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初中八年级下历史教案 > 导航 >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社会生活的变化

初中八年级下历史教案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社会生活的变化。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只有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也能更得心应手。那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社会生活的变化,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萌芽→“黄金时代”→凋谢萎缩)

教学难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形成的内外因和过程短暂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用课本目录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鸦片战争后,为了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这些探索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它们归于失败后,中人民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场革命的开端是什么事件?胜利于什么事件?(开端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胜利于1949年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中写满了讲解即可)

H.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I.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2、简述101页“阅读文字”关于“荣氏企业”兴衰历程。(提醒学生运用“提炼法”:

A、初创发展:“黄金时代”加上艰苦奋斗

B、屡遭挫折:“九一八”事变后,陷入困境;“七七”事变后,毁于一旦。

C、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战前水平。)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是什么?(发展进程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地点集中于沿海沿江工业城市,类型集中于轻工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带有显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102页选择题:应选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提醒学生预习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fwR816.cOm同步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历册教学设计:社会生活的变化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104——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4、近代最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巩固小结

1、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108页选择题:应选B(淞沪铁路)。

3、提醒学生预习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课程标准]
(1)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
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
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
(导入3)
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
(导入4)
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 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 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2001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 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 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 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对比]: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 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录象]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数据展示]
(1) 到2001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 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02年6月的99.3﹪。
(3) 到2002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谈一谈]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给你带来的感受?
[小结]
[课外拓展]
1、 反映改革开放前后生活变化的历史小报。
2、 专题研究:从票证看历史。

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课程标准:
1、认识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
2、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形成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揭开了新篇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内容标准通过“民法”“刑法”等重要法律的颁布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过程。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
3、了解全面展开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4、了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情况 ;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收看、调查走访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辨证分析历史事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形成了*理论;国家在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三、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
(1)课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图片(2)调查、访问经历过“*”的人,了解*前后的变化(3)结合政治课内容,谈谈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展
3、教具:电脑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教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2、学生学法:小组合作,社会调查,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北京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准备)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重大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 平反冤假错案
2、全国立法工作的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部)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结合政治课所学的法律知识,说一说提高法制观念的必要性,或不遵守法制的危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立法工作有哪些新的变化?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五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怎么写?小编小编整理了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掌 握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 合
理 解 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讨 论
分 析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 国
情 感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2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
思 想
意 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小结、过渡:导言框的歌谣就是当年民众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20页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中,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指导学生联系地7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1、 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 侵略国 占领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英、法 1860年 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绪、慈禧
2、根据课本20页“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3人次以内)

