范中心,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先进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和城市农业观光园;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工程”,在良种繁育、农业科技攻关、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农科教结合上有大的发展。

4、农业加工业产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制药、蔬菜加工、辣椒加工、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5、生态观光农业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多层次、多内涵的农业,它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通过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村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实现农村经济高效、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并与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相结合,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形成农业与旅游项目、服务设施相配套的格局。

6、生态能源、沼气综合开发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沼气、电热、液化气、太阳能热水器、节柴灶、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新能源,这是一项环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

通过实施以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模式为重点的农村能源改造,对农村人畜粪便和农用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形成以农户为基本生活、生产单元的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综合效益;实现农用废弃物资源化、农户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农民生活文明化,降低农民生活用煤用柴造成广泛低空的空气面源污染及生态破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农村沼气普及以点带面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第2页

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建立多种模式,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沼气池建池模式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并结合改圈、改厕、改灶及村寨公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7、加强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

在改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同时,积极推广以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增施有机肥,科学使用化肥,积极推广秸杆速腐、高温堆肥和生物肥料,逐步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加强农膜回收,防治农田污染。

重点工程

1、20xx-20xx年

(1)贵阳市**优质辣椒示范基地

以**区党武乡、湖潮乡1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示范基地为核心示范区,带动全区形成13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基地。本项目总投资2136万元。其中拟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6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550万元。可带动农户4000户左右。

(2)特色蔬菜商品生产基地

绿色、有机食品等蔬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石板等乡镇的蔬菜专业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菜、野菜及香细破季蔬菜。

建设专业优质蔬菜商品生产基地400公顷;建设粮区蔬菜商品生产基地1333.33公顷;在**、青岩、孟关、小碧、石板、党武、久安等乡镇,大力推广稻—菜种植模式,充分利用粮闲地种植大路蔬菜;在青岩、久安、马铃、高坡、石板、小碧、湖潮、孟关等乡镇中具有适宜发展特色蔬菜小气候的村寨;建设特色蔬菜商品基地666.67公顷;在青岩、燕楼、黔陶、党武、湖潮等乡镇建设大头菜商品生产基地1333.33公顷;建设无公害次早菜批发市场10000平方米,总投资1265万元。申请中央

财政资金519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85万元,申请银行贷款89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372万元。可带动农户5000户左右。

(3)优质粮油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小碧、湖潮、燕楼、马铃、党武等乡镇的主要坝区,播种面积达到3333.33公顷,投资250万元。

优质油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全区14个乡镇最佳适宜种植的地带,投资350万元。

(4)花卉商品生产基地

**是贵阳市的城市片区之一,农业由城郊型向城市型转变,利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发展花卉种植业,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吸引市民参与观光,既能解决城市居民对花卉需求量的增加,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花卉种植商品生产基地以**河两岸的14个村镇为主,贵溪大道、十里河滩花卉(包括麦翁花卉苗木场、麦达花卉示范场)示范园等示范点,主要辐射带动**、青岩、湖潮、石板、麦坪、党武等乡镇,花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园艺基地266.67公顷。项目总投资2618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58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2万元,企业和自筹433万元,银行贷款545万元。可带动农户20xx户左右,从业人数4000人。

(5)奶牛、肉牛、兔、鹅为主的特色养殖商品生产基地

**区可利用草坡面积较大,近几年来实施人工种草达133.33公顷,有条件发展绿色、有机、草食畜禽养殖,特别要扩大**奶牛及特色动物的饲养,用科技含量高的畜产品与加工企业配套发展,形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其附加值,并以新西兰克尔索公司种羊基地、麦坪种草养畜快繁基地、**奶牛基地为基础,加强畜牧业的品种改良和快繁技术推广工作,发展以奶牛和商品牛、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使养殖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

①奶牛产业化建设

奶牛基地建在**镇、**乡、湖潮乡、麦坪乡;奶制品加工厂建在**乡板桥村。总产量为6000吨/年。可带动农户20xx户左右。

该项目投资264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32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68万元,企业自筹4460万元,银行贷款560万元。

②肉牛基地主要建在高坡、黔陶、马铃、燕楼等乡镇;养兔基地建在青岩、小碧等乡镇;鹅基地主要建在湖潮、马铃等乡镇;特种动物养殖商品基地建在**镇、**乡、石板镇、青岩镇等,投资500万元;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投资520万元。

(6)特色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位于药用生物资源丰富的黔中经济带中心,以生物资源为基础的制药业发展迅速,**的中药材种植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中药材商品基地建在高坡、马铃、黔陶、燕楼、小碧、孟关等乡镇。计划天麻、银杏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333.33公顷;黄莲、柴胡、大黄、党参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努力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及高附加值。

生产基地总投资2841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27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700万元,企业自筹505万元,银行贷款361万元。可带动农户6000户左右。从业人数1.5万人。

(7)农业科技示范园

①高校科学园区建设

高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教学实验与实习基地,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观光农业旅游服务等,与高校和科研所共同建立实验室,充实仪器设备和实验经费,在良种繁育上有大的进展,并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建立入境动植物检疫和新品种引种繁育制度,建立农业病虫害防治系统。针对现代农业科技重点工程,进行农业科研攻关,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培养农业科技与各类管理人才体系。占地1170亩。

②生态农业核心区

分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含水田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果园示范区、沼泽示范区、儿童科普教育区,占地34.9公顷)和蔬菜科技示范中心(育苗工厂具有现代化的设备和先进的组培技术,占地9公顷)。

③示范区建设

绿色食品优质辣椒、蔬菜、优质果树、草种、生态农业观光的实验基地。占地133.33公顷,项目总投资7822万元,省、市、区级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80,其余资金通过招商引资获得。

(8)水产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鱼食水稻害虫排除粪便转化为促进水稻生产的有机质,利用能量转换的生态生物链,高效产鱼。发展333.33公顷稻田生态养鱼,投资150万元。

(9)中低产田土改良与基本农田建设

主要治理**乡、青岩镇、孟关乡、党武乡、湖潮乡境内的中低产田,计划改造中低产田、土666.67公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66.67公顷,发展节水农田66.67公顷,投资400万元。

(10)农产品加工业,见生态工业规划。

2、20xx-20xx年

(1)建绿色食品蔬菜基地266.67公顷,投资120万元。

(2)奶牛产业化经营项目

在20xx年的基础上,再购进600头高产荷斯坦奶牛,形成最终年产鲜奶6000吨的产业化奶牛基地,投资800万元。

合计所需投资:920万元。

Fwr816.Com推荐阅读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改造建设项目建议书


X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改造建设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概 况1.1项目概况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欧亚两洲陆路贸易往来交通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武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道312线改建工程完工,达到了国家一级公路标准;自筹建设了武威至武南宽幅公路;武民公路建成通车,兰新铁路西陇海线武威段建设工程业已开工建设,以上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武威的交通状况。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公路四通八达,路网林带和相应设施配套的公路交通网络。近年来,武威市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农业设施和沙漠探险为内容,以东南西北中五条旅游线路为主的旅游格局。为不断适应现代旅游者的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加快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威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沙漠探险旅游定为我市特色旅游产业,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由凉州区具体负责实施。凉州区以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和沙漠探险作为旅游业开发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区域游,规划建立一个以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为主线,历史文化风景区、农业科技示范区、莫高旅游度假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植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旅游区和农耕饮食品尝区等相对独立、彼此衔接、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线八区”综合旅游风景区。这里既有迷人的西部戈壁和田园风情、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也有以反映历代诗人有关《凉州词》内容的葡萄长廊和葡萄酒文化。尤其主要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遗址和有“石窟鼻祖”之称的天梯山石窟也坐落于此。在这里,不但可以观赏戈壁风光的雄浑与壮美,感受沙漠绿洲的旖旎与灵美,追寻古代文明的遗踪与旧梦,领略戍边将士的豪迈与风流,还可以品尝葡萄美酒的醇厚与清爽,亲近西部农村的泥土与乡俗,体验沙漠探险的惊险与刺激。国家、省、市先后投资对这里进行开发建设,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这里的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条件很差,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景区发展。为此,整修现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级,缩短旅游交通时间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经过认真调查,建议对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进行改造扩建。1.2项目的必要性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近年来,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的号召,设立了旅游国债基金,在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对生态旅游、西部旅游和扶贫旅游重点扶持,争取和利用好国债资金来开发建设武威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1.2.2旅游路网改造扩建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旅游给人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愈来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路网改造扩建会促进区域内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1.2.3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的改造扩建,旨在建立快捷、便利的高标准旅游公路,以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拉近景区(点)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增大旅游者的选择性,刺激旅游消费的目的。1.2.4旅游路网改造扩建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旅游公路的建成,将带动沿线乡镇经济的发展,加之,公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小康住宅、灯箱广告等风景线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旅游景观,从侧面丰富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内涵。1.3项目的可行性1.3.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现有的路网设施为区内旅游公路改造扩建提供了基础条件,项目实施后,可逐步改造旅游道路等级,提高交通便利,扩大旅游客源。1.3.2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到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实地调研、规划,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管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1.3.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景区(点)建设初具规模,许多旅游景区(点)在本省已家喻户晓,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率,旅游公路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省外甚至国外打响旅游区的品牌。第二章建设内容及规模2.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现状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涉及旅游点23处,沿途道路主要有312国道、凉古公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8条

