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关于生态文明心得体会 > 导航 > 生态文明建立与可继续开展心得领会

关于生态文明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建立与可继续开展心得领会。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你不妨看看生态文明建立与可继续开展心得领会,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鄱阳湖生态文明心得


xx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家正式批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翻开了江西发展崭新的一页,对打造绿水青山的江西、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美丽的鄱阳湖位于长江之南,江西省的北部,是我们江西的母亲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湿地之一、是著名的候鸟越冬地,它属于世界的生命湖泊。它与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大河流相联接、似盆状的天然凹地,它还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承担着调蓄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市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是连接南北方、沟涌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重要腹地,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及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立足于江西独特的资源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大战略举措。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对于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具有超出省域范围的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是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江西如果能够成功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将为全国各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现实的示范;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在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探索大湖流域开发、保护、治理的新经验,将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有利于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从而积累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新经验;是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助于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的城市群,加快实现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切实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引领江西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大战略和龙头工程,举全省之力精心组织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生态江西 绿色崛起鄱阳湖生态文明行》一书则详细介绍了鄱阳湖的生态环境、物华天宝、山水胜境、历史画卷、名城流韵和发展定位及宏伟蓝图。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江西人,深刻地感受到省委省政府为了优化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是本着综合治理、系统开发、坚持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坚持科技支撑等原则,根据山江湖开发治理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我们江西持续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山水、发展区域经济、消除贫困等方面的建设。经过全省人民二十多年的努力,山江湖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同时在江湖流域开发治理方面取得大批科技成果,在国际上产生很好影响,这些成效必将成为江西绿色崛起的基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江西鄱阳湖生态区的山会更青、水会更绿、天会更蓝、环境会更优美,人民会更幸福快乐。

《生态江西、绿色崛起鄱阳湖生态文明行》一书知识性强,信息量大,引经据典,读来引人入胜,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了解了许多有关鄱阳湖的故事和典故,如能合理保护和利用鄱阳湖的生态环境,鄱阳湖将能给我们带来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通过学习,本人倍受鼓舞,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配合政府,保护好我们江西的母亲湖,保护好她周边的生态环境,让鄱阳湖生态环境造福于江西,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关于高校师德建立的心得领会


为了使广大教师增强师德修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校要求全院教职工自学《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作为一名刚刚走进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我要时刻注意培养高尚的师德,以教学育人为己任,给学生起到模范作用。

201X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总书记亲临培育我国教师的摇篮—北京师范大学,同大家共度教师们的节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鼓舞人心的讲话,倡导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大力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并提出了做一个老师的四点要求: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扎实的学识,关爱学生的仁爱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还提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并明确指出,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我的主要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强师德修养,必须要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每一位老师育人的目标和方向,是老师前行的精神动力,有了它,我们才能全面贯彻和领会党的教育方针,用自己的言行和教诲传导学生,用自己的学识和风范去感化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春雨润物一样进驻学生们的心田。

2.加强师德修养,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承载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学多人师,行多世范,老师即为学生的学问之师,又为学生的言行之师,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的和指路人,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上的楷模和典范,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坚守精神家园,人格底线,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传承中华美德。

3.加强师德修养,需具备渊博扎实的学识。当今社会正处在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生活节奏快。做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要严谨教学,勤于钻研,把读书求知,更新知识结构,充实自己学识摆在首要位置,不断研究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升教学技能,以自己源源不断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洁净鲜活的清水。

4.加强师德修养,就要拥有关爱学生的仁爱之心。教育是对学生的施爱,是一种爱的艺术呈现,就是让孩子们拥有爱的天性和才能。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爱谁。爱是教育的灵魂,一个教师拥有了爱,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上的交流,才能用自己的仁爱之心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塑造出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我们要时刻以加强师德修养的要求指引自己,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渊博学识、仁爱之心四个方面不断的完善自己,争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针对教育部加强师德修养的要求,做为一名刚刚迈入教师行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极大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重视度要求自己,以实现“中国梦”为己任,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真钻研、真行动、真改变,把师德铭记心中。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7月8日,十二届县委中心组召开第十一次(扩大)理论学习会。会上,省环保厅研究室主任、省263办公室综合组组长英剑波为我们作了题为《如何认识和推进“263”专项行动》的专题讲座。

“263”专项整治行动,是省委省政府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263”专项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省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0%,设区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2%以上,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70.2%,劣于V类的水体基本消除。“两减”,即以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和减少落后化工产能为重点,调整我省长期以来形成的煤炭型能源结构、重化型产业结构,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到2020年,全省实现煤炭消费总量比2015年减少**00万吨,电力行业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的比重提至65%以上。到2020年,实现全省化工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化工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化工园区内化工企业数量占全省总数的比例提至50%以上。“六治”,即针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最突出、与群众生活联系最紧密、百姓反映最强烈的六方面问题,重点治理太湖水环境、生活垃圾、黑臭水体、畜禽养殖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和环境隐患。到2020年,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稳定保持在Ⅱ类,总磷达Ⅲ类,总氮达V类,流域总氮、总磷污染物排放量均比2015年削减16%以上,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设区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70%,全省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治理率达90%;全省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削减20%以上;环境风险隐患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三提升”,则是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提升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水平、提升环境监管执法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必须着眼于增强环境的承载能力,致力于解决影响社会民生发展的环境问题。我们要围绕构建生态绿色美丽幸福大公园为目标,以“263”专项行动为抓手,广泛参与、积极行动、确保取得实效。一要围绕减污染,综合防治求突破。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走新型产业化道路,走清洁生产、绿色经济道路,以污染治理化解环境压力、以资源节约优化经济发展、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建设强富美高新**。二要围绕优生态,城乡联动全覆盖。加强农村生态建设。要以生态大公园建设为切入点,以生态家园、清洁水源、美丽田园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生态建设。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污染的整治力度,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要积极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环境生态问题。要从生态绿色文明宜居建设入手,着力强化城镇生态优化。三要围绕见实效,加强监管严执法。要在加大监管力度、严格依法治理上下功夫。要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唤起公众对“263”专项行动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曝光环境违法及不文明现象,对存在的问题盯住不放。要依法查处党员干部和污染业主、损害生态环境人员的违法、渎职、失职行为,让违法者受到应有惩罚,付出沉重代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