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 > 导航 >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成长的烦恼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成长的烦恼。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老师教案课件写的越好,在教学过程学生也更容易理解。那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成长的烦恼,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活动目标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
 2.通过了解成人对成长时期烦恼的认识,审视自己的所谓烦恼,重新评价自我,也要为朋友、同学排忧解难。
 3.与别人交谈应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话语通顺完整,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说话不要带口头禅,不要重复嗦。
 4.写作要围绕中心,有主题。写自己要能写出独特的认识,写别人要注意本人的审视和评论,帮朋友解忧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1.本单元的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主题。活动一是清理自己的烦恼,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曾经有的或正在有的烦恼,这样才有可能消除那些烦恼,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活动二是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别人在少年时期曾经有过的烦恼,应引导学生重在了解别人当时是怎么对待烦恼的,现在又是怎样看待当年的那些烦恼的,以便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启示。活动三是用假设的情境帮助朋友解脱烦恼,要让学生注意所给的情境,要说得入情入理,有针对性。
 2.有些学生对自己的烦恼可能有所保留,不敢直言:或不愿意说,或不好意思说,或只说那些不关痛痒的,等等。教师应鼓励他们,让他们放下包袱,因为总是把烦恼埋在自己心里,不仅会影响学习,影响情绪,天长日久还会影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对于那些特别内向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父母或好朋友说,或者课下与老师交流,不必强求在大庭广众中说。
 3.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时,可以由教师先提出要求:如要举止大方,说话利落,要提前有个采访提纲,采访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等。因为采访后还要完成一篇作文,所以要让学生先大致有个意向,想一想自己准备写哪些内容,然后进行重点采访。
 4.三项活动最终都落实为文字,要注意不同活动限制的不同文体。如写日记是对自己说话,是展示自己的心灵,应写得自然,不做作。如写信,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写信的目的等。
 5.建议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初就将本次综合性学习布置下去,一方面可以提前做些准备,一方面也可以从学习的课文中借鉴一些内容或思想。

三、活动评价
 1.口语能力方面的评价。采用活动一的可以让同学之间互评,评价要点包括:说话的语速和声音,说话的态度,说话的流畅程度,所说烦恼是否坦诚,等等。采用活动二的可以提前给每位学生一个评价表,要求学生在采访完某人后让这个人帮忙填写。评价表内容可以包括下边几项:口齿是否清楚,问题是否明确,应对是否巧妙,内容是否有中心,礼貌用语等。评价表可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商定。
 2.写作能力方面的评价。由老师从情感、内容、结构(格式)、语言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活动一的学生,如果有不想让老师看日记的,可以让他的好朋友、父母或他认为可以信任的人帮助进行评价,不要强求一律交给老师。
 3.由于是综合性学习,不是单纯的口语或写作方面的训练,所以评价时还要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意识、对活动的态度等。这一点在所有的活动考查中都应该是一个重要方面,这里不必多说。

