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关于企业发展心得体会 > 导航 >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

关于企业发展心得体会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

生活是多元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想法,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连续七年中央一号文件都锁定“三农”。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成为今年一号文件的主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种战略考量。

过去六年颁发的中央一号文件,主要是着眼于“农”本身,是一个个相对集中的有关“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也是重要而基础性的工作。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的改善、社会

安定发展都系于此。因此,对于一项事关全局的、“重中之重”的重大问题,中央用一号文件的形式昭示全党全国,一点也不为过,而且已成为新时期中央政策的一个风向标。

由此,我们看到,“三农”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粮食生产连续六年丰收,粮食产量达到10616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达到5153元,同比实际增收8.5%,实属来之不易。

从农民增收渠道来说,60%来自工资性收入,这意味着农民外出就业成为增收的主要途径,而来自务农的收入并不多,且一部分是由国家补贴转化而来。相应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要快于农村居民,而且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据统计,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3∶1,为3.31∶1,又回到3.33∶1。

城乡差距并非短期内形成,而是二元体制长期运行的结果,同时也是“先富”尚未带动“共富”的政策结果。各种资源要素过于向城市聚集,尤其是向大城市、特大城市聚集,使得城市发展很快,而且其发展越快,对社会资源的吸纳能力就越强、占有资源就越多,农村富余劳动力竞相涌入大城市,寻找发展致富的机会,既是本能驱动和理性选择,又在客观上造成农村精干劳动力资源和金融资源流失,使得农村发展更加缓慢,两者差距不断拉大也就符合逻辑。

但是,这种差距不断扩大,不利于社会均衡和谐发展,同样难以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能是流于空谈,这已是共识。而且,如果继续维持城市对农村资源的单向抽吸,最终会使得大城市乃至特大和超大城市难以承载压力而遭“大城市病”困扰,拉美国家出现“贫民窟”就是教训,而农村却因缺少补给而“营养不良”,无法健康成长。这对于一个完整的社会肌体来说,其实呈现的就是一个“病态”,必须高度重视,着力医治。

解决“三农”问题,仅着眼“农”字本身无法完成,城乡统筹发展是惟一可行的诊治思路。xx大首次提出这一思路,“是新世纪以来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性提法”,此后还形成一个论断:目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一个“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是长短结合的思路,旨在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目的就是要加大各种资源要素向农村转移覆盖,帮助农村更快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当然,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并非一蹴而就。如果城乡之间的基本矛盾,也就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居民的现实问题不解决,统筹城乡短期内很难见效。

按照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的说法,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大课题,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难课题。到底该怎么推进,需要认真把握。按照我们的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有两个:一是充分认识到“农民”是这个战略中最需关注的对象,要围绕农民的发展做好文章;二是协调好城乡关系,实现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在互动双赢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

针对“农民”问题,要做好三个文章。第一,立足农业发展,谋求发展方式的转型,培养新型农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这是农民在“农内”发展的希望所在。第二,农民的市民化,这是城镇化的本质所在,也是其必须承载的使命。富余农民转移就业是必然趋势,也是增收的主渠道。未来,吸纳就业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和中小城市,壮大县域经济是重要依托。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促进人口和产业合理布局,为农民的市民化创造制度条件是一项长期任务。第三,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必然要继续推进,但其作用不可高估。不管如何发展,将来仍将有数亿农民居住在农村,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普遍要求。这需要有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投入机制做保障。

针对“城乡关系”问题,首先是要打破阻碍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其次,通过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促进资源要素均衡配置,从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当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需要特别重视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对土地权益的保护是核心,恪守土地用途管制原则,不可随意借统筹之名,行侵害之实,更要为社会长远发展留下生存空间。同时,还要为市民化的农民留个退路,留一个逐步适应的缓冲地带,否则易形成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要关注当前业已形成的城市“新二元现象”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潜在风险。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上半年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


上半年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

连续七年中央一号文件都锁定“三农”。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成为今年一号文件的主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种战略考量。

过去六年颁发的中央一号文件,主要是着眼于“农”本身,是一个个相对集中的有关“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也是重要而基础性的工作。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的改善、社会安定发展都系于此。因此,对于一项事关全局的、“重中之重”的重大问题,中央用一号文件的形式昭示全党全国,一点也不为过,而且已成为新时期中央政策的一个风向标。

由此,我们看到,“三农”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粮食生产连续六年丰收,粮食产量达到10616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达到5153元,同比实际增收8.5%,实属来之不易。

