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 导航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要知道写了教案课件,是可以体现老师在教学上面的专业素养。你是否正在动笔写一篇教案课件吧?也许"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你要找的,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1. 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是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 课内自读课文一课时可完成。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
 zhāo 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
朝cháo 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修建(动词)地方
 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fwr816.cOM展读推荐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齐威王
妻→→→→→→私←←←←←←←宫妇左右
|  |
妾→→→→→→畏←←←←←←←朝廷之臣
|  |
客→→→→→→有求←←←←←←国境之内
↓ ↓
受蔽 受蔽
类比推理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明确:(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2)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3)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私 畏 求
妻 妾 客
2.研习第二自然段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 大
家事 国事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三赏
三变
4.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4.《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明确:(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2)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3)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私 畏 求
妻 妾 客
2.研习第二自然段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 大
家事 国事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三赏
三变
4.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4.《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特点。
4、通过分角色诵读提高对文言文理解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感知理解课文。
2、点拨法:设置关键问题,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课时:
2 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
1、复习史书的分类并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指导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第一段,并学习该段文言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史书的分类(多媒体投影)
编年体(年代)如:《左传》
纪传体(人物)如:《史记》
国别体(国家)如:《战国策》
记事本末体(事件)
通史(多于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二、导入:(投影唐太宗名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是唐太宗在魏征死时说的一句名言,并且说:魏征的死使他从此少了一面镜子。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这么看中魏征呢?(因为他善进忠谏)历敢于进谏的忠臣还是很多的,但多数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比如商朝的比干,就因为进谏而被剜心。为什么同样是进谏,却有差别这么大结局呢?
明确:1、君主不同;2、进谏方式不同。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这位臣子是如何进谏的。
多媒体投影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解题并演示:
问:这是什么句式?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兼语句,
包含两层意思:1、邹忌讽齐王;2、齐王纳谏
问:"讽"是什么意思?
明确:"讽"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四、主要人物及作者简介:(多媒体投影)
1、主要人物简介:
①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②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2、《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叙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五、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理解文意;同时多媒体投影以下生字:
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2、自读课文第一段,指出下列词语含义:
修、私、窥、美、昳丽
3、分别找出本段的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总结: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六、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请三位男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倾听并提出意见。
2、总结他们的成功和不足。分析朗读技巧,多媒体投影注意事项:
①邹忌在与妻、妾、客对话时的语气;
②妻、妾、客在回答时的不同语气
妻:发自内心的赞美,难免有溢美之辞
妾:发自内心的畏惧,随声附和,答语简单
客:有求与人,阿谀却又流于应付
③邹忌暮寝而思时的语气:
(若有所思,自言自语地)
3、指名三位女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
4、齐读课文第一段
七、作业:
预习后面三段
第二课时
[要点]
1、 继续通过诵读来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和预习情况。(略)
二、齐读课文第二、三、四段
三、在这三段中找出如下特殊句式:
倒装句、被动句
四、理清文章思路:
从"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两方面分别入手。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请三位女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2、大家进行总结(多媒体投影):
①邹忌进谏时的语气:(越说越激动)
②齐王听后的反应:(先若有所思, 而后兴奋)
③齐王下令时的神态和语气:(威严、自信)
六、思考: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比如"三问"、"三答"等,你还能找出其它的三叠结构吗?(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七、作业:
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能谤讥于市场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八、板书:

邹忌讽齐王
方式:设喻
臣之妻私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臣之妾畏臣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齐王纳谏
下令:
面刺 上赏 初 门庭若市
三赏 书谏 中赏 三变 数月 间进
谤讥 下赏 期年 无可进
教学探讨与反思

高一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


这篇《高一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 :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八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特点。
4、通过分角色诵读提高对文言文理解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感知理解课文。
2、点拨法:设置关键问题,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课时:
2 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
1、复习史书的分类并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指导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第一段,并学习该段文言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史书的分类(多媒体投影)
编年体(年代)如:《左传》
纪传体(人物)如:《史记》
国别体(国家)如:《战国策》
记事本末体(事件)
通史(多于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二、导入:(投影唐太宗名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是唐太宗在魏征死时说的一句名言,并且说:魏征的死使他从此少了一面镜子。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这么看中魏征呢?(因为他善进忠谏)历敢于进谏的忠臣还是很多的,但多数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比如商朝的比干,就因为进谏而被剜心。为什么同样是进谏,却有差别这么大结局呢?
明确:1、君主不同;2、进谏方式不同。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这位臣子是如何进谏的。
多媒体投影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解题并演示:
问:这是什么句式?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兼语句,
包含两层意思:1、邹忌讽齐王;2、齐王纳谏
问:"讽"是什么意思?
明确:"讽"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四、主要人物及作者简介:(多媒体投影)
1、主要人物简介:
①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②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2、《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叙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五、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理解文意;同时多媒体投影以下生字:
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2、自读课文第一段,指出下列词语含义:
修、私、窥、美、昳丽
3、分别找出本段的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总结: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六、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请三位男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倾听并提出意见。
2、总结他们的成功和不足。分析朗读技巧,多媒体投影注意事项:
①邹忌在与妻、妾、客对话时的语气;
②妻、妾、客在回答时的不同语气
妻:发自内心的赞美,难免有溢美之辞
妾:发自内心的畏惧,随声附和,答语简单
客:有求与人,阿谀却又流于应付
③邹忌暮寝而思时的语气:
(若有所思,自言自语地)
3、指名三位女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
4、齐读课文第一段
七、作业:
预习后面三段
第二课时
[要点]
1、 继续通过诵读来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和预习情况。(略)
二、齐读课文第二、三、四段
三、在这三段中找出如下特殊句式:
倒装句、被动句
四、理清文章思路:
从"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两方面分别入手。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请三位女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2、大家进行总结(多媒体投影):
①邹忌进谏时的语气:(越说越激动)
②齐王听后的反应:(先若有所思, 而后兴奋)
③齐王下令时的神态和语气:(威严、自信)
六、思考: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比如"三问"、"三答"等,你还能找出其它的三叠结构吗?(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七、作业:
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能谤讥于市场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八、板书:

邹忌讽齐王
方式:设喻
臣之妻私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臣之妾畏臣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齐王纳谏
下令:
面刺 上赏 初 门庭若市
三赏 书谏 中赏 三变 数月 间进
谤讥 下赏 期年 无可进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决于他既敢于进谏,又善于进谏,讲究进谏的艺术性。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熟练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理解文意。

3.理解本文巧妙的讽谏艺术,学会在特定场合,委婉表达意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品

在古代,讽谏帝王,是件冒险的事情,是批龙鳞,逆圣听。悠悠千古,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遭遇不幸。比干被挖心,不同意,如果请你劝说老师,你会怎么说?50字左右。(自编)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七组题

1.解释加点词语:(1)服:(2)甚:

2.翻译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八组题

1.解释加点词语:(1)刺:(2)朝:

2.翻译句子: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本人意在通过自悟从身边的小事中受蒙蔽来规劝君王要善于纳谏。

4.邹忌善于言辞,但他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思维方式更令人佩服。邹忌是怎样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的?

5.请分别以“言”和“行”为首字写一组劝勉性的对偶句。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一组题

1.(1)私:偏爱(2)蔽:受蒙蔽

2.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3.答案一:不盲目轻信别人,能正视自己。

答案二:有自知之明,没有因为别人的颂扬而得意忘形。

4.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生活方式,语言含蓄委婉,小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二组题

1.(1)昳丽:光艳美丽(2)左右:近臣(身边的亲信)

2.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3.门庭若市;无可进者。(各用文中四个字填写)

4.在内容上都是说邹忌比徐公漂亮。在语气上有轻重之别。妻子语气,他由衷的喜爱和热情的赞美丈夫的美;妾的语气较强,他拘泥害怕,模仿敷衍;客人采用否定句式,语气较弱,是应酬奉承之举。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三组题

1.(1)间:间或,偶尔(2)谤:公开指责别人过失

2.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比徐公差远了。

照着镜子自己看自己,又觉得远远不如徐公。

3.门庭若市

4.邹忌:能对家事中细小问题进行深思,并把家事同国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向君王进谏,体现了他忠君爱国思想和善于说理的方法和技巧。齐王:不摆王的架子,谦虚而纳谏,使国家昌盛强大。从他身上让人学到了为官一方,应广开言路,造福百姓与国家。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四组题

1.(1)闻:使……听到(2)市朝:公共场合

2.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能够在众人聚集的地方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而且他的话又传到我的耳朵里的,授予下等奖赏。

3.切身经历;家事与国事;王之蔽甚矣;战胜于朝廷。

4.邹忌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他劝说的特点是委婉。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五组题

1.(1)美:美丽,漂亮认为……美(2)孰:谁,哪个仔细

2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3.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李世民纳谏而出现贞观之治;康熙乾隆纳谏而出现康乾盛事。汉武帝纳谏而汉。朱元璋纳谏兴大明。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六组题

1.(1)畏:惧怕(2)修:长,指身高

2.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3.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4.老师,我感觉你这几天挺疲倦的,其实我们也好累,想和你一起到附近的公园散散心,你看行吗?更何况学会休息才能更好的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功嘛?求您了。……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七组题

1.(1)服:穿戴(2)甚:很,(厉害,严重)

2.邹忌身高八尺多,仪容很漂亮。

3.因为:齐国是一个大国,齐王位高权重;

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者害怕齐王;

举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

4.原因是:有邹忌这样善于思考、敢于直谏且善谏的忠臣,齐王善于采纳群言。

它告诉我们,将来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要忠其职尽其事。做领导要关爱职工生活,

重视企业发展;做职工要为兴盛事业献力献策。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八组题

1.(1)刺:指责;(2)朝:早晨朝拜朝廷

2.翻译句子: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3.《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本人意在通过自悟从身边的小事中受蒙蔽来规劝君王要善于纳谏。

4.从自己在家庭中受蒙蔽的切身体会里,用类比、暗示的手法,把家事引到国事上来,从而规劝齐威王纳谏。

5.言君子,话出九鼎;行正道,脚踏八方。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的] 1. 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是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 课内自读课文一课时可完成。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
zhāo 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
朝cháo 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修建(动词)地方
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希望“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