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演讲稿 > 手机与我们演讲稿 > 导航 > “学习邹碧华,争做燃灯者”演讲稿:时间与我们

手机与我们演讲稿

“学习邹碧华,争做燃灯者”演讲稿:时间与我们。

未曾失败的人恐怕也从未曾成功过。为了帮助自己发言时不忘词,不妨学习一下演讲稿的撰写方法,提前备好。演讲稿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您也想学习如何写好演讲稿吧!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学习邹碧华,争做燃灯者”演讲稿:时间与我们”,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我们就在奔向死亡,这个规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流逝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我们的生命在一点一点地剥落,在活着的过程中,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存意义、生存目的、生存信念,每个人为自己的理想而热情地活着,并且发光发亮。邹碧华同志用他充满激情的47个年华践行中国的法治梦想,他是伟大的,他是无私的,他是永远的。他去世的那几天,我的微信朋友圈里被法律人对他的追思、缅怀刷屏,也就是在那几天,我在回忆、思考……
我在回忆......
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衣着整齐,谈吐文雅,学识渊博,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他总是保持微笑,邹碧华就是这样一位“接地气儿”的专家型、学者型法官。
学习,他持之以恒。在他还是书记员的时候,他通过一字一句地抄写法律文书来学习老法官们的审判实务经验;进入上海高院五年后,他又重回北大攻下了国际经济法硕士、经济法博士;为了学好英语以便研读国外的相关资料,他连骑自行车等红灯时都在背英文单词;着书时为了研究日本学者的相关理论,他天天晚上坐地铁去上日语班,一年“啃”下了日语。
创新,他为此奋斗。所有工作皆是“人”的工作,而“人”各有其心理,他不仅刻苦探究法学理论,还注重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典籍,他创新地将法学理论学与柔情心理学结合在一起,更好地融入到司法实践。改革,是一场不流血的战争,也是一场“创新”的战争。他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挺身为弱者代言,开创了未成年人起诉亲生父母的先例,让一个无助的孩子坚强地活下去;他旗帜鲜明地为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呼吁,并推动法院出台《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等等等等,诸如此类,他想做的,他能做的,他都做到了,世人也都看到了。
他研究不止,笔耕不辍。没有夜以继日的学习、钻研、创新,就没有“法庭上的独孤九剑”——《要件审判九步法》,就没有那么多的着作,就没有那40万字的工作日志,我们可以想象,是多么伟大的理想、多么固执的信念在支撑着他每天航行学海,那是一股强烈的向上的力量,像一颗子弹,重重地打在了我的心上。
我在思考......
现在还来得及吗?我曾迷茫、不知所措,在一天一天的嬉笑里,我们在一天一天消逝,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着装越来越好、各方面配置越来越高,可我们的理想呢?我们的激情呢?我们的那股闯劲呢?哪去了?你是否无数次这样扪心自问?你是否无数次内疚于心?你是否无数次在悔恨中苦恼?其实我们都清醒地知道,它们从未离去,一直在我们的心里,支撑着我们作为“法律人”,可如果我们不去努力,不从明天开始,我们则愧为法律人,我们也愧于站在这里,学习邹碧华。
一人逝去而众人哀,不唯哀斯人之早逝,亦哀法治之多艰,这是一位律师对邹碧华现象的解读,更是对我们法律人的期盼,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对推动依法治国的期待。“天下之事成与梦想”,作为法律人,我们都有梦想,即终生为守护公平与正义而奋斗;“行之以梦,持之以恒”,梦想是菜,学习是盐,没有盐,哪来可口的菜?不仅如此,学,则不懈,则能习,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我们的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我们才对得起社会对我们的期盼,才能在依法治国的征程中继承燃灯者的光和亮。
你走了,留下那抹微笑,如寒风中的暖霞,我也笑了;
你来了,带走那股执念,如不听话的孩童,我才懂了;
未曾谋面,你却走进千万人的心中,并生根发芽;
未曾交流,你却日日夜夜谆谆教诲,并从不停歇;
那阵清风呢?它掠过海上,我在寻找,那是学习的力量;
那腔热血呢?它拂过江边,我在感叹,那是理想的光芒;
那种勇气呢?它停在天上,我在反省,那是倔强中的倔强!
邹碧华说“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会完美一点。”,我认为,如果我们每个法律人能让自己完美一点,那么整个中国的公平正义体系就会更完善一点。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如何让生命充满意义,回味无穷,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探索,去体验,因为流逝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

f132.CoM更多演讲稿编辑推荐

学习邹碧华精神演讲稿:沿着燃灯者的足迹


学习邹碧华精神:沿着燃灯者的足迹

(2015年5月院学习邹碧华精神演讲比赛)

