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 导航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认识时间》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认识时间》。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好越充分,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很差。那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也许"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认识时间》"就是你要找的,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这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认识时间》》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钟表》中的《小芳的上午》一课。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提出的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我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巩固认读钟表,体会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会用“快几时

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数学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难点:用语言准确描述“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而且这节课又是建立在他们学生会准确认读整时与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掌握了认识时间最关键的是要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才能准确认识时间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那么如何轻松的突破学习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自主的获取知识是我备课的重点,于是我尝试了两种做法:

三、教学过程:

做法一:

1、教师先出示一幅主题图(上面是小华睡觉时闹钟响了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整)

师:谁愿意讲一讲这幅图的意思呢?

生:早上6时整小华的闹钟响了在叫她起床呢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是怎么认识6时整的呢?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整

2、师借机出示其他两幅图(一幅图上是小华熟睡的样子,钟表显示时间是快6时的,放在6时整的图的前面,另一幅图上是小华起床刷牙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刚过)

师:这两幅图上小华又在干什么呢?(指名回答)请你们细心观察这3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

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1:第一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没到12;

生2:第二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

生3:第三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在12过去一点……

3、观察比较:

师:这三个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位置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在集体交流)

生:时针都指向6,一个分针指12,一个还没有到12,一个是12过了一点点;

4、小结:

师:象这样的情况,(指图)分针没到12的,我们就说是快6时了,过12的则是6时刚过

5、巩固练习:观察书中主题图,结合图来认识巩固时间。

这节课上下来,整体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能够比较准确的说出几时刚过或快几时了,主要是因为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三个钟面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异同再去表述时间,在完全感知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便于他们理解与掌握。但是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的设问与追问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被动,并没有完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深思可能是因为我忽略了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去建构新知,情境创设缺少“生活味”的缘故。于是我又做了一些改动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做法二:

复习巩固6时整,

用课件出示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的海报场景。

师:星期天的晚上6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淘气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出示画面2:淘气在家,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6分。

师:同学们猜一猜,淘气看到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状态高昂。)

生1:妈妈快点吧,要开始了。

生2:妈妈快到6点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出示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钟面显示6时过4分。

师:淘气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3: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

生4:都怪您做事慢,已经6点多了……

(教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要遵守时间的教育。)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快到6时”和“刚过6时”。

就这样,在这样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这次尝试中,我没有让孩子直接观察钟面指针的变化,也没有数学问题的引导,只用一句“淘气会对妈妈说什么?”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没有告诉没有引导,学生一定会自学地去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知识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学习中生成。学生都处在了“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所以这节课整体感觉比第一次尝试更具特性和魅力。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活力。教学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通过这次的对比教学与尝试,我受益非浅,也为我以为的教学给了一些启示。

四、教学反思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习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所以说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

fwR816.cOM品读分享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案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钟表》中的《小芳的上午》一课。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提出的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而且这节课又是建立在他们学生会准确认读整时与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掌握了认识时间最关键的是要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才能准确认识时间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那么如何轻松的突破学习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自主的获取知识是我备课的重点,于是我尝试了两种做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认读钟表,体会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2、数学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难点:

用语言准确描述“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过程:

一、做法一

1、教师先出示一幅主题图(上面是小华睡觉时闹钟响了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整)

师:谁愿意讲一讲这幅图的意思呢?

生:早上6时整小华的闹钟响了在叫她起床呢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是怎么认识6时整的呢?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整

2、师借机出示其他两幅图(一幅图上是小华熟睡的样子,钟表显示时间是快6时的,放在6时整的图的前面,另一幅图上是小华起床刷牙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刚过)

师:这两幅图上小华又在干什么呢?(指名回答)请你们细心观察这3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

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1:第一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没到12; 生2:第二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

生3:第三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在12过去一点……

3、观察比较

师:这三个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位置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在集体交流)

生:时针都指向6,一个分针指12,一个还没有到12,一个是12过了一点点;

4、小结

师:象这样的情况,(指图)分针没到12的,我们就说是快6时了,过12的则是6时刚过

5、巩固练习:观察书中主题图,结合图来认识巩固时间。

这节课上下来,整体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能够比较准确的说出几时刚过或快几时了,主要是因为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三个钟面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异同再去表述时间,在完全感知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便于他们理解与掌握。但是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的设问与追问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被动,并没有完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深思可能是因为我忽略了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去建构新知,情境创设缺少“生活味”的缘故。于是我又做了一些改动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二、做法二

复习巩固6时整,

用课件出示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的海报场景。

师:星期天的晚上6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淘气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出示画面2:淘气在家,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6分。

师:同学们猜一猜,淘气看到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状态高昂。)

生1:妈妈快点吧,要开始了。

生2:妈妈快到6点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出示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钟面显示6时过4分。

