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计划 > 十二五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 导航 > 某局机关部门干部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某局机关部门干部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

为了让工作更加完善,我们需要尽快明确好我们的下一个工作目标了。工作计划有助于我们应对未来工作中出现的突发情况。那么写好工作计划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某局机关部门干部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某局机关部门干部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小编。


为进一步加强省局机关和所属二级机构在职的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建设“团结、高效、务实、廉洁”机关,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实施意见和局党组的有关要求,结合机关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全省工作大局,以提高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为目标,健全培训制度,改进培训方式,创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胜任新任务的高素质移民干部队伍,为开创全省移民工作新局面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机关在职处级干部每年参加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2天,其他干部参加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8天。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形成机关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推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领进一步增强;培训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健全,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重实效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更加完善。

二、培训内容和基本原则

(一)培训内容

1、政治理论。重点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党性党纪教育,国情和形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机关干部更深入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科学体系,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机关干部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政策法规。重点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有效提高机关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进一步深入学习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17号)、《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第471号令)以及《省大中型水库移民条例》等移民政策法规。

3、业务技能。围绕移民工作任务,开展移民产业化经营、移民搬迁与安置、移民项目管理、移民资金管理、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访工作、干部人事管理、文秘档案管理、网络信息化管理以及计算机操作等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着力提高机关干部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促进机关干部“一专多能”。

(二)基本原则

1、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原则。面向局机关全体干部,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岗位需求,按照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全覆盖、多形式、高质量的干部教育培训,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提高省局机关全体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2、分类培训与按需施教相结合原则。围绕移民工作任务和干部健康成长需要,坚持按需施教,实行分类培训,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充分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学用结合和注重实效原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与用、知与行、说与做相结合,坚持带着问题学习,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提高理论素养、知识素养与提高工作水平结合起来,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

4、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相结合原则。把机关干部培训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确保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并将干部教育培训考核结果作为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培训方式及有关要求

局机关干部教育培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一)干部脱产培训

严格按照省委组织部的有关要求,担任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干部,每年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10学时,其他干部不少于100学时。局党组根据省委组织部调训计划,确定局机关参加党校和行政学院脱产培训人员。培训对象一经确定必须服从安排,有特殊原因不能参训的,可在处室内部调整。参训人员培训期间的工作由处室统筹安排。同时,组织干部积极参加水利部移民局、三峡办等有关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的业务培训班和全省移民干部培训班。

(二)集中教育培训

根据省委组织部的要求和移民工作实际需要,在局机关分层次开展集中教育培训。局党组中心组按要求开展集中学习;局机关每月组织一天集中学习,上午集中上课,下午对上一次学习内容进行测试;各党支部每月组织半天集中学习。集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理论、政策法规、资金项目管理等业务知识。

(三)自主选

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在省直单位开展干部自主选学培训的要求,按照自愿申请、单位报批、参加培训、培训考核、登记存档的程序,选送一批处级干部到省委组织部定点培训机构进行针对性培训。

(四)鼓励干部自学

自学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组织机关干部参加“三湘读书月”活动。同时,鼓励干部坚持自学,形成机关浓厚的自学氛围。政治理论学习由机关党委列出书目,提倡研读原著,吸收精髓,真正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业务知识学习由各处室(中心)列出读书目录,针对岗位工作需要,真正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五)鼓励在职学历教育

支持、鼓励机关干部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机关干部在获得学历、新学位后,按照新学历、学位享受相应待遇。

四、组织领导及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把机关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成立局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主管局领导任副组长,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人事处长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指导、督促、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大问题。同时,领导小组成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端正学风、担当领学的责任,努力在抓学习、强本领上取得新进展;相关职能处室要切实履行干部教育培训职责,做好干部教育培训服务工作。机关党委负责局党组中心组学习,人事处负责机关集中学习,各处室负责本处室集中学习和督促个人自学,协调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确保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卓有成效。

(二)健全培训机制

改革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探索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机制、新体制,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创新学习形式。综合运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集中学习与业余自学相结合等方式。二是丰富学习内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国学精粹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并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每年的具体学习内容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和移民工作实际需要,参照中宣部、中组部发布的党员干部推荐书目确定。三是整合师资力量。实行外请专家学者上课与内邀处室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辅导相结合,以内邀为主,外请为辅。四是强化学习效果。坚持学习考核与结果运用相结合,建立以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提倡干部写读书笔记和心得,鼓励干部向《移民网》和《移民》内刊积极投搞。

(三)加强培训管理。一是严肃学习纪律。认真做好集中学习的考勤工作,严格实行登记管理。干部因故未按规定参加教育培训或者未达到教育培训要求的,要及时补训。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教育培训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调离岗位等组织处分。对干部弄虚作假获取学历或者学位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二是实行学习考核。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把干部教育培训情况列入机关绩效考核范围。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如实记载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三是及时总结提高。对干部教育培训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及时总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经验,不断促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围绕形势发展和移民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FWr816.Com拓展阅读

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


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

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

抚远县农业农村“十二五”抚远县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是全县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五增一保”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抚远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呈现出农民安居乐业、人均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制订此“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十一五”以来,我县各乡镇(场)以“建设新农村”总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切实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为“十二五”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主体农业稳定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县各乡镇(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全县农业总播种面积达到245万亩,粮食生产保持了基本稳定,全县粮食预计总产50.05万吨。畜牧业实现1.6亿元,年增幅达到13%以上.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十一五”前四年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11亿元,完成土石方18830万立方米,修建农田路86.6公里。综合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建立现代农业园区99个,面积9.87万亩。加快农机应用推广,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64.41万千瓦。进一步健全农机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年底,全县共完成“十一五”期间的绿化造林任务4980公顷。完成国家重点生态林森林管护面积29086.7公顷(全部在抚远林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全县已确权面积3545.4公顷,确权率86.7%,林权证发证率100%。森林覆盖率从“十五”末的12.9%提高到18%。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农业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全县建成较为完善的气象业务、科研和服务网络。

