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一上册化学教案 > 导航 > 高中高一上册音乐教案:非洲歌舞音乐

高一上册化学教案

高中高一上册音乐教案:非洲歌舞音乐。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写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高中高一上册音乐教案:非洲歌舞音乐,带给大家。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一、教学目标1、通过书本上的曲目欣赏,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2、初步了解非洲音乐的概况,知道非洲音乐的社会功能;
3、初步感受非洲音乐的节奏和乐器“马林巴”的音色。
二、教学重点1、欣赏布隆迪的《鼓舞》片段;2、节奏练习。 教学难点节奏练习组合 解决方法单个节奏打会、打熟,然后随教师口令由慢到快练习。 教具音响、教学磁带等。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教师问:班上哪位同学会跳街舞?学生答:某某某教师:热烈的掌声欢迎他来一段。某学生:上来表演教师:讲评教师:街舞之所以受年轻人欢迎,是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条条框框,舞者可以随音乐节奏自由发挥自己的动作,是种本能的体现,最适合年轻人张扬个性;街舞虽然成型在美国,但要追溯起源,可寻找到遥远的非洲大陆。今天,我们大家来共同学习非洲的黑人音乐二、 新授 板书非洲歌舞音乐 我们今天主要讲非洲的黑人音乐。从影视作品的印象中,我们思考回答一下,非洲音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请同学们回答,如果答出来,就表扬;如果答不出,则引出下面的内容:看来,大家对于非洲音乐知之甚少,有必要来共同学习。首先,我们来感受一下第一首乐曲,请大家注意两点:1、曲中大量运用了什么乐器?2、节奏变化程度?(教师不提供曲名),欣赏结束后,请大家归纳。学生集体得出结论:1、大量运用鼓; 2、节奏复杂。 教师稍作补充:鼓是噪音乐器,它发出的不是乐音,但音乐作品除了使用乐音外,有时也使用噪音,非洲黑人音乐更是如此;非洲鼓的音色与中国鼓音色有明显的不同,形态也不一样;非洲鼓有几十种基本鼓型和几百种鼓的变型,大的象水缸,小的如茶杯,形状也希奇古怪,有的甚至象人一样。刚才我们大家欣赏的是布隆迪的《鼓舞》片段;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二首乐曲,没欣赏之前先学唱四小节旋律: ||: 2 1 6 6 | 5 1 6 6 |2 1 6 6 |5 1 6 6 :|| 非洲有一种很有特色的乐器,音色有点类似于白居易描写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接下来请欣赏《门库尔雅》,注意乐器的音色,猜想一下它是怎么演奏的。播放音乐。请同学们回答:1、乐器名称?(马林巴)2、怎么演奏?(教师讲解,并看书上图片) 非洲音乐除了节奏、音色较特别外,它的功能性也很强,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非洲音乐,尤其是歌舞活动,有着强烈的自娱性质。所以,非洲歌曲的曲调音域一般较狭窄,乐句比较短小,较少使用装饰音,而且很少用变奏,常作多次反复。因为自娱性较强,有时夹杂着叫喊声。比如《非洲赞歌》 6.6 6 3| 5. 5 5 2 | 6.6 6 3 |1 1 1 5 | 6. 6 6 3 | 2 5.| 3 6.| 5 1. | 6 .6 6 3 | 2 5 5 || 非洲人歌曲技法虽然不高,但不妨碍人们对音乐的喜爱,特别是对舞蹈,几乎是人人爱跳的。下面欣赏《男孩之舞》,同时,观赏p82页的舞蹈图片。 三、 练习与拓展 大家通过欣赏这四首乐曲,对非洲黑人音乐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他们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节奏组合佩服不已。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多么复杂的节奏都是由简单的、基本的节奏组合而成的,下面我们来练习一些非洲音乐的节奏。第一部分:p80页《鼓舞》中的两 1、四二拍X XX|X XX|X XX X|X XX :|| 要求:双手同时拍击自己的大腿。 讲评。 2、四三拍||:X XX XX::X XX XX:|| 要求:先看老师用脚打一编;学生跟老师慢速练习; 讲评; 逐渐加快速度。 讲评。 第二部分:p84页学生自由练习这六条节奏,教师巡视、揪错、指导、讲评。请同学表演。讲评。请熟练的同学一条接一条不间断地打,讲评。选六个同学,在教师同一的速度指导下,合奏节奏,讲评。
四、 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非洲歌舞音乐”的主要特点: 1、舞蹈伴随着歌唱;
2、节奏鲜明而强烈; 3、伴奏乐器是已鼓为主的打击乐器,马林巴也经常使用;
4、歌舞中常伴有喊叫,以抒发感情,增加舞蹈的气氛。
五、 课外作业
1、非洲音乐为什么会对世界其他地区音乐产生影响?
2、非洲音乐对我们现代音乐有什么影响?