师:淘气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3: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

生4:都怪您做事慢,已经6点多了……

(教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要遵守时间的教育。)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快到6时”和“刚过6时”。

就这样,在这样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这次尝试中,我没有让孩子直接观察钟面指针的变化,也没有数学问题的引导,只用一句“淘气会对妈妈说什么?”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没有告诉没有引导,学生一定会自学地去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知识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学习中生成。学生都处在了“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所以这节课整体感觉比第一次尝试更具特性和魅力。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活力。教学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通过这次的对比教学与尝试,我受益非浅,也为我以为的教学给了一些启示。教学反思: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习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所以说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案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面由体来”。

教学准备 :

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

一、 谈话导入课题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由我给大家上一节课。为了给大家上一节丰富有趣的课,我做了许多准备,同时也让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我来看一看大家准备得怎么样,把你们准备好的图形和白纸放在桌子上。看来大家很认真的对待这节课。那,有信心把这节课的知识学好吗,能做到认真倾听老师的话吗,能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吗,能做到积极举手发言吗。好,那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图形,板书课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a、师:大家看老师准备的这些图形(展示立体图形模型),你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找什么?板书立体图形。

学生观察,发现、回答讲台上的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师依次板书。

师:再来看看,这种陌生图形又叫做什么呢?

(这是一个新的图形,这种图形我们叫它——三棱柱)

师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

来看老师变个魔术,师展示长方体拆开6个面。看清楚了吗,我现在变得是什么图形,(长方体)再看一遍。这个长方体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由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6个面组成。

师: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

师:那请拿起桌面上的长方体,用你们的小手去找一找这6个面。

学生摸模型。

说一说,这个面摸起来有什么感觉。 滑滑的平平的。

2、做一做

提问怎么将平面图形展示在纸上

师:你们都已经把长方体的面找出来了,现在有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不拆开这个长方体,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呢?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说一说能怎么做。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印、方法),对于印可以教师演示。

当学生提出描,让生上台在黑板上演示。接着提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说不出,则老师自行演示印的方法。

自主将平面图形画在纸上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

生:想。 师:那好,动手之前有几个要求。

1、 数一数你从一个立体图形上得到了几个面

2、 想一想你画的面是通过哪些图形得到的。

能做到要求吗,现在,开始动手。有需要帮助可以让同桌帮忙。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3、汇报交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生1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2: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小结一下从各个立体图形上得到的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将物体的一个面表示在了纸上。我知道聪明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了,谁能准确,大声的告诉我。

注:回答时注意纠正学生错误,例如圆形,在数学上,准确的它叫圆。

提问:各个立体图形上有几个平面图形?

师:是不是在长方体的身上只找得到一个面?

生:不是,有6个面 依次提问各立体图形上有几个平面图形。

师:我们一起来摸一摸平面图形,看看是什么感觉。

请生上台依次摸各平面图形。

4、小结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几个新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它们都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板书面)而且都是平平的,板书平,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图形。板书。

看仔细了,它们都是什么样子啊?生:平平的。

谁能说说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吗?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老师有问题要让同学们帮忙解决。

如有学生连错,将正方形长方形混淆。师:有没有同学想对他说些什么。纠正错误。谁来帮她改改。

2、涂一涂 老师能用这些些简单的图形组成一些有趣的图案,信不信。

师在黑板上绘画,请学生上来涂色。

3、 说一说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我们今天学的这几个平面图形。哪位细心的小朋友能在我们周围找到今天学的平面图形。

四、课堂小结

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这些平面图形。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我们善于发现智慧的眼睛去寻找今天所学的几个平面图形。做到,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板书设计 :

认识图形

立体图形

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是《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拼、摆、画,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的教学思想,比如: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摸一摸”和“画一画”的操作活动中,动口、动眼、动手,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出“面”在“体”上,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提问“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学生对教学用具——积木的兴趣极大,

在后续的教学时间中很多学生管不住自己,经常会去摆弄积木,因而导致后续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对此,以后在教学中如果出现新鲜的教学工具,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事先进行摸索,避免在课堂中因为过于新奇而忽略了课堂教学。

