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致老师心得体会 > 导航 > 读《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心得体会

读致老师心得体会

读《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心得体会。

有些事情解决不了不如换个想法,像数学定理一样,它还有逆定理。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心得体会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写作训练,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考水平,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读《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心得体会”,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读《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心得体会

按照自治区粮食局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参加了自治区粮食局组织的学习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的《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以及自治区党委对其的表彰通知的会议,并在新疆粮油科研所及时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并进行了讨论。在《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中,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发出了对中国共产党、对伟大祖国的感恩之声,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之声和坚决与三股势力作斗争的正义之声。他的言行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与担当。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基层的少数民族干部在反分裂斗争问题上,敢于发声亮剑、敢于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榜样形象。

我69年出生在新疆五家渠团场,是一名兵二代,父母55年从江苏支边来到新疆。我成长于社会转型期,几乎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在我的心目中,新疆就是生育、养育我的家乡,新疆的山山水水早已融入进我的血脉中。我为拥有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物产富饶、山河壮美、人文荟萃的美丽家乡而骄傲和自豪。生活在新疆这片父辈为之奋斗终生的热土上,感受着家乡的变化,我心中同样有吾布力卡斯木一样的想法:一定要成为一个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我们新疆建设好。

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说的非常好,世界没有任何人或任何民族的幸福是建立在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基础上的。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13个世居民族。千百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保卫这块辽阔富饶的疆土,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但是这几年来三股势力以宗教极端为思想基础、以暴力恐怖为主要手段、以民族分裂为最终目的,大肆实施分裂破坏、暴力恐怖活动,制造了骇人听闻的7.5、7.28等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造成大量的无辜各族百姓伤亡,三股势力的罪恶罄竹难书。三股势力的罪恶行径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危害了新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严重损害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已经成为新疆社会稳定最现实、最直接的严重危害。他们是国家的公敌、民族的败类,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敌人。历史已反复证明,团结是福,分裂是祸;稳定安康,动乱遭殃。三股势力最终目的是把新疆从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我们新疆各族人民一定要认清三股势力的真面目。吾布力卡斯木说:任何试图把维吾尔族拖入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深渊的人都是我们维吾尔族的敌人。我要说他是我们所有新疆人的敌人,是中国人的敌人。我们新疆人儿子娃娃,朋友来了有美酒,敌人来了有刀枪。

我2014年在柯坪驻村期间,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党中央对新疆的关怀。从一条条柏油马路、一盏盏路灯、一条条防渗渠、一座座富民安居房,从全面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到全民健康免费体检,从农村孩子幼儿十五年的免费义务教育,从推进双语教育工程到不断扩大内地新疆高中班的招生规模,从兴边富民计划到扶贫攻坚行动、从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到双语幼儿支教等等,使新疆各族人民实实在在看到中央和自治区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而实施的一系列民心工程,使新疆各族人民切身感受到党的伟大、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现在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对暴恐分子绑架整个民族、挑动和制造民族仇恨的险恶用心看得越来越清楚,对暴恐活动不分民族、滥杀无辜,反人类、反社会、反文明的凶残本质看得越来越清楚,对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不除、新疆永无宁日的认识越来越清醒。现在新疆各族群众期盼团结稳定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新疆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大局稳定。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完全正确。

我们的国家正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我们也感受到国家逐渐的强大。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需要我们新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弘扬丝路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团结的力量迎接伟大祖国美好的未来。

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说出了我们全疆各族干部群众的心里话,坚定了我们与暴恐势力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要以吾不力阿喀斯木买吐送为榜样,学习他坚定的政治立场,学习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学习他务实的工作作风,学习他鲜明的是非标准,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发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疆做出贡献。

我作为一名汉族干部,在生活工作中也要学习吾布力卡斯木同志敢于担当的精神,以更加坚定的政治立场、更加坚决的态度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做好本职工作,在建设美好新疆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读致教师的教师心得体会


读致教师心得体会范文篇1

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

他告诉我们,教育既要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等,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层次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

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与“完整”,成为新教育最为饱满的两枚理想种子。因为它们的存在,教师挣脱一切“标签”“脸谱”与“定型”,悄然还原成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

如何做一个幸福教育的人呢?

1、要对教育生涯充满理想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动态的追求,反映了人的当下的一种心态。而教师的幸福又是什么?教师的幸福就是: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中有积蓄。如果仅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那么在当下,它可能未必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幸福的职业。

如果没有理想,任何一种职业都会是无趣的,更何况是教育。教育不能没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注定精彩纷呈。教师职业毕竟比其他职业有更多憧憬,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也许我们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说得那样有诗意,但是当我们想到,我们的工作会在不久的将来起作用,就能使我们感到美和幸福。看到那些参天大树时,常常想到曾经它们和所有的树都一样,曾经都是株幼苗,在经历了百年、千年后,依然挺立于世,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的庇荫,让所有人敬仰它的活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同每一位诗人那样,都是因为有梦有理想,有梦有理想的教师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勿庸置疑。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故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