X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改造建设项目建议书第2页

,公路总里程近150公里,其中:凉古公路(凉州至古浪)前5公里凉州至清水三级公路已于20xx年8月建成,清水至长城段38公里已立项待建;白塔寺至312国道2.5公里道路正在建设,20xx年7月底可完工;黄羊至王景寨5公里道路为土路;长城乡通往邓马营湖前4公里为沙砾路,其余为土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均为无等级公路,以上道路路况较差,且年久失修。2.2项目建设内容、规模2.2.1通往黄羊河农场、十八里葡萄长廊的黄吴公路(黄羊至吴家井)全长约20公里,以现路为基础拓宽改造为二级公路;黄羊河农场──吴家井乡──长城乡道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长城路段公路两侧主要种植风沙防护林带。。2.2.2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约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3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约3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4沿明长城边沿便道,总长约10公里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2.2.5通往葡萄基地、延寿寺的双清公路(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6通往黄羊绿色食品科技园区、天梯山石窟的黄哈公路约3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7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牌。第三章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3.1投资估算3.1.1该项目预计总投资7196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3.2资金来源3.2.1申请旅游国债资金3000万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地方自筹3196万元。第四章项目实施步骤4.1建设周期安排4.1.1第一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完成黄吴公路20公里道路拓宽改造,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3公里道路拓宽改造,黄哈公路35公里路面改造;黄吴公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建设;完成长城路段风沙防护林带建设。4.1.2第二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完成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5公里道路拓宽改造,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道路路面改造,沿明长城边沿10公里便道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4.2建设投资安排4.2.1 20xx年5月前期准备工作 投资100万元。4.2.2 20xx年8月施工准备工作 投资500万元。4.2.3 20xx年8月──20xx年10月施工 投资6000万元。4.2.4 20xx年12月工程收尾 投资696万元。第五章项目效益评估及分析项目建成后,将对沿线乡镇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迅速推出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精品旅游线路,逐步拉长各功能区的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旅游项目和基础配套设施,培育全区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旅游业、农业及其它产业的共同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生态农业示范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生态农业示范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一、“十一五”前三年规划实施情况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截止20xx年12月,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11428万元,同比增长15.63%,占规划目标11800万元的96.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元,占规划目标3300元的86.36%。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到20xx年12月,全区发展潜力较大的有机茶、干果、蔬菜、中药材和畜牧业五大生态产业已初具规模,农业的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完成农业总产值19142万元,比20xx年增长18.96%,占规划任务1.7亿元的112.6%;粮食总产量达到2.03万吨,占规划任务1.8万吨的112.78%;油料产量达到305吨,占规划任务300吨的101.67%;水产品产量达到100.75吨,占规划任务200吨的50.38%。

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全区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个(红坪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销售收入1280万元),已经完成规划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达到27个,占规划目标20个的135%;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7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4.11%,占规划任务50%的28.21%;农产品加工率为14.11%,占规划任务40%的35.26%;农产品优质率和农业综合商品率均达到了60%,已经完成规划目标。农产品出口创汇收入达到2万美元(20xx年),占规划任务100万美元的2%。主要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和一体化经营正在逐渐实现。

农业科技公益性服务顺利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每年达到了4500人次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就业率达到81%,均完成了规划任务;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正在改革调整之中,“以钱养事”机制正在规范健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占规划任务90%的105.56%,病虫草鼠害防治面积达到8万亩,每年有1万亩农田测土配方施肥,农村八大技术推广达到80%,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6940元/劳,耕地产出率达到1000元/亩,分别占规划指标的69.4%和100%;畜牧水产业发展迅速,生猪良种覆盖率98%,山羊良种覆盖率达到60%,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40%,动物防疫密度、死亡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农业基地管理趋向规范,种植业产投比达到1:4.5;农产品安全得到保证,农产品检疫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农业机械发展迅速,农机总动力逐年增加,小型农机推广数量达到10000台以上,以上指标均达到了规划目标。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村级覆盖率逐年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88%,占规划任务89%的98.88%;水土流失治理率和土地退化治理率达到90%以上,空气、地面水、声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单位面积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以及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率逐年下降,养殖场全部利用沼气,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了95%,占规划任务90%的105.56%;耕地土壤肥力稳步提高,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率限制在0.5%以下,完成了规划目标。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耕地质量逐渐提高,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到1.52万亩,占规划任务5万亩的30.4%;有效农田灌溉面积达到1599亩,占规划任务5000亩的31.98%;中低产田比率为70%,占规划目标50%的71.43%;农村公路通村比例、乡村公路黑色化比例、农村电力入户率、水毁农田恢复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等指标均达到了规划目标;农村能源建设逐步开展,推广沼气池5566口(截止于20xx年),占全区总户数1.3万户的42.81%,占规划任务40%的107.04%。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城镇化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农村卫生机构数量,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农村每百户上网计算机数量,村级养老院,村级图书室数量,农村电视覆盖率,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话、移动电话数量以及适龄儿童入学率等指标均达到了规划任务指标。

(二)主要规划任务完成情况

1、有机茶。在巩固木鱼镇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逐步在下谷、阳日和松柏等区域发展有机茶,开展无性繁殖,扩大速生优质茶叶基地面积,积极优化品种结构,加大良种引进推广力度,其面积已经达到1.15万亩,占规划任务3万亩的38.33%;茶叶加工量为92吨,占规划任务1000吨(20xx年)的9.2%,产值达到900万元,占规划任务2500万元(20xx年)的36%。有机茶公司、康俊公司等龙头企业逐渐形成规模,产品开始上档次,有机茶产品形成了系列化开发,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档次逐渐提高。

2、蔬菜。现已发展2.9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不含2.94万亩马铃薯),占规划任务5万亩的58%;苞菜、萝卜、白菜等高山无公害蔬菜以及山野

生态农业示范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第2页

菜继续以红坪、大九湖等高山乡镇为主发展,并向宋洛、松柏等乡镇扩大了生产规模;重点发展蔬菜大棚等设施蔬菜栽培,在阳日、松柏等经济发达乡镇城郊发展精细菜,满足了区内城镇居民和游客需求。

3、干果。 “十一五”期间,干果板块继续以松柏、红坪、木鱼、宋洛为主发展,并向全区辐射。调整品种结构,着力保护和开发利用本地野生干果资源,扩大“神农架小板栗”的发展规模,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产量、品质和品牌影响力。截止20xx年6月,全区干果总面积达到12万亩(板栗10万亩,核桃2万亩),总产量达到了1500吨,占规划任务3000吨的50%,产值达到了450万元,占规划任务800万元的56.25%。

4、中药材。神农架是炎帝始祖创五谷,尝百草,医百病的发祥地。现有药用植物195科、816属、1886种,其中有120余种名贵药材,素有“天然植物园”、“中草药王国”之美誉。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7.4万亩以上(其中草本中药材面积稳定在1.8万亩以上),占规划任务10万亩的74%;中药材种质资源保存圃建设项目正在申报之中,中药材基地和中药材精深加工已经逐步展开。

5、畜牧业。由于加大了动物防疫和优良品种推广力度,畜禽出栏率、商品率大幅度提高,整个畜牧业发展呈平稳上升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区以发展养殖大户为抓手,在生猪生产上以宋洛为中心向其它乡镇辐射,突出发展生猪养殖片区,着力解决生猪饲料缺乏与规模发展的矛盾,促使生猪养殖规模达到了106981头,占规划任务10万头的106.98%。山羊养殖规模达到45581只,占规划任务6万只的75.97%;淡水养殖品种结构开始优化,网箱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动物防疫体系逐渐完善,禽流感、口蹄疫以及猪链球菌等重大疫病得到了有效监控。

