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共青团员心得体会 > 导航 > 共青团员: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共青团员心得体会

共青团员: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很多人都经历过写心得体会这样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你不妨看看共青团员: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共青团员: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江泽民同志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根据2003年11月党中央关于编辑出版《江泽民文选》的重要决定,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于今年8月10日起在全国发行。中央在8月13日做出了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并于15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日,我宁蒗营销部根据云烟党[2016]58号中共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党组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的通知,以及云烟团[2016]02号共青团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关于开展学习《江泽民文选》的通知,组织各部门广大职工积极响应号召,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营销部要求领导干部要起带头表率作用,同时作出周密部署,强化落实措施,坚持学习、宣传、研究相结合,确保这次的学习活动深入扎实开展起来,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作为宁蒗营销部综合股的一名员工,作为一名共青团团员,在学习《江泽民文选》的过程中,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特撰写此文,希望能为我烟草系统在开展学习《江泽民文选》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参考和促进作用。
《江泽民文选》是一部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重要文献,对于它的学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不能采取形而上学的方式,也不能为了凑热闹或完成任务地去学,忽略实际的效果和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要通读,然后再精读。在通读的过程中,要全面地掌握江泽民同志重要思想的整个框架体系,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精读时则要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
二、应当有规范地阅读和学习,例如可以每天给自己订立必读的篇目以及坚持撰写相对应的心得体会。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提高互动性地学习,加强同事之间的讨论。
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落到实处、细微处,要通过学习,深刻对照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即知即改,不断完善,切不可喊在嘴上,做在面上!
四、在学习贯彻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不能够死背教条或者断章取义地进行记忆和理解。要把《江泽民文选》作为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地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同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真正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五、在学习的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云南烟草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省烟草公司系统工作的重点,是要高度重视烟叶基层建设和继续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烟叶的生产、收购、经营工作,继续加强和巩固烟叶的基础地位,提高烟叶的质量,提升烟叶工作的整体水平,保持烟叶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要紧紧围绕“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开展卷烟销售网建工作,牢固打好市场基础,提升网建工作水平,抓好低档卷烟和农村市场培育工作,不断提高卷烟市场的控制能力和服务水平。最后,要建立专卖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烟草专卖基层建设,积极探索有效的专卖管理方式,使专卖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要按照国家局关于加强行业内部管理监督工作的总体部署,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继续开展好以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检查和同级审计为主要内容的“两项检查”工作。
六、学习运用《江泽民文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要通过学习,深入开展讨论“两个至上”的行业价值观,紧密联系云南烟草自身的特点,始终坚持烟农利益至上,切实维护烟农利益,充分发挥云南省烟草系统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七,深化烟草体制的改革是烟草行业今年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学习《江泽民文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继续全面认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尽快完成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工作。即将学习《江泽民文选》同贯彻落实好57号文件精神结合起来。
八、对于县区烟草专卖管理,通过对《江泽民文选》的学习,要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办法,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经营和管理。同时,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大力推进管理创新,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竞争能力,重点是要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突出预算管理,保证资金的规范运作。
以上八点,先从如何正确地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心得谈起,再进一步根据对云烟党[2016]58号以及云烟团[2016]02号文件的学习,联系云南烟草的相关实际情况,把学习的内容引向深入,完成一个系统共青团员: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共青团员: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的学习过程。
总之,《江泽民文选》的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贯彻是我烟草系统当前和今后的理论学习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巩固和加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长远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共青团员: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江泽民文选》8月10日起在全国各地发行,各地干部群众踊跃购书,认真阅读。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我们更要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无论是党员领导干部还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文选》的学习,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中共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江泽民同志深邃的理论贡献和执政理念,对于党内外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来,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踊跃购买、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采取极端的方式或形而上学的方式,图一时兴起或热闹,而忽略实际效果。特别对于《江泽民文选》这样一部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重要文献的学习,(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一定要念好细、实、活“三字经”。
一要深入细致。要坚持通读和精度相结合。首先要通读,以全面掌握江泽民同志重要思想的整个框架体系,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其次要精读,以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不能浅尝辄止。在学习方式上,一要量化学习标准,要给自己规定每天必读的篇目和时间以及撰写心得体会的数量;二要深化学习形式,采取自学、集中学习、专题辅导、电教直观式等灵活多样形式的学习;三要强化学习的覆盖面,不但党员干部要学,人民群众也要学,要通过全民学习,不断提到全民族的政治理论素养。
二要落到实处。我们少数领导的政治敏感性特强,只要上面有什么动向,便会连夜掀起学习贯彻的高潮,而我们的一些信息工作者更会连篇累牍地进行宣传报道。学习的高潮真能来得如此快吗?肯定不是的,这里的浮夸和弄虚作假想必是存在的,这样做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学习一定要结合实际,立足于指导实践。切不可喊在嘴上、做在面上,更不可以编造所谓的假信息、假新闻来代替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贯彻,要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同时,要通过学习,深刻对照查找个人存在的不足,并即知即改,不断完善。
三要活学活用。《江泽民文选》是理论的精华,更是思想的集萃;它不是教条,更不是框框。所以我们在学习贯彻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努力改造世界观,在用字上下功夫,切不可死背教条或者断章取义地进行记忆和理解,更不能将《文选》放在书柜中作摆设或装点门面。要把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中心内容,引导广大干部进一步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使之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标题: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如何理解江泽民同志把小康社会概括为六个"更加"原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教授说,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到2000年,我国顺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一个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当全国人民即将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时,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展望下个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十五大提出的三个目标,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关于小康的内涵,确定了两个方面:一是小康的社会属性方面,即"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一是小康的实现水平方面,即"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从这个标准来衡量,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上世纪末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状态.