(三)农业科技应用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加大优质良种、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全县引进粮食、蔬菜新品种12个,良种推广面积240万亩,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认真组织实施《佳木斯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全县建成各类农产品基地170万亩,兴办农业龙头企业7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十一五”期间,各乡镇(场)党委和政府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大扶贫攻坚和帮扶工作力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96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预测数字为8485.5元,同比增长15.8%。“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农村经济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增产不增效、农产品卖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还不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农业生态环境仍显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先进适用农业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不够普遍,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市场缺乏有效联接,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和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体系有待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农村工业化步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突出,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围绕《抚远县经济发展“十二五”建设规划(20xx-20xx年)》

确定的总体目标,突出阶段重点,积极实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产业优化协调发展的新布局;坚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构建农业支持和保障的新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和健全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机制,努力加快我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基本原则。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应坚持的六条基本原则。一是增长速度、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实施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要措施,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土地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保护和合理开发各种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第2页

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的原则。充分发挥抚远口岸及黑瞎子岛的区位优势,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积极加强技术经济互利合作,大力提高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外向度。四是坚持充分依靠科技的原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的发展路子。五是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政策倾斜和增加投入,促进生产要素和人才有序流动,加快贫困乡镇及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六是坚持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的原则。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计划的总体目标。——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到“十二五”期末,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4亿元,年均递增24%;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年均递增15%左右。——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明显提高。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到“十二五”期末,种植业中,水稻、大豆与其它作物种植面积比调整到60∶30:10,养殖业(畜牧、渔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200万亩高标准商品粮田;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完成乌苏镇灌区的建设,新建、续建涝区及田间配套工程6处;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森林蓄积量达220万立方米;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到26万千瓦,每公顷平均农机动力12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0%。——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重视适用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每年引进、示范新品种10个以上。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全县50%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达到“五有”要求。“十二五”期间年度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农民3.5万名。——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十二五”期末,继续提高出口蔬菜的外向度,年出口蔬菜数量占蔬菜总产量的65%。寒葱沟镇要抓住“场县共建”的有利契机,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促进产业和乡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农村城镇人口的比重要达到32%。——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500元,年均递增9%以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明显见效,农民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xx年,到抚远镇、寒葱沟镇、抓吉镇、浓桥镇及海青乡进一步加快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抚远镇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率先实现。加快其它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向现代化迈进的条件。

三、“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实施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着力提高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按照优质、高效的原则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形成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根据市场需求和自然资源条件,积极发展优势畜牧品种。积极发展城郊型养殖业,提高畜牧业生产加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保护和合理开发宜渔水面,在巩固提高渔业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比重。建立完善畜禽、水产品储藏、保鲜、加工体系。合理调整种植业区域布局,积极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特色明显的专业化、集约化的水稻和大豆的优势产业带、产业区。粮食生产要按照稳定总量,改善品质,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在全县粮食生产能力实现80万吨的基础上,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和品质差的粮食品种,大力发展优质作物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适应发展养殖业的需要,积极扩大优质饲料作物生产。抚远镇、抓吉镇、浓江乡及通江乡要积极发展城郊型旅游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扩大设施栽培,稳定“菜篮子”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丰富花色品种,提高产品出口质量和效益。中南部平原区要巩固发展高效农业和绿色农业,不断提高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北部丘陵山区要加大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后加工及养殖业。以浓江河、大力加湖为重点发展水禽生产,规模养殖数量达到2万只,形成区域化水禽养殖产业优势。

(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各乡镇(场)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投入机制,持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到20xx年建设以黑龙江、乌苏里江及各主要支流堤防为基础,与大力加湖蓄滞洪区、整治河道、以及排水工程和其它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综合防洪治涝保障体系,确保城市、重要商品粮基地和村镇居民的防洪排涝安全。因地制宜抓好防洪工程、国土防护、水土保持、灌溉除涝、人畜饮水等项工程及相应的渠系配套建设。发挥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步推行业主经营机制,调整利益分配关系,探索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的市场营运模式。加快气象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加快防洪减灾的现代化决策系统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工程带动,对全县中低产田(地)实行综合治理和改造,提高全县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应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加快农机化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引进、开发、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重点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完善农机服务网络,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使全县农业生产条件比“十一五”有明显的改善,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坚持长期稳定林业政策,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逐步实行森林分类经营,调整林业发展结构。把以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各类防护林和特用林划为生态公益林。20xx到年,规划建设总投资为3691.9万元。有林地面积增加到27131.6公顷,增加19.3%。森林蓄积达到220.5万立方米,增加21%。森林覆被率由18%增加到20%。“十二五”期间规划完成重点公益林造林421公顷,人工营造三北防护林30000亩,封山育林面积34388公顷次。规划建设的西山森林公园一处。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格局。

深入实施《佳木斯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投入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发挥粮食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培育扶持以粮食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一起上,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择优扶强,到20xx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

