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我与论语演讲稿 > 导航 > 我的论语心得

我与论语演讲稿

我的论语心得。

人的思维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论语心得》,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篇一: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读后感

作者:于丹 出版社:出版社中华书局

于丹的《论语心得》增加了我对《论语》这部中华瑰宝的理解,通过我的心得体会,和大家于丹的心得体会做对比,发现自己还有很多认识上的不准确,不透彻性。这本书是以一个亲切的视角传递给我们温暖的灰色的大众的孔子,一个大家都需要的孔子,也就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普遍性的孔子。“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味,而多彩保证了活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积淀是以儒学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为代表的。“神于天,圣于地”的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即是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的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我们行为的拓展。永远不抛弃,不放弃,在大家所不耻时依然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在困难贫穷的时候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坚信只要努力付出终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于丹老师说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是如何找到内心的安宁,我认为论语中的乐感文化是在于强调此岸性,是中国人的本体性生活思维,一个世界,注重经验的积累,不喜玄思、不尚逻辑,乐观豁达;它不是造就匍匐于人格神脚下的子民,而是培育“与天地参”的万物之灵,把人生交给自己,尽管千辛万苦,也乐于眺望未来。相信只要

诉诸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实践终会取得长久的幸福。

一个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论语的哲学是强调我们能够有担当的品格,作为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知识分子阶层,我们大学生首先要完成学习的三个境界。开始时文化的厚重,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之多,使得我们“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再到沉醉于学习当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醒悟和豁达。也是于丹老师在文中说的践道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忘却一己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中去,把自己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所谓人生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理想与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走多远,关键在于内心飞愿望,这根手中的线,内心越淡定越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

我想《论语》这部中华瑰宝,是值得我用一生来体会的,其中的任何一条道理都够我们受用终生,《论语心得》展现的是于丹老师的理解,她说孔子是温暖的,我说《论语心得》也是温暖的,它激发了我的思考和理解。

篇二:论语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汪彦

虽然高中学过《论语》,但是那时候的学习只是着重字句理解,体会孔子的精神,至于如何把《论语》中蕴含的道理渗入到现实生活中,语文老师并没有作过多的讲解。其实这也是教育的失败,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师生们只注重理解《论语》的表象,而对其中的内涵道理缺乏思考,因此就不可能应用于生活中。我们要知道这些道理不仅可以发展智育,更可以发展德育。

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

一、理想之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论语》中孔子与他 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 极的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或许付出了全部的智慧、激情,又或许付出了汗水甚至血泪,无论成功或是失败,我们都要享受其中的过程。因为我们已经用脚踏实地的能力收获了宝贵的经验,结果如何又何必太在意,享受过程就好,知足常乐。

有了理想,才会付出行动;也正因为有了行动,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理想和行动的关系不仅仅只是辩证关系。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宽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在如今的教师中,也有这么一位气度不凡的老师——李镇西老师。他享受职业,不仅仅把教育当作求生的饭碗,还作为事业来追求。因为教师这份职业是他的理想,是他内心真正的追求,他享受其中的快乐。其实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二、关注心灵世界

物质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我们以加法的方式生活,就是不断从这个世界上 收集我们所需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真正的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却同内心相连。其实,一个人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记得于丹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过得很不开心,觉得自己有抑郁症的前兆,就去看心理医生。这个医生给了他一个建议说,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有一

个非常著名的喜剧演员,他的喜剧演得好极了,所有人看了以后都会开怀大笑,忘怀得失。你是不是先去看看他的演出?等看上一段时间后,我们再聊一聊,看你这种抑郁症前兆是不是有所缓解,然后我们再来商量方案。听完医生的话,这个人很久很久没有说话。他抬起头来看着医生的时候,已经是满面泪水。他艰难地对医生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我们需要在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那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

我想起了演员陈坤发起的公益活动——行走的力量。通过行走,使自己的心静下来,看我们的内心究竟需要什么。不懂得静心的人,有如整个人生活在红尘之海,既不见鱼,又不见鸥,被波涛淹没。懂得静心的人,是幸福的。在一整天忙碌的生活里,一有空就静下来,静观、思维,思考我们的心灵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学会舍弃那些不是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

三、孝顺父母、尊敬他人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 对孩子的爱。作为子女,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人真正的成熟就是懂得感恩,我们要从内心上尊敬父母、关心父母。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四、安贫乐道

穷有两种:穷得消沉和穷得开朗。安贫乐道就是穷得开朗,能平和地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不如意。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因此,有多少人为了自己的私欲,丧失道德信仰,丧失道德底线,无廉耻,无原则,为了自己目的确实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安贫是种态度,乐道是种修养。现在人真的应该有点“安贫乐道”的精神了,安于清贫,心如规矩,正直如绳。

