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人教版语文二下册教案 > 导航 > 高二下册语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二下册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要知道写好了教案课件,老师面对学生时也会心有成竹。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下册语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三维目标:
1、通过理清思路、概括主旨的训练,培养、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体会用形象化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
3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积累和经验带入文本,与文本化为一体,并能演绎自己的认识。
4 了解思想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重难点分析:
理解帕斯卡尔“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的比喻所体现的思想对人生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主题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听这首歌可以想象到成片的芦苇独守江边,在风中摇曳。那瘦瘦的筋骨,青青的枝叶,肆无忌惮的张扬着绿的野性,任凭狂风揉摇,任凭暴雨击打。那逆流而上寻找佳人的少年,撑着长篙,荡着轻舟,映衬着茂密的芦苇,造就了三千年文明古国美的诗句!2000多年以后,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同样在见到芦苇后灵光一现,咏出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样的至理名言。
二、合作探究
围绕问题读课文
1、“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
2、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参考:1、思考和脆弱 2、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3、为什么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呢?
(前后四人为一组探讨,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自己所知道的事例)
*引入A:思想有时给思想者带来的不是尊重,而是折磨,比如屈原,“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了一个英雄末路、行销骨立的形象。他完全可以“随其流而扬其波”,站在黑暗中认为这就是光明。为什么还要做一个孤独的思想者呢?因为,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4、如何理解“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学生合作讨论,代表发言)
*引入B:当我们用水浇蚂蚁时,许多蚂蚁就在这场水灾中丧生了。人其实也一样,大自然的一次山洪,一次海啸,一次台风,那么轻易地夺去了人的性命,人真的是一种脆弱而渺小的生物。但是,人能够思想,“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这一点就使人在精神层面上超越了宇宙和自然。这句话就让我们体会到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伟大。
*引入C:帕斯卡尔是一根思想的苇草
脆弱: 1、身体不好,病痛始终折磨着他 2、母亲在他三岁时离开了他
3、妹妹受他影响进了修道院,一生内疚 4、39岁英年早逝
伟大: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定理,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还制作了水银气压计,压强的单位帕斯卡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并写成了这部能陪你走到“阅尽沧桑和人情的老年”的《思想录》。 有人评价:帕斯卡尔之于法兰西、犹如柏拉图之于希腊,但丁之于意大利,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莎士比亚之于英格兰。
小结:“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其实分为两个层面。说人是强大的、有尊严的、有意义的,主要是指人类所拥有的文化、艺术和思想,在这个层面上人是强大的;说人如芦苇般脆弱,是指肉体的生命太脆弱,太容易腐朽了,在“一万年太久”的历史长河里,一个个体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强大的外力面前肉体往往表现的那么不堪一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熟悉的、鲜活的生命,在不经意之间,在我们无法把握、无法预见的偶然中,刹那间便阴阳两隔了。生命给我们的感觉,更多的是人去灯灭。这时,你不得不承认生命的脆弱。有些时候它的脆弱简直不堪一击!正因为这样,我觉得,所谓人的伟大和不朽,都只能来自于精神层面,剔除了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载负着生命的肉体就变得空洞、虚无和没有意义。可见思想与人之重要。
三、拓展延伸
(检查学生在预习时搜集到的关于思想的名言名句)
同学们的功课作的很好,我也作了一些功课,我们一起来分享欣赏,并说说你的见解。
(投影:1、我思故我在。
2、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3、一个人,只要拥有了思想,遇见鬼神,鬼神畏惧你;遇见高山,高山就给你让路;遇见河流,河流会给你铺桥;遇见天空,天空会给你翅膀。思想的力量是无人能挡的。)
(学生畅言,言之成理即可)
师:不管人类多么渺小脆弱,但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思想,可以探索世界,改变世界。伟大的思想造就人类文明的力量。面对人类创造的奇迹,曾经悲观厌世的浮士德不禁感叹 “停一停吧,你真美丽”。在心理学上有一座的“马斯洛金字塔”。
(投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
师:生理需求是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人生正如这座金字塔,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自己的口舌之欲,在精神上应该有所追求?那么谁是你精神上的偶像,为什么?
(生交流感悟)
小结:能够在苦难与困顿时不放弃思想的人,才是真正的思想者。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选自《思想录》,是帕斯卡尔记录偶尔闪现的思想。这些零星无序的思想真实而细致,体现帕斯卡尔思想的光芒。其实在我们的学习中,生活当中,只要积极思考,做一个有心人,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如果我们善于思考,随时捕捉和保留偶然闪现的思想,即使是零星无序的也可以!有朝一日,再回过头去看看自己整理的思想火花,那将别是一番滋味。
四、思维训练
大自然充满了哲理,只要细心观察,用全副身心去体会,就能在其中发现无穷的真谛,一旦有所触发,写成文字,就会有真正的理趣。比如泰戈尔说“生若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 郭璞的“林无静树,川无停流”, 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同样是芦苇的形象,在《蒹葭》中是诗意的象征,在帕斯卡尔眼中是脆弱的象征,在作家张弛心中又是什么样呢?
(生读《心中的芦苇》,讨论分析从不同角度立意的妙处。)
五、作业设计
一根纤弱的芦苇,因为我们的审美视角不同,读出是不同的精神内涵,这不就是人类思想的伟大之处吗?课后请同学们放飞思想,寻找自然中隐藏的哲理,并写成文字。
六、板书设计:
人因脆弱而渺小
人因思想而伟大


附:心中的芦苇[张驰]
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远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松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画上生命的句号。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美的诗行。
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子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决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春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漫。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Fwr816.COm小编精选

