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道德的心得体会 > 导航 >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

道德的心得体会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观看了某些作品后产生属于自己的体会叫心得体会,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一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读道德经有什么感悟?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读道德经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1:

《道德经》的大名自是从小就如雷贯耳,但真的把书买来看,还是在看了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之后,在仙剑中,看着那些蜀山大侠每施一个法术就念道一句道德经,就觉得好帅好好玩,

后来在书店看到就买了一本。

第一次看道这本书,其实和印象中有很大的落差。在印象中,这本道家第一宝典这么着也应该是一本厚好几寸,重十来斤的大部头。拿到手才发现只有薄薄一本,全文加起来一万字都不到,翻开来看,虽然有译文,却还是像天书一般,晦涩难懂。不过虽然一开始不能看懂什么,读起来却有一股抑扬顿挫的美感。就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如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总觉得有一股淡定的霸气。就觉得好像读完一句就能放出一个法术似的。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现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关的处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觉什么,当真的去结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经历,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奥。

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己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道德经给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就好像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当0做为分母时,整个式子的结果便是。它告诉我们生活要留有空隙,以保持灵动,就像画画留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出什么,在于它隐含了什么,同样,一次人生的珍贵,不再于一个固定的形式,路线,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来不可琢磨变数,那份能通过自己不断奋斗而产生的改变。。。

诸多经典,若是每天都翻来覆去的看,纵然熟悉,却也会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无穷,小别胜新婚。对于道德经,犹有这种感觉。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2: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3:

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继续学了道德经的其它几讲,当然触动还是挺多的。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下一页更多精彩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4:

在杨勇老师的建议下,我认真地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美好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可以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5: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可以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终于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

我一直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最高标准,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应该了解自己有勇气战胜自己。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背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罚。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证。

三、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现在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四、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定当竭力为国、为民效忠。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够长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政府机构运行程序符合民众的利益,符合道。政府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性欲,食欲,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机构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让他们去为所欲为。因此好的政府为优秀的品德好的人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让愚蠢,丑恶,猥琐的人却步。这样的政府往往使公务员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会出现让领导先走的场面,这样的政府才会生生不息。这不正是这个政府的公务员一丝不苟,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成就这样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拥护。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学《道德经》有感


学《道德经》有感(一)

文:淡然

我是从11月中旬偶然在喜马拉雅上面听到罗博士讲解道德经,现在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儿就是听罗博士讲《道德经》,很感恩,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都是缘分。之前自己也有翻看过道德经的书本,因为是文言文结合原文释义,内容理解得并不深刻,看过如过眼云烟,不落尘埃,罗博士娓娓道来讲解道德经,每一句每一词并配合事例,简单易懂而且深入人心。

11月我心态是很烦躁的,为工作上的事儿烦躁,为家庭的事儿烦躁,为自己的事儿烦躁。工作上因为入职了一批新同事,作为老同事自然要带新同事,新同事的各种问题,教了怎么做,但交付的东西还是不能让人满意,很没有成就感,浪费了时间与精力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很挫败,自己本来的工作事儿也多,自己又要带新同事,每天上班各种忙乱,那段时间加班也多,心里就很不平静,心浮气躁,一度想罢工;自己的事儿呢,有个在职考试,考试时间天天临近,工作事情又多,回家都晚上9点10点了,根本没时间看书;家里面呢,回到家有的时候家头会旁敲侧击的说某某的孙子都多大了,变相催我耍朋友结婚,于我而言,婚姻应该顺其自然,遇得到就遇,遇不到就等,于是拿考试为由当挡箭牌,说考试呢没有时间耍,但是呢一翻开书又看不进去,觉得自己现在看也没什么效果,自己就是临时抱佛脚,一想到自己看不进去,考试又会考不好,就很心烦,于是晚上看书看不进去,熬到凌晨12点有时1点左右才睡觉,书也没怎么看进去,第二天6、7点又起,觉也没有睡几个小时,又要开始为工作心累,那段时间烦啊,烦恼自己都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感觉工作很没有意义, 感觉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未知,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怎样,不知道自己一天忙忙碌碌是为了什么,有压力,同时更多的是迷茫。

迷茫的我无意间打开了喜马拉雅的罗博士的道德经频道,首先听了第五十四章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讲到"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处于无有,入于无间",告诉我们要像水或者气或者神或道一样,虽然贯穿滋润了万物却不求回报,放下自己,说得很有道理,才知道罗博士都讲了1年的时间了,于是把罗博士的音频下载下来在地铁上听,公交上听,走路的时候听,听之后心情特别平静,罗博士举例也很有说服力,让我们向范仲淹,郭子仪,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苏州固锝电子吴念博,任正非,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等楷模学习,以"不言之教,无为之意",放低自己为大家做事,自己做好而不要求回报,以身作则,老子告诉我们"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于是工作的时候,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纷杂欲望,不求结果不求回报,变得有耐心,心平气和做工作,为大家做事儿,设身处地的为同事解决问题,多多的跟新同事沟通,看问题所在及时发现一一突破,把工作当作是对自己的修行,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儿,工作不那么纠结了,事情也有条理了,不再那么混乱了,而且发现自己真心帮助了他人,他人也会回馈你善意,组里的氛围变和谐了,感恩工作让自己成长了,顺应道的思想,清空自己的欲望,以前会跟别人比较觉得别人工作生活哪儿哪儿都比自己好,自己哪儿哪儿都比不过啊,于是心生烦躁之感,《道德经》告诉我们"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跟自己比较,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就好了,不要去跟别人比较,放下坦然做自己的事儿,过好自己的日子。