四、有关资料
 1.烦恼与快乐的变奏(江润秋)
人生在世,谁不希望生活愉快?
可是,要真正做到谈何容易。
因为我们常常会碰到不称心的人,不如意的事。尤其刚刚步入少年之旅的中学生,随着青春意识的一天天觉醒,幼稚与成熟并存,自尊与烦恼共增,一旦受了委是一项神圣的职业,但是我们不要把老师看得太神秘。老师同样是普普通通的人,有长处也有短处。他们也许合你的意,让你喜欢;也许不合你的意,让你不喜欢这很正常。
问题是,我们碰到了自己不喜欢的老师该怎么办?
比如陆向东,眼下就碰到了一位他很不喜欢的老师。岂止不喜欢,简直是讨厌。
这位老师是他的班主任,年近六十,教物理,和他是本家。陆向东之所以讨厌陆老师,是因为他太“背时”。
那次,陆向东和几个同学商定了一个计划,利用星期天骑自行车去白龙潭游玩。那是一次路途不短的行程,他们准备一早出发,天黑前赶回来。为此,他们悄悄地研究了行车路线、时间安排和活动内容,还分配了各自的任务。他们六个人平时挺“哥们”,这次一起出去玩,一个个充满了激动和兴奋。
不料,这消息不知怎么传到了陆老师耳朵里,他很焦急地找到陆向东:“你们骑车去那么远的地方,路上很容易出事,你们考虑过吗?”
陆向东说:“考虑过了,我们会很小心的。”
陆老师沉吟半天,不无忧虑地说:“我总不放心,你们都是我班上的学生,你又是团支部书记,万一出了什么事,我不好向你们家长交代。”
陆向东急忙申明:“我们是自己去玩,不是学校组织搞活动,跟你没关系。”
“话是这么说,不过……这样吧,明天我和你们一起去,对,就这样。”陆老师当机立断作出了决定。
陆向东一听这话,头皮立时发麻,我们去玩,干你什么屁事?真是吃饱了没事干!本来我们很开心,很自由,玩得肯定很舒服,你这个老头子掺和在中间,算什么呀!他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嘴上又不能说出来,只好支支吾吾地搪塞:“我们只是说说而已,究竟去不去,还没有定下来。”
放学后,他们几个人在校门口碰了头,陆向东报告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大家又惊又恼,一迭声地叹气、埋怨。在七嘴八舌地责骂了一通后,大家一致决定,如果他去,我们就不去。
他们果真没有去,美好的计划成了竹篮打水。他们有说不出的惋惜,由惋惜而懊丧,懊丧又演变成了对陆老师的反感。
自此,“背时老头儿”成了陆老师的代称,他们在背后都这样叫他,叫得轻松自如。有一次,陆向东竟当面脱口叫了出来,引起全班一阵窃笑。大家都拿眼瞥陆老师,看他反应如何。陆老师心中老大不快,但也不好发作,脸上显得很尴尬。他知道,学生对他有成见,他既生气,又难过。自己星期天放弃休息和他们一起去,完全是出于一种责任心,是为学生着想,希望能管着他们,让他们能平平安安地游玩,不要出事,没想到他们讨厌我,断然取消了这次活动,还对我恨得要命,用轻侮的口气叫我“背时老头儿”。
第二天,恰好是班会课,陆老师讲了班上许多同学有绰号这个现象,接着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该不该给人取绰号?”其实,他心里的答案很明确,他只是希望用民主的、婉转的方式来统一大家的思想。他的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叫绰号不好,有的说没关系。陆向东知道陆老师是有感而发,他也来个针锋相对,大谈了一通叫绰号的好处,还举例说:“比如我们叫你老头儿,其实是表达了对你的一种友好和亲密的感情……”
全班哄堂大笑。
陆老师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受了更多的气。在他近四十年的教师生涯中,这是他带的最后一个班,他把全部心血都付给了学生,满以为能高高兴兴地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结果却好心得不到好报,这份伤心,能用语言表达得清吗?得意之至的陆向东,你能够体谅吗?

