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育心得体会 > 导航 > 于丹教育心得

教育心得体会

于丹教育心得。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考水平,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于丹教育心得》,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篇一:读《于丹心得》有感

澄澈心灵

——读《于丹心得》有感 敬爱的党组织:

2012年的寒假,我虚心地拜读了《于丹心得》一书。心灵得到了震撼与洗礼。《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过它,懂得其中的真谛呢?我认为,在如今的这个浮躁,充满欲望与利害的社会,又有谁能静下心来,去读读我们祖宗的真言,去检讨自己一天的得与失呢?而于丹老师利用最易理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充满了幸福感。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即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快乐的生活了。《于丹心得》这本书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

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做事情也不用过于密集。于丹教授讲了“豪猪的哲学”,彼此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与领导、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当然,这并不是疏远朋友,当朋友有需要的时候,一定是能帮上忙的一定帮。交友原则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纳自己。我们说交结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结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约束、控制自己,该说的该做的大胆去说去做,不该说不该做的坚决不说不做。现在同学之间,将来人际之间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宽容,落落大方,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诚的情感,而宽容大度正是这一情感的核心。 作为一名大学生,能从中借鉴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现在的我们整天被社会上一些世俗耳熏目染。很少能有时间平静下来去思考与感悟人生,更别说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了。都说现在的缺乏快乐、缺乏幸福感。但我想快乐与不快乐、幸福与不幸福,仅仅人的心态,就像如果知道知足,就会长乐一样。

篇二:于丹家庭教育的心得

大家好,我是于丹。首先要向大家道歉,俞敏洪老师很早就邀请我来到这个论坛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但是很不凑巧,因为有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能在现场跟大家交流,只能跟大家通过视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新东方其实一直在致力于全社会的教育,那么家庭教育这个问题在这里举办,我觉得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是全民教育的时代,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是一个信任社会化的阶段,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学校,孩子可以到新东方学英语,可以去上奥数,可以去学电脑、绘画、钢琴……每一样的专业技术越细分,家长越觉得孩子是可以被专业化的社会化组装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才的。在这中间,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中国在悠久的传统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就是读私塾。私塾是一个什么概念?也许它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上不如我们现代教育这么条分缕析,没有这么完备的教学系统,没有现代的实验室。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其中交流、沟通、开放的课程,因人而异的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在今天,其实我想是一个多元教育匹配的阶段,也就是说,每一个当父母的人都不可能指望着让孩子上一所最好的寄宿学校,三年五载回来他就迅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毕竟,学校是教专业的,而家庭是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

中国人是信任家教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基本的价值理念往往出自他的家教。我们在今天会经常见到一些学问水平很不错的人,学历文凭拿得很高的人,不一定就有教养,知识跟教养是两码事。所以我觉得今天谈一谈关于家庭教育,我想说我自己的几个感受。 首先一点,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来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在《论语》上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君子啊,要修身养性,完成他这一生的成长,基本上要分这么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说传统的孝悌之义,一个人进了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这就够学一阵了,就先得把这个伦理关系协调好,什么是礼貌、什么是和谐、什么是人在家里的责任、什么是人的义务,先把这些磨合好才能到第二个。第二个就是人在社会上,叫做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一个人态度要谨慎,言语上不能太冒犯,不能太狂妄,而要笃诚守信。泛爱众,广泛的博爱大众,对大家有这么一种善意。而亲仁,再去亲近那些仁义的道理,这一段是我们说的社会学习。

第三段是什么呢?第三段叫做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果你把家庭学习、社会学习都完成了还觉得有余力,你可以去进行专业的文化学习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那些书本上的、文字的东西,这个时候你差不多可以学了。

但是我们想想今天的日子呢?大家都是倒过来,一个小孩子,家庭

教育,社会的学习都没有接触的时候,可能小小年纪就去学文了。小孩开始被背诗词了,写写字了,学那种学前班了,一直上完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回过头来再被社会调教,甚至被社会修理,一个人言语不谨慎了,不守信用了,然后再去逐渐学习。而最后忽略的是什么呢?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往往最忽略的就是家庭教育,恰恰就是入则孝,出则悌,这一段没有了。