低水平,就是指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一是指人均水平还不高,二是指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小康.按照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的指标划分,我国在上世纪末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时人均只是800美元,去年人均900美元,今年可望达到或接近人均1000美元.但还只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而且人均数不等于每个人都达到这个水平.大体上只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口进入小康,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不全面,是讲我们以往总体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而且经济方面也主要是指解决了衣食无虞的问题,侧重在解决生存需要,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达到丰衣足食,温饱有余.需要指出,即使在生存需要方面,也还有许多问题来不及解决,例如住和行的问题当时还远没有得到解决.至于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所以十六大报告讲小康时使用的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发展不平衡,是讲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总体上说,从地区看,东部地区进入小康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则比重小;从城乡看,城市进入小康的比重大,农村进入小康的比重小.从收入差距看,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很不平衡,并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应当说是中国人民奔小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也是从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针对上面这些问题,按照作为从温饱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承上启下阶段的小康的要求,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此江泽民同志把这样的小康社会概括为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六个"更加",就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同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相比,水平更高,内容更广,惠及全体人民.
2.如何理解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各种有利条件
原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教授说,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意味着在物质文明方面要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具体说是用大体二十年的时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新的"翻两番"意味着我国GDp将达到36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从目前占世界第六位提高到第三位,仅次于美日两国.届时我国人口大约可以控制在15亿以内,人均收入可以提高3倍,达到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意味着更全面的小康,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它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就是说不仅物质生活富足殷实,而且人民的民主权利,精神生活和生存环境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是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就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特色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能够充分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创举.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3.如何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
权威人士指出,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面上看仅一字之差,去"有"为无,内涵中却大有文章,蕴藏深意.
被外界称为"专门研究伟人思想"的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认为,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指出了一个发展方向.十六大将其简明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这是中国式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个特点将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新内容.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主任李忠杰表示,十六大报告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很少人注意到这一细微变化,但这种变化非常必要:邓小平一九八二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现在已二十年整,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共对这一理论理解更加深刻,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更加清楚.
一字之差,反映在发展变化上,中国的进步是一日千里:二00一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九万五千九百三十三亿元人民币,比一九八九年增长近两培,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三,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一字之差,体现于经验积累上,十六大报告已将其总结为十个"坚持".江泽民称,这是中共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要求中共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有无之间,表明中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发展阶段步入成熟阶段:中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有无之间,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自成体系,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比,前者份量更足,寓意更集中,更完整.
中共在新世纪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理直气壮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足以显示,这个八十一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日趋成熟并更加自信.
去"有"为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共十六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
4.如何理解十六大的主题与根本走向
郑必坚在2002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十六大成为我们党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前期根本走向的一次大会.这一点,首先一个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就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开宗明义指出的这次"大会的主题".
江泽民同志这样说: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主题是贯穿报告全篇的一条红线.正是这个主题,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明确规定了我们党在新世纪要坚持举什么旗.
这个主题,以"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的要求,明确规定了我们党在新世纪要坚持走什么路.
这个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明确规定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前期的中心任务.
这个主题,还以"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要求,明确规定了我们党要以什么样的战斗姿态和精神面貌,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因此,应当说,十六大的这个主题,实质上是内在地包含了关于新世纪我们党的指导理论,奋斗目标和党所应取的精神状态的全部基本要求.
或者更展开一点和更深一层来理解,那就还可以说,十六大的主题的特点和意义还在于,它是以最简练的语言,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伟大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也就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而来),界定了党在新世纪所处的历史方位(也就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何处),把握了新的国内国际条件下党所面临的历史机遇(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前期的历史机遇中怎样作为,即向何处去),从而科学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前期的根本走向.
