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 导航 > 学习孟二冬先进事迹心得

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孟二冬先进事迹心得。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学习孟二冬先进事迹心得”,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从XX年秋季一直到现在,学习孟二冬老师先进事迹之风长盛不衰。为什么孟二冬老师能带给我们如此大的震撼呢?为什么他的事迹能有如此大的激励力量?他的精神里面到底蕴藏着多少宝贵的财富,告知了我们什么呢?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重任,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优秀教师。孟二冬老师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孟二冬老师是边做研究边教学的,他并没有因此而怠慢了任何一个方面。他在研究成果方面硕果累累,他不记名利,不顾个人得失,遵循着“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座右铭。孟二冬老师花费7年时间写就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令人深有感触。虽然他研究的是几乎无人问津的学术角落,但是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与追求。在别人感觉枯燥无味的领域,他却能潜心研究,而且还乐在其中,这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在学术界少数人弄虚作假、互相攻击的污浊空气中,孟二冬老师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更加难能可贵。即使他不去支教石河子,即使他没有病倒在讲台上,他也是一个用人格感动社会的高尚的人。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孟二冬老师痴情于讲台,教书更育人,学生都把他当作人生道路上的航灯。他尽职尽责,把三尺讲台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当作自己的理想;他就象一只辛勤的蜜蜂,把自己毕生的精华都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祖国的未来!当他在石河子大学支教时,当乒乓球大的肿瘤卡在孟老师嗓子里面的时候,他还在讲台上带着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可是,此时,孟老师却忍受着多大的痛苦啊!孟老师是在珍惜着讲台上的每一分每一秒,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支教机会,他深爱着同学们,深爱着边疆的教育事业。在回北京治病的时候,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巨大磨难的时候,他还在挂念着新疆的学生。在北京的病床上,孟老师仍在工作,他仍然在辅导自己的研究生,不愿意因为他的病而耽误学生。孟二冬不愧是当代人民教师的楷模。在大学校园日渐远离“象牙塔”的称呼,一些高校教师不安心教学和科研,一心追逐个人名利的时候,他以师者最为本真的境界,把心全部交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都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当代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可以说,他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道德高尚。当我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我看到的是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此时,我想到的是孟二冬老师给我的启示与教导。在我终身的教学生涯中,这一定是一笔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财富!他的先进事迹就象是一面旗帜,指引着我们前进。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扬孟二东精神,拼搏奉献,利国利民,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吧!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优秀范文:学习孟二冬先进事迹心得


《优秀范文:学习孟二冬先进事迹心得》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这里给大家转摘到小编。

从XX年秋季一直到现在,学习孟二冬先进事迹之风长盛不衰。为什么孟二冬老师能带给我们如此大的震撼呢?为什么他的事迹能有如此大的激励力量?他的精神里面到底蕴藏着多少宝贵的财富,告知了我们什么呢?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重任,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优秀教师。孟二冬老师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孟二冬老师是边做研究边教学的,他并没有因此而怠慢了任何一个方面。他在研究成果方面硕果累累,他不记名利,不顾个人得失,遵循着“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座右铭。孟二冬老师花费7年时间写就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令人深有感触。虽然他研究的是几乎无人问津的学术角落,但是他始终坚持着的信念与追求。在别人感觉枯燥无味的领域,他却能潜心研究,而且还乐在其中,这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在学术界少数人弄虚作假、互相攻击的污浊空气中,孟二冬老师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更加难能可贵。即使他不去支教石河子,即使他没有病倒在上,他也是一个用人格感动社会的高尚的人。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孟二冬老师痴情于讲台,教书更育人,都把他当作人生道路上的航灯。他尽职尽责,把三尺讲台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当作自己的理想;他就象一只辛勤的蜜蜂,把自己毕生的精华都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祖国的未来!当他在石河子大学支教时,当乒乓球大的肿瘤卡在孟老师嗓子里面的时候,他还在讲台上带着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可是,此时,孟老师却忍受着多大的痛苦啊!孟老师是在珍惜着讲台上的每一分每一秒,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支教机会,他深爱着同学们,深爱着边疆的教育事业。在回北京治病的时候,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巨大磨难的时候,他还在挂念着新疆的学生。在北京的病床上,孟老师仍在工作,他仍然在辅导自己的研究生,不愿意因为他的病而耽误学生。孟二冬不愧是当代人民教师的楷模。在大学校园日渐远离“象牙塔”的称呼,一些高校教师不安心教学和科研,一心追逐个人名利的时候,他以师者最为本真的境界,把心全部交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都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当代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可以说,他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道德高尚。当我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我看到的是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此时,我想到的是孟二冬老师给我的启示与教导。在我终身的教学生涯中,这一定是一笔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财富!他的先进事迹就象是一面旗帜,指引着我们前进。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扬孟二东精神,拼搏奉献,利国利民,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吧!