2、在对知识点的教学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概括能力的估计不足。这直接导致在讲解平面图形的特点时,学生无法对,平面图形的特征从边、角等方面进行描述。对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避免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3、课堂的表扬方面还有所欠缺。对于学生的回答能给予反映,但是表扬的语言过于匮乏,对学生的表扬没有真真让学生从心里深深的感觉欣喜。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表扬机制。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案范文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钟表》中的《小芳的上午》一课。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提出的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而且这节课又是建立在他们学生会准确认读整时与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掌握了认识时间最关键的是要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才能准确认识时间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那么如何轻松的突破学习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自主的获取知识是我备课的重点,于是我尝试了两种做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认读钟表,体会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2、数学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难点:
用语言准确描述“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过程:
一、做法一
1、教师先出示一幅主题图(上面是小华睡觉时闹钟响了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整)
师:谁愿意讲一讲这幅图的意思呢?
生:早上6时整小华的闹钟响了在叫她起床呢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是怎么认识6时整的呢?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整
2、师借机出示其他两幅图(一幅图上是小华熟睡的样子,钟表显示时间是快6时的,放在6时整的图的前面,另一幅图上是小华起床刷牙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刚过)
师:这两幅图上小华又在干什么呢?(指名回答)请你们细心观察这3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
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1:第一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没到12;
 生2:第二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
生3:第三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在12过去一点……
3、观察比较
师:这三个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位置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在集体交流)
生:时针都指向6,一个分针指12,一个还没有到12,一个是12过了一点点;
4、小结
师:象这样的情况,(指图)分针没到12的,我们就说是快6时了,过12的则是6时刚过
5、巩固练习:观察书中主题图,结合图来认识巩固时间。
这节课上下来,整体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能够比较准确的说出几时刚过或快几时了,主要是因为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三个钟面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异同再去表述时间,在完全感知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便于他们理解与掌握。但是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的设问与追问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被动,并没有完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深思可能是因为我忽略了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去建构新知,情境创设缺少“生活味”的缘故。于是我又做了一些改动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二、做法二
复习巩固6时整,
用课件出示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的海报场景。
师:星期天的晚上6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淘气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出示画面2:淘气在家,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6分。
师:同学们猜一猜,淘气看到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状态高昂。)
生1:妈妈快点吧,要开始了。
生2:妈妈快到6点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出示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钟面显示6时过4分。
师:淘气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3: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
生4:都怪您做事慢,已经6点多了……
(教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要遵守时间的教育。)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快到6时”和“刚过6时”。
就这样,在这样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这次尝试中,我没有让孩子直接观察钟面指针的变化,也没有数学问题的引导,只用一句“淘气会对妈妈说什么?”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没有告诉没有引导,学生一定会自学地去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知识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学习中生成。学生都处在了“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所以这节课整体感觉比第一次尝试更具特性和魅力。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活力。教学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通过这次的对比教学与尝试,我受益非浅,也为我以为的教学给了一些启示。
教学反思: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习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所以说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海水》说课稿


教材分析:

根据教育学中,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分析:《海水》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一首富有海边鱼村生活气息的诗歌。通过朗读感悟大海的美丽和渔民生活的愉悦。培养学生宽广、无私的胸怀。本篇课文的学习分2个课时进行,这里单说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认识笔画“撇折”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讨论、探究,使学生意识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相互学习,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原则:

1.识字教学与阅读训练相结合,坚持自主学习的原则。

2.识字方法上的读与思相结合,坚持整体提高的原则。

3.学生能力上的读与说相结合,坚持合作探究的原则。

4.课程整合上的语文与科学,语文与艺术,语文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坚持学科整合的原则.

教法与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本篇课文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动画激趣法。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情境演读法。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范读,自由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力求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教学效果。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利,作为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我采用课件播放大海海浪的声音询问学生“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引发学生思考来导入课题

二、新授。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后,让孩子们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再由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点名读学生评议等方式学习朗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节课要认识6个生字,这对于刚刚入学才几个月的孩子来说,识字量是很大的。为了让孩子们学得轻松,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识字教学。第一,渗透多种识字方法识字,例如:“回”可以用部件组合法,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再如:“因”“么”“问”用加偏旁或利用形声字构成规律来识记。第二:游戏中识字,我设计了 “开火车”“摘苹果”“找朋友”这些趣味性很强的游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汉字。第三,探究汉字构成规律的识字方法,在认识了“什”生字后,回忆上节课所学生字“住、位”。总结带“ィ”的字都与人有关,再将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还认识哪些字也带“ィ”,为学生提供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并安排作业:继续认识带 “ィ”的字。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并适机指导写字。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首先指读课文用—画出作者向海水提出的问题,请学生朗读这几句问答并谈谈想法初步体会所要表达感情。老师示范读,读出疑问的语气。再抛出提问:那么海水都是怎么回答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学生在有所体会后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之后由教师小结。

五、积累运用 拓展延伸。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在这个环节我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交流“说说大海里还有什么?”“面对美丽、富饶的大海你想说什么?”旨在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抒发热爱大海的思想感情。这看似简单的话题,既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又把学生导向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去思考,去探索。让学生逐步养成勤学、好问、多思、善疑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海 水

蓝 抱 天

海水

咸 渔人 汗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可爱的校园》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可爱的校园。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这10个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10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