业1-2家,提高企业对基地和农户的带动作用。依托主导产业和主要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以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为重点,乡镇综合交易市场为基础,各类农贸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培育发展农民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贩销队伍,促进农业与商贸业联合,多形式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到20xx年,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到70%。“十二五”时期要以培育农业龙头组织为重点,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宏观指导,按照“扶大龙、兴小龙、育新龙”的思路,积极扶持发展加工、市场、信息和种子种苗四类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对广大农户的带动。引导乡镇企业参与创办龙头企业,深化国有农林牧渔场、供销社经营体制改革,转型创办龙头企业,鼓励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创办龙头企业,吸引外资创办龙头企业,到20xx年,全县创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正确处理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合理调整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探索农民与企业以产品和生产要素入股,采取多种方式合作、联合,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切实增加农民从加工和流通环节获得的收益。探索以订单方式引导农产品生产,形成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格局。依托龙头企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开展农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引进国(境)外优良蔬菜品种、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及管理方法,积极发展外向型、出口创汇农业。

(四)广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县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着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扩散速度,重点开发和推广现代化集约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园区的科技应用水平,加快科技应用的更新。面向农业和农村,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稳定农技推广队伍。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鼓励个人以技术要素入股参与开发经营。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与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扩大实用技术培训范围,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一支掌握农业新技术的劳动者队伍,提高农村基层管理干部的专业技术水平。

(五)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十二五”期间,按照城乡一体、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原则,认真实施《抚远县农村经济强镇发展规划》,重点发展4个对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中心乡镇,切实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城镇防洪、污染治理的现代化配套市政设施,加强以新能源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深化小城镇综合体制改革,扩大小城镇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强化协调与服务功能,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工业和商贸小区建设,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增强小城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保护和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结合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商业、饮食服务和旅游等第三产业,积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力度,逐步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到20xx年,乡镇中小企业要创3—5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

(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农村经营管理,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坚持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确立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各业承包合同的管理制度,规范合同档案,及时调处纠纷,组织合同兑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以专业大户为主的规模服务。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益分配制度。继续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推进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管好用活集体资金。通过开发资源、开展服务、开拓市场,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壮大集体经济。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的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盘活存量资产,化解不良债务。引导和规范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改善管理方式,活跃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制创新。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促进农村资金、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联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综合型、网络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经营中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坚持和规范政务、镇务、村务公开工作,完善决策民主制度。

“十二五”规划征文选登


武汉“十二五”规划制定应当立意高远,既要立足和体现当前实际,又要适度超前,体现前瞻性。

一、坚持以民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交通方面,建议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在城市出行中的主力军作用,明确政府作为公共交通提供者的主体责任地位,在交通出行经费补偿机制上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让更多的市民自愿选择公交出行方式。

住房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于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力度,建立包括廉租房、住房补贴、集资建房等在内的多渠道保障体系。

就业方面,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主动招收下岗失业人员,将有关全民创业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养老保障方面,建议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老龄事业,保证每个街道至少有一家政府举办的公益性质养老机构,每个社区至少保证一家社会性质养老机构,建立起覆盖全市城乡的多层次托老养老机构。

二、打造高效、廉洁的责任政府新形象

一是打造电子政务系统,积极向上争取成为国家信息技术试点城市,利用现代3G技术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二是从加强和改善政府自身建设、服务民生与经济发展重要战略高度来审视电子政务建设,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及时实现社情民意和申报办事。

(冯亚智 黄石市沿湖路285-19号)

建立医院“大帮小”的管理与激励机制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之年,恰是医改的关键之年,建议我市整合优化医疗资源,建立完善相关管理、激励机制,进一步促进中心城区公立大医院接管、托管远城区小医院(卫生院)。

一、建立必要的制约机制

一是实行“登记”,便于监管。上级主管部门可会商由小医院所在地卫生局对协作实行可行性论证或调查,并作为负有责权的监理方在协议上签字。二是构建监控机制。将“大帮小”的责任义务纳入各自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监理方成立联合机构,制定相关细则,确保协议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是大医院要出台较为优厚、吸引人的举措,鼓励专家、骨干“在前线受聘”,同时,主动关怀、及时解决派驻干部的工作、生活等具体实际问题。二是制定落实“筑巢引凤”的破格政策,切实规划好配套资金。三是探索广纳人才的优惠政策。争取人员编制指标的“异地戴帽”,即由大医院“戴帽”招收合适人员,免除见习期,定向培训。大医院员工顶替到小医院工作,培训合格予以交换,以此实现小医院人员结构的快速优化。(熊开国 硚口路135号航天星苑)

科学规划未来新农村建设

正确面对和处理一定阶段后农村的变化趋势,对于科学规划未来新农村建设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是农村村湾发展呈空心化趋势。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在不断减少,很大一部分被转移吸收到城市和城镇化进程中。

二是农村土地经营呈集约化趋势。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大批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促进了土地集约经营,为农业生产朝专业化、社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目前和今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必须顺应农村发展空心化和农业经营集约化的实际,按照科学发展思路建设好新农村。

小城镇建设应该作为长期的政策和资金倾斜重点。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制订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应该把小城镇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扶持鼓励中心村湾建设。中心村湾的规划必须着眼长远;中心村湾的建设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大中心村湾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改善分散和边远村湾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建设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设施,即以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居住性基础设施建设为辅。

(陈建红 新洲区委宣传部)

打造人文武汉、书香武汉

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指标权数增加或提高“文化建设与发展”一项,制定“文化建设发展”时间表和其他具体硬性指标,加快文化工作进程。“十二五”头两年内初步建立覆盖较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较为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将基本架构铺开;后三年,继续强化文化的“公共”属性,拓宽服务方式,丰富产品内容,提高服务体系的效率。

帮扶文化产业发展,给予税收、资金等政策优惠,重视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支持作用。在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里,着力培养1-2家有潜力的企业,成立出版、传媒等细分产业的区域集团,鼓励融资上市,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形成并发扬武汉独有的文化魅力,使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相统一、相促进。