Fwr816.COm精选推荐

高中高一上册音乐教案:欧洲的民间音乐



一、教学内容:1、罗马尼亚排箫《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
2、风笛音乐《优雅》3、保加利亚女声重唱《鸟儿在歌唱》
二、教学目标:1、通过鉴赏欧洲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了解风笛、排箫的音色特点及演奏方式;2、通过比较聆听、演唱等多样的实践活动,认识并体会欧洲典型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3、通过文化与音乐结合讲述的方式,使学生开阔视野,感受到欧洲民间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明白欧洲艺术音乐和欧洲民间音乐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风笛音乐;2、民间音乐、相关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说一下你所知道的西方音乐历的外国音乐家都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显然,欧洲是西方古典音乐的摇篮,在这里孕育了无数举世闻名的音乐家,也诞生了数之不尽的经典音乐作品。再次设问:为什么在欧洲会产生这么多的音乐家?(地域、人文环境)欧洲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家们创作的源泉。
二、欧洲民间器乐(一)罗马尼亚排箫1、(图片)介绍排箫:(1)听一下它的音色——(音频)(2)请同学们说一下它的音色特点。——圆润柔美,抒情,略带气息。
欣赏罗马尼亚排箫曲——《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问题:乐曲分为几段,每一段描述了怎样的画面,段与段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区别?2、赏析罗马尼亚排箫曲《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1)聆听音乐(音频)(2)找一个同学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3)、拓展:聆听几段音乐,分辨哪首是由罗马尼亚排箫演奏的。小结:不同国家的排箫由于形制不同,因此音色也有所区别。
(二)风笛音乐1、介绍风笛:2、欣赏后,问:同学们,风笛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嘹亮的、尖锐的,类似于我们中国的乐器---唢呐的音色。风笛分为苏格兰风笛、爱尔兰风笛两种,那么首先让我们欣赏一首苏格兰风笛曲——《优雅》.请同学们边听边在脑海里用线条勾画一下,它的旋律走向是怎样的?
3、赏析风笛音乐《优雅》(1)音乐欣赏完了,问:音乐的线条是怎样的?是连绵起伏的。
(2)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多声部的音乐,主题旋律在高声部,低声部的持续音作为伴奏,就像连绵不断的群山。因此,音乐的线条是波浪起伏的。继续欣赏一段音乐,同样是由风笛演奏的。跟苏格兰风笛的区别?(音频)
4、拓展:(1)欣赏: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歌《My heart will go on》中的前奏。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是爱尔兰风笛。爱尔兰风笛那悠远宁静的音色,渲染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情绪?大家根据电影的内容想象一下。教师小结:浪漫的、深情的,怀念的情绪。
(2)那么爱尔兰风笛和刚才我们欣赏的苏格兰风笛有什么区别?(图片)
a.从演奏上看,苏格兰风笛用嘴吹气,使风笛发出声音。爱尔兰风笛不用嘴吹,而是直接运用手臂挤压皮袋,使风笛发出声音。b.从音色上,苏格兰风笛发音粗犷有力,音色嘹亮,适于表现应雄气概。爱尔兰风笛发音柔和,适于抒情。(3)风笛这种乐器运用在电影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在舞蹈音乐中加入风笛的伴奏,又会展现怎样情景呢?欣赏风笛伴奏的爱尔兰踢踏舞《大河之舞》片段
小结:风笛的加入,除了体现爱尔兰踢踏舞热情奔放、洒脱,又使得舞蹈透出一股优雅。
(三)、欧洲多彩的民歌欣赏保加里亚女声重唱《鸟儿在歌唱》
问:这首歌曲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平时听到的歌曲感觉一样吗?这首歌曲风格迥异在什么地方?
1、聆听《鸟儿在歌唱》(保加利亚女声重唱)
欣赏后思考交流:这首保加利亚女声重唱在音色上有什么特点?音色自然、朴实。是不是像我国的歌手阿宝那种原生态唱法,甩开嗓子就唱。
教师小结:我们把这种唱法叫做——欧亚唱法。
2、关于欧洲声乐的唱法,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享誉全球的——美声唱法。提起美声唱法,大家脑海里是否会浮现出这样的音色——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演唱歌剧《图兰朵》选段《今夜无人入睡》。(视频)这种唱法的音色是怎样的?厚实、宽广、响亮的。这种起源于意大利的唱法被公认为良好的歌唱或者歌唱的典范,因为他比较注重的是科学的发声方法。
3、介绍约德尔唱法那么在欧洲的民间,还盛行于另外一种唱法。这种唱法流行于阿尔卑斯山区,牧人们用来召唤他们的牛群、羊群时演唱歌曲的唱法。电影《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就是运用该唱法演唱的歌曲。(视频)在这首歌中大家听到最多的是哪一句?——唻依欧得,唻依欧得,唻依欧。这种唱法非常鲜明的特点是:用真假声迅速地交替演唱,并采用一些无意义的字音来演唱。如刚才那句——唻依欧得,唻依欧得,唻依欧。学唱其中一句旋律。(《孤独的牧羊人》歌曲第一句)
三、总结:(1)这节课欣赏了这么多欧洲民间的音乐,请同学谈一谈,你如何看待纯朴的欧洲民间音乐?你的收获是什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思考(背景音乐).
(2)教师总结:欧洲的民间音乐虽然植根于本民族的特有文化,却由于战争、迁徙、文化交流等原因,促使与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断融合,既为古典及现代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又使欧洲民间音乐既有其独特的风格,又与其他各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翻阅相关资料,更进一步的了解欧洲的民间音乐。

高中高一上册音乐教案:一唱雄鸡天下白


教学目标
1增加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知识的了解;
2了解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苗族等几大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不同民族音乐的音乐特征
教学难点
如何从音乐中发掘背后的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同学们聆听下面四段音乐,你能分辩出它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音乐吗?说出理由。
苗 —— 飞歌
藏 —— 北京的金山上
蒙 —— 辽阔的草原
维 —— 掀起了你的盖头
请学生举手回答
<二> 新课
同学们回答的都很不错,我们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民歌也因此各具韵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中国少数民族民歌。
酒歌 <一杯酒>
酒歌是中国民歌体裁风俗歌的一种,演唱于传统节日,婚丧,祭祀等礼仪活动的宴饮时刻,在这个场合演唱的歌曲,会有一些什么特点呢?
请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分析少数民族音乐特点:
播放音乐片段 赏析
1、 藏族
西藏民歌的主要特点是活跃热烈、朴实和抒情优美。声音要求首先要自然流畅,在风格较强的歌曲中,偶尔出现用喉头控制声音的情况。这种唱法在民间称“枕固”,其意是说嗓子的拐弯处,是特殊的声乐装饰技巧。
藏族民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起音都会起在比较高的音上,但是结尾又会落到低音,同学们再联系历史,想想这又是为什么呢?
2、维吾尔族
被称作“歌舞之乡”。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印度等国家交界。这种地理环境,使得新疆的音乐深受阿拉伯音乐的影响,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是乌兹别克族的民歌。这首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结构规整对称,情绪热烈欢快,大多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也有用五声调式,b7、#1、#2、#4、#5等变化音的使用丰富而有变化,色彩鲜明独特,乡土气息较浓。主要伴奏乐器有手鼓、冬不拉、热瓦甫、铁鼓等。
补充欣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阿瓦日古里》、《阿拉木汗》
3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英勇善战的民族,豪爽大气是这个民族的性格,它属于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歌曲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接下来我们辨别一下《嘎达梅林》与《牧歌》这两首哪一首是长调哪一首是短调,为什么?
听赏
根据长调歌曲的特点,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短调歌曲的特点: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
在藏族民歌中 有枕固这种演唱技巧,蒙古民歌中也有一种独特的演唱技巧,那就是“呼麦”,
欣赏《辽阔的草原》
4、最后 ,我们来欣赏一首苗族的飞歌,这首歌曲里面有一个特性音 大家仔细听听然后看谱子 告诉我这个特性音在歌曲的那一个地方。

