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计划 > 新农村改造建设方案 > 导航 > 找准定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新农村改造建设方案

找准定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根据企业发展的新方向,因此我们工作当中也需要写工作计划。制定工作计划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和解的过程。如何去着手写自己的工作计划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找准定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这样的内容,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找准定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文章标题:找准定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我们**村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传统的家庭养殖业为辅生产生活方式,这里十年九旱特别是春季干旱严重制约生产发展,制约人民物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村现有农田三万多亩,其中丘陵坡地占了四分之三,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全村现有人口三千一百多人,其中贫困人口占了五分之一。

几年来在中央连续发出支农惠农的政策下,特别是对农业,农民实行“两免-补”的政策全村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最近中央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在这前所未有机遇而前,我们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抢抓机遇,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村级“两委”组织建设,变领导型为服务型。

要使广大农民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委”成员应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做到“三个一、一个创”,一个是带头学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贯彻到群众中去,使群众及时了解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两至三门科学种田或养殖加工实用技术,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向村民传递,带头参加村里的各项发展经济和创和谐家庭的活动。一个是转变工作作风,由过去的领导呼喊型,工作拖沓型向工作服务型和办事效率型转变,帮助群众及时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个提高就是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个创”就是要创新村委的管理方法,健全村党支部领导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做宣传好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加强民主理财,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完善“一事一议”制度,让村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二、挖掘资源优势,努力使人民增收。

我们**村三万八千亩耕地中,低洼、平地面积占38%,丘陵地,山坡地占62,常常是干旱缺雨平地苗发黄,坡地种不上,一场大雨注地水汪洋,我村决定加强农田基础设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①利用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资金的补贴政策,村根据具体情况出台相应措施,鼓励农民在较平的农田里打抗旱水井,修水渠,争取三年内能打井的平川地块全部打上抗旱井,并逐步实施节水技术。②对易涝的地采用投资投劳组织村民进行治理,本着谁投资,谁受益,通过优先承包,延长承包期的方式对行农田改造,提高自然灾害的能力。③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作,同时加快小流域治理,通过挖鱼鳞坑,等综合生态保护措施,保护好现有良田,减少水土流失面积。

精做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之路。(1)由于长期过度施用化肥,造成土地板结,耕地质量下降,要逐步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提高土壤肥力。使农民做到科学施肥,逐步增加测土配方施肥面积,使农民增产增收。(2)做好优良品种的试种推广工作。目前,市场的新品种繁多,我村从20xx年起对新品种做对比试验,建试验田100亩,组织农民参观,通过对苗期,成熟期和产量对比,让农民优中选优,避免同样地块,肥力,用种不当给农民造成损失。(3)在做好传统农业的同时,努力发展特色农业。去年我村引进绿豆种植4000亩,并获得成功,由于绿豆价格好,而且生长期只有80多天,即解决了山坡地种植的困难又为农民增加收人。今明两年我们将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

三、搞好环境治理,实现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提高农民总体素质为目标,农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得到满足,那么赖以生存的家园就要美观,整洁,这要按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对本屯做出总体的科学规划,随着经济收人的稳步增加,逐步实施。①在不损害群众整体利益的情况下,结合当前,利于长远目标,20xx年,聘请**城建局对我村进行整体规划;②对私建、乱建、扩建的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院墙进行清理,拆除,使之达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③对村屯街道完成路面铺建,道路两侧栽植柳树。(2年完成)④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部分有条件的村民修建改建厕所,争取20xx年底,新建和改建厕所达100。⑤20xx年底前,村里建沼气池一个做好试点并逐步普及推广。20xx年前争取实现农村有沼气池的的用户达50以上。


《找准定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找准定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FWr816.Com拓展阅读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编制背景