(三)主要项目完成情况

《神农架林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设计了种植业生态工程、养殖业生态工程、旅游产品开发工程、土壤水肥生态工程、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生态工程、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农业生境恢复工程、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工程、旅游观光农业工程、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等10大工程和高效粮油基地建设等29个项目,目前, 高效粮油基地、有机茶板块基地、干果板块基地、中药材板块基地、蔬菜板块基地、优质三元猪工程、10万头商品猪基地、特种养殖项目、畜禽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人工草场、阳日库区网箱养鱼、3万箱中蜂优质蜜、中药饮片加工、杜仲速溶茶加工、蜂蜜深加工、有机茶系列产品开发、山野菜脱水加工、香菇木耳脱水压制、神农奇石及根艺木雕开发、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蝗虫地面应急站、神农架林区动物防疫体系、户用沼气池建设、中小型畜禽场沼气建设、小流域治理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城郊旅游农庄建设、珍稀植物园、神农百草园、、大九湖湿地公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业新技术推广及高产高效种养模式试验示范、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等38个项目已经完成或正在建设之中,占项目任务总数的70.37%;特色珍稀鱼类流水养殖、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站、原始小杂粮自然资源保护工程、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区、齐口裂腹鱼驯养繁殖基地、大鲵保护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塔坪民俗村、神农鸟语林、1000吨板栗贮藏保鲜库、板栗加工、蔬菜大棚排(滴)灌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监测站、太阳能综合利用工程等15个项目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占项目总数的27.78%。

二、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是农产品加工产业扶持政策不足,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导致农产品加工产值比重过低,农产品出口创汇比重过低,难以达到规划目标;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有效灌溉耕地比重过低,中低产田比重过高;三是项目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部分项目的申报和实施。

三、规划需要调整和修订的内容及下一步发展思路

(一)规划需要调整和修订的内容

一是部分指标需要调整,建议将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等指标适当调增,将农业加工产值、农产品出口创汇等指标适当调减;二是10万只商品羊基地项目因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需要调整项目设计规模。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1、狠抓板块基地建设,推进旅农林产业链建设。及早规划,围绕旅游业的发展搞好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突出抓好蔬菜、茶叶、干果、中药材、畜牧业五大板块建设,形成五大增收支柱产业。在产业发展上重点抓关键环节,抓产品开发和加工,抓龙头企业,抓专业合作社,抓市场营销。抓好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申报,做好已申报品牌的跟踪管理与服务,引导农民靠品牌增收。

2、狠抓农业科技培训与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为载体,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点单式”培训,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专业,拓宽培训领域,加大培训力度,确保完成全年的培训任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进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重点实施推广有机茶园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猪-沼-茶”种养模式、“林-草-鸡”生态养殖模式以及生猪规模化养殖150模式等主推技术,着力开发旅游农产品,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重点,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

3、狠抓法制建设,提高依法治区水平。继续做好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工作,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抓好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建立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廉洁高效的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狠抓农资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不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保障游客和全区广大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4、狠抓项目建设,培植产业发展后劲。一是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加强旅农林重点项目申报、争取和衔接工作。二是加强在建项目管理,严格督办,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确保项目争得来、放得下、建得好、收效高,经得起上级检查验收,真正能促进农民增收。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改造建设项目建议书工作计划


第一章概 况 1.1项目概况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欧亚两洲陆路贸易往来交通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武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道312线改建工程完工,达到了国家一级公路标准;自筹建设了武威至武南宽幅公路;武民公路建成通车,兰新铁路西陇海线武威段建设工程业已开工建设,以上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武威的交通状况。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公路四通八达,路网林带和相应设施配套的公路交通网络。近年来,武威市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农业设施和沙漠探险为内容,以东南西北中五条旅游线路为主的旅游格局。为不断适应现代旅游者的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加快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威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沙漠探险旅游定为我市特色旅游产业,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由凉州区具体负责实施。凉州区以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和沙漠探险作为旅游业开发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区域游,规划建立一个以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为主线,历史文化风景区、农业科技示范区、莫高旅游度假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植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旅游区和农耕饮食品尝区等相对独立、彼此衔接、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线八区”综合旅游风景区。这里既有迷人的西部戈壁和田园风情、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也有以反映历代诗人有关《凉州词》内容的葡萄长廊和葡萄酒文化。尤其主要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遗址和有“石窟鼻祖”之称的天梯山石窟也坐落于此。在这里,不但可以观赏戈壁风光的雄浑与壮美,感受沙漠绿洲的旖旎与灵美,追寻古代文明的遗踪与旧梦,领略戍边将士的豪迈与风流,还可以品尝葡萄美酒的醇厚与清爽,亲近西部农村的泥土与乡俗,体验沙漠探险的惊险与刺激。国家、省、市先后投资对这里进行开发建设,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这里的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条件很差,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景区发展。为此,整修现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级,缩短旅游交通时间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经过认真调查,建议对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进行改造扩建。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的号召,设立了旅游国债基金,在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对生态旅游、西部旅游和扶贫旅游重点扶持,争取和利用好国债资金来开发建设武威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2.2旅游路网改造扩建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旅游给人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愈来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路网改造扩建会促进区域内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2.3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的改造扩建,旨在建立快捷、便利的高标准旅游公路,以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拉近景区(点)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增大旅游者的选择性,刺激旅游消费的目的。 1.2.4旅游路网改造扩建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公路的建成,将带动沿线乡镇经济的发展,加之,公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小康住宅、灯箱广告等风景线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旅游景观,从侧面丰富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内涵。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现有的路网设施为区内旅游公路改造扩建提供了基础条件,项目实施后,可逐步改造旅游道路等级,提高交通便利,扩大旅游客源。 1.3.2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到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实地调研、规划,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管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 1.3.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景区(点)建设初具规模,许多旅游景区(点)在本省已家喻户晓,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率,旅游公路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省外甚至国外打响旅游区的品牌。 第二章建设内容及规模 2.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现状 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涉及旅游点23处,沿途道路主要有312国道、凉古公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8条,公路总里程近150公里,其中:凉古公路(凉州至古浪)前5公里凉州至清水三级公路已于20xx年8月建成,清水至长城段38公里已立项待建;白塔寺至312国道2.5公里道路正在建设,20xx年7月底可完工;黄羊至王景寨5公里道路为土路;长城乡通往邓马营湖前4公里为沙砾路,其余为土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均为无等级公路,以上道路路况较差,且年久失修。 2.2项目建设内容、规模 2.2.1通往黄羊河农场、十八里葡萄长廊的黄吴公路(黄羊至吴家井)全长约20公里,以现路为基础拓宽改造为二级公路;黄羊河农场──吴家井乡──长城乡道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长城路段公路两侧主要种植风沙防护林带。。 2.2.2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约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3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约3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4沿明长城边沿便道,总长约10公里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 2.2.5通往葡萄基地、延寿寺的双清公路(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6通往黄羊绿色食品科技园区、天梯山石窟的黄哈公路约3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7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牌。 第三章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3.1.1该项目预计总投资7196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 3.2资金来源 3.2.1申请旅游国债资金3000万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地方自筹3196万元。 第四章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周期安排 4.1.1第一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完成黄吴公路20公里道路拓宽改造,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3公里道路拓宽改造,黄哈公路35公里路面改造;黄吴公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建设;完成长城路段风沙防护林带建设。 4.1.2第二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完成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5公里道路拓宽改造,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道路路面改造,沿明长城边沿10公里便道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 4.2建设投资安排 4.2.1 20xx年5月 前期准备工作  投资100万元。 4.2.2 20xx年8月 施工准备工作  投资500万元。 4.2.3 20xx年8月──20xx年10月施工  投资6000万元。 4.2.4 20xx年12月 工程收尾  投资696万元。 第五章项目效益评估及分析 项目建成后,将对沿线乡镇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迅速推出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精品旅游线路,逐步拉长各功能区的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旅游项目和基础配套设施,培育全区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旅游业、农业及其它产业的共同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改造建设项目建议书