当被人嫉恨时
班委改选,肖菁意外地当选为文艺委员。倒不是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而是前任文艺委员胡萍脾气太差,任性而自私,常常违反纪律,结果失去了大家的信任。
肖菁的当选无意中得罪了胡萍,使她稀里糊涂地成了胡萍的“冤家”。大凡心胸狭窄者,在不愿意的情况下下台,对他的后任总是心怀成见,看不顺眼。胡萍就是这样。她不总结反思,找找自身原因,却迁怒于肖菁,经常在同学中说她的坏话。有人为肖菁抱不平,肖菁反过来劝人家:“她心里不好受,我能理解,算了,不要去计较。”
不久,一年一度的元旦到了,照例各班要出节目,参加年级选拔,选中者到全校庆祝大会上演出,还要评奖。各班级纷纷行动起来,拿出各自的“拳头产品”,力求入选。在中学里,除了运动会,接下来的“盛事”就是文艺演出了。这是文艺委员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肖菁经过反复考虑,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最后决定排一个迪斯科群舞。
她在班上宣布了自己的安排,并报了参加演出者的名单。一共八个人,四男四女,都是班上舞蹈基础的同学,其中当然少不了能歌善舞的胡萍。
谁知,第一次排练,就少了一个人胡萍。肖菁十分着急,让大家别离开,她登登登跑到教室去找,没有,到阅览室找,也没有,操场上、老师办公室……跑得满头大汗,就是不见她的人影,后来听人说,她已经回家了。
因为少了一个人,排练很不顺利。舞蹈是一项集体的创作,需要互相配合,直至默契。胡萍不来,别说默契,连配合都谈不上,队形无法站,横竖都给人以欠缺感,尤其几个造型,更加无法定夺。叽叽喳喳地议论了一通,只好草草收场。
第二天,肖菁去问胡萍,她轻描淡写地说:“我不知道呀。”肖菁知道她说的不是真话,但也没有办法。
星期六下午,他们准备继续排练,这次,肖菁一早就在黑板上写了通知。想想不放心,下课时她又跑到胡萍的座位边,当面通知了一遍。胡萍点点头:“知道了。”
下午,她仍然没有来,还有另外一个同学也没来。少两个人,更不好排练,大家随便走走场,空谈了一会,就散伙了。
星期一,肖菁急切地问胡萍为何不来,她说:“我家里有事,走不开。”
问另一个同学,她支支吾吾地说了实话:“胡萍叫我去看电影,她说她请客,我不想去,她一定要我去……”
肖菁很生气,脸憋得通红,一言不发,良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差点哭出来。
选拔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其他班的节目都排得像模像样了,他们班还稀稀落落地不成样子。同学们都很焦急。胡萍幸灾乐祸地对别人说:“她这个人,组织能力太差,一点水平也没有,我们班肯定没希望了。”
肖菁耐下性子,又去找胡萍:“我水平确实不高,我只是尽力而为。演出是我们班级集体的事情,要靠大家一齐努力。今天下午我们继续排练,请你一定到,好吗?”
肖菁的态度认真而诚恳,胡萍愣愣地看着她,没有答应也没有不答应。
下午,胡萍来了。虽然她是最后一个到场,姗姗来迟,但八个人总算第一次全部到齐了。肖菁为此很高兴。她提议,请胡萍当主角。她说:“我们八个人应该扬长避短。这个节目既要有粗犷的集体舞,又要有细腻的独舞。胡萍的舞蹈功力比较好,让她担任独舞,我们其他人力求动作整齐,精神饱满,与她配合默契。这样,这个节目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大家一致赞同,胡萍心里也热乎乎的,很得意。她没想到,肖菁依然很尊重她,让她担当重任。
接下来的几次排练,大家都很认真,胡萍尤其卖力,还出了不少好点子。结果,他们班的节目,不仅通过了选拔,还夺得了全校二等奖。别小看,全校一共才两个二等奖,在他们班的历,这是的成绩了。
在皆大欢喜以后,大家对肖菁的“领导才能”都很佩服,连班主任也在全班面前公开赞扬她。她却说:“当初,我差一点沉不住气,想去老师那儿告状,又想辞职不干,假如那样做了,后果真不堪设想……”
宽容不是无能,体谅也不是懦弱,肖菁的“成功”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发呢?
体谅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对于从小任性惯了的孩子,这种培养显得格外急迫,格外重要,这是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否则,很可能四处碰壁,徒增烦恼。
不会体谅别人的人,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体谅。如果我们学会了体谅,体谅别人的心情、体谅别人的处境……我们的心胸就能容纳更多的东西,我们的眼睛就能发现更多的美,我们的生活就能增添更多的乐趣。
试试吧,生活不会欺骗你。
(选自《少年文艺》1992年第5期)

2.跨越世纪的一代“中学生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启示录(刘深、程赤兵)
转眼又是世纪的转折点。中国的五千万中学生正面临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他们有平稳安定的成长环境,却又将走向变革动荡的社会。十几年后,这一代人将成为不可忽视的建设力量。如今的他们在想些什么?最近,我们对北京、天津、重庆、沈阳四个城市的中学生(男38名,女57名)做了一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试图从其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情感:丰富细腻的自我封闭
一些小问题首先引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如果你的朋友提议做一件你认为不妥的事,你的态度会是什么?
回答“不去做,也劝他不做”或“不去做,但不反对他做”的分别占48%和37%,答“情愿去做”的只有4%。
如果你周围的人都赞成或反对一件事,你的态度是什么?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占总人数的92%。
乍一看,现在的中学生显出一种冷静,而和其他一些小故事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他们是保持着自己的个性,这种努力显现出前几代人从未有过的执著。
北京80中为同学制作校服,征求上来的学生意见让老师大吃一惊:“我们要穿黑色中山装”,理由是“因为现在没人穿了”。
北京日坛中学的学生徐昊曾对我们说:“你要有概括中学生特色的想法你就错了。每个人的爱好、处事方法都迥然不同,谁也没法了解谁,谁也没法改变谁。”
于是,对个性的追求成了中学生的主流,这种内心独立性的增加使人感到他们心态中的多层次与少秩序。
比如,问卷中问到选择朋友的标准,大部分答案的比例不相上下:性格相似占23%,兴趣相同占29%,对自己有帮助占27%。而要求朋友与自己“看法一致”的则明显少于其他各项,仅占15%。
回答“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35%的人选择了“被欺骗”,31%的人选择了“被轻视”。
而在“的苦恼”这一题下,选择最多的则是“没有知心朋友”。
有了委的标准”。这两道题可以选择不惟一的答案。
其中要求最多的是“理解”。
谁是“不理解”这条鸿沟的挖掘者呢?调查表明:63%的被调查者写课外作业的时间是每天1小时以上,而半数以上的人课外活动时间每天却在1小时以下,甚至没有。他们课外活动的最主要形式是“和朋友出去玩(又是朋友!)”“体育活动”和“看电视”,甚至仅是“做做家务”。
去年暑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开辟的“中学生热线电话”接到了579人次的电话,比例的是倾诉学习、考试、升学的问题(138人次)。有学生把升学称做“走向痛苦的深渊”。一位高二男生说:“学校逼,家长压,弄得我昏头转向,情绪紧张,精神振作不起来,如果学习成绩不好,不知怎么做人。”一位高二女生这么形容她的家:“妈妈老是板着脸,爸爸又是一声不吭,家里好像是一个冰窖,父母与我交谈的惟一内容就是学习,好像除了学习以外,我什么也不该去想,不该去做。”为了让学生更加专心学习,一些父母师长的做法则更过分:私拆信件、偷看日记、没收撕毁课外书籍、禁止与异性交往。
在问卷上,有的学生希望家长对自己不闻不问,认为“这样更好些”。另一位高三学生则表示:“中学是我所经历的最讨厌的人生阶段。”
既然学校与家庭无法满足他们,他们只好自己去扒开帷幕,以他们特有的热情去观察世界,迎接世界。
问卷上,55%的人认为业余爱好“十分重要”,32%的人认为“比较重要”;28%的人喜欢读“有关人生”的书籍,25%的人爱读“内容好奇”的书。有47%的人最关心的新闻是“有关政治”的,26%的人承认,对自己产生影响的是社会事件。他们看的课外书籍和从事的课外活动也很丰富,问卷上各个选项的百分比比较平均。一位中学老师告诉我们,他听说学生爱看琼瑶的书,便也找来几本琼瑶的书看,等他看完琼瑶,学生中又流行起弗洛依德。当这位老师开始和学生讨论弗洛依德时,学生们得意地说:“弗洛依德早过时了,我们现在正研究老庄呢。”这位老师叹道:“我永远也赶不上他们。”