一、国家政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五中全会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
建设新农村是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牵涉全局的系统工程,其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比较粗放。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二、现实情况
梁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重庆市区与三峡库区的中枢地段,是重庆市主城区连接三峡库区的陆空要塞。梁山镇八角村地处县城城郊结合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市级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和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全村现有7个村民小组,648户,2128人,耕地面积2032亩,人均耕地0.96亩。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928元,是县级小康村,村集体资产累计达90余万元。八角村在地理环境、人居收入、产业现状、文化特色、村民素质、基础条件、公共配套设施等各方面都处于梁平县领先地位。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指导下,市委、市政府将梁山镇八角村纳入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村。梁平县梁山镇人民政府决定对梁平县梁山镇八角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进行编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应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5个方面,按照节约型社会要求,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地方文化和地域风情的住房;完善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使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在环境卫生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使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深入人心,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规划着重对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对梁平县梁山镇八角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规划。
第二节 编制目标
1.以工业反哺农业,以产业富裕农民,以城市带动农村,把八角村建设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县内最佳人居环境居住区,乡村生态农业的休闲旅游观光区。
2.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中心,始终围绕八角村的发展,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观光农业、精细农业、集约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进程,推动蔬菜、水果、花卉的无公害生产,以及各项社会事业。不断优化农业结构,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
3.以“三建、四改、五提高”为目标,达到“规模适度、相对集中、道路硬化、人畜分离、饮水卫生、服务配套、村容整洁、风貌鲜明”的要求,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美化村民的人居环境。
4.“生产发展”: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比重不低于40%,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比例不低于80%,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低于5000元。有1-2个支撑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参合率达到50%以上。
5.“生活富裕”:农民人均收入不低于5000元,人均住房不低于45平方米,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达到应保尽保,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均为100%,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超过90%以上,村里拥有综合服务超市1个以上。
6.“乡风文明”: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事件;村民对治安状况满意率达到95%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0%,幼儿入园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自来水普及率100%,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8%及以上,全村达到文明村创建标准。
7.“村容整洁”:要求新建住宅全部进规划点,居住区林木覆盖率35%,绿地率45%以上,垃圾集中收集率90%,村里有公共厕所2个,地表水达到2类以上,村里干道全部硬化,村内沟、渠、路标准林网率不低于85%。
8.“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和谐,村级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专设公开栏,实行党务、村务、政务、财务‘四公开’”,公开率达100%,重大村务决策事项村民参与率、村民对民主管理满意率不低于90%。
9.生产条件:人均有0.8亩能排能灌的基本农田,20xx年达到70%的农业机收,示范机播插秧76亩。到20xx年,全面实行机收,120亩机栽。
10.实现高质量“普九”教育,未继续升学的中学生培训率到20xx年达100%。
第三节 编制依据
1、十六大会议精神,十六大五中全会精神
2、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3、重庆市《农村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编制要求
4、《重庆市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
5、《重庆市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技术导则》
6、《村镇规划标准》
7、《重庆市梁平县总体规划》
8、《梁平县万亩农业生态苑规划》
9、《重庆市村级规划编制与审批要求》(征求意见稿)
10、中共重庆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
11、《梁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12、《梁平县梁山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四节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为达到规划目标,确定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为:
(1)按照简洁明了,浅显易懂;具体实在,操作性强;突出特色,避免趋同;尊重民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的原则
(2)以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以农业观光休闲为主导产业,适度发展康居工程。
(3)与梁平县万亩生态农业苑规划的生态环保要求相协调。
(4)以市场为导向,以现有资源为基础,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优化资源,提高效率,分期实施,稳步推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规划区范围
梁平县梁山镇八角村幅员面积2.1平方公里,辖7个小组。
第六节 规划期限
(20xx年——20xx年)
第七节 梁平县县域规划中八角村的规划目标
八角村建设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区,县内最佳人居环境居住区,乡村生态农业的休闲旅游观光区。
第八节 万亩生态农业苑中八角村的规划目标
将梁平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生产结构为特色,农旅结合,人文生态共荣的生态旅游区。主导功能: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观光、康体运动度假。
第二章 梁平县概况
第一节 历史沿革
梁平史称梁山,县制始建于西魏元钦二年(公元553年),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其间,宋代于此设梁山军,元朝在此设梁山州。
第二节 梁平县规模
全县辖25个镇8个乡,29个居委会、315个村,境内以汉族为主。截止20xx年,全县共有人口884487人。
第三节 自然地理状况
梁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重庆市区与三峡库区的中枢地段,是重庆市主城区连接三峡库区的陆空要塞,地跨东经107°24′-108°05′,北纬30°-30°53′,东邻万州区,西连四川大竹县,南靠忠县、垫江县,北接四川达川市、开江县,幅员面积1892平方公里。梁平交通畅达。318国道从西向东贯穿全境110公里,渝宜高速、达万铁路穿越而过,全县村村通公路;全县地处高台,地貌以低山、丘陵和平坝为主,平均海拔450米左右,最高海拔1221米,最低海拔221米。
第四节 经济社会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五年,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48﹒8亿元,年均递增12﹒4%,财政收入17463万元,年均递增11﹒7%。五年来,以交通、城镇、通讯、水电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深刻变化,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治安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第五节 生态环境状况
梁平的地形地貌呈现出“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六水外流”的自然景观,形成山、丘、坝兼有,以丘陵为主的特殊地貌。境内有东山、西山和中山,属大巴山脉,海拔211-1221 米;主要河流有高滩河、波漩河、明月江、普里河、汝溪河、黄金河共6条。
第三章 八角村概况
第一节 八角村规模
梁平县梁山镇八角村幅员面积2.1平方公里,辖7个小组,648户,总人口2128人,耕地面积2032亩;人均耕地0.96亩。20xx年人均纯收入3928元。村党总支部现下设4个党支部,有党员72人,平均年龄57.7岁。村两委班子干部4人,平均年龄44.5岁,均为中共党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第二节 八角村现状职能