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文章标题: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一、现状和问题
“十五”期间,全市实行了蓝天、碧水、安静、绿化、洁净、朝阳六大重点环境保护工程,重点进行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市建设、城市集中供热建设,并实施了全面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等一系列重大措施,确保了在全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市区空气达到和好于二级天数由“十五”初期的242天,提高到295天,延寿、阿城、方正、依兰4个县(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噪声达标区面积不断扩大,市区噪声达标覆盖率达到了85。整个城市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和恢复效果显著,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城市载体功能水平有所提高,主要环境指标接近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初步形成以清洁生产和绿色产品生产为主体的生态经济框架;科教和生态社区的普及深入人心,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自觉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初步建立起生态市建设的科技支持体系,初步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污染物总量控制状况
“十五”期间对哈药、哈啤等20家超标排放废水企业共投入1亿余元进行治理,60的省控重点企业实现了水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指导和帮助350家企业深入开展了清洁生产和“三废”综合利用,共削减COD近千吨,创效益2亿元。推进松花江及一级支流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完成了“十五”规划的目标。全市共削减COD2.28万吨(与九五末期相比),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比九五末期下降了18.5,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了94。
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在建成区内全面实行原煤散烧管制,限期更新改造锅炉、除尘器,改用清洁能源的锅炉、茶炉、大灶达到100,95以上单位使用了洁净煤技术产品,洁净配煤、型煤使用量达到了298万吨(20xx-20xx年),因此一项就减少烟尘排放量1.23万吨,减少SO2排放量1.72万吨。开展了扬尘污染专项治理,覆盖“三堆”率达到100。检测机动车尾气15万辆/年,十五期间治理超标车辆约3.2万辆,使机动车尾气达标率提高到91.6。推进了城镇集中供热和区域联片供热工程建设,拆除、停用各种分散小锅炉、烟囱,治理、改造及安装除尘器,推广使用电、气等清洁能源锅炉。
噪声达标区面积不断扩大,市区噪声达标覆盖率达到了85。市区交通噪声值年际变化呈稳中下降趋势,较“九五”期间平均值(70分贝)下降了1.7分贝,交通噪声污染程度减轻。市区区域噪声呈逐年下降趋势,“十五”期间年均值为56.2分贝,低于“九五”期间平均值1.4分贝,污染程度减轻。
固体废物处置范围进一步拓宽,扶持餐饮废物、实验室和化验室废液、感光材料、废液、废铅酸蓄电池等15家单位开展了无害化处置及综合利用试点。20xx年转移、处置危险废物53000多吨,其中,处理医疗废物1825吨。
二全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20xx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投资近7.1亿元,建设完成了2个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全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了65。
推进城镇集中供热和区域联片供热工程建设,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800万平方米,使集中供热面积达到了46。拆除、停用各种分散小锅炉718台(套),拔掉小烟囱681根,治理、改造及安装除尘器3000余台(套),推广使用电、气等清洁能源锅炉337余台(套)。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体系也得到完善。20xx年11月哈尔滨市首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向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一期工程)正式运营。这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成使哈尔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45,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使用年限为17年。此前哈尔滨市有垃圾填埋处理场6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其中6座垃圾填埋场均为简易填埋,未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要求,仅有日处理2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达到了无害化、减量化。
“十五”期间我市环保投入继续稳步增长,共计投资约90亿元,20xx年环保投资指数达到了1.7。
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
“十五”期间,我市加大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实施了水土保持、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草地治理、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国土整治等项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工程,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恶化趋势得到进一步遏制。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957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39.2;对松花江流域及14条一级支流进行了生态林、护岸林建设,开展松花江干、支流两侧2公里范围内以化肥、农药污染、污水集中控制、点源治理为重点内容的综合整治;退耕还林60.5万亩,封山育林36.45万亩,生态恢复治理率达到了47.6;倡导生态农业,培育农业循环经济试点30个;同时,减少农田的农药、化

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第2页

肥使用量,积极推广、鼓励施用生物肥、有机肥;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和有机、无公害生产技术,全市共建有机食品基地10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5.6万亩。
建设环城生态功能圈,全市共完成植树造林、退耕还林15453亩,全市共投入资金1449.6万元,完成任务量的190.3。推进以“提档增量”为主要内容的绿化工作,重点实施了绿色通道、退耕还林、生态功能林、村屯绿化和两荒治理及三北防护林四期等六项工程;在重点建筑稠密区和重点街路、市区高架桥、立交桥实施垂直绿化试点,建生态园林村47个;进一步改善了哈尔滨市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增加了郊区绿量。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9,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1.7。
四环境执法进一步规范
1.执法队伍建设得到强化。“十五”期间,全市环境监察人员达到891人,同时执法装备和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市级环境监察部门通过国家环境监察一级标准,8个区(县)通过国家环境监察二级标准。
2.执法工作不断深化,监察范围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全市环境监察执法工作重点在执法人员素质、监督环保制度落实、规范执法行为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自身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圆满完成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组建了松北区环保分局和机动车尾气管理中心,推进了环保行业协会民间化进程。市环境监测站在全省首批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检测和省环保产品认可检测两个资质。道里、南岗、道外、香坊、动力、呼兰、阿城、五常、尚志等6区3县(市)的环境监察大队顺利通过了国家环境监察标准化二级验收。市环科院率先在省内完成了《哈市供热规划环评》和《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进一步完善了全市环保网络化办公、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六“十一五”期间需要面临的环境问题
“十一五”期间不仅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遗留的历史欠账、避免爆发大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维持基本的生态环境稳定,而且还要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有所增加
预计到20xx年,随着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将加快,我市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废水、城市污水排放量将会增加,大气环境将面临煤烟型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的双重压力,城市垃圾将成为困扰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问题,若不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污染物排放量可能有所增加,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趋势也将加快。因此,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将急剧上升。
2、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大
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但自我积累能力不足,资源利用和保护还不协调。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市森林生态系统将呈数量增长与质量下降并存的状态;优良草地面积减少,草地品质偏低,湿地面积将缩减;水土流失仍较为严重,农业土地资源占用和破坏问题依然突出,耕地面积呈下降态势。
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和逆温现象将有所增加。
3、过去未引起重视的环境问题逐步显现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过去未引起重视的环境问题已逐步显现。工业污染所占比重下降,生活污染比重在上升: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引起的尾气污染呈加重趋势;大量的产品类废弃物(如报废车船、废旧电器、废轮胎)和废水、废气处理产生的污泥等非传统废弃物急剧增加;医药、化工、食品等生产工艺异味和恶臭扰民时有发生;pM10等细颗粒物污染问题严重;受污染的土壤的程度和面积有加重和扩大的趋势。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对这些环境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必须加紧对策研究。
4、环保监管能力急需加强
我市缺乏强有力的统一环保监管机制,环境保护综合协调能力不强。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缺乏有力的强制措施,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偏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全市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统计、环境信息系统等自身能力建设及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监测、调查取证、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反应等手段远远不能达到依法行政的要求。
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尚未健全,公众参与渠道不畅、能力不强。
二、环境保护发展目标
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到20xx年,重点地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开始恢复;地方环境法规、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能力得到加强;哈市城区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指标,各区、县(市)达到生态示范区指标。
主要“规划”指标
⑴环境质量指标
水环境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6%
——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且市内无劣Ⅴ类水体
——松花江流域规划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大于70%
大气环境
——哈市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310天/年,并采用空气自动连续监测系统
——县级城市空气质量保持在现在基础上有所改善
声环境
——区域环境噪声小于60dB
——道路交通噪声小于70dB
生态环境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的比例大于30%
——占国土面积10%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得到保护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6.5平方米
辐射环境
——环境及核设施周围的辐射水平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⑵污染防治指标
——废水中化学耗氧量、氨氮排放量在20xx年水平上削减5%
——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控制在20xx年水平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得到安全处置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二级)大于80%,污水再生利用率大于20;十一县(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以上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大于90%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大于90,并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
——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大于5(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35
——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
——重点污染源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重点污染源工业企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
——城市集中供热率大于80
——城市气化率大于90
——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
⑶环保管理能力指标
——健全环境质量、污染排放、分析方法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监察、监测、信息、宣教能力达到标准化水平
——建成全市、部分县级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
——基本建成松花江流域水域国控和市界水质自动监测网络
——初步建成生态环境和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建成市级环境应急响应系统
——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率大于80%
——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发放率达到100%
——辐射工作单位安全许可证发放率达到100%
⑷生态示范区建设指标

指标
三类
二类
一类
考核指标

1600

1.5-1.6

1.4-1.5

符合当地政策

≥60

1.00

<600

2700

1.4-1.5

1.3-1.4

同左

≥80

1.10

<400

4000

1.3-1.4

1.2-1.3

同左

≥90

1.20

<200


(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元)

(2)缄镇单位GDp能耗(吨/万元)北方

南方

(3)人口自然增长率(‰)

(4)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5)环保投资占GDp比例()

(6)单位GDp耗水(立方/万元)
区域

生态

环境

保护
(7)森林覆盖率

平原绿化

草原超载率()

(8)退化土地治理率()

(9)灌溉定额(立方/亩)

(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执行)

水分生产率(公斤/立方)

(10)受保护地区面积()

(11)矿山土地复垦率()
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达到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标准

<10

>60

旱地<300

水田<500

0.9

>10

>30
同左

同左

<5

>70

<250

<400

1.2

>10

>40
同左

同左

0

>80

<200

<300

1.5

>10

>50
农村

环境

保护
(12)秸秆综合利用率()

(13)畜禽粪便处理(资源化)率()

(14)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公斤/公顷)

(15)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

农药施用强度(折纯,公斤/公顷)

(16)农用薄膜回收率()

(17)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
>70

>80(30)

<280

>30

<3.0

>80

>80
>80

>90(40)

<280

>50

<3.0

>85

>85
>90

100(50)

<280

>70

<3.0

>90

>90
城镇

环境

保护
(18)城镇大气环境质量

(19)水环境质量

(20)城镇噪声环境质量

(21)城镇固体废物处理率()