5.如何理解13年来党的伟大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与根本走向
郑必坚在2002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十六大报告全部立论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新时期23年特别是近13年来我们党伟大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所作的最新总结和科学概括.这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根本走向的实践依据和理论先导.
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大家都亲历了这13年.这是何等艰难复杂,何等波澜壮阔的13年啊!在这13年中,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可以说是外有压力,内有困难,风险不断,考验不断.先是国内政治风波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又有海湾战争,1991年华东大水,"台独"势力加紧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严重洪涝灾害,科索沃战争,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中美撞机事件以至"9·11"事件,阿富汗战争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其间,还有1997年邓小平同志逝世.
受命于国内外风云变幻特殊时刻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极其复杂的政治形势,面对13年来一系列重大历史关头和事变,从容应对,强有力地团结和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成功地经受住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引领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经受考验靠什么破浪前进怎么进归根到底,靠的就是始终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同时又始终坚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和这条路线.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结束语中强调指出的,"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这里有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基本问题.一个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另一个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正是由于紧紧把握住这两个基本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这13年中,经过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对外关系和党的建设诸方面,适时地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政策和理论观念,作出了一系列统率全局的重大部署,实现了一系列实践上和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比如,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比如,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比如,确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及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确立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的执政党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等等.其结果,正如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的,我们党和国家在这样的基础上,将进入新的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党的作风建设的新阶段.
也正是在这样的进程中,我们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解,直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直到十六大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联系这13年来的历史进程,我们大家都会深切地体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这13年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中,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必然结果.如果再联系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我们还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精辟地指出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而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集中地概括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来说,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丰富和发展.它既同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性的主题,而又开拓了新的境界.它既是我们党这13年全部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中的根本之点,又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历史长过程.就我们已经经历的这一大段历史来看,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开始了探索的过程,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出新的理论和新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再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又有了进一步丰富发展并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功.
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由此而来的.
6.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与根本走向
郑必坚在2002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六大的灵魂,是我们党面对新世纪,实现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的鲜明体现,也是党对自身在新世纪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反映.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是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的一大关键,因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根本走向的一大关键.
我们党的全部历史经验证明,认清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既至关重要,又并非容易.试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80多年间,我们党的一切重大胜利和发展,其前提都离不开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方位;而一切重大迷误和失败,其症结也都同在历史方位问题上的偏差和错误密切相关.
事情就是这样:当毛泽东同志科学地分析和清醒地把握了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而又处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这个历史方位的时候,我们党的具有伟大独创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路线和道路就产生和发展起来了.而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对我们党自身所处历史方位的认识和把握发生偏差和迷误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失误就随之发生了,"大跃进","共产风"和"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失误就接踵而至了.
错误和挫折的教训,使我们党十分痛切地懂得了科学地认识和把握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问题之重要.回想一下,甚至可以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造,就是从廓清迷误,认清历史方位起步的.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就多次向全党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相应地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改革开放","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三步走","两个大局","小康社会","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经济特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等等重大新概念,都是由此而来的.再请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一条,还是犹疑于"同旧社会差不多"或者"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那样两个极端的迷误,哪还谈得上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谈得上什么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如果说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主要回答和解决的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联系于这一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直接意义上,首先回答和解决的是现阶段我们党的历史方位,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就是联系于这一党自身发展的历史方位的.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能够更明白地理解江泽民同志所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句话的分量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面临的世界情况.
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实现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面临的中国情况.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世界情况和中国情况大背景之下的我们党的情况.这就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到今天已经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二是"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这两大变化,集中地反映了我们党80多年历史发展所取得的全部胜利,成就和进步;另一方面,又集中地反映了我们党今天所面临的全部挑战和考验.这种考验,说到底,就是我们党能不能在新世纪,在前面所说的世界情况,中国情况和党的情况的历史方位上,真正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以利于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实现党在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
正是在这样科学分析我们党今天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这就是:"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揭示了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使我们党的理论,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始终坚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党要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就必须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又是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的武器,同时还是检验党的理论,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的建设是否保持活力而避免僵化的标准.因此,只有清醒把握历史方位,紧紧抓住与时俱进这个关键,才能深刻理解"三个代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坚决维护"三个代表".再进一步说,与时俱进,既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与时俱进的政党,才能永葆青春;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才能万古长青;反映与时俱进的事业,才能欣欣向荣.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和精髓.先进性问题,从来就是党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从来就是党能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一个政党为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可以拥有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条件,但归根到底靠的是本身理论和实践的先进性.一旦失去了先进性,那么不论叫什么名称,也不论拥有何等强大的手段,终归站不住,终归要失败.还需要深切认识,先进性从来就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什么抽象的,一成不变的.党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方位上始终保持先进性,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新世纪,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面前,党的先进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无疑应当包含新的时代要求.如果不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先进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相联系,不同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联系,不同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相联系,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党的执政地位也就无从巩固.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都一定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包含的一个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警示和告诫就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而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权谋私,与民争利,最容易失去民心的是腐败堕落,以至产生所谓"既得利益集团".不从根本上解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问题,不是一以贯之地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会危及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影响我们国家政权的性质,就会影响人心向背,就有自我毁灭,人亡政息的危险.