刘荣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谈论一位逝去的人。有人称他邹院长,有人叫他邹法官,但是作为一名法科学生,一名年轻的法律人,我还是习惯称他为邹老师。

2014年5月20日晚上,邹老师在华东政法大学礼堂为我们上课,讲的是《法律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调整》,他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同学们听得入迷,记得起劲。3个小时的课程结束,学校领导对大家说,邹老师一下班就赶过来讲课,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吃。同学们起立鼓掌,热烈的掌声经久不衰。当天晚上开始,我的朋友圈就被有关邹碧华的内容刷屏了,大家纷纷表达自己对邹老师的喜爱、崇拜和仰慕。当然我也不例外。有位同学在我的朋友圈评论说,讲课的人连饭都没吃,这是用生命在讲课。没想到,一语成谶。仅仅过了半年,2014年12月10日下午,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说,邹碧华去世了。我以为这当然是网络谣言,就给邹老师的研究生打电话,电话那头,我的同学早已泣不成声,我才不得不相信,邹老师真的离我们而去了。当天晚上开始,我的朋友圈再一次被邹碧华这个名字刷屏了,但这一次却是满眼的悲伤、怀念和惋惜。

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邹老师的一生确实太短太短。他用47年的历程,践行了自己的价值观。他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他说,因为我的存在而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他做到了,他在的时候是一位好法官,一位好院长,也是一位好老师;他不在了,他的精神还在鼓舞着我们。邹碧华的精神是一面丰碑,镌刻着法律人的品格和尊严;是一面旗帜,引领着法律人的理想和信念;同时也是一面镜子,监督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他说,在黑暗之中要敢于成为一支照亮别人的蜡烛。他自己就是一支蜡烛,他不只是用生命在讲课,他也是用生命在工作,用生命在实践自己的法治理想。他燃烧了自己,点燃了无数人的理想,也照亮了司法改革的方向。曾经,他夜以继日为司法改革呕心沥血,既要筹划蓝图,又要亲力亲为;如今,上海司法改革即将全面提速,驶入快车道,他本应作为功成名就的设计师,在站台上向我们挥手致意,可是他没有来得及。

法律是坚硬和冰冷的,但法官作为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必须有人文情怀。邹老师始终对工作充满热情,对群众充满温暖,对同事充满关怀。他身体力行,证明了“司法为民”不是一句空洞的,法官的事业可以充满人性的光辉和温情。他曾经关心和救助过一名身患白血病的小男孩。现在小男孩正健康地成长,等他长大成人了,一定会想报答曾经帮助过他的那位邹伯伯。而邹老师一定也期待着,有一天自己会看到这个孩子长大成才。可是他没有来得及。

邹老师是华东政法大学的兼授。应当说,除了他自己带的研究生之外,我们聆听他教诲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但是所有听过他讲课的人都说,邹碧华真实一位好老师。毕业之前,我和几个同学找邹老师签字留念。他给我们每个人写了八个字:崇德尚法,慎思明律。这是他对我们的的鼓励,也是期待。他一定期待着,有一天可以看到我们这些年轻的学生,都成为了优秀的法官,优秀的检察官,优秀的律师,成为了中国法治的顶梁柱。可是,他没有来得及。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邹老师还在,他见到现在的我,会对我说什么呢?他会不会说,你要心怀理想,斗志昂扬?他会不会说,你要脚踏实地,努力拼搏?他会不会说,你要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当然应该都是他所希望的,但我想他大概不会这么说。也许他只是微笑着,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好好干。