而在学习上,知道自己不是学霸,在各种考试中沉沉浮浮,特别是工作之后,还要继续学习,失去了动力,感谢罗博士分享的考试秘诀,把考试当作是证明自己学得有多好的方式,学习是为自己学习的,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爸妈考试,为了跟别人比较而考试,学习的时候更多想把知识搞明白学透彻。

学《道德经》有感(二)

(浙江安吉)by 王健

罗博士分享《道德经》之外结合中医养生,"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要达到阴阳平衡,保持心态的平和,该睡觉的时候就要睡觉,顺应自然,少熬夜,养精气,以前经常熬夜,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是不能按点睡觉,听了罗博士的讲解,开始慢慢改变自己的作息,早睡早起,觉得自己精力也更充足了,会继续保持。

罗博士分享的"用其光,复归其明",用善念与爱跟家人相处,感觉家里面氛围也更加有爱了,以前一言不合,一个人声音大一点就会吵起来,现在彼此都温声细气的说自己的想法,交流心得,家人彼此更有耐心了,更加容易表达自己对爸妈的爱,现在对家人更加耐心,开始爱的循环。

将罗博士的频道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亲人,希望对大家都有所帮助,上周末看了《血战钢锯岭》,男主角因为信仰不杀人,上战场始终不肯拿枪,最后在战场上靠救助战友的行为得到了肯定,很感动,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古人提出了大道的方向,现在的人却在与欲望做斗争,在纷繁的世间迷茫前行,确实需要一点无我利他的信仰去指导人生的方向。

举头三尺有神明,虽然有点玄乎,不过我还是相信是这样的,在我们凡夫俗子智慧能达到之上,有我们至今无法说明的东西,我们要秉持一颗敬畏的心,即敬天爱人,无我利他。前两周被公司安排年底去河南焦作出差,没过两天听罗博士称赞焦作这地方是块福地,出产四大怀药,我觉得可能是老天安排让我去换换心情,接接福气。

顺带罗博士提到的《金刚经》,甚至说可以治疗抑郁症,因为前段时间报道某某艺人因抑郁症自杀的消息还清晰在脑海中,于是找来拜读拜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叫人放下自己的欲望,去利益大众,用仁慈帮助他人,要生清净心,不要那么多妄想,放下欲望为自己,为他人做事儿,跟《道德经》的思想不谋而合。

读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里面有段古人的偈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就是说佛在灵山,你不要跑去找了,灵山只在你心中,心即佛,众生自性自度,所以《金刚经》亦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老子的《道德经》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天之道跟圣人之道,我们知道了道运作的方式还要去行道,修炼自己的心性,最终走上大道,人生才会圆融无碍,很感恩罗博士的分享,感谢古人的智慧,我们都是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人生,因果轮回,每一天都是上天赐予给我们为众生奉献自己力量的修行,与大家共勉!

成都学生:淡然

2016年12月18日

《道德经》感悟(三)

文:小兵光明

跟着罗博士学习道德经有一年多了,不折不扣的一个红萝卜丝,在罗博士开讲道德经之前自己也一直在学习道德经,看过南老的老子他说,和王弼、河上公解的道德经,由于古文功底差和自己修养不够的原因,总感觉犹如隔靴挠痒,不得要领,一次看到罗博士开讲道德经,欣喜若狂, 罗博士讲的内容也很接地气,容易理解。

每天上班路上打开微信听罗博士讲解道德经渐渐成为一种习惯,每次听过以后都感觉心中豁然开朗。回想起来,学习了一年受益很多,一年来自己也在改变。人际关系在变,心境在变,希望自己以后能践行大道,做一个幸福的人,同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做一个分享和交流。

发愿为众生去做事体会到了真正的幸福。一次罗老师留的作业是看身边的众生,默默的给予祝福,并发心为大家。我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主干道车流一辆辆的经过,人群匆忙而过,心底发出祝福,就在那时心中泛起来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感动,一股暖流涌向头顶,那一刻才体会到了幸福。那时候我看我身边的陌生人,都是可爱的,而自己也不自觉的微笑,一整天都很幸福。今年去南普陀在菩萨面前发愿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单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当时有点效仿罗博士的意思,后半年也渐渐的淡忘了,刚刚想起来,明年一定坚持做下去。

"道"不能成为懒惰人的借口,"道"是为而不争。有一段时间,自己在对工作有点不满,总是想起来老子说的话,道法自然,就什么也都不去管了,什么复杂的工作,什么任务指标,爱咋滴咋地。后来想想,是自己不对,老子说为而不争,而不是不为啊。看过稻盛和夫先生的自传后这种感觉更强烈了,稻盛和夫先生创立京瓷公司之初每天夜以继日的工作,只为能够按时交货,如若用老子的话来自欺欺人,恐怕糊口度日都难。努力工作是根本,而不争则是杜绝形形色色的诱惑,降低欲望,为的是更好的工作,毕竟工作是实现自己价值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同时也是磨练自己灵魂的场所,没有理由不努力。

学《道德经》有感(四)