(22)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达到功能区标准

同上

同上

分别达到国家标准

>7
同左

同上

同上

同左

>8
同左

同上

同上

同左

>10
参考指标

>35

>50

>30

>80

>50

>75

>40

>90

>70

>90

>50

100

三、重点工作
一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l、加强环境管理,提高污染防治力度
⑴推进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提高企业环境绩效
全面推行落实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完善排污申报制度,对污染源排污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将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与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相结合。实施总量控制定期考核和公布制度。建立基于环境会计和排放绩效的企业环境报告制度。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发放率达到100%
⑵严格新建项目审批,提高环保准入门槛
严把经济效益低、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重的项目准入关。审批重大项目和环境敏感项目,要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审批报告表以上的建设项目,要进行项目评估;非保密的建设项目,要将项目基本情况、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审批意见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改扩建项目必须实行以新代老,确保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对在居民居住区内开办产生噪声、振动的露天营业性机动车停车场、空车配货场点和在居民楼内开办产生噪声、振动的机动车修配厂、加工厂、歌舞厅、酒吧等经营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强化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项目的跟踪管理,切实解决省、市、区(县)办理的建设项目审批与“三同时”管理脱节、重批轻管、验收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开展全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执法检查,公开查处和曝光一批未经环保部门批准违法开工建设的较大型项目,实行环境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⑶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
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继续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从严处罚环境违法的有关责任人。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联合执法,充分发挥金融、工商、供电、供水等部门打击违法排污企业的职能作用。加大专项工作和限期治理工作力度。在电力、石油、化工、轻工等严重污染的省、市、区(县)控企业中开展清洁生产规范化审核,每年完成50家审核任务。落实省、市、区(县)控污染源总量控制指标,并以环境容量测算为基础,做好从目标总量转为容量总量控制的基础工作;加强排污许可证发放后的动态管理,对持证企业的排污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定期考核、公开通报、年度审核,对超过总量指标排污的,要限期改正。
2、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加快哈市环境基础设施如危险废物处置、城市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的建设,以加大城市防治污染能力,加快城市综合整治步伐,进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3、突出重点水域治理,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
根据国家松花江流域治理规划,实施松花江水污染源头治理、沿江污水截流、航道疏浚、河床清淤等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协调上、下游地区共同搞好松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
松花江哈尔滨流域优先保护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有效控制流域排污总量,大力加强流域水环境监管,遏制流域水污染加重的趋势。到20xx年,确保流域内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市界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城市污染严重水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因地制宜协调好供水、节水与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施建设,优先建设城市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必须进行无害化利用或处置。松花江哈尔滨流域“十一五”期间新增污水处理规模达到148万吨/日。
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市供水量不足的问题,改善水质,我市确定建设磨盘山新水源的工程项目。目前工程进展顺利,一期工程预计年底完成,20xx年向城市日供水45万立方米,二期工程在20xx年前完成,可实现日供水90万立方米。届时,我市居民生活用水全部来自磨盘山大森林的洁净水。
4、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普及城市集中供热,全市集中供热率将达到92%;治理现有不合格锅炉,并定期维护、检修消烟除尘设备,更新改造燃烧技术,推广新型达标、节能型煤锅炉和新型煤制气锅炉;调整能源结构,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改变能源结构,推广高效能、低污染燃料。积极引进利用俄罗斯天然气,继续推进哈依煤气工程,使全市城市气化率达100,民用型煤普及率达95,工业型煤普及率达60;控制扬尘及外来尘污染,制定城市生态防护工程规划,增加城市外围防护林面积,严格实施规划中的各种措施。此外,进一步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增加道路软硬覆盖率,强化对施工工地和露天煤场、灰场、垃圾场等方面的管理,建立扬尘治理、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强制市区残土拉运车辆进行硬盖密闭运输;加强城市绿化、生态防护工程建设,减少地表裸露面积,在住宅朝阳区地面种植树木及绿地,背光区的裸露地面应用步道板覆盖,减少由于地表裸露造成的扬尘污染。小区及区域绿化应落实到居民委,并发动群众积极参与。
限期治理烟尘、尾气排放污染源。继续抓好清洁能源和洁净煤技术产品推广工作,在市区内全面实行原煤散烧管制,烟控区覆盖面要达到100,对锅炉、茶炉、大灶限期使用清洁能源和洁净煤技术产品达到95以上,各县(市)使用率达到30以上。推广新型高效除尘设施。继续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全面实行“简易工况法”检测,对不达标车辆限期治理,开展冒黑烟车辆专项检查,配合公安部门禁止报废车辆上路行驶,市区机动车尾气达标率达到97以上。对同时容纳200人以上就餐的餐饮服务企业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的食堂限期安装隔油、除油烟气装置。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增加绿化率,加大施工场地扬尘管理,残土车辆要封闭加盖,加强“三堆”覆盖,防止并减少扬尘产生。
5、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提高无害化水平
⑴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推行工业固体废物分类管理,建立工业固体废物交换中心。妥善处置危险固体废物和辐射源。推动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全面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密闭化运输、无害化处理。市区新建一批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取消市区垃圾站(点),完成向阳、西南部两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二期工程建设,新建江北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90%。建设医疗垃圾焚烧场,餐饮垃圾处理场,生活垃圾发电厂。加强市区公厕建设,建设粪便处理厂,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强县(市)城关镇、重点建制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
⑵确保危险废物妥善处置
继续实行危险废物申报制度、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对危险废物的收集、运输、贮存、处置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加强对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的监管;拓宽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渠道,实现省内外联合确保危险废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6、加强噪声防治,确保安居环境
按照“服务为主、以民为先”的理念和“重在预防、防治结合,统一受理、归口管理”的原则,健全完善项目分类管理及告知承诺机制;业户环保诚信自律与监管相结合机制;噪声投诉统一受理、归口管理、限时办结机制;扰民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和难点案件联合执法机制;噪声污染法律法规和知识的经常化宣传机制和监管责任追究机制等一系列噪声污染防治长效工作机制,把加强机制建设放在防治工作的首位,将建立环保、业户及社区群众三元环境监管机制作为健全完善噪声污染防治长效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同时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协同相关部门共同搞好噪声污染防治长效工作机制建设,把健全完善噪声污染防治长效工作机制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中。
投资2.5亿元更新机动车2.5万辆,在高架路桥、城区内铁路及城市主干道敏感地段建设隔音屏或隔声窗。
对噪声污染严重扰民的企业实行搬迁转产;加大力度增加集中供热面积,发展住宅小区联片供热,逐步改造取消旧城区现有小锅炉房,消除锅炉风机噪声污染;建筑工地严禁人工打桩、搅拌混凝土、联络性鸣笛等超标扰民的施工方式,严格执行开工申报制度和夜间施工审批,强化夜间突击检查;加强歌舞娱乐场所审批制度,特别是对在城市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的居民区开办歌舞娱乐行业严格审批标准,建立举报电话。
“十一五”期间,在原有小区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创建市级安静小区100个,省级安静小区20个,促进区域噪声质量的改善。
7、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对工农业生产等人为活动所造成的电磁辐射和天然辐射的增高进行监督管理,合理开发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防止对环境造成新的危害。优化电磁环境布局,对电磁辐射在其立项阶段就要对设施产生的电磁辐射场强控制目标做出规定。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初步遏制生态恶化
l、启动生态市建设规划
根据《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正是全面启动推进阶段工作的时期,市区将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生态产业为重点,以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为目标,低耗、清洁、高效、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资源、生态优势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城市化及城市生态化进程步伐加快。公众素质和生态意识明显提高,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初步实现全面建设生态小康社会目标。
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按照生态市建设规划阶段目标要求,加强生态恢复与保护工作,新增人工造林面积13万公顷;改良草场22万公顷,草原“三化”基本得到控制;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4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0,退化土地治理率达到65,矿山复垦率达到65;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13.3;到20xx年,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生态建设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继续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6.5平方米。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建成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33.76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5.2;生态示范区的比例达到80。
2、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质量
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推广“国有民营、国有民建”和“集中建设,分片管护”的管理经验,从宏观监督指导和相关政策上扶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工作,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区域的生态平衡。科学规划,加强保护区建设和晋档升级工作,自然保护区达到52处;同时,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自然保护区品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健全机制,加强保护区自身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完善保护区管理机构,实行一区一法,使保护区建设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质量。
3、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