学习孟二冬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教授是一个为人师表、道德高尚的人。斯文有传,学者有师。作为一名教师,教授身上浸透着师者的博大、尊严与热情。他心中有志、有智、有德、有情,在三尺教坛之上,在著书立说之中,在为人处世之间,以文化的深厚蕴涵与生命的火热激情,滋润和温暖了周围之人。孟二冬教授用服务祖国、造福民族的无私奉献,成就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他不愧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不愧为新世纪的时代英雄。

孟二冬教授是一位沉得下来钻得进去的学者。治学是他矢志不移的事业。在一些人匆匆忙忙为名利奔波之时,他在少人问津的传统之学中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他深知为学之难,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正是服膺了这种甘于寂寞、一心向学的学术精神,他才数十年寒暑如一日,笔耕不辍,切磋琢磨,获得了优异的学术成就。博学而笃志,这是孟二冬教授不变的治学风格。

孟二冬教授是一位甘为人梯的教学者。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在他痴情的讲坛上,孟二冬教授为学生尽心尽力,不知疲倦。他心中总是念着学生,所以他总有不竭的动力与精力去付出、去奉献,在北京的燕园是如此,在新疆的石河子也是如此。传道,授业,解惑,孟二冬教授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师者的神圣使命。他以赤诚之心,将师者风范和奉献精神带到社会的大舞台中,持之以恒,无怨无悔。

孟二冬教授是一位斗志昂扬的勇士。在他的生命遭遇到残酷的病魔时,人性的可贵与辉煌愈加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在难以想象的病痛折磨之中,他从未失去对生活与事业的热爱、信心与勇气,他对待人生仍有着独特的信仰与坚持,他的坚毅、顽强、乐观与从容令人赞叹。他的生命之河,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急流险滩,永远保持着一份让人心仪的恢宏而又恬静之气。在孟二冬教授的生命中,铺垫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在数十年的求学与教学生涯中,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教书育人,扎扎实实著书立说,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实践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誓言。

阅读孟二冬教授用生命点滴写就的人生故事,我心潮起伏,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孟二冬教授身上所具有的深厚国学修养与鲜明时代精神,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为教育战线有这样的高素质的教师楷模备感骄傲和自豪。与此同时我也在问自己,我也是教师,我应该怎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教书育人?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学习孟二冬同志先进事迹后的一些体会。

一、学习孟二冬教授的爱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对学生极端的热忱。孟二冬教授将为人、为师、为学高度统一,在思想和行动上实践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为师之道,丰富了新时期优秀教师的崇高精神。我的教学生涯已是十余年,但对教育事业还未达到完全热爱,特别对差生关爱还停留在口头上。我要学习他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的精神,尽自己一切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习孟二冬教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品行,淡薄名利,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绝不浮躁,精于教学,潜心学问,刻苦钻研,严谨治学。我被他那执著深深地打动。作为一名教师,我应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修养,活到老学到老,要使自己成为学生心中取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三、学习孟二冬教授胸怀宽广、热爱生活、坚韧顽强、乐观豁达的思想境界,与病魔作斗争的意志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矢志育人,为职责把生命置之度外的境界。在与病魔作斗争的日子里,孟老师以惊人的毅力与病魔抗衡。即使在他与死神最近的日子里,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是什么支撑着孟老师坚持与病魔斗争,我想是他那乐观向上的精神。想想孟老师,再看看自己,尽管自己身体常有不适,但和孟老师相比,我这点痛苦算得了什么,我要向孟老师学习,直面人生,要学会战胜困难、战胜自我。

学习孟二冬教授,就是学习他的为人师表,品德高尚,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要深刻地领会学习孟老师精神的精髓所在;学习孟二冬教授,就是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就应该有这样的精神,不因为自己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做人原则。学习孟二冬教授,就是学习他的富有爱心,尽职尽责,作为一名教师,师魂的铸造是他职业人生意义的见证;学习孟二冬教授,就是学习他甘于寂寞,严谨治学的精神,为了学术研究他呕心沥血,为了克服困难他坚韧不屈,对于学术上的每一点每一字,他都是求真务实决不马虎;学习孟二冬教授,就是学习他乐观豁达,无惧病痛的精神,被病痛折磨的他还是乐观地过着每一天。