那么是不是没了这个孝敬了,大家说在今天是一个重要的事吗?那不是自己家跟父母的事吗?对于中国人来讲,家庭论题的教育绝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它是你认知整个社会公民责任的一个基础。中国人没有上教堂的习惯,中国人不去膜拜一个外在的神,他们讲究的是出门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中国人信任的就是伦理中建立起来那种笃诚守信的人际关系。所以一个有上教堂传统的人,要是眼前打翻一个杯子,他可能会本能的说,我的上帝。但是一个中国人,可能会本能就会喊,哎呀,我的妈呀。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中国人的呼爹喊妈就是西方的神来用的,这就是中国强调家庭教育,认知伦理关系重要性的一个前提,就认识了伦理,你才能到世界上走得更远,整个从亲人之间拓展到朋友之间,才能够有家国天下的关系,这就叫修身齐家治国,最后才到平天下。 所以这个伦理价值的建立,在今天特别是在一个独生子女时代,往往是被忽略的。越是发达的大城市,越是精英高知的家庭,这个孩子小时候上的各种辅导班、学前班越多,而在家里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一起分享家务劳动的时间越少。我在大学里面其实见过很多各地的尖子

生,来到北师大这样的全国重点大学,考分都不低,但是进考场考试的时候会有妈妈在外面着急地敲玻璃。我出去说孩子是不是忘带什么文具了?妈妈说,你赶快告诉那个穿格子衬衫的孩子,那是我的孩子,让他进考场之前一定要去一趟厕所。这都不是在说笑话,这是我实实在在遇到的,并不罕见的事情。

有的时候我在想,这些孩子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分数都是实实在在的,但是一个月之间要换三四间宿舍,跟每个宿舍的人都住不来,不是抢一个桌子就是抢一个床位,要不就哭了,要不就是睡不着了,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一个新生群体有时候想安顿就要花好长时间,这些到底缺了什么呢?绝不是他们的学校教育做得不好,做得不好他们不会考上这么好的学校。缺了什么呢?我们要回去问问家庭,追着一个大学生提醒要上厕所的妈妈,到底是合格的慈母还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所以我说,学习伦理的认知,学习一个人格的建立,这件事情没有哪门专业课可以完成,他在中国的家庭中。

一个家庭,过去中国都是大家族,是有一些封建礼节,讲究一些长幼尊卑。如果你把那些不好的东西扬弃掉,你会看到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的公平,每个人的奉献,每个人的分享,这在一个大家庭中是能传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今天越来越多变成了核心家庭,大家族的概念消解了,但是一个孩子,他作为家里的希望,他仅仅是学习的载体吗?他的身上还能够建立什么呢?一个人还有爱的能力吗?今天我们即使在成人世界中会发现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就是爱,越来越变成一句宣言

而不是行动。

很多年轻人常常抱怨,我这么去爱一个人,为什么他还不领情,为什么他还离开我?我们今天不缺情歌、不缺情诗、不缺情书、不缺铺天盖地的甜言蜜语,缺什么呢?就是温暖朴素地为你所爱的人做事。爱也是一种执行力,这件事情学校里教不来,看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有的时候承载的爱太多,他会觉得他人的爱情是一种本份,因为他学习好。但是如果一个习惯于为他人做事的人会觉得每个人都不容易,人的爱是一种情分,所以是情分,人才会感恩,是本分得不到就会抱怨。我们需要成长起来的新公民,不是那种只掠夺爱的人,而是能够施予爱的人。这件事情跟家庭教育关系更大。固然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都在进行这种教育,但是你想一想,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老师五加二等于零的说法,什么意思呢?1、2、3、4、5,小娃娃在幼儿园排队讲秩序,有礼貌,分享,做值日,打扫卫生,还容易建立起来,周末回家两天,回来以后老师说等于零了。两天回去,爷爷奶奶包好的水果喂到嘴里,袜子脱下来给洗了,床给铺好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早上也可以不起床了,下午也可以睡懒觉了,想不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了。到周一来了,老师愁眉苦脸说,哎呀,五加二等于零了。这样的说法在幼儿园老师起码还有意识,到了小学,到了中学,更多的不是在教一个学生的生活规范,而是教他们的知识系统。五加二等于什么,这个问题连意识都没人意识了。那等到他们真正上大学以后,教到我们这些老师手里的时候,我们感觉的只有遗憾,来不及了。很多家教的事情,等大学老师去做,来不及了!