把住科学生态环境监管关,认真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实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积极开展生态补偿和恢复工作,遏制人为生态破坏。
4、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
加强生物多样性履约,实施生物安全管理。开展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摸清资源情况,突出重点,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健全机制,加大专项检查力度,解决区域突出问题,遏制生物物种遗传资源的流失,防止外来入侵物种危害。
5、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突破口,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饮用水源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同时,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各县(市)分别创建省级、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6、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具体做法:通过建立由环保、农业、水文、气象等多部门、多专业相互协作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完善水田、森林、草原、湿地、河流和矿区等六大体系,对我市生态环境进行调查与监测掌握我市变化发展趋势,为生态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信息和支撑。
7、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具体做法: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对农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流动方式实施管理调控,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实施生态农业,培育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最大限度地控制农药化肥的施入,抓好畜禽养殖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充分提高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
三加强环境监管能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1、加强环境监测、监管、信息网络建设
⑴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加快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步伐,市监测站要完成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和省计量认证监督评审工作,继续申办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和监测资质,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环境质量分析、预测水平;县(市)监测站要按照国家空气监测的有效性标准,做好城关镇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加快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全系统“无纸化”办公;市局系统和各区实现网上公文流转、协同办公与审批、环境信息报送及视频会议等技术应用,各县(市)要实现网上环境信息报送;市信息中心要完成环境数据中心建设,加强网络维护,确保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⑵建设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环境执法效能。在市区主要建城区设立监控点位,并在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建立了排污监控网络和无线通讯网络,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和现场监督执法效率。
⑶提高环保执法能力
为全面履行环境监察职责,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高排污单位环保意识,通过“早查”、“夜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加大检查频次,防止偷排漏排的发生。同时实行“包片管户”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强化日常监管职责。严格排污申报程序。加强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申报管理,提前掌握各单位、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更好地制定相应工作计划,及时预防污染事故发生。
⑷建设应急监测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污染事故亦频繁发生,应急监测就尤为重要。市环境监测站将配备多功能应急监测车,包括水、气、声、辐射应急监测仪器,可以在事故发生现场测出相关数据,为抢救提供一手资料。
⑸提升环境信息网络化水平
环境信息网络与计算机系统建设是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础,“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加大环境信息网络平台和环境信息计算机系统基础能力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三个环境信息基础网络系统,即环境“数据传输网”、“内部网”和“外部网”,建成“三网并用”的环境信息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大环境信息网络系统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投入,继续完成哈尔滨市环境保护城域网络系统能力建设任务。
2、提高环境基础与科技支撑能力,重视新型环境问题预防
做好各区“十一五”环保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规划做好自身能力建设项目的编制。建立健全国家以及地方环境标准查询、检索系统。力争20家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及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环保产业办和园区办要大力扶持天业、工大环保、城林等10个龙头企业,建设布袋除尘、环保生物、节能环保建材和寒地污水治理产业化基地,抓好国家级环保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落实节能锅炉、噪声治理、废旧轮胎利用等5个产业化项目,启动松北环保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各区、县(市)要积极扶持一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洁净煤生产企业;完成行业协会民间化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强化目标管理
宣传和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制定我市加强环保工作的《决定》,明确“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筹备召开高规格的全市环境保护大会。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报批工作,落实重点环保工程的资金、项目,并组织实施。
将“十一五”规划和20xx年环保工作纳入目标管理,把环保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污染排放强度、环境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环保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
全面推进环保模范城区和生态示范区(县、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各区、县(市)要进一步完善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创建目标,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加大协调力度,全面掌握进展情况,抓好监督落实。
完善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实行统筹规划,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
坚持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噪声、扬尘、生态建设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协调。
二加大环境管理力度
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各级人民政府并落实到排污单位,加强排污许可证发放后的动态管理,对持证企业的排污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定期考核、公开通报、年度审核,对超过总量指标排污的限期改正,禁止无证或超总量排污。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下、能耗物耗高、污染物排放不能达标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未批先建违法项目,要停止建设并依法处罚,在违法企业整改合格前,不审批该企业新扩改项目。加强评估机构建设和评价队伍管理,强化环评文件技术审查。
强化现场执法,提高现场监管的频次。建立案件移交移送制度和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对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坚决打击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违法行为。继续与有关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对列入挂牌督办的环境问题逐一跟踪解决,提高信访一次办结率。
三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加强环境立法和调研,完成《哈尔滨市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哈尔滨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的立法调研工作,完善地方环境法规、政策体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执法责任制互检,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和法律监督。
建立环境应急、污染源监控、“12369”为一体的环境监察应急指挥中心,加大环境监察覆盖面和管理力度,提高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水平,到20xx年全市环境监察队伍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二级标准;全面落实环保部门、企业、群众三元环境监管机制和企业环保诚信“三色”监管制度,综合运用各方面手段,力求使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强化排污费征收,以统一采集和核定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污数据为重点,做好排污申报工作,加强对工艺废气、噪声、粉尘、危险废物等污染物排放的核定工作。进一步规范排污收费申报、核定、计算、公示、征收等程序,开展排污费稽查工作。
加快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步伐,提高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继续开展四方台、朱顺屯应急监测断面的水质、冰块、底泥、水生生物的监测,开展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演练,启动磨盘山水库水质、垃圾场渗滤液监测工作,积极争创国家先进监测站。
建立环境管理信息化保障机制,整合信息化平台,开发应用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数据中心和地理信息系统,推进环质量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工作,完成文昌、太平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控数据联网工作,到20xx年,在重点污染源安装污水自动监测仪100套,大气监测仪20套。
提高环境规划、科研、产业、投入等能力。加快区域、行业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循环经济规划等环保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含硝基苯活性炭治理、沿江饮用水井污染等重点课题的科研和转化应用步伐。加大哈尔滨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力度,提高环保产业的竞争力。帮助企业做好环保项目的融资,积极争取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中央、省环保专项资金对我市环保项目赠款、补助和贴息。
四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
加强全民环境教育,到20xx年全市各类从业人员和农民环境教育普及率达到90,中小学开设环境教育课程面达到100。
深入开展绿色单位创建工作,到20xx年参建单位数量达到20xx家,命名绿色单位数量达到1000家。
发挥环境教育基地和社区环保宣传监督站作用,继续抓好环境教育主题活动和舆论宣传工作,大力营造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到20xx年全市环境教育基地总数达到50家,环保志愿者队伍达到5万人,社区环保宣传监督站达到500个。
五加强班子队伍建设
深入学习调研,加强班子建设,努力提高执政水平。学习贯彻公务员法,继续做好全系统干部职工政治和业务培训工作,抓好环保队伍建设。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继续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抓好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落实,增强环保队伍凝聚力。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巩固、提高系统行风建设水平。抓好系统文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从源头上防止腐败。
六加强“规划”组织保障
⑴建立全新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将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放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
⑵明确部门职责。各项任务和计划分别明确责任部门负责牵头、落实、资金、跟踪、评估、考核。
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各项目责任单位组织实施具体项目,并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负责。各项目单位的主管领导作为项目负责人。