将文化建设工作深入到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活动并形成常例,制定“全民读书倍增计划”,开办武汉市民读书节、有奖征文、中小学生读书作文竞赛等,建设学习型社会,让文化消费成为市民消费的主流方式,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培养城市人文精神,着力打造人文武汉、书香武汉。

(张恒 武汉新华书店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城市“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国务院确定"到2020年底,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目标的关健时期。为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市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依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淮政发113号),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和依据

(一)"十一五"期间**市安全生产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为老百姓管好"生命簿"和"财产簿"作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以实施《安全生产法》为主线,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十一五"期间,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基本平稳。

1、主要控制指标完成较好

据统计,2006——2009年期间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5387起,死亡1334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每年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均未突破省安委会下达我市控制指标。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由05年的0.7885下降到09年的0.2638,下降幅度66.5%;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由05年的0.412下降到09年的0.401,下降幅度2.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由05年的下降到09年的,下降幅度%;"十一五"期间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保持在左右。

2005年-2010年**市各类安全事故统计

2、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加大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在《**日报》设立安全专版,传播安全生产知识,建立安监网站,发布安全生产信息,编印《市民安全常识手册》,免费发放广大市民群众,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安全文化示范社区创建等活动,提高了各级政府和企业、公众的安全意识,安全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3、安全监管方式不断创新

一是建立和推行"1+3"安全监控体系,积极构筑"群防、群控、群治"网络;二是出**全生产指导员制度,推进安全生产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三是深化"安保互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推进安全生产与业良性互动;四是建立"人盯厂(场)"制度,强化危化品企业和公众聚焦场所安全监管;五是实施专家服务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安全技术支撑力量。

4、应急救援基础建设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市共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先后新购置5辆抢险救援车、一辆通信指挥车和各类抢险器材,另外,江苏省内河水上搜救分中心**湖基地、**市水上搜救中心2009年底投入使用;**灭火救援应急中心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工程正在实施等,强化了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全市安全生产综合应急能力。

但是,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存在五个方面问题:

一是安全生产事故总量依然偏大,重点领域的问题不容忽视。近年来,由于指标控制、指标基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安全生产工作两项主要指标控降的压力日益增大,降幅也在逐年缩小。这既反映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也反映我市事故总量居高不下,特别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事故发生率依然偏高。

二是安全生产基础不够扎实,历史欠账太多。规划配套设施不完善,有的建设项目安评工作不到位,"三同时"(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制度落实不到位。

三是全社会的安全意识还不强。政府层面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少数地方仍然存在重经济轻安全的现象,抓安全生产往往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中,强调得多,落实得少。企业层面存在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安全的问题。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因地位、条件、机制、经费等限制,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大部分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差,"三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现象突出,安全生产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安全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广大群众安全意识不高,全社会安全法制观念不强,大多数民众不懂安全常识,自我防范能力较差。

四是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政府和企业在安全生产上的投入均显不足。政府层面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安全监管设施、设备明显不足,欠帐太多;企业安全投入太少,管理水平落后,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安全不足。虽然排查治理了大量安全隐患,但仍然存在事故隐患常查常有现象,一些重大隐患的治理还不到位,缺乏足够的科学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保障,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物资器材配备不足等。

五是安全监管力量不足,难以监管到位。全市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尤其是乡镇(街道)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专职人员配备难以到位。据统计,我市共有企业39109户,其中私营企业30422户,外资企业1080户;个体工商户154944户。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各类类经济和创业点不断涌现,安全生产监管还存在不少盲区盲点、监管力量不足、方式不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3000美元,步入了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和国际化提升互动并进的快车道,"十二五"期间正处于蓄势腾飞的关键时期,但与之相伴的则是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我市是苏北重要交通枢纽,公路里程超过1万公里,5条高速公路途经我市,每天进入我市辖区高速公路车辆达到7万余辆,其中危化品运输车辆达2千余辆,同时我市处于南北车辆驾驶人员疲劳区,每年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都分别占全市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的70%和90%以上。

截止目前,全市有化学工园区2个,化工集中区3个,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86户、经营单位1405家,储存企业5家,运输企业28家。特别是地处我市西南面的化工区,是目前化学反应压力最高、化学物质毒性最大(许多物质属剧毒品)、易燃易爆常年储存量最多的化工区域,而且已经和主城区连为一体,又紧邻重要水源地,严重威胁到城市安全,但受历史、现实诸多原因限制,搬迁难度很大,安监部门面临不小的监管压力。此外,我市现有人员密集场所3590处

街道“十二五”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梳理今后五年xx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xx街道今后发展战略目标,对于xx街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承接和促进"xxx"以来的快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结合街道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总 纲

一、十二五发展背景

(一)发展现状

截止XX年末,xx街道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同比增长42%;完成招商引资1.8亿元,同比增长2%;完成综合治税600万元,同比增长400%;完成商品零售总额500万元,同比增长180%;完成工业产值4.2亿元,同去年持平。

从指标完成及xx综合发展情况看,问题和优势并存,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慢。吉航维修公司作为xx地域的主要经济支撑,产值长期徘徊在2亿元左右,近三年来呈现负增长,而且目前看不到有好转迹象;全区域范围内经济总量严重不足,注册工商户280家,而且多数未达起征点,地方税收总额不超万元;居民收入水平低,年均不足万元。二是基础设施差。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处"村中城"城市建管资金长期投入不足或没有投入,导致街路破损、棚户区大量存在,无路灯、无绿化,并进而引发环境脏乱、秩序混乱。三是服务功能弱。xx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通道,没有很好地起到吸纳集聚人口,服务周边乡镇及开发区的引领作用。