抓住城郊优势,围绕做好做强县城菜篮子工程。发展种植蔬菜、水果、优质稻等农作物和生猪、水禽、水产、茶叶、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进城或到外地务工、经商。
第三节 自然地理状况
八角村紧靠梁平县城北部,属城郊结合部,地势平坦,离县城1公里,未纳入县城规划范围,中有军用机场相隔离,对发展种养殖、休闲观光业非常有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气温14-18℃,常年日照时数1336.4小时,年无霜期250-300天,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
第四节 经济、社会状况
因八角离县城近,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发展村域经济、信息、交通,都比较方便。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928元,是县级小康村,村集体资产累计达90余万元。全村95%以上的农户通了加密电视,70%的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话。户户通了自来水,村级主公路硬化率达94%。
第五节 生态环境状况
由于生猪、水禽养殖户较多,环境污染有待治理。
第六节 村庄布局现状
八角村现有7个村民小组,1、2、5、6、7组院落较集中,3、4组居住分散。
第七节 村庄道路现状
八角村现有7个村民小组,每个组与村级主路相通,每个大院都通了公路,基本形成了村、组、户路相通,为村民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第八节 村庄建筑质量
八角村现有农户的房屋都是在70年代80年代建修的房屋较多,90年代的建筑较少,95%都是砖混结构,建筑质量良好。
第九节 村庄基础设施现状
八角村现有村级公路硬化8公里,自来水主管道4500米,农田的沟渠全部开通,每100米1条沟,能排能灌,电力、电信、加密已覆盖全村每个农户。
第十节 历史文物、古建筑、风俗传统
八角村与全国第二高石塔(文峰塔)相邻,村内原有一所庙,名八角庙远近闻名,一组、二组有原红朝门、北朝门、黑朝门、花朝门的特色建筑物。
第四章 八角村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梁平县域优势与劣势
1.优势
1、地域、自然条件优势:
318国道从西向东贯穿全境110公里;达万铁路横贯全县,其中梁平站为达万铁路最大中间站;渝宜高速公路通过梁平县境内65公里,梁平到重庆乘车只需1个半小时, 到万州约半小时。
2、经济优势:
梁平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已建立了粮油 、梁平柚、蚕桑、水禽、生猪、水产品、林竹、蔬菜等八大骨干商品基地,生产和培植一批名优土特产品,"山桂牌"广味香肠、"双桂牌"啤酒、袁驿豆干、"山桂牌"冻瘦肉、"骑士牌"牛皮箱板纸等产品获部、省(市)优质名牌产品称号,梁平柚被评为全国三大名柚之一。矿产资源主要有天然气、石膏矿、煤、石灰石、黄铁矿、白云石等,其中天然气探明储量500亿立方米,石膏矿储量有2.76 亿吨。
3、旅游、文化优势:
西南佛教祖庭,全国重点宗教寺庙双桂堂,寺内有宏伟高大的五百罗汉堂,全寺有七殿 、七堂、八院、四塔、四亭、三池、二十八天井海坝、六十六花圃兰台;
宏伟高大的八角空心石塔文峰塔,塔身12层,高35.68米,是全国第二高石塔;
园林景观石马山公园,园内奇峰形如骏马,背依高梁山,面向梁平坝,首东尾西,昂首起伏,是一匹天生的石马;
蟠龙山景区,有山有水有平地,有花有鸟有树林,是旅游的好地方;
森林面积在7万余亩的东山森林公园,树林葱茂,鸟语花香,是避暑的圣地;莽莽苍苍的百里竹海,成片竹林达14 万亩,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四周群山环抱的明月湖,湖中有笔架岛、浪琴岛、天生桥、含羞岭等景点。
梁山灯戏,俗称“包头戏”,是梁平土生土长的民间戏曲剧种。远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2),它就从民间“玩灯”和“秧歌戏”中脱颖而出;到清代中期,梁山灯戏遍及城乡,逢节日盛会,筑台竞演,逐渐向周围传播,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和南方13个省市数百个县、渗透几十个剧种的“梁山调腔系”,先后在文化部“天下第一团”展演和四川省戏曲调演中获奖。
梁平年画,是"四川三大年画"(绵竹、夹江、梁平)之一。
梁平竹帘国际友人誉之为"天下第一帘,巧夺天工",梁平甜茶被誉为茶中瑰宝,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2.劣势
梁平县目前没有较大支撑产业,产业优势没有更好的发挥,停留在初级生产阶段,需要对优势进行深入地挖掘和发挥。
第二节 八角村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
1、地域、自然条件优势:与梁平县城毗邻,离县城只有1公里,是梁平县郊地势最平坦的乡村之一。
2、经济优势: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928元,是县级小康村,村集体资产累计达90余万元。有畜禽养殖、水稻制种、优质水稻、经济林木、劳务输出等优势产业。
3、旅游、文化优势:在八角村以西2公里有全国第二高的石塔——文峰塔。文峰塔建于清道光初年,为重檐钻尖式建筑。塔身呈八角形,由青石叠砌而成,共12层高,高35.68米,其用材坚良,雕刻精美。经中央文化部文物处和四川省的专家鉴定,仅次于福建泉州石塔,是全国第二高的石塔。有民谣赞为“梁山(平)有个文峰塔,隔天只有一尺八。”
4、意愿强:在全村村民建设新农村的意愿中,分发了600余份问卷,回收率100%,通过汇总显示,村民对新农村建设赞同率100%,认为改善乡风民俗的占39.02%,认为培育新型产业的占46.34%,意愿投入资金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的占95.12%,愿意改厕的占100%,愿对硬化组级公路出资出劳的占78.05%,愿参与村民主管理的占70.73%,意愿接受农业新技术的占97.56%,充分证实了全村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强烈愿望。
2.劣势
八角村存在着中国大多数农村共有的问题,现住居民多为老年和青少年,年龄层次单一,壮年劳动力外出;农业生产仍处于家庭型。农业花果资源低级开发,初级利用。产品单一,生产型为主,季节性强,农旅矛盾突出。旅游设施不配套,接待条件差,乡村景观单调,农舍建筑单调。
第三节 可能发展的优势潜力与特色评述
八角村现状产业结构:种植业355万元,养殖业555万元,餐饮批发零售业68万元,建筑业350万元,运输业90万元,劳务收入285万元,合计1703万元。劳务收入在总产值中比重相对较小,八角村农民利用独特地理、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有相当基础。农民的致富意识极强,有创新思想。
规划区地势平坦,滩子河、毛家河两条河流穿越而过,初具规模的梨园、桃园、水产养殖场等特色经济可深度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以果园、茶园、大棚蔬菜、水产养殖、花卉苗木繁育等为重点,可以培育八角村的特色生态旅游业。
第五章 八角村发展战略目标
第一节 规划规模
1.人口规模
八角村20xx年总人口2128人648户,老年人620人,中年1078人,儿童430人。按照人口增长率为3‰,近期人口增长主要考虑自然增长因素,至规划期末,八角村总人口为2166人。
2.用地规模
八角村幅员面积2.1平方公里,土地构成除农林用地之外,另有水域、荒地、村庄建设用地等,村庄建设用地依据《村镇规划标准》、《重庆市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技术导则》的相关要求,人居建设用地按照98.77平方米计算,八角村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为21.37公顷。
第二节 规划职能
根据上级规划及八角村区位关系、产业分布现状,八角村将构成以现代高效农业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旅游业为主体,以优质粮油、养殖业和林果茶叶为后盾,农旅结合的乡村生态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区,县内最佳人居环境居住区。
第三节 经济发展战略
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以现有特色产业为载体,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重点,发展壮大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和劳务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第四节 文化发展战略
构建新农村文化网络体系。将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总体规划,成立了由镇领导任主任的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新农村文化工作,发挥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实行上下联动,齐抓共促。
第六章 村产业规划
第一节 八角村产业体系主要内容
继续稳定现有产业质量,重点发展以县城为依托的劳务经济和现代高效示范农业,稳步发展经济林木、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乡村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把优质粮油基地和水禽水产项目作为支柱产业,实现农民提高增收的核心目标。
梁山镇八角村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项目及投资规划表
序号产业名称现状及规模现状布局20xx年目标产业规
划布局建设项目资金
投入
1优质粮油产业粮油生产面积1465亩,单产494公斤∕亩,总产量723吨。总产值723吨×1400元∕吨﹦101 万元1、2、3、4、5、6、7、组粮油生产面积1500亩,单产550公斤∕亩,总产量825吨。总产值825吨×1450元∕吨﹦120 万元。重点在3、4、5组重点建设重庆市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引进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稻草覆盖秋洋芋、杂交油菜种植290万元
2水产、畜禽
养殖产业养殖面积160亩,单产1000斤∕亩,总产80吨。现有小型孵抱房2个。年产值555万元。5、3、4组面积210亩,单产1200斤∕亩,总产126吨。渝东大型水禽繁殖中心1个。发展稻鸭共生和绿色生猪、兔养殖,年产值1000万元。5、3、4组水禽繁育中心,水产养殖场、休闲垂钓,稻鸭共生670万
3农副产品加工业现有家禽产品加工家庭工厂6家,年加工能力36万只,产值36万只×18元∕只﹦648万元;肉牛屠宰场2家,年加工能力700头。产值700头×3500元∕头﹦245万元。总产值893万元。4、5组年加工家禽60万只。总产值60万只×20元∕只﹦1200万元;肉牛屠宰1000头,产值1000头×3600元∕头﹦360万元。其他农产品加工产值240万元,总产值1800万元。4、5组建加工无害化处理,购置现代加工设备,发展净菜、水果、花卉、手工艺品加工530万元
4劳务产业非农产业劳动力600人,年总收入600万元1、2、3、4、5、6、7组非农劳动力900人,农村专业化劳动力300人,年总收入1000万元。1、2、3、4、5、6、7组成立八角村劳动就业与管理服务机构和劳动就业培训中心。490万元
5经济林木业现有果园448亩,茶园365亩,花卉19亩,年产值130万元1、3、6、7组提高果园产品和品质,建成茶园500亩,花卉苗木100亩,年产值700万元。1、2、3、6、7组新建花卉苗木基地,扩大茶园,改造现有果园,提高生产能力。300万元
6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业现有农家乐1家,休闲垂钓场所1处。年产值20万元4、6组农家乐5家,休闲、垂钓等,年产值200万元。培育新型庭院经济,加强生态家园工程建设。1、3、4、6、7组农家乐、商业餐饮街,垂钓中心。370万元
7合计