《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县烟草农业建设五年规划方案


县烟草农业建设五年规划方案


为了贯彻国家总局《关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指导意见》和《积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决定以及省、市、局关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工作部署和要求,努力实现烟叶生产“一基四化”目标,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技术措施,促使烟农种烟成本和劳动强度降低,经济效益产质量提高,达到稳定烟叶种植队伍,稳定烟叶种植规模和面积的目的。促进旬邑烟叶种植稳步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20xx年—20xx年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规划方案。
一、组织机构
成立“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同志担任组长,××*同志担任副组长,××*、××*等同志担任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烟叶生产技术股。朱建忠同志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现代烟草农业”宣传引导,方案贯彻落实,实施细则制定以及监督检查和考核。
二、开展工作地点
全县“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以村为单位,注重实效,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地点拟在底庙镇麻院村、产场村、东牛村,马栏镇前掌村、前义阳村、坪里村,湫坡头镇看花宫村等7个村进行试点工作。
三、试点工作内容及关键技术措施
1、“良种良法”示范推广工作。各种烟乡镇要在烟叶标准体系验证的基础上,要高度重视当前主栽品种,积极探索与之相关栽培及烘烤配套技术,以底庙镇麻院村和太村镇东河村大棚育苗为基础,逐步实现集约化,商品化,为全县专业化育苗探索新路子。
2、组建机耕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队。购置起垄、施肥、覆膜、移栽、中耕培土、植保机(具),组建统一机耕队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组。实施专业化,机械化作业。
3、完善旬邑烟叶标准综合体,达到作务规范。各种烟乡镇要结合已制定的旬邑烟叶标准体系,积极向烟农宣传和有针对性培训,并在指导烤烟生产过程中贯彻落实,认真总结烟农在烟叶生产中先进实用技术,不断完善补充旬邑烟叶标准体系。
4、探索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模式。认真抓好基本烟田规划,对300亩以上大块烟田每块给予一万元土地补助费,进行土地流转试点,承包给种烟者,使之形成大方大本文 块。同时有条件的烟站(点)可进行“现代烟草农业”有关项目试点。在种植800亩以上的村成立烟农协会,制定章程,工作流程,活动内容及管理办法,给予一定的经费,使烟农活动有“烟农之家”。
5、加大密集烤房建设力度和专业化烘烤力度,集中建造一批大中型(20-30亩的烘烤能力)密集烤房群炉,采取专业户烘烤,保基本收入或购买鲜烟等形式探索专业烘烤的路子。
6、摸索预防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县局(分公司)将积极与县保险公司、县气象局等部门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各烟站要积极与防雹工作站联系,制定工作措施,专人负责,采取重大灾害天气人员驻点工作制,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四、分年度实施步骤
1、20xx年对底庙镇麻院村和太村镇东河村集约化育苗基地烟苗进行商品化供应,为全县专业化育苗探索新路子;购买起垄、覆膜、移栽、植保机(具),在底庙镇麻院村、产场村、东牛村,马栏镇前掌村,城关镇肖咀村进行试点应用,减轻烟农劳动强度。
2、20xx年,全县全面实现专业化育苗、商品化供应。继续提高起垄、覆膜、移栽机械化作业程度,购置机械化植保机械,组建专业化烟田植保队伍;认真抓好基本烟田规划,重点抓好底庙镇东牛村,麻院村,产场村连片大块烟田的落实工作,进行土地流转试点,形成规模化种植格局。
3、20xx年在底庙镇麻院村、产场村,马栏镇前掌村成立烟农协会组织,制定章程,工作流程,活动内容及管理办法,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使烟农活动有“烟农之家”。
4、20xx年,加大密集式烤炉群的建设力度,培训组建专业的烟叶烘烤队伍,实现烟叶烘烤工厂化,同时成立烟叶分拣队伍,并探索相应的管理运作模式。
5、20xx年,在四年小面积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现代烟草农业工作的成功经验,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使我县烟叶生产在育苗、烘烤方面专业化、集约化程度达到50%以上,在机耕、起垄、覆膜、移栽、植保等方面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
五、工作要求和措施
1、要充分认识实施“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实施“现代烟草农业”是提高我县烟草整体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减轻烟农劳动强度,增加烟农收入的必然途径,是稳定烟农种植队伍,稳步健康发展旬邑烟叶的必由之路,各烟站、各个技术人员要站在促产业、稳面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试点的工作,在抓工作的重点,注重工作效率上做文章。明确搞好试点工作就是对烟草行业最大的贡献。
2、持高标准,高起点,确保实用和先进性。烟叶生产技术股要按照方案制定具体

县烟草农业建设五年规划方案第2页

的工作措施和实施办法,并严格按照《旬邑县烟叶技术员绩效挂钩考核管理办法》及《旬邑县烟叶生产工作站考核管理办法》严格考核每个技术人员和烟站、确保规范化措施和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各烟站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定人员,定管理措施,严格按照“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方案及具体工作措施抓好试点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起点要高,标准要严,工作要细、技术要精,记载要实,贵在创新,合理测算利益相关各方的成本和收益,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保障试点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3、强化培训,确保标准化的技术落实到位,要严格按照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要求,结合已制定《旬邑烟叶生产标准体》,强化对技术人员和烟农技术培训,确保每一名技术人员和烟农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技术要领,并能够亲自操作和解决生产烘烤及实施“现代烟草农业”的具体问题,确保《烟叶生产标准体系》落实到位。
4、加强领导,县局(分公司)“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县“现代烟草农业”的组织实施和检查考核,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探讨“现代烟草农业”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每月向市局汇报和向各烟站通报工作进展情况,要按照考核办法,加强管理和考核,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各烟站站长要切实负起责任,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制定本站(点)“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实施办法,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落实责任人员,力争使试点工作实现新突破。
县烟草农业建设五年规划方案

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规划


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规划

为建设我区“绿色农业”特色经济,打造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编制我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规划(讨论稿)。

第一部分:“十五”农业和农村建设回顾与总结


20xx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建设绿色农业中心为目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四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产品区域布局更趋优化,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开步伐,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展顺利,农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业投入普遍增加,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呈现出农业升温,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村经济形势看好的喜人局面。20xx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比上年增长12%,走出了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一直在5%内徘徊的低谷,为近年最高。

一是培育特色产业,实现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化。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5万亩(含开发区),年产量11.63亿公斤,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红枣规模扩张,由20xx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奶牛养殖业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粮食种植突出优质玉米等,玉米从20xx年前的16万亩左右,猛增至30万亩左右。

二是以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为突破口,实现优势农产品区域化。按照《晋中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两区三带”总体框架,重点培育12种优势农产品。蔬菜突出延秋茄果类蔬菜、温室大棚蔬菜基地建设,规划实施面积34万亩,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已建成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初具规模。畜牧业上,先后建成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

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本土化。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区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工业园区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等9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16亿元。威特食品、丰元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德御小米、海玉饼干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本地加工企业也迅速崛起。

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圆满完成了国家级“九五”计划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丘陵山区根据立地条件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

五是开展农技培训,实现科技示范园区化。我区卓有成效地组织和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近三年共培训农民78万余人次,农民科技素质和劳动水平得到进一步增强。科技示范推广以示范园区为载体,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发展势头良好。依托东阳镇无公害蔬菜基地打造“绿色科技园区”——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前期规划已经制定。修文镇争取20xx万元农业科技园区贷款项目,新建修文农业科技园区。金贝植物园、金威航天育种基地、中华羊驼基地等一批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得到稳健发展。

六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测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把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截至20xx年,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近达到12万亩,是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20xx、20xx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验收为优秀。今年又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5个试点县(区)之一,全区认证面积将达到35万亩,占全区食用农产品面积的71.8%。绿色食品认证上实现大的突破,华玉荣香椿、中昌梨枣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产业标准化生产规程,《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正在加紧制定中。

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收入非农化。通过实施阳光工程等,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全区非农产业劳动力人数达到45317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3%以上。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动力,去年农民非农收入达到26.6%。

八是勇于实践创新,实现农业服务市场化。在农技推广、市场、信息、畜牧防疫和农业执法五个方面构建起了农业服务网络。农业五站由撤乡并镇前的63个精减为51个,人员由297人

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规划第2页

精减为243人,形成了一支精炼高效的农技推广队伍。市场体系已建成东阳蔬菜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批发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已经由省计委立项;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达39个,会员3209名;农业综合服务超市体系已完成25个农村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辐射全区农村的销售网络初步形成。全区上网农户已达到4900余户,17个乡镇、企业和大户注册了“一站通”。整合原有的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资源,建设5座高标准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农业综合执法队伍也在加紧筹建中。

九是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村小康建设全面化。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消了村级招待费;农村税费改革胜利完成,减少税费负担1710万元。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施信用工程,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较好地改善了农村的金融服务。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全区土地流转总体上平稳规范。农村初中全面推行毕业证书和绿色证书双证培训制度,全区双证毕业生累计达到10227人。改造调整农村学校危房50000平方米,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中小学布局。“村村通”工程,把一条条笔直宽敞的“小康路”修到了农户家门口。郭家堡、张庆等5个乡镇环卫管理所挂牌投入运行,彻底结束了乡镇农村无环卫管理机构的历史。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东阳、北田、长凝、什贴、修文等八个小城镇建设被列入全省农村小城镇建设重点行列,其中东阳镇被列入全国500个小城镇之一,山西省35家中心镇之一。东阳的常家庄园、东赵的后沟古村、乌金山的森林公园等旅游品牌已经打响。今年我区选定郭家堡等5个乡镇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王湖、南关等20个村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

第二部分:“十一五”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农业为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原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的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构筑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加快富民兴榆新跨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1、经济总量:到20xx年,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xx年的9730元达到18000元,年均增长14.6%;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5.75亿元,年均增长8.5%。

2、结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发展。非农业从业人员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重达到63%以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

3、农村基础设施:建成高标准的农田水利设施保障体系,实现基础设施系统化、排灌工程标准化、信息传输自动化。新增、改善节水面积11.5万亩,节水总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74%;到20xx年全区农村全部实现安全饮水。

4、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田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0%以上。

(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1、城镇化水平:由城镇化水平由52%增长到75%;建立健全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机制,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农村城镇体系。

2、物质生活水平:农民生活较为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848元达到6500元,年均增长11%。恩格尔系数在0.3以下,消除贫困人口;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5%,消除文盲,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3‰以下。

4、民主法治建设:农村广泛民主和法治。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和乡镇人大会制度完善;农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干群关系密切,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稳定。

(三)生态建设预期目标

1、自然资源保护:林地总面积达到7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生态农业有较大的发展。