是的,司法改革的冲锋号刚刚吹响,法治中国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一起,好好干,沿着燃灯者的足迹,传播光明和温暖,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让公平正义的光辉因为我们而更加璀璨。

谢谢大家。

学习邹碧华精神演讲稿


学习邹碧华精神

邹碧华同志曾经讲过“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将公正视为信仰”,他还讲过“当我们把信仰看作生命一样重要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为信仰去付出时间、精力乃至生命”。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感动于邹碧华同志的崇高信仰,但更应将这种感动化为工作的动力,为法治中国的早日建成做出法律人应有的贡献。孙地长同志就是这样做的,他就像一颗螺丝钉,在冷水江市人院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不管事情大小,他都竭尽所能;不管任务轻重,他都任劳任怨;不管要求高低,他都精益求精!

说起孙地长同志,熟知他的人都会对他赞不绝口。作为一名人民法官,他就是那如酥的细雨,点点滴滴落入当事人无助的心田;他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对待百姓,爱心如水,扎根基层,无怨无悔!

此时此刻,浮现在我脑海里的是孙地长同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一幕幕。那是2006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孙地长同志正开庭审理一起案件,突然接到姐姐的电话:“父亲病危,希望唯一的儿子能赶回身边”。怎么办?一边是难以割舍的父亲,一边是心急如焚的当事人。思考片刻,孙地长同志强忍悲痛,坚持将案件审理完毕。来不及吃饭,顶着夜色与漫天雪花匆匆赶到30里外的家中,用手抚摸着慈祥的父亲那冰冷的脸庞,这个40岁的汉子潸然泪下。

站起来当伞,为民众遮风挡雨;俯下身做牛,为事业鞠躬尽瘁”。孙地长同志常说:“既然选择了法官这个职业,就等于选择了奉献,在当事人需要的时候,再重要的事情都得让路”。

孙地长同志对工作的忘我精神感动着法院的每一个同事。还记得,那是2007年3月的一天下午,他正对一起案件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当双方即将达成协议时,他突然一声咳嗽,喷出一口鲜血,法庭的同志惊呆了,马上要送他去医院,他却说:“先把这个案子调解好再说”。听到这话,原、被告双方都感动地说:“孙庭长,您赶紧去医院接受治疗吧,我们什么条件都答应。”医院怀疑他是患了肺癌,建议去省城医院检查治疗,法院领导决定从法庭抽调一名同志陪同前往,可孙地长同志却担心法庭案多人少影响工作,便悄悄独自乘车到了长沙,当门诊的主任医生给他开处方时,他在水槽边大口吐血不止,医生赶紧扶他到抢救室整晚紧急抢救,才脱离危险。第二天做了CT检查,得知排除了癌症的可能,孙地长同志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又牵挂起法庭几起疑难案件急需处理,于是带上药品,坐上火车便往回赶。火车上,他的身体又突然出现不适,咯血不止,但他还是强忍着伤痛,毅然回到法院,他带病一边吃药一边上班,再没有休一天病假。

此时此刻,闪现在我心灵深处的,是孙地长同志淡泊名利、两袖清风的一幕幕。他深知“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的道理,在工作中,率先垂范,处处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曾无数次拒收当事人红包、礼品。2006年,在办理一起合同纠纷案件时,原告为了保证追回自己的货款,对孙地长同志说,只要让他赢得这个案件,就让孙地长同志在他的企业入五万元的干股,没想到却被孙地长同志严词拒绝。他以为自己将要败诉,惶惶不可终日。可没想到最后却胜诉了,他激动的敲锣打鼓,将“廉洁为民好法官”的牌匾送到了法院。

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孙地长同志扎根基层法庭工作15年,审理案件2000多件,无一错案,无一上访缠诉案件,无一超审限案件,案件审理质量得到了法院领导和同事的充分肯定。

孙地长同志凭着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办案能手”、“调解能手”, 2013年获评“全国优秀法官”荣誉称号。