篇三: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1303 常林

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党员诵读经典书籍以弘扬民族廉洁文化提高党员自身素修养,我们的“嘉园”学子都积极响应号召读好书好读书。这个金秋九月我怀着对中华古典文学和现代“中国梦”的敬仰之情细细品味《论语》,身心收获颇丰,感慨万千:几任凭它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千年的中华文化仿佛沉淀在这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昔日赵普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今朝党员手捧经典追“中国梦”。

美德之馨

《论语》的核心和精华是告诉我们如何做人,鼓励教导人们有“仁爱”之心,做仁人志士的思想言论贯穿了论语的始终。《论语》中有“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句话,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的活着,不正直的人能生存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不正直的人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这与我们当前开展的反腐倡廉工作和八项规定纠正“四风”的工作不谋而合。十八大以来无数骑在人民头上不正直的官员落马,这警告我们无论身处哪个级别拥有多大的功劳,只要曾经做过有损人民利益的坏事,都要依法处置,绝不手软姑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强调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才有意义,而不是我们简答的“学而优则仕”,这句话警醒了当今社会上学富五车的的官员,有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有没有对待每位群众都做到尊敬和爱护,有没有在物质世界迷失了自己抛弃了美德?我们“中国梦的实现”也要求每个中国人都要做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有梦想的贤德之人,“德”对现代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拥有美德是一个人做出一番事业的基本要求。

治学之道

我们众所周知《论语》历经万世而不衰,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这其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全面发展”和“有教无类”的治学思想。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与我们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思想不谋而合,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要求。孔子成为万

世师表受世人的推崇备至,是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个人教学素养。《论语》中“学而篇”孔子倡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孔子作为老师的伟大还表现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 “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的实事求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豁达分享。孔子在治学方面可谓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这些做学问态度与我们党反对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要求一样,在学术方面也对当今社会浮夸的学术氛围具有深刻的教育和鞭策意义。

相处之道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便利,可令人奇怪的是我们之间的感情似乎越来越淡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都提出了现代的要求,其中诚信和友善是每个公民具备优良品格。孔子是公认的社会学家,他对人与人相处之道有独特的高见,《论语》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为人津津乐道,他告诉我们不要担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没有伯乐欣赏自己,主动去了解关心他人是自己要做的,这也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省,有没有落实“三严三实”的规定,有没有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规定,有没有落实真心实意的为百姓利着想。反省之后才能知错就高,善莫大焉。孔子还强调从自身出发的同时能够将心比心,他最精辟的论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仅已经成为现代人与人相处的圭臬,甚至在全世界也成为各个国家之间和平相处的信条。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与世界各个国家一道走和平发展,这也是我们在经历过日本帝国主义的野残暴入侵后的伤痛后得出的结论,相交贵在能心心相印。

孝敬之义

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似乎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我们不禁会问孔子心中的孝顺是怎样的呢?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

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和履行自己的承诺,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起初我感到十分诧异,真正的孝顺原来是完善和成就自己吗?当你回忆起母亲和父亲在我上学的日子里期待的眼神,当你想起即将毕业的自己要面临的就业问题操碎了父母的心,我突然顿悟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希望我们接受好的教育具有良好的品德。对于国家而言,党员都是祖国和人民的儿子,我们对待祖国最好的方式就是履行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用形式上和金钱上来证明自己的功绩,身为党员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严守中央八项规定,一心为人民谋利益做好事,这就是对人民和祖国最大的孝敬。

人才之美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十分欣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集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冰心”等。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打球却是如有神助;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数学奇才;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文章能妙笔生花了??正可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在身边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他们身上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这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博采众长的参天大树。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是我们此次“读廉洁经典书籍,弘扬党员正气”活动的主要目的。《论语》正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它教会了我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我们中华民族一起实现德的中国梦,无论是经济、文化、科技、环保、农业等方方面面“梦”,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的强国复兴梦,就是为了人民幸福。即根源于那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每个嘉应学院的党员同

志都是践行“中国梦”的一份子,我们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伟大复兴,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从不抱怨做起,从与人为善做起。我们一同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有文化修养的人,孝敬父母的人,与人为善的人,善于发现社会之美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这个社会弱势群体安然有养,人与人之间做到彼此信任,各个民族和不同群体能够平等相处,一起携手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书籍名称:《于丹论语心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9-04-01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论语的心得感悟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论语的心得感悟》的详细文章,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一、就是动力

现代人面临耳熟能详,但又一知半解的话题——“压力就是动力。”

只能理解到压力能够产生动力,至于产生动力以后的结果究竟是什么?却从未想过。最近在看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庄子心得》时,看到于丹举出的一个十分经典的例子,不妨写来与大家共赏。

