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运用信息化教学的心得体会 > 导航 > 信息化教学指导和研究学习体会1

运用信息化教学的心得体会

信息化教学指导和研究学习体会1。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大家都对心得体会很是熟悉吧,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信息化教学指导和研究学习体会1,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篇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学习体会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学习体会——牟芳慧 最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协作体”的“信息化教学”项目的学习,认真学习了市中职教师信息化培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有很大的收获。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应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的技术基础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超媒体技术。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通过超文本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广泛传播的新型信息组织方式。多媒体技术具备综合处理各种多媒体信息的能力和交互特性,为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创设了条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数字转换和压缩技术,能够迅速实时的处理和存储图、文、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既可以方便学习,增加信息容量,又能够提高信息处理和存储的可靠性。

教学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是说,就是教学资源的选取和利用过程。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化资源以爆炸般的速度在增加。面对海量数字信息,我们老师要如何选取和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关乎我们教学效果。在教学资源选取和利用过程中,我们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编辑水平,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我总的原则基本是:

1、最小代价原则:在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时,本人首先尽可能地考虑使用自己以往教学中积累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但在使用时注意根据目前的教学对象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删,确保新环境下资源的有效性。另外在编辑时,也尽可能使用难度较低的编辑软件进行编辑操作,确保实用、简便、有效。

2、内容符合原则: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图片素材的选取上,我们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像低年级的孩子可以选取一些卡通可爱的,初中阶段的孩子就要选择一些淡雅,清新的。

3、学生易接受原则:根据本人所授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并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尽可能发挥高效的作用。针对一些教学内容和我们聋生的特点,我常常借助网上的一些视频资源,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一些教教学知识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4、收集、更新、整理原则:图形图像一般有以下获取途径:一是从远程里下并保存;二是从素材光盘中寻找;三是从教学资源库中查找;四是在网上查找;五是从电子书籍中获取;六是从画报、画册中扫描;七是从课件中抓取;八是直接在相应图像处理软件中创作自己想要的图形图像。文本素材的获取与处理方面:文本素材的来源主要有键盘输入、扫描印刷品、从网络电子资源中获取,也可以在一些电子书籍或网页中获取。文本素材的信息量大,当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用。视频的获取主要是从资源库、电子书籍、课件及录像片、VCD、DVD片中获取,从网上也能找到视频文件。对于收集好的教学资源,收集之后还要及时进行分类、整理,以便今后使用的快速有效。

5、自我提高的原则:在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时,对于我们教师自我掌控信息化资源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编辑能力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要是自己的信息化资源变化越多,越美观、越有效,对教师的信息化处理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另一方面,有些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载体硬件的操作也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才能灵活、有效的使用。

总之,要遵循以上的原则,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合理选取和有效利用,才能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高效使用,才能体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价值。

篇二:感受信息化教学魅力学习心得体会

感受信息化教学魅力学习心得体会

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目标的方法,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特别是以工作坊为单位,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

3、学习收获巨大。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经过这一阶段的培训自我感觉收获很多,但也有一丝的遗憾,现反思如下:

从简单的打字、画图到制表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动画制作等等,记录了我们学习成长的点点滴滴。我的进步是飞快的,里面也记录了我的汗水。学习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提高了自已的素质。

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学员们就学习的内容方式等在电脑中进行资源共享,并按照严格的要求创建文件夹,并设置共享。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并在每一个模块完成后按要求上传到总服务器。每天在探索的时

候每完成一个作业,每一点进步,每下载一个图片,一段文字,都让我时刻充满着惊喜。因为我深知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要应用到平时的教学当中去。那么当我们的教学理念产生变化,再加上适当的组织形式和方式,配以先进的信息技术,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真正的盟发,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减轻.我参加了本校信息技术知识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更进一步地掌握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了认识,理论水平、操作水平也有所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使我在原有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增强我对新时期现代信息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主要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 1、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建设和领导力的建设,培养干部的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执法如山和敢于胜利等六种工作精神,培养领导干部的业务能力,争创好班子集体。实行中层干部考评机制,中层干部的行政津贴发放执行绩效浮动制,充分调动中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干部行政工作的有效执行力和正面影响力。 2、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实行师德量化考核和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年度考核评比,实现师德合格率达100%、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年度考核合格率的提高。加强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彰显以教育为事业的教师的地位。 3、大力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对学生坚持“八荣八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自立、自尊、自信、自爱、自律、自强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素养。 4、科学毕业班管理方法,把毕业生的思想工作和学习自觉性放在重要位置。

