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书 > 导航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书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只有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撰写,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有没有值得借鉴的优秀教案课件素材?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特点。
4、通过分角色诵读提高对文言文理解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感知理解课文。
2、点拨法:设置关键问题,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课时:
2 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
1、复习史书的分类并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指导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第一段,并学习该段文言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史书的分类(多媒体投影)
编年体(年代)如:《左传》
纪传体(人物)如:《史记》
国别体(国家)如:《战国策》
记事本末体(事件)
通史(多于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二、导入:(投影唐太宗名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是唐太宗在魏征死时说的一句名言,并且说:魏征的死使他从此少了一面镜子。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这么看中魏征呢?(因为他善进忠谏)历敢于进谏的忠臣还是很多的,但多数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比如商朝的比干,就因为进谏而被剜心。为什么同样是进谏,却有差别这么大结局呢?
明确:1、君主不同;2、进谏方式不同。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这位臣子是如何进谏的。
多媒体投影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解题并演示:
问:这是什么句式?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兼语句,
包含两层意思:1、邹忌讽齐王;2、齐王纳谏
问:"讽"是什么意思?
明确:"讽"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四、主要人物及作者简介:(多媒体投影)
1、主要人物简介:
①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②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2、《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叙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五、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理解文意;同时多媒体投影以下生字:
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2、自读课文第一段,指出下列词语含义:
修、私、窥、美、昳丽
3、分别找出本段的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总结: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六、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请三位男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倾听并提出意见。
2、总结他们的成功和不足。分析朗读技巧,多媒体投影注意事项:
①邹忌在与妻、妾、客对话时的语气;
②妻、妾、客在回答时的不同语气
妻:发自内心的赞美,难免有溢美之辞
妾:发自内心的畏惧,随声附和,答语简单
客:有求与人,阿谀却又流于应付
③邹忌暮寝而思时的语气:
(若有所思,自言自语地)
3、指名三位女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
4、齐读课文第一段
七、作业:
预习后面三段
第二课时
[要点]
1、 继续通过诵读来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和预习情况。(略)
二、齐读课文第二、三、四段
三、在这三段中找出如下特殊句式:
倒装句、被动句
四、理清文章思路:
从"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两方面分别入手。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请三位女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2、大家进行总结(多媒体投影):
①邹忌进谏时的语气:(越说越激动)
②齐王听后的反应:(先若有所思, 而后兴奋)
③齐王下令时的神态和语气:(威严、自信)
六、思考: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比如"三问"、"三答"等,你还能找出其它的三叠结构吗?(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七、作业:
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能谤讥于市场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八、板书:

邹忌讽齐王
方式:设喻
臣之妻私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臣之妾畏臣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齐王纳谏
下令:
面刺 上赏 初 门庭若市
三赏 书谏 中赏 三变 数月 间进
谤讥 下赏 期年 无可进
教学探讨与反思

fwR816.cOM品读分享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明确:(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2)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3)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私 畏 求
妻 妾 客
2.研习第二自然段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 大
家事 国事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三赏
三变
4.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4.《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齐威王
妻→→→→→→私←←←←←←←宫妇左右
|  |
妾→→→→→→畏←←←←←←←朝廷之臣
|  |
客→→→→→→有求←←←←←←国境之内
↓ ↓
受蔽 受蔽
类比推理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明确:(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2)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3)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私 畏 求
妻 妾 客
2.研习第二自然段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 大
家事 国事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三赏
三变
4.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4.《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明确:(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2)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3)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私 畏 求
妻 妾 客
2.研习第二自然段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 大
家事 国事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三赏
三变
4.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4.《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希望“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书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