我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庞,我会发现有无数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此时,我一定会想到孟二冬教授,想到他所给我的启示与教导。在我终身的教学生涯中,这一定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财富!就好象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有一面旗子,有一个永远不倒的向标在指引我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孟老师的这种精神是博大的,是永恒的,也同样是我前进的指路牌。

杨丽娜

孟二冬:真正的学者—孟二冬事迹学习心得


孟二冬:真正的学者—孟二冬事迹学习心得
今天学校授予孟二冬老师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称号,我们作为孟老师的同事,感到鼓舞和骄傲。孟二冬老师是我们身边的英雄,非常平凡,以至于报上登出他的事迹,集中做大量宣传,我们多少感到有些惊异,有点突然。因为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或重大影响的成就,从不抛头露面,连学术会议都极少参加,甚至可能系里有些老师还不认识他。但你仔细品味孟老师的为人为师,能体会到他在平常生活中呈现的人格的魅力。象孟二冬这样的老师,中文系有不少,在北大许多院系也不少。可以说,孟二冬同志是北大教师群体的一个代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高尚的品格。孟二冬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他是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也许他在悄悄地改写着英雄的概念,这些英雄就生长在普通的生活中。孟二冬的事迹唤起我们重新观察思考北大校园里学者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精神境界也得到提升。我想,这是孟二冬的意义。
当前媒体大量报导孟二冬,对北大是好事,但我认为报导宣传应当有度,有北大的特点,有学者的特点,实事求是,不必放大。希望通过对孟二冬事迹的表彰,让外界了解北大,了解当代学者特别是人文学科学学者的状况,同时彰扬北大的正气。
三天前我们在这里开会庆祝北大中文系建系95周年,是比较低调的务实的庆祝,没有邀请来宾,也没有花篮标语,但我们谈到了孟二冬,谈到了北大中文系面临的问题与措施。我们把学习孟二冬作为发扬北大中文系系格和学风的一件大事,一种新的动力。下面我谈谈自己对孟二冬的理解,也是我的学习心得吧。
第一,孟二冬是学问中人。
学问对于孟老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恰切地说是“职志”,是他的追求,他的习惯,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精神境界。有些人对做学问的人往往不理解,特别对人文学科,认为那不赚钱,没有直接的效益,有什么用?值得把那么多精力投进去吗?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问特别是人文学科已经被边缘化了,现在报考文史哲的学生就很少,很多人都敬而远之。这当然也是人之常情,不可强求的。而孟二冬就以学问为职志,甘于寂寞,专注此道。1994年孟二冬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任教,住在简易的筒子楼里,生活是非常艰辛的,而且在北大中文系这样的传统学科,职称提升的压力也很大。孟二冬当时年轻,有才华,如果到外面赚钱,或者到某个生活条件优越的单位,机会还是不少的。还有某些人是一边当着北大老师此文来源于家园,一边到外面兼职赚外快,这样做的并不少。但孟二冬没有受外界的诱惑,他选择了比较艰辛清苦的学问之路,而且就做《登科记考补正》这样一个资料性的冷僻枯燥的课题。一做就是7年,几乎每天都要拎一罐水,到图书馆善本室看那些古籍胶片。7年过去了书的出版了,并不可能轰动,才得了3万元,又用来买书送人了。以经济头脑来咂摸,这真是“赔本生意”,得不偿失。但孟二冬就这样“傻”,这样执着痴迷于学问。这就是学问中人。
学问中人是真正进入了治学境界的人,那种求知、求真、求实的状态,往往是不计功利的,虽然艰辛清苦,但一定很有乐趣,能获得特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所以孟二冬老师在他的书的后记中透露了这样的心态:“在北大图书馆读书,是十分愉快的事情,虽不能偃仰啸歌,心亦陶然。”
我们要理解孟老师这种境界,宣传中千万不能把学问说成非常苦。对于学问中人,做学问的过程自然有许多精神愉悦和受惠。在当今一切都讲求经济效益的气氛中,孟二冬这种潜心学术的精神和扎实的学风显得比较另类,但这正是可贵之处,他让我们知道,扎实做学问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可以提升自己也提升他人的功德。
此外,从孟二冬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学问中有一部分属于精神性、文化积累性的东西,并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可以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也是文化传承与建设的需要。人文学科看起来是无“实用价值”的,但有“无用之用”,乃“大用”也。所幸在当今一切似乎都讲“实用”的时代,还有一批读书种子在痴迷坚守,以学问为职志,这种潜心学术的精神非常可贵,社会对这些人应当给予更多关照。如果人们从孟二冬身上体味到这一点,就是重要的收获。
第二,孟二冬是有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的当代知识分子。
人们一谈到现在处于边缘化的文科,特别是传统学科,往往误认为那些学者就是一批书呆子,只知道钻故纸堆,不懂生活,没有乐趣,最后积劳成疾,等等。有些报道也喜欢把英雄描写成非常脱俗、甚至不近人情的人。但我看孟二冬老师不是这样的。他不太爱说话,比较内向,但非常阳光,有健全的人格。我曾对采访的记者说,“孟二冬是只穿运动鞋的教授”,他不是书呆子,平时非常喜欢体育,是中文系足球队的主力队员,还喜欢爬山。热爱生活,乐观进取,善待生命,这是孟老师的人生态度,人格气质。在孟二冬教授生命的底色里,充满着灿烂的阳光。正因为有这样健全的“底子”,所以他得知自己患了大病之后,并没有被击倒,而是很孟二冬:真正的学者—孟二冬事迹学习心得