(西杨梅)by:Ellen

人要虚怀若谷,甘为人下,不可争于形名。满招损,谦得益,只有谦虚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有成长进步的空间,事实上哪里有真正的盈满啊。想想来看,一盆水倒入一个小碗中显示出来盈满,可倒入池中又怎么能盈满,更别说倒入江海之中了,我们所称的满都是形名罢了。老子说唯之于阿相去几何,万事万物都无长短好坏,只不过是人们加于的一个称谓而已吧。佛说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都是形名,人不能被表面的或者是世俗的观念所蒙蔽,为人下没有什么不好,切不能自暴自弃,妄自菲薄。如果有一日身居高位,也不能目中无人,妄自尊大,从内心里放低自己。

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困惑,如"知"和"行"的关系,老子说吾道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见知"道"易,行"道"难。做不到知行合一,就不能称为知"道",我想这也是世人无法圆融无碍的原因。也是一直以来困扰人们的问题,须菩提也向佛祖请教如何降服其心。在生活中往往不能一直保持依"道"而行的状态,无法随时随地,时时刻刻的降服其心,经常生出无端的嗔恨,自私自利的想法一直不断的出现,也生出一些烦恼。后来罗博士说要一点点的改变,一点点的提高,就释然了很多,慢慢来,道法自然嘛。

以上写的是自己的一点点感受,《道德经》很奇妙的,每次拿出了读的时候所受到的感悟都不一样,读起来韵味十足,越嚼越香。心烦的时候读一遍,心情舒畅,纠结的时候读一遍,豁然开朗。有点像"士力架",横扫纠结。说了这么多了,结个尾,谢谢罗博士每天和我们分享道德经,感谢小编每天早上7点准时的发布,还想问一下,罗博士是每天起早录制音频的吗,还是提前一天录制的。(^-^) (^-^)(^-^)

(紫叶宝宝:是提前录制好的啦~罗博士提前把语音给小编,剩下的就都是小编的工作啦~ (^-^) (^-^)(^-^))

小兵光明

2016/12/16

听《道德经》有感(五)

文:陈伟先

冬日的周末,暖暖的阳光照着,为了充分地享受阳光,我去屋外的地坪踱步,一个人静静地走着,仰起头,闭上眼,任阳光轻抚脸庞,任暖意周身传递。忽地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继而拿起手机,点开"喜马拉雅"的语音频道,于是罗大伦教授讲解的《道德经》语音便如涓涓清泉,缓缓地在耳畔流淌,听着那熟悉的声音和腔调、领悟着那曾经晦涩难懂如今却已若有所悟的短语和章节,内心里感到无比的惬意、满足和轻松……

人到中年,以我自身的感受来说吧,可能是由于身体的原因,亦或是内心的能量不足,总感到自己的思想变得复杂,内心变得纠结,欲上无力,欲下又不能,身体也状况不断,整日慵懒无力,对自己非常不满意,总想通过学习或是其它什么方式来改变自己。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通过手机软件有幸听到了罗大伦教授讲解的《道德经》。开始是漫不经心地听,隔三岔五、有一段没一段地听,后来听着听着就上了瘾,索性将前面没听过的每一段翻出来再听,前后贯通,听了一遍又一遍,上班在办公室没听懂的,回到家吃完晚饭后,一个人出去散步时再边走边听(那感觉真舒服啊!)。直到在我的感觉里完全弄明白才罢休。

在之前,我也听过台湾曾仕强教授的《道德经》,他的语言幽默风趣,我也爱听,但他总是经常从这段跳到那段,根据整篇经文跳跃穿梭,时常弄得我翻来找去,不知他的那句注解又来自于原文哪一章节,虽云里雾里、不得要领,但还是喜欢听。我也听过空海法师讲的《道德经》,可能是直接从视频里录的音,语音不够清晰,听得吃力,再说他是佛学之人,讲的道学与佛学一脉相承,我等凡夫还没达到那种悟境,听着听着就"移情别恋"了。曾仕强教授让我意犹未尽,空海法师有待我以后研究,紧接着,罗大伦教授讲解的《道德经》我随缘而遇,真有相见恨晚之感呀!首先是喜欢这样逐字逐句地讲解,让我懂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来历和含义;然后是喜欢罗大伦教授老爱拿自己打比方来讲解,讲述小时候的调皮,还有人生中那些暗淡的时光,这样让人很亲近,老觉得他就是我们身边一个普通的邻居成长起来的,似乎他的过去就是我们的现在一样,失败了不要紧,不满意也只是暂时的,只要努力按照道去做事做人,一定会柳暗花明的,这样听着听着就生出信心、希望和激情来了,期待下一节的讲解;最后肯定是敬重罗教授的德行,他在讲解时,将自己放得很低,免费为我们讲解,天天如此,劳心劳力,还一再感恩听众,让我深深地明白了罗教授不仅在帮我们讲解《道德经》,更是在身体力行地带领着我们实践着道德经。这样的《道德经》,怎不叫人听着上瘾呢?