成长:一厢情愿的努力追求
有人评价这群世纪末的中学生没有责任感和道德观,追求享受,是“垮掉的一代”。
看看问卷。
你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事业”的占66%,答“金钱”的仅有7%。
你认为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道德品质”的占50%,“知识水平”的占27%,“外表风度”只占7%。
你认为最值得高兴的事情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55%)。
你认为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是:“自己的努力”(54%)。
如果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你会主动道歉(50%)。
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一事无成(59%)。
也许事例比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北京二中的女生宋彦丽,听到自己被保送上大学的消息后,瞒着家里人怀揣十几块钱跑到农村游历。饿了帮人家割麦子换馒头吃,困了睡在坟地里,摔伤了就嚼点草药糊在伤口上,最后身无分文蹭车回到了家:“这才知道中国什么样。”
北京日坛中学的高二学生阎静曾在班里苦心经营一份墙报和一份油印文学小册子,他们自己写稿、刻版、印刷。他们班还有摄影协会、文学社。他们说这是因为他们“喜欢”。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收到的中学生来稿里俯拾即是。
当然,学生们的追求也会显出纯真幼稚。问卷上问到将来的职业选择时,21%的人填了艺术或体育,20%的人填了“自由职业”,49%的人希望将来成为“与众不同的人”。
一位中学生说:“我们缺乏的是碰壁,是磨炼,这使我们的想法多少有些不切实际,但我们会不懈地去做的。”
思考:走向成熟的社会环境
怎样让我们的中学生走向成熟?
有11%的学生认为决定人命运的是社会环境。
25%的人爱看电影电视报刊、15%的人爱看科技读物、16%的人爱看体育书籍,爱看法制文学、武侠、言情的占37%。
这需要我们引导一位家长打扫卫生时从孩子床单下翻出一本有粗俗封面的低级刊物,不知孩子是什么时候买的。当然,这更需要生存环境的创造者们自重。
学生们更需要尊重和信任亚运会上,中国中学生的责任心和创造力是多么可敬:亚运村的饮食、服务;开幕式上的鲜花队、太平鼓与团体操背景台;比赛场馆中的礼仪小姐、发奖小姐……
在中学生们走向成熟的同时,也让整个社会环境成熟起来。

fwR816.CoM阅读延伸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成长的烦恼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大胆言说自己成长中的烦恼。

⑵与别人交谈努力做到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话语通顺完整,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说话不要带口头禅,不重复。

2、能力目标:

⑴通过了解成人对成长时期烦恼的认识,审视自己的所谓烦恼,重新评价自我,也要为朋友、同学排忧解难。

⑵写作要围绕中心,有主题。写自己要能写出独特的认识,写别人要注意本人的审视和评论,帮朋友解忧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

3、情感目标:

认识自我,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挫折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想】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要把每一个孩子看成独特的生命个体,引导他们学会倾诉和应对烦恼,尊重他们对生活的细微体验以及也许还不成熟的看法。父母的经历和老师自己对生活理解也是课程的组成部分,这样,才有助于在课堂中与学生作真诚的交流与沟通,促进课堂多元对话。

【教学设计】

一、片断播放,设场导入:

播放故事片《成长的烦恼》,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

老师:同学们,我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在我们的眼里,你们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是快乐的天使。是不是这样?