(二)发展环境优势分析

优势一:发展空间大。xx是为周边乡镇及经开区提供重要生产生活服务的区域,服务人口多达20万,服务企事业单位多达200家;xx地域内有可供开发土地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其中67万平方米为工业用地;随着哈达湾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逐步外迁,xx将成为离城市中心最近的工业企业布局地。

优势二:产业门类全。吉航公司具有较强的机械加工能力;xx航校与铁路配件厂合资兴建的精密机械加工基地也很具规模;域内30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企业两家;各类银行五家;入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三家。这对一个人口只有1.3万人的地域来讲,已经显得很热闹。

优势三:投资门槛低。由于距离中心城市远,所以房价低、租金低、投资成本也低。特别是随着去年"xx商贸中心"的落成,周边很多农民到这里投资创业,发挥了很好的小城镇集聚功能。

优势四:交通便捷。离高速公路入口只有七分钟的车程,域内还有尚待启用的飞机场和铁路专用线。水电气等设施也一应俱全。

二、十二五时期xx区域发展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xx街道"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在共性中存生存,在特色中求发展,紧紧把握xx区域优势,以加强区域经济实力为目标,努力在特色优势产业、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等方面有新的发展,稳步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坚持原则

--转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加快发展,兼顾质量效益。

--把握机遇,转变区域发展。

--营造环境,促进改革开放。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三)发展定位

建设聚合、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特色新城;建设以维修制造为主、依托吉航优势的北部工业新区;建设为周边乡镇及开发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商业中心。

区。

三、三大发展板块

(一)聚合、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特色新城。

1、发展优势

XX年xx东博会上,xx街道与中航xx瑞塞和xx瑞融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了"xx地区综合改造"项目,总投资4亿元,可实施多个项目开发,通过对xx地区进行综合整治,可带来整体区域变化。

2、发展目标

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作用,实施区域发展一体化战略,建成一个建筑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商住楼多达180栋,常住人口突破5万。商气、人气异常凝聚的新型中心城镇,其中3万人。

3、发展重点

--XX0平方米xx商贸中心

--90000平方米的金街名苑

--XX0平方米的平房区改造

--50000平方米的老中学商住楼

--5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以及衍生的特色美食街

--水上乐园、文化广场、棚膜种植园区、农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果菜批发市场等项目,

(二)以维修制造为主、依托吉航优势的北部工业新

区。

1、发展优势

哈达湾重点企业转移已成定局,随着哈达湾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逐步外迁,xx将成为离城市中心最近的工业企业布局地。xx未来的工业发展除虹园外,xx应是最好选择。

2、发展目标

依托吉航公司较强的机械加工能力,建好四个小区,实现域内工业产值12亿元,为现有基础的3倍。

3、发展重点

--一是飞机"维修区"。发展吉航公司主营业务,年产值可达2.7亿元。

--二是民品"加工区"。重点为大庆石油、哈飞集团开展配套服务。

--三是汽车"配套区"。利用吉航公司闲置的67垧建设用地,以中航集团和xx省政府签署的合作意向为契机,摆放工业项目,做好汽车文章。

--四是农产品"生产区"。沿吉孤公路向西,在道路两侧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发展一批农产品特色加工项目,并逐渐使xx、孤店子连为一体,集群发展。

(三)为周边乡镇及开发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商业中心。

1、发展优势

2、发展目标

3、发展重点

一是完善服务功能。除传统商业、餐饮、娱乐项目外,深入考虑金融、担保、物流等项目。

二是规范服务环境。提出了规范服务环境的三年规划设想:第一年清脏治乱,第二年改善设施,第三年建设新城。明确了环境优美、街容整洁,停车有位、出入顺畅,市场繁荣、管理规范,平安祥和、宜商宜居四个整治目标。确定了改造棚户区、治理通溪河、批建停车场、改造市政设施、治理环境卫生、新建农贸市场、整顿治安秩序等七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务。

三是配套商业设施。重点是建好四个商场、建好特色美食街。

四个商场包括:农机具销售商场、蔬菜批发市场、建筑材料销售市场、农贸商场。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行业新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民营医院、股份制医院的异军突起,对共立医院的位置产生巨大冲击,由于历史原因,我院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市场竞争中,实力强,管理好,经营活,待遇优的医院自然占据主动位置。为此,我院的业务发展状况,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医院业务发展壮大的前提下,才能使其他工作获得较大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在区委、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准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以服务创品牌,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医院初期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与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协作取得丰硕成果;全院实行了微机化管理;大庆妇产医院的成功打造和健康运营及前列腺汽化电切技术、妇科微创技术、腹腔镜踩特色技术的成功开展,使医院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医院现有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开放床位195张,现有职工253人,其中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8人,医护人员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55人。全院开设5个病区,13个医技科室,12个职能科室。主要更新设备有飞利浦双螺旋ct机、岛津500ma高频线机、cr数字成像系统、钼靶乳腺机、飞利浦四维彩超、经颅多普勒、电子胃肠镜、血液透析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办院的空间和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为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不强;特色专科的优势不够凸显,学术影响不够大,诊疗范围较为局限,新技术、新项目开展较少,临床疗效和技术水平不突出;学术队伍中高层次、影响力大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较为缺乏,临床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不足,制度贯彻执行力有待加强,管理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和研究,逐步加以解决和改进。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
按照大庆市市委市政府打造庆南新城的总体部署,“十二五”期间是我院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机遇期。我院将以“人才立院、科技强院、特色兴院”为基本思路,以打造市级三级综合医院,建设好庆南新城医疗卫生中心为总体目标。枪抓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动身点,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以专科优势兴院、以质量效益强院的办院方向,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完善基础功能为支撑、以扩大对外交流为延伸、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管理服务为保障的办院思路。
(二)主要任务
一项重点工程:完成庆南新城医疗卫生中心项目建设。
二项基础建设:医院住院大楼及其配套设施工程建设;新设备引进及老设备更新。
三项主要指标:力争在“十二五”期末使医院开放住院床位达到500张;医院职工总数达500人且建立成一支老中青科学合理的医疗人才梯队;医院年业务收入突破1亿。
四项重点专科:成立妇女儿童医院;打造包含乳腺、甲状腺和泌尿外科的特色普外科;建设具有独立通道的专业化体检中心;升级功能完善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五项人才计划:遴选一批本院资深老医生为医院名医;聘请一批国内知名专家为医院特聘专家;培养一批医院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遴选一批医院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引进一批优秀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作为技术骨干。
六项支撑建设:急诊科建设;重症医学科建设;医技检测科室建设;麻醉手术科室建设;病理实验室建设;消毒供应室建设;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七项民生工程:职工活动中心建设;职工营养食堂建设;职工共寓建设;院内停车场建设;医疗垃圾处理改造;医院环境美化;医院文化建设。
八项患者满意:医疗水平满意;服务质量满意;诊疗流程满意;医疗收费满意;医德医风满意;就医环境满意;服务设施满意;人性管理满意。
(三)具体措施
1.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快新病房综合大楼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扩大规模。
根据医院发展需要,医院扩建工程已纳入市政府规划立项。扩建后我院的建筑面积将达到平方米,总投入约需1.3亿元,此项重点工程建成后,医院床位总数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第2页