二、《辛丑条约》
学生阅读21——22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条款)
2、22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
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4、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在哪里?(洛阳、余杭、涿郡)
5、根据第21页“动脑筋”:《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 “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
2、当堂完成22页“练一练”: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A。(赔款2亿两白银是《马关条约》规定的数额)
3、学生集体朗读22页“自由阅读卡”内容后,教师联系课本相关部分,指出义和团的正面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剩余题目。(可延伸到课外)
4、提醒学生预习第6课《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基础知识 了 解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所以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步伐,但是又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掌 握 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企业类别或阶段划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 本单元标题“近代化”就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出路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讨论分析 文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辩证态度 从历史发展趋势观察,洋务运动包含一些成功的因素,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明显地失败了
思想意识 我们批判清政府祸国殃民的行径,对于它的“自救”本能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懂得只有承认落后、愿意学习先进文化,才有摆脱落后的可能
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北京再次被外国军队占领,战争和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 侵略国 占领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英、法 1860年 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绪、慈禧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洋务运动期间制造的军舰性能,教师指出: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烧了圆明园后,清政府一些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统治,形成了所谓“洋务派”。他们所从事的与老外打交道的过程被称作洋务运动。平远号军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制造出来的
小结、过渡:这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在中国历起了什么作用呢?请看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自强”与“求富”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5——27页本目的内容,并根据《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先在课本上做读书标记,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补充订正,接着当堂进行“接龙”活动。(第一个学生由教师指定,其余由答对的学生选择自己准备考察的对手,答错者不得分,答对者得分并有权提问一个同学。出题者可看教材,“接龙”者不能看书,其他人不许插嘴提示。)
1、列举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中央代表是恭亲王奕訢,地方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2、洋务派先后提出什么口号?(先“自强”——军事上,后“求富”——经济上)
3、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前期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
4、据图填表,认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分为军事和民用两种,要求工业名称与人名、地名“对号入座”)
地名 安庆 上海 上海 武昌 汉阳 福州
工业名 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湖北织布局 铁厂 船政局
人名 曾国藩 曾国藩、李鸿章 李鸿章 张之洞 张之洞 左宗棠
类别 军事 军事 民用 民用 民用 军事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生阅读21——28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最近有的影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爱国者”了!但是,把课本27页“文献资料李鸿章的自白”与民间“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相对照,能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吗?(允许学生争论,发表各自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就给分)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学生当堂完成28页“练一练选择连线”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左宗棠
安庆内军械所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福州船政局
2、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自我测评]。
3、鼓励学生自选《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练习题剩余部分进行练习。
4、提醒学生预习第7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掌 握 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搜集整理资 料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比较分析理性说明 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讨论探索 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
思想意识 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公车上书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创办《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国会”,上书光绪帝等)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然后讨论回答:
A.怎样改革政府机构?为什么没有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等措施?
B.在开办企业和新式学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在思想文化和国防军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变化?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这些法令对顽固派作了重大让步,说明维新派没有实权,显得十分软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顽固派虽然掌握实权,势力强大,但他们毕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趋势,不得不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管理,不得不同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得不放松舆论控制,准许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等等。)
3、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30页第2段“阅读文字”和32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
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5、根据32页“活动与探究”: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挠维新变法的顽固派)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6、根据31页“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他们自圆其说。但是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脱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
7、有人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亮出你的理由。(让学生讨论,不必统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结论也无妨,可以介绍123页的《附录》给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变法法令的颁布,从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经历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所以叫“百日维新”。实际上,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就开始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8页选择题:应选B(1895年——《马关条约》引发“公车上书”)提醒学生预习第8课《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基 础
知 识 了 解 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
掌 握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观察想象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探究思考提取信息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比较联系 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
进取意识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学案94页材料解析题所介绍的情况,就记载了孙中山起初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当年孙中山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由于发生这件大事的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请几位学生根据33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
3、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
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同盟会纲领 *清朝统治 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改革土地制度
《民 报》发 刊 词 *清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小结、过渡: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可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11年10月10日;重要人物:金兆龙等革命党人;重要地点: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
2、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
A.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全国10多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已经崩溃。
B.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
C.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课本35页孙中山接受卫兵致敬的插图,就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37页“自由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革命目标:*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 握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鉴别理解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 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的成立》。