高二语文下册《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关键词,并分析关键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内涵,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围绕“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人文话题,通过品读、讨论、探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并能演绎自己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人生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认识,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及难点
通过关键词的分析、重要语句的理解、重要文段的品读,来领会文章的旨意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时常仰望着星空,思索着“人是什么”。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经面对着他的门徒给人下了一个定义:“人就是没有羽毛、两条腿直立的动物。”于是门徒中就有反对者抓了一只公鸡,把羽毛全部拔光,拎着公鸡来到柏拉图面前质问说:“这就是老师所说的人吗?”面对着学生的质问,柏拉图一时无言以对,面红耳赤。
柏拉图当时只是从外部特征来定义人,显得过于表面化,是错误的。然而,在西方另一哲人位帕斯卡尔的眼中,人是能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为什么要把人比作能思想的苇草,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文本去探讨,去感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学生标出自己感到疑惑的语句。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读后老师进行点评。
然后,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有疑问的地方可以相互交流。
三、分析题目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是一个奇特而富有诗意的比喻句。题目概括了人什么特点?怎么理解。
这个句子的主干成分是“人是苇草”,为什么把人比作苇草呢?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点,是脆弱。但是,在中心名词“苇草”前面加了一个定语“能思想”,突出人不是一般的苇草,而是能思想的苇草,强调能思想的特点。
作者发出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慨,其实和他的人生经历和遭遇有关。一方面,帕斯卡尔一生体弱多病,始终被病魔折磨着,39岁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在短短的一生中,他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突出的成就。可以说帕斯卡尔在肉体上是脆弱的,但是思想上是强大的。
四、品读重要文段
(过渡:刚才我们初步分析了题目,请问,题目是从哪一段哪一句中摘选出来的?--第三段第一句--请学生读):
(一)品读第三段:
(先分析人脆弱的特点,然后分析人能思想的特点)
1、对,就是这一句:“人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脆弱的东西;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过渡语:我出示的句子和课文中有没有区别?少了哪几个字?我们在分析文本时,要学会抓关键词和关键句--你先说说,“只不过”“最”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行。“只不过”“最”这些修饰语突出了人的脆弱。
追问A:本段中还有哪一句写人的脆弱?请读一读:“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追问B:“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应该重读哪个词语?
(明确)应该重读“足以”,突出极微小的东西也能致人于死地,加强了语气。
2、(过渡语:那么,要“但”又有什么用呢?)
“但”字是表转折的关联词,表示重心在后面,突出“能思想”才是重点。
3、人“能思想”的特点,在本段中是怎样表达的?(本段中哪句话体现了人“能思想的特点”?)
(明确)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4、小结这段的思路:这段的思路很清晰,第一句是主干句,点出人的两个特点,脆弱和能思想。然后,后面就围绕这两个特点展开,阐释这两个特点,典型的总分结构。
(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人能思想的特点,那么“能思想”对人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在文中有一句高度凝练、高度概括的话,是一个独句段。它就是第二段“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二)品读第二段:
(分析了人能思想的特点后,进一步分析思想对人的重要意义)
如何理解“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能不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分组探讨,互相交流)
学情分析:学生不理解的主要是人为什么因思想而伟大,应帮助学生理解一方面人在自然界面前是弱小的,另一方面人又因为思想超越了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超越自然,超越宇宙。因而能驾驭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显示出人的伟大,人的伟大来源于人思想的力量。
然后,老师列举两个典型的例子并解读:
解读:
孔子: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有一位先人我们是绝对不能遗忘,他就是孔子。孔子虽然是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人,但是他的思想,却引领着我们从公元前,走到公元后,它的思想光芒照彻了整个世界,为后人景仰。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儒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霍金:特别提出的是霍金,英国的科学家,被誉为是“宇宙”。但是,他在21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严重的肌肉萎缩症,在轮椅上坐了将近50年,后来病情发展到全身瘫痪,不能说话,只有一根手指头可以动弹,但仍然创作出了伟大的著作--《时间简史》。可以说,霍金就是轮椅上巨人,他可以通过他的《时间简史》引领着我们去穿越时空,探索世界的奥秘。虽然他只有一根手指头可以触碰到尽在咫尺的、冰冷的控制器按钮,但是他广博思想却早已延伸到遥远的宇宙天际。
(三)品读第四段:
(了解了思想对人的重要意义后,进一步分析人应该怎么样)
1、给第四段填空: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________它________ 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________ ,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明确)正是由于,而不是由于,因此。
2、根据你填的关联词,你觉得作者想强调哪一句?(或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3、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解读:“道德”是每个人、每个生命个体必修遵循的准则和规范。人区别于宇宙万物的根本特点就是能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是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如果不努力地好好思想,就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的条件,丧失了做人的尊严,也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四)品读第五段: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分组探讨,互相交流)
解读:这里实际上讲的是人与宇宙的辨证关系。古今中外无数的文人墨客面对着浩瀚的宇宙,发出了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渺小的哀叹。有诗为证:“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就像一首歌里唱到的一样“我还想再活五百年”。其实,就算再活一千年,与广袤的宇宙相比也是显得多么地短暂渺小。也就是说,如果只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将人和宇宙一争高下的话,只会走进死胡同,是不会有希望的。
人的形体始终是被宇宙所吞没,但宇宙不一定能吞没人的思想,甚至反过来说,人的思想可以吞没宇宙。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中说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陆机在《文赋》中说过“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就是说人的思想可突破空间限制,在广阔无垠的天地间自由地、任意地驰骋。正如法国大文豪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过的那样:“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里的胸怀实际上就是一种思想的高度、广度、宽度。我们可以把整个宇宙作为我们的思考对象,去探索去思考。
“质点”,形象地突出了人的渺小。
五、课堂小结
(过渡语:讲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哪两个特点?其中,突出了什么特点?第二个,能思想对人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第三个,认识了这两个特点后,人应该怎么样?而本文也正好是按照这种思路来展开的。)
因此,本文内容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生理层面来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突出脆弱的特点。
第二层,因为有了思想,人变得高贵、伟大。
第三层,基于这两点认识的基础上,人应该努力好好思想,用思想来追求尊严,这才是境界。
三层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六、课堂练笔
(过渡语:“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向人们昭示了思想的高贵和伟大,其实有很多的名人事例,甚至是平凡人的事例都印证了思想的伟大,下面,我们也来写一下)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所以,曹雪芹能用饱蘸人生感慨的笔墨,创作出伟大著作《红楼梦》。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所以,孟德斯鸠能用洞察社会的智慧,撰写出鸿篇巨制《论法的精神》。
请按照“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所以,……”的形式写一两句话,要求突出思想的重要性,有一定的文采。
大家请看右边的的雕像作品,它的名字是什么?罗丹的《思想者》。下面也让我们来做一个思想者。请大家拿起我们手中的生花妙笔,也让我们的思想自由地驰骋。
学生自由写,互相交流,并展示成果。
七、关于“思想”的名言名句:
(过渡语:“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其实古今中外还有很多关于“思想”名言,请大家说出几个,我们来欣赏一下)
1、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2、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拿破仑)
3、思想的启发使人类摆脱了奴役,进入了自由王国。(爱默生)
……
八、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思想对人的重要性。
一个如此脆弱的躯体内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思想能量,帕斯卡尔本人不正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吗?对于他的一生,恐怕再也没有比这个比喻更为贴切的评述了。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过: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是你不能打败他。人因为思想而伟大。思想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内心世界,照亮了我们前进道路。我们要像帕斯卡尔一样勇于提高自己,勇于追求尊严,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实现生的价值。