他像一座高山,有山一般坚定不移的信念,山一般博大豪迈的情怀,山一般默默奉献的品格;他像一泓清水,有水一般一往无前的执着,水一般包容博大的胸怀,水一般一尘不染的纯洁;他像一棵劲松,有松一般坚忍不拔的毅力,有松一般傲霜斗雪的骨气,有松一般迎难而上的斗志。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孙地长同志牢记自己的入党誓词;作为一名人民法官,他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一个人民法官的高风亮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正是因为对法官这个职业的敬畏,对法律事业的拳拳之心,对老百姓的眷眷之情,孙地长正实践着人民法官为人民的铮铮誓言!(作者:李勇)

法官学习邹碧华演讲稿


平凡的世界 不平凡的人生

——全市法院“法官当如邹碧华、燃烧激情铸法魂”

黄雯

从懂事那天起,我就怀揣一个梦想,希望可以有那么一天,身穿法袍,手持法槌,坐上庄严神圣的法庭,秉持公正,断狱定谳。大学毕业以后,我虔诚着法官之梦,走进了自己的梦想之地——人院。佩戴上这枚闪亮的法徽,我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却也犹如刚出巢的雏鸟,不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一名人民称赞的好法官。

“邹碧华”这个名字,从没想过会与自己有所交集。他的突然辞世,引发网上网下、业内行外的集体追思,追寻他的事迹,我开始了解他,被他的事迹所感染。他犹如一颗流星,匆匆滑过茫茫夜空,照亮大地,短暂却闪耀星空;他虽已陨逝,但“邹碧华”这三个字永远镌刻于祖国法治里程碑;他犹如一尊丰碑,在全面深化法治改革的征途上,赋予我们无穷的力量。

学习邹碧华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坚守岗位,坚守梦想,坚守法治。因他用孜孜以求的精神,诠释了一位“法律人”最崇高的信仰:26年如一日,始终奋斗在司法战线,始终坚守在司法战线,将自己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自己追求、钟爱的司法事业。

学习邹碧华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不畏惧困难,敢于担当。在司法改革中,他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不向困难低头,司法改革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邹碧华法官,他并没有退缩,面对改革,他乐观坚韧,始终给人正能量,他善于解决困难和矛盾,确保司法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这种精神,势必激励我们青年人继续在平凡中诠释正义,在艰难中扛起担当,在奉献中注释梦想。

学习邹碧华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勤于思考,刻苦专研。《要件审判九步法》是他总结他二十几年工作经验的呕心沥血之作,这本书在法律届引起了轰动,每每捧读,皆怀敬佩之心,佩服于他的渊博学识,更佩服于他的“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信仰。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我应该向邹碧华学习,勤于思考,找出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而不是当工作的机器,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能够更好的方便群众。“世间已无九步法,法官当如邹碧华”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股力量。

学习邹碧华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对同行的尊重。邹碧华临前最后一次演讲,就是谈法官与律师的关系,这个演讲,不少律师深受感动,邹碧华说过,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代表着社会的公正程度。为给律师营造更好的执业环境,他做了不少努力,他组织制定了《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推动律师诉讼服务平台建设。我们应沿着邹法官的足迹,继续他的未尽之业,应有博大的情怀,善于倾听各方的声音,和同行一起共同进步、共同推进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

学习邹碧华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视法为生命,视法为信仰。铸就法治信仰,我们责无旁贷。因为只有人民有信仰,民族才会有希望,国家才会有力量。一个让法流淌在血液里的人,才会视公平正义为圭臬;一个处处以法为杆的民族,才能在自然法则中生生不息。职责赋予我们,要像邹法官那样,视“法”如生命,让法流淌在血液里,让法治触及我们的灵魂深处。邹碧华虽已逝去,然而“邹碧华现象”却会像春天的青草一样在法治大地蔓延开来,而作为青年的我们,正当是这郁郁葱葱青草中的一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深深明白,在法治这条路上,我们才刚刚开始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但我们会在这条路上,追寻邹碧华法官的足迹,不忘初心,风雨无阻,一路前行,我要将我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司法事业,在平凡的审判岗位上洒下“法律人”的滴滴汗水,收获司法公正的缕缕阳光;在这个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感人肺腑的事迹,只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岗位中,愿我们都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法官学习邹碧华演讲稿2篇