八年级历史教案:虎门硝烟


这篇《八年级历史教案:虎门硝烟》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一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英法美德俄日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的特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2.能力目标:
(1)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主要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对“垄断”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关系必然要适应生产力要求。
(3)让学生认识到,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不平衡性和矛盾加剧。
(4)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体系的形成标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教学方法
(1)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特点时,指导学生用列表对比的方法、阅读分析史料的方法分析问题。(2)学习垄断组织形成一目时,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3)学习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指导学生用概括归纳的方法,分析掌握重要的历史现象。
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特征。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
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在这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成就
师: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
2.特点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层层展开,不断深入,且各项发明呈逐步递进的关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几乎同时展开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小结)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都是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如:英国出现“纱荒”,促成珍妮纺纱机的诞生;纺织部门使用机器后,对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有蒸汽机的问世。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为先导的,它的新发现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各个领域几乎同时进行。
另外,教材总结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是工匠在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在科学研究新发现基础上的应用。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互相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过程中革新创造,利用实践经验就可完成。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再依靠实践经验来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发明创造就不够了,必需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下面我们看教材总结的又一个特点。
生:(读书)
师: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且主要成果也都发明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何在?
生:(回答并互相补充或纠正)
师:(小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只有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其他国家都还处于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状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由此,就使得两次工业革命在日本、德国、俄国、美国交叉进行。这样,两次成果都采用,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形成
师: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这就是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组织是怎样产生的?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师:(小结)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2.影响
师:(总结影响)
第一、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二、为科研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取得新成果,加快新成果的应用步伐。
第三、垄断组织的产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整不仅适应了发展起来的生产力,还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政治日益腐败。资本家建立的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这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造成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发展比较快,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的发展相对缓慢,俄国的资本主义也发展,但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1.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经济发展快垄断程度高)
师:在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美国是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在这一阶段,美国工业由以轻工业为主发展为以重工业为主。到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这一阶段,美国的工农业比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889年其工业产值已超过农业产值约两倍。
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
第一、优越的自然条件。美国领土幅员辽阔,矿藏资源丰富。
第二、广阔的国内市场。领土的扩张和美国内战的结束,提供了广大市场。
第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欧亚移民不断进入美国,带来必要的技术和经验。
第四、充足的资金。内战后国内政治形势稳定,吸引了欧洲资本大量涌入。
第五、直接采用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垄断组织)。
由于托拉斯是美国最盛行的垄断组织形式,所以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
2.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经济大发展带有强烈军国主义色彩)
师:德国在1871年统一后,经济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到20世纪初,就德国经济总体来说,不但超过法国,而且也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德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如下:
第一、从内因看,国家的统一,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从外因看,对法战争胜利,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和资源。
第三、从技术看,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易于采用新成就、办新企业。
第四、从生产看,德国垄断组织发展程度也很高,仅次于美国。
总之,因为德国的政治特点是容克地主控制政权,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容克和资产阶级日益融合为一,容克地主大量加入垄断工业和银行业,垄断资本家则力图挤入贵族行列。由此,半专制主义的统治形式和封建的意识形态继续保存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扩张欲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3.英国——“殖民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缓慢从殖民地榨取巨额利润)
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英国经济在继续发展。但与美国和德国相比,就相对落后了,被美、德赶上并超过,丧失了它19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英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一、企业包袱重,不愿采用新技术。
第二、在殖民地可以获取高额利润,使得资本家宁愿把大量资本输往殖民地,也不愿用于更新国内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总之,英国虽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下降了,但还是很繁荣的,其繁荣是建立在对殖民地的榨取上的,殖民地对英国的兴衰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英国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
4.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缓慢但信贷资本发达)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法国的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实现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但这一时期,就法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看,是比较缓慢的,被美国和德国远远超过,其经济地位从世界的第二位下降到世界的第四位。影响法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再回答。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小结)
第一、法国小农经济大量存在,市场狭小,阻碍了工业的发展。
第二、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限制了工业新装备和新技术的采用。
第三、普法战争战败后的割地赔款,在资金和资源上妨碍了法国经济的发展。
第四、资本家把大量资本投在国外的信贷领域,而不是投在国内生产领域。
总之,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资本输出国。但法国的资本输出与英国不同,法国的资本输出极大部分是给外国政府的财政贷款,而不是像英国那样,是生产性的投资。这种非生产性的高利贷性质的资本输出,使法国每年收获巨额利息,法国成了欧洲的高利贷者。因此,它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5.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经济落后且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俄国1861年改革,标志着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改革后,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世纪后半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的工业有了大幅度增长。20世纪初,俄国的垄断组织已控制了俄国的工业生产,俄国也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但从各项经济指标看,俄国明显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俄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封建残余势力的强大。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的存在,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经济上,大量农奴制残余的存在,导致农业的落后和国内市场的狭窄。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沙皇为开辟国外市场,热衷于对外侵略扩张,因此俄国帝国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特点,被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六、日本――“带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 (经济发展且带军事性和封建性)
师:日本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发展,请大家先看课本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课程标准:
1、认识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
2、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形成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揭开了新篇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内容标准通过“民法”“刑法”等重要法律的颁布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过程。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
3、了解全面展开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4、了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情况 ;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收看、调查走访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辨证分析历史事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形成了*理论;国家在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三、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
(1)课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图片(2)调查、访问经历过“*”的人,了解*前后的变化(3)结合政治课内容,谈谈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展
3、教具:电脑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教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2、学生学法:小组合作,社会调查,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北京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准备)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重大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 平反冤假错案
2、全国立法工作的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部)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结合政治课所学的法律知识,说一说提高法制观念的必要性,或不遵守法制的危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立法工作有哪些新的变化?

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一、 课程标准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3、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4、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调查、收集这一时期的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从而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体会我国在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经历了艰辛探索;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难点:
1、初步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家近二十年来拥有家用电器情况的变化;
学生:
1、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图片;
2、以组为单位,汇总好调查数据;
3、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活动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
1、调查、收集、整理资料;
2、学会利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 ;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年12月18日)请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社会调查的数据资料。想一想:
1、从汇报数据中你感觉到什么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1985年起 在三个方面进行
1992年起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比一比:
1、说一说中国最早四个经济特区的名称;
2、阅读对外开放示意图,找出下列地区的地理位置:
深圳、海南、广州、上海
3、请根据对外开放示意图说说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文,希望“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社会生活的变化”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初中八年级下历史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