孟二冬:真正的学者—孟二冬事迹学习心得快接受现实,积极治疗,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他第一次动手术做了20个钟头,从死亡线上挣脱回来了,我们去看望他,见他丝毫没有绝望颓唐,甚至还显出某些幽默。第二次手术之后,他也明白病况的严重,但仍然坦然面对,照样读书、写字、练书法。记得上个学期学校开运动会,孟老师居然要求参加项目,后来大家劝阻,他就参加了开幕式的仪仗队。他在病中居然学会了开车,拿到了驾照。不能说在重大的人生挫折面前没有半点沮丧,但孟二冬老师终究还是做到了坦然面对。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多大的毅力!这是多么阳光的人生态度!
孟二冬老师既能专注学问,又很有生活热情,他爱运动,爱植物,爱孩子,有好奇心,有童心。他对妻子、女儿那种爱,那种融洽的家庭关系,令人羡慕。他的人格心理都是非常健全的,所以碰到困境才能超越出来,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大勇来面对任何困难。在孟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格和健全人格。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值得学习值得彰杨的。
第三,孟二冬非常有爱心。
我们都知道孟二冬老师为人师表,克尽职守,教学中有高度的责任感。这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持?是爱心,对学生的无比关爱之心。这是当教师的最可贵的品质。
2004年3月,孟二冬教授从日本教书回来不久,主动要求到石河子大学“支边”。到那里大约2个星期,就感到嗓子严重不适,平时他的嗓门很大,这时不得不使用麦克风了。后来医生要他“禁声”,但他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还是要坚持,每周10课时。他已经很痛苦了,但考虑的是到新疆一趟不容易,不能让学生拉下课。他的心始终放在学生身上!4月26日上午上完最后一节课,孟老师在学生的掌声中踉跄走下讲台,咳出血来了。诊断后让医生大吃一惊。孟老师为什么坚持?也不是知道得了癌症还不理会,大概他以为是比较严重的炎症,所以还是教学重要,坚持下来了。这主要是出于教师的责任感,里边又含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有对学生的关爱之心,才有这种高尚的责任感。他在石河子大学任教才2个月,但和学生的关系就非常融洽,报上登有学生对他的那种关切与爱戴,是对孟老师爱心的回报,很是感人。
其实孟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非常自然的,是一种人格的流露,并非简单的职业要求。他指导研究生的学习非常有耐心,每次给学生评阅论文,都会提出大量具体的修改意见。甚至指导本科学生做学年论文,也一丝不苟,认真辅导,连一条注释也要推敲,甚至还亲自为学生找资料。更感人的是,就在他第二次手术的前一天,还把新入学的研究生叫来,在病床上为他们上课。这些尽责敬业的行为行为,都体现着一种难得的爱心,一种对学生的无比关爱之心。
现在有的教师太忙,学生又多,根本没有多少精力关照学生,“放羊”现象严重。相比之下,孟老师这种克尽职守、为人师表的精神以及支撑这些行为的爱心就特别可贵,也特别值得提倡和学习。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各种各样物质产品都在不断增加,但爱心似乎在减少。我们有鲜花、有美酒,有汽车、房子等等,如果缺少爱心,就如同生活在无味的沙漠中。爱心是那样宝贵,现在又有短缺的趋势,所以孟二冬显得可贵,他的确是我们的楷模。
我所看到和理解的孟二冬就是这样一位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学术尊严,同时又非常热爱生活、非常阳光的当代知识分子。他的身上体现了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有一批像孟二冬这样有品格的老师,北大就能保持她的精神的魅力,就有了主心骨,就能更有效地抵制低俗浮华的空气,就仍然称得上是一块学术净土,也就能为中华文化转型与重建做出不可替代的成绩。