学生:其实,这是成人对我们的误解。因为大人们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心灵世界,不知道我们幼小的心灵,稚嫩的生命也要承担生活的责任和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我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烦恼。

学生:我们中学生正生活在孩童和成人的夹缝之中,童年的幼稚已逐渐退却,大人们所谓的成熟离我们还太远,于是,花季走来,雨季走来,我们心中的烦恼也就随之而来。

老师:是啊,烦恼是我们成长中不可避免的情绪。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引导自己以平常的心态正视烦恼,以积极的方式化解烦恼。今天,我们就来上一堂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从而体验更丰富的生活情感;锤炼更坚强的性格意志;领悟更丰富的人生智慧。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激起学生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激发学生发言的热情,是情感

二、联系生活,倾诉烦恼

刚刚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的萌发,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一旦有了烦恼,忧郁、感伤就会笼罩在我们的心头,生活也会失去光彩。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体验呢?在这样的情感渲染下,接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烦恼,我提出如下两个问题:

1、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有过哪些烦恼?

2、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烦恼?

这样设计,目的是体现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学生自主的学习,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体现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设计,也是对学生口语的初步训练,做到准确的表达。

三、烦恼树叶,交流明理

每一棵树的枝叶都是它的问题,但也是一棵树的全部。

──《读者》2002年第13期《有问题是因为活着》

教师组织学生将自己成长中的烦恼有选择性地书写下来,然后制作成烦恼树叶,贴在墙壁上。互相交流学习生活中的烦恼。

四、课外调查,了解烦恼

某报社要开展一次讨论,话题是“回首成长的烦恼”。现在请你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下你周围的成年人,如妈妈、爸爸、老师等。采访内容:你在少年时期曾经有过烦恼吗?是怎么对待那些烦恼的?现在重新审视,你怎样评价当年的那些烦恼?如果可能,你也可以找一找当地有名望的人或你仰慕的人,通过采访,就这个问题与他们作些交流,然后写成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长中的烦恼,让学生懂得,烦恼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来,它不可回避,也挥之不得,正是因为有了烦恼,才有了我们长大的可能。进而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

五、认识烦恼,化解烦恼

1、你如何看待这些烦恼?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认识烦恼对成长的影响,寻求化解烦恼的方法。比如:你战胜它的亲身经历、从父母或其他长辈处得到的经验、从别人那里受到的借鉴、从书上或电视上得到的启示……

2、事例研讨:

常君是你小学时的同学,你们俩曾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后来他爸爸调到省城工作,他小学毕业后也随父亲到省城去读中学。有一天,他给你打来电话,说自己心里很烦,不适应省城的生活环境,与同学沟通也很困难,缺少知心朋友,等等。请你设身处地想想他的苦恼,先在电话里与他交换看法,然后写一封信,帮助他化解烦恼,争取说得入情入理,使人信服。

六、格言表达,高声诵读

1、让学生用名言警句的形式写出对烦恼的认识和感悟:

⑴“如果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烦恼拿到市场上去交易,任何人在看到了别人的烦恼之后,都宁可把自己的烦恼重新搬回家。”(西方哲理 )

⑵“当一份快乐跟别人一起分享时,它就变成了两份快乐;当一份烦恼跟别人共同分担时,它就成了一半的烦恼。”

⑶“每一棵树的枝叶都是它的问题,但也是一棵树的全部。”(《读者》2002年第13期《有问题是因为活着》)

2、让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名言警句,让所有的同学大声的朗读全班推选上来的优秀的名言、名句。

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互相欣赏,体会到交流的快乐,同时也让学生在自我的高声朗读中寻找自我,寻找自信,让烦恼真正成为我们下一次成功的基石。

七、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1、总结存储:

“烦恼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接踵而至,不管我们小小的心田是否能承载得了这样的困惑。因为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承受,都要经历这样的日子。”我们不能为烦恼而烦恼,而要把烦恼变成前进中的动力。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2、体验拓展:

用一定的形式,把你心中的烦恼形象化,比如说:

⑴我的烦恼是鞋子中的一个沙粒,它虽然很小,却是我前行中的一大障碍。

⑵我的烦恼就象夏天的骄阳,炽热下,我只好走在他人的阴影里,等等。 教育热点学习网

⑶烦恼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它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彩。