法官学习邹碧华(一):让使命与生命同行

朋友们,你们是否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人说,是为了辉煌腾达,有人说,是为了功成名就。而有一个人,他用他短暂的一生给我们做出了最美丽的回答"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是的,这个人就是邹碧华,一个拥有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倾尽毕生之力追求法治梦想的法官,一个让使命与生命同行的法官。

了解过他的人都知道,他勤于学习,他的书房里目之所及全是书,他学习的收获,也毫不吝啬的以论文和著作的形式分享给了大家;他忠于法律,始终恪守着"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的承诺,始终以"从事一份职业,就一定要去热爱它"的理念要求自己,始终知行合一,严守政治纪律,服从国家大局,忠实履行法定职责;当然,他最让我们敬仰的还是勇于推动司法改革创新,信访统计软件、"案件权重系数理论"、《要件审判九步法》……这些都是他的创新成果,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法治遗产。

有时候,我总在想,是什么让他坚定了改革的勇气和决心,是什么让他在审判工作和司法改革中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如此忘我地工作?我想,是使命,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信念,他曾经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做得好一点,社会就会进步一点。""作为一名法律人,应当让自己确立起强大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是的,"法官当如邹碧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已深深刻下了改革与法治的印记。人院作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需要邹碧华这样公正为民的好法官。

其实我们身边也不乏有像邹碧华这样的榜样法官,如我院青树坪法庭副庭长邓炳如,参加工作16年,在基层法庭工作16年,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审过大案要案,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公平正义,在他身上,法律的天平从不倾斜。他是我们院的办案能手,每年办案都在一百件以上;他审结的两千多个案件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他,是同事们遇到疑难案件的一部活法典,适用哪条哪款都能说个出处;他,是法庭辖区单位遇到棘手纠纷时常咨询的"金点子".在16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凭着一颗为民服务的真心,凭着一腔真抓实干的热血,凭着一身浩然正气的品格,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然而,天妒英才,让我们无限惋惜的是,邓庭长,也在不久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邹碧华、邓炳如无疑是属于后者的,他们用坚定的信仰、崇高的精神、不屈的品格,在有限的生命里,捍卫了法律的尊严,抒写了法律人的梦想与追求,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行。

薪尽火传,帆落桨起,生命不止,则使命不息,我们无法把握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活出生命的宽度。让使命与生命同行,让我们以邹碧华、邓炳如为灯塔,继承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传承他们为人称颂的品格;让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更加坚定法治理想与信念,更加忠于审判事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出法治的价值,共同推动法治中国梦的实现!(作者:胡咏梅)

法官学习邹碧华演讲稿(二):坚定法律信仰 传承燃灯精神

2014年12月10日,上海飘着些小雨,似乎也在哀悼一个人的离去,"燃灯者邹碧华"——那个为中国法治事业奔走终身的勇士。他走了,走的太匆忙。可即使临走前连与家人告别都来不及说的他,却给大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生前,他用内心的执着践行着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责使命,用生命的火焰诠释着一个法律人的操守担当。工作二十六载,从书记员到审判员、庭长一直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他始终兢兢业业、甘于奉献。是什么支撑他一路向前、永不停歇?是对法律梦想的追逐,使他在厚厚的案卷和密集的法条中废寝忘食,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挑战极限;是对法治中国的向往,使他在面对司法改革的种种困难时依旧坚如磐石,运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努力让中国的司法体制更加完善;是对法律信仰的坚守,使他把短暂而永恒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司法事业。这种义无反顾的使命、这种催人奋进的信念,是每一法律人心灵的灯塔。

从懵懂无知到年少初长成,对三尺法台的向往,对以邹碧华为代表的法律人得敬仰,始终是一个理想、一份信念,指引着我,一步步向他们靠近,进入法律的殿堂。

2012年10月8日,阳光明媚,是一个让我得偿所愿的日子,我怀着憧憬向往之心走进了神圣、庄严的冷水江市人民法院大门,我将在这里迈开事业的第一步,这里也是我梦想启程的地方。回想当时的心情,有兴奋、有紧张,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期待自己能身着庄严的法袍、手持正义的法槌,坐在神圣的法台上,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作出公平正义的裁判。然而,现实与梦想总有些差距。面对纷繁复杂的法院工作,我有点茫然、甚至不知所措。法院工作并没有想象中惊心动魄,也没有电视剧里那样梦幻神圣,反而充满了繁琐枯燥、疲惫艰辛。然而在艰辛的背后,总会有一群法院干警们肩负着法律赋予的责任,怀着热血和忠诚,在工作一线上默默奉献。是他们,我的领导和我的同事,他们对法院事业的满怀忠诚,他们对审判工作的无限激情,他们合力协作的团队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激发了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坚守。

