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 > 导航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灰雀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灰雀。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要知道好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不少的。那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灰雀,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灰雀》,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我的说课将分五部分。一说教材;二说教学方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程序;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三年级上册阅读的学习目标开始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纵览课文内容,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再见到灰雀,这是一条明线,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发现灰雀不见了,怀疑可能是男孩抓走了,诱导他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第二条暗线才是文章用意和中心所在,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若不细细品味,就很难理解其中韵味,因此好文章要多读、多品,方能明其意知其味。

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加强词、句训练: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情的过程。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a、会认6个生字会写12个字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b、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c、通过人物对话描写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d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的教育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教学方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学知识与学生感悟的结合。三年级学生刚接触新教材,对教材有很大的好奇心,同时在他们这一年龄阶段,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基于这些,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自学生字,并且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读懂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课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悟列宁那含而不露的拳拳爱心。

一、读中悟,悟中读。

本文语言朴实,叙述含蓄,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十分真挚,十分感人。没有在“朗读”二字上下一番功夫,学生很难悟出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真真切切悟情。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从初读到细读到精读再到品读,学生由浅入深地读书,在读书中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感悟文中的情真意切。

初读,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回家的?

细读

通过想一想,你是怎么从这些句子中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列宁从找不到灰雀时的着急担心(“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到为灰雀的失踪而难过、婉惜(“……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再到明知故问的略显惊讶(“会飞回来?”);小男孩从一开始回答列宁“没看见,我没看见”时的支支吾吾,到他认识到自己错了,肯定灰雀“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再到下决心改错的坚定态度――“一定会飞回来的!”这些情感的变化都只能在细细的读书中体会。

设计思路:教会学生如何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人物的情感变化的方法。

3、精读

当学生学完一部分课文内容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部分内容该怎样读,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读完以后说一说。比如读“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这一句要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婉惜,而读”一定会飞回来的!“这句话要读出坚定的语气,男孩的坚定是从”一定“和”!“看出来的。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语言的情感,感知语言的表达形式。

4、品读

在引导学生对这部分课文内容进行初读、细读、精读之后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真正把课文中列宁对灰雀的爱和列宁对男孩的爱却含而不露的感情读出来。

设计思路: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训练语感,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采用讨论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遵循“主体性”原则,采用讨论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1、本课时的教学中,围绕“你是怎么从这些句子中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读书、思考、讨论之后,老师让他们自由发言。

设计思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的思维、表达提供了自主的空间。学生在这种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以极大的兴趣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体验,去获取,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智情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2、进行第三部分内容教学时,当学生读懂了“男孩果然把灰雀放回来”之后,让他们再细细地读课文,想想从这部分课文内容还能知道什么,体会到什么?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思路: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合作讨论中,学生之间一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许多学生可以克服胆怯、孤独等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学有所得。

三、巧用多媒体,激趣导思,突破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当“列宁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枝头歌唱”这一动态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会为之惊喜,仿佛自己也来到白桦树下,看到了灰雀欢蹦乱跳的身影,听到了灰雀悦耳的歌声,喜爱灰雀之情油然而生。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果然回来了,这是因为男孩知错改错把它放回来的,而男孩之所以知错改错是因为列宁对灰雀充满了喜爱之情,对男孩充满了爱护之心。这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知,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为灰雀的归来而高兴,为男孩的诚实而高兴,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列宁对灰雀的爱,对男孩的爱,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四、说写训练,培养创新。

课文中写了每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到了那只灰雀的情景。我设计了问题:男孩是怎么把灰雀放回来的呢?

设计思路:这是课文的空白,利用这一空白,可以拓展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让学生从说到写,可以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文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灰雀 自由自在 灰雀 失去自由 灰雀 重归自由

列宁 欣赏美 列宁 失去欣赏美的机会 列宁 重又看到美好事物

小男孩 可以占有 小男孩 良心上受到谴责 小男孩 明白美好事物应由大家一起共享

通过以上简单明了的板书,揭示出本课的审美主旨——爱的教育,突破本课的难点。

fwR816.COm阅读欣赏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灰雀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列宁的课文,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今天我们又要要学习发生在伟大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自学生字词。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学生畅所欲言。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看课件,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最想说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从哪些句子看出列宁也像你们一样很喜欢灰雀,找出有关句子。
抓住句式“每次……都……”,(可以进行说话练习)“还经常”等词句来理解。
通过上下文理解“仰望”的意思。
4.知道朗读第一段。
5、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重点指导“胸、步、或”
4.学生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认读词语。
2、看课件,激发兴趣。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
d.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这一老一小多有意思啊,你想对列宁和小男孩说几句什么话?把它写下来吧!
课后分析:
美的升华
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这是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启迪、升华的一篇美文。
首先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场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灰雀的美,身临其境地说说看到这般情景灰说什么。再而读读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的喜爱之情。其次,抓住列宁和小孩的对话,着重引导学生揣摩两个人的神情和心理活动,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再现列宁的爱鸟之情。最后通过列宁和小男孩的爱鸟之行为对比,让孩子对爱护动物有了更高层次的启示--真是这种感染和熏陶,使孩子受到震撼,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终于放鸟回自然。最后一段话意味深长,教学时,采用学生质疑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再次感受列宁不但爱鸟还爱孩子。以议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情感升华。再让学生把自己想对列宁和小男孩说得话写下来,就是让孩子把心灵美的洗礼跃然纸上。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再一次一次美的升华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灰雀