孟二冬:真正的学者—孟二冬事迹学习心得

孟二冬事迹学习心得


孟二冬事迹学习心得
孟二冬: 真正的学者
中文系系主任温儒敏:我所理解的孟二冬
今天学校授予孟二冬老师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称号,我们作为孟老师的同事,感到鼓舞和骄傲。
孟二冬老师是我们身边的英雄,非常平凡,以至于报上登出他的事迹,集中做大量宣传,我们多少感到有些惊异,有点突然。因为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或重大影响的成就,从不抛头露面,连学术会议都极少参加,甚至可能系里有些老师还不认识他。但你仔细品味孟老师的为人为师,能体会到他在平常生活中呈现的人格的魅力。象孟二冬这样的老师,中文系有不少,在北大许多院系也不少。可以说,孟二冬同志是北大教师群体的一个代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高尚的品格。孟二冬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他是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也许他在悄悄地改写着英雄的概念,这些英雄就生长在普通的生活中。孟二冬的事迹唤起我们重新观察思考北大校园里学者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精神境界也得到提升。我想,这是孟二冬的意义。
当前媒体大量报导孟二冬,对北大是好事,但我认为报导宣传应当有度,有北大的特点,有学者的特点,实事求是,不必放大。希望通过对孟二冬事迹的表彰,让外界了解北大,了解当代学者特别是人文学科学学者的状况,同时彰扬北大的正气。
三天前我们在这里开会庆祝北大中文系建系95周年,是比较低调的务实的庆祝,没有邀请来宾,也没有花篮标语,但我们谈到了孟二冬,谈到了北大中文系面临的问题与措施。我们把学习孟二冬作为发扬北大中文系系格和学风的一件大事,一种新的动力。下面我谈谈自己对孟二冬的理解,也是我的学习心得吧。
第一,孟二冬是学问中人。
学问对于孟老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恰切地说是“职志”,是他的追求,他的习惯,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精神境界。有些人对做学问的人往往不理解,特别对人文学科,认为那不赚钱,没有直接的效益,有什么用?值得把那么多精力投进去吗?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问特别是人文学科已经被边缘化了,现在报考文史哲的学生就很少,很多人都敬而远之。这当然也是人之常情,不可强求的。而孟二冬就以学问为职志,甘于寂寞,专注此道。1994年孟二冬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任教,住在简易的筒子楼里,生活是非常艰辛的,而且在北大中文系这样的传统学科,职称提升的压力也很大。孟二冬当时年轻,有才华,如果到外面赚钱,或者到某个生活条件优越的单位,机会还是不少的。还有某些人是一边当着北大老师,一边到外面兼职赚外快,这样做的并不少。但孟二冬没有受外界的诱惑,他选择了比较艰辛清苦的学问之路,而且就做《登科记考补正》这样一个资料性的冷僻枯燥的课题。一做就是7年,几乎每天都要拎一罐水,到图书馆善本室看那些古籍胶片。7年过去了书的出版了,并不可能轰动,才得了3万元,又用来买书送人了。以经济头脑来咂摸,这真是“赔本生意”,得不偿失。但孟二冬就这样“傻”,这样执着痴迷于学问。这就是学问中人。
学问中人是真正进入了治学境界的人,那种求知、求真、求实的状态,往往是不计功利的,虽然艰辛清苦,但一定很有乐趣,能获得特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所以孟二冬老师在他的书的后记中透露了这样的心态:“在北大图书馆读书,是十分愉快的事情,虽不能偃仰啸歌,心亦陶然。”
我们要理解孟老师这种境界,宣传中千万不能把学问说成非常苦。对于学问中人,做学问的过程自然有许多精神愉悦和受惠。在当今一切都讲求经济效益的气氛中,孟二冬这种潜心学术的精神和扎实的学风显得比较另(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类,但这正是可贵之处,他让我们知道,扎实做学问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可以提升自己也提升他人的功德。
此外,从孟二冬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学问中有一部分属于精神性、文化积累性的东西,并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可以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也是文化传承与建设的需要。人文学科看起来是无“实用价值”的,但有“无用之用”,乃“大用”也。所幸在当今一切似乎都讲“实用”的时代,还有一批读书种子在痴迷坚守,以学问为职志,这种潜心学术的精神非常可贵,社会对这些人应当给予更多关照。如果人们从孟二冬身上体味到这一点,就是重要的收获。