我见过,院领导为了帮助无钱治伤的被害人,不管是工作时间还是节假日休息,陪着被害人一起想办法、找出路,申请救助,解决生计,带给他们继续生活的希望。

我见过,平日时尚漂亮的法官,为了促成双方的调解,一次次在烈日下、在寒风中走进田间地头,深入老百姓低瓦矮墙的院子,苦口婆心的耐心劝导,只为了让他们重新拥有一个安宁祥和的邻里关系。

我见过,法官为了公平正义,审理黑社会性质的疑难、复杂案件,埋头翻阅在一米多厚的卷宗里,细细梳理案件的脉络,分析案件的是非曲直,只为弘扬社会正气,一扫黑恶之风。

我见过,在庭审时,法官面对犯罪分子露出的表情不是鄙视和轻蔑,而是淡淡的惋惜,用耐心的劝导和法庭教育,树立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信心和勇气。

他、她、他们,同样热爱生活、体恤他人、专于法律、忠于信仰,他们不正是我们身边的邹碧华吗?法律是他们问心无愧的办案准则,公平正义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信念,对审判事业的无限忠诚让他们无悔的付出了青春。"你有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在法治中国的建设道路上,邹碧华累倒了,但千千万万的法律人仍在坚守。我已经深深地意识到作为一名青年的法官,身上承载了多少使命和重担。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让我们接过"燃灯者"留下的火种,沿着他的足迹,砥砺前行,让中国的法治梦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作者:兰思雪)

学习邹碧华演讲稿:一盏明灯,照见前路


学习邹碧华:一盏明灯,照见前路

魏继霞 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院

他所写的《审判要件九步法》,被法官们奉为独孤九剑,他所创建的律师诉讼服务平台,被律师们誉为执业神器;他所操盘的上海司法改革,被赞为中国法治事业历史性的一步。他像一支蜡烛照亮了别人却燃烧了自己。夜色如水,最高院何帆法官在修改方案心烦意乱的时候,常常推窗喟叹,碧华,要是你还在,那该多好啊!

在邹碧华法官身上,凝聚着新时期人民法官的诸多优秀特质,当我们仰视榜样的时候,我们感受到崇高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感受到一名纯粹的人民法官的职业尊荣和骄傲;当我们俯身工作的时候,我们感受到身边的榜样又无所不在,感受到每一名普通法官都在践行榜样的精神。

是的,我们法官要向邹碧华法官学习,学习他有勇有谋、迎难而上的品质;学习他兢兢业业,勤勉为民的敬业;学习他奉献生命推进改革的感人事迹,像他一样用真诚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与他有交集的人和群体。他让社会重新审视法官这个令人敬仰的职业,让公众重新评估司法在推进法治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和作用,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法官正在积蓄的能量。

学习邹碧华,我们的法官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了解的人常说,法官的工作不就是法槌一敲这么轻松?这职责看似简单,但当法官手上的未结案件达到一百多件,系统里将要到期的案件都亮起黄灯时;当每天排三四个庭,还要面对吵吵嚷嚷、甚至大打出手的当事人时;当终于有时间写判决书,还要不停地回应当事人一个接一个的来电时;当遇到疑难复杂案件一筹莫展,却还要忍受审限倒计时下的焦虑时,这一切就变得再也轻松不起来。想想邹碧华法官,面对改革的千难万阻都没有畏惧、没有退缩,我们的法官也要踏实、坚定地走下去!判决书没时间写,就利用午休时间、晚上哄小孩睡着之后写;当事人情绪激动就耐心地调解,不厌其烦地进行法律释明;找不到被告人,无法送达到位,就利用周末去送达、去调查……去年冬天一个周五的早晨,同事送5岁的女儿上学,小姑娘问道:"爸爸,你明天还要加班吗?我想让你带我去公园。"当听到他在办公室说起时,我的眼角湿润了,连续多个周末加班,确实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大家都劝他明天一定要满足小孩的要求,但是那个周六安排讨论案件,小姑娘的愿望又没能实现。法官,他所做到的和没有做到的,一样触动人们的心弦。