篇三:于丹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推崇至极。《论语》被列为“四书”之一,从古至今被世人广泛学习,也足见它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作用之大。《论语》中有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国之道对我影响颇深。在于丹教授深入浅出、语言朴素直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讲解下,我很受启发,结合我的生活体验及职业性质谈谈我切身的感受,希望能对各位同仁有所影响和帮助。 生活态度方面:不被物质生活所困扰,内心坦然面对现实,寻求心灵深处的快乐。

如颜回般“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而今天如此富足的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却越来越不满足,心理不平衡,这都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的太多,看心灵太少。所以我们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迷失自我,而应在纷繁芜杂的世界里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慰藉。于丹教授认为:“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大的权力和多少物质财富,而取决于个人的心态。”在物欲横流,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你若不保持一颗平淡的心,那么你是抵挡不住“敌人”糖衣炮弹的袭击的,最终被“洪水猛兽”带走。所以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每个人都需要调整好心态,追寻最接近自己的快乐生活,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生活与快乐的关系。

为人处世方面:做人不仅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正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另

外也应该学会宽容,即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迫他人去做,这就是圣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待工作方面:做为当今时代的一名公职人员,同样可以借鉴《论语》来规范自己的职业道德。子曰:“三思而后行”,我们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说话时大言不惭,实践起来一定很困难。工作中,无论面对领导还是同事,言谈举止需谨慎,回答之前先思考能不能做到,既保证了言出必行,也显得整个人稳重。公务员职业道德伦理是公务员在公共行政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及价值思维方式的总和。

于丹的心得通过通俗化的解读,让我无论是面对生活的态度,还是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的不平凡之处,这就是于丹心得的价值所在。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于丹论语心得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你看,盘古在天地之间“一日九变”,像一个新生的婴儿,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着。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

于丹论语心得1: 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易中天(1) 于丹论语心得2: 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易中天(2) 于丹论语心得3: 天地人之道(1) 于丹论语心得4: 天地人之道(2) 于丹论语心得5: 天地人之道(3)

于丹《论语》心得 第二部分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于丹论语心得6 于丹论语心得7 于丹论语心得8 于丹论语心得9 于丹论语心得10 于丹论语心得11 于丹论语心得12

于丹《论语》心得 第三部分

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心,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于丹论语心得13: 心灵之道(1) 于丹论语心得14: 心灵之道(2) 于丹论语心得15: 心灵之道(3) 于丹论语心得16: 心灵之道(4) 于丹论语心得17: 心灵之道(5)
 


于丹《论语》心得 第四部分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于丹论语心得18: 处世之道(1) 于丹论语心得19: 处世之道(2) 于丹论语心得20: 处世之道(3) 于丹论语心得21: 处世之道(4) 于丹论语心得22: 处世之道(5)  于丹《论语》心得 第五部分

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于丹论语心得23: 君子之道(1) 于丹论语心得24: 君子之道(2) 于丹论语心得25: 君子之道(3) 于丹论语心得26: 君子之道(4) 于丹论语心得27: 君子之道(5)

于丹《论语》心得 第六部分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时代,不像我们今天有电脑,有网络,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有各种形式的媒体。那个时候的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结交一个广见博闻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