将达到500张以上,配套设施包括停车场、(zhang1yi3shang4_pei4tao4she4shi1bao1kuo4ting2che1chang3_)道路环境、医疗垃圾处理等得到完善。医院将成立建设领导小组,集中力量,全力以赴,争取政府项目财政的大力支持,多方沟通协调,力争在尽快启动,二年内(nianjinkuaiqidong_erniannei)完成工期。要充分调研论证,力求理念超前,布局合理,经济实用,功能先进,条件舒适,设施完善,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材基础。
新住院大楼建成后,预计可设置病区14个,包括骨外科、普外科、特色外科、心脑血管内科、神经内分泌内科、呼吸循环内科、综合内科、儿科、妇科、产科、icu重症监护室、急诊通道、传染病隔离病区。对现有门诊、住院部和办共区进行统一规划,增加现有门诊空间,改善门诊就诊环境,扩大教学、科研用房,使有限的空间得到最为合理有效的利用。配置、更新医疗设备,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预计用3年时间使我院在规模和配置等硬件条件上达到三级医院标准。
2.坚持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加强学科和专科专病建设,发挥特色技术,凸显优势。
要以特色兴院,以专科优势带动全院发展,因此学科和专科专病建设是医院内涵建设的主体,要以名科支撑名院,以名院提升名科。要抓住机遇,积极申报并争取成为市级医院。在全面完善已有的妇产领域优势的基础上,科学细化设置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病区及妇科微创中心,进一步加强建设,着力打造具有高水平、专业化、特色化的妇女儿童医院。同时,加大对乳腺、甲状腺外科和泌尿外科的投入和建设,成立特色普外科;配备完善设配,开通独立通道,成立专业化的体检中心;加大家庭病床开展力度,规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运营,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各项功能。
通过加大扶持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力度,不断拓宽治疗范围。以新病房综合大楼建设为契机,合理进行学科和专科分化调整,扩大现有基础科室规模,使我院整体医疗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力争“十二五”期末,使我院综合实力达到三级医院标准。
3.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整体素质,造就名家。
积极争取人才分配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注重发挥吉大专家及本院资深老医生的传、帮、带作用,遴选一批医院资深医生为医院名医,在吉大专家们的支持和帮助下,鼓励他们从事临床指导和学术经验继承及研究工作;聘请一批院外知名专家和学者作为医院特聘专家,帮助和指导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遴选一批科主任作为医院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提升业务水平和学术位置,扩大学术影响和知名度;遴选一批优秀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医院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优先派出到吉大二院进修学习;根据医院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对中、高级职称人员要确定专业特长发展方向;积极争取政策,加大政府人才引进力度,争取“十二五”期末引进优秀本科及硕士毕业生200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4.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增强综合能力,优化服务。
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jia1qiang2yi1liao2zhi4liang4he2an1quan2guan3li3_)强化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推行病种分型和临床路径管理,逐步实现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病房工作在保持较高床位使用率的基础上,要加快床位周转,缩短平均住院日,缓解目前床位紧张状况,增加出院人次;鼓励开展一批新技术、新项目,加强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建设,建立高标准的icu;医技科室、手术室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高标准改造规划,充实技术力量,与临床相关科室有机整合和协作,分期更新和添置先进仪器设备,逐步完善基本功能和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加强门诊管理,制定不利于提高门诊量的考核激励办法和奖惩措施,充实专家门诊力量,改善就诊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义诊、咨询、健康教育、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扩大门诊宣传,增加门诊工作量;改进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措施,加强专科护士培养,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提高病人满意度;力争至“十二五”期末,年门诊量超过20万人次,年出院量超过1万人次。
5.坚持以教学科研为带动,重视面向临床和学术创新,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医技。
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充实专职管理人员,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临床教研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设备和仪器投入,积极开展临床教学研究;结合有关单位做好医护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以学术水平的提高推动医疗技术水平提升,不断拓宽治疗领域。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科学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吸引并留住患者。
6.坚持以科学管理为保障,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凝练医院文化,构建和谐。
坚持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和人性管理,不断探索更科学的各科室目标核算方案,实行中层干部及科主任、护士长的任期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考核制度,调动积极性。修订和完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充实谗整医院各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发挥其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注重管理队伍建设,充实管理人员,有计划选拔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深造,提高管理素质和能力。完善医院财务预决算制度,强化成本核算和资产管理,深化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事聘用办法,坚持效益领先、兼顾共平的分配原则。加强职工职业怖德教育和行风建设,弘扬“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医德医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凝练医院精神、院训、核心价值,营造医院文化氛围。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努力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利益问题。建立职工活动中心,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对全院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新建医院职工营养食堂,为医院职工和病人提高良好的饮食服务。抓好安全生产,安装院内监控系统,加强停放车辆管理,保证安全平稳、有序运转的良好环境,创建“平安医院”。在保证医院业务收入和效益增长的同时,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得到稳步提高共同构建和谐医院。
7.坚持以对外开放为延伸,加强对外宣传推广的力度,拓宽交流合作,扩大影响。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对现有医院信息系统和医院网站进行全面升级更新,建设数字化医院。利用报纸、电台、电视、杂志、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外宣传。探索科学有效市场营销模式全面启动市场拓展计划,进一步拓宽市场范围,把目标定位在大庆南部地区,涵盖杏五井、五厂、九厂、八厂、七厂、大同、林源、炼化、安达、肇州、肇源等地区,形成以区为核心、辐射整个大庆南部地区的服务格局。加大管理力度,强化服务意识。主动适应新一轮医改政策,加强医保和新农合管理。力争把医院建设成为全市领先,国内有影响力的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区人民医院