高二语文下册《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关键词,并分析关键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内涵,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围绕“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人文话题,通过品读、讨论、探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并能演绎自己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人生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认识,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及难点
通过关键词的分析、重要语句的理解、重要文段的品读,来领会文章的旨意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时常仰望着星空,思索着“人是什么”。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经面对着他的门徒给人下了一个定义:“人就是没有羽毛、两条腿直立的动物。”于是门徒中就有反对者抓了一只公鸡,把羽毛全部拔光,拎着公鸡来到柏拉图面前质问说:“这就是老师所说的人吗?”面对着学生的质问,柏拉图一时无言以对,面红耳赤。
柏拉图当时只是从外部特征来定义人,显得过于表面化,是错误的。然而,在西方另一哲人位帕斯卡尔的眼中,人是能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为什么要把人比作能思想的苇草,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文本去探讨,去感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学生标出自己感到疑惑的语句。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读后老师进行点评。
然后,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有疑问的地方可以相互交流。
三、分析题目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是一个奇特而富有诗意的比喻句。题目概括了人什么特点?怎么理解。
这个句子的主干成分是“人是苇草”,为什么把人比作苇草呢?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点,是脆弱。但是,在中心名词“苇草”前面加了一个定语“能思想”,突出人不是一般的苇草,而是能思想的苇草,强调能思想的特点。
作者发出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慨,其实和他的人生经历和遭遇有关。一方面,帕斯卡尔一生体弱多病,始终被病魔折磨着,39岁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在短短的一生中,他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突出的成就。可以说帕斯卡尔在肉体上是脆弱的,但是思想上是强大的。
四、品读重要文段
(过渡:刚才我们初步分析了题目,请问,题目是从哪一段哪一句中摘选出来的?--第三段第一句--请学生读):
(一)品读第三段:
(先分析人脆弱的特点,然后分析人能思想的特点)
1、对,就是这一句:“人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脆弱的东西;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过渡语:我出示的句子和课文中有没有区别?少了哪几个字?我们在分析文本时,要学会抓关键词和关键句--你先说说,“只不过”“最”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行。“只不过”“最”这些修饰语突出了人的脆弱。
追问A:本段中还有哪一句写人的脆弱?请读一读:“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追问B:“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应该重读哪个词语?
(明确)应该重读“足以”,突出极微小的东西也能致人于死地,加强了语气。
2、(过渡语:那么,要“但”又有什么用呢?)
“但”字是表转折的关联词,表示重心在后面,突出“能思想”才是重点。
3、人“能思想”的特点,在本段中是怎样表达的?(本段中哪句话体现了人“能思想的特点”?)
(明确)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4、小结这段的思路:这段的思路很清晰,第一句是主干句,点出人的两个特点,脆弱和能思想。然后,后面就围绕这两个特点展开,阐释这两个特点,典型的总分结构。
(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人能思想的特点,那么“能思想”对人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在文中有一句高度凝练、高度概括的话,是一个独句段。它就是第二段“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二)品读第二段:
(分析了人能思想的特点后,进一步分析思想对人的重要意义)
如何理解“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能不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分组探讨,互相交流)
学情分析:学生不理解的主要是人为什么因思想而伟大,应帮助学生理解一方面人在自然界面前是弱小的,另一方面人又因为思想超越了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超越自然,超越宇宙。因而能驾驭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显示出人的伟大,人的伟大来源于人思想的力量。
然后,老师列举两个典型的例子并解读:
解读:
孔子: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有一位先人我们是绝对不能遗忘,他就是孔子。孔子虽然是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人,但是他的思想,却引领着我们从公元前,走到公元后,它的思想光芒照彻了整个世界,为后人景仰。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儒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霍金:特别提出的是霍金,英国的科学家,被誉为是“宇宙”。但是,他在21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严重的肌肉萎缩症,在轮椅上坐了将近50年,后来病情发展到全身瘫痪,不能说话,只有一根手指头可以动弹,但仍然创作出了伟大的著作--《时间简史》。可以说,霍金就是轮椅上巨人,他可以通过他的《时间简史》引领着我们去穿越时空,探索世界的奥秘。虽然他只有一根手指头可以触碰到尽在咫尺的、冰冷的控制器按钮,但是他广博思想却早已延伸到遥远的宇宙天际。
(三)品读第四段:
(了解了思想对人的重要意义后,进一步分析人应该怎么样)
1、给第四段填空: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________它________ 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________ ,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明确)正是由于,而不是由于,因此。
2、根据你填的关联词,你觉得作者想强调哪一句?(或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3、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解读:“道德”是每个人、每个生命个体必修遵循的准则和规范。人区别于宇宙万物的根本特点就是能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是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如果不努力地好好思想,就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的条件,丧失了做人的尊严,也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四)品读第五段: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分组探讨,互相交流)
解读:这里实际上讲的是人与宇宙的辨证关系。古今中外无数的文人墨客面对着浩瀚的宇宙,发出了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渺小的哀叹。有诗为证:“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就像一首歌里唱到的一样“我还想再活五百年”。其实,就算再活一千年,与广袤的宇宙相比也是显得多么地短暂渺小。也就是说,如果只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将人和宇宙一争高下的话,只会走进死胡同,是不会有希望的。
人的形体始终是被宇宙所吞没,但宇宙不一定能吞没人的思想,甚至反过来说,人的思想可以吞没宇宙。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中说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陆机在《文赋》中说过“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就是说人的思想可突破空间限制,在广阔无垠的天地间自由地、任意地驰骋。正如法国大文豪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过的那样:“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里的胸怀实际上就是一种思想的高度、广度、宽度。我们可以把整个宇宙作为我们的思考对象,去探索去思考。
“质点”,形象地突出了人的渺小。
五、课堂小结
(过渡语:讲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哪两个特点?其中,突出了什么特点?第二个,能思想对人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第三个,认识了这两个特点后,人应该怎么样?而本文也正好是按照这种思路来展开的。)
因此,本文内容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生理层面来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突出脆弱的特点。
第二层,因为有了思想,人变得高贵、伟大。
第三层,基于这两点认识的基础上,人应该努力好好思想,用思想来追求尊严,这才是境界。
三层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六、课堂练笔
(过渡语:“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向人们昭示了思想的高贵和伟大,其实有很多的名人事例,甚至是平凡人的事例都印证了思想的伟大,下面,我们也来写一下)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所以,曹雪芹能用饱蘸人生感慨的笔墨,创作出伟大著作《红楼梦》。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所以,孟德斯鸠能用洞察社会的智慧,撰写出鸿篇巨制《论法的精神》。
请按照“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所以,……”的形式写一两句话,要求突出思想的重要性,有一定的文采。
大家请看右边的的雕像作品,它的名字是什么?罗丹的《思想者》。下面也让我们来做一个思想者。请大家拿起我们手中的生花妙笔,也让我们的思想自由地驰骋。
学生自由写,互相交流,并展示成果。
七、关于“思想”的名言名句:
(过渡语:“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其实古今中外还有很多关于“思想”名言,请大家说出几个,我们来欣赏一下)
1、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2、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拿破仑)
3、思想的启发使人类摆脱了奴役,进入了自由王国。(爱默生)
……
八、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思想对人的重要性。
一个如此脆弱的躯体内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思想能量,帕斯卡尔本人不正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吗?对于他的一生,恐怕再也没有比这个比喻更为贴切的评述了。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过: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是你不能打败他。人因为思想而伟大。思想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内心世界,照亮了我们前进道路。我们要像帕斯卡尔一样勇于提高自己,勇于追求尊严,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实现生的价值。