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

于丹论语心得28: 朋友之道(1) 于丹论语心得29: 朋友之道(2) 于丹论语心得30: 朋友之道(3) 于丹论语心得31: 朋友之道(4) 于丹论语心得32: 朋友之道(5)

于丹《论语》心得 第七部分

孔子的意思是说,他笑子路,不是笑他没有治国理政的才干,而是笑他说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治理对象的大小,不在于它是不是国家,而在于自己的态度。因为冉有和公西华态度谦逊,而他们又有实际的才干,所以孔子没有哂笑他们。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孔子并没有否定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的理想,为什么唯独对曾皙给予热情鼓励呢?从孔子对曾皙的支持中,我们能看出什么呢?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


篇一:《于丹论语心得的激荡与感悟》讲座之《君子不器 自信无限》

有自信者,生命无限可能

首先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谓鹪鹩巢于深林,一枝而已。小鸟在大树林子里面也只需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果腹而已。也就喝饱它那个小肚子,一只小老鼠,也就完了。人在这个世界上,一生能用多大的资源?其实你不管住一个多大面积的豪宅,你那张床也就那么大,人一生占的面积也就那样大而已。 所以,你的资源不可以给别人吗?你为什么会怕别人分享呢?有时候我就跟我的学生讲,我说那是因为你内心不够自信。你可以想一想,在吴越春秋的时候,越王勾践打败了,他在卧薪尝胆的时候,身边有一个重要的大臣一直在佐助他,就是范蠡。范蠡帮助勾践,能够含辛茹苦,最后一举再反败为胜,建立越国。

我们大家都会觉得说,这样一个人,他以后一定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封功受赏、荣华富贵。他的同事文种当时也这么认为,说我们两个等着分封。范蠡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现在这个国家不需要我们了,你要留留下,我泛舟五湖去了。所以这个人就从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在传说中带着美女西施去小舟,从此是江海寄余生了。

但是两三年之后,整个这个社会又出现了另外一个辉煌的名字,就是富甲天下逃诸宫,也就是说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了,但是他开始成为一个天下最成功的商人。这个人还有人生其它的可能,这在于他自信,他知道他还有一种可能性。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为富不仁的人。等到他看到越国重新有难的时候,他派自己的儿子散尽千金,拿着自己的钱财重新去复国。国家再佐助起来以后,他散尽了千金,一挣钱又回来了呀。 我们可以想一想,范蠡他可以说是个成功人士,他的成功在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几个愿望他都能一个人一生做到。其实我现在如果问问大多数成功的男士,你们的愿望都关乎于哪几点?无非是政治的权力、美色还有金钱。你看看范蠡一生他都做到了。这是为什么,其实是在于他永远敢于否定自己。他永远可以去做得更远。

所以其实有很多人,他之所以不愿意伸手去帮助他人,是因为他自己的生命不够自信。他不知道自己还有更多的可能。

君子不器

大家知道论语里面还有一句话,说得很简单但是很好。四个字,叫做君子不器。器是器皿的器。也就是说一个真君子,不要过早地把自己做成一个容器。我就是一个瓶子,或者我就是一个杯子,我就是一个话筒,或者我就是一辆火车。你一旦说我自己就是什么,就意味着你不再可能成为其它。

所谓君子不器,是指一个君子的生命,他是流动的、变化的、提升的,他可以应时运。

温暖世道 农村妇女亦是圣贤

当一个人可以这样的时候,生命境界始大,胸怀始宽,他还有什么仁爱是不能做的?所以其实,我们的态度会决定了当下的行为。你可不可以就在一个最为朴素的,没有什么身份的情况下也对人抱着这样一种内心的友善呢?这是取决于你内心的一种道德、一种伦理的支点。

中国大陆现在每一年由中央电视台,最大的媒体要做一个评选叫做“感动中国”,就是它会把全年度中国一些普通人物的作为提升出来,最后全国有一个28人的推委会,大家来遴选,选完了以后由这些评定