“英国一个实验室,用3个南瓜做试验。一号南瓜任其自由生长,二号南瓜每天适当施加压力,三号南瓜每天将压力施加到最大限度,每次都要压到滋滋地冒水,而以不压碎为止。这样长此以往,直到南瓜成熟的时候,将其同时摘下,放到案板上,用刀来砍。结果是:一号南瓜手起刀落成了两半;二号南瓜却要用尽全身力气,死劲砍下才能将其砍开;三号南瓜用刀砍,刀却弹了回来,用锯子锯,锯子也弹了回来,一般利器都无法将其剖开。”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不施压的挡不住利器轻轻一击;稍加施压的挡不住利器猛烈袭击;施压到极限的一般利器都无法剖开。

南瓜尚且如此,人,长期在极度压力下更能锻炼出惊人的能力,比如特种兵,那个不是九死一生中锻炼出来的好汉。

孟子对这个现象有独到的论断:“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又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两段,前一段说的是困难对人的压力所造就的成就;后一段讲的是多种多样的压力。

试看有成就的人,谁不是经受了无比压力才能获得成功。毛爷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长征那旷古绝今的压力下,他才锻炼出了擎天柱般的气魄,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勿容置疑,压力对任何承担的人来说都是痛苦的,谁不愿意自由自在,谁不愿意享受清福?但是这样的后果会使人逐渐懒惰,不求进取,造成不堪一击的悲剧,南瓜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此,即或在压力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学会自加压力。因为在这变革的时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人们随时都会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工作的人自不待说,就是退休的人都要面对儿子、房子、妻子、票子等等一系列生活带来的压力。所以我们只有勇于面对压力,正确处理压力,化压力为动力,才能锻炼出抗衡压力的能力。

以此看来,压力就是动力,动力产生能力,能力决定成败,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二、食粮不可忽缺

人没有物质是难以生存的,连三岁小孩都会赞同这个事实。

但是要说人没有精神也难以生存,却未必人人苟同。于丹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列举了一个生动的寓言。

秋天,三个田鼠准备过冬物资。一号田鼠主动承担起储藏粮食的工作,二号田鼠主动承担起储藏取暖物质的工作。

这两个田鼠每天来来往往地往洞中搬运过冬物资,而三号田鼠却整天无所事事地东逛逛西荡荡,东张张西望望,一二号田鼠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我们都在忙,你也该找点事情做做,不然漫长的冬天怎么过得去?”

三号田鼠说:“你们忙你们的,我正在寻找着我的工作。”

那两只田鼠听了很是气愤,但又懒得与他辩解,心想:到过冬的时候再与你理论!便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了。

寒冷的冬天说来就来,由于他们提前储备了取暖的物质和粮食,于是在洞中舒舒服服地过起了冬天。一二号田鼠这时开始数落起三号田鼠:说他秋天什么事都不干,只知道游荡,现在却厚颜无耻地享用他们的食物。

三号田鼠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我的工作并不比你们轻松。”

一二号田鼠以为他在耍无赖,便嗤之以鼻,不予理睬。

开始他们有吃有喝,日子还过得去,可是一个多月后,他们对这种不见天日的日子开始厌倦,一二号田鼠的心情烦躁起来。

这时三号田鼠不慌不忙地说:“你们别急,我来给你们讲故事。”

一二号田鼠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就围着他坐下了。

三号田鼠便将自己在秋天听到的,看到的娓娓道来,一二号田鼠听得津津有味,就像他们亲眼看到了秋天那天高云淡、金黄色的田野、和田野上忙碌的人们,还有人们在谈论一些古往今来的故事。

不知不觉中春天已悄悄来临。当他们精神焕发地走出洞时,一二号田鼠才恍然大悟:原来三号田鼠整个秋天看起来虽然什么也没做,但是他却在收集着过冬的精神食粮,要不是有了他的精神食粮,漫长的冬天还确实难过。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们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以后,必然会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这也是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时候,中央为什么高屋建瓴地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否则,当我们在物质条件逐渐丰富起来的今天,才感觉到精神食粮的缺乏就晚了。我们现在就不会享受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文艺生活和先进文化成果的回报。我们的生活就会像跛了足一样失去平衡。

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无时无刻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我们始终离不开自己的影子一样。

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体现着一种精神,对于这一点,庄子在《德充符》一文中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讲话:“我曾经出使楚国,路上看到一群小猪正在吃母猪的奶,没过多久,它们惊慌地从母猪怀里跑开了。这是小猪发现母猪再也不像往常那样关注他们——已经死了。可见小猪并不爱母猪的形体,而是爱着能够指挥母猪形体的精神。”(白话翻译)。