高二下册语文《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鉴赏两位哲学家深邃的思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捕捉关键信息和对文中深邃思想的理解。

2、安排两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内容:学习《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一、导入,板书课题。

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有一位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受另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蒙田的影响。蒙田认为思想很难保留和捕捉,“我把思想写下来,乐事,我写下的却是思想逃逸了”,因为人的记忆能力差,念头过多,要捕捉到有价值的思想全靠运气。于是帕斯卡尔追随蒙田《随笔录》的方式,记录下偶然闪现出的思想,并保持原貌,这就是《思想录》。这些零星无序的思想比逻辑演绎的思想更加真实、细致,是一种智慧而不是胡思乱想。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思想录》中有关思想价值的一个段落,来体会其思想的光辉。

二、要求学生围绕以下问题阅读课文,重点看看文章说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思考:“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说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既然是无与伦比的东西,为什么又说它有缺点又是卑贱的?如何认识人是可悲与伟大的统一体?

师生讨论问题;

①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第一段: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即:人之伟大源于他拥有思想。

② 作者以“苇草”为喻说明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形象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宇宙的浩大,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

③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

④怎样理解“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

◆作者认为,人的心灵追求与实际表现是矛盾的。人,即使他堕落了,但也没有完全泯灭心中的灵性之光,所以他才会想表现为天使;但是这个善良的愿望只是人的显意识,而在这一意识的冰山下蠕动的,常常是连禽兽都不如的邪恶,而人又常常由以示或者无意识地漠视这种邪恶。有一句老话:善良的愿望优势八人引导到地狱中去,这些善良的愿望可以用自有、民族、平等、博爱等名之,也可以用幸福、革命、富裕、正义等描绘,但在历,有多少罪恶都是凭着这些善良的愿望而大行其道。

⑤“思想由于他的本性是何等地伟大啊!思想又由于他的缺点是何等卑贱啊!”这里的“本性”和“缺点”指什么?

◆思想是伟大的,因为它是独立的、自由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正是它使人如芦苇一样脆弱的生命变得有力;使它使人高于其它万物,超越了一切貌似强悍的对手,成为万物灵长;使它使人拥有了尊严,使它形成了人的伟大。这就是思想的本性。同时,它又是卑贱的的。帕斯卡尔认为“欲念和强力是我们行为的一切根源”,人们总是被许多虚幻、邪恶的欲念包围着,它驱使人们追求享乐、追求安适、追求衣食温饱,追求天伦之乐,人们永远不会满足于此,妄想得到更多得更高的来自别人的关怀,所以思想难以超越这些虚荣而真实地生活。这就是思想的缺点。

⑥第八、九两节反复强调了什么意思?第十节以“伟大的君主”、“失了位的国王”类比,又是强调了什么?

◆八九两节写人是伟大与可悲的统一体。人是一个可悲的存在,人是卑鄙渺小、微不足道的,然而可贵的是,人能认识到他的可悲,其他万物,譬如一棵树就做不到,因此人又是伟大的。

帕斯卡尔深刻地洞察了人类心灵的辩证法。他不像愤世嫉俗的人那样,只看到人性的黑暗;也没有如那些肤浅的乐观主义者一般,只看到了人性的光明。面对着人的心灵,他敏锐地察觉到:人性之中最奇怪的东西莫过于我们在一切事物里都发现相反性。人的伟大与可悲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点。

第十节以“伟大的君主”、“失掉位的国王”类比,仍然强调人是伟大与可悲的统一体。

三、总结:“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一比喻,不仅确立了思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也蕴含了帕斯卡尔对于能思想的人生的自尊与激情。帕斯卡尔认为只有同时看到人的崇高使命和人的软弱无力才能看到真理。他在《思想录》中,反复论述:人是伟大崇高的,又是卑鄙渺小的;是可以达到幸福的,又是处于十分悲惨的状况的,所以认识自己至少是认识人的一部分,伟大与卑微的统一,高贵与贫贱的统一,幸福与不幸的统一。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得越深刻就越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

第二课时

四、阅读:

关于“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灰蒙蒙的心。

金灿灿的阳光,金灿灿的溪滩,金灿灿的笑容。

周围的东西影响我的心情,因为,我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容易触景生情。

——写在前面的话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是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告诉我的:“人只不过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她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所以人们能创造发明各式各样的奇珍异宝。人类居住的地球也比其他星球更富丽堂皇。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所以人类比其他的生物更高级,他们总是站得比其他生物高,看得比其他生物远,自然就成了整个地球的主宰者。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所以爱迪生能发明电灯。这样,人类在夜里就更觉得明亮,至少不用点着油灯,遭受滚滚的黑烟。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所以贾生能演绎出偷香的浪漫;李白的杯中酒能让他有无限的情思;曹雪芹的梦中泪能让他成就巨著《红楼梦》;多多少少的深闺女子为《牡丹亭》忧郁又痴狂。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所以我会感叹“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的那种潇洒;会惋惜宋代那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女词人;会感慨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和豁然;也会怜悯那位吟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多愁善感的葬花人。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所以我们人类周围的世界很亮丽很精彩,各个角落里会有个个感人的故事,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情感。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所以,我会欢喜我会忧,喜的是美丽的一切,精彩的一切,忧的是丑恶的一切。因为记不清哪位哲人告诉我“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我相对于“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也是一样的吧!所以,和平天空上的阴云会久久不散,恐怖分子也神出鬼没,不计其数的无辜伊拉克人民会遭受战争的苦难。然而,我们最不愿看到的这一切也正是因为“人能思想”而引起的。这点我们还能否认吗?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所以,朋友,思想是尊贵的,是无代价的。我们要紧紧把握好我们的思想。“只要还能思想,就证明人是活着的”,这是一句值得我们深思的话。朋友,只要你是活着的,你就能思想,就意味着一切有可能发生。但是,聪明的朋友,我们要让我们的思想产生有益的作用,而不是有害的副作用。

寻找生命的价值

作 者:熊怡莎

在心理学上有一座的'马斯洛金字塔':第一个台阶上,是人类的温饱;紧接着就是安全的需要;第三阶梯上写着'爱';爱之高处,就是第四阶梯的'尊严感';在金字塔的点,屹立的是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实现。

记得数学家帕斯卡尔有句名言:'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的确,人的生命与苇草一样渺小易逝,可是人的生命却比苇草要高贵,因为人在完成生命的一个阶段后,就会有一种熊熊燃烧的内在生命力促使他向上攀登。人只有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寻找生命的内在价值。

可是,这攀登的过程又是多么坎坷啊!有时还未开始攀登就已经遭遇挫折:知道邓亚萍的人很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她曾经因为身材矮小而被人否定?知道孙雯的人很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她因为身材而被人否定?知道杰克?韦尔奇的很多,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经因为口吃被人嘲笑?