2650万元
第二节 大力提高新农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建立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
以优质粮油产业为主导产业,水稻良种推广覆盖面达100%,建成市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优质茶叶、四季水果、水禽繁育、花卉苗木四个高效农业示范点,全力提高土地产出。
强化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发展生产力。加大农田改造和土地整改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实现旱涝保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在稻田利用上,抓好冬闲田的开发利用,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实施旱地改制,增加复种指数。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新型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农村承包耕地有序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专业化水平、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搏奕能力。强化社会化服务,建立科技人员与农户的联结机制,覆盖面达到80%;培育水稻制种大户、优质粮生产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完善农业综合试验基地服务功能,建立农用物资配送站和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完善设备设施,组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机防队伍,配置机动喷雾器和植保专业队员,设置频振式杀虫灯,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控制工程、


(1)制定各种严格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完善规章制度并规范经营者的行为。
(2)加强领导、统一管理村内的建筑、环卫、服务、游人、消防和森林防火及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3)建立责任制对规划区经营开发单位要以责任书的形式明确责任,严格按规划、目标要求实施即可,建立必要的激励、奖励以及处罚措施。
(4)对规划区的自然资源实行有偿开发使用,充分体现“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公开原则,并建立开发、占用基金。
(5)严格控制污染型企业建设,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项目,推进清洁生产。
(6)严格规划区建设项目管理。对于规划区内一切建设项目,应严格服从总体规划,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制度。
(7)自觉维护良好人居环境,对全村内的公共场所实行定期、定人保洁。
第三节 水环境保护措施
水体应予绝对保护。制定各种环境保护规章制度。
(1)保护规划区林木、灌丛、草本植被,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2)在规划区内依照高程,合理规划污水收集管线,任何生产,生活污水应严格统一组织处理排放,设立统一的生活污水集收站,集中处理污水。
(3)水上游憩活动遵照总体规划应严格按规划有组织地开发进行,保证在河流中游人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在岸上集中处理。
(4)在规划期内的所有地面水均应保持国家地面水Ⅱ类水域标准。
第四节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改变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1)加强绿化、美化工作,增加绿地覆盖率。
(2)加强各区域之间及道路的绿化工作和养护工作,定期洒水,减少扬尘等颗粒物大气污染。
(3)综合防治大气污染。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燃煤污染,禁止桔杆直接燃烧,大力发展沼气池。严格控制餐饮业油烟污染。
(4)合理布局过境交通,对进入规划区的汽车数量进行总体控制。
第五节 生物资源保护措施
加强现有天然林资源的保护,搞好水土保持,大力种植种草,切实加强对农业自然环境的保护。做好八角村的林木保护和绿化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吸引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美化规划区环境,丰富旅游生活。
第六节 固体废物控制措施
根据规划将康居新区的垃圾处理作为梁平县的城市垃圾处理系统的一部分,统一安排,采取有效管理,设置垃圾桶做到日产日清,保持规划区的环境整洁。规划区还要设置垃圾收集点,集中送往城市垃圾处理中心。
第七节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工程建设应结合地貌特点,避免深开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防洪工程建设。禁止破坏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第十四章 八角村清洁工程建设方案
第一节 现 状
八角村现有农户648户,2128人,现有沼气池15口,大部分农民仍然利用传统能源满足日常生活。
第二节 村清洁工程建设模式
按照大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清洁生产工程的原则”,把“三废”变成“三料”形成“三益”;以“三节”促进实现“三生”的发展思想,推进本村畜禽粪便、农作物桔秆、生活垃圾和污水(三废)向肥料、燃料、饲料(三料)的资源转化,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三益),通过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能(三节)等实用技术和工程措施,净化水源、净化农用和净化庭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生态良好(三生)的目标,污染防治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之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1.清洁田园
清洁田园,净化农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病虫草害防治;农田施肥;农用废弃物处理。
(1)病虫草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以村为单位,统防统治。
(2)农田施肥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合理施肥,按照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原则,推广应用测土施肥、诊断施肥、平衡施肥技术,坚持以有机肥为主、科学组配化学肥料,控制化学氮肥的施用量,增加磷肥和钾肥用量,针对性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提倡使用作物专用肥料。
(3)农用废弃物处理
①农膜。优先使用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消纳的农用薄膜,注意最大程度地回收利用,不能继续使用的农膜应作为垃圾归入田间垃圾池或生活垃圾桶。
②农业投入品包装袋。在农田灌溉水源附近每隔200米建设统一规格的田间垃圾站池,收集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后的包装袋(瓶),专人统一整理送垃圾处理站。
③作物秸杆。种植业型农户可推广以下几种秸杆资源化利用技术:
a、用以保护性耕作:水稻收割后,稻草直接还田或稻草覆盖秋洋芋还田;
b、作肥料还田:投入堆沤池或沼气池;
c、作燃料:投入沼气池中产生沼气或秸杆气化炉;
d、生产食用菌。
2.清洁家园
种植业型农户家园清洁的重点是生活垃圾和少量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1)生活垃圾
做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有机垃圾分离还田,无机垃圾规范清运。充分利用县城环卫设施资源,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垃圾的清扫保洁由村民负责,垃圾的清运和垃圾的处理由县环卫所负责。今年采取在院落中设置垃圾桶收集垃圾,明年采取在院落中设置垃圾集装箱收集垃圾,定时由县环卫所负责清运,做到垃圾日产日出。
①垃圾桶(垃圾集装箱):收集农户不可利用的垃圾,定期由垃圾清运车运送垃圾处理场处理;
②堆沤池或沼气池或化粪池:有机生活垃圾堆沤腐熟作肥料。
(2)粪便
种植业型农户粪便全部采用沼气池处理:
3.清洁水源
主要是改善饮用水条件和加大对生活污水的治理。
(1)改善饮水条件
将没有安装自来水的农户安上自来水。
(2)生活污水处理
主要推广2种模式进行处理:
①农户集中区: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站,对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②污水排放不多的分散农户:生活污水入沼气池或化粪池即可
第十五章 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第一节 总体目标
用3—5年时间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具有大专文化程度,懂管理、会经营的优秀年轻村组干部;培育一支高素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一支文化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双培”“双带”能力强的优秀基层党员队伍,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
第二节 阵地建设
在“三室八有”的标准上,高标准营造浓厚的党建氛围,新建村党校,利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县党校等教学资源,聘请县、镇部门领导、镇内专业人员授课,开展党员干部、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村党组织负责日常管理和培训的实施。
第三节 干部队伍建设
1.村级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产业及党员的特点,在20xx年内,实现党组织班子至少有1—2名以上的大学生,其余村级干部班子成员要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平均年龄不超过45岁。选派机关干部充实村级队伍。村民对村两委会满意率达到90%以上,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领导作用。
2.组级干部队伍建设
彻底改变组级干部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面貌,通过村党校的培训和换届选举,在20xx年内,推举一配有高中文化程度,年龄在40岁左右的年轻组级干部,高中文化程度不低于70%,平均年龄不超过45岁,“双带”致富能力明显提高。
3.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注重村级、组级干部的培养工作,要建立数量比例适当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确保每年发展党员不少于2名,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方面发现人才,利用好人才。为村、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储备人才,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第四节 村民自治规划
建立重大事项决策、公益事业兴办与土地调整、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村民自治规划,制定共同遵守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村规民约,建立稳定资金来源的公益事业投入机制,组建专业合作社,提高村民的组织化程度。
第十六章 新农民培育计划
第一节 总体目标
培育工作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培育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主题”,以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方向,把党员干部群众逐步引导走向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道路,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第二节 培育机构
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扎实推进工作的开展,本着“项目百万农民培训整合,资金整合,资源整合,部门协作,各负其责”的原则。县劳务办根据《重庆市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财政资金补助管理办法》,结合我县实际,拟定了《梁平县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财政资金补助管理办法》使培育新农民的培训工作在资金上有了一定的保证。根据县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文件精神,梁山镇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并设置了办公室,负责农民培训教育工作,指定专门的培训机构,保证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三节 培育规划
1.产业型新农民的培育
按照产业划分培训,养殖业专业以科学养殖、生态养殖为主,种植业以高产优质种植和无公害种植技术为主,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授课的方式主要采取面授和实际操作为主,除教师讲授技术知识外,还要给农民留提问的时间,让农民就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向专家提问,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答,实现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从而增强培训效果,最终达到产业新农民在新农村产业发展活动中充当支柱力量。
2.劳动力转移培训
八角村现有劳动力1508人,其中:经过各种培训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有350人,目前正在参加培训尚未取得执业资格证的20人,余下的劳动力争取在3年内培训完毕。培训形式采取条块进行,便于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目标,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从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一)培训经费:多渠道筹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补助资金。
1、县财政部门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总体规划和财力状况,调整农业资金支出结构,安排专项培训补助资金。
2、申请市财政部门和其他市级部门补助农村、农业、农民、扶贫的培训补助资金。
(二)培训补助标准
1、非贫困农民培训:原则上按定点培训机构公布培训收费标准内实际应交额的40%补助。
2、贫困农民培训:绝对贫困人员按实收培训费全额补助,相对贫困人员按实收培训费的70%补助。
(三)培训的内容: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和基本权益保护、法律常识、安全生产法规、城市生活基本常识、求职知识等。培训时间一般为15-150天,具体培训时间由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工种、培训内容、技能要求和用人单位要求等确定,并报镇、县劳务办备案。
1、对第一产业劳动力中出现的年龄在45岁以下的剩余劳动力,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开展建筑、机械加工、电工、钳工等的实用技术培训,到指定地点集中培训10-15天时间,让每一位剩余劳动力熟练掌握1-2门实用技术,从而提高就业机会。
2、对“双未”人员中年龄在25岁以下,初、高中毕业未就业的人员,采取政府补助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的办法等集学习费用,到指定地点集中6-12个月的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1-2门专业技能,提高就业机会。
3、对“双未”人员中年龄在22岁以下的初、高中,采取政府补助一点,自己筹集一点,学校减免一点的办法,筹集学习费用,鼓励“双未”人员继续到职业学校系统学习2年,取得毕业证书,系统掌握专业技能和职业技术。
4、在具备就业能力,有创业精神的劳动力中,进行创业培训,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就业推动创业,达到就业、创业、致富的良性循环模式。
3.动力转移
立足实情,提高转移培训的针对性。首先,认真搞好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农村富余劳动力分布状况和农民就业要求等基本情况,坚持“政府促进,市场运作,培训输出,农民受益”的原则,就如何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以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尊重农民意愿,由农民自主选岗就业,但劳务机构要为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劳动用工维权等措施,降低劳动力输出成本,保证劳动力输得出,技术用得上,权益能保障的农民工程转移机制,最终达到劳动力人人有技能,个个能就业的目标。
4.非劳动力新农民的培育
对于学习阶段的学习培训,结合本村实际,利用寒暑假期间,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老年农民的培育,要开展“五好家庭”、“五好婆媳”、“双文明”、“守法户”等评比活动,提高老年农民的守法意识、文明意识。达到整村农民素质的提高,塑造新时代的新农民形象。
第十七章 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第一节 社会保障规划
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搞好村级合作医疗卫生室,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xx年参保率达90%以上。合法生育率达到95%以上,探索建设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救助、农村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
第二节 教育设施规划
八角村现状人口文化程度统计为:大专13人,中等专业8人,高中186人,初中1301人,小学375人,识字村民245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市委关于构建和谐**实施纲要》(*委发〔20xx〕14号),特制定《**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的必然要求。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振兴就没有**的全面振兴,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的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强。但是,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构建和谐**的要求相比,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
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不平衡,村镇人均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缓慢。由于投入不足,缺少统筹规划,小城镇和村屯的水电路讯、生活用燃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村屯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绝大部分村屯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因过去城市污水排放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土地面积大,细河沿岸饮用水遭到污染,一些地方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尚未解决,农村综合防灾能力脆弱,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农村二三产业比重偏低,特别是工业规模依然偏小;非农劳动就业比例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迟缓;县乡财力紧张,村级债务负担沉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亟待提升。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整体落后。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特别是95以上的农民未参加养老保险,农村就学难、就医难和养老难等“三难”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五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我市农民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差,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淡薄,劳动致富能力不强,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不相适应。全市农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5,95以上的劳动力没有职业资格证书。
六是一些地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两委”班子不团结,在群众中影响力下降。极少数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作风不实,为政不廉,甚至侵害群众利益,致使干群关系紧张,造成不稳定因素。
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目标的如期实现,严重阻碍着和谐**建设的进程,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尽快扭转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随着近年来发展步伐的明显加快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明显增强,我市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基本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农村支持的条件和能力。特别是广大农民要求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早日摆脱农村落后面貌的呼声日益强烈,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因此,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有了较为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必须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在执政理念、指导思想、发展思路等方面,彻底改变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观念和行为,牢固确立新型的工农和城乡关系,努力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二、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灶、改厕)为基本标准,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规划建设新村镇;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新产业;全面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新组织;加快提升农民科技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培育造就新农民;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树立新作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为构建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2.总体目标。到20xx年,基本建成农村上下水设施,90以上的村屯和所有的建制镇道路达到国家规定的通达、硬化水平,80以上的村屯实现信息化,有线电视网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第2页