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全市老龄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间为20xx—20xx年)。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提高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培育和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着力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推动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1.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体系的框架基本构建,制定实施老龄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

3.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普遍开展。

4.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

5.逐步推行城乡建设涉老工程技术标准规范、无障碍设施改造和新建小区老龄设施配套建设规划标准。

6.老年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活动设施进一步增加,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7.老年社会管理工作全面加强。各乡镇、街道及有关单位普遍成立老龄工作委员会,85%以上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对象,全市农村建立老年协会达100%,城镇社区建立老年协会达100%,老年志愿者数量达到老年人口的10%以上。

(三)基本原则

1.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确立老龄事业在全市改革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将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和应对人口老龄化长期挑战紧密联系,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和法规制度建设,统筹兼顾,综合施策。

3.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加强政策指导、资金支持、市场培育和监督管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的积极性。

4.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巩固家庭养老地位,支持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进一步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

5.统筹协调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老龄资源配置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和基层群众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发展老龄事业。

6.道德规范与法律约束相结合。广泛开展孝亲敬老道德教育,切实加强老龄法制工作,为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逐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和保障制度

1.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是以非公有经济组织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强基金征缴工作,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到20xx年,纳入社区管理服务的企业离退休老人达85%以上。三是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四是加快建立基本养老金自然增长机制,完善养老保险转移衔接政策,实现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无障碍转移和各种养老保险制度无缝隙对接。五是实施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制度。六是探索新型社会养老保障模式,提倡公民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障,鼓励商业银行、商业保险企业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信托、养老基金、商业养老保险等养老金融保险产品。

2.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一是进一步完善家庭养老“赡养协议书”签订工作,落实子女赡养老人责任。二是认真落实五保老人供养和伤、病、残等特困老人救助制度。三是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老人,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到20xx年,“赡养协议书”实现应签尽签,落实兑现率达到98%以上,全市35所敬老院全面实施改(扩)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40%。

3.完善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按时足额发放百岁以上老人长寿补助金、90岁以上老人津贴、80岁以上低保家庭的老人津贴并逐步提高标准,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实现80岁以上老人的高龄津贴普及。

(二)着力健全老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1.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加大卫生支农、卫生扶贫力度,缓解农村老年人医疗困难。完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网,积极改善老年人医疗卫生条件,提供普遍和平等的初级保健服务。到20xx年,城乡老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

2.提升医疗保障服务水平。对65岁以上老人就医,实施挂号、就诊、检查、取药、住院等优待服务。由卫生部门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老人健康档案,并为65岁以上老人每年免费体检1次。到20xx年,老年健康教育普及率达85%以上,老年性痴呆、抑郁等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率达到40%。

3.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安排一定的医疗扶助经费保障特困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户,因病在定点医疗卫生机构住院的基本医疗费用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由民政部门予以全额救助。本区域内百岁老人享受免费医疗服务。

(三)切实加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1.确立一个目标。围绕全市老人“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目标,力争到20xx年,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设施完善、管理规范、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人通过社区照顾和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居家养老,3%的老人通过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2.出台并完善两套政策。一是出台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完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配套措施。

3.建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按照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逐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4.实施五项配套措施。一是加快培育养老服务市场。引导老人树立“积极养老,健康养老,快乐养老”新理念,有效启动养老服务消费需求。二是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和民办养老机构。到20xx年,力争民办养老机构数量、所拥有床位以及所服务对象均占全市养老机构的50%以上。三是积极培育一支高素质养老服务队伍。到20xx年,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和培训率均达到100%。四是切实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成立全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五是制定养老服务管理规范,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四)加快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建设监管、业主负责、属地管理”原则,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对规划、设计

、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加快新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养老机构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与老年人生活、娱乐密切相关的居住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养老机构制定实施改造计划,增补无障碍设施。到20xx年,力争新建城市道路和养老机构场所无障碍率达到100%,已建成公交站场设施无障碍率达80%以上,养老机构场所无障碍率达到100%。

(五)大力扶持老龄产业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资、市场推动、逐步发展”方针,将老龄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国家扶持行业目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制定费用减免、信贷支持等扶持措施。