灰雀
区实验一小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重、难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读中感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 合作学习
1. 出示列宁照片,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1) 学习小组交流资料(教师下组参与,发现有价值的交流资料)
(2) 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三、指导学习,读懂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课堂作业
1、 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深入学习,读懂第3至10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自由朗读11-13自然段。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 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5、灰雀

板书设计

列宁 小男孩

小学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列宁的课文,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今天我们又要要学习发生在伟大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自学生字词。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学生畅所欲言。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看课件,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最想说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从哪些句子看出列宁也像你们一样很喜欢灰雀,找出有关句子。
抓住句式“每次……都……”,(可以进行说话练习)“还经常”等词句来理解。
通过上下文理解“仰望”的意思。
4.知道朗读第一段。
5、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重点指导“胸、步、或”
4.学生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认读词语。
2、看课件,激发兴趣。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
d.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这一老一小多有意思啊,你想对列宁和小男孩说几句什么话?把它写下来吧!
课后分析:
美的升华
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这是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启迪、升华的一篇美文。
首先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场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灰雀的美,身临其境地说说看到这般情景灰说什么。再而读读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的喜爱之情。其次,抓住列宁和小孩的对话,着重引导学生揣摩两个人的神情和心理活动,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再现列宁的爱鸟之情。最后通过列宁和小男孩的爱鸟之行为对比,让孩子对爱护动物有了更高层次的启示--真是这种感染和熏陶,使孩子受到震撼,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终于放鸟回自然。最后一段话意味深长,教学时,采用学生质疑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再次感受列宁不但爱鸟还爱孩子。以议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情感升华。再让学生把自己想对列宁和小男孩说得话写下来,就是让孩子把心灵美的洗礼跃然纸上。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再一次一次美的升华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赵州桥》教案


《赵州桥》主要讲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是中国建桥的一个创举。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设计上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教学难点:通过想象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的图案,体会赵州桥的美观。这节课我围绕着赵州桥的坚固、美观为主线,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主要做法如下:
投石问路,纵观全篇
赵州桥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能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它吗?
二、投影演示,体会坚固
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为什么要建造一座石拱桥就和石拱桥的自身特点紧密相关。
出示赵州桥桥长图片的演示,由桥长的相关数字联系材质将学引入到设计的理解。
三、操作实践,体会创举
赵州桥是中国建桥的一个创举,在建筑形式上,赵州桥在石拱桥的基础上,它的两边还各有2个小的桥洞,这样的设计有它的独特之处。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石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为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特别在幻灯片中制作了相关的投影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水流的增大和水流的走向,让学生明白,当水流小时,水流通过大的石洞,当水流大时,水不仅可以从大桥洞通过,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通过,对洪水进行分流。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这种设计的独特之处,从而感受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和血汗才建造了这样一座闻名中外的赵州桥。让学生理解“创举”,是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做过的,感受创举,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懂得课外知识,“这座桥建于隋开皇大业年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历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仍然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让学生感受赵州桥的坚固,经历8次地震还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可见赵州桥的坚固,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是中国建桥的创举。
四、抓重点词,体会美观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是一个过渡句,巧妙地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主力美观时。我采用抓住重点词的方法,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1、这个自然段描写了桥的什么?2、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语。通过读书,让学生抓住三种龙的独特之处,“相互缠绕,回首遥望,双龙戏珠”通过重点词语想象他们的样子,从而体会雕刻的图案是那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多姿多彩。从而引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再展示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去感受真的图案,感受他的栩栩如生。接着,朗读课文,带着想象去体会赵州桥的栏杆上那些精美的图案。期间穿插让学生同桌相互“缠绕”、“回首”、“戏珠”的动作体会,学生参与热情高。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朗读的指导和朗读量还欠缺。阅读是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主旋律,本课教学中,我也把朗读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从读中感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课堂结构还应更加紧凑,教师的个人基本功还要加强。没有收集好关于赵州桥在建造时的一些书面资料。如果课前对相关资料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在引导和诠释时,我就能更好的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了。
以上就是我对《赵州桥》一课的课后反思,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不足,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灰雀”一文,希望“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灰雀”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