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与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科文而生气了,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和发展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时,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了,你也就不累了;当你理解了少儿多动症时,就不会把学生的动当作对上课的反抗,也不会简单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如何成钢的规律;从专家型教师身上可以看到,他们面对教育教学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与从容,是那么的驾轻就熟。这是因为他们见多了,把握了规律,从而让事故变成了故事。

2、 要有自己的特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的给自己提出追求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要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今天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教学个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业务方面的独到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个性,要求老师对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平衡。当今教育,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导致培养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教学个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力。

3、 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作为老师要有一颗平等之心,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这让我想起了“皮格马利翁”效应 :当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这些资质平平却被实验者认为是“未来的花朵”的学生抱有期望,而且也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动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待微妙地传递给他们,其中包括更多的提问、辅导等。当这些学生获得期望的信息后,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更加努力地学习。长此以往,不仅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近了,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和对老师的感激与回报也会逐步提高。

读致教师心得体会范文篇2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

读《自我的觉醒》心得


读《自我的觉醒》心得

近日读了台湾作家傅佩荣先生的《自我的觉醒》一书,感觉受益颇多。为何叫觉醒呢,因为人来到世间步入纷繁的社会之后,如何能够适应并有所作为,必然要先从认识自我做起。全书六章分别从自我认识到自我定位,再到了解快乐和痛苦、死亡和解脱,到面对逆境和开发潜能、最后谈到了超越,心灵层面的解惑。全书比较系统地回答了觉醒的发源以及需要自我修炼的未来。

傅先生在台湾辅仁大学念的大学,再到了台湾大学读研究院,后来又去了美国读博士。整个人生所受的教育非常地完美、见识也可谓是学贯中西,反映在书上就是《自我的觉醒》延续了《从自我出发》的一些理念,列举了诸如作家王国维、罗素、书籍《世说新语》、《论语》的一些观点,并加以引申,读来让人印象非常清晰。

在书中第七页谈到的活在这个时代,对啊,谁能超脱这个时代呢,谈到环境,傅先生说要善于利用我们所处的空间环境。这就是积极处世的人生哲学,比如之前我们安泰管理学院请来了哈佛大学的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为学生做讲座,里面有位同学也说到,无论你身处在什么大学,你都可以充分利用时代和环境所赋予的资源,比如互联网上一些教学资源,你甚至可以去网络听到哈佛大学的教授的公开课呢。或许这就是傅老师所说的善于利用你的环境的道理吧。

在谈到幸福人生的命题时,书中第158页提到了古希腊作家快乐主义的观点,傅老师认为快乐和幸福应该注意几点,诸如温和地节制欲望、中庸之道等,所谓克己复礼,人只有懂得温和地节制,才不会有后遗症,这个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比如有时候我们应酬喝酒,喝的时候很开心,但是一喝多人就马虎了,有一次呢还去骑车,结果路上就摔马路当中草坪了,可见后遗症是有了,也给我一次吃教训和长经验的机会;再者谈到中庸,交友,这个话题是非常古老而又常新的。傅先生主张孔子的那句话,换成白话就是有些事有些人不是不能做,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做,这就是说到如何看一个人是否有腔调的意思,上海话说的也是有道理的。有些人是不会去做一些出格的事情的。上回我去南京路买汤婆子,因为天气冷,加上数量有限,张小泉总店限购,因此需要一早去排队,我身后一些中老年上海人,他们在寒风中和我一样排队,没有人插队,都很守规矩。你想想,换做一些没素养的人一定会插队的。但是这次印象我很深刻,也许这就是一种中庸之道。你要想得到一些东西,你就好好早起去排队,自然而然大家都默守这一规矩,这是一种可爱的市民精神。

《自我的觉醒》给我印象很深的那两句话,书里第一百九十页谈到的结局好,一切就好和Now or never.,傅先生列举的德国的这里也是很符合中国的思维逻辑的。就是你再努力再用功,但是你高考发挥不好呢,你的结局就不好,这是很多中国老三届们的命运的一个缩影,有些人因为那时候进入了大学,最后很多路都走的很顺利。Now ornever.则说起一个习惯问题,要么做,要么就放弃,符合那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哲学命题。看来文化是有相通之处的。

总之,《自我的觉醒》和《从自我出发》这些书一起,诠释给我们年青人一种自我修炼的一种处世进取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时刻牢记的。

致教师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致教师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致教师心得体会篇1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条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和《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一是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就出自这一条建议中。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镇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我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一小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会认真的把这本著作读完。

致教师心得体会篇2

通过参加这次学校读书活动,我再次温习了一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虽然相隔的时代迥异,但大师思想的精华却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将此次读书心得汇报如下,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达到我们想要他达到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近然后达到,有些是达到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达到,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与忍耐:对不同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感悟: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集体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终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感悟: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应该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己的必读书目中。

3、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感悟:我是一个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许多落后的学生并不是弱智,而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可以赶上去的。我们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

致教师心得体会篇3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我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