总之,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三句话"的提出,进一步表明,我们党是何等自觉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时代任务,并由此而以"三个代表"思想和实践来保证党能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列,永葆生机和活力.它从党在新世纪的历史方位出发,集中表达了新的历史条件对党的新要求;与此同时,又坚定不移地把我们党创立以来始终坚持的立党为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宗旨,集中贯穿.这样,就把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需要自觉变化的方面,同坚持党的根本立场,根本宗旨的不变的方面,辩证地结合在一起.应当说,这也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在进入新世纪世界大转折和中国大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所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新觉醒.
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样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确定了自己的眼界和立足点.
7.如何理解21世纪头20年的历史机遇与根本走向
郑必坚在2002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上接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中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势头,下启21世纪头20年的发展大局.可以说这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前期向何处去的一个集中表达.
这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样分析和看待21世纪前期的战略全局和战略机遇.
我们党正是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有利和不利诸方面条件的基础上,清醒把握战略全局和战略机遇,提出新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和根本任务的.
国内建设成就巨大,国际与周边环境总体有利,这是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主要事实根据.经过新时期23年特别是近13年的顽强奋斗,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向温饱,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全面短缺向结构性过剩的历史性变化;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突破;对外经济关系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新世纪头20年我国面临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总体上也相对有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与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上述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有利条件的综合,加上党心所向,人心所向,就决定了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当然,我们党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困难,挑战和国际环境之不利的方面.而这一切不利的制约因素,在我们党看来,又正是我们之所以在我国社会已经总体上进入小康的情况下,谨慎地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继续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原因所在.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重大矛盾,包括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产业结构问题,下岗,失业形势严峻和贫困人口,困难群众问题,诸多方面利益的兼顾和协调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和文化体制还存在种种不完善的问题,人口问题,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三大文明需要更加协调的问题,还有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不足问题,等等.只要想一想解决这些问题之艰巨,之重要,就可以明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经济,政治,文化一系列任务的确定,是何等切实,何等必要和何等迫切了.
至于国际环境的不利方面,十六大报告同样作了冷静全面的分析.这里只想着重说一点,就是在利弊相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面前,不进则退,不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反而会更加落后.我们党的方针是,积极参与,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就叫做: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的来说,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是完成国家的工业化和实现国家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长过程,总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长过程中,我们已经历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还要继续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其中一个专门划分出来的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使我国由目前已初步实现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发展成为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这里还需要特别提起注意的是,十六大报告在清醒把握战略全局和战略机遇的同时,还强调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上,我们党必须以高度自觉,实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这样一条关系全局的战略方针.围绕这条战略方针,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围绕这条战略方针,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围绕这条战略方针,要善于处理和协调新世纪新阶段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包括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
围绕这条战略方针,最根本的是一定要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极关重大.什么意义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十五大这样估计:经过21世纪头20年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达成,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十六大报告这样估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我体会,这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而这就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头20年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旋律.它将越来越鲜明地和强有力地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是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头20年向何处去,其发展前景就是如此.
8.如何理解把对全党精神状态的明确要求列入十六大主题
郑必坚在2002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根本走向,关键在党,在于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改革和创新精神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而十六大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列入主题,实质上也就是把对全党精神状态的明确要求列入主题.
精神状态问题,对于我们这个有着80多年历史,6600多万党员,执政50多年,目前正领导着空前伟大而深刻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老党,大党来说,至关重要.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历史征程上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一靠路线正确,二靠作风正派,三靠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状态.这条伟大的成功的历史经验,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还在十五届一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就强调指出,十五大提出的"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讲的就是精神状态问题.此后,江泽民同志又多次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继续前进,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也要不断继续下去,永远不能停滞.任何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都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十六大报告还把这种精神状态提到"治党治国之道"的高度,强调"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当今的世界很不安宁,这使人们深感我国安定团结的局面之弥足珍贵.十六大报告的结束语突出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强调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这真正是语重心长,意义深远.