委员选出来10个年度感动了中国的人物。然后他们最后的颁奖盛典,每一个人会有一座封杯,上面盖着一个幕布,掀开上面都会有四个字,是这个推委会给他们的一个评定词。

那么今年,有一个人我印象非常深,是一个六十多岁,中国农村普普通通的一位阿姨。她从嫁到这个村子开始,就主动地去赡养这个村子所有的孤寡老人。她家也很贫困,她跟人家讲说反正我们家吃窝头你也吃窝头,我们家喝粥你也喝粥,我吃什么你吃什么,但是我一定会给你们养到老。所以有些人她养8年,有些人她养13年,也有些人养了更久,一定是送了终。她自己的四个孩子从小就认为这些爷爷奶奶就是他们家人。所以在妈妈忙的时候,他们从5、6岁就去给老人洗脚、剪指甲,就一直这样做。

那就是这样一个妇女,她做了一生,她一直做到老。其实这个人的最后的推荐词是我来写的,我写推荐词的时候,我说,如果是富人做这样的事就叫做慈善,但是一个穷人可以做这样的事,她就是圣贤。她不可以用很多的物质去完成拯救,但是她可以用自己的心,让这些老人得养千年。其实这是什么?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这还不够吗?所以最后她的那座杯掀起来四个字,叫做温暖市道。她用自己的人心,温暖了很多苍凉的市道。其实,什么是仁人?就这样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在我看来,她是圣贤。

篇二:指出于丹谬解《论语》 的三篇网文

《三联生活周刊》读者来信评于丹教授“讲授《论语》心得”

的文章——《鸡子馄饨》

“除非有硬伤,我会让人立即通知我,并且马上改正。至于理论探讨,我的态度是三个字——不争论。”易中天教授至理名言。

楼难看一点没关系,只要能经得住地震。可如果地基打不牢,房子再漂亮,砸死人也是早晚的事。于丹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论语》心得”,想来是想以《论语》为地基来盖自己的大楼吧。

“音形义”是理解一切文章的基础。于教授是在电视台录像,“口传心授”,无字形可言。但音、义之误,比比皆是。先说错音。开坛第一讲中的“天地混沌如鸡子”,“混沌”,hùndùn念成了

“húntún”——离“馄饨”不远了。余者念错的——如“便辟”(便,pián误读为biàn——离“便秘”不远了)、“无适也”(适,dí误读为shì)、“大庇天下寒士”(庇,bì误读为pì)、“讷于言”(讷,nè误读为nà)、“吾与点也”(与,yù误读为yǔ)——真是不胜枚举。这些字大凡现在好好上完了高中的人都不该读错的。

再说错义。“小人怀土”,土应训为本土、乡土,教授说是家里的房子。“乡党称弟”,弟即孝悌之悌(儿女对父母好为“孝”,弟妹对哥姐好为“悌”),读如tì,教授不仅按dì读了,也按“兄弟”解了,于是“乡党之人都称赞他具有“悌”这种美德”就成了“乡党都引以为兄弟”……

至于《交友之道》一篇,则是从头到尾都建筑在误读的基础之上。“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于丹教授把“谅”(诚信)解释为“宽容”;“便辟”(谄媚奉承)解释为“脾气暴噪”;“善柔”(工于媚悦,背后反复)解释为“优柔寡断”;“便佞”(夸夸其谈)解释为“心怀鬼胎”(至于把“友”字“结交”之义解为了“朋友”,倒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了)。由此生发,讲了整整一节课——正如在豆腐渣上凭着自己的想象盖了一栋古怪的大楼,偏偏说孔老夫子当年就住在这样的屋子里。

只要通读过任何一种带注疏的《论语》——从三国何晏到现代杨伯峻——上述望字生音,望文生义的问题就不会出现。就连画漫画的蔡志忠,也要比于丹教授严谨得多。

于教授这样讲了,央视这样播了,15岁的孩子们就这样信了。这是在努力地弘扬传统,还是在变相地杀死文化呢?既然于教授是讲《论语》的,就应该知道子贡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因此,予“虽不敏”,“不敢不告也”!然而我更希望是我辈读书太少,于教授腹笥渊博,自有所本。期盼教授能拨冗撰文,以教面墙。

