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初中)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初中)。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及时去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初中),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蕴涵哲理。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诗中“山”和“海”的艺术形象及蕴涵意味。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 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 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山的画面
一、导语设计(1)
山对于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当我们登高眺望,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时,我们心中一定会有感慨万千。
而恰恰就是在这大山之中,有那么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无言的大山中,从孩提时他们就怀有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为他们生活中不断的追求。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去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导语设计(2)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二、资料助读
1、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种,“五四”以来产生的一 种新的诗体。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特点:高度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诗歌一般用于歌咏、朗诵。
2、作者简介:
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本文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那时候他刚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于是写下了自己当时对人生的感叹。
三、诵读感知:
1、生字词(注音并解释词语)
痴( )想 隐( )秘( )
凝( )成 诱( )惑
喧( )腾 瞬( )间
几( )乎
痴想: 入迷的想。
隐秘: 隐藏,不外露。
凝成: 凝结而成。
诱惑: 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 喧闹,沸腾。
瞬间:一眨眼之间,形容时间很短。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差点。
2、听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朗读要求:
1、读出感情。
2、注意语气、语调。
3、读准字音、不读错别字。
4、要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5、语音适中、能让人听清楚。
播放完后,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词意和句子停顿。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1、诗分两节,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时间不同了,长大前与长大后
——没找到海/找到了海
2、请你概括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了——小时候的理想、憧憬、追求。
第二节写了——长大后对人生的感悟。
3、请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1)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 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2)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 第二节写 我长大以后
(3)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 第二节写我的感悟与信念
(4)从方式看:第一节写我与妈妈的对话 第二节写我与读者的对话
(5)从写作角度上看: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是实写;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是虚写。
4、作者小时候有一个愿望:看到山那边的海,在当时,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没有,哭着回来了/依然是山
5、你心目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请描述出来。
惊涛骇浪、风平浪静、碧水红花、水天一色
6、作者说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呢?
信念凝成的海。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
1、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因为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你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培养自己为理想不懈努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就请大家把刚才找到的,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句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含义。
2、 诗中“山”、“海”的 象征(蕴含)意义。
山—重重艰难险阻 海—理想世界
3、你知道“海”和 “山”还有其他的象征意义吗?
山:
巍峨、高大、雄伟、沉稳――成熟、稳健
曲折陡峭、封闭堵塞――愚昧狭隘、贫穷落后
海:
海纳百川而不言――大度、宽容、谦虚、渊博
动荡莫测、狂暴不驯――残暴、凶恶
4、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请尝试找出来。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即能体现出文章中心的词或句子. 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
答:本文的文眼:“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5、你认为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五、研读赏析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划下来一起讨论。
范例1: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表面写山的颜色,实际写自己心情难过,形象生动。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幻想破灭
范例2: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飘来”是说童年的认识毕竟肤浅,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也并非确指理想;“种子”比喻信念。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说后来“我”不懈努力: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
范例3: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强调失望次数多。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一座座”说明遇到的困难非常多;“诱惑”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强调 “我”的努力,不灰心。
范例4: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指总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
一次次漫了我枯干的心灵 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的探 索一定早己打打动了成长的你,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把我们的人生经历与个人体验与同学们分享。
七、课堂小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我们知道,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就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八、拓展延伸
1、如何划分诗的节奏:
所谓诗,是指借助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1)古代诗歌的节奏划分可以从音节和意义的角度来划分如:“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个/黄鹂/鸣/翠柳”。
(2)自由诗的节奏,由句意和语法规律来确定,或停于主谓之间,或停于谓宾之间,或停在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灵活性较大。
如:父亲的/身影,像个/问号,多少年/一直把什么/寻找;紧弯的/腰身,弓成了/小桥,
驮着儿女/走向 明朝……
2、比较两首诗在写法与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相似处:都表达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表现了追求过程中的艰难与曲折,抒发了理想实现时的喜悦心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预感 王家新
此诗以第二人称的口吻,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显示了诗人与时间与生命抗争的冷静和沉着,同时包含了作者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一夜风吹 风哐哐地扑打门窗
风从远方而来,
转瞬把一座座城市裹进宇宙的大气流里
这时房子在漂流,你的灵魂开始漂流
你干脆熄了灯,
不再写诗 回到黑暗中 让诗来写你
让风把你随便带到一个什么地方
你听到无数声音,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世纪最后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
在自己的肋骨深处,
听到风在拔着树木的根 一下,又一下
你躲不开了
秋天终于找到了你
第二天,醒来
推门见满地簌簌的落叶
你已形同老人。
(1)风 象征了时间飞逝。
落叶随风凋零 喻示了青春衰老,生命流逝。“风”象征了什么?“落叶”喻示了什么?
(2)诗人用“夜晚”、“早晨”在全诗中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诗人用一个“夜晚”和一个“早晨”,预演了整个生命的历程。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0~12题。
山 民
韩 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为加点字注音。
疲倦: 遥远: 遗憾:
(2)对本诗主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山民”是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
B.“山民”有渴望冲破封闭、保守的强烈愿望。
C.“山民”的遗憾是见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儿子、儿子的儿子身上也不会实现。
D.“山民”对自己理想的实验只是进行了想像,却没有付诸行动。
(3)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民》属于寓言诗,它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总向往着“海”,见异思迁,总不会成功。
B.“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诗人选择这样的词语,旨在刻画一个有思想,有活力,却战胜不了命运的“山民”形象。
C.“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山民”对山的疲倦,意味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因而激发了新的思维,激起了对新生活的追求。
D.诗篇重在记叙,语言平实流畅,朴素无华;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答案:(1)pí juàn yáo yuǎn yí hàn(2)C (3)A
4、仿照例句扩写句子
例: 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_树在风中向我点头→ 我看到树挺立在风中向我点头.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 (困难)
海 (理想)
取群山和大海寄寓哲理