自从听了罗教授讲的《道德经》以后,我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给我的旧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给我顽固的观念加入了润滑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学《道德经》有感(六)

by 开心栗子

首先,我的性格变得平和、内心变得宁静了。以前我的内心很浮躁,一会儿想干这样,一会儿想干那样,满天的麻雀都想捉,结果是这样也干不好,那样也不满意。《道德经》就像一颗定心丸,将我这颗游离不定的心一点一点地拉回来然后定住。"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原来将欲望降低,用心干好眼前的事,心就会变得清静,清静就能做到"知人都智,自知者明""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就会向道的方向靠近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然后,我的心胸变得宽广、凡事不再纠结了。以前的我,受了一点委屈,内心就不平静,老惦记着,或者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才能化解掉,自从听了《道德经》以后,罗教授为注解"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敞则新"或"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的道理,例举了王阳明的、郭子仪的气度、曾国藩的为人,这些都深深地印进我的脑海里,我的心再也不纠结了,以后,凡有什么烦心的事恼我,耳畔就响起了《道德经》里的那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和他在讲解《道德经》时常说的那句"凡所有相,皆为虚幻"的话,一切便在瞬间烟消云散了。

其次,我的智慧增多了,思维也拓展开了。"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持而不盈,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道德经里的智慧太多太多了,我有时候才理会一点儿就试着去实践时,发现这样的智慧真是妙不可言。以前与儿女们交谈或与老公说话时,言词尖锐,常常情绪化,导致冲突不断,自从听了道德经以后,我学会了柔,学会了弱,结果大不一样,儿女们也变得可爱多了,老公也成了暖男,家庭也一天比一天更和睦幸福了。我觉得,学好了道德经,除了智商得到提升,情商一定不会是一般的高哦。

再其次,自从学了道德经以后,我的心灵经过了一次次大的洗礼,思想境界也升华了。同时也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道理。对"上善若水"有了更深的领悟,对"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有了全新的理解。从罗教授的口中,也更多地了解稻盛和夫的成功秘诀和古往今来国家兴衰的必然走势,原来道从内需要遵从无我利他之原则,从外需遵守大自然之法则。

最后,通过学习道德经,我的心态变好了,身体也跟着变好了,以前常常头痛,气血不通畅,现在变得浑身舒畅,走路也轻盈多了。早上慢跑时听听,晚上散步时听听,听《道德经》真是人生一大乐事。感谢老子为后人留下如此绝好的经文!也感谢罗教授及中国众多专业传统文化的学者无私地为我们讲解奉献!

罗教授讲的《道德经》,我会一直一直地听下去,也会去一步一步地践行,希望自己也能在通透这样的道法以后,虽不能像罗教授和其它专业学者一样为大家讲解,但至少可以为自己解惑,从容地过好自己的人生或是帮助到周围更多的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听完道德经后的我,决定做上士!

罗教授,帮我加油哦!

作者:陈伟先

2016年12月17日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4篇


篇一:学习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今年寒假,我校的老师利用放假的机会,集中充电,学习了《道德经》的后半部。

我们知道《道德经》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经》,下部《德经》。下面我就自己学习的体会,谈谈认识。

上部主要讲道,道就是天道,就是宇宙中的自然规律。下部则主要讲人之道,也就是人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在下部德经上。鲁迅云: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对待老子这部经典里的思想我们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对我们的当政者的执政,个人的修养乃至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都有很高的指导及教育意义。

下面我就我们这三天来学的德经谈谈自己的看法。第六十三章说:“天下之难,比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四章中说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就是说要想完成一件事必须从容易的地方做起,从细小处开始。从基础做起。就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来说,我们的备学生,备教材,备多媒体;关心学生的心里、生活、学习。对其 嘘寒向暖,万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你看似无为,其实达到了无不为。比如这次家长会的成功,收学费的成功,无不是从做小事而最终做成了大事。(我们班43人,除一人免费外,其余全部缴齐)

第四十章中谈到:“上士闻道,勤而创之;中士闻道,先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意思是说“上士听了道,勤奋的实行;中士听了道,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道由于其玄妙,不被一般人所理解,所以不被嘲笑,反而就不够格称为道。结合我们目前的教学情况:目前的道到就是课改。课改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小孩要哄,老头要请”就是这个道理。课改不就是想办法哄着学生学习吗?我们的课改,到**,**,**,**,推进改革。校长就是要让我们知道,课改道路上并不是我们汇贤一家孤军奋战,还有许多兄弟学校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学习老子就是说两千年前的老子早给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指明了道路,我们要见定课改信念。目前我们的班级学生自治,学生对子互学。教师的前置研究、学生展示、学生上课、给学生过生日,给学生出书。无不是遵循教学教育的道。按这个德办事,事实我们走对了。这几年我们汇贤人就做了一件事:课改、课改、还是课改。

当然,老子还有其他的思想,比如做人要谦卑、以德抱怨、反对暴政、人贵有自知之明、勤政爱民、不扰民、不争名夺利、待人诚信、大国之间互相尊重,对我们处事都有借鉴

之处,不过也存在一些糟粕,比如他的愚民思想,希望邻邦相望,鸡犬相闻至死不相往来,我们要抛弃。

总之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处处看似无为,其实有为,按照自己的德去有为。“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事情在没有发生时处理它,要在形势还没有发生动乱时治理它。“未雨绸缪,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时刻观察学生思想动向,我们就好化被动为主动,把问题解决的更游刃有余。

由于时间关系,我到此为止,谢谢,如有不足之处,请原谅!