实现全覆盖,绝大多数村屯和所有建制镇实现秸秆气化、沼气、煤层气、天然气、太阳光电能源、风能等多种形式的生活能源基本供给,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全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明显提高,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普九”任务,“平安农村”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农村整体面貌显著改观,把我市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基本原则。〖HT〗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加强规划指导,强化规划约束,在编制全市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基础上,以区县为单位编制新农村布局规划和村屯整治规划。要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二是尊重民意,积极引导。各级政府都要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组织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共建家园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管理,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三是注重实效,先易后难。要尊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农村发展基础好的地方突破,从广大农民最为关心、最易接受的地方入手,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因势利导,逐步扩展延伸,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扎扎实实加以推进,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四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要以改善农村最迫切的基本生活条件为重点,着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在抓好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基础上,按照统一部署和规划,全面系统地加以推进。五是创新机制,市场运作。根据新农村建设项目的不同类别、性质和特点,积极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凡是能够实行市场化运作的,都要积极引进市场机制。
4.实施步骤。根据**农村实际,分三个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启动示范阶段(20xx年—20xx年)。在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在新民市和辽中、法库、康平县分别选取1个乡镇和2个村屯,在苏家屯、新城子区分别选取2个乡镇和4个村屯,在于洪、东陵区沿三环两侧和铁西区、浑南新区、棋盘山旅游开发区、辉山农业高新区内所有乡镇、村屯进行试点。二是全面实施阶段(20xx年—20xx年)。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四个郊区50、“一市三县”30的村镇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三是攻坚发展阶段(20xx年—20xx年)。加快困难较大的偏远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步伐,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个郊区80、“一市三县”60的村镇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
三、发展壮大新产业
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工业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综合经济效益,确保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每年递增13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
1.依托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集群产业。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工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乡村工业,培育壮大新兴工业,着力推进家庭工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县区工业园区实力,围绕做大做强汽车配件、电力电器、有色金属、化工、鞋业、家具、木材加工等产业集群,着力引进项目、引进资金,拉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聚,实现农村工业的大发展、快发展。东陵区重点发展鞋业、铝塑材产业集群;于洪区重点发展化工、家具、鞋业、食品产业集群;新城子区重点发展化工、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苏家屯区重点发展电力电器、钢管产业集群;新民市重点发展粗铜冶炼和以林浆纸为龙头的林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集群;辽中县重点发展不锈钢、铸造生产加工产业集群;法库县重点发展陶瓷产业集群;康平县重点发展以坑口电厂、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产业集群和塑编产业集群。经过5年的努力,每个区、县(市)都要形成两个以上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区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辉山农业高新区要依托体制机制优势,在发展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产业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2.以富民经济小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继续加快富民经济小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良种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出口创汇农业和畜牧养殖业,不断壮大粮食、蔬菜、林果、畜禽、乳品、水产养殖、花卉等产业规模,尤其要着力培育一批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以此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和社会化服务,进而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经过5年的努力,农村各区、县(市)要培育形成2—3个农业支柱产业,建设1—2个现代农业园区;各乡镇要培育2—3个特色产业,建设1—2个农业科技园;各村要有1—2个特色产业,建设1个富民经济小区,最终形成多乡一业、多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到20xx年,农业产业化经营面积涵盖耕地总面积70以上,80以上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
3.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支持“一市三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组建农产品销售公司、农产品运输公司,发展农产品包装、贮藏、运输业。加强农业信息建设,创建外埠农产品展销、营销网络。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4.优化劳动就业结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按照“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原则,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采取域外转移与就地转化、域外转移与境外转移并举及农村户籍向城市居民户籍转变等方式,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到20xx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实现三分之一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三分之一在域内非农产业就业,三分之一进城或输出到域外从事劳务。
四、规划建设新村镇
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体现特色、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以“四清四改”为主要内容,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县城所在地和中心镇为重点,不断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农民住宅等方面的规划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切实抓好村镇建设整体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争取2年内完成全市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有关部门要严格按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原则上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宅基地;没有完成规划的村镇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未完成规划编制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要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各乡镇均要设立规划建设管理所,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区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最低也要达到“四清四改”标准。要注意提高民宅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充分体现**的民俗风情,每个村镇都要提供多种房型供农民选用。要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2.因地制宜推进村镇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按照以下4种形式推进新村镇建设:一是“城中村型”。对三环内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村改为社区,乡镇改为街道,农民改为市民,村集体经济组织改为股份合作经济实体,全面实现城市化。二是“农民新村型”。通过村屯土地整理折抵异地腾迁办法,对城乡结合部规模较小的村屯进行合并,按照城市住宅标准建设农民新村,实行城镇化管理。三是“撤村扩镇型”。推进远郊地区规模较小的村屯向交通便捷、经济发达的小城镇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扩大小城镇规模。四是“环境整治型”。对较偏远的村屯,开展以“四清”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使村屯面貌得到明显改变。经过调整改造,建制镇常住人口要达到2至3万人,中心镇常住人口达到5万人左右,县城常住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 
3.明确“四清四改”标准。清垃圾:清除房前屋后杂草、污泥,农户家庭内部、庭院做到每日清扫,每个自然村至少设立一个垃圾堆放点,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清污泥:房前屋后要建设排水明沟或暗沟。沟渠配套,农户排水沟要做到每月清理一次。村屯公共排水沟要硬化,每半年清理一次。对村庄内的水塘和污泥坑要认真清理整治。房前屋后和公共区的污泥要清理干净。
清路障:农具、柴草等不能占道堆放。对占用公共道路、场所,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和有碍村容村貌的残垣断壁要予以拆除。对占道种植农作物的应退耕还路。
清柴垛:柴垛要进院或在村外集中堆放,通过改善农村能源供给方式,逐步取消农村柴垛。
改路:在实现村村通柏油路的基础上,5年内近郊区农村和建制镇内公共道路实现硬化,10年内各村屯内道路全部实现硬化。
改水:加快自来水厂建设,有计划改造农村现有供水设施,逐步淘汰一家一户式自吸泵供水和压把井,到20xx年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100。
改灶: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用燃气灶逐步取代现行农村的能源供给方式,到20xx年所有建制镇和80以上的村屯实现秸秆气化、沼气、煤层气、天然气、太阳光电能源、风能等多种形式的生活能源基本供给。
改厕:加快实施旱厕改造,消灭露天粪坑,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坑式厕所,提高水冲厕所的比例和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实现用厕环境的明显改善,到20xx年,农村水冲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
4.加强村镇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HT〗按照《村镇规划标准》要求,分级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制镇基础设施健全、文教设施配套、环卫设施齐全,建有公共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实现街路绿化、庭院美化;村屯道路硬化平整通畅,建有文化室、图书室、体育场、休闲广场等文化娱乐场所,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农民尽可能多地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5.加强村镇生态环境建设。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积极发展环村林和环宅林,逐步形成绿树环绕,林、路配套的村镇绿化格局。加快村外畜牧小区建设,逐步实现人畜分离。合理规划建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及村镇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大力整治细河污染,加快建成仙女河和张士两个污水处理厂,争取年底前竣工并投入使用。在轻度污染地区种植非食用作物、培育种植抗镉污染植物。通过打深水井等有效措施,切实改善供水设施和条件,确保镉污染区人畜用水安全。抓紧完成“三北”防护林内蒙与康平段40公里的防风阻沙林建设任务,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健全新组织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为农民服务”的基本方向,依托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及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完善各类公共服务组织,全面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生产服务型、信息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及综合服务型等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及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经纪人队伍,做到乡村主导产业都有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到20xx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达到80以上。
2.加快改造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推广股份合作制,通过把村集体存量资产按贡献份额折股量化给经济组织内部成员的方式,明晰集体资产产权,理顺农村分配关系,实现农民变股民,逐步将传统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公司,真正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新型经济实体。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我市农村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都改造成新型的经济实体。
3.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本着群众自愿原则,建立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农民维权组织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民上访,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坚持新农村建设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相结合,健全《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村集体解决一点、农民自筹一点、市场化运作一点”的办法,解决部分公共设施、环境卫生日常维护管理费用问题,努力形成农民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
4.创新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积极倡导并推行“支部 协会”组织形式,探索把党组织建立在专业经济组织上,构筑起以党组织为核心、宽领域覆盖的基层组织体系。通过建立专业协会党组织,实现把党组织领导、政策引导的优势与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使党组织与协会、协会与农户融洽互动。通过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把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服务组织串联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六、培养造就新农民
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素质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技能化、专业化工程,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努力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建设工程,建设100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基本实现一乡一校。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彻底解决农民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我市农村适龄人口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80以上。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推行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引导和鼓励创办农民夜校、业余职校,完善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农业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使18—45岁之间的农民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
农民科技经纪人,不断增强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
2.认真抓好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工作。紧紧围绕地区主导产业、特色农业、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依托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科技协会,建立40个科技示范基地和一批研修基地,着力推广生物肥、节能日光温室、无公害栽培、仓储保鲜、绿色食品生产等新技术、新成果,保证每年参加学习研修的人员达到3万人次以上,每年都能涌现一批星火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探索建立农民专业技术和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对达到一定专业技术水平和具备技术职称条件的颁发专业技术和职称证书,优先扶持其产业项目发展,引导广大农民加快向知识型、技能型和专业型转变。
3.积极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鼓励发展民办医疗机构,使农民不出村、乡就能享受较好的医疗就诊和卫生服务。加强县级医疗机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重点建好35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创新卫生支农和扶贫机制,帮助贫困地区重点解决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改善饮水条件,解决妇幼卫生和防治传染病、地方病等方面的困难。认真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加快形成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切实解决农民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贫困人口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使农民养老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体育工作网络,逐步增加体育设施,积极开展群众易于广泛参与的各类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
4.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实施以热爱家园、遵纪守法和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致富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按照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抓紧修订和实施文明村镇创建规划,提高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等创建活动的水平,创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工作机制,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村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引导他们依法参与民主管理,履行应尽义务,维护自身权益。
七、建设树立新作风
坚持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全面改善,党风、政风焕然一新。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继续巩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成果,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推进乡(镇)、村干部素质建设工程,引导农村基层干部自觉践行党的宗旨,不断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本领。全面实行村党组织成员“两推一选”,积极探索乡镇党委书记直选,真正把政治素质好、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一好双强”人才选进领导班子。为加强重点镇和中心镇的领导力量,要适当提高其党政“一把手”的职级和待遇。每年从市、区县(市)两级机关中选派10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村任职或挂职锻炼,同时,每年选招一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到乡村一线,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眼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继续深化以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区县(市)为主要内容的“三级联创”活动,扎实开展好各项民心工程。正确处理村级“两委”关系,提倡村党组织与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加强对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工作,每年都要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按照20左右的比例确定后进村,集中进行组织整顿,从根本上解决战斗堡垒作用不强的问题。
3.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以“永葆党的先进性、始终走在群众前列”为目标,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扎实开展“深化共产党员工程,叫响我是共产党员”主题实践活动,采取党群共同致富小组等多种形式,带领群众走上富裕道路。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抓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注重在致富能手中培养党员、在生产一线中培养党员,不断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确保基层干部规范用权、廉洁从政。继续严肃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坚决纠正违规发包土地、贪污挤占挪用土地补偿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深入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活动,全面提高农村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水平。健全农村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包村联户”、“群众来访接待日”等行之有效的制度,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八、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市委、市政府从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各项工作的领导,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新农村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我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新农村建设重大决策、政策制定和工作指导。办公室设在市农经委,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有关区、县(市)也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具体的工作规划和实施细则,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保证新增的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三农”倾斜,不断加大市、区县(市)政府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覆盖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工商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动全社会力量扶农助农兴农,逐步形成公共财政支持“三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和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抓紧建立和完善农村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管理、劳动就业和户籍改革等各项政策,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3.大胆探索创新,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建设新农村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各有关部门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抓好试点工作,在近郊和远郊、乡镇和村屯等不同层面,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以此带动和促进面上工作的开展。要从农民最关心、最盼望解决的事情入手,把推进“四清四改”和解决“三难”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尽快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要加强分类指导,尊重农村建设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法,及时了解新农村建设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随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4.强化目标管理,加大督查工作力度。各有关区、县(市)党委和政府要对本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负全责,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责任,带领领导班子成员共同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建立健全促进工作落实的各项制度,层层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市农经委要会同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尽快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对各区、县(市)工作开展情况和市直部门履行工作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并把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对班子年度考核和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地区和部门,市委、市政府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显著的地区和部门,责令限期整改,予以通报批评;对因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责任。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5.营造浓厚氛围,切实形成强大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努力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细化工作措施,搞好跟踪服务,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规划建设部门要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按时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交通部门要抓好村镇公路勘察设计,协助搞好中心村主干道的规划设计;文明办、卫生、城建、农口部门要抓好环境整治、“四清四改”和沼气池建设;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部门要做好中心村及自然村的通电、通信、通有线电视工作;扶贫办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重点抓好扶贫村的“四清四改”工作;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要广泛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行城区与乡镇联姻,大企业包扶村屯,加强军民共建和警民共建,强化“农商对接”和“农科对接”,建立国家公务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推动机制。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组织有声势的宣传报道,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
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及时总结和报道新农村建设涌现出来的典型经验,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文章标题: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市、县党委、政府有关精神,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环境优化,结合我镇实际,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基本现状
1、地理位置。隆兴昌镇位于河套平原腹地,是五原县政府所在地,是五原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东与五原县胜丰镇、乌拉特前旗长胜乡接壤,北靠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乌梁素太镇、德岭山镇和建丰农场,西与五原县新公中镇毗邻,南与五原县套海镇、胜丰镇相望。110国道横贯全镇,高速公路连接线环绕南北,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十分发达。