天津 梦泽

论于丹《论语心得》对《论语》文本的两处误读 (2007-03-16 15:01:01)

【内容摘要】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对《论语》文本存在两处明显误读,本文通过引证历代注疏家及近现代学者对论语的注解证明了于丹教授释义的失误,同时给出符合作者本意的正确释读。

【关键字】 《论语心得》历代注疏近现代学者注释 正确释义

近日央视《百家讲坛》播出的于丹《论语心得》使人受益匪浅,但在观看过程中,鄙人不无遗憾地发现了于丹教授对《论语》文本的两处误读,在此提出,以供大家探讨。

《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诸子集成·论语正义》,357页页,中华书局,1978年)

其一,对“谅”字的误读。

于丹教授把文中的“谅”解释为“宽容”,认为孔子的“友谅”是指与“宽容的人交朋友”。遗憾的是,历代注疏家无一例外地把此处的“谅”解释为“信实、诚实”,毫无分歧。于丹教授这里以古虑今,忽视了词义随时代演变的特性。

段玉裁在其《说文解字注》中说:“谅,信也。方言众信曰谅。《周南》、《召南》,卫之语也。经传或假‘亮’为‘谅’。从言,京声。力让切。十部。”(《说文解字注》,90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信,诚也。《释诂》:‘诚,信也。从人言。’《序》说:‘会意,曰信、武是也。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息晋切。十二部。”(《说文解字注》,9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王念孙在给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作序时曾指出:“《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说文解字注》,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江沅在此书后序中也提到:“许书之要,在明文字之本意而已。先生发明本意之要,在善推许书每字之本义而已矣。”(《说文解字注》,788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由此,我们知道,“谅”本义为“诚”,即诚实、信实的意思。

那么《论语》中“友谅”的“谅” 用的是其本义吗?通过查阅历代注疏家对《论语》的注解我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梁黄侃在其《论语义疏》中说:“云‘友谅’者,二益也。所友得有信之人也。谅,信也。”(《论语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论语义疏》278页,中华书局,1998年)

宋代邢炳也持相同意见,他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者,‘直’谓正直;‘谅’谓诚信;‘多闻’谓博学。”(《论语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论语注疏》,450页,中华书局,1998年)

朱熹的《论语集注》认为:“‘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论语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论语集注》,658页,中华书局,1998年)

清代刘宝楠也与以上各家之言无异,他在其《论语正义》中说:“据何注则三友三乐皆指人君言。直者能正言极谏,谅者能患信不欺,多闻者能识政治之。”(《论语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论语正义》,983页,中华书局,1998年)

康有为给论语作注时则完全引用了朱熹的解释,他说:“‘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康有为学术著作选·论语注》,251页,中华书局,1984年)

不仅历代注疏大家都无一例外地将“谅”释为“诚实、信实”,近现代的研究者也都持相同观点。

无论是探究词义演变发展的《辞源》,还是讲求释义周全精准的《辞海》,在“谅”字“信实、诚信”的义项下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论语·季氏》中的“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作为例句。

丁纪在对“谅”字作注释时,采用了朱熹的观点:“谅,诚实可信。友谅,朱子谓‘则进于诚’。”(《论语读诠》,456页,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文选德在其《论语诠释》中说:“关于‘谅’字,这里德‘谅’字是从积极意义上说的,意即诚实守信。”(《论语诠释》,70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傅佩荣也认为“友谅”就是“与诚信人为友。”(《傅佩荣解读论语》,295页,线装书局,2006年)此外,唐满先的《论语今译》、鲍鹏山的《论语新读》、林觥顺的《论语我读》、金池的《论语新译》、黎孟德的《四书感悟》、钱逊的《论语浅解》、王世舜的《论语孟子词典》均把此处的“谅”释为“诚信、诚实”。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论语·季氏》中“友谅”的“谅” 用的的确是其本义,应解释为“诚实、信实”。