篇二:读道德经心得体会10篇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一):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证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就应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贴合自己潜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完美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

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此刻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应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应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够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持续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明白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二):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此刻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十分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好处。

道家强调明白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务必要追求愚、笨、傻、呆,务必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明白终极的总道理就能够了,你明白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能够,其他的东西能不明白就不明白,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明白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rsquo;rsquo;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此刻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三):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下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以前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

十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好处。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此刻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留意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之后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此刻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向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能够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

适宜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四):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能够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最后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十分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应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

我一向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礼貌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最高标准,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篇三: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在杨勇老师的建议下,我认真地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

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美好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可以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从道德经感悟廉洁自律


从道德经感悟廉洁自律

2000多年前,中国一名被人们尊称为老子的人,清醒地认识到人类贪念和自私的弱点,于是在他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道德经》中立篇警世,告诫人们要“少私寡欲”。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九章《少私寡欲》中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告诫世人一定要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不要争名逐利,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减少私欲杂念,做到顺应自然,知足知止。因为“物极必反”,过分的爱惜会导致极大的耗费,过多的敛取必定带来重大的损失,这是已被历史证明了的。所以,不论是生活起居、待人处事等方方面面应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心,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郑板桥一副对联称: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副对联是对“知止”的哲思感悟。只有此,才可以“知足不辱”。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要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之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公务人员,务必坚定思想操守,努力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私心所困扰,坚守贞操、不随波逐流,让自己恬静旷达、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要加强党性修养,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党员干部要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不能安于现状、盲目乐观,不能贪图享受、攀比阔气。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要严肃纲纪、疾恶如仇,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防微杜渐,这样才能拒绝诱惑,拒绝毁灭。

党员干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党的各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曾谆谆告诫:“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人民日报》 曾刊文:清心明月,映照千古,历史的镜子总能闪出冷静的回光。转作风、反腐败,外在的监督、制度的约束很重要,但内心的返璞归真、去私存公同样必不可少。对党员干部而言,无论是贪污腐败,还是“四风”问题,往往与公私不分、以权谋私等密切相关。公私分明、谨慎用权,任何时候都应当是牢不可破的底线。越过红线,迟早都会被惩处,须知党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古语道:“贪如火,不遏则燎原;贪如水,不遏则滔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人放松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改造,又没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导致贪权、贪钱、贪玩、贪色,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我们应当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公仆思想,摆脱权、钱、色的干扰,增强自身免疫力,遏制贪欲,远离腐败。

把党规党纪挺在前面。从西晋石崇、南宋秦桧、明朝严嵩、清朝和珅,到如今的倪发科、谷俊山、徐才厚、周永康……古往今来,多少人在权、钱、色的诱惑下丢了乌纱,毁了前程,害了家人,遗恨千古。当初为贪一己之利,或恋意外之财,无所不用其极,全不顾身后的险恶;一朝东窗事发,厄运降临,无不捶胸顿足,悔不当初。由此可知,党员干部要时刻将党的纪律挺在前面,就是把把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挺在前面。每个党员都要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做到心中时时想着党纪国法,心有敬畏,包含法律底线、道德底线、人生底线,做到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正确行使权力,不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要高扬廉洁奉公的正气,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警自省,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经得任何考验和诱惑。

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会冷静处事。作为一名党员,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党的理论,不断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和哲学理论学习,加深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执政观,善于反省和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执法素质,提升思想觉悟,坚决克服私欲的驱使,克制诱惑。在艰苦环境中学会忍耐,生活中待人宽容和谅解,忍得住气,守得住志,受得起挫折,经得起考验,不为钱财失掉操守,不为美色损坏品格,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优秀品质。

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谆谆告诫。党员干部要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要把群众放在心中,做到心中有民,要有责任担当,干事创业。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要立足岗位,根据目标任务,勤奋工作,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践行“三严三实”。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认真贯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践行“两学一做”,要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提升思想境界。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做人要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脚踏实地,不以权谋私,做到公私分明。要坚守岗位,立足岗位,发挥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以身作则,为推动黄河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道德经》学习感悟——其安易持


《道德经》学习感悟——其安易持

我是来自开发公司,上智家园项目部的李彦东。自来到滨河集团这个大家庭,已有4年多了。也是咱们讲师团成员之一,我是2018年3月份加入讲师团的。刚来到滨河这个大家庭时,对集团公司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深深的感染了。开始在开发公司工程技术部,受朱海英老师的引导,对《道德经》产生了兴趣。后调入滨河上智家园项目部,主要负责建筑水电施工管理工作。下面,我把自己学习《道德经》后,对学习、工作、生活所产生的一些影响、感悟,向大家做一汇报:如有不足之处,请大家谅解!

首先,我把学习《道德经》第64章的一些感悟,向大家作一汇报:本章的宗旨是讲“积累”。人生需要未雨绸缪,在树立长远目标,如“千里之行、九层之台、合抱之木”等,同时,还要注意活在当下,每天积累一点点,日积月累。我们做事情,还要注意过程控制,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危险的微妙征兆,消弭于无形,才能保证事情做成。下面,我们来看正文:

《道德经》第64章【其安易持】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

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 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其安易持:当局面尚能稳定的时候,容易保持。

其未兆易谋:当征兆尚未出现的时候,容易谋划。

其脆易泮:当事物还很脆弱的时候,容易消融。

其微易散:当事物还很微小的时候,容易打散。

我们看这一段的意思,“当局面尚能稳定的时候,容易保持。当征兆尚未出现的时候,容易谋划。当事物还很脆弱的时候,容易消融。当事物还很微小的时候,容易打散”。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能联想到我们的所学,把自己的所学,运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在这里,我有一个小例子来分享给大家:

在咱们公司年前放假期间,我在家里搞卫生,当我在擦微波炉的时候,我就发现里面污垢很多,全是一些油点子,很难清理干净。我就给媳妇说:你看咱这个微波炉,一年就积累了这么多油点子,如果咱们用一次,就清理一下,那它就不会积累这么多。你说是吧?她说对,以后咱就这么做。如果我们用一次,就清理一次,它就不会这么难清理了。这个道理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当事物还很脆弱的时候,容易消融。当事物还很微小的时候,容易打散”。通过这个小例子,使我对这一段的感悟更加深刻了。之前,在没有学习《道德经》的时候,同样,在春节来临的时候,我和媳妇都是集中打扫家里的卫生,像擦微波炉、油烟机、灶台等等,根本就没考虑过这些事,反正是集中清理,又累、又难清理。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只有我们学到了知识,再应用到实际当中,通过学习、实践,我们就会增长智慧,有了智慧,我们就会快乐的生活!幸福的生活!这也是我们董事长时常教导我们的一样,学习需要实践。

为之于未有:要在事物尚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

治之于未乱:要在动乱尚未出现时,就控制到位。

这一段讲的是:“要在事物尚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要在动乱尚未出现时,就控制到位”。我是从事建筑水电施工管理工作。首先,我要认真审阅图纸,理解设计意图,发现图纸存在的问题,及时与设计沟通解决。审阅图纸——就得先学习怎么看建筑水电图纸。因为之前,我在工厂做维修电工,工厂的电器图纸和建筑电气图纸不一样,(片)这是工厂的电气图纸,工厂的电器图纸是电路图,比较直观,就是一个电气元件,它有几根线、几个接线端子,你按照图纸,接上就完事了。建筑电气图纸,就不一样了,(片)这是建筑电气图纸,它是一个电器元件,画一条线代表三根或者五根电线。所以,我就得学习新的知识,来补充自己的不足。这就叫“为之于未有:要在事物尚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吧。如果,在我转行之前,不学新的知识,就看不懂建筑电气图纸,看不懂图纸,就无法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治之于未乱:要在动乱尚未出现时,就控制到位”。

这一句,在工作中我的体会也有收获。这是施工队电气户箱预留预埋的照片,在施工队预留预埋之前,我就得先把图纸看清楚,要看配电箱的标高、位置,箱体铁板厚度是否符合要求,然后,到现场检查施工队是否按照图纸要求施工。这就是说,在施工队尚未施工前,我就得提前看图纸,做到事前控制。也就是“治之于未乱:要在动乱尚未出现时,就控制到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参天的大树,是从幼苗一点一点长成的。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九层的楼台,是从一筐筐土,积累筑成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远行,是从一步一步,每天走完的。

这一段讲的是,参天的大树,是从幼苗一点一点长大的。九层的楼台,是从一筐一筐土,积累筑成的。千里的远行,是从一步一步,每天走完的。在我的工作中 ,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积累,使我在各方面,有了一些提高和经验,使自己工作起来,就不会感到吃力。要理解设计意图——就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知建筑施工规范,设计把配电室建到什么位置,是他按照设计规范设计的,咱们需要理解,他把配电室建到这个位置,于咱们的使用功能,有没有冲突,是否满足使用功能,施工是否方便等等。要发现图纸问题——就得不断学习新规范、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积累,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发现图纸存在哪些问题,怎么和设计沟通。如果,自己没有学习、没有实践、没有积累,那将会是个什么后果,那肯定不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学习,把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学习、实践,一点一滴积累我们的工作经验。

为者败之:在有的层面上“为”,其实已经败了。

执者失之:捕捉有形的现象,已经失去时机。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无为故无败:在没有的层面上去为,就不会做坏事情。

无执故无失:捕捉无形的征兆,就不会失去时机。

这一段讲的是,“为者败之”,老子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诉我们,这些大的事情都需要我们,从这些细微的地方,慢慢的,不断的努力,然后才能成功。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要像刚才所说的那样几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我们总是盯着这个目的、总是盯着这个目标,而忽略了当下的一点一滴,该做的事情。“执者失之”他和“为者败之”的意思一样的,就是我们总是把持、把控着某个事情,我们的目的性太强烈,我们的欲望太强,我们当下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做,总想着抓着目标不放,那咱们该做的事情不做,最后失去了根本。举个例子:咱们的孩子,我们总想让孩子学习好,那我们就是一心,总是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结果呢?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心理道德的培养,我们只盯着分数,在孩子的心里,一开始,可能因为,会恐惧咱们,可能开始知道学习。可是,后来长大了,他就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个问题,不要有太强烈的目的性。我们应该用于孩子的品德与兴趣的为目的,这样来培养孩子,孩子的品德与兴趣起来了,他认为,作为学生,他就该学习,那这个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就上来了,我们的这个目的性不强,反而能达到咱们的目的。

所以,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要有太强烈的目的性,而是要做好我们的当下,就是这句话所说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一样的,咱们看这个“千里之行”,我们不能总想着“千里之行”,我一步就能到达千里之外,那咱们就使劲、使劲往哪跑,最后,还没到地方,我们就累死了。所以,我们这个目的性不要太强烈,我们不要,执着于哪个目标,我们要,安心的一步一步朝前做,到最后,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不自觉地,就到达了目标。“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就是让我们做好当下的事情,做好我们该做的根本。

在今年上智家园尚未开工之前,项目部经理王磊,就要求我们,先给各个施工队开个会,把各级领导的要求、精神,给各个施工队传达到位。做好开工前的各级。为今后工程能顺利施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百姓做事情,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圣人到结束都像开始一样,自然就不会有做坏的事情。