这样的设计,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对“写”的能力的训练。虽然我强调用一定的形式,但是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他们所表述的方式也应该是色彩纷呈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无形中会增添语言的美感。

3、课外延伸:

请把你遇到过的烦恼列个清单,选择自己最苦恼的一件事或几件事,仔细作些分析,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然后写一篇作文,记下自己成长的烦恼或快乐。

附: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表格

表格一:

我能解决的烦恼

解决方法

我的感受

表格二:

使我困惑的烦恼采访对象时间、地点采访问题设置采访摘要被采访者评价
(评价参考:口齿是否清楚,问题是否明确,应对是否巧妙,内容是否有中心,礼貌用语……),自我感受(采访的感受、所得的启发)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设计,我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把“说”和“写”作为教学的支点,对学生进行梯级的语言和写作的训练,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纸船


纸 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的感情;
3、学习本诗后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行来到土城学习交流,同学们,如果你是导游,请你把土城最美的东西介绍给我们,要求用两句话表达,第一句直说最美是什么,第二句描述特点。(学生介绍,老师附和评点)。
二、自读,把握本诗主要内容。学生放声地自读课文二遍。(询问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本诗有几节等问题),再齐读课文。按如下提示,在括号里填上一个表示人物动作形为的词,概括出每节诗的内容。
完成如下板书:
第一节:(叠)纸船;第二节:(抛)纸船;第三节:(求)纸船。
托纸船寄思念(托物言志、卒章显志)
三、朗读探讨。诗贵在吟咏,如果你要表演朗读本诗,你觉得应该如何朗读(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等),表演性的朗读一般是要配乐的,你觉得可以配什么样乐曲?
四、范读(播放《纸船》朗诵带)。播放前的要求:学生自我比较,或评说自己处理得不够好的地方,或评说范读中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也可指出其不足),要言之成理。再试读后,鼓励学生起来朗诵。
五、试一试,在活动中深化情感体验,并表达出来。
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我们将课文提练一下,用一个比喻来表达,这一特点就非常明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是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满载了我的爱和悲哀。
六、送给父母一份礼物。
(老师提供统一规格的纸)请学生写出现在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如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报答、期望等等)。请学生交流。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马》


《马》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课文《马》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全文可分两部分,第1、2节写人类驯养的马,第3、4、5节写天然野生的马。通过对比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
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①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②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的堕落。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
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美”,有高贵姿态。
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狼》


