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 导航 > 高二历史教案: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高二历史教案: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而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也能提升老师教学水平。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高二历史教案: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节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重点:维也纳会议、1848年欧洲革命
难点:学生自我阅读及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以及理清各种矛盾、把握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前期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一、维也纳体系
学生阅读教材第71—72页,并回答下列问题:维也纳会议召开的时间、参加国家、目的、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什么叫维也纳体系?欧洲各国用什么来维护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为什么被称为历史的反动?
出示历史图片《维也纳会议》,强调此次会议是由俄、英、普、奥四国控制的。由学生归纳会议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分析维也纳会议的反动性。在学生分析维也纳体系反动本质前,教师应指出评价历史进步和反动的标准是:第一,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是否推动人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进步;第三,评价历史事件要置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中。引导学生根据此标准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强调维也纳会议对近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后,各国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家间的纠纷。
二、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和改革
学生阅读“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一目,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爆发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矛盾冲突有哪些,哪个是主要矛盾?并概括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类型。
三、1848年革命
学生阅读“1848年欧洲革命”一目,分析革命的原因。 讲解革命过程时,利用动画讲解,给学生一个较为直观的印象。讲完后,教师强调以下几点:揭开1848年欧洲革命序幕的是意大利;法国的二月革命*腐朽的七月王朝,把1848年革命推向高潮;匈牙利起义是1848年欧洲革命中影响的民族解放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848年革命的高潮为什么是二月革命而不是六月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848年革命的影响,为什么1848年革命失败了,但却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这种说法是否矛盾?
学生回答:1848年革命仅经历一年多即失败了,一方面由于封建君主的反扑、资产阶级的妥协;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不成熟,虽已登上政治舞台,但没有政党斗争经验,政治上、组织上都很软弱;说明虽然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还未成熟到完全废除封建生产方式的程度。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资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明显占有优势,革命的失败指资产阶级完全掌握政权、民族独立的革命任务没有最终完成,但革命削弱俄、普、奥等国的封建统治力量,重创了反动势力的堡垒——俄国,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欧洲大国再也不可能联合起来镇压革命了,欧洲政治版图再次变动,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统治秩序破产。
小结
利用下面图示对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形势进行小结。
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结论。了解维也纳体系确立、受到冲击、瓦解的过程,并深刻认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

fwR816.COm阅读欣赏

高中高二历史教案: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 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

高中历史教案: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 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

八年级历史教案: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中后期中国出现边疆危机;美日对台湾的侵略;沙俄对新疆的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英国对西藏的侵略;中法战争。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左宗棠在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的活动,联系他在边疆危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19世纪中后期我国边疆出现危机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中法战争经过及其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通过分析我国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更加疯狂的对外侵略,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本质的认识。通过学习中法战争中我国军民英勇抵抗外国侵略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相关史实的讲解,让学生明?quot;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励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学法指导
1 学习有关边疆危机的内容,指导学生用列表或方位图示的方式使知识结构化。
2 指导学生依据原始资料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法建议
1.如何认识中国边疆危机的历史背景及表现。
中国边疆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比较复杂的,结合本课知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叙述:第一从西方国家的贪欲看,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通过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的权益,但这些列强仍不满足他们既得的侵略利益;第二从国际环境看,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更加尖锐,远东就是列强激烈争夺的场所。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列强加强了对我国边疆和邻近国家的侵略;第三、从清政府方面来看,当时统治者更加腐败,慈禧太后、李鸿章不顾民族利益,一味对侵略者妥协退让,加剧了边疆危机的严重性。中国边疆的危机主要体现在中国东部、南部、西南、西北等地区。东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和日本先后派兵侵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坚决抗击。西北部,阿古柏侵入新疆,悍然宣布成立了"哲德沙尔国"。俄英两国也无视中国主权,竟承认阿古柏伪政权。70年代,俄国直接出兵侵占伊犁地区。西南部,英军入侵西藏,遇到藏族军民英勇抵抗。但是由于清政府急于求和,英军取得了进一步侵略西藏的有利条件。南部,法国侵略越南,攻击驻越清军,发动了中法战争,这是一?quot;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战争

2.如何正确看待左宗棠收复新疆。
对于左宗棠收复新疆,首先我们要明白这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就是为了收复新疆。由于左宗棠战略方针正确,并且做好了充分准备,所以很快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并为中俄伊犁谈判提供了军事保证,使伊犁回到祖国怀抱。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祖国西北领土的阴谋,对巩固西北边防、开发新疆都有积极囊庖濉?/p>

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
19世纪中后期中国边疆危机是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领土的组成部分,它开启了帝国主义侵华高潮的序幕。在此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获得更多侵略权益,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所以是本课重点。

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这阶段学生尚无世界史和政治理论的相关知识,很难理解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为何更具侵略性,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帮助学生跨越这一学习难关。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的过程既体现了中国军民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也暴露了投降派的丑恶嘴脸。中法战争也可以看成是对洋务运动成效的初步检验,其结果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中国边疆危机的原因,英俄对新疆的侵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中法战争。

教学难点 :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看课件、讨论。

教学过程 :
1、复习提问: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政局有哪些变动?