多媒体环境下的高效课堂研修心得

通过观看优秀老师的讲课视频和优秀教学设计方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一是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趋于全方位、多层次,有利于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它能加速学生感知过程,促进认识深化,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二是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适当的节奏,信息量大,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声音与图像结合,语言与情景结合,视觉冲击力与听觉感染力结合,学生轻松自如地进入语言活动的现实情景里,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记忆。

三是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技术能把教学内容直观于学生面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优化学习环境,全面高效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为我们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还可以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很大的实效性。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篇三: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1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附:表格内容说明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 1.学习目标描述

用可观察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重点及难点的分析 3.问题设计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生的一般特征、入门技能、学习风格等。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的选择 学习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等。 2.学习资源的应用

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并能在线阅读,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

(1)学习资源的类型包括:

网络课件:适用于知识点的辅助教学 网络课程:整门课程的教学

专题学习网站:某一专题的学习和研讨 案例库:典型个案的分析

题库:单元或课程的练习测试等等。 (2)学习资源内容要点及来源

简要说明每个学习资源的名称、网址及主要内容。 (3)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4)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

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四、学习情境的创设 1.学习情境的类型

情境的类型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或其他。 2.学习情境的设计

情境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对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情境创设必须反映出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和改造;能够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此处要对所选择的某一情境类型做一简要描述

五、学习活动的组织

学习活动的组织包括自主学习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和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等内容。 1.自主学习的设计:支架式学习、抛锚式学习和随机进入式学习

支架式学习:是指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课例研究学习体会


课例研究学习体会

课例研修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了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反馈教学,共同改进教学的平台。当老师们以“课例”为载体,表达课程实施中困惑与成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等时,借此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的实践智慧,那是一个多美妙的过程啊。我想这也是课例研究所真正所要追求的境界。

课例研修是以教育理论作用于真实的教学实践,它发挥教师集体研究的优势,借助观察、记录、分析等手段,解决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从而提高研修技能和实践智慧。

课例研修是以一节课作为案例的全程或片段进行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制订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提问、怎样制作教具、怎样运用教学具等等。课例研修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具体任务是备课说课。第二阶段具体任务是上课观课。第三阶段具体任务是说课议课。教师参与课例研修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能不断提高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 二是能不断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三是能不断改变教师的教学观。

做好课例研究,首先需要一个团结合作的团队。因为,个人的智慧远远比不上集体的智慧。特别是对一个课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其次,需要执教者自己反复地琢磨,大家的建议最终还是需要执教者自己去综合,最终形成与自己的风格相似的课例,这样才能让学生、让自己受益。

课例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可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教师面临着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困惑。进行课例研究,为教师们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条件。

课例研究注重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可以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开展课例研究,有助于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课例研修就是教师通往专业的必经之路,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大部分的时间也在课堂度过,只有深入的研究课堂教学,才不会虚度自己的光阴。

在课例研究中我认为一定要改进教师“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交流,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得意、得言、得法,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不做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老师要有创新,让自己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让学生真的在读,真的会说,真的会写,真有感悟,真去体验,从“学会”,“会学”到“乐学”.

通过对课例研修的学习,我的教学水平运动会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也会有较大的进步。

第十九期顶岗实习支教正藁晋分队 正定四中 历史学 刘彦东

拓展阅读: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旨在课堂改进的课例研究

——学习王洁博士《课例研究》课件有感

假期,学校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就是观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洁博士的课例,然后撰写学习体会。我先是上网查找了有关王洁博士的一些资料,然后又走进了她的论坛,最后找到了她的这个名为: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旨在课堂改进的课例研究。对于这个课件,我反反复复认真研读了几遍,其目的就在于要领会王洁博士这个课例研究的精粹所在。

可以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成就来说,教师质量这个变量远比其他变量重要得多。因此,一开始,王博士就抛出了三个共同思考的问题:

1.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和常规教研活动的区别?

2.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中,做课例研究的目的?

3.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该如何作为?