说到这里,我们还需要特别体会,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首先就是指我们这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这个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党,必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我们永远燃烧的激情和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待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伟大民族和人民.
9.如何理解十六大报告中总结的13年十条基本经验
龚育之在2002年11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说,13年的基本经验,又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经验的继承,深化,丰富和发展,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基本经验的继承,深化,丰富和发展.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基本经验做了总结.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的时候,江泽民同志对改革开放20年的基本经验做了总结.江泽民同志还在各种场合对党的基本经验做过多次总结.这些经验总结,都是相互衔接而又不断发展的.
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第一条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这是带总的一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13年来最重要的经验,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不动摇,并且在实践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得到不断的推进.
还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新就任党的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就明确宣布:"我们党已经制定和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和一系列基本政策.概括地说,就是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最近再次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次中央领导作了一些人事调整,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这就开宗明义地表明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基本态度.
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全退的愿望得到中央全会的同意.全会同时指出: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必须使它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发挥重大指导作用.
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全党在理论旗帜上的自觉性更加提高.十四大报告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基本总结中,全面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历史由来和发展过程,历史地位和理论体系,从9个方面完整地展开了它的主要内容,确立了这个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接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下编辑出版,前两卷也跟着修订出版.邓小平同志的主要著作在他生前由他主持编定出版,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写到自己的旗帜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我们党又郑重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
1997年初,邓小平同志逝世.领导我们开创新时期开辟新道路的领袖人物不在了,中国将向何处去党内外,国内外都很关注.党中央在讣告和悼词中庄严宣告:"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更高地举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念,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愿望."悼词结尾讲了10个"我们一定要",这也是对党在新时期的基本经验的一次简要的总结.十五大报告,更是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大会的主题,强调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开拓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从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军事,统战,民族,宗教,外交,党的建设等许多方面不断推进政策和理论的创新.
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第二,三,四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是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行动纲领.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实现的路线转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仍然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这些名言,激励和指引我们党把我国的经济发展驶进了快车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地把握住这个硬道理,并且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新思路要不断开拓.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突出了三条新思路:一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外需内需都推动着经济发展,中国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势必以扩大内需为主,在外需受到世界经济低迷影响的时候尤其是这样.二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我们自己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世界发展经验的总结.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既是吸取当代世界经验的成果,又是对中国发展的得失进行深刻的战略反思的成果.只有克服盲目和近视的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才能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而经济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实现的路线转变,最根本的又一条,就是从僵化半僵化转变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转变到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实现现代化的强国之路.改革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教育科技文化改革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经济改革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外开放,以建立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四项基本原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的立国之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而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又赋予这些基本政治制度以新的时代内容,要求它们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这就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其他各项公民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权利.
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第五条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六条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两条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最初10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针对这个情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13年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采取了许多实际步骤,取得了许多重要经验.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总的说是在稳定中前进的,这是总结和吸取了反右派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反右倾运动,"四清"运动,直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教训的结果.同那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连续不断的动荡和破坏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仍然未能防止和避免1989年那样的政治风波.有鉴于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注意稳定,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从而保持了13年持久的稳定.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人民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是因为我们党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因为我们党反复强调,对任何可能引起不稳定的因素都要把它们化解在基层,制止在萌芽状态;最根本的是我们党中央是团结一致的,全党是团结统一的,遇到了什么问题,大家按照中央的要求,统一步伐,齐心协力地加以解决.我们所珍视和追求的稳定,不是消极的稳定,静止的稳定,而是推进着改革和发展的稳定,是由改革和发展支持着的稳定,从而是能够保持21世纪改革和发展顺利前进的稳定.
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其他各条是:第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第八,"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第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四条,是党的基本路线在各个方面的展开,这里就不多加论述了.
10.如何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新的发展阶段的三个特征
龚育之在2002年11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新时期的历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呢新阶段的特征应该怎样来概括呢
新阶段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是朝着发挥市场作用的方向不断前进的,在这个方向下已经取得的成绩也是大家公认的.但是在理论上,囿于过去的观念,许多同志总不容易冲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思想牢笼.虽然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没有根本矛盾,但那时对计划经济的性质和地位,市场调节是否就等于市场经济,还没有清楚的认识,中央的正式决定对这个问题也还没有做出明确的论断,在国内外风波的冲击下,理论界还发生过又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当然更主要是总结改革以来的实践经验,适应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和1991年多次讲到这个问题,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更是鲜明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把问题提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为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1992年4月30日江泽民同志在一个重要的决策场合表示:十四大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要前进一步,这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6月9日,江泽民同志到中央党校作报告说:"最近经过学习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在对计划与市场和建立新经济体制问题的认识上,又有了一些新提法.大体上有这么几种.一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同志说他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说这虽然是他个人的看法,但也和中央一些同志交换过意见,大家基本上是赞成的.6月12日,江泽民同志向邓小平同志汇报.邓小平同志赞成这个提法,并说:实际上我们是在这样做,深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搞市场经济,没有竞争,没有比较,连科学技术都发展不起来.产品总是落后,也影响到消费,影响到对外贸易和出口.他还说:在党校的讲话可以先发内部文件,反映好的话,就可以讲.这样十四大也就有一个主题了.结果,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党委都同意这个提法.十四大报告专门论述了这个提法,十四大正式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十六大报告对此做了总结和评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从十四大到十五大,到20世纪末第九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我国已经建设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新的历史性突破和转变,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形象.