第二,孟二冬是有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的当代知识分子。
人们一谈到现在处于边缘化的文科,特别是传统学科,往往误认为那些学者就是一批书呆子,只知道钻故纸堆,不懂生活,没有乐趣,最后积劳成疾,等等。有些报道也喜欢把英雄描写成非常脱俗、甚至不近人情的人。但我看孟二冬老师不是这样的。他不太爱说话,比较内向,但非常阳光,有健全的人格。我曾对采访的记者说,“孟二冬是只穿运动鞋的教授”,他不是书呆子,平时非常喜欢体育,是中文系足球队的主力队员,还喜欢爬山。热爱生活,乐观进取,善待生命,这是孟老师的人生态度,人格气质。在孟二冬教授生命的底色里,充满着灿烂的阳光。正因为有这样健全的“底子”,所以他得知自己患了大病之后,并没有被击倒,而是很快接受现实,积极治疗,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他第一次动手术做了20个钟头,从死亡线上挣脱回来了,我们去看望他,见他丝毫没有绝望颓唐,甚至还显出某些幽默。第二次手术之后,他也明白病况的严重,但仍然坦然面对,照样读书、写字、练书法。记得上个学期学校开运动会,孟老师居然要求参加项目,后来大家劝阻,他就参加了开幕式的仪仗队。他在病中居然学会了开车,拿到了驾照。不能说在重大的人生挫折面前没有半点沮丧,但孟二冬老师终究还是做到了坦然面对。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多大的毅力!这是多么阳光的人生态度!
孟二冬老师既能专注学问,又很有生活热情,他爱运动,爱植物,爱孩子,有好奇心,有童心。他对妻子、女儿那种爱,那种融洽的家庭关系,令人羡慕。他的人格心理都是非常健全的,所以碰到困境才能超越出来,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大勇来面对任何困难。在孟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格和健全人格。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值得学习值得彰杨的。
第三,孟二冬非常有爱心。
我们都知道孟二冬老师为人师表,克尽职守,教学中有高度的责任感。这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持?是爱心,对学生的无比关爱之心。这是当教师的最可贵的品质。
2004年3月,孟二冬教授从日本教书回来不久,主动要求到石河子大学“支边”。到那里大约2个星期,就感到嗓子严重不适,平时他的嗓门很大,这时不得不使用麦克风了。后来医生要他“禁声”,但他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还是要坚持,每周10 课时。他已经很痛苦了,但考虑的是到新疆一趟不容易,不能让学生拉下课。他的心始终放在学生身上!4月26日上午上完最后一节课,孟老师在学生的掌声中踉跄走下讲台,咳出血来了。诊断后让医生大吃一惊。孟老师为什么坚持?也不是知道得了癌症还不理会,大概他以为是比较严重的炎症,所以还是教学重要,坚持下来了。这主要是出于教师的责任感,里边又含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有对学生的关爱之心,才有这种高尚的责任感。他在石河子大学任教才2个月,但和学生的关系就非常融洽,报上登有学生对他的那种关切与爱戴,是对孟老师爱心的回报,很是感人。
其实孟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非常自然的,是一种人格的流露,并非简单的职业要求。他指导研究生的学习非常有耐心,每次给学生评阅论文,都会提出大量具体的修改意见。甚至指导本科学生做学年论文,也一丝不苟,认真辅导,连一条注释也要推敲,甚至还亲自为学生找资料。更感人的是,就在他第二次手术的前一天,还把新入学的研究生叫来,在病床上为他们上课。这些尽责敬业的行为行为,都体现着一种难得的爱心,一种对学生的无比关爱之心。
现在有的教师太忙,学生又多,根本没有多少精力关照学生,“放羊”现象严重。相比之下,孟老师这种克尽职守、为人师表的精神以及支撑这些行为的爱心就特别可贵,也特别值得提倡和学习。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各种各样物质产品都在不断增加,但爱心似乎在减少。我们有鲜花、有美酒,有汽车、房子等等,如果缺少爱心,就如同生活在无味的沙漠中。爱心是那样宝贵,现在又有短缺的趋势,所以孟二冬显得可贵,他的确是我们的楷模。
我所看到和理解的孟二冬就是这样一位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学术尊严,同时又非常热爱生活、非常阳光的当代知识分子。他的身上体现了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有一批像孟二冬这样有品格的老师,北大就能保持她的精神的魅力,就有了主心骨,就能更有效地抵制低俗浮华的空气,就仍然称得上是一块学术净土,也就能为中华文化转型与重建做出不可替代的成绩。