一直佩服刘墉,他似乎总能以那么理智的心态看待生命:'我们要知命,造命,受命,惜命,救命,以积极的态度把握生命。所以我们不能认命。'细细品味,这竟是一番人生哲理:'人可以被打死,但不能被打败'。邓亚萍成了一个乒乓球时代的旗帜;孙雯成了美国人心中真正的'SUN';杰克?韦尔奇成了美国通用电器的首席执行官!他们始终坚信,人是不可以认命的。

'我简单而丰富,所以我深刻;我简单而丰富,所以我不简单。保持简单的心,走不简单的路。'这就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与体现吧。'简单'不正是刘墉的'知命,造命,受命,惜命,救命,以积极的态度把握生命'的那种心态吗?而'深刻'的是那人生的经历,因此才会有了舒婷不简单的人生路。冰川横流,山岩上留下雄浑的擦痕;火山爆发,天地间留下丰厚的馈赠;挫折洗礼,生命的痕迹会更加深刻……

人生的道路曲折漫长,其价值何以是一时的成败呢?我们需要的是经历,正是这种经历,造就了金字塔顶端的荣耀。人不可以认命,谁也不知道自己明天是什么。人生不应该是'应似飞鸿踏学泥'的消极,而应该是'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人生就象是跑步,我们也许不可能拥有约翰逊、刘翔那样的速度,但并不影响我们每个人竭尽全力去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速度啊!

风餐露宿,坎坎坷坷,把性格的懦弱铸成钢铁的坚强;顶风冒雪,磕磕碰碰,把平淡的人生变成瑰丽的诗歌,这才是生命的价值。承诺了,就要去实现!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雷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阅读剧本,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认识剧中人物的命运,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中发展、变化并得到展现的。

2.了解作者是如何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人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的。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2.学习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内涵,了解它们的言外之意,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可在课外组织学生排演戏剧。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四)美育渗透点

1.体会剧本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

2.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1.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这对较好地理解内容、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等是必不可少的。作品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为背景,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周朴园就是当时由封建地主转化为资本家的典型代表。他既有封建地主的专横、残忍的一面,又有新兴资本家的自私、贪婪和虚伪的一面。

2.理清人物关系。《雷雨》的人物关系复杂,弄不清关系就无从了解剧本。

3.熟悉情节,理清层次,从总体上把握人物。

4.分析典型细节(语言、表情、动作等),深入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如当侍萍叙述30年前梅姑娘抱着刚生下三天的男孩跳水自杀时,周朴园是(苦痛)“哦!”和(汗涔涔地)“哦”。从他的表情和神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抛弃侍萍并非毫无内心痛苦,对自己的抛弃行为,他是有“不忍”和自责的。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作者写《雷雨》是为了反封建,“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但是他强调,不能用要求剧本对某一重大社会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或价值判断的“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去硬套他的剧作。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态度。过去人们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是始乱终弃,而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和怀念也被认为是虚伪、假善。现在人们基本上认为,根据周朴园和侍萍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现,周朴园与鲁侍萍30年前应该有过真挚的爱情,30年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还是有诚挚成分的。其理由,一是30年后,侍萍见到周朴园时的情绪表现,相认之前,侍萍对周朴园是试探(对自己的感情)多于怨恨;相认后,对30年前的旧恩怨,也没有把责任全部推给周朴园,而是说“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我被你们家赶出来”“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这里用的不是“你”而是“你们”,显然表现她也觉得自己被赶出来主要责任在“你们老太太”而不在周朴园。二是从周朴园30年后与侍萍重逢时的情形来看,30年来,周朴园一直保留关窗习惯,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记着侍萍的生日等。就时间上来说,虚伪30年太难以理解。就情理上说,周朴园没有必要虚伪。那么,如何解释周朴园知晓侍萍没死且就在眼前时他又变得冷酷呢?曹禺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他(周朴园)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心狠起来了。他跟警察局长、英国买办来往,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工人,甚至不惜用工人的性命来填满自己的腰包。侍萍的出现,使他一下子从对过去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是他30年来在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我这么有钱,别人怎么突然找到我的头上来?他把别人也当成和他一样变坏了,立刻审时度势来对付。这就露出了他的资本家的面目。”因此,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就不能简单地用阶级矛盾来概括。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他在认出鲁侍萍前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阶级的对立和情感的矛盾冲突是鉴赏这部分戏剧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解决办法

1.适当介绍作者写作《雷雨》时的思想基础。当时作者虽还不能从理论上清楚认识他

的人物的阶级属性和特性,但具体描写上,已经接触到了现实阶级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分明带有阶级对立的性质。

2.适当介绍后人对此段内容的各种不同的分析评价。如初恋难忘说、年轻貌美说、老年忏悔说、内心空虚说、婚姻失败说、良心发现说、内心平衡说等等。引导学生作分析比较,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感情纠葛。

3.强化朗读,注意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去品味鉴赏。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在介绍完作者及剧本的写作和特点后,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朗读和讨论。大致遵循阅读一朗读一分析一讨论一归纳的顺序进行。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微妙变化。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展开讨论,要言之成理。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看话剧演出、电影或录像资料,指导学生排练成戏,在全班演出。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找出主要的矛盾冲突,分析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2.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握戏剧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字小石。中国现当代剧作家。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1922年人南开中学,加入“南开新剧团”,1928年入南开大学,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期间,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土比亚、易卜生等人的戏剧作品,为其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3年大学毕业前,写出震惊世界文坛的处女作《雷雨》,后陆续创作了《日出》、《原野》等。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戏剧氛围浓重,语言富有诗意。

2.《雷雨》四幕悲剧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是曹禺的成名作、代表作,是我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3.故事梗概:参看课本118页注释①。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其一)

同学们一定知道现代文学才华出众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曹禺(板书),曹禺,1910年生于天津,原籍湖北潜江,原名万*,中国现代的剧作家,语言大师;也一定有很多同学看过根据曹禺的剧本演出的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或拍成的电影《原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禺的剧作《雷雨》(板书)。

《雷雨》是曹禺1933年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前夕,创作完成的处女作,次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的发表和上演,把中国话剧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是“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之一,并享有国际声誉。作者自己说:“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困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

(其二)

《雷雨》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悲剧。剧本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艺术地反映了反动资产阶级的腐朽、糜烂生活,揭露资产阶级自私、残忍的反动本性,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展示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雷雨》以集中的场景(周公馆客厅)和集中的时间(同一天上午至午夜),表现了周鲁两家以爱情的、血缘的、阶级的复杂关系为内容的尖锐的戏剧冲突。《雷雨》是四幕话剧。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篇课文是第二幕的一部分。

(其三)