学唱《歌唱美丽的家乡》,体会特性音降3.
思考:为什么被称作“飞歌”,为什么出现快慢对比,为什么会有拖音?
5、巩固欣赏 再次辩听四首民歌
6、浏览性欣赏朝鲜族民间乐曲《纺织谣》
(1)老师简介本曲。
(2)学生聆听感受体验本曲。
7、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课余搜集整理更多的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
课堂小结
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希望同学们多去了解一下我国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特征及代表曲目下节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藏族
酒歌-《一杯酒》
风格特点
知识背景新疆-“歌舞之乡”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阿瓦日古里》、《阿拉木汗》
风格特点
知识背景蒙古
《辽阔的草原》
风格特点
知识背景
嘎达梅林-短调
牧歌-长调
苗族
《歌唱美丽的家乡》—“飞歌”风格特点
知识背景知识扩展
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
教学反思
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苗族音乐代表作品的赏析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鉴赏能力,结合各民族的背景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针对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方案,将流行音乐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相结合,进行对比欣赏可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高中高一上册音乐教案: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


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
一、教学目标:1.欣赏《四岁的红鬃马》、《欢迎》、《巴雅提木卡姆》和《星星索》等几首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亚洲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 2.学生自学亚洲音乐的概况,了解亚洲各地区音乐文化与地理、经济、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密切关系,加深对亚洲传统音乐风格的理解。3.学生观看印度影片片段、分两个声部学唱《星星索》,认识蒙古的呼麦、印度的萨朗吉和印度尼西亚的克隆宗歌曲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亚洲音乐,特别是南亚——印度和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用手划出体现印度音乐旋律特点的线条;分两个声部视唱《星星索》并用肢体语言感受克隆宗歌曲“一松一紧”的特点 课间大屏幕显示课题: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背景音乐是《梭罗河》)一、组织教学上课!(学生起立)同学们,今天老师将以一种新的方式向你们问好,!它表示早安、晚安和你好的意思。你们可以双手合十表示回敬,一起说:“请坐下”!
二、导入 :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亚洲是人类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亚洲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亚洲灿烂的音乐文化是人类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其他大陆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亚洲可分为五个音乐文化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 (屏幕上出示亚洲区域图,由学生上来指出五个音乐文化区的位置)
三、新课:(一)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老师所说的是哪个国家的语言吗?(学生都在猜测)它是印度语言,处于哪个音乐文化区呢?(学生回答:南亚)这个国家虽然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但文化相当繁荣,比如印度的美女(课件出示四张印度美女像),最近的几届世界小姐选举都由印度小姐当选。下面,请同学们看“拓展与探究”第4题,聆听三个音乐片段,判断它们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背景是一张印度音乐的演奏图)第一段:小提琴优美、含蓄第二段:二胡柔美、深沉 第三段:?它的音色有点接近什么啊?(学生回答:小提琴)对了,它是印度这个弦乐之国,最精巧的一种弓弦乐器——萨朗吉演奏的(出示图片),这个印度的“小提琴”,是由硬木雕出来的,长方形,有4根弦,10—20根共鸣弦,演奏时可坐可站。在印度有一种奇特的现象,西方传入的乐器如小提琴、吉他等都彻底地印度化了,灵魂完全属于印度,这件乐器(出示演奏图)音色和吉他非常接近,被称为“西塔尔”,这些都说明印度传统音乐强大的生命力。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印度拉贾斯坦的一首民间乐曲,由萨朗吉主奏的《欢迎》片段,请思考用怎样的线条来表示这首曲子的音乐进行?课件出示:(印度泰姬陵背景出示《欢迎》的结构和音乐情绪) 引子A B西塔尔、萨朗吉西塔尔、萨朗吉、鼓、铃西塔尔、萨朗吉、笛子、鼓、铃缓慢、自由 抒情、柔美抒情、柔美 欣赏的时候给予提示:特别是演奏乐器和音乐情绪。有的同学已经会用手臂和手指大胆地划出旋律的音乐进行,有:波浪线、曲线、螺旋线等,然后鼓励大家一起跟着音乐感受。印度音乐根深叶茂,除了刚才欣赏的民间音乐以外呢,还有五类,分别是:古典音乐、轻古典音乐、部落音乐、泰戈尔音乐和电影音乐,几乎每一部印度影片中都有歌舞表演,这与他们传统的艺术保护政策有关,印度政府、工商企业乃至于全社会都对传统音乐和舞蹈进行保护。接下来,我们就来观看一段印度影片《兄弟情谊》片段中的歌舞表演,注意其节奏和舞蹈动作,他们善于运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表现情感?可以用手和脚等跟随一起舞动。学生回答:节奏感很强烈,善于用头、肩颈、跨和手夸张地舞动。总结印度传统音乐的特点:(出示课件,学生完成拓展与探究第3题)波浪式、曲线式、螺旋式的音乐进行,如怨如诉、绵延不断的旋律;蜿蜒曲折的西塔尔、令人肠断的笛声、浓郁带鼻音的歌声;各式各样的滑音、装饰音,强烈多变的鼓声和节奏;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唱、演奏……这些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印度音乐画面,使人为之惊叹、迷惑、倾倒和陶醉。许多现代音乐家,都热衷于从印度音乐中寻找灵感。
(二)对于南亚音乐,同学们是否了解了呢?那么,你们知道这是哪个文化区域的音乐呢?钢琴上弹段旋律(《樱花》),提问是什么音乐?学生回答。师介绍这首歌曲属于日本的都节调式:师哼唱正在热播的《大长今》主题歌《希望》,提问这是哪个国家的音乐,学生回答是韩国。对了,它的创作素材来自于朝鲜古老民歌《拮梗谣》。这首曲子和《樱花》,都是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而被民族化了,它们都属于亚洲哪个文化区域呢?回答:东亚。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东亚另外一个国家——蒙古国,还记得在《独特的民族风》中介绍过我国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马头琴吗?蒙古国却把马头琴的演奏和人声的演唱进行了结合。欣赏蒙古民歌《四岁的红鬃马》,回忆并思考(课件): 1、这首歌曲表现了蒙古人的一种什么情感?给你怎样的心境?2、乐曲开头属于蒙古民歌中的长调还是短调?3、歌曲中的人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总结:1、表达了蒙古人对自己亲密伴侣——马的热爱。体现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和交融。各声使人的心灵得以纯化和升华, 令人进入一种新的境界。2、乐曲开头属于长调,舒缓。3、这是一种叫“呼麦”的歌唱艺术,是蒙古国人民和我国蒙古族人民中特有的一种民间唱法,由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这种方法只有经过特殊的练习才能掌握,一般传男不传女,但最近已有女性进入这个领域,也引起了我国音乐界的重视,现在内蒙古歌舞团的音乐家们已开始学习“呼麦”。
(三)这首采用“人声器乐化”的演唱形式具有东亚音乐的特点,但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有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那么,属于伊斯兰文化的中亚音乐又有怎样的风韵呢?这首《巴雅提木卡姆》将给你们带来别样的风情。它的主奏乐器是流行于阿拉伯和伊朗等国的民间乐器——卡曼贾。课件出示图片:卡曼贾:弓弦乐器,用半个椰子壳做成,4根弦,流行于我国西藏地区的卡曼贾称为“根卡”。(图片)欣赏阿塞拜疆《巴雅提木卡姆》的片段,学生结合书本,感受中亚的音乐风格(调式、节奏和音乐情绪)总结:独特的旋律小调——木卡姆调式,节奏变化多样,风格柔和持重,抒情含蓄。我国新疆也有木卡姆,课件出示“十二木卡姆” 演奏图片,欣赏新疆“十二木卡姆” 片段并与阿塞拜疆《巴雅提木卡姆》比较:前者是热烈奔放的风格。(结合拓展与探究第5题)最新信息提供:中国申报的“中国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荣列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纳入公约保护范畴,不仅是伟大民族的精神记忆,更能启迪和激发今人创造辉煌灿烂的未来。(四)同学们,你们知道“千岛之国”是哪个国家吗?学生回答:印度尼西亚(出示课件)印度尼西亚,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青山绿水,四季皆夏,故被称为 “赤道上的翡翠”。 印度尼西亚音乐的最普遍和最的形式是gamelan(甘美兰), 包括鼓锣和钉 与竹、长笛一起被定调的打击乐器合奏。克隆宗是印度尼西亚音乐与16世纪传入的葡萄牙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多用四句为一段,首尾押韵的“班顿”诗体,乐句节奏多前紧后松。 《星星索》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中部巴达克人的一首情歌,他们以农业为主,生活在拖巴湖地区,经常驾船在湖上航行,在划船时用“Sing Sing So”的哼声为划船时船桨起落做节奏伴衬,歌曲由此得名。欣赏《星星索》并思考:(出示课件)1、全曲的结构如何?(师提示不同的伴奏音型)2、曲调和歌声分别有什么特点?3、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后总结:1、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A+B+A1,首尾是用“星星索”伴唱,中间是“呜”声。 2、曲调缓慢悠扬,有摇晃感,柔和松弛;歌声委婉抒情,略带哀伤色彩3、表达了对心爱姑娘的深切思念之情提示学生可以一边用手臂模仿划船时船桨起落,一边用“星星索”伴唱,老师唱主旋律……(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克隆宗歌曲前紧后松节奏特点的认识) 《星星索》和《哎哟,妈妈》(师哼唱主旋律)、《梭罗河》(课前播放)等被列为印尼民歌的代表曲目,也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改编为各种艺术形式,请大家来欣赏我国的“女子国乐坊”用民乐演奏和演唱相结合的方式表演的《星星索》。 师:这是本堂课介绍的亚洲哪个音乐文化区域的歌曲呢?生:东南亚。师:很好!下面有哪位同学能够按照这张“亚洲行政区域图”总结一下本堂课欣赏的各个音乐文化区的代表乐曲和歌曲呢?生:东南亚 《星星索》克隆宗歌曲前紧后松的节奏中亚 《巴雅提木卡姆》柔和持重,抒情含蓄东亚 《四岁的红鬃马》《希望》《樱花》 “呼麦”南亚 《欢迎》萨朗吉、印度音乐的丰富多彩 (同时出示课件)
四、总结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是各国人民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个艺术创造才能的集中反映。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民族音乐艺术,不仅在本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国外同样生根开花,说明:越是民族风格的艺术越具有国际性。你还知道哪些与我国毗邻的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请课后搜集欣赏,并填写在“拓展与探究第6题”的表格内。