2、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隆兴昌镇辖31个村,187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565人,有蒙、汉、回、满、朝鲜等8个民族。辖地面积50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1.2平方公里。有可耕地35万亩,计税地面积268604亩。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围绕县委提出的“打造有机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大县”的目标,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突出特色优势,大力推进产业兴镇、产业富民,全镇农业产业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培植壮大了葵花、番茄、枸杞、小菜籽、甜菜、无公害瓜菜和畜牧业等7大农业产业。目前,全镇特色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23.5万亩左右,农民人均5亩左右。其中:葵花基地15万亩,番茄面积4万亩,枸杞面积1万亩,小菜籽面积1万亩,甜菜面积1.5万亩;无公害瓜菜面积1万亩;全镇养殖奶牛3697头,肉牛3303头,羊饲养量达到61.5万只,年出栏36.9万只,猪饲养量达到7.7万口,年出栏6.2万口。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37元,农业总产值达3.8亿元。

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年来,先后建成了占地170亩联合村高科技示范园区,1700亩反季节瓜菜生产基地,10000亩的东牛犋低压节水示范区和5000亩的联合村节水示范区。建成了5000亩建丰村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5000亩和丰村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和5000亩荣誉村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成3500亩同联村优质枸杞种植示范基地。完成围封造林4200亩、海协贷款造林25064亩、退耕7080亩、还林13960亩,森林覆盖率达10。全镇公路总长233公里,全部砂化,绿化116公里。村庄规划实现三打通150个社,村屯绿化23个社。上自来水112个社,通有线电视86个社,通讯网络覆盖全镇,砖木结构住房达到75,实施“一池三改”13个社。

二、总体思路及目标步骤

总体思路: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区、市、县三级有关会议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三种模式”(基本改造型”、“普及推广型”、“示范引领型)为标准,以产业强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依法治村为抓手,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真抓实干,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预期目标:到20xx年,全镇农业增加值达到3.7亿元,年均增长10;“基本改造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普及推广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示范引领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xx0元。建成“基本改造型”村组19个,“普及推广型”示范点10个,“示范引领型”样板2个。

实施步骤:坚持一次性规划,分步骤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高标准建设。

20xx年,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详细规划,在全镇80的村推开“基本改造型”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联合八社整村搬迁、“示范引领型”新农村建设详细规划和一期工程建设;联丰一社“普及推广型”村屯绿化和“一池三改”建设任务。

20xx年,30以上的村完成“基本改造型”新农村建设;重点完成联合八社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联丰一社新农村建设任务。

20xx年,60以上的村完成“基本改造型”新农村建设;基本完成联合八社新农村建设任务;抓好东牛犋村整村搬迁、“示范引领型”新农村建设详细规划和一期工程建设;选择荣誉、宏伟、同联等9个村实施“普及推广型”新农村建设。

20xx年,完成19个村“基本改造型”新农村建设,重点完成东牛犋村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荣誉村等9个“普及推广型”新农村建设任务。

20xx年,重点完成东牛犋村“示范引领型”和10个“普及推广型”新农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3个城中村搬迁建设任务。继续完善“三种模式”的新农村建设,全面总结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在全镇继续推广。

三、主要措施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第2页

坚持以户为基础,以村为单元,从建设每一个新农户,每一个新村庄抓起,从农民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利益最密切且有条件的事情做起,体现特色,分项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以产业强村为抓手,构筑新农村建设平台

一是培育农业特色产业。近郊,以“晓光瓜园”高效示范园区建设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社,大力发展以绿色无公害蔬菜、反季节瓜菜为主的高效种植,到“十一五”期末,发展到500亩;以“向阳花”小菜籽繁育基地建设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社,到“十一五”期末,建成生产基地1万亩。远郊,以“神林”牌枸杞经济林建设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社,到“十一五”期末,建成生产基地2万亩;依托鸿鼎、双福、富源等企业的拉动作用,建成小麦、玉米、杂交花葵、油葵、番茄、甜菜、蜜瓜、甜高梁、蓖麻、牧草十大优质农作物生产基地。切实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

二是壮大畜牧业。整合新建各类养殖小区,突出抓好牛、羊、猪新品种的引进和改良工作。以联合三、四社奶牛养殖小区为牵引,辐射带动周边小区,大量购进优质高产奶牛,淘汰低产奶牛,到“十一五”期末,年产5吨以上奶牛占90,达到1万头;以联丰、同联、建丰养殖示范社建设和东牛犋羊人工授精冷配站成功经验为牵引,辐射带动周边村社,加大德美种畜纯繁基地建设力度,到“十一五”期末,羊饲养总量达到30万只,出栏18万只;以荣丰、宏伟种猪繁育基地为牵引,辐射带动周边村社,进一步扩大种猪的繁育引进和肉猪的规模化生产,到“十一五”期末,猪饲养总量达到5万口,出栏3.7万口;以联乐五社獭兔养殖为示范,引导发展特种养殖。加大窖池建设力度,提高青贮转化利用率。全力实施“六统一”防疫措施,重大疫病防控率达到100。力争年内建成旧城村占地24亩活畜及畜产品交易市场并投入运营。

三是培植和壮大龙头企业。要认真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玉林瓜籽、中基番茄、刘锅扣肉联、塞星面业等现有企业扶持力度,切实帮助解决生产加工、技术改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大农业对外开放步伐,依托产业优势,招引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加高附加值。

四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继续推广支部加协会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规范完善各类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农民与市场的对接,提高农民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体现聚合整体实力,维护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五是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实施好联丰、和丰、建丰、荣誉村2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全面完成渠道衬砌、建筑物和田间工程。引导其他村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大搞平地缩块,排灌配套,提高农业生产物质保障能力。继续抓好乡村道路养护工作,积极探索新的建管机制,保证路面平整砂石化,畅通无阻。积极争取项目,多渠道融资,加快黑色路面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力争60村实现村通油路。支持完成荣誉村村通油路工程,并顺利通车。