新阶段的第二个特征,就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极大地鼓舞和调动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的经济发展走上了朝气蓬勃的快车道.什么叫快车道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保持稳定的较快增长,但是治理整顿那3年,年增长率降低了,最低的1990年降到3.8.1991年开始回升.从1992年到2000年这9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0.3.其间虽然有过一时的过热,但很快就被控制住了.在这样长的时间里,在经济总量和年增长率达到这样高的水平上,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新阶段的第三个特征,就是确立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这个过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始,到十四大和十五大则进一步把这面理论旗帜更加自觉地高举了起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也就是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高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旗帜,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称之为邓小平理论,是从这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来说的,称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从这个理论的主题来说的.
在新阶段,国际形势仍然是复杂的.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相继发生;美机轰炸我驻南使馆,中美关系处在多事之秋;国内自然灾害严重;台独分裂活动频繁.党中央继续按照沉着应对的方针,妥善处理,保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捍卫了我国的主权和尊严,坚持了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外交方针,继续取得了新的胜利.
现在,我们党宣布:到20世纪末,我们党规划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80年起20年内翻两番的目标已经实现,近13亿人口的中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将近两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的良好开局.在开局之初,就发生中美撞机事件,发生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阿富汗战争,中东危机加剧,新的伊拉克战争阴云骤起.党中央冷静观察,清醒估量国际形势,在以自尊,自信,自强的姿态处理好国际事务的同时,埋头苦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在国际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仍然达到7.3,2002年前三个季度达到7.9.如果保持这样的或者略低的速度,那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中再翻两番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总起来说,这13年,包括第一阶段的收局,第二阶段的全程,第三阶段的开局,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考验不断的形势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巨大胜利.应该说,这13年是成就辉煌的13年,是政治稳定的13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13年,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各方面改革配套发展的13年,是走近,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13年.十六大报告总结说:"人们公认,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
11.如何理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辅相成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谈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时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对此,一些专家认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一定会把整个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高峰.
社会主义文明认识新境界
常绍舜(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十六大报告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这是哲学理论上的一次重大创新,它不仅开辟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文明认识的新境界,而且为我国整个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
李忠杰(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科研部主任)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理论上的进步.政治清明不清明,对社会影响很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建设也要体现相当的水准.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政治作为文明的一个主体,说明我们党对政治认识的深化: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推进政治发展.
三个文明相辅相成
王一程(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的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上层建筑.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立在一定历史阶段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其中,政治文明体现该历史阶段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
卫灵(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化建设是经济,文化和政治全面发展的进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倡导政治文明建设,是新世纪的新理念,是对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体现.如果说物质文明建设表现了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不懈追求,精神文明建设表现人们对主观精神世界的追求的话,政治文明则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的社会关系,理想的社会制度的追求.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刘春(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副主任)我们远未达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只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框架和体系,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和建设.历史所遗留下来的,现时产生的,国际局势的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有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问题和难题,需要我们着力解决.
宋振国(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江泽民同志的报告,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正确途径:一是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三是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江泽民同志的报告中有关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的论述,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纲领.
12.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和程序,坚持把这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中,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党代表工人阶级实施政治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政治保证.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当家作主,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这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的基础.人民利益的广泛性,要求有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各种民主形式,领导,组织,支持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管理好国家,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政治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根本利益.
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推进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三大建设和改革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形式,也是创造人类文明的基本实践形式.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各项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关键是实现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政策和法律的关系,把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与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统一起来,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是我们党对国家事务实行领导的重要特点.只有坚持三者在实践中的统一,才能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从事实上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和自由.
13.如何理解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十项基本标准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方面.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
全面小康的根本标志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2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千年概念崭新含义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八是大学入学率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05年可以达到15,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预计到2020年就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95.