从农民增收渠道来说,60%来自工资性收入,这意味着农民外出就业成为增收的主要途径,而来自务农的收入并不多,且一部分是由国家补贴转化而来。相应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要快于农村居民,而且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据统计,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3∶1,为3.31∶1,又回到3.33∶1。

城乡差距并非短期内形成,而是二元体制长期运行的结果,同时也是“先富”尚未带动“共富”的政策结果。各种资源要素过于向城市聚集,尤其是向大城市、特大城市聚集,使得城市发展很快,而且其发展越快,对社会资源的吸纳能力就越强、占有资源就越多,农村富余劳动力竞相涌入大城市,寻找发展致富的机会,既是本能驱动和理性选择,又在客观上造成农村精干劳动力资源和金融资源流失,使得农村发展更加缓慢,两者差距不断拉大也就符合逻辑。

但是,这种差距不断扩大,不利于社会均衡和谐发展,同样难以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能是流于空谈,这已是共识。而且,如果继续维持城市对农村资源的单向抽吸,最终会使得大城市乃至特大和超大城市难以承载压力而遭“大城市病”困扰,拉美国家出现“贫民窟”就是教训,而农村却因缺少补给而“营养不良”,无法健康成长。这对于一个完整的社会肌体来说,其实呈现的就是一个“病态”,必须高度重视,着力医治。

解决“三农”问题,仅着眼“农”字本身无法完成,城乡统筹发展是惟一可行的诊治思路。十六大首次提出这一思路,“是新世纪以来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性提法”,此后还形成一个论断:目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一个“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是长短结合的思路,旨在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目的就是要加大各种资源要素向农村转移覆盖,帮助农村更快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当然,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并非一蹴而就。如果城乡之间的基本矛盾,也就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居民的现实问题不解决,统筹城乡短期内很难见效。

按照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的说法,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大课题,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难课题。到底该怎么推进,需要认真把握。按照我们的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有两个:一是充分认识到“农民”是这个战略中最需关注的对象,要围绕农民的发展做好文章;二是协调好城乡关系,实现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在互动双赢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

针对“农民”问题,要做好三个文章。第一,立足农业发展,谋求发展方式的转型,培养新型农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这是农民在“农内”发展的希望所在。第二,农民的市民化,这是城镇化的本质所在,也是其必须承载的使命。富余农民转移就业是必然趋势,也是增收的主渠道。未来,吸纳就业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和中小城市,壮大县域经济是重要依托。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促进人口和产业合理布局,为农民的市民化创造制度条件是一项长期任务。第三,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必然要继续推进,但其作用不可高估。不管如何发展,将来仍将有数亿农民居住在农村,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普遍要求。这需要有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投入机制做保障。

针对“城乡关系”问题,首先是要打破阻碍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其次,通过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促进资源要素均衡配置,从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当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需要特别重视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对土地权益的保护是核心,恪守土地用途管制原则,不可随意借统筹之名,行侵害之实,更要为社会长远发展留下生存空间。同时,还要为市民化的农民留个退路,留一个逐步适应的缓冲地带,否则易形成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要关注当前业已形成的城市“新二元现象”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潜在风险。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个人工作心得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个人工作心得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发展城乡,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既要统筹规划全县的产业布局,又要突出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把农民的持续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模成片”的要求,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建设产业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升级。围绕特色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流通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扶持开发农家乐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下大力气建设完善农村公路、桥梁、供电、饮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把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作为基础工程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必须规划先行,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为指导,减少村镇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提升建设水平,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建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利用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盘活村庄建设用地,尽可能将村庄建设的留用地留出来、调整好。

四、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关键环节

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相当突出,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突出抓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整合优化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三是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降低群众看病成本。四是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逐步让农民老有所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城乡统筹学习心得体会


结合在滁州市学习培训的内容和凤阳县、栆巷镇实际情况,简要谈谈自己对当前的认识和体会,当前,我国已基本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历史阶段,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发展经济是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而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当前,我们要围绕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我认为凤阳县、栆巷镇应从这四个方面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第一、要规划先行,实现规划统筹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总的基本思路是建设城镇、提升村庄、城乡互融、协调发展,最终消灭城乡差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打破城乡规划分离的状况,建立起城乡统筹的规划制度。根据栆巷镇地域特点,我们已经规划1200亩集镇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中心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细致周密的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空间布局,指导城乡统筹建设和未来集镇发展。具体实施中,主要是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坚持繁荣农村与发展城镇相结合。二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重点是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与农村的融合程度。三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发展小城镇,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二、要做强产业,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是做强城镇,而做强产业是基础。城乡统筹的推进,必须建立在不断做大做强的产业支撑基础之上,融入城镇化的进程之中。有了产业的支撑,才能吸纳足够的剩余劳动力,才能不断作大、作优、作美集镇。把城镇可盘活存量资产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营运,走以镇建镇、以镇养镇的滚动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建设现代化农业、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则是致富农村百姓、推进建设和城乡统筹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转变农民身份,通过对特色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农民种田水平和积极性。同时深入推进农业向二产三产延伸,积极发展花园湖休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让农民实现更多元的增收途径,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增效、农村繁荣。

