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 > 导航 > 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

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只有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撰写,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怎么样的教案才算是好教案课件?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教材分析

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积累,是力对物体作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前一节介绍了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而本节深入介绍了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这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自然界中四个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因而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教学大纲中,动量守恒定律是B类知识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材选取两体问题中的碰撞模型,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表达式,再将结论拓展为多个物体、两维情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它不仅和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适用于宏观低速系统,也适用于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观高速系统及微观系统,教材还详尽介绍了动量守恒的条件,提出在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前节教材讲述的冲量、动量及动量定理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中用动量定理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通常可看作质点)本节则将研究对象拓展到系统,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概括了封闭系统中的一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不仅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处理物理综合问题以及学习新的物理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在一维情况下两物体的相互作用情景中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定律内容及定律成立条件,了解定律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并使学生明白定律虽可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但其具有独立性、普适性。掌握定律中“系统”、“内力”、“外力”等名词的确切含义。

2、能力目标。能在具体问题中判定动量是否守恒,能熟练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知道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索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科学思维品质目标。通过对定律的推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物理量的守恒关系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动量守恒成立的条件及定律的表达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理解动量守恒的物理内涵,动量及动量守恒方程的矢量性,动量的相对性以及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物理状态的同时性。

四、教法及学法指导

1、实验及引导探索式。学习物理,重在理解。为使学生理解动量守恒的概念及其守恒条件,本节课宜采用实验及引导探索式教学法,即通过实验,对一维两体模型中的每个物体及由两者构成的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单个物体及系统所受的合冲量,确定单个物体及系统的动量变化,在对单个物体应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引出系统动量守恒的概念,进而探索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分析、推理的方法,通过演绎论证,环环相扣地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

2、讲、练、评结合式。在讨论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时,通过让学生分析具体问题,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结合起来。

五、教具的准备:气垫导轨、细线、弹簧、两质量相等的小车、砝码。

六、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让学生贴近生活,感到自然亲切,充满趣味性,可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及充满对未知科学领域的好奇,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2、讲授新课

a.演示课本上的一维两体模型实验。实验改为用气垫导轨,可使实际情景更为理想化,使学生体会到理想化的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实验初步建立动量守恒的概念;

b.引导学生由观察实验过渡到理论推导,定量地导出在一维两体模型中的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此过程又引导学生回味了前面学过的重要定律、定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c.引导学生推导出动量守恒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述及其意义;

d.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动量守恒成立的条件,并归纳得出动量守恒定律;

e.演绎、推广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

f.通过举实例说明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3、用典型习题加深对动量守恒定律成立条件的理解及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同时可及时反馈学生中知识接受及理解上出现的错误及遗漏。

a.实际问题中,系统不受外力的情景很少见到,此时往往做近似处理(定律成立条件的拓展)如外力远小于内力时亦认为动量守恒;有时系统在某个方向所受外力为零,即该方向系统的动量守恒;让学生了解一般在作用时间很短,内力影响远大于外力时均可认为动量守恒成立,例如碰撞、打击、爆炸等问题的处理中可运用该定律;

b.定律表达式中要注意动量的相对性、矢量性及作用前后两物体动量的同时性,注意定律的适用对象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系统性)。对于矢量性的理解要重点突出动量是矢量,动量守恒表达式为矢量式,但在一维问题中可将之转换为代数式,故解题时正方向的假定是必要的。

4、板书设计。板书板图应做到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主要板书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要长,使之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较为明显。

5、作业布置。为了让学生理解定律的内涵,掌握定律的应用,设置了三道作业题留给学生课外完成,可起到巩固新课、回味课堂的效果,题量不宜过多,以减轻学生负担,留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fwr816.cOM展读推荐