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词义不断繁缛分化,“谅”才有了“宽容”的意义,至近代,“宽

容”已成为“谅”的常用义。其实这种现象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并不罕见。比如“涕”,古指“眼泪”,今指“鼻涕”;“闻”古指“用耳听”,今指“用鼻子闻”; “谢”古指“赔罪”,今指“感谢”等等。

其二,对“便辟”的误读。

于丹教授把文中的“便辟”解释为“性情暴躁”,认为孔子的“友便辟”是指与“性情暴躁的人交朋友”。但历代注家却均将“便辟”解释为“逢迎谄媚”。

魏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说:“友便辟,马融曰:‘巧辟人所忌以求容媚也。’”(《论语四部要籍注疏丛刊·正平版论语集解》,76页,中华书局,1998年)

梁黄侃的《论语义疏》也引用了马融的观点:“马融曰:‘便辟,巧避人所忌以求容媚者也。’”(《论语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论语义疏》,278页,中华书局,1998年)

宋代邢炳的《论语注疏》和朱熹的《论语集注》,以及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也均采用此说。《辞源》、《辞海》也将“便辟”解释为“逢迎谄媚”,并以《论语·季氏》中的“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作为例句。

东方晨悟将文中的“便辟”解释为“善于逢迎谄媚和善辩的人。”(《论语的大智慧全集》,449页,海潮出版社,2006年)

黎孟德在《四书感悟》中说:“便辟,善于察言观色,以求谄媚于人。”(《四书感悟》,220页,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

王世舜则认为:“便辟,谓谄媚逢迎之人。”(《论语孟子词典》,84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

我们看到,古今注疏家对“便辟”的解释十分一致,“便辟”义为“逢迎谄媚”。这与于丹教授给出的“性情暴躁”的解释相去甚远。显然,于丹教授对“便辟”的解释存在失误。

以上两处释义,鄙人在此提出,与于丹教授商榷。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参考书目:

(1)《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2)《论语四部要籍注疏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4)康有为,《康有为学术著作选·论语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5)《辞源》,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

(6)《辞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7)丁纪,《论语读诠》,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

(8)文选德,《论语诠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9)傅佩荣,《傅佩荣解读论语》,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

(10)唐满先,《论语今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鲍鹏山,《论语新读》,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12)林觥顺,《论语我读》,台湾:九州出版社,2006年

(13)金池,《论语新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

(14)黎孟德,《四书感悟》,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

(15)钱逊,《论语浅解》,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

(16)王世舜,《论语孟子词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17)东方晨悟,《论语的大智慧全集》,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年

不知道“友”的动词用法吧?——二十三问于丹教授于丹谬解《论语》

《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

篇三:百家讲坛论语心得

百家讲坛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

一、孝敬之道

1、 百善孝为先,孝为行、敬为心。

2、父母付出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对子女的提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性,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美德。

3、道理本身是什么不重要,但表达方式很重要;最近的人最伤不得。

4、对父母要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顺者为孝;真正爱父母就是要尊重和包容他所有的习惯。

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6、真正的孝敬,更重要的是弘扬父母之志。

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8、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

二、心灵之道

1、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缺憾。

2、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3、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勇敢有时候是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自信与镇定。

4、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心灵的勇敢。

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不可无傲骨、不可有傲气;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三、处世之道

1、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3、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4、非爱行为——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

5、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

6、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世界上不缺锦上添花,只缺雪中送炭。

7、慎于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言寡尤、行寡悔;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修己以敬——修炼自己,保持严谨恭敬的态度;修己以安人——修炼自己以安顿别人。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

四、诚信之道

1、以诚待人、言而有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信誉是你行走于世最基础的保障。

3、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君子人生顺达,而小人的人生也可能免于祸害,但只是侥幸而已。