2、环境质量:农村大气环境质量指标达到GB3095—96一级标准,农田灌溉水质达到GB5084—92标准。

第三部分:“十一五”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1、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蔬菜总面积稳定在30万亩,蔬菜总产量12亿公斤,保护地由23万亩增至30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由5万亩增至12万亩。无公害蔬菜认证面积达到30万亩。重点建设4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园区:一是以北田、庄子、长凝为重点,建设10万亩茄果类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二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为重点,建设10万亩结球类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三是以郭家堡、修文、张庆、长凝、东赵、北田等为重点,建设8万亩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四是以潇河两岸为重点,建设5万亩出口加工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蔬菜外运基本实现冷藏运输,冷藏量达到2亿公斤。

红枣面积稳定在目前的30万亩,到20xx年全部进入盛果期,总产量达到2.25亿公斤。按照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规划,重点抓好乌金山镇罕山、北田镇南梁、长凝镇涂河、东赵乡龙门河、庄子乡西白线5个双万亩生态园区建设,“四个一”种植模式覆盖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

养殖基地:奶牛由目前的8000头增至3万头;生猪饲养量由30万头达到50万头;肉羊饲养量由30万只增到60万头;鸡饲养量由270万只增至300万只。高标准示范园区由目前的40个增至60个。人工种草面积由5万亩发展到12万亩。重点建设四个优势畜产品产业带:一是以108国道沿线的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平川乡镇的瘦肉型猪、禽蛋、奶牛为主的产业带;二是以北田、庄子、什贴、乌金山、长凝、东赵6个丘陵乡镇为主的肉羊产业带;三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乡镇为主的禽蛋产业带;四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乡镇为主的奶牛产业带。

2、绿色林果产业建设

20xx-20xx年全区苹果面积发展到12万亩,主要分布在北田、庄子两镇,辐射周边的郭家堡、长凝、修文等乡镇。苹果优势区域内,力争晚熟品种红富士,中熟品种新红星、红星、金冠,早熟品种藤牧一号等的比例在1:1:1。产量由目前占全区苹果的33%提高到69%以上。优质果率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60%,平均单产由500公斤/亩提高到1500公斤/亩以上。贮藏果达到80%以上,加工量力争达到总产量的10-20%以上,产值力争比现在提高30-50%以上。20xx-20xx年以稳定面积、改良品种、提高质量为突破,占领国外市场,扩大果品外销率。

梨生产的主要区域集中规划在东赵、什贴两乡镇。品种以大力发展拳头产品酥梨和小白梨为主,适当引入发展水晶梨、黄金梨等沙梨系列和西洋梨系列。20xx-20xx年,梨树面积达到6万亩,同时,将酥梨和小白梨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使优势区域的产量占到全区总产量的80%以上,优势果率达到70%以上,单产达到1000公斤/亩以上,果品贮藏率达到50%以上。20xx-20xx后在稳定面积、提高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外销率。

3、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建设

20xx年专用玉米种植面积稳定30万亩左右,亩产力争达到400公斤,专用玉米种植达到80%以上。到20xx年单产提高20%以上,达到500公斤/亩,到20xx年单产要提高40%,达到600公斤/亩。

20xx年优质酿醋专用高梁4万亩,亩产力争达到500公斤,总产达到20xx万公斤。面积、亩产、总产要分别比上年增加45.8%,25.9%,83.7%。建设300亩酿醋专用高梁种子繁育基地,年提供种子4万公斤。配套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配套病害监测和防治设备,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区酿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要根据市场情况,适当发展酿酒和饲草高梁及甜高梁,最终实现高梁的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提升高梁生产产业级次的目的。

20xx年谷子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力争亩产达到170公斤,总产达到680万公斤。20xx年面积要达到4.5万亩,单产达到250公斤,20xx年面积要达到5万亩,单产达到300公斤,总产达到1.35万吨。

4、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围绕蔬菜、红枣、乳品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果品冷冻保鲜、核桃、大杏仁、红枣、蔬菜为重点的6大类农副产品加工。大力扶持福大、丰元、博瑞、威特、海玉、德御、四眼井、民信等龙头企业,力争使农副产品加工由目前的5亿元增至12亿元,培育产值1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5个、1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10个。

5、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按照晋中市规划发展的12个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继续加强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要素和科学管理,建立起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的科技先导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到20xx年形成农业科技示范核心区3750亩、示范区6万亩,辐射带动60万亩。重点建设金贝植物园、金威航天育种基地、中华羊驼基地等一批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和东阳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修文农业科技园区。

6、生态林业建设

人工造林14.3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防护林5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幼林育苗18.5万亩,种植扁桃及优质核桃5万亩,培育优势林业民营企业示范园50个,建设园林村150个。

7、农业机械化建设

农机总动力由45万千瓦增至53.7万千瓦,亩均动力由0.83万千瓦增至0.96万千瓦,机收面积新增2万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由3万亩增至8万亩,机械化牧草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

8、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目前现有保浇地35万亩的基础上,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5万亩,其中新增水浇地1.5万亩,新增管灌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建设华北集雨灌溉明星区,打集雨灌溉井20xx眼,发展可浇地4000亩;水保治理7.6万亩;新增耕地1.08万亩;建设沼气池5000座。

9、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50%增至60%。定单农业由5万亩增至40万亩,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由10亿元增至20亿元,农民经纪人由4万人增至5万人,农产品商品率由85%增至90%,信息网络服务覆盖率由50%增至100%。新培养1万名农民技术员,建设50个农科教基地;建设面向全国、配套齐全的串串红农业综合批发市场;继续实施“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使“三电合一”农户达到2万户左右;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第四部分:“十一五”建设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第一,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引导农民进行合理土地流转。一方面,鼓励农民在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权不变的原则基础上,土地的使用权流转和集中,从而形成蔬菜、红枣、畜牧等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另一方面,引导农户在不改变各自土地占用规模的条件下,实行一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合,从而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

第二,以科技进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将重点扶持现有的金贝、羊驼、金威航天育种等科技示范园区,在修文镇再上一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继续深化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把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体系的重点转向社会化。大力提倡和鼓励涉农企业的技术推广,逐步形成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的多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到20xx年,农业专业协会的覆盖率要达到70%,科技园区技术覆盖率达到80%。

第三,加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战略。以今年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为契机,继续扩大农产品无公害生产面积,蔬菜、红枣的无公害面积要达到95%以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对获得国家、省、市名优品牌称号的给予奖励。绿色食品认证总数达到15个,争取2—3个有机食品认证,新创农产品品牌20个。

第四,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组织的建设。串串红农业综合批发市场要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到20xx年,农民合作组织成员争取达到2万人,农产品营销大户发展到5万人以上。

第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壮大蔬菜、红枣、乳品特色产业,发展大杏仁、核桃等潜力产业;坚持规模扩张,以量占市,以质取胜。到20xx年,蔬菜面积稳定在30万亩,其中温室大棚发展到12万亩,全部达到绿色蔬菜基地标准;红枣在面积稳定30万亩的同时,按照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规划,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新增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50户;畜牧养殖上,优良品种的饲养量实现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鸡存栏180万只,出栏120万只,肉羊存栏30万只,出栏30万只,生猪存栏20万只,出栏30万只;建设高标准养殖示范园区60个。在红枣发展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核桃、大杏仁、红枣等干果产业。以山西威特食品公司为龙头,发展出口导向型的特色干果种植业,在丘陵乡镇种植扁桃及优质核桃5万亩。

第六,全面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郭家堡、张庆、修文、乌金山、东阳5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王湖、郭家堡、南关等20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加紧进行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到20xx年,全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总数达到100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总数达到8个。创新思路,引导农民在广泛参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创业致富,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功能。充分利用我区东阳商旅型经济带、修文民营经济园、张庆醋业园区等已经具备集群经济的有利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基础,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共同繁荣。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农业就业在社会就业中的比例的降低,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要积极推进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转移农业剩余劳劝力,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拉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人。

第七,进一步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挖掘我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内部发动,外部引进,吸引工商企业转攻农业,鼓励民营大户发展农业,建设一批加工龙头亮点,力争建成5个大型龙头企业。鼓励农口各部门、各乡镇进一步明确扶持重点,倾斜优惠政策,多方聚集资金,尽快提高龙头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抓好四眼井公司固态生物发酵、金贝植物苗木克隆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的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引导乳制品加工企业走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借鉴榆次怀仁四眼井酿造集团公司的成功运作经验,引导博瑞公司、晋佳公司、晋宏公司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或者直接与古城乳业、蒙牛等大型乳品企业联合,将我区的乳品生产、加工、销售融入到全省及至全国的大市场中去,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八,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温家宝同志《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主要是考虑: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建设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区委、区政府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就学困难、就学歧视问题。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引导富余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最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业的各项投入,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是坚持城区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制定灵活合理的户口政策,取消不合理限制,使农民从“只转不移”变为“既转又移”,实现农民向市民的彻底改变。

二○○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建设规划方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