这充分说明了动物最可爱的是精神,而人又是万物之灵。“灵”就灵在精神上,所以人一旦离开了精神,与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

“精神”虽然是无形无象的,但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指挥着生动活泼的形体,发挥着无形无象的巨大作用。

所以人,要有精神上的追求,生活才能有滋有味,而精神追求离不开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借鉴、运用,可见先进文化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能培养出我们的浩然正气,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人们一唱起《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歌,自然会有一股奋勇杀敌的浩然正气由胸中直冲顶门。

因此在物质条件逐渐好转的今天,我们应更多地注重精神食粮的搜集,为美好的生活增添更多光彩。

三、奉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没有经过特殊锤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以自我为中心向外延伸。这看起来没什么错,因为没有了自我,便没有了与自我相联系的一切。

然而现实却彻底粉碎了人们的这种观念。于丹在阐述这个道理时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神话。

有一个修炼快要成仙的人,看破了红尘,他很想知道天上和阴间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先下地狱去看看阴间的情况。

一进去便看到那里的人一个个瘦骨嶙峋,奄奄一息,他觉得奇怪,便留心观察,结果发现所有人手上绑了一个一米多长用来吃饭的瓢,可是到开饭时谁也没有办法将食物放进嘴中,一个个饿得嗷嗷直叫。

他想阎王也太残忍了,怎么想这么个馊主意来整治人?还不如我们人间。于是他又赶往天上。

奇怪的是天上的人与地狱的人一样,也绑了一个一米多长用来吃饭的瓢,不同的是他们一个个红光满面,神采奕奕。

这是什么原因呢?到开饭时他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天上的人进餐是先喂别人,等对方吃饱了,对方再反过来喂他,因此一个个酒足饭饱,没有人会因为吃不到食物而犯愁。

他这才明白天上与地狱的区别只在一念之间,做人与成仙也只是一念之间。怪不得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又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胜;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还说:“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

他终于明白了老子的那段:“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理,说穿了就是奉献精神。

这个神话所表达出来的观点,与老子《道德经》中所阐述的一系列道理都是相通的:先无私然后才能成其私;不与人争天下才没人能够与你争;要想获得必先给予等等类似的观点在《道德经》中随处可见。

现实中这么浅显的事例也不少:比如要想取暖,必须先给炉子加柴升火,然后才能得到温暖的回报。又如:人们要想吃饭就得先播种粮食,然后才有米煮饭,最后才能填饱肚子;工人要想吃饭,就得先工作,否则就没有工资的回报,哪里还会有生活的来源?

其实天下所有事,下细想一想,都是先给予然后才有获得。有首《爱的奉献》唱得好:“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幸福之花处处开遍。这是生命的源泉,在没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怯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所以“奉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奉献也不例外。即便是送人兰花还手留余香啊!

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
我觉得《论语》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给了我们现代人一双眼睛,一双看心灵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个物化的时代,了解到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有一片广阔的天空。我们的快乐其实来自于这片还未开垦的土地。教我们自己为自己营造一片精神的乐土,让我们把目光由只向外看转为向内看,完满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心胸开阔,心境敞亮,心态坦然的人。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
一、天地人之道
二、心灵之道
三、处世之道

四、君子之道

五、交友之道

六、理想之道

七、人生之道

我想我们不应该在怨天尤人了,因为这个社会是要发展的,在发展中与我们个人的利益出现冲突是必然的。在面对这种冲突的时候我们怎样让自己的工作、生活变的快乐?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们既然无法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只能去适应环境,无法阻止社会的发展,只能加快脚步适应社会的发展。把自己周围环境、自己生存的社会给予的压力变成一种生命的张力,做到从心所欲。

《论语》心得


司马牛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亦: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的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的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遗憾。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来自一个报刊的记载,写的是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经历过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着妈妈去看牙医,这本来十分很小的事情,她 以为一会就可以跟妈妈回家了。但是我们知道,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可能他的妈妈之前没有检查出来存在这种隐忧,结果让小女孩看到的事惊人的一幕:他的妈妈竟然死在了雅克的手术椅上。

这个阴影在他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也许他没有想到要看心理一道横,也许他从没有想过应该根治这个伤痛,它能够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远回避。在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球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被压痛折磨的实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劝他,就请牙医到家里来吧,咱们不去诊所,这里有你的私人律师,私人医生,还有所有人陪着你,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请来了牙医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正当牙医在一旁整理手术器械、准备手术的时候,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去。

当时伦敦的报纸,技术这件事情是用来玩这样一句话评价:吉姆·吉尔伯特是被四十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

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个人的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

当然很多人不见得会面临上述这种极端的例子,但你们一定听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在愤怒或忧虑时,如果用一个测量仪检测你呼出来的 空气,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会特别多,所以,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中而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