4、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人品的高下,诚信是一块试金石。

5、恒常之心是对自己的诚意,也是对别人的信誉。

6、一个人能不能守住信誉一定跟他的道德观相关。

7、诚信需要自己内心对于某种价值的坚持。

五、交友之道

1、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聞;损者三友:友便辟(暴躁)、友善柔(优柔寡断)、友便ni(心怀鬼胎的人)。

3、过分的苛刻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更长久。

4、在这个世界上,不如意事常八九,要“常想一二”。

5、人生有三个坎:青少年时,戒之在色、壮年时,戒之在斗、老年时,戒之在得。注:青少年时的坎在婚姻上、壮年时的坎在与人争斗上、老年时的坎在因所得的失去而抱怨上。

6、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六、理想之道

1、我们不缺乏宏大理想,但缺乏到达理想的切实道路。

2、成功的职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3、表面上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

七、人生之道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越矩;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物质的东西越多,人越容易迷惑;知天命(知命、知理、知言)就是内心有一种力量去对抗外界;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2、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八、天地人之道

1、孔子带给我们的是大地上生长的信念;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2、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3、“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九、学习之道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需要学习。

2、一个人要张开耳目,会发现处处皆是学问;学习时要确认消息是真实的吗、确认消息是善意的吗、确认消息是真的这么重要吗?

3、真正的学习使用自己的主体学习生命中最匮乏的经验;真正的学以致用就是把知识落到实处。

4、不耻下问;学海无涯苦作舟;坚持容易变通难。

5、美好的品德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定位与制衡。

十、治世之道

1、“德政”是儒家思想。

2、真正的知识通达之后,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能够为社稷、国家和百姓做点事情。

3、为政的“五美”、“四恶”

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之谓之“暴”、慢令至期谓之“贼”。

4、真正的经典从来都不是一种宗教性指导,而是在思维方式上对后人永远保有启发。

5、真君子从不攻击他人,他只拓展自己。

十一、忠恕之道

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3、真正的忠诚是内心的道德判断。

4、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自省——认知;宽容源自于理解;忠诚自己、善待他人。

5、自己的心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

6、“恕”——善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判断导致信念、信念导致情绪、情绪导致困扰。

8、恕道里面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渊源,就是感恩之心。

9、恕道有时候仅仅就是一个真诚的沟通。

10、人生用来铭刻仇恨就会遗忘所有的幸福,用来铭刻幸福心里就会充满感恩。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后来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所有的人。


二是 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差。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周济。孔子称赞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清朝有个清官任满回家时候,因为没有收受贿赂,觉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装了很多石头,以示“宦囊丰富”,居然还被人举报,上面居然还派员“调查”,结果查出了一个清官。笑话之余,这个清官清政不留名,体现了安贫乐道思想。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个冬瓜一样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脏”,开口就是粗话脏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讲社会公德,随地乱丢脏物,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喧哗、吸烟、吐痰;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美国原总统里根说他在中国的一次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里根访华到西安,当然是微服私访式。看见街边有个小女孩卖甘蔗,里根突然想买根甘蔗来吃,一根甘蔗一毛钱,里根没零钱,拿出一张10元“大团结”付钱,小姑娘找不起,涨红了脸。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对卖甘蔗的来说,10元相当于巨款了。里根也知道这个事实,于是以一种“周济”的心情,“美国式的宽容”,摇手说不要了,然后怀着一种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了贡献的满足离开。没料到一会儿小姑娘叫喊着,迅速追上来,把该补给的钱补给里根。里根后来说,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贫乏和空虚,他以一种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强的中国小女孩对他进行了施舍。使他先前的施舍成了一种不尊重他人,不礼貌的行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总统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对象不光是经济巨头、国家首脑,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细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在多年忽视文化、漠视文化之后,终于发现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态、生活艰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但要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靠自己继续深入学习,勇敢实践。以前只要一谈论语,或者引用一句古话,马上有人说“宝气”,更不用说身体力行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们应该重新解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的行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