《狼》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知识引路。教师要清醒地认识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规律,从整体到局部,从熟读到理解,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学习的领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③《聊斋志异》是我国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
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
小声默读一遍。
(2)学生发问。
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
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
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
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
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作出讲评。
第一次,找中间程度的学生,让他看着课文复述,实际上是对着课文口头翻译,大体译对即可。
第二次,找中间偏上学生,要求对着课文较为准确地翻译。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学生,背着课文复述,要求不遗漏主要情节。
7.掌握生字词。
在这三次复述过程中,其他学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义的字词。教师随订正随理出掌握的主要词语。
拟挑出常用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单音词,随讲随写黑板,让学生笔记,以便复习掌握。
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止:有两讲——
上述的生字生词要入文作出准确解释,可让学生当堂翻译原句,不要只是单个记词义。
另有两个词用的是引申义,书上有注释,教师可略加提示,学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这两个词是: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布置作业:
1.按照记叙的顺序,看看本文叙述的故事可分成几个部分,用一个词(或词组)给每个部分作出概括。
2.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思考练习一。
4.做练习二、三,答案做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顺序、掌握结构。
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学步骤:
本课时不单独检查作业,将此过程溶入教学的相应环节中。
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串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的。
教师串讲,遇到上节课列出的重点词语可提问学生,归纳时也先提问,后订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2段,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
再看第3段,写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准备搏斗,这写了屠夫对狼的什么行为?文中似无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虑。——可用屠夫“御狼”来概括。
再看第4段,写屠夫奋起劈狼,随后又劈一狼。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杀狼”来概括。
(3)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那么,这四个自然段,哪是开端,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呢?
关键在于高潮和结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发展。这点学生是能理解的。可见怎样划分高潮的结局,应该以文章本身的情况为准。
(4)文章还有第5段。
先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2,让学生念自己的译文,教师订正并讲评。
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两个字概括,与上面组词形式相同,应是“狼”呢?
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6)本文的整体结构应该怎样认识?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又分四个层次;第二部分议论。
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时的主体部分,包括串讲、理顺序、明结构。每一个进程均有板书,随讲随写。
(1)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体是人,还是狼?
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
此处势必出现分歧意见,可让双方争论,教师不早表明倾向。
统一认识如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提问,给予某种暗示。
(2)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结论:应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
根据:
①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②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③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
(3)当然,应该认识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双方是不能缺少的。狼毕竟是被人战胜的;狼的“变诈几何”,是以人的机智勇敢为条件的。归纳时应将人和狼结合起来认识。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这一归纳不应是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这点,学生可以自己去体会,不必深究。
3.词语与练习。
订正练习二、三。
练习二:
1、2、3句各是前三个段的尾句,写的是狼的贪婪凶残;
4、5、6句集中在第4段,写的是狼的阴险狡诈。
练习三:
此题放在第二册较难,不必要求具体确切掌握。可大体讲明:
这六个“其”都是代词。
现代汉语代词有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代什么要看上下文。这里主要看上文,即从上文中去寻找相应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麦场;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户;6句中,代狼。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信息反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
[教学目标及重点]
1、了解斑羚在危急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描写了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故事惊险,扣人心弦。文章通过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热情赞扬了它们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不必深敲细推,逐句讲解。宜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如何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如何细致描绘飞渡场面。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并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自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找一名学生生动地复述《斑羚飞渡》这个故事。
复述指导:复述是口头表达的基本功,进行此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课文时,把难记的内容和其他一些难记的词语画出来,强化记忆,就可以少花时间,又能复述清楚。复述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之处。教师注意引导。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文中的这些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作者是怎样说清楚的?
明确:作者注意分类起了名目,又给个体起了名目,有了这些名目,就便于叙述了。分类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轻斑羚\\"\\"小斑羚\\"等,个体的名目有\\"镰刀头羊\\"\\"一只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有了这些名目,故事才叙述得清清楚楚。这一点看似小事,其实在写作上很重要。
2.在这群斑羚中,你对哪只斑羚的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并自由发言)镰刀头羊,因为它成功地指导了这次飞渡。
3.镰刀头羊是怎样指导这次飞渡的?
明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阅读后回答)
可采用范读或指名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
4.镰刀头羊“悲哀地学了数声”,如何理解此时头羊的心理?
在危难时刻,所有的斑羚都注视着这只头羊,而头羊沿着悬崖巡视一圈之后,知道前面是绝路,而后面又有狩猎队的追击。头羊一时想不出拯救这群斑羚的办法,只好仰望苍穹,悲鸣数声,表现了内心的绝望。
5.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的行列,后来为什么又走到老年斑羚的队伍里了?
明确:斑羚群分为两拨之后,头羊发现老年斑羚那拔少十来只,为了使自救方案取得成功,必须使两拨斑羚数量一致,于是头羊从年轻的行列走出,归入年老的队伍中,其他中年斑羚也随着归入年老的队伍中,然而,选择老年斑羚那拨,即是选择了死亡,因此头羊“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表达了它沉重而悲壮的心情。
6.在你的心目中,斑翔飞渡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充满感情的给大家描述一下。
明确:(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斑翔飞渡的情景,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架起了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没有一只老斑羚为自己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坦然面对死亡,为的是群体的衍生,这是一种至高至上的境界。井然的秩序,坦然无私的等待,更令人叹息不已,肃然起敬。“我没有想到……”这的确是始料不及的,不能不令我们这些万物灵长的人类感叹不已,赞叹不已。从“竟然”“从容”“心甘情愿”等词语中,我们不难发出作者浓郁的溢美敬重的情感的流露。
7.镰刀头羊的结局如何?你对镰刀头羊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是褒还是贬?请把你的真知灼见说给大家听一听。
明确:(学生阅读后回答)
8.找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句子,阅读体味: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明确:(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9.在这群斑羚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迫切学习的金子般的东西呢?(目的在于组织讨论文章的主题)
明确:(学生讨论、探究,教师适时引导)面对种群的灭绝,这群进退维谷的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它们的智慧、才能,胆识,特别是从容镇定,舍已为人的情操,可贵的整体精神,为自己、也为人类唱响了一曲悲壮的生命赞歌,放射灿烂无比的人生光彩。
10.结合你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学习完本文后的感悟。
明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的技巧,学会运用,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作文思维能力,即选择生活中的题材,表达某一个道理或某一种感情。教师讲一个感人流泪的故事结束全文)
[布置作业]
(打出投影片)课下把你的感悟整理一下,写下来,字数300字左右,然后同学们自由交流,看谁写得好。