王博士认为,我们要倡导的课例研究,那究竟什么是课例研究?她从我们最熟悉的一堂数学课“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课例出发,生动的为我们解读了什么是课例研究,让我们知道了所谓课例,就是一个变成研究的对象,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课堂的具体化和特殊化,是教师学习和反思的载体,课例研究是来自于教学一线的课堂,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反应,及时记录,及时反思的过程。它告诉我们必须“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养成对家常课质量检测的习惯,不断积累有效的实作性的经验。

那么究竟该怎么研究呢?她在这个《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课例研究》基础之上,深层次地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做了剖析。她认为,“交流”不意味着让学生重复别人的正确算法,更应该尊重学生计算过程中的多种方法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来。有些课堂上,看似非常热闹,但事实上,只是教师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学生之间是否相互也都听懂了?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额话,板书中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那么,这恐怕就是造成课堂交流低效的主要原因。因为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算法中作出比较和判断。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究竟是什么?

反思一:

交流就是让学生充分“说话”,尽可能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交流还是让学生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算法,并相互启发;交流更要让学生之间沟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的和最有的算法。

反思二:

课堂教学中的的有效交流不仅仅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数学实质的一种对话——这才是触及学科实质的有效交流。

那么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得知以下几点:

研究的目的: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

研究的方法:行动中研究 行动中学习一边工作 一边研究

研究的形式:以课为载体 正式与非正式研究的结合

研究的过程:强化合作交流 开发差异资源

研究的关键:有主题,有基点,有方法,有改进

研究的成果:个人化情境化的知识 不断的行为改进

研究的条件:需要直接或间接的专业引领 需要支持性环境

我们倡导的课例研究是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其实质是教师在职学习的一种方式。

我们倡导的以课例为载体的研究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

我们倡导的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研究,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要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

接下来又向我们展示了课例研究的基本途径,一般流程,接下来又解决了,我们该如何做的问题

总之从王博士的课例中,我读懂了教师进行课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要研究自己。作为一线忙碌的教师,不可能像专家一样,只能一边工作,一边研究,在行动中学理论,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在行动中学经验,少走弯路。

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教师以课例为载体的研究,解决的是自己的实际问题,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做中求进步,以做为中心,教学做融为一体。养成对家常课质量经常检视的习惯,不断积累有效的实作性经验。关注学科内容及其实质,关注小组学习,关注主体悟性,把学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

参加机关单位信息化管理学习体会


今天,相对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在马克思看来,划分一个时代,不在于生产什么,而要看用什么来生产,是工具的变化引发了时代的变革。但时代交替并不是简单的工具性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使用工具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更发生了质的改变。就像人们曾经用斧头砍树,后来又用锯来锯树,不仅“锯”代替了“斧头”,而且使用方式也由“砍”变成了“锯”。同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机构编制管理的模式,也应该做出调整和创新,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机构编制管理的成效。结合对信息化和机构编制管理的认识与理解,笔者认为,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要以实现“五化”为目标。

一、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联动化

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随后拿起管理的接力棒,才能有效完成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就当前现状而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在事实上经常处于相对分离的割据状态,虽有业务联系,但联动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数出多门,本该在人事、财政等管理环节作为工作依据的编制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同时也没有相应保障措施来维护编制的法规性尊严。因此,亟需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相互争权、彼此冲突的耗散机制;同时,就机构编制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行政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随着制度的健全,正在逐渐形成,至少已经从技术角度为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提供了平台。目前,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吉林省编办正在建设并应用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都是为达到联动管理效果,实现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而开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吉林省编办独立设置后才出台了审办分离的管理措施,以及空编使用的管理规定。从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效果:过去虽然也规定空编进人必须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和职数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难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现在,有了《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则可轻松实现这一目标了。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功能的健全和配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凡与机构编制相关的信息都将逐渐统一由系统来管理,以彻底解决数出多门的问题。凡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内容也将统一通过系统来办理,以达到数据共享、根除底数不清的问题。届时,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趋向质量化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名机构编制工作者都知道,要依据职能设定机构,依据机构核定编制,但依据什么来确定职能呢?从编制管理学角度讲:“职能的产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职能。但要掌握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仅靠数量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者,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的机构编制管理,只能相对偏重于事前审批,而审批之后的效能管理以及审批之前的职能确定等工作环节必然会受到弱化,导致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

今天,电脑代替了人脑可以无限存储并处理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联网后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基于这样的信息化背景,机构编制工作完全可以由阶段式管理走向全程控制。吉林省编办已经提出,今后不仅要管数量,更要管质量。今年,独立设置后的吉林省编办非常忙,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多了,而是因为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目前已经完成的机关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资料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机构改革成果的检查验收、机构编制信息的核查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调研,都是为实现“质量化”的管理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和积极的努力。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同步化

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过去,人工的统计方式不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