这里,对于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所以只能作为一个基本标准.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这个命题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的一系列论述,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借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小康"概念,又赋予崭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一个与现代化紧密联系,内容丰富,衡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这既便于人民群众形象生动地接受和理解,又有利于发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团结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
14.如何理解非公经济从业人员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
首先,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是符合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要求的,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其次,从政治上看,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大多数接受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再次,从他们财富形成的情况看,大多数人都是合法经营取得的,许多人都直接参与管理和劳动,有相当一部分财富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还有,在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中,有的是下岗工人,有的原来是党员或者干部,构成的成分也是多样化的.所以,不能把这个阶层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对立面.
15.如何理解衡量政治态度坚持"三看"标准
正确分析我国社会阶层的现状及各个阶层的政治态度,必须掌握衡量社会成员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报告明确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16.如何理解"人民利益"
人民群众利益包含着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按满足需要的对象划分,有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物质利益,经济利益是人民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的满足,精神利益是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政治利益是人民对自己当家作主的政治生活需要的满足.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以物质利益为基本内容,又包含着精神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总体利益.按利益主体划分,人民群众利益包括广大公民的个体利益,企业,社会团体,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民族等群体的利益.这些个体的特殊利益是有差异的,但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些个体共同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一般情况下,先富起来的社会成员,只要合法经营,往往是党的富民政策的实践者.但是,由于社会成员财富的形成方式以及对财富的支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是多种多样的,绝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财产的多少作为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一个人财富多少,既不是先进的标志,也不是落后的标志.他们在政治上的现实表现,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十六大提出的"三看".只有这样,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7.如何理解心中没有群众不是共产党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执政党坚持执政为民,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实现和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始终是最紧要和最具决定性的.这是执政条件下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关节点,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就是要解决好执政为民的问题,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实现和发展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心中没有大多数群众,就不是共产党人.首先必须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是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我们讲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首先是要把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在政策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逐步实现广大群众共同富裕,决不是对多数群众的利益漠不关心.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让所有的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和实惠.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好先富和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18.如何理解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至关重要
在我国社会深刻变动,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重要.在我们党执政的条件下,特别是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已经消灭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在继续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同时,正确反映和充分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新的阶段的全新的课题.党要把社会各个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和力量协调好,团结好.社会阶层深刻变化
建设者来自多个阶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革,社会分工的变动,引起了社会阶层的深刻变化.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包括知识分子,高新技术产业工人,传统产业工人,服务业工人,农民工以及失业下岗工人在内,总人数约2.7亿.虽然工人阶级队伍的成员构成和就业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我国从业农民有3.1亿,占全国从业人员44.2,他们和工人阶级团结在一起,也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关系最受关注的变化,是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明确他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对新时期我国社会阶层的科学分析.这样就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基本制度,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统一了起来.十六大报告明确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政治判断,同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吻合的.这不仅对于凝聚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也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党在政治上进一步成熟的重要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执政为民,必须适应我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广泛团结社会各阶层的人民,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国内外,海内外各类投资者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和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受到保护.这个重大政策,是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是符合实现党在新时期历史任务的要求的,也是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所必须的.
坚持执政为民,必须坚持党的路线方针与人民的利益的一致性.执政以后,党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主要是通过路线方针来实现的.实现党的路线方针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归根到底是要适应我国社会阶层关系的变化,在始终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同时,协调和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三个一致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我们党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党的一切工作以实现人民利益为目的的根本出发点.各级党的组织和政府,必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实施的各个环节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广大党员和干部,必须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19.如何理解发展的检验标准是人民得到实惠
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必须依靠人民.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的成果与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程度也是成正比的.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除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没有任何私利.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和力量的源泉,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完成得好与不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得好与不好,归根到底要看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得好与不好.
要坚持以群众利益作为决策的依据,以群众情绪作为决策的第一信号,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利益,保证发展的成果归最广大人民群众享有.要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凝聚和依靠人民的力量发展我们的事业.
20.如何理解社会全面发展
讲发展,首先就是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长期的根本的任务.我们必须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新的思路不断促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在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之上.
讲发展,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必须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着眼于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断发展具有中国风格,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强的文化生活需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们讲的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顺应世界潮流与我国自身发展要求相结合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开拓能够极大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二)


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二)
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们巩固和加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认真组织好这次学习活动,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
江泽民同志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根据2003年11月党中央关于编辑出版《江泽民文选》的重大决定,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于今年8月10日起在全国发行。中央在8月13日作出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并于15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党中央决定出版《江泽民文选》,要求全党把学习《江泽民文选》摆在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员理论学习培训的重要地位,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在中央作出的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中,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说《江泽民文选》“为我们巩固和加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了最好的教材”。我们相信,《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必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那么,为什么说《江泽民文选》“为我们巩固和加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了最好的教材”呢?或者说,今天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在哪里呢?