高中高一上册政治教案:货币


货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货币的职能;阐释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世界现行货币的调查、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辨证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纸币的爱护及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关于货币的本质,教师可以结合对货币产生过程的分析来说明其本质。教师在解释本质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货币的含义。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要看到货币还有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不具有这种属性。

2、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着不同。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有很多商品,但这些都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有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才产生了货币。

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货币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关于货币的产生教师主要讲清以下几点:

1、货币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逐渐产生。

2、货币产生的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货币的产生。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以具体的事例并结合书中的图片来进行说明。

三、书*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3、贮藏手段职能。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所以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贮藏手段并不是指储蓄。

4、支付手段职能。这一职能是随着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教师只要讲清楚这一过程中货币的支付和买或卖并非现场交易,而是相分离即可。

5、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职能,它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作用。

四、关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公式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是什么?它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是怎么引起的?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是指纸币太多了超过了实际需要的数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时,就表明用更多的纸币代表一定量的商品价值量,也就是说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减小,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反过来意味着商品的价格上涨即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

3、纸币的发行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商品价格总额上涨,纸币的发行量也要增加。因此,当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时,商品的价格总额在上升,纸币的发行量也要相应增加,而一旦增加额超过了增长额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纸币的发行量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和商品价格总额保持不变,而加快货币流通次数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5、如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关于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关键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到我国经济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应道学生根据公式来进行推论。从纸币的发行量上看出要控制纸币的发行,要使纸币的发行量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次数上引导学生明白要大力发展经济,并且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使经济尽量作到良性发展。

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进行实例说明,这样让学生更能接受。

五、关于正确对待货币。

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对金钱的看法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而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对金钱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可以预先对学生进行思想调查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与学生进行谈心、开主题班会、带领学生参观革命伟人的故居等。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关键要把握住两点:

首先,应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应该看到在今天金钱也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那种一味追求金钱,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良心、道德、民族的、国家的利益的做法是不应该的。我们不可忽视金钱的消极作用。

在此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六、关于纸币

首先,讲清楚纸币是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弄明白纸币的含义。在理解这个含义时应该清楚:

1、纸币是一种符号,它是货币的符号,代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纸币本身并没有价值,它只是代表着金属货币的价值。

3、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能发行纸币。

第三,讲明纸币为什么会代替铸币。即纸币和铸币相比较有哪些优点。这让学生看书即可。

最后,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纸币情况以及当今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纸币。

七、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书*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2、货币与纸币比较表

区别

货币

纸币

定义

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职能

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只是代替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即只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是否有价值