圣人,“无为故无败”,首先,圣人内心是清明的,通透的,没有急于求成得心的,他对于人世间的凡事,他的内心没有急于求成得心,没有评判。如果,他做这个事情,别人给他做任何评价,他内心是没有这种障碍的,你说他好或不好,他认为,我做这个事情,他是符合大道的。他遇到一个人,需要帮助,他顺手就帮助了。以后,别人怎么评价他,他的内心是不执着的,既然他不执着于别人对他怎么个看法,那“成败”其实就是世间,对某一个事物的评判。所以,作为一个人,他在人世间走过了这一遭,他顺手做他该做的事情,至于他百年之后,别人对他怎么评论,他从来不会在意。

“无执故无失”这句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件东西、某一个财富,我们总是想把这个东西据为己有,总是非常执着的去追求这个东西,或者是“名”,或者是“利”,或者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或者是咱们哪一天争取到了,或没有争取到。我们的内心总是非常强烈的想要占有他,那我们总有一天,还要失去他。就是说:只要咱们是强烈的追求某个东西,最后,我们看着是得到了某一个东西,但是咱们回来看,就会失去另外的东西,这就是“有一得必有一失”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太执着于某个东西,那这个东西早晚会散去的,因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长久的东西,他也会失去这一天的。所以,圣人说:“圣人无为”,他不执着这个东西,那这个东西,它就像过眼烟云一样,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内心没有任何波澜。

再看下句话:“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这里的“民”,咱们可以理解为,咱们普通人,就是咱们普通人做事情,看着快要成功、快要成功的时候,他就失败了,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不外乎这几个原因,首先,我们将要看到成功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内心有这个“成功”的概念,就是老子所说的:“为之”,我们是为了这个结果,而去做某一件事情,我们做这个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比如说: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时候,快要达到这个事情成功的结果,我们看到这个结果以后呢?因为我们的内心,有这种强烈的想要成功的欲望,那它就会出现不同的的各种心态,比如说:当我看到了成功希望,我内心突然就有一种松懈的感觉,这个东西很快就成为我的了,这个事情我很快就要做成功了,所以,心中一松懈,有的时候,就不会谨慎,本来该做的事情,就放松了。到最后,他却没有成功。还有一种,当我们看到这个成功的果实以后,我们求成心切,本来我们要分三步四步再走的话,但是你一步就想过去,由于你求成心切,可能会把从前所作的事情,做不好,最后,也会走向失败。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为者败之”,就是当我们的目的性太强烈了,因为,我们看到某个事情,快要达到成功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冲动,就会太强烈,太强烈的冲动,会让我们本来快要成功的事情,突然就失败了。所以,老子告诉我们“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就是当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个事情,一开始谋划好,非常谨慎,每一步都要想的非常周到。当我们做这个事情,从一开始到最后,将要成功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有任何的松懈,虽然我们已经看到了胜利,但是,我们也要谨慎的对待每一步,最后分享成功。也就是咱们董事长经常教导的一样,做好当下,做好根本,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的实现滨河的共产主义。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喜欢百姓没兴趣的东西,不贵重难得的东西。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学习百姓不学的东西,用来纠正众人的过失。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把握万物的自然本性,辅助之而不敢妄为。

圣人是非常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欲望,是和咱们普通人的欲望,是不同的,他是不会,为那些难得的财物啊、地位呀、名誉啊,他不会为这些东西为珍贵,不会为了让自己的名声,让自己的财富能有多少,而去做一些不好的手段和谋划,所以他不为这些所珍贵。圣人所学的东西,与咱们常人学的是不一样的。因为,咱们常人,都跳不开这个名利等等,这些世间的杂事。所以,咱们总是学一些东西,为了什么呢?总是学了这个技能,能够获得什么样得名、什么样的利,首先想到的是自我。圣人想的是,怎么修为自己,怎么护佑众生。所以,这是两个的,从出发点的理解不同。“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就是说:一个圣人,如果学了这些,总是为了自己的名和私利,而去学习。那他就会重复了和咱们常人一样,会有一些过错。那你可能就会说,我们学习很多东西,是不是有很多的过错。我们可以这样想,咱们想想这些孩子,他从很小的时候,总是快乐的过着每一天,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随着我们学的东西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内心的欲望,也越来越多,我们总想,学了这些东西和别人来进行比较,来攀比。

比如说:我们本来没有考试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考多少分,但是,后来我们考了,虽然说,我们可能考了九十多分,但是,还有个孩子考了一百分,那么你内心,他就有一个比较的心理,感觉到,自己为什么不能比别人考得更高呢?所以,本来这是非常快乐的事情,慢慢的咱们看一看,随着咱们年龄的增长,这些烦恼的事情,越来越多,本来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幸福着、快乐着。但是,我们学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追求的,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的心呢?离这个幸福,却越来越远。所以,“复众人之所过”,就是,我们学的总是这些,争功、争利的,把我们的心,弄得非常非常劳累。所以,老子告诉我们,圣人是“学不学”,就是圣人是不学这些东西的,所以,他就不会重复咱们常人的这些过错。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告诉我们,悟道的人,这些圣人,他们内心是通透的,他们本来就有这种智慧的光芒。当我们修为好了自己,然后让自己融入自然,就是能够帮助自然,去辅助万事万物,顺应自然良好的发展、良好的运行。“而不敢为”,就是不敢妄为,不敢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去做些破坏了这种“自然”,这个“自然”,它不仅仅是一些外界的植物、动物,还有一个人际关系,还有咱们这些和谐相处的人,当这个大的社会、群体向前发展的时候,圣人不会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去破坏“自然”的和谐氛围,圣人能顺应这个“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不会去违背自然规律,就是要尊重自然,去顺应自然的运行。

《道德经》第64章,这一章节就汇报到这里。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好的文化经典,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学他。学习《道德经》,在生活中会让我们身心和谐、,会让我们家庭更加的和谐,会让我们化解工作压力、促进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反哺我们的企业。让我们在董事长这个大家长的带领下,为实现滨河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大家!