教学设计B:
[教学目的]
1.了解斑羚在危急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以斑羚导入新课。
2. 齐读“自读提示”,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3.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勾画出生字新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生字 :斑羚 对峙 蹿跳 斑斓 骚动 娴熟 悲怆
生词 :对峙 飘渺 眼花缭乱 心甘情愿 进退维谷
4. 细读全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
复述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之处。
5. 熟读全文,结合复述的内容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交待了一群斑羚被逼到伤心崖的绝境上。(飞渡前)
第二部分(3—16)写镰刀头羊带领种群用牺牲老的一半,换取小的一半生存的方法。(飞渡时)
第三部分(17)写镰刀头羊悲壮的走向死亡。(飞渡后)
6. 品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 文章从哪可以看出斑羚已陷入绝境?
(2) 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的斑羚此刻会是怎样呢?镰刀头羊表现如何?文章重点抓住哪些进行描写?
(3) 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十对,作者怎样描写这次飞渡的?
(4) 画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内容。体会: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5) 找出文章议论抒情的语段,作者的思想感情怎样?
(6) 讨论本课的中心思想。
点拨:
(1) 文章开头设置了悬念,“逼”“伤心”等字可看出。第二段中形象的比喻(对山的),斑羚的跳跃能力等可看出斑羚群已无路可逃。
(2) 文章从外形、神态、动作、叫声等方面,重点刻画了镰刀头羊的形象。
(3) 作者采用详写一对,略写其他的方法,清楚而重点突出地写出了这群斑羚飞渡的情景。“老斑羚”和“半大斑羚”的试跳情景写得特别详细,从时间上说,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作者用大段文字细细叙述。叙述中又加进作者的悬念,再写飞渡情景,更出人意料,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4) 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它的作用是:①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②烘托飞渡的气氛,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③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5) 议论抒情的语段,表达了作者浓郁的溢美敬重之情。
(6) 本文通过对斑羚的细致描写,热情赞颂了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歌颂了斑羚的身上所体现的可贵的整体精神。
7. 作业布置。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二 2、复述课文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包拯


包拯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了解人物,分析概括段意。
2、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对包公这个人物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传记。
二、全班齐读课文,列出生字
三、串讲课文
1、第一节
解词:
知,主持,掌管。 诉,告状。 第,尽管。
寻,不久。 何为,为什么。 惊服,震惊,服气。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机智。文字简洁、生动,几十个字就交代了智服盗贼的过程。
2、第二节
解词:
徙,调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 遗,送。
才,仅仅。 岁,一年。
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他煞住了利用端砚\"以遗权贵\"的不正之风,而且带头不受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
3、第三节
解词:
使,出使。 谓,告诉,对……说。 诱,引诱,诱惑。
刺,刺探。 遂,于是,就。
全班朗读,指名翻译。
简析: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
4、第四节
全班朗读
解词:
召,召令 权,权且,暂且。 敛,收整,约束。
惮,畏惧。 径,直接。 造,到,往。
陈,陈述。 曲直,是非。
指名翻译。
简析: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
5、第五节
解词:
恶,憎恶,讨厌。 苛刻,待人狠而刻薄。 敦厚,待人忠厚温和。
未尝,不曾。 推,推行,施行。 务,追求。
苟,随便。 悦,取悦。 从,听从。
志,意志。 若,和。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请同学复述故事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顺畅,正确句读。
3、讲评思考题一。
4、考察翻译准确与否,请数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分析本课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1、 提问:第一节写了包拯破获割牛舌案件,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讨论)
回答:写出他的聪明机智,语言十分简洁,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
点拨:包拯的两句话很简单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第三节也是通过人物语言突出人物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的性格。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2、 提问:第四节与其他段相比,有什么特点?(讨论)
回答:这一段写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写他为官刚正不阿,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
3、 小结:
全文五节,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有详有略,文中有正面描写:1、2、3、4节;有侧面描写:第4节。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作者把概括描写第2、4、5段与具体描写第1、3节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富于变化。
三、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木兰诗


这篇《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木兰诗》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见A式“解题”②③④⑤条)。
二、正音、解词。
见A式。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将学生点滴认识加以集中,必要时也可作补充。下面是讨论后小结的要点(加点的字可板书),仅供参考。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
 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说明]以上关于修辞的说明,可能有争议,但不宜在课上争论,因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诵和了解民歌叙事的铺排手法,至于属何种修辞,可以放在课下讨论。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说明]这个环节要着眼于诵读,知识不宜细讲,重点是讲铺排,因为它涉及全诗句数之半,熟悉了这些诗句,背诵的速度必能增快。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总提示:叙事诗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诵读叙事诗应把握两点,一是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二是情节发展的节奏。关键在于感情的投入,视故事中的种种图景如在眼前。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五、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六、解释诗中的“互文”。
内容见A,可依次提出,让学生作答。
七、留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白鹅


白 鹅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代表性,试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成长的烦恼”一文,希望“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成长的烦恼”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