货币是商品具有价值

纸币只是货币符号,无价值。

教法建议

1、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个问题教师主要通过分析历史得出它们的发展阶段,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视频文件进行说明。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货币分析其缺点并弄清楚为什么,然后将金银的优点与之相比较,得出货币的概念和本质。

3、货币的五种职能: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调查,看一看在自己的周围,人们平常是怎么使用货币的。上课时,针对学生所搜集上来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分类。然后结合课本的内容进行讲解。

4、纸币的含义: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纸币和金属货币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5、世界上的各种纸币: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调查当今世界市场上的主要纸币名称及与人民币的兑换比例,从而加深印象。

6、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公式和通货膨胀:教师可以搜集通货膨胀时商品的价格及国家的纸币发行量来让学生分析比较,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特别是国民政府时期的通货膨胀更是典型事例。

7、关于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当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反面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正确态度。
货币的职能

复习提问
1. 什么是货币?
2. 货币是一般商品的共同点和区别点是什么?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明确了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以后,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货币的职能。

讲授新课
一、货币的职能(板书)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6页第2自然段后回答:
1)什么是货币的职能?
2)货币有哪些职能?其中哪个是基本职能?
 

同学回答:

1)“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教师:回答正确。货币的五种职能是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具备,其中从产生时起就具备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下面我们来分别研究一下货币的五种职能。第一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
1. 价值尺度(板书)
提问:一种商品价值的大小能由自身来表现吗?在货币产生以前,商品价值的大小是怎样表现的?
学生回答:一种商品,它自身是不能表现自己价值大小的,只有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例如,在货币产生以前,2只羊换1把斧子,2只羊的价值是通过1把斧子表现的,1把斧子是2只羊的交换价值。
教师设疑:在货币的产生以前的物物交换阶段,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的。那么,货币产生以后,用什么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呢?
学生回答:货币产生以后,可用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教师:同学们回答正确。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货币的成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也就是说,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功能。
(1)、定义(板书)
“货币 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2)、货币为什么能充当价值尺度(板书)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因而就可以以自己的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这正如尺子可以衡量物品的长短是因为尺子本身有长度一样。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纸币虽然不具有价值, 能直接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但是通过纸币的媒介,不同商品的价值就可以互相比较其大汴,在这里,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起到了间接价值尺度的作用。

例如:1件衣服50元、1件毛料衣服500元,说明1件毛料衣服比1件衣服和价值大。(因现产生活中人们都用纸币购买商品,故这里应给以说明,但又因为还没有讲“纸币”的知识,所以只讲到此程度即可。)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教师:大家走进商店购买商品的时候,也许对于商品的标价习以为常,。但是,如果哪一天商店里不再标出商品的价格,而是将一叠纸币放在旁边,人们又会作何感想呢?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商品的标价说明了货币仍然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要实实在在的货币,只要让人们明白某一种商品值多少钱即可。

(4) 、价格(板书)
① 价格定义(板书)
教师:每当我们走进商店,都会发现每一种商品(或每一类商品)旁边(或贴在商品上)都有一个说明商品价值大小的价目表。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换句话说:“价值是价格的货币表现。”

货币的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如1kg猪肉值16元、1kg鸡蛋值6元等。
提问:既然价格是以价值的货币表现,那么,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②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板书)
学生回答: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
教师:回答正确。例如: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格的高低,一般地说与商品身价值大小成正比。”

再如:买一件衣服需要花50元,50元是衣服的价格,它必须以衣服的价值为基础。即:1件衣服=50元 50元是1件衣服的价格 价格要以价值为基础

提问:看书第17页的“议一议”,从货币的产生过程来看,商品的价值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
A、简单的价值形式:一咱商品的价值个另地、偶然地表现在别种商品上。
B、扩大的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它一系列商品上。 
C、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共同表现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物的商品上,
D、货币价值形式(价格):货币成为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固定的一般等价物。

那么,在这些阶段都是怎样来表现商品的价值的呢?

教师设疑:为什么在商店里,说明商品价值的大小只要摆放在一个小小的价目表、写出它的单价即可,而不用摆放在它所值的货币?
学生回答略

教师: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在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下面看货币的第二个基本职能:
2、流能手段(板书)
 什么是商品流通(板书)
教师:货币产生以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商品(W──W)。在这种物物交换中,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同时进行的,用不着什么媒介。
提问:货币产生以后,一个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另一个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怎么办?
学生回答:货币产生以后,商品所有者首先把商品换成货币,再用货币换商品,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
教师:回答正确。“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作商品流通。”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 G──W)。

人们日常从商品买卖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这种职能又叫作购买手段。
提问:商品流能与流通手段这两个概念,有联系,容易混,谁能认出二者的区别?
学生议论后教师归纳:“流通手段”是从货币职能的角度上讲的,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用图表示:
流通手段: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板书)
“商品流通”是从商品交换的形式上讲的,为的是区别于物换物的直接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用图表示;
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板书)
这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以一个简图来表示:

提问:直接的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有什么区别?
学生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物换物的直接交换中(商品──商品),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不需要媒介;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货币──商品)买和卖成为两上不同的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分离。这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必须同时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克服了商品交换的障碍,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

但同时,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也随之进一步发展。买、卖脱节,商品所有者在这里卖、到那里买,今天卖、以后买,其结果,必然有人的商品卖不出去。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已包含着发生现实性,还必须有中外一系列关系起作用,这种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会存在。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也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如供求关系、经济结构不协调致使一些商品滞销、积压等问题。
提问: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也是观念上的货币,行吗?
学生回答: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因为任何一个商品所有者都决不会允许有人凭空话拿走其商品、侵害其利益的事发生。
教师:回答正确,这是我们理解流通手段要明确的第三点: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其形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是不断发展的。那么,其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请阅读课文第17页下段~第18页第1段,并归纳出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同学阅读后归纳:足值的金、银条块──富商打上印记的金、银块──国家制造的铸币货币。
 以上我们学习了货币的基本职能。这两种基本职能应该牢牢掌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货币的其它三种职能。(注:以下三种职能不必展开讲,把教材的观点提炼出来即可)
3、贮藏手段(板书)
什么是贮藏手段(板书)
教师:由于货币是由一般等价物,有了货币,就可以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满足个人物质和精神上的消费需求,所以,人们常把货币发作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就是货币的贮藏手段的职能。”