fwR816.cOm同步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这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 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 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 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点评
本教案简洁、明晰,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诗歌这种体裁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在朗读中整体感悟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在朗读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这一步步,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完成的。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老师只起引路、搭桥、鼓励作用。结合学生自身生活体验的反思的活动,也体现了新课程密切联系生活,启迪学生思维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学案


这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学案》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在山的那边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四、自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在山的那边


这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在山的那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总( )课时
主备人:王成甫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5、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重点】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学习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2、诗歌的特点


3、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 提示:关于诗歌朗读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2)作者通过对“山”“海”两个意象的描写,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写作意图呢?

(3)本文主旨是什么?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提示: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
(再次齐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 听写生字词。
2、 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
(1)自主阅读。圈划批注。
(2)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幻想”?“痴想”“幻想”可以互换吗?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5、怎么理解“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这句话?


6、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一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山:象征苦难和障碍
 海:象征理想和信念
7、山不只是一座,只有坚持不懈地翻过连绵群山,才能看到美丽大海,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和理想追求,抒发了渴望能实现理想的感情。
8、蕴含的人生哲理:通向理想的道路是曲折的漫长的,但只要坚持不懈的奋斗,理想最终会实现的。
五、布置作业
1、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 课外荐读冰心哲理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象征手法
山 海
(困难) 艰苦奋斗 (理想境界)
【课后反思】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2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揭题,板书课题、作者。

2、师:你们在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有没有猜想过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

猜一猜老师希望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

山的那边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希望,这是因为大家所讲的城市、大海、草原等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已经成为了一种理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这个从湖北的大山中走出来的诗人的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前要求学生讲讲朗读的几点要求,然后尽量读出自己的水平。

2、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点评、指导。

3、教师配乐范读,师生有感情地配乐齐读。

4、我们已经读了那么多遍,你们明白王家新要说什么了吗?

5、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山海

困难理想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可从不同角度)

板书:时间童年时期长大以后。

事情渴望“海”追寻“海”。

心理向往和困惑感悟和信念。

方式与妈妈的对话与读者的对话。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那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注意:回答时要采用“我认为(词)用得好,好在”的句式;

或“我认为(句子)写得好,好在”的句式。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3、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4、在讨论中结合学生的理解再次穿插朗读指导,准确把握重音、停顿等。

5、试背。

四、体验与反思

1、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五、总结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你们的面前正横亘着很多座高山,但只要坚持不懈,山重水复后必能柳暗花明。

最后,我为同学们朗诵一下当代诗人汪国真的诗《山高路远》作为这节课的尾声,让好诗伴你健康成长!

《山高路远》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不论激越/还是宁静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唤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布置作业

1、根据自身实际抄写词语,准备听写。

2、选择喜欢的诗句背下来,有能力的背诵全诗。

3、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春


1.学会生字词,给文章分段。

2.学习单元“学习提示”,读第一段。

给文章分段。

1.导入。

出示红、黄、绿、灰四色灯片。看到这四种颜色,使你想到春天的是什么色彩,为什么?

今天读朱自清的《春》,看看他笔下的春又是怎样一幅画图。

2.自学。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划生字。

(2)学习生字词。

作业本1的灯片出示,出示组词灯片:‘

欣( )宛( )数( )趟( )恼( )涨( )

掀( )婉( )擞( )淌( )脑( )胀( )

(3)学生质疑问难。

3.初读。

(1)我们也写春,为什么朱自清笔下的“春”特别美?

自由读书5分钟--讨论问题--学习“单元提示”--明确目标。、

(1)自由读书,用oo圈出特别传神的词,用~~~~划出特别美的句子,读出喜爱,读出美来。

自由读划--四人议论--全班汇报。

(3)默读课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绘春天的?课文可分几段?

4.学习第一段。

这段讲什么意思’出示灯片和课文第一段比较。

“东风未了,人们盼望的春天也到了。万物苏醒,山青了,水满了,大阳也变红了。”

这灯片上的句子和第一段的内容差不多,但读起来的感觉为什么会差多了?(突出拟人的写法的生动形象;更好表达作者盼春之情。)

自由读--指名读--试背--齐背。

5.作业。

(1)作业本第1题,修改课内组词。

(2)朗读课文3遍。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初中)”一文,希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初中)”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