2.逐步建立老龄产业体系。建立老年用品和服务产品质量规格和标准,支持老年护理、康复辅具、电子呼救(叫)等服务产品研发与生产,打造一批老龄产业知名品牌。扶持老年人家庭服务、健身休养、旅游休闲、金融理财、老年人身意外保险等特殊服务项目。培育行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监管。

3.大力发展老年旅游业。大力发展符合老年人需求特点的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线路的老年服务设施建设,规范老年人旅游服务市场秩序,适时推出老年人精品旅游项目;推行“移动式养老、候鸟式养生、休闲式旅游”等异地老人互动的服务产品。

(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1.积极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探索老年教育新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加大对老年大学(学校)建设的财政投入,继续办好市、乡镇(街道)、村(社区)老年学校的同时,开展老年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示范指导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到20xx年,参加学习的老人达2万人以上。建成覆盖城乡的三级老年教育网络,老年学校入学率达到5%以上,老年教育覆盖率达到35%以上。

2.加大老年文化工作力度。新闻媒体要开办老年文化专题栏目;文艺单位要积极创作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新闻出版部门要办好老年报纸、刊物和其他报刊的老年文化栏目。

3.广泛开展老年文体活动。逐步加大对老年教育和文化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并鼓励部门和单位管辖的文体活动场所向老年人开放,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新成立老年文艺团体20家,参加活动锻炼的老人达到80%以上。各乡镇(街道)应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开展1次老年体育运动会或文艺演出活动。各有关部门对老年教育和老年文体活动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

4.积极开展“老年友好型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和“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结合文明城市建设,开展“老年人居环境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和“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到20xx年,我市基本建成“老年人居环境友好型城市”,人均预期寿命达80岁。建成10个老年宜居社区,敬老模范村达60%以上。创建一批“敬老文明号”先进单位。

(七)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认真贯彻落实老年法律、法规,加大老年人维权力度,使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广泛尊重和维护。

1.加大司法保护力度。司法部门要依法及时受理和处理涉及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申诉、控告和举报。开设老年法庭,有效预防和打击各种侵害老年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降低案件发生率。进一步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援助工作,积极引导律师、公证员等法律工作者为老年人提供优先、及时、便利、高效的法律服务。简化老年人法律援助申请程序,适当放宽标准。

2.加强普法教育工作。司法部门要把《老年法》纳入“六五”普法教育工作计划,实行目标管理。把法制教育与敬老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敬老思想道德观。加强农村《老年法》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基层干部和老年人家庭成员的法制意识,倡导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和文明之风。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要重视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道德教育。

3.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督促检查老年维权工作,积极协调各级人大,适时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八)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1.努力营造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环境。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老年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优势和特长,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老年人在教育下一代中的示范作用,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社区建设等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农村低龄健康老年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等经济活动。倡导和支持老年人广泛开展自助互助,努力探索实现“老有所为”的新形式。

2.积极开展老年人才服务,大力开发老年人才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和老年人志愿,积极搭建老年人才服务平台,拓宽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专业技术人员和老专家参与社会服务的渠道。建立市级老年人才信息数据库和老年人才信息中心。将老年人才开发和利用纳入全市人才市场建设总体规划。老龄工作机构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定期举办老年人才交流活动,各类人才市场、人才中介机构要积极为老年人才提供服务。

三、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各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要适应老龄工作新要求,把发展老龄事业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定期召开老龄工作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老龄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涉老部门要根据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具体措施,理顺体制机制,加强老龄机构建设,健全老龄机构特别是基层老龄机构,配备老龄专干,提供必要的业务经费。加强老龄工作干部队伍建设,选择优秀干部充实到老龄工作机构。

(二)建立多元化老龄事业投资机制,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采取“政府投一些,社会捐一些,人人拿一些”的办法,多渠道解决老龄事业发展经费问题。根据老年人口发展规模和老龄事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对老年服务设施建设、老年文化教育、老龄科学研究和老年活动等方面资金投入。按照每年每个老年人3元的标准建立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彩票公益金中要有一半以上的比例用于老龄事业。广泛引导企事业单位、个人和民间资本投资老龄福利事业,发展老龄产业。

(三)加大老龄事业宣传力度,营造发展老龄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宣传部门和老龄工作部门要协调配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计算机网络等传播媒体,加强对老龄工作重要性、迫切性和全民敬老意识的宣传教育,并对发展老龄事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家庭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妇联组织要加强家庭美德教育,继续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共青团组织要将传统美德教育纳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爱老、助老”志愿服务活动;教育部门要把“敬老、爱老、养老”传统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课程内容。

(四)健全老龄政策体系,推动老龄福利事业和服务产业发展。在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统筹安排老年服务设施和活动场地的用地。国土部门优先安排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用地。对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权限和程序,减免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费、房屋产权登记费等费用。住建、民政、财政、国土、规划、物价、工商、税务等部门也要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私营企业和国内外人士投资老龄事业,兴办老龄服务产业。金融机构要加大贷款支持力度,支持社区老年福利设施、活动场所等建设。

(五)创新老龄工作体制,提高老年人管理服务水平。以社区建设为抓手夯实老龄工作基础,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管理和优质服务。要将老龄工作纳入社区发展规划和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对社区老龄工作的领导,安排专人分管社区老龄工作,建立一支专职、兼职及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社区老龄工作队伍。要吸收老年人参与社区老龄工作,听取他们对重大问题的意见。

(六)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促进老龄工作落到实处。各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将每年工作要点与本规划发展目标相衔接,制定好年度实施计划。市老龄委要在规划实施中期和期末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中期评估和全面评估工作,确保本规划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全面完成。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某局机关部门干部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十二五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