提问: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用纸币行吗?
学生议论略
教师归纳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
(注:第18页第3自然段关于黄金饰品与黄金的不同,以及我国法律禁止金银在市场上流通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阅读即可。)
4、支付手段(板书)
 什么是支付手段(板书)(请同学们阅读第18页第4段)
“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的产生条件(板书)
“支付手段是随着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教师:货币出现以后,人们购买东西都是用现金支付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赊账买卖,在赊购到期,以货币偿债款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可以用来支付租金、利息、工资和税款等。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以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使商品得以流通,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有些债务可以互相抵销,不再需要以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这就可以节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同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也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在存在支付手段的条件下,许多商品生产者以赊账买卖的方式发生了任务关系,例如,甲欠乙的钱,乙欠丙的钱,丙欠丁的钱,如果其中任何一个人因故未能按期偿还债务,那就会影响其他一系列人支付欠款,而由此引起的连锁瓜,会使许多商品生产者因缺少货币而无法继续生产。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就是这么产生的。只有通过改革,发展生产,按期清偿债务,才能从“三角债”的连环锁中解脱出来。
5、 世界货币(板书)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越出国界,货币的作用也扩展到世界市场。(注:因此较简单,故采用连读边议法。)
  什么是世界货币(板书)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怎样充当一般等价物呢?主要有:

(1)、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
(2)、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国际贷款、转移财产、战争赔款等。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

世界货币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作用(板书)

请同学们看书第19页第3段,注意世界货币的特殊要求:
1. 一般说来,只有黄金或白银才能作为世界货币,铸币和纸币都是不行的;但是,随着货币的发展,一些国家的纸币也具有某种世界货币的职能,如美元、马克、英镑、法郎、日元等。
2. 在国际贸易的购买和销售的金额,一般都通过银行结算:只有不能抵销的那一部分差额,才需用金、银来支付
提问:请同学们看书第19页“想一想”所提问题: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它们共同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货币的五种职能都说明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正因为作为一般等价的货币是从其它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它才可以成为衡量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过功能;能与任何商品相交换,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也因为货币在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有了它就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才能把当作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将来需要进入流通时,仍可以换得其它一切商品;并能在赊账买卖中成为支付债务的手段;在世界市场具有充当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货币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它们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具备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两种基本职能。货币之所以具有五种职能就因为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复习题
1. 货币的职能是什么?其中哪几个是基本职能?
2. 什么是价值尺度?货币为什么能充当价值尺度?
3. 什么是价格?价值与价格有怎样的关系?
4. 什么是商品流通?什么是流通手段?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5. 最初的货币形态是什么?后来有哪些发展?
 

高中高一上册政治教案:商品


商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比较说明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联系和区别;举例说明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商品的属性,却一不可;区别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结合实例,说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亲自调查、研究,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商品经济意识,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力量的爱国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关于商品概念的教学建议:对于商品的概念,学生容易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相混淆。对此,教师应该把握两点:

(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非劳动产品不是商品。因为只有有了人的劳动才有价值,人们才会有了交换的尺度。

(二)、商品还必须是用于交换的。没有交换就不能进行比较,也无法体现出人的劳动的意义。对于这个概念教师可以用书上的图形来说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哪些是商品,哪些不是商品并说明原因。使学生能够将商品与其它各种物品、劳动产品相区别。

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一)、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用人们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计算的,而劳动时间又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之分。教师在讲述这一点时,应该讲清楚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要说明为什么价值量应该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

(二)、讲清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要将清其含义主要弄清楚两个概念: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关于这两个概念可以以某一个部门或行业为例并可以结合马克思的话来讲述。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行业、某一部门大多数的生产条件,例如某一部门大多数都是手工劳动或者都是电气化作业。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大多数生产者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三、关于商品的价值。

(一) 讲清楚商品价值的概念。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个概念学生很难理解,教师首先要说明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不是因为它们使用价值相同。因为不同的商品有着不同的使用价值,因此无法从量上进行比较。要进行比较就必须找一个质上相同的东西进行比较,而人类的劳动虽然量上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付出。而这些是可以从量上进行比较的。

(二) 要说明商品交换实际上体现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例如:1把斧子=15千克大米。说的是人们在1把斧子上所付出的劳动和生产15千克大米所付出的劳动相等。因此,二者的交换实际上是劳动的交换。

(三) 要讲清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人们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上,商品即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但价值本身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必须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表现,而这另一种商品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例如在:1把斧子=15千克大米中,15千克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四、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一)、讲清楚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的劳动效率,它可以用生产某一件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或一定时间内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的数量来表示。相对于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来说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二)、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社会劳动生产率一般保持不变。这样劳动者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仍然按社会平均价格来计算,这样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

(三)、由于不同的劳动生产者生产同一件产品其耗费的劳动时间不同,因此劳动生产率不一样。而劳动者要想获得很高的利润就必须尽量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比别人更多的产品,这样劳动者要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即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者的利润越大。

(四)、一旦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就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减少即价值量下降。同时也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即使用价值增多。这样,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小,而使用价值增多,价值总量就保持不变。

(五)、这样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五、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首先,教师要讲清楚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是由商品本身的物理或化学属性等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一种需要。这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而并不体现社会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但同时还要说明,除了商品以外其他的物品也可能有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并不是商品的特有的属性。

六、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主要讲清楚以下几点:

(一)、对于一个商品来说,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进行交换因而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就缺乏交换的比例也不是商品。

(二)、作为商品,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因为价值是抽象的东西,它不能自己独立存在,必须依赖于有形的东西。而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总是征对一定的有形物体。所以,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而存在。

(三)、作为商品,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因为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很多,但它们并不一定都是商品,因为有些物品如自然存在的阳光、水分、空气等都由于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而不是商品。所以,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不能进行交换不是商品。

(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对于商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来说,却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生产出使用价值,目的是要实现在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即价值,而要得到价值就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这样,生产者出让使用价值得到商品的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购买商品的目的是因为商品对自己有用,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说他所要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对生产者的劳动支付报酬即让渡出价值。这样,消费者出让价值而得到使用价值。

七、教学重点、难点

(一)商品的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的最基本的概念,它是以后教学的基础。对此,应该把握两点: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就不是劳动产品,当然也有例外,但这不能否定商品是劳动产品。第二、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教师为了讲清这个问题可以利用书上的图,还可以以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区分出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及非劳动产品的联系和区别。表格如下:

比较

商品

其他劳动产品

商品

其他非劳动产品

区别

1、 商品用于交换

2、 商品有价值

3、 商品是个历史范畴

1、 不用于交换

2、 没有价值

3、 劳动产品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范畴

1、 商品是劳动产品

2、 商品用于交换

3、 商品是个历史范畴

1、 不是劳动产品

2、 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

3、 物品是个永恒的范畴

联系

1、 二者都是劳动产品

2、 二者都有使用价值

3、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二者都有使用价值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