(李彦东)

道德经学习心得


道德经学习心得

本周自己学习了6-10章,每章内容从三个方面:第一,处世空明拳(做人的基本道德);第二,职场易筋经(职业生涯中的道德思想);第三,商海逍遥游(社会道德理论),从这5章学习感受到,书中的道德知识,很深奥但又易懂,从我们的生活中的一个个案例为我们讲述了,这些无时无刻不存渗透在我们的人生,职场和社会的道德现象,下面就是自己结合的心得:

1、耐心等待成功机会的到来--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树立自己的目标,同时自己目标达成中出现的出问题及时总结,分析。有个目标才有了方向,人才会有动力,有干劲,同时对自己的工作目标进行分解,在目标达成的过程出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就像我们的利润目标设定,我们采购业务工作的一切的一切都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月目标设定了,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目标设定的不合理,那么我们就静下心来思考,影响自己对行情分析的那些因素没有考虑到,到货控制及其他客观因素影响了,及时纠偏。例如:10月蛋白蛋白粉的利润目标设定,自己也是刚接手业务,当时只按照10月后期的行情走势及库存情况,采购计划及用量变化等等因素,设定利润目标,通过深入的学习,发现公司所使用的蛋白粉是55%的,而自己是按照60%蛋白核算的利润目标,没有将60%蛋白粉折合成55%的蛋白粉,所以设定的利润目标一定是错误的。

2、有时候慢就是一种快--慢是一种调查,一种回顾,一种总结,是对业务的仔细研磨,仔细审视。人常说"慢功出细活",作为采购人员,我们所谓的慢就是细心,认真。记得在今年年初,我给宁夏的一位玉米客户,做到货质量反馈,由于自己的一时粗心,将扣款项目数据罗列错误,导致客户对扣款不满意,客户大发雷霆,自己感觉很委屈。最后自己将到到货的反馈系统数据核对最少3边,分析问题出在那里,发现是自己的问题,没有问题后,才发给客户,一来一去弄了好几天,本来想快,反倒,慢了许多,要是仔细一点,认真一点,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以后凡是部门主管交代的或者及其他书面的材料至少检查3边,自己觉得完全没有问题才能完成。

3、为自己照亮别人的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交给我们立足社会和职场的基本道德知识,作为采购部我们是一个整体,不管别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做,看似你好像比别人下班晚了,干的活多了,但是自己想想,自己学到的东西是不是比别人多了,同时帮助别人的同时,你会发现新的东西,你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能力得到锻炼,何乐而不为。例如:今天,刘振刚让我帮他开一个采购单,我就学到一点,原来以为,公司袋装原料包装扣重都是按照0.125kg,但是今天我开的采购单是0.12公斤扣重,同时,通过帮助别人,反思自己所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非常欠缺。

4、吃小亏占大便宜--吃亏并非坏事,主动的尽力的去帮助别人,为自己以后铺平道路。供应商来了我们热情一点,了解到信息可能就是真实的,在我们以后与客户沟通中,客户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热情,或许我们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效益。吃亏是什么,吃亏是一种阅历,吃亏是一种精神财富,知识财富,能力财富。虽然你吃亏了,但是你的能力有了,知识水平也提高了,别人干不了的你能干,别人不懂的你懂,机会来了,你不上谁上?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心得体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我的脑海不断思索: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德行高尚的好老师?

归纳起来这就是:充满爱心是当好好老师的前提,高尚师德是当好好老师的标志,转化后进是当好好老师的职责,鼓励创新是当好好老师的必备素质,重视教研是当好好老师的重要基础。戴安邦教授认为,一个教师把课本教得很好,把知识教给学生,这还不算有真本领;只有把思想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懂得怎么去查文献,怎么去处理问题,懂得这个思路应该是怎样的,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这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逐渐明白教育学生的三心规则,即爱心、信心、耐心。爱心就是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爱护她们,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信心就是教师要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耐心就是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厌其烦地耐心教育。

学习了这本书中的好些案例事迹,对照自己的教学实际,差距是那么的显而易见。虽然自己现在在教学中从不讽刺、挖苦与歧视学生,在课堂上也总是面带笑容,在心里也是热爱着每一个学生,希望他们个个能有一技之长,但当考试下来,学生成绩不够理想时,心里就会生气,会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于学生的底子不好,学生笨等。可见,自己在爱心、信心与耐心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特别是对成绩落后的学生缺乏足够的信心。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理解了这三心的含义,在教学中,再也不能光是批评,一味地严格要求;而要多看到学生的优点与进步,多给学生一点鼓励与帮助,多给一点宽容与商量,少给一点指责;多给学困生一点爱心、耐心,自己要克制不急躁,相信自己的教育,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耐心教育,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今后自己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勇于创新的精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在对待的学习困难和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要实行优先辅导、优先提问、优先批改作业的三优方略。努力使我教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进步,争取人人成为优秀生。

总之,师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到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今后我在教学中要努力实践爱与责任这一崇高的师德之魂,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