第三,加大投入,实现资源城乡共享。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实现各类经济要素的顺畅流动,一是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城市和区域中心镇的公路网建设,拓展县、乡、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广度。此外,还应逐步推行城乡供水、供气、供电、排污、防洪减灾、通讯、垃圾清理等公用设施统筹发展。二是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着力改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显著落后于城市的状况。其根本措施是要不断加大农村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服务体系,缩小城乡人均公共财政支出的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资源城乡共享。三是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大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深入开展农村大环境整治,扎实开展老村改造、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河道整治,营造城乡一体化的良好环境,加快推进农村住宅置换商品房小区建设,促进农民身份转变,加快农村社区建设,让农民从思想上、环境上、生活方式逐步实现转变向城镇化的过渡。

第四,要完善政策,促进要素对接流转。一是积极培育合作经济组织,从各地的经验来看,凡是规模种养搞得好的地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就快;凡是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快的地方,主导产业的优势就比较明显。要根据农民自愿原则,完善三大合作组织建设的激励和奖励政策,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把更多的土地集中起来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完善土地使用政策。对城镇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以稳定农村现行土地政策为前提,解决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问题。要加快三置换、三集中步伐,即: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加快推进农户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换股、换社保、换房,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同时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在减少农民的同时,不减少农业产值,不减少农民收入。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经济基础、思想观念的差距等产生的矛盾和困难会越来越多,既需要从体制上、政策上、投入上进行调整和改革,夯实城乡经济基础,又要破除原有的农村陋俗,最终形成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通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王龙国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统筹城乡基层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咸宁建市比较晚,城乡一体化水平不高。当前,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突出促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条主线,在深化认识、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创新机制等方面进一步下功夫,努力开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统筹推进新局面。

一、必须在把握全局、深化认识上下功夫。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目的在于通过统筹兼顾、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把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筹起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适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当前,咸宁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课题新挑战。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就是要及时改革调整党组织功能、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使基层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的内在要求。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既是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鄂南经济强市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顺利推进改革、建设的根本保证。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解决基层党建工作现实问题的内在要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特别是城乡党建的融合性、统筹度不够高,由此带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难开展、流动党员难管理、农村党员难发展等诸多问题。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为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和实践活动平台。

二、必须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下功夫。务必树立城乡党建整体推进发展的一元观。增强城乡统筹意识,转变城乡二元思维模式,把城乡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做到工作谋划城乡“一盘棋”,制度设计城乡“两相益”,工作推进城乡“两手抓”,努力实现城乡党建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务必树立城乡党员都是党内生活主体的平等观。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树立城乡党员都是党内生活的平等主体,消除党员在身份、地位、心理等方面的“城乡差别”。城市党组织要把农民工党员纳入管理服务范围,一视同仁保障城乡党员权利。引导农民工党员增强自信、自强意识,主动融入城市党组织和城市生活。务必树立与时俱进抓好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观。在继承传统党建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些不适应、不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模式和做法进行改革,丰富内容,改进方式,创新机制,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把握规律性。务必树立以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服务观。把基层党建融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建组织、配班子、管党员、选干部、用人才,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三、必须在明确目标、理清思路上下功夫。明确目标。通过3—5年的努力,达到以下目标要求:城乡党建工作有机融合,城乡共建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党建资源有效整合,城乡党员实行一体化动态管理,党建工作城乡互促机制不断健全;城乡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和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功能增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充分发挥。理清思路。围绕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着力推进党建资源城乡共享、党建工作城乡互动、党的活动区域联动,着力构建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党员干部人才管理服务、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层组织互帮互助一体化机制,实现城乡基层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把握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来谋划、部署和推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坚持统筹兼顾、城乡互动,以观念统筹为前提,以资源统筹为重点,以工作统筹为保证,推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互促共进;坚持开拓创新、大胆实践。破除党建工作方面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尊重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活力,推进探索创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坚持试点示范、重点突破,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坚持试点先行、重点攻坚,在成功破题基础上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全面推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