主要讲清楚两个问题:

1、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进行讲述。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原始社会没有商品经济,而末期却出现了商品经济。

例如: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经过上面的分析学生不难理解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商品经济出现的条件。同时教师还要讲明,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越来越复杂化,因此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

(三)、商品的基本属性

1、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首先,教师要讲清楚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是由商品本身的物理或化学属性等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一种需要。这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而并不体现社会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但同时还要说明,除了商品以外其他的物品也可能有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并不是商品的特有的属性。

2、关于商品的价值。

(1) 讲清楚商品价值的概念。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个概念学生很难理解,教师首先要说明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不是因为它们使用价值相同。因为不同的商品有着不同的使用价值,因此无法从量上进行比较。要进行比较就必须找一个质上相同的东西进行比较,而人类的劳动虽然量上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付出。而这些是可以从量上进行比较的。

(2) 要说明商品交换实际上体现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例如:1把斧子=15千克大米。说的是人们在1把斧子上所付出的劳动和生产15千克大米所付出的劳动相等。因此,二者的交换实际上是劳动的交换。

(3) 要讲清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人们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上,商品即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但价值本身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必须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表现,而这另一种商品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例如在:1把斧子=15千克大米中,15千克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4) 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主要讲清楚以下几点:

①对于一个商品来说,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进行交换因而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就缺乏交换的比例也不是商品。

②作为商品,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因为价值是抽象 的东西,它不能自己独立存在,必须依赖于有形的东西。而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总 是征对一定的有形物体。所以,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而存在。

③作为商品,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因为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有 使用价值的东西很多,但它们并不一定都是商品,因为有些物品如自然存在的阳光、 水分、空气等都由于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而不是商品。所以,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 价值不能进行交换不是商品。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对于商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来说,却不 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生产出使用价值,目的是要实现在商品上所耗 费的劳动即价值,而要得到价值就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这样,生产者出让使用价 值得到商品的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购买商品的目的是因为商品对自己有用, 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说他所要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得到使用价值就 必须对生产者的劳动支付报酬即让渡出价值。这样,消费者出让价值而得到使用价 值。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1)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用人们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计算的,而劳动时间又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之分。教师在讲述这一点时,应该讲清楚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要说明为什么价值量应该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

(2)讲清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要将清其含义主要弄清楚两个概念: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关于这两个概念可以以某一个部门或行业为例并可以结合马克思的话来讲述。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行业、某一部门大多数的生产条件,例如某一部门大多数都是手工劳动或者都是电气化作业。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大多数生产者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4、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1)讲清楚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的劳动效率,它可以用生产某一件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或一定时间内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的数量来表示。相对于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来说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2)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社会劳动生产率一般保持不变。这样劳动者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仍然按社会平均价格来计算,这样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

(3)由于不同的劳动生产者生产同一件产品其耗费的劳动时间不同,因此劳动生产率不一样。而劳动者要想获得很高的利润就必须尽量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比别人更多的产品,这样劳动者要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即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者的利润越大。

(4)一旦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就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减少即价值量下降。同时也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即使用价值增多。这样,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小,而使用价值增多,价值总量就保持不变。

(5)这样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教师还可以以下面的简图进行说明:

教法建议

1、商品的概念:教师可以列举各种物品让学生分辨哪些是商品或者让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分辨出商品,然后将商品与劳动产品和物品进行比较分清它们之间的界限。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会议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然后结合这个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3、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与自然经济相比较,得出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4、使用价值:教师可以通过设疑问,列举各种商品,让学生明白人们为什么要买这些商品,这依据的是商品的什么内在属性。

5、价值:通过事例分析两种商品为什么能够相交换,这种交换的本质是什么?

6、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这个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逐步引导,如:“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不是商品?废品或变质、卖不出去的是商品吗?商品的价值体现在哪儿?没有价值的商品存在不存在?物美价廉是指的什么?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否可以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等等。”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让学生讨论、思考并总结二者的关系。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这个问题可以针对某一件商品的生产,让学生对不同生产能力的企业进行调查,让学生明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及为什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8、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这个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说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成反比例,以及与价值总量的关系
商品的基本属性

教学过程

提问:

1、商品和商品经济是不是同时产生的?

2、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为什么不同?

3、商品经济的类型有几种?

上节课我们讲了商品的定义,一件物品要想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劳动产品,其次用于交换。那么成为商品后,世界上的商品成千上万,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属性,但是它们都有两个最基本的属性,那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 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定义)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商品的使用价值。(让学生看视频《商品的使用价值》)

通过这一段视频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物对人的需要的一种满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种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举出一些例子。

学生举例略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了解到了:商品是包含在物品里面的。既然物品具有使用价值,那么作为物品一部分的商品当然具有使用价值,而作为商品却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因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耗费了大量的劳动,但是由于对人们没有用处,所以不会有人买它。这样,这种物品不可能进行交换因而不是商品。例如:买粮食是为了吃,买衣服是为了穿,买花是为了观赏等,每一种商品都有一定的有用性,粮食能满足吃的这种需要的属性就是粮食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没有用,是没有人愿意交换的,不是商品。

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所以二者才需要交换。使用价值也不能比较大小,你不能说,是一根绣花针使用价值大,还是一列火车使用价值大,因为它们的用途是不一样的。你不可能用绣花针来运输,更不能用火车来绣花。

作为商品,它是为了满足人们某一种需要,有特定性;而作为一个物品,它的使用价值可以是多方面的。如粮食,我们买粮食是为了吃,而粮食用途是多方面的,既可食用,也可用作酿酒,还能制作工艺品,还能造纸,织布等用途。

2.商品使用价值所体现的关系

既然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下面就让我们来进一步思考一下: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所赋予它的吗?

不是,如粮食,最初我们只认识到它能吃,那这时,是不是它就没有别的用途呢?