(二)以科技兴村为抓手,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一是大力度、快节奏,送科技上门。按照快速、简单、实用的原则,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掌握农民需要什么,该送什么,组织科技人才、乡土人才,采取现身说教和印发资料的形式,为广大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和经营之道,大力推广和运用联丰村测土配方科学种田等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使60的农民都能够掌握一项以上实用技术,每户至少有一个明白人,造就一大批种养能手、经营能人和产业致富带头人,带领广大群众兴村富民。

二是进一步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通过召开信息发布会、产业化恳谈会的形式,及时为广大农户、企业提供农畜产品市场、科技、流通、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的信息,使新品种利用率达到90以上,田间农业机械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三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增强转产转岗就业能力。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好“阳光工程”,增强职业技能和择业本领,切实转变择业观念,抓住一切机会实现就业增收。

四是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破旧俗、树新风”等主题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三)以生态建村为抓手,打造最佳人居环境

一是加大“一池三改”建设力度,加强污染源治理。要把实施沼气工程与村镇规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以治理养殖污染为重点,推广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实现粪便、污水、废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试推行“一池多改”示范工程建设,以不同的生态技术模式,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提高产品安全水平。建立完善镇、村沼气服务网络,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以“绿”为突破,加大村屯、庭院绿化力度。要在总结今年党政班子成员承包11个村,大搞村屯绿化的基础上,细化职责,明确任务,在全镇三级干部、各村组全面推开,纳入实绩考核范畴,一定三年,一包到底,打造村在林中的发展格局,人均绿化指数达到4平米以上。

三是继续鼓励广大农民按照“谁栽植,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加大农田林网化建设;继续实施好光明、新永枸杞连片退耕还林工程,培植绿色经济林产业带;因地制宜,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完成“五大出口”绿化美化建设任务。

四是继续围绕“五改、五建、三通、三化”建设任务,通过拆旧建新、专项整治、村庄整理,广泛开展以“清五堆”(土堆、石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为主要内容的爱卫活动,狠抓落实,强化考核,实现户户年年有变化,村村年年有进步。

(四)以依法治村为抓手,创建平安和谐村组

一是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制度和村规民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健全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广大群众自主开展公益性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完善排查调处机制,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和“黄赌毒”等违法行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进一步拓展“三级联创”、“双链双推”活动,以“双链”促“双推”,把有活动能力的党员全部纳入“三结合致富链”中,70的镇村干部与农民结成服务链,带动80以上的农户参加到“双链”和合作经济组织中,共同致力于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配强村班子,选好带头人,组织发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顺利进行,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重点放在突出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精心安排,周密部署,长抓不懈,保证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2、科学制定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地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协调组织农、林、牧、水、土地、文化卫生等人员,深入实地,进行勘察,科学、合理的做好规划,严格按规划逐步推进。

3、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各站办、各中心要积极配合、全力以赴。镇领导主动和县政府、县职能科局协调联系,投钱、投物、投技术,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4、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要广泛动员,精心部署,通过深入宣传,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工作重点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并及时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来源于网,欢迎阅读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文章标题: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结合我村实际,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
一、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镇政府西北17公里,以北至总排干,以南至银五公路,以西至六排干,以东至西沙河渠。我村有7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58户,人口1570人,劳力700人,有可耕地10517亩。种养殖情况,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葵花、番茄、小菜籽,其中特色种植占总播面积的10;全村现有牲畜4720头(只),其中羊4100只,奶牛5头,肉牛30头,猪400口,家禽500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30元。村集体收入(或积累)达到20xx0元。乡村道路达到20.5公里,绿化3公里。村庄规划实现三打通7个社。上自来水4个社170户,通有线电视3个社110户,通电话7个社110户,砖木结构住房达到20,建有标准化圈舍60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本文属 =站-原创文章,找文章还是到 ,更多原创]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培育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根本,以搞好村庄规划建设,整治脏、乱、差、绿化村庄、美化家园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突破口,以农民生活城市化为目标,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总体思路及目标步骤
总体思路: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区、市、县三级有关会议精神,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指导,以“三种模式”(基本改造型”、“普及推广型”、“示范引领型)为标准,以产业强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依法治村为抓手,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真抓实干,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此篇范文为 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加 外部链接]
预期目标:到20xx年,建成“基本改造型”7个社,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四、“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建设内容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1、培育农业支柱产业。围绕“三为而种”和“五化组装配套”,依托龙头建基地,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品牌。以种植高产\高效特色番茄为主,以党员、村社干部为主。到20xx年种植面积达到总播面积的30以上,亩均收入1300元,使人均收入达到20xx元。

2、壮大畜牧业。围绕“三、十、百、千”工程,发展规模化养殖业,主要以发展肉毛兼用型德美羊为主,争取帮扶资金,重点发展二、六社,让利于农户。到20xx年羊的养殖规模达到20xx0头(只),农民来自羊的收入达到20xx元以上。

3、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结合我村实际,进一步加强农民用水协会“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权利。进一步完善番茄这个红个产业,从种植到购销全部过程中,村里将派专人进行监督。

4、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如何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十一五”期间,转移劳动力200人。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1、农田水利建设。每年完成平地缩地1000亩,到“十一五”末,完成平地缩块5000亩。“十一五”期间,努力争取国家投资,实施农业开发工程,改造中低产田10000亩。

2、林业生态建设。到“十一五”末,乡村道路20.5公里全部绿化,村屯绿化3个。主要采取由村里拿钱做工程,实行“谁栽植、谁管护”的原则,加大生态建设。

3、乡村道路建设。“十一五”期间,雇佣专人看守,养护乡村道路,保证乡村道路路面平整、砂石化、阴雨天畅通无阻。

4、村庄规划建设。“十一五”期间,将其余3个社安上自来水,全面解决全村人畜饮水问题。结合村屯绿化,乔、灌、花、草、果一齐上,绿化、美化相结合,广泛开展以“清五堆”(土堆、石堆、柴堆、粪堆、垃圾堆)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环境卫生清理活动,并形成长效清理和保持机制,使农村生活环境有较大的改善。“十一五”期末,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

(三)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构建和谐村组

1、大力开展科技培训。针对本村的产业经济和特色,每年开展大规模科技培训1次,培训农民300人次。加强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通过召开信息发布会、产业化恳谈会的形式,及时为广大农户、企业提供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第2页

农畜产品市场、科技、流通、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的信息。

2、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利用每年一次一的科技培训大会,对评选出的文明社、产业带头人、好婆婆、好媳妇等进行表彰,提高农民文明素质。

3、抓好文化设施建设,新建、改建、扩建综合文化活动室1座,组建四社秧歌队1支,经常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4、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自觉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5、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达到100。

6、创建“平安村组”,民事调解组织健全,做到小不出社,大事不出村。

(四)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1、坚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立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定期向群众通报村内重大决策问题。

2、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定期向群众公开收支情况。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

3、建立干部与村民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就有关重大问题征求村民意见。

4、建立健全村规民约,规范约束村民行为,争当文明社员。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顺利进行,各村均要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小组,组长:张建民,副组长:王乐珍、王过计、王铁梅,成员:各社社长。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重点放在突出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精心安排,周密部署,长抓不懈,保证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2、科学制定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地系统工程,必须根据群众的实际情况和上级的政策扶持、措施情况,以群众为主体,协调农、林、牧、水、土地、交通、文化、卫生等部门,深入实地,科学决策,制定符合实际的年度工作计划,扎实抓好落实。

3、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各站办、各中心要积极配合、全力以赴。镇领导主动和县政府、县职能科局协调联系,投钱、投物、投技术,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4、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要广泛动员,精心部署,通过深入宣传,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工作重点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并及时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xxx”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支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证,突出工业拉动、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着力建设好具有吉林特色的高效创新型农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建设好创新型吉林农业

建设创新型农业,就是要把发展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优势产业创新能力,统筹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创新能力,科技支撑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培育建设好创新型农业、创新型农村、创新型农民。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和要求,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xxx”末期,农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递增6%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75亿公斤的阶段性水平;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比~年增长2倍,实现利税300亿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75亿元,比~年增长72%;园艺特产业产值达到363亿元,比~年增长48.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50万人,比~年增长45.6%;农村城镇化率达到52%。农村公共事业有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重点要在“五个一”上寻求突破

第一,创新思维方式,在“一转多变”上寻求突破。“一转”就是要转变工作思维方式,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多予”上下功夫;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统筹上做文章;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在工业化上找出路,形成一套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力的工作路数。“多变”,就是要按照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推进单一农业向复合高效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转变。一是“粮变肉”。大力发展畜牧业,加速推进粮食过腹转化,到“xxx”末期,全省要有30%的粮食转化为肉蛋奶。二是“小变大”。通过发展合作经济、推进土地流转和专业化生产,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整合成大规模、大生产,形成规模效益。三是“少变多”。通过大力推进粮、牧、多、特、加、劳全面发展,实现由“一元”增收向“多元”增收转变。四是“粗变精”。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和精深加工业。五是“农变工”。通过加大对农民创业和再就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由农民向市民、向工人的转变。