本课是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篇,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单元知识中有关戏剧欣赏的一些内容,让学生对戏剧知识有个基本了解。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

3.介绍《雷雨》的故事梗概。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场,找出其中的矛盾冲突,思考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5.学生可就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的实质展开讨论,要言之有据。

6.归纳讨论要点。

(四)扩展

适当介绍后人对此段内容的各种不同的分析评论。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四,把讨论意见写成文字稿。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找出次要的矛盾冲突,分析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2.学习品味戏剧台词丰富的内涵,体会人物思想的微妙变化。

3.欣赏戏剧人物形象,归纳戏剧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父子相见,却成仇人。周朴园镇压、分化罢工,鲁大海控诉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冲突紧张激烈,你愤我怒,互不相让。其冲突实质是资本家与广大工人的矛盾,反映了尖锐的阶级斗争。

2.剧作主题:“从性爱血缘关系角度写了一出悲剧,客观上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3.个性化的语言:不同的人物语言各有不同,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各自感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周朴园简短的语句、盛气凌人的语言,鲁侍萍和缓的语气、时而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截了当的语言,等等,都与人物各自的身份相吻合。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归纳、概括出第一场的矛盾冲突实质是阶级对立。

2.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场,找出其中的矛盾冲突,思考: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3.总结出这两场矛盾冲突的社会意义,归纳主题。

4.根据人物语言和戏剧化的动作,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四)扩展

组织学生观看话剧演出、电影或录像资料。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舞台说明在剧本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表演朗读来品味戏剧语言的丰富内涵。

(二)整体感知

1.必要的舞台说明:(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环境,烘托出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为矛盾的展开作好铺垫。(2)暗示人物的身份,透露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3)交代人物的出场。

2.在表演过程中要注意揣摩极富动作性的语言。周朴园的几次问话,从“你一—你贵姓?”和“你姓什么?”到“你是谁?”和“哦,你,你,你是——”,以及他那每一次的不同的声音、姿态和表情,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渐趋紧张的内心活动。人物的思想感情层次分明,回环起伏,由隐微至显露,终而达到波涛汹涌的高潮。

(三)教学过程

1.找出剧本中的舞台说明,并进行分类,分析其在剧本中的作用。

2.进行表演指导。

3.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及时加以评述、指导。

(四)扩展

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排演剧本,在校内演出。

(五)布置作业

1.学生就剧本中的一两个细节谈谈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2.课外阅读全本《雷雨》。

3.预习《茶馆》。

高二下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主要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和随笔。本文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此类论述性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审美与应用能力。学生能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类的文章侧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会科学论文,它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又加上是外国人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阅读文章时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可以说学生对父母是最为熟悉,对父爱、母爱也体验最深,所以如果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能够读懂。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
2、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点:
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
岁月在不经意间从身边划过,在每个匆忙的身影背后,父亲关爱的目光越来越远,母亲熟悉的话语渐渐淡忘,在你身心疲惫的时候,驻足下来,读一读书中的温情故事,你会有感动的心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天下父母之爱,其实都在一针一线、一封家书、一件小事之中。母爱是温暖的外衣,时时关爱着你的身体;父爱是贴身的背心,刻刻包围着你的心。父爱母爱是你身上的两重衣,无时无刻不围绕着你的前后,无论你远隔千山万水,还是在天涯海角,父爱母爱都在你身上紧紧缠绕。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的重要性。当然,这些只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我们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从最熟悉的感悟入手,营造情境,有助于学生很快入文学习)
二、简介作者,背景探寻。(多媒体展示)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课前发放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文章旨在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他成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语句;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后教师予以点拨)
明确如下:(多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第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爱的对象的发展。(母亲 父亲)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快速阅读,明确文章的思路,为下一步质疑做准备 )
四、深入研读,质疑探究。
1、文章标题为什么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而不是“父母对孩子之间的爱” ?
明确: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即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让学生从理论高度,重新认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通过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提炼出了爱的价值,也唤起人们施与爱给别人,才能得到爱。
2、细读第一部分内容,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特征表(多媒体显示)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
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
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3、找出文章中你理解有困难的词句,请提出来,大家互相探究解决。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4、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提出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共同探究。
(多媒体展示题目)
① 母爱与父爱各有哪些特点?二者有何区别?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句)
明确:特点与区别:
母爱:无条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无法赢得。代表自然世界。是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爱: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优缺点:
母爱:(优点:)伟大,为人所渴求。(缺点:)不需努力,无法赢得。
父爱:(优点:)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缺点:)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
②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前者是一种不成熟、幼稚的爱,后者则是成熟的爱。“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得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③ 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
④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而“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这两个观点你同意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深入研读课文,旨在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体会表达。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谈感受。可由刚入学时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父亲节刚过,让同学说说他们为父母所做的事——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风风雨雨,大家已走过了十六七载了,在这中间,总有许多的爱包围着大家,有来自你们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多媒体播放《感恩的心》)
2、弗罗姆教会我们爱的艺术,那么我们现在就学着去爱人,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或家人写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头,或者直接读給他们听。

附: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爱的能力的发展: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爱的对象的发展。(母亲 父亲)
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教学反思: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范文:雷雨


这篇《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范文:雷雨》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雷雨》教案

教学目的:

1 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 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3 深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重点和难点:

1、 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 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教学方法:

1、 预习前指导学生掌握戏剧文学的特点:戏剧冲突的尖锐性;人物、事件、活动场所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2、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情节结构,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 最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四课时

布置预习:

1、 结合注释(1)中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请将这一幕话剧分成两“场”,并概括其内容。如有课文剧,可让学生观看。

2、 了解戏剧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3、 试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以及戏剧的语言的个性

4、 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词语补释:

拜望: 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涔涔: 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

谛听: 仔细地听。谛: 仔细。

恩怨: 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 见解。

交涉: 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 违背良心。昧: m èi 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 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 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 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

郁热: 闷热。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一、课题导言

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 这就是23岁的曹禺就读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

《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 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是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让“周冲”这个年轻的被毁灭的生命带着我们走进他生活的时代吧!让我们倾听戏剧家为生命发出的呐喊,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十七岁的年轻人和他所爱所恨的人,生活在一个怎样残酷的世界!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1 9 1 0 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 9 2 9 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 9 3 3 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 9 3 4 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 9 4 2 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板书设计(见《优化设计》第四册第三单元):

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湖北潜江人。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建国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和改编巴金的《家》等剧本。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使你想到什么呢? (明确: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革命的大雷雨即将来临,此时中国的社会酝酿着一场大变动。)

二、《雷雨》的标题和情节

雷雨反映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个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其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鲁四凤。出于嫉妒,繁漪通知鲁四凤的母亲鲁侍萍把她领走。鲁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引诱,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做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鲁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鲁四凤不幸也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

三、检查预习

1、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周冲、鲁四凤、繁漪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夫妻、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兄弟、兄妹和主仆之间的关系。

2、把这幕话剧分成两场。

明确:第二幕 :周鲁两家的冲突

第一场:三十年后鲁侍萍与周朴园再次相见,揭露封建阶级的伪善、冷酷、凶

残和罪恶。

第二场:写鲁大海与周朴园、鲁侍萍与周萍会面。通过周朴园与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了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

第一场以鲁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鲁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写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态度的变化和鲁侍萍的表现。

板书戏剧内容,使学生了解戏剧的故事情节。

板书设计:

过去的矛盾

第一场:三十年后鲁侍萍与周朴园再次见面

现在的矛盾

第二场:鲁大海与周朴园、鲁侍萍、周萍会面

周朴园←→鲁侍萍

冲突

周朴园←→鲁大海

三、研习第一场的第一层

1、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场的第一层

3、 戏剧开头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

4、 鲁侍萍有什么表现使周朴园感到奇怪?