显然也不是。它的使用价值是生与俱来的,是由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组织结构等决定的。

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能满足人们特定需要属性与人的需要是一种物与人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具体的,如一件商品,你能观察到它的结构,物理性质,质量等内容。

3、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除了商品以外,其它非商品的劳动产品,也有使用价值;与人有关的一些物品,也有使用价值,如阳光哺育万物成长,空气供人呼吸等等。

二、 商品的价值。

1、商品的价值(定义)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播放视频《商品的价值》)

这个定义可以分析为“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劳动是一个抽象的字眼,我们不能看到劳动,只能看到具体的劳动方式或劳动动作,所以价值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看不到,摸不着,那价值是怎样体现的呢?这就需要交换价值来表现。

⑴交换价值

是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例如:

1把斧子=====15千克大米

这15千克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15:1就是这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由于这两种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它们需要交换,那又是什么东西决定它们能够划等号的呢?这就是价值。

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还拿这个等式来说,生产1把斧子和生产15千克大米的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过程,生产方式是很不一样的,这是有差别的人类劳动。但人类劳动既有差别又无差别,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不管差别有多大,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这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这个等式说明,生产1把斧子和生产15千克大米的劳动量是相当的。

⑵交换价值与价值有区别,但也有联系。

①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要根据价值的大小来决定,价值变了交换价值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是抽象的,我们也可从等式中得到,表面看是两种商品在进行交换,实际上人与人在交换劳动。价值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本质属性。

只有商品才有价值。自然物品,不凝结人类劳动,形不成价值;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虽然也在上面付出了劳动,但不用于交换,这个价值就不能表现出来,就没有价值。所以价值是商品特有的,而且是商品的本质。

三、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这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播放完视频后)下面请大家将视频上所讲的内容和书本结合起来,思考并讨论一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学生讨论总结并回答)教师归纳: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作为物品来说,可能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而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从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联系和区别这两个方面来看一看。

1、区别

这些结论是我们从上面分别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析中得出来的。商品既然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那么,它们还有着联系:
2、联系

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播放视频《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的时候,大家都喜欢买到既便宜而质量又好的商品。也就是说大家都希望以较低的价格买到质量高即“物美价廉”的商品。“物美”是人们对商品质量的期望,也就是希望商品能够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体现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廉”是人们对商品价格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要低,这体现的是商品的价值。从人们的这种心态我们可以看出:

① 价值离不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A、 一件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不会成为商品。当然也没有价值。

B、 商品的价值是抽象的,而使用价值是具体的,抽象的东西必须依附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上。

C、 使用价值的好坏,直接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

举例:现在重视产品质量就是为了价值的顺利实现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砸冰箱。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使用价值的重要性,而作为一个国家或企业也必须非常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即质量。产品质量不好必然要影响企业的信誉和效益。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所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与此同时:

② 使用价值离不开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用于交换,价值就不能表现出来,就不是商品。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了价值说明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了商品交换,因为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既然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了商品交换,这就说明商品对人们有用,这样它就是一种商品。所以,有价值的东西说明它是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人们总是把商品看作一个二因素的东西,希望找到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结合点。

如“物美价廉”“货真价实”这都是从二者结合的角度考虑的。

⑵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刚才我们是从商品本身来谈商品的两个属性,看到商品应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也会看到使用价值和价值经常相互分离的情况,例如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就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谁也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那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生产者和消费者手中是怎样分离的呢?

学生回答略
商品生产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而消费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即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卖给消费者;消费者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用钱来购买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即向商品生产者支付价值。商品交换一旦成功,二者就分离了

板书设计:

一、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商品经济的含义

(1)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

(2)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二、商品的基本属性

三、 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含义

2、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3)个别劳动生产率对商品生产者的影响

(4)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反比例

高中音乐说课稿:非洲歌舞音乐


一、说大纲

我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是《非洲音乐》,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指出,高中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音乐教学中应有机地融入人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本课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的独特魄力,更为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竖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拓展学生的音乐鉴赏的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二、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教材和教参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与参考资料较多,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设计。因为学生对黑非洲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了解的比较少。要在一堂课内对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表现形式、演奏乐器等有全面、准确的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了以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鼓乐风格、宗教色彩三大部分内容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课堂中选择了三首有代表性的曲目,并尽可能采用音像资料。内容的设计涉及了鉴赏、体验、表现、创作、探究等教学领域,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音乐。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非洲音乐的概况,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并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欣赏和体验,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独特的魄力及神秘的宗教色彩,理解非洲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理解世界多元化音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包括了:听辨导入,欣赏与探讨,创编与表演,拓展与延伸四个部分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尽可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和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在课堂中设计了学生探究学习、师生交流,节奏模仿、鼓乐模拟、旋律模唱、音乐情境创编等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教学手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与探究。课堂教学中的欣赏部分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音乐画面,营造音乐情境,使学生能通过更具体的音乐形象准确的感受和理解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法,采用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深入知识主题,避免枯燥的音乐知识的灌输和讲解。本课还合理地设计了许多学生律动活动,如简单的非洲节奏模仿,非洲鼓乐的模拟,非洲歌唱形式的模唱等,这些学生活动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在知性理解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体验了音乐,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本课的非洲音乐情境的创编与表演环节,把课堂的中心与重心再一次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非洲音乐。让学生把认知行为内化为基础技能实践活动。课堂最后设计了非洲音乐与世界音乐的拓展学习部分,学生通过欣赏、思考与讨论,理解每一种民族音乐都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音乐也是如此。从而使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共享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五、说教学过程(略)

六、说反思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有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创造都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并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音乐作品。音乐还是一门实践性的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尤其在表现领域更体现了这一特点,长期以来,我们的高中音乐课堂在注重学生感官体验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我们一直认为活泼、律动的音乐课是小学和初中的音乐课特点,而高中音乐课堂应该是知性的,理性的。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热情与活跃,积极与投入改变了我的看法。我们高中音乐教师更应该在我们的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尽可能合理的设计学生的律动及创编活动,丰富我们的课堂氛围,同时也给学生足够的音乐发展和表现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不再单一和枯燥。

高中音乐课教案

课 题:非洲歌舞音乐

课 型: 欣赏课

教学理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创造都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并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音乐作品。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考虑了以下几方面:

1、高中音乐新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音乐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人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

2、音乐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参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学习的本身是创造。

3、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合理的设计学生律动及创作活动,让鉴赏课不单一不枯燥,同时也给学生足够的音乐发展和表现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欣赏和体验,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独特的魄力及神秘的宗教色彩。

3、了解非洲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理解世界多元化音乐。

教具准备:鼓、课件、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音乐《绿色的非洲》片段。

2、讨 论:(1)、这段音乐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2)、谈一谈:心目中的非洲音乐。

设计意图:以听赏非洲黑人的鼓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走进非洲音乐。非洲音乐那丰富、多变的节奏;自然、古朴的旋律;清脆、重叠的鼓乐无不吸引着学生的欣赏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高一上册音乐教案:非洲歌舞音乐”一文,希望“高中高一上册音乐教案:非洲歌舞音乐”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一上册化学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