,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掩盖管理问题而人为修改统计结果的情况,更为不可避免的是,等到统计结果作为管理者决策依据时候,实际工作中数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决策依据的只能是相对准确的统计结果。决策的滞后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滞后。可在今天,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完善,政府专网的联通,

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吉林省编办正在将各类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机构编制网络数据库健全以后,同步动态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时,统计将不再是一项基本业务,更不用由专人来管理了,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信息健全后,相关的管理信息时时都会自动更新。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做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地研究学习体会


二零零一年五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我和县里其他学校的五位老师,去泰安参加了《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十二五研究课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地研究》课题实验开题会议,历时四天。十八日报到,十九日在泰安师范附属小学听课七节,二十日上午听课,下午听了北京的专家应飞教授的《怎样上好科学课》的专题报告,听了山东省教研室科学教研员韩绪金老师的课题开题报告。

会上,韩绪金老师对课题的相关工作做了部署,对怎样上好科学课,谈了他的看法和体会,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一节好科学课,必须首先是一节好课,即必须符合一般教学规律的好课;二是,一节好的科学课,必须突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特点。从课堂结构上讲,课堂教学,环节要大一点,少一点,深一点。从师生关系上说,教师要少说少讲,学生要多做多交流。

应飞教授的《怎样上好科学课》,讲了有两个多小时,讲的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理论深刻,课例生动。特别是结合刚听的课做实例,让老师们印象深刻,受益匪浅。应飞教授主要从五个方面讲述了怎样上好一节科学课。一是把握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发挥好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应教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方面,学生是客体方面;二是研究好教材掌握好学科教学知识;三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四是做好课堂教学组织;五是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常规。

优秀课堂展示方面,我一共听了十一节课,全身各地的都有。收到了教育,开阔了眼界。特别是一些优秀的课,使自己受到了震动,使自己对科学课及怎样上好科学课,多了些思考。现把这次学习的心得好体会,总结如次:

一、深入研究教材,掌握科学教学知识。科学教学涉及的知识比较多,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无所不有。教师一般在某个或几个方面,比较掌握,别的方面就可能不太精通了。所有,科学教师要加强学习,增加自己的科学知识。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最少一桶水,现在网络时代,最好有长流水,不断补充知识才行。

二、深入研究学生,掌握学生情况。俗语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情况,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层次和状态,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设计使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三、精心进行课堂设计。要想上好每一节科学课,我们都要进行精心的课堂设计。怎样导入,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引导学生探究,怎样设计实验,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都需要我们课前进行设计,考虑好。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前,提前布置,让学生准备好课堂要用的实验材料,用具,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准备资料等;课堂上,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小学生爱提问,好奇的特点,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刺激发挥他们的探究欲望,活跃起课堂气氛。

五、充分发挥科学课堂小组探究的作用。探究小组是学生上课的组成单位,是学习交流合作的小机构。把学生合理分好组,层次搭配好,利用好的带后进生,是个很好的组合。探究小组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作用,特别是在小组竞赛的时候,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特别强,为了取得小组好成绩,他们会竭尽全力的。

六、调动一切资源,充分上好课。听课时发现,讲课的教师,无不竭尽全力,调动一切资源,把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每个教师都动了大量脑筋,费了不少力。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平常,我们上课也要发扬这样的精神,竭尽全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使出全力,上好每一节课。

七、积极向优秀教师学习。听了这些优秀教师的课,深受启发。今后,要多向优秀的科学教师学习,取长补短,迅速努力提高自己的的教学水平,更好的为教育事业而奋斗。

总之,今后,我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结合课题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团结同事,共同把龙门明德小学的科学教学搞上去。

吴连军

信息化教学的心得体会


作为从事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走出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套用其它学科的教法的境地,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的心得体会 范文1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5篇。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化教学的心得体会 范文2

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

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

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信息化教学的心得体会 范文3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信息化教学的心得体会]

信息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单位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关于信息化能力建设的远程继续教育课程,我通过学习明确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类已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无形值价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企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学习之后有了一些心得,现将心得体会如下:
1、掌握信息化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机关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各级机关信息化建设,已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迫切需要。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把握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工作效能的需要。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各类工作中,有助于整合资源,有助于提高工作效能。信息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工作方法的不足,传统的工作老套套费时费力,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技术用于工作中,才能提高工作效能。
3、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工作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4、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就不能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要认清形势,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
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短些,但我通过学习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教育教学,还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