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电脑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在学生认识了1—10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10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教学1—10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10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1、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10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

在学生认识了1—10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理念。

(五)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新课讲授完以后,出示练习题。如:“想想做做”中找朋友、看数画圈、看图写数等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更好的理解和认识1——5各数。

2、最后设计了一些用1表示1个整体的题目,如:1盘香蕉、1串葡萄、1双袜子等,渗透单位“1”的概念。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参与面广,学得愉快,学习效果好。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小小图书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

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小小图书馆"的主题图。

请学生观察图和统计表,然后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学生可能提出:(1)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2)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3)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尝试解决问题。

先对"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进行讨论。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并列式: 33 - 7 =

让学生尝试计算,有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

方法一:借助小棒。

方法二: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先拨出33,减7时,个位不够减,向十位上借1,个位上的3加上10得13,13再减7得6,,合起来就是26。

方法三:13 -7 =6 ,20 +6 = 26 。

方法四:7 - 3 = 4 ,30 -4 =26。

方法五:3 3

- 7

2 6

竖式计算:(1)、数位要对齐,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准十位。

(2)、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不够减,向十位上借1,十位上的3借1后剩2,个位上的3加上10得13,13再减7得6,,合起来就是26。

3、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一、二两种方法,比较直观,需借助实物,所以三、四、五的计算方法较为可取。

(三)、实际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试一试"第(1)题。

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在书中独立试着完成。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只要对就应给予肯定。

2、"试一试"的第(2)题。

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在书中独立试着完成,并汇报。

3、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练一练"第1题。

利用计数器,通过圈小棒的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操作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讨论与交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

4、书59页的第2题。

48-9= 53-6= 70-7= 32-3=

独立竖式计算。

(四)、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结合算式,说说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小小图书馆

33 - 7=26 13-7=6 33 7-3=4

20+6=26 - 7 30-4=26

26

(1)、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不够减,向十位上借1,十位上的3借1后剩2,个位上的3加上10得13,13再减7得6,合起来就是26。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 《认识时间》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钟表》中的《小芳的上午》一课。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提出的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我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巩固认读钟表,体会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会用“快几时

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数学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难点:用语言准确描述“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而且这节课又是建立在他们学生会准确认读整时与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掌握了认识时间最关键的是要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才能准确认识时间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那么如何轻松的突破学习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自主的获取知识是我备课的重点,于是我尝试了两种做法:

三、教学过程:

做法一:

1、教师先出示一幅主题图(上面是小华睡觉时闹钟响了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整)

师:谁愿意讲一讲这幅图的意思呢?

生:早上6时整小华的闹钟响了在叫她起床呢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是怎么认识6时整的呢?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整

2、师借机出示其他两幅图(一幅图上是小华熟睡的样子,钟表显示时间是快6时的,放在6时整的图的前面,另一幅图上是小华起床刷牙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刚过)

师:这两幅图上小华又在干什么呢?(指名回答)请你们细心观察这3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

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1:第一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没到12;

生2:第二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

生3:第三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在12过去一点……

3、观察比较:

师:这三个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位置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在集体交流)

生:时针都指向6,一个分针指12,一个还没有到12,一个是12过了一点点;

4、小结:

师:象这样的情况,(指图)分针没到12的,我们就说是快6时了,过12的则是6时刚过

5、巩固练习:观察书中主题图,结合图来认识巩固时间。

这节课上下来,整体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能够比较准确的说出几时刚过或快几时了,主要是因为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三个钟面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异同再去表述时间,在完全感知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便于他们理解与掌握。但是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的设问与追问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被动,并没有完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深思可能是因为我忽略了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去建构新知,情境创设缺少“生活味”的缘故。于是我又做了一些改动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做法二:

复习巩固6时整,

用课件出示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的海报场景。

师:星期天的晚上6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淘气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出示画面2:淘气在家,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6分。

师:同学们猜一猜,淘气看到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状态高昂。)

生1:妈妈快点吧,要开始了。

生2:妈妈快到6点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出示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钟面显示6时过4分。

师:淘气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3: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

生4:都怪您做事慢,已经6点多了……

(教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要遵守时间的教育。)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快到6时”和“刚过6时”。

就这样,在这样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这次尝试中,我没有让孩子直接观察钟面指针的变化,也没有数学问题的引导,只用一句“淘气会对妈妈说什么?”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没有告诉没有引导,学生一定会自学地去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知识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学习中生成。学生都处在了“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所以这节课整体感觉比第一次尝试更具特性和魅力。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活力。教学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通过这次的对比教学与尝试,我受益非浅,也为我以为的教学给了一些启示。

四、教学反思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习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所以说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认识时间》”一文,希望“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认识时间》”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