初中物理说课稿:《质量守恒定律》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3.讨论法。就是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这节课的后面,教师提出:你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作组际间交流,教师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每位发言的学生,但不作评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思考,进而让学生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在一派“学术争鸣”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争论进行到白热化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
4.实验法。这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或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如本节中,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在做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化和学生学的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实验法
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四点的指导:
①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
②在实验之始,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③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④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
①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③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
四、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我让学生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氯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①白磷在空气中燃烧;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④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⑤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反应。
(3)实验求证。我首先边做边讲实验⑴,然后,进一步提出:其它的反应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布置学生做分组实验,在实验前交待清楚怎么做实验,如何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第一行中每组做实验⑵,第二行中每组做实验⑶,第三行每组做实验⑷,第四行每组做实验⑸。
(4)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3.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我设置了几组习题:
一、填空:
(1)电解水时生成2克H2和16克O2,则有 克水参加了反应。
(2)将4.9克KClO3跟1.1克MnO2混合后,加热一段时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克,则生成了 克氧气.
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KClO3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大。
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问题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建立一个化学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化学化”的东西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寻找生活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例子,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带进课堂。
4.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在反馈、矫正后,提出:①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说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②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

初中物理《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3.讨论法。就是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这节课的后面,教师提出:你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作组际间交流,教师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每位发言的学生,但不作评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思考,进而让学生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在一派“学术争鸣”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争论进行到白热化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
4.实验法。这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或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如本节中,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在做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化和学生学的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实验法
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四点的指导:
①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
②在实验之始,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③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④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
①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③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
四、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我让学生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氯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①白磷在空气中燃烧;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④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⑤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反应。
(3)实验求证。我首先边做边讲实验⑴,然后,进一步提出:其它的反应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布置学生做分组实验,在实验前交待清楚怎么做实验,如何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第一行中每组做实验⑵,第二行中每组做实验⑶,第三行每组做实验⑷,第四行每组做实验⑸。
(4)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3.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我设置了几组习题:
一、填空:
(1)电解水时生成2克H2和16克O2,则有 克水参加了反应。
(2)将4.9克KClO3跟1.1克MnO2混合后,加热一段时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克,则生成了 克氧气.
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KClO3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大。
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问题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建立一个化学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化学化”的东西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寻找生活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例子,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带进课堂。
4.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在反馈、矫正后,提出:①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说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②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

初中三物理说课稿:质量守恒定律


这篇《初中三物理说课稿:质量守恒定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质量守恒定律》初中三年级物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定理》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

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的帮助下提高到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物体的运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自由下落同样的高度,获得同样的动量,第二阶段,经过一定的时间动量减为零

讨论第二阶段过程中,力的冲量和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论: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长,力小

推广,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从高处落地都要屈膝;跳远前要松沙坑......

这些说明动量和冲量之间一定是有联系的,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

设一个物体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运动,在同方向水平恒力F作用下,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

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还成立吗?

利用传感力和速度传感器当场测数据,

\

让小车在光滑水平轨道上向固定的力传感器运动,测出小车撞击传感过程中小车受到外力-时间图像,速度传感器测出次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像。

分析数据发现:碰撞过程中外力的总冲量与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几乎一样。

所以,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也成立。

第三环节:定性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技术联系起来。首先围绕定理Ft=△p分情况进行讨论。

我们经常用鸡蛋碰石头来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没有办法让鸡蛋不碎吗?

演示实验:瓦碎蛋全(也可以放录像)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短,力大;时间长,力小。

如:图片(图5)中的现象

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压钢板

第四环节:定量应用

例:一高空作业的工人体重600N,系一条长为L=5m的安全带,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时安全带的缓冲时间t=1s,则安全带的受的冲力是多大?(g取10m/s2)

【分析与解答】依题意作图,如图所示,人跌落时为自由下落,设刚要拉紧安全带时的速度为v1,则v12=2gL,即v1=\

经缓冲时间t=1s后速度变为0,取向下为正方向,对人由动量定理知,人受两个力作用,即拉力厂和重力mg,所以(mg-F)t=0-mv1,

将数值代人得:F=(600+600)N=1200N

所以,人给安全带的冲力F′为1200N,方向竖直向下。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一文,希望“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