一、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这一重要思想提出的(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现实针对性仍然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因为在世纪之交我们党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自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从毛泽东同志开始,到邓小平同志,面临着一系列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其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正是在研究和解决这两个根本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历史经验,选择并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主持中央工作以后,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仍然是这两个问题,但是环境和条件变化了,要解决的问题也更为复杂了。讲环境和条件变化了,最大的变化:一是,国内外政治风波发生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在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和发展,遇到了来自国际的和国内的、来自“左”面和右面的干扰,与此同时,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终结,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二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与此同时,在一系列多样化的格局下,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遇到许多新问题,甚至在工作中出现了不应该有的失误;三是,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有利于我们在开放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尽快地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与此同时,这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背景下的全球化,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把“双刃剑”,经济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西化”、“分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四是,党的建设包括制度建设从拨乱反正一开始就不断得到加强,与此同时,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能力同新形势不很适应的问题也日趋突出,尤其是党内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情况尚未根本改变,人民群众非常不满意。
为应对这种复杂情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改革开放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对外开放要提高到新水平。诸如此类的重大举措,使得改革、发展和稳定协调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进步。但是,新的问题又发生了。比如,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相联系,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了;社会成员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尤其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因素;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困难重重,能耗过大和生态恶化也日益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等等。
这一切,又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如何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正当我们党面临如此重大的挑战和考验的时候,党的干部队伍出现了整体性新老更替的局面,一大批“文化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如何培养既能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又能开拓前进的中青年领导干部,成为我们党的一项战略任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江泽民同志经过长期思考和调查研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一代又一代的年轻政治家自觉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来加强党性锤炼,使得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事业能够薪火相传而不变色。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治国理政和治党兴国思想要解决的问题,正是我们今天致力于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实践,有着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
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这一重要思想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和科学内涵,对于我们今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形成和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同时既努力纠正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失误”,又不断从新的实践出发提出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点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迎接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把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应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积极探索扶持、保护、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新办法,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把“三个面向”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到世界的大转折就是中国的大机遇,同时要提高承受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要分三步走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特别是要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把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关注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七


 《江泽民文选》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一个主要的方面,是在我党历史上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命题。这不仅系统总结了政治发展的实践经验,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江泽民同志指出,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现政治体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从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做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江泽民同志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出发,将政治文明看作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结合。实践表明,离开了党的领导,政治运行就会迷失方向;而缺少法治规范,政治活动就会走向“任性”和混乱;压制民主,则不仅会危害到党的领导,而且会使法治环境变得恶劣,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的成效令世人瞩目。在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础上,政治文明建设不仅有了物质条件上的支撑,而且有了实际发展和社会心理上的强烈需求,因而具有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实基础。
江泽民同志论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际上是将其看作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不仅包括民主与法治建设,而且涉及到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等诸多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各个方面改革的协调性,注意相互间的关系和影响,防止片面性,避免因改革的严重失衡而导致动荡和人心不稳。因此,无论推进哪一方面的改革,都需要坚持积极、稳妥、有序的原则,既不能搞“大跃进”,也不能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而应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注重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总结经验。事实上,自江泽民同志提出政治文明建设的概念以来,全国各地在这一重要理论的指导下,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例如,各级政府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卓有成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建立起立法、决定重大事项、法律监督和人事任免、人大代表履行职责、常委会议事等一系列制度;司法制度改革也得到了稳步推进,通过引入质证制度、取消收容遣送规定等,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以村民自治为代表的基层民主也得到健康发展,创造出“两推一选”、“村财镇管”等行之有效的新鲜经验,民主与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可以说,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指引和推动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各项建设事业的不断进步。(作者: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李江涛)

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范文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江泽民文选》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一笔新的宝贵财富,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重要思想、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途上的中国人民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这是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一部署下,全党兴起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次出版发行《江泽民文选》,就是党中央作出的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的又一个重大步骤。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江泽民文选》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集中展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对于我们进一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科学的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伟大实践的产物。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的十三年中,在国际国内十分复杂的形势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制定和实施了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改革;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打开外交工作的崭新局面;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进展。
《江泽民文选》收录了江泽民同志198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203篇讲话、文稿等重要著作,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奋斗历程的真实记录。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的历程。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从中可以看到,江泽民同志为坚持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作出的杰出贡献,特别是他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学习《江泽民文选》,根本目的是要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学习《江泽民文选》,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广大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和思想实际,把创新的理论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学习,要进一步加深对我们党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与时俱进的党,必然是富于理论创新的党;勇于创新的党,必然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党。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长青。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光芒,照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必将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辉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