明确:鲁侍萍的无锡口音和关窗的举止。

5、 在这一层中,鲁侍萍起先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身份?既然要隐瞒,为什么周朴园叫她先下去的时候,她“望着朴园,泪要涌出”?鲁侍萍关于绸衬衫的话,很明显是要表明自己的身份,这与前面的隐瞒想矛盾吗?

明确:她不想马上暴露自己的身份,她也没有马上要表明自己身份的渴望。前后也不矛盾。隐瞒自己的身份,是为了要通过自己的口吻沉痛诉说自己三十年来的悲惨遭遇,表达自己悲愤交加的情怀。

四、布置课外作业

1、 复习旧课

2、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

第二课时

一、 分角色朗读第一场的第二层

二、研读分析

1、 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鲁侍萍的时候,为什么会惊

恐万状?

明确:因为鲁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鲁侍萍的突然出现,却打他个措手不及,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2、 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说明什么?周朴园有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明确: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她。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鲁家来。”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4、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万状之后对鲁侍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明确:他认出鲁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鲁侍萍,但鲁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练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鲁侍萍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重提呢”想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有忘记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的支票给鲁侍萍,希望平息三十年来的旧恨新仇。

板书设计:

周朴园:惊恐万状→翻脸不认,厉声责问→试图稳住→哄骗(口口声声不忘旧情)→试图以支票平息旧恨新仇

鲁侍萍:悲愤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听说周朴园怀念自己后心软了→撕毁支票以示蔑视抗议(骨气与尊严)

三、角色朗读戏剧的第二场

四、布置作业

1、 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鲁大海,周朴园态度怎样?

2、 鲁大海和周朴园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3、 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第三课时

一、 分析第二场的内容

1、 周朴园对亲生儿子鲁大海的态度怎样?

明确: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的面孔和傲慢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续教训鲁大海:“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讽刺、挖苦、嘲笑鲁大海说“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以显示他的老练和雍容。

板书设计:

冷酷的的面孔 傲慢的态度

2、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周朴园是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之间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的对立,使他们必然产生矛盾冲突。从整个戏剧来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这些矛盾的存在、发展,决定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板书设计:

资本家←→下层劳动人民

资本家←→工人阶级

二、 人物形象分析:

1 、周朴园

周朴园是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

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 社会生活的领域 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从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可见: 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爱,后是赶,赶走之后又怀念,他怀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竟是那样的凶狠,对此应如何理解?

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资本家形象。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周朴园的基本定性── 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

板书设计:

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大年三十从家中赶走→冷酷、残忍、自私

故意淹死二千多小工,发昧心才→残忍、奸诈

对鲁侍萍由“爱”到“赶”到“怀念”到“凶狠”→虚伪、冷酷、自私

2、鲁侍萍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 劳动妇女 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 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虽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是阶级压迫造成的,但已意识到她同周朴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阶级的壁垒。她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是不会认她这个生母了,也断言自己的儿子,被周朴园称为闹得最凶的人鲁大海是不会认那个董事长做父亲的。她对过去的事,有的只是满腔的悲愤。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她把这归之于命运的安排,但最后又发誓以后永远不想再见到周朴园,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 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 由于反动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 封建伦理观念 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对周朴园,她不去公开揭露,反而在他表示他怀念她的时候心软了,这些都说明了旧社会不仅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躯体,而且毒害了他们的灵魂 ,从另一方面 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 。

板书设计:

来自乡下的温柔貌美贤惠的侍女→心地善良、正直

默默承受三十多年的悲惨→刚强

面对周朴园含血带泪地控诉三十年的悲惨遭遇→倔强

撕毁周朴园的支票→骨气和尊严

“命,是不公平的命叫我来的”→尚不知道造成自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

对周朴园的生日哄骗心软,不敢当众揭周朴园的底→斗争不坚决

3 、鲁大海

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在同周朴园的

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 ,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义

正辞严地揭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

恶。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

手段在他面前无计可施。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 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 斗争中

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第四课时

小结:

一、 构紧凑集中:

作者灵活运用灵活地运用了“回顾”与“ 穿插” 的表现方法,让鲁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以“回顾”的方式,诉说自己的遭遇,从私生活的角度揭露周朴园的罪恶历史;又以鲁大海的控诉,从社会斗争的角度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这样就把“现在的戏剧”与“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让新旧矛盾,周鲁两家的矛盾、封建资产阶级与工人、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交汇在一起,都集中在一个下午在周朴园的客厅里展现出来,从而有力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推动剧情的发展,深刻表现了主题。

因为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 周朴园在家策划破坏工人罢工;鲁侍萍不愿女儿帮人,前来寻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凤;鲁大海代表工作来找董事长谈判。这样,就使得三个人物在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客厅里相遇了。通过鲁家母子的控诉,把周朴园三十多年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活动揭露出来。其中侍萍被周家赶出,含恨投河及母亲被气死等情节,因受舞台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

板书设计:

时间→一个下午

结构紧凑集中 地点→周朴园的客厅

人物→都集中到周朴园的客厅

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请你用剧中的例子说说戏剧的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 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

周朴园盛气凌人,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人物语言还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相适应。这在周朴园的企图用金钱来平息侍萍的对话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不仅表现出资本家的本性,也把他急于赶走侍萍,使自己的罪恶不致败露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侍萍悲愤地说,充分表现了她的悲愤和仇恨及发自内心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也表现了侍萍的刚毅与倔强。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那几句话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因而使人物形象更真实、鲜明。

板书设计:

周朴园→盛气凌人

人物语言个性化 鲁侍萍→抑郁平缓

鲁大海→直截了当

四、舞台说明的作用:

1、 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

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旧家俱、这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装:

鲁侍萍上场,衣着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头是劳动妇女的习惯,又反映她的身分。

3、 人物动作:( 鲁侍萍) 有关窗的习惯,“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很自然地”

暗示了她的身份,“慢慢地”表明了她内心的痛苦、矛盾。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4、 表情:

( 周朴园) “汗涔涔” 显出一副狼狈相;( 周朴园)“惊愕”表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5、 人物的上下场:

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五、完成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作业:

[ 思考和练习] 第二题

周记《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周朴园》

补充资料:

重点与难点

1.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雷雨》的人物形象塑造,历来为人称道,原因就在于人物性格是复杂,立体的。主要人物周朴园是冷酷无情的资本家,是心狠手辣的吸血鬼。他在众人面前道貌岸然,庄重严肃,是一个伪君子。但其内心深处,也有一点怀旧之情。他厅堂里的旧家具,他要找的旧雨衣旧衬衣,也不全是故作姿态。他对旧日情人侍萍,多少保留了一点思念。尤其是他遇有不如意之事,更想借这一点思念之情来

寻求慰藉。但周朴园的本质毕竟还是资本家,所以当侍萍身份明朗之后,他的温情便烟消云散,立即以严厉冷漠、安抚收买等对付下等人的手段来赶走这个刚才还在追思怀念的旧时情人。周朴园的心理变化符合其性格特征,所以人物形象才显得真实可信,有立体感。

鲁侍萍是刚毅正直、备受屈辱的下层劳动妇女。她对周朴园有深仇大恨,所以发誓不过周家的门。30年后,在鬼使神差般地见到了那个“周大少爷”时,她竟不能自己,吐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且还向周朴园承诺不把这段隐情告知鲁贵。周朴园怀念旧情,她也有所触动:“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这似乎又有点软弱。但侍萍毕竟是侍萍,她控诉周朴园的罪恶,拒绝周朴园的施舍,使其主导性格得到凸现。刚强中偶露软弱,怨恨中稍有温情,这才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丰满。三十后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她深刻的认识到周朴园的自私虚伪本质,拒收周朴园的钱。这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她心地的磊落及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体现了她的尊严、骨气以及对命运的抗争。

3.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围绕着一张支票,周、鲁二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及作用。

当周朴园确认眼前的老太婆就是他当初无情遗弃的侍萍时,非常担心她是由人指使而来找他的麻烦,当证实没有这回事后,这个封建买办“双料”资本家就记起了他一直认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金钱。“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在他看来,世上的一切都是以金钱为转移的,金钱可以买到一切,金钱可以成为遮丑布,金钱可以换来良心的安宁,金钱可以弥补罪过。这就是周朴园在签署支票时的内心活动。一张支票撕开了他层层伪善的面纱,使其冷酷、自私、虚伪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资产阶级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自己,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地位与尊严,至于别人的痛苦,别人的情感乃至死活,他何尝真正放在心上过呢?! 对于侍萍来说,她的一番含而不露、旁敲侧击的话语,并非要得到什么补偿,只是想使周朴园受到良心的谴责而已;没想到周朴园竟然如此薄情寡义、卑鄙无耻。面对周朴园准备用钱来赎罪的言语,她只是报之一笑;这笑中,饱含着强烈的悲哀、愤怒、蔑视与嘲讽。接过支票后,当即将其撕得粉碎。她同自己的行动,维护了被压迫者的尊严,显示了劳动者的骨气与人格:“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面对支票的两种态度,显现出矛盾双方尖锐的性格矛盾与戏剧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定风波


【设计思想】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基本心境:泰然、旷达,自解、思“归”。我们当以字词句意为立足点,意境理趣为突破点,反复吟咏,体会其疏朗刚健之风、旷达深邃之境以及深刻透辟之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一、研习品鉴,理解作品的意境。

二、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教学过程】

一、由“雨”开篇,设疑导入

由“雨”设疑:请同学们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和“人生就是躲一场雨的工夫”两句话,简单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点拨导引:前者有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意思;后者加个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人生有雨,有雨而躲,这是不是所有人的生活态度、人生准则呢?我们来看看苏轼的回答。

二、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1.粗通大意:齐读小序和词,看看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以及苏轼在这件事情中是什么态度。引导学生在小序、正文以及注释中寻找答案,学会梳理内容和概括大意。

点拨要点:这首词主要写苏轼一行人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后的感叹;苏轼没有躲雨,他认为风雨无妨(以“余独不觉”“莫听”“何妨徐行”等词语来印证)。

2.初识词人:自由诵读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简单说说词人给你的最初印象。引导学生粗略感知词人形象,可根据学生发言来梳理点拨,不必求全。

三、品读赏析,领略词境

1.苏轼是怎样表达自己“独不觉”,即不愿躲雨的人生态度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态度?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作,把握提领性词语。点拨思路:如“莫听”“何妨”“谁怕”“竹杖”“芒鞋”“一蓑”。(答案参见“方案A”)

2.苏轼为什么不躲雨?请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来谈谈。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可从如下角度作点拨或归纳:

(1)此词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轼,已开始从愤懑和痛苦中跳脱出来。

(2)苏轼思想中融合了儒佛道。他崇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因而淡泊、遗忘、化解、隐逸等思想都会在逆境中生发。

(3)作为豪放派词宗,苏轼个性中蕴藏着乐观的因子。

(4)同时期的《赤壁赋》中已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语,表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物我两化的境界。

3.“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由最初的大雨“穿林打叶声”,到“一蓑烟雨”,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整体理解,明晰借喻之意和托寓之情。

四、研读探究,走近词人

1.围绕“雨”字,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雨中和雨后,你认为上下阕的主旨句分别是哪两句话?为什么?在学生提出主旨句后,引导他们讨论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其中人生况味。

点拨归纳:

上阕:“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关键词是“任”,含放任自由之意。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面对风雨,不惊不避,不哀不伤,显示了词人的人格光辉。此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阕:“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关键词是“归”或“无”。心中无雨晴,纵然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也左右不了词人的心境了。此句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2.有人说“归”字是全词的核心所在,并可从中窥见词人的文化性格,你怎么理解?苏轼的“归”和陶渊明的“归”能否划等号?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拓展,从更深层次理解词之意蕴及词人之精神。

点拨归结:“归”字贯串于词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莫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竹杖”“蓑衣”,这种退隐之思是归;“也无”,这种超凡拔俗也是一种归。

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如“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又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还有“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吾乡何在?在心安处,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苏轼是归于“心”,陶渊明是归于“田园”。联系前面说的“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自解与超脱,是中国文人最后可退守的精神家园。

五、激疑思辨,体悟人生

请同学看一段话:“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这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你认同这段评述吗?你认为应该如何面对人生风雨?当人生风雨来临时,是当其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感悟,畅所欲言,鼓励多元理解和个性发现,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六、朗读背诵,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要求学生把握词的基调、节奏、旋律等,读出一份从容与淡定,潇洒和超脱,疏朗和刚健。

布置作业:以《走近苏轼》为题写一篇随笔。

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苏轼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他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二下册语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一文,希望“高二下册语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人教版语文二下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