2、导入 新课(幻灯)"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一首赞颂清代一位西行将军的诗,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在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民族英雄左宗棠!那么,19世纪中后期为什么会出现边疆危机?危机的表现是什么?后果如何?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的一课。

3、讲授新课: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不仅侵占了我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还攫取了许多特权。然而这并没有满足他们的扩张掠夺的欲望。相反,由于在战争中,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屡战屡败,侵略者的野心更大了。特别是进入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更加疯狂地向外侵略扩张。地大物博而又积贫积弱的中国必然成为他们侵略的重要目标,它们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的边疆地区,于是中国边疆地区一再出现危机。

一、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
1、 美国对台湾的侵略
19世纪60年代 瑯峤 被击退
2、 日本对台湾的侵略
19世纪70年代 日本(美支持)打瑯峤(抗击)台军民
清政府赔款50万两
3、 俄英入侵新疆
19世纪60年代 阿古柏 喀什噶尔 "哲德沙尔国"(俄英承认)
70年代初 俄出兵占领伊犁
4、 英对西藏的侵略
1888年 西藏南部、西藏地方反击、清政府求和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70年代中期 左宗棠
评价左宗棠(学生讨论)
1881年 《伊犁条约》

三、中法战争
1.爆发原因:法――越――中国
2.时间:1883年12月-1885年3月
3.战役 马尾海战(1884)
台湾之战斗(1884)刘铭传
镇南关大捷(1885)冯子材
4.结局
镇南关大捷后,形势对中国非常有利,可清政府却"乘胜即收"下令停战、撤军,急忙同法国代表签订了《中法新约》使法国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仍然达到了预期的侵略目的,中国"不败而败",法国的"不胜而胜"。
5. 战争这种结局的形成,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实行的是一条妥协卖国的路线,正所谓"和者朝廷之本心"。这样,"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附:中法战争大事记
1、1882.4.2 攻占越南河内
2、1883.2 法攻占越南南定
3、1883.5.19 刘永福率黑旗军于河内近郊纸桥击败法军
4、1883.8 法军攻占越南顺化,强迫越南政府签订《顺化条约》,变越南为其保护国
5、1883.12.14 法进攻清政府在越驻军地区(山西),挑起中越战争
6、1884.3.12 清军于北宁失守,不久,法军又占领谅江、太原等地,迅速控制了整个红河三角洲。1884年5月11日,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承认法国完全占领越南,同意撤回全部驻越清军。
7、1884.7 法舰强行闯入马尾军港
8、1884.8月上旬 法派3艘军舰进犯台湾基隆,被守军击退。
9、1884.8.23下午 事先驶进福州马尾军港的法国远东舰队主力突袭中国福建海军,清政府被迫于8月26日正式向法宣战。
10、1884.10月初 法远东舰队主力扑向台北部的基隆、沪尾(今淡水),被击退。
11、1884.12-1885.3 再度入越的西线清军在云贵总督岑毓英指挥下,发动宣光之战。
12、1885.2-3 法舰为追歼中国援台舰只,侵入镇海(今属宁波)海面,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率守军利用预设海防工事顽强抗击,击退法敌,取得镇海之战的胜利。
13、1885.3 法占领澎湖
14、1885.3.23 滇军和黑旗军于临洮附近大败法军。
15、1885.3.23-24 东线清军在老将冯子材的正确指挥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战局。
16、1885.3.29 清军收复谅山,进逼郎甲。
17、1885.6.9 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于天津签订屈辱的《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

板书设计

一、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
1、美日侵略台湾
2、俄英侵略新疆及左宗棠收复新疆
3、英国入侵西藏
二、中法战争
1、结果
2、法国的企图及战争爆发
3、中法战争中中国军民英勇抵抗的感人事迹
4、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结果?

高中高二历史教案格式:亚洲革命风暴


第六节 亚洲革命风暴

重点: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
难点: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地图、历史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亚洲革命风暴形势图”。提问:世界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上半期时,亚洲哪些国家的领土已不再完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引入新课。
二、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提问:欧洲列强何时踏上殖民亚洲之路的?
回忆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历史,结合地图,简介19世纪上半期亚洲一些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问: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方式、特点有哪些不同?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
通过比较商业利益和工业利益的结果不同,引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危害。可结合教材中资料部分所引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的一段话进行分析。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依据教材,重点分析其双重性。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结合地图由学生概括起义名称,分析起义的意义。教师简介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
本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如下:
首先,由学生阅读教材中本目内容,归纳起义的原因、概况和意义。
其次,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起义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人参加?起义的主力是谁?是谁?
印度的封建王公为什么要参加起义?发挥了什么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可扩展、引申:
探讨印度人民怎样才能取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印度的独立最终采取了什么方式?
四、小结
亚洲革命风暴之所以发生在19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

第六节 亚洲革命风暴

一、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2.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3.起义的失败
4.起义的意义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二历史教案: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一文,希望“高二历史教案: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