第二,创新工作方式,在“一策多法”上寻求突破。“一策”,就是坚决贯彻好党中央、xx“两个重中之重”的战略决策。“多法”就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采取传统创新的办法、巧用科学的办法、实际实效的办法、统筹协调的办法、政策保护的办法,千方百计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在农业内部挖潜上下功夫。要把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把资源转化为效益;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重大科研成果和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在农业外部拓展上下功夫。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渠道、多途径地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在开放联合上下功夫。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会展经济和订单农业,加快与发达省份、地区和国家的农业交流与合作,推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四是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各地要切实落实好国家各项扶持“三农”政策,深入研究制定加大“三农”扶持力度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办法。通过政策扶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创新经营方式,在“一化多能”上寻求突破。“一化”就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多能”,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把破解“三农”难题的多功能金钥匙。它能够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断解决农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最终使我国农业走上现代化之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要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集中扶持发展一批产品有竞争力、技术有成长性、对农户和整个行业有较强带动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到“xxx”末期,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要达到200个,其中,1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龙头企业5~10个,5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50个。二是切实抓好生产基地建设。要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区域化和服务系列化的生产要求,规划建设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架起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紧密相联的桥梁和纽带。到“xxx”末期,全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000个。四是高度重视品牌开发与培育。要支持和帮助龙头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以质量打造品牌,以品牌开发市场,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到XX年,创中国名牌产品5个,力争达到10个。

第四,创新组织方式,在“一统多筹”上寻求突破。“一统”就是通过组织创新,加强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力度,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多筹”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优势和主动性,合力兴农。各级各部门都要整合本系统的资源要素,集中投向“三农”,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一是整合金融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财政投入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形成农村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二是整合城乡资源,实现兴农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发展机制,进一步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改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三是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三农”发展的科技创新、投入、管理和奖励机制。四是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千方百计构建适应我省现状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五是整合卫生资源,着力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尽快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

第五,创新保护方式,在“一保多安”上寻求突破。“一保”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多安”就是要通过对农民利益的保护,达到安民、安收、安企和安定的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整合社会保障资源,探索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二是要切实改变农民工就业环境。要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确保工资足额发放;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加强职业安全卫生保护;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三是要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要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四是要高度重视实施农业保险。积极研究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分保和再保险机制、公共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机制,通过制定农业保险减免税政策和设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等扶持手段,促进农业保险事业发展。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

~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始年,也是“xxx”规划建设的第一年,全面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发展思路,采取更加务实、更加有力、更加富有成效的新措施,加快推进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总的要求是:现代农业建设要有新进展、农民收入水平要有新提高、农村改革要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发展要有新举措、社会风气要发生新变化、新村改造要取得新成果、基层党的建设要有新面貌。农业总产值实现1100亿元,比去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要具体抓好六项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发展动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今年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主要体现在十五个方面。即“三个高于”、“三个终结”、“三个强化”、“三个加大”和“三个加快”。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在全国范围内免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历史句号;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大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支持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加快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步伐,加快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国家这些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同时,我省也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总的原则是: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并且还要不断加大力度。要加强各部门、各方面资金协调和整合力度,在不改变资金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集中投入新农村相关项目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根据国外和我国一些省份乡村建设的实践,初步匡算,到2020年,全省新农村建设资金大约需要200亿元,按15年计算,平均每年需投入13亿多元。实际上,我省目前各方面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总量不是很少,比如:农村道路、义务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科技“三下乡”、劳动力培训、农村“六小工程”、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农村改水改厕、民政慈善、村部建设等等,每年30亿左右。现在这些资金都由各部门分散使用。如果把这些资金进一步整合,集中力量、重点投放,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新农村建设任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为此,省委、省政府下决心认真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同时,省里从今年起安排1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启动资金,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多方面投入,尤其是调动广大农民投工投劳的积极性。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强发展实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农业农村经济,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切实提高农村经济整体实力。

一是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今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要确保453万公顷以上。其中,玉米面积要达到290万公顷,水稻稳定在67万公顷以上,大豆保持在67万公顷左右。粮食总产量要力争实现26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7亿公斤。为了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今年全省粮食直补资金规模要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并确保在“五一”之前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奖励补助力度,去年全国用于产粮大县“三奖一补”资金155亿元,今年又新增30亿元,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把这些资金用好、落实好,尤其是要重点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把突出抓好龙头企业项目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大力采取招商引资、合资合作、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向龙头企业项目建设投入等办法,加快对原有项目改造升级,对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对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加大扶持,使之尽快提高经济效益。今年省里要统筹规划建设20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集中区,省里新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要重点向集中区摆放,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要重点向集中区倾斜。省政府决定安排1亿元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各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按照省里扶持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资金的50%进行配套,长春市要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进行配套。通过努力使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25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同时,乡镇企业要积极开展“创业杯”竞赛活动,省里设立专项基金,扶持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高效精品畜牧业。要继续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长效机制,特别要充分认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切实巩固我省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要加快标准化牧业小区建设步伐,全省牧业小区要达到3500个,其中省级标准化牧业小区要达到1500个,规模化饲养比重要达到80%,推进生产方式向集约化和规模化转变。畜牧业总产值实现480亿元,增长8%。

四是大力发展高效园艺特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要把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今年省里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10个高效园艺特产示范园区和12大类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全省新认证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要达到450个,监测面积达到187万公顷。

(三)强化支撑保障功能,增强综合发展能力。

一是积极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在抓好江河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重点城市防洪工程的同时,今年省里多方筹措水利建设资金5亿元左右,重点推进中部引松、引嫩入白、大安灌区、哈达山和四湖沟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

二是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启动“农村清洁能源工程”。以秸秆气化、沼气建设、风能和太阳能利用为重点,提高农村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同时,重点加强对松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与防治工作。深入推进东部山区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全年完成投资1.83亿元,改培天然次生林6万公顷;中部粮食主产区农防林更新改造工程,全年完成4.85万公顷;加快西部生态草产业化建设工程。要狠抓各项森林防火责任制的落实,确保连续26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三是努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素质。要进一步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全年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40万人,其中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15万人。通过努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330万人。要在京津沪等大城市进一步打响“吉林保安”农民工品牌。为此,在国家加大“阳光工程”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省里将增加配套资金规模。同时,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大配套资金投入额度。

四是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这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措施。科技创新重点是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等新技术的研发,推广标准化生产、超级稻、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地膜覆盖、旱作节水等20项农业实用新技术。为此,省里将安排专项资金,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继续搞好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统一灭鼠、生物防治玉米螟“三项重大农业增产技术”的补贴工作,扩大推广面积,增加补贴规模,尤其是要大幅度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额度。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科学使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进一步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普及。

五是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要在重点规划建设好粮食、果品、蔬菜、长白山特产、道地中药材等大型专业化批发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农村要素市场,不断扩大农村内需。要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业,提升农产品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要积极发展会展经济,今年要重点组织办好第六届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等国内外展洽活动。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农业标准化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尽快形成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林业等四大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结构;依托“金农工程”,整合信息资源,搭建农村信息交换服务平台。

六是进一步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今年起,省里将启动实施67万公顷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为此,在中央继续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的同时,省里要相应增加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农机具购置、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和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七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年进一步扩大“两免一补”扶持范围,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年试点范围扩大到24个县。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补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同时,切实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发展活力。一是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二是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三是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提高县乡财政自我保障能力。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公共财政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比重。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选择部分乡村进行化解债务试点。四是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在保证资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五是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六是继续探索多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此外,要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搞好征地制度改革,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务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发展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重大任务,共同责任,必须形成合力,协同动作,齐抓共管。省委、省政府将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机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各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明确责任,统筹运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农委,具体负责情况综合、组织协调、调查研究、督查指导。各地要参照省里做法,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的组织领导,从今年起,省里将组织有关单位和企业帮扶农村,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市带县、城帮乡”活动,促进城市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同时,省里也决定从~年起连续几年从省、市、县、乡四级机关抽调大批干部,派驻村屯,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目的是:宣传政策,落实项目,协调资金,调处矛盾,化解纠纷,锻炼干部,强化基层基础工作。

(六)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为全面推开探索路子、积累经验。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重点抓好30个乡镇、10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操作方案。内容包括规划布局、改造内容、建设标准、相关政策、组织领导、实施步骤。总体时间要求是:3月底前,完成方案制定,搞好布局选点,确定建设内容,明确相关政策;4月底前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工作部署;5月底前启动实施试点;10月底基本完成100个村阶段性改造任务,2年内完成30个镇改造计划。要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要在加大国家政策扶持,鼓励社会广泛参与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增强自我发展、自我建设能力。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放活,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依靠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找准定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新农村改造建设方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