学习邹碧华,我们的法官用点滴行动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而努力。他们为资不抵债的企业化解群体矛盾,为焦急万分前来讨薪的农民工伸张正义;在社区法制宣传的现场有他们的身影,在基层困难群众的家中有他们送去的温暖。他们没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尚话语,没有为社会做出伟大贡献的壮志豪情,但却在社会生活中充当着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法治文化的传播者。邹碧华法官常说:要让当事人在案件审判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力量!常常有人说,法官的职责就是裁判,管那么多事儿自讨苦吃。但是用邹法官的标准来衡量,这种观点只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审判之外的事务职能是不是都等于应景的枷锁,我们要不要考虑不同阶层适用法律的公平性,要不要考虑法律意见对于重大项目工程的参考作用,要不是考虑新媒体信息化时代诉讼服务的与时俱进,要不要考虑企业退市过程中的社会风险和稳定,法律和审判不是无根之木,根植于社会实践,根植于群众的日常生活。我们的法官不会去追求成为一个利己的精英群体。

学习邹碧华,我们的法官用真诚感动每一个当事人。立案庭的法官对待文化水平不高的基层群众,没有轻视与冷漠,而是耐心地引导他们诉讼,帮助他们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刑事审判庭的两位老法官用行动诠释着"法律无情,人有情"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们为了不耽误家境贫寒的被告人的打工时间,一直等到下班后很久,将判决书交到被告人手上才肯离开,没有冷漠,没有歧视;为了不让刚释放的外地年幼被告人再次走上犯罪道路,他们自掏腰包给他做路费,并像慈母一般再三叮嘱:"出去以后一定要先回老家,千万不能再犯罪。"从此,我明白了法官不是凌驾于被告人之上的冷酷的裁判者。正如邹碧华法官以行动教授我们的:当法与情相碰撞,法官虽有怜悯之心却不能法外开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良好的态度与点滴关怀,去温暖这个社会痛恨遗忘的角落。

与邹碧华法官相比,我们的法官只是中国法治征程中渺小的一员,他们有远大的理想,但绝大部分法官仅能在勤勉、为民的脚步中走过自己平凡的一生,当他们老了,头发白了,在离开审判台的那一天,如果每一位法官都能够面对庄严的法徽说一句:这些年我始终秉持恪尽职守、廉洁、公正,纵然未取得显赫的成就,也不曾有损你的尊严!那将是我们学习邹碧华精神最大的收获!

一盏明灯,照见前路。一个理想,照进现实。照亮法官的神圣,照亮法治的光明。照见崎岖坎坷,照见一马平川,这是法官们的诗和远方。

学习邹碧华演讲稿:庭前独角兽还在庭前


学习邹碧华:庭前独角兽还在庭前

陈艳 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院

“独角兽回到了寓言里,谁来驮负巨大的词语,——有的人说会放弃;——有的人说会继承。”这是在邹碧华法官去世后,他的北大学妹、一位80后广东法官纪念他的一首小诗。如果说博学谦和的学者风范、果断坚毅的领导才能以及宽容真诚的人文情怀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和谐地共存,那么,这个人肯定就是邹碧华。

当他的领导在谈论邹碧华时,谈论的是他在工作岗位中体民疾苦、敬业勤勉、“恪尽职守、夙夜在公”的担当;谈论的是他在司法改革大潮中不畏艰难、不惧质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气魄;

当他的下属在谈论邹碧华时,谈论的是他对法治事业的热忱,激荡法官职业理想的撼动,谈论的是他在点滴之处关怀法院干警冷暖的细腻;

当他的律师朋友在谈论邹碧华时,谈论的是他建设“法律共同体”持之以恒的情怀,以身体力行弥合法律群体裂缝的努力,谈论的是他推动律师执业环境改善的牵挂;

当他的妻子在谈论邹碧华时,谈论的是他对家庭深沉而隽永的依恋,以相濡以沫践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挚,谈论的是他对生活浪漫而诗意的投入。

我未曾有幸做他的学生,耳提面命、受孜孜教诲;未曾有幸做他的同事,同心协力、共风雨兼程;我也不可能像他的亲人,每每回想起他的阳光爽朗、眉宇风气,潸然动容;但是于我们普普通通的青年法官而言,邹碧华既是布道者,又是燃灯者,他对法官职业理想无比生动的诠释,他对人民审判事业殚精竭虑的操持,他唤醒蛰伏在人们心底的法律良知,在法律的真理中、在法制的大道上,上下求索、昂首阔步,共同谱写中国梦壮丽的法治篇章。

凭一颗决心,他勇挑改革重担。司改之难,有目共睹。任何我们所能想象的困难或许都不能与他所面对的相提并论。或许,许多人就此敷衍,但他却敢于前行,敢于勇挑重担。都梁的《亮剑》中这样阐述亮剑精神,“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试想,倘若他没有一颗勇往无前的决心,又如何能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凭一颗信心,他点亮人生理想。许多人说,他有着对法官职业、对法律共同体建设的无限憧憬,他坚信理想必将实现,更用信心筹划着法治理想的蓝图。纷繁嘈杂的世界,有多少人渐渐因为工作压力、生活琐事忘记了自己曾经青涩的梦想,自己的那颗信心也似镜花水月般消融。但他却没有,他执着于前行,每一个庭审,每一次思考,每一笔撰写,无不包含他对光明未来的苦苦追寻。他用信心追寻着法治梦想,用行动守护法官的梦想的成长与壮大。

凭一颗恒心,他书写态度人生。用“态度决定一切”来形容他的工作丝毫不为过。他数十年饱览群书,夜伴长灯是一种态度;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是一种态度;他求知若渴,不耻下问是一种态度;他心系群众,不忘初心更是一种态度。千丈之冰,岂在一日之寒?数十年的坚持与毅力,他的态度值得所有人尊敬。反观自己,小读一二即略感疲惫,小有心得便沾沾自喜,小试遇难就轻言放弃,他为我树立了一个无法望其项背的榜样。

凭一颗赤子之心,他践行司法为民。心中有乾坤者大有人在,可用一腔热血,将自己毕生所学为人民服务者却不是人人皆为。他所著的《案件审判九步法》、《法庭上的》更是其数十年耕耘一线的结晶。为身患恶疾的小男孩依法特办、为奔波忙碌的律师搭建服务平台、率先推出“尊重律师十条意见”等等,无一不是其司法为民的写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老百姓心中的丰碑才是真正的丰碑,一篇篇载满深情与哀思的悼文,这一句句“法官当如邹碧华”的感叹,不正是树立于老百姓心中的丰碑吗?

我们谈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谈论的是同为法律人理想信念的共鸣。邹碧华以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对法官这样一个司法职业的尊重,弥合了法官与律师之间的裂痕,弥合了法学派和实务派的嫌隙,让这法律职业群体间找到了的契合点。

我们谈论邹碧华学识丰富,业务精湛时,谈论的是扎实的法律功底让工作游刃有余,强烈的求知欲让学习成为习惯,他跳出法律审视法律,他用互联网思维为司法前行插上翅膀,他用管理学知识改进法院运行模式;尽善尽美的自律要求让优秀成为内在品质,他会关注会场屏幕会不会影响ppT的效果,他会关注改革方案的遣词造句会不会引起争论。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里的描写。邹碧华已逝,但他用自己的一生为无数法律人照亮了前行的路。如果选择哪一种态度,我想继承是最好的纪念,改革路上邹法官播下的种子,定会破土萌发、枝叶扶苏,成为法治事业的砥柱栋梁。

以上《“学习邹碧华,争做燃灯者”演讲稿:时间与我们》由范文资讯网演讲稿栏目资深小编整理编辑而成,希望能帮助您的写作和演讲需求,也请您继续访问更多关于2024“手机与我们演讲稿”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