教师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平南镇三中 黎航

孟二冬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骨干教师。1991年考取袁行霈先生博士生,1994年毕业后留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XX年4月至XX年3月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两年。

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陆续出版了《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登科纪考>补正》、《陶渊明集译注》、《韩孟派诗传》、《中国诗学通论》等多部重要论著,发表《中国文学的乌托邦理想》等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400多万字,获国家图书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等多个奖项。

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XX年3月,孟二冬同志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他非常珍惜支教的时光,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奉献给石河子大学的师生们。在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用起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作出了“禁声”的医嘱,但他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XX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在同学们的掌声和感动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随后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在先后经历三次大手术后,仍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

孟二冬不愧是当代人民教师的楷模。在大学校园日渐远离“象牙塔”的称呼,一些高校教师不安心教学和科研,一心追逐个人名利的时候,他以师者最为本真的境界,把心全部交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都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当代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可以说,他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道德高尚。

孟二冬教授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做学问“沉得下来”,“钻得进去”。他又是一位甘为人梯的教学者,“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这是他的左右铭。在三尺讲台上,他尽心尽力,不知疲倦,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出版了多部重要论著,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和教学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树立了“为人师表、道德高尚”的楷模,在他的身上,浸透着师者的博大、尊严与热情。孟二冬教授更是一位斗志昂扬的勇士,在生命遭遇残酷的病魔时,没有一丝的屈服与退缩,使脆弱的生命散发出了人性辉煌的光芒。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深厚国学修养与鲜明时代精神,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通过学习孟二冬的先进事迹,我感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与责任。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处处以孟二冬教授为标杆,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学习他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为促进我校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方永刚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自幼就缺吃少穿,生活十分艰难。从1963年出生到现在44年中,他的每个人生阶段似乎都伴随着磨难。生了四场大病。第一次是1988年做了一个阑尾手术,第二次是1993年不明原因贫血,第三次就是1997年的车祸,第四次也就是现在的结肠癌。真可谓一生磨难,命运多舛!

面对多灾多难的生活,方永刚没有怨天尤人,反而还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大学期间,他用的是救济被,拿甲等助学金。“所以说,我上大学,是党和国家供我念的书”,方永刚常常说,所以他对党怀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促使他以后投入到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工作这项事业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没有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我没有机会上大学,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方永刚说:“我经常对别人讲,我是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下成长成才的,我是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受益者,我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

他在坎坷的人生中更没有萎靡丧志,而是表现出了惊人的刚强。在做牵引治疗的情况下,住院108天,他一连看了43本书,并完成一部30万字的专著《亚大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他近6年来累计完成1000多课时的教学任务,年均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同时,他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学院教职员工和学员举办了200多场学术讲座。在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的情况下,他一方面以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方面争分夺秒地抓紧工作。他表示:“不管癌症是中期是晚期,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我能舍弃我的生命,但不能舍弃我的事业;我不惧怕癌症,但害怕离开最钟爱的三尺讲台。只要不倒下,就要不停地学、不停地写、不停地讲,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 他的顽强拼搏迎来了硕果累累,已经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家和军队核心期刊上发表40多篇,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8个奖项,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永刚的刚强意志,源于坚定的信仰。方永刚说,我就是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忠实追随者!他说:“不管癌症是中期还是晚期,我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因为信仰的坚定,他矢志不渝,不懈追求崇高理想,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所畏惧了!

了解了方永刚,在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感悟到他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一个人们一直在思考和探讨的命题: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方永刚的答案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这不只是语言或书面的答案,更多的是他用实际行动在表达,甚至是用宝贵的生命在书写。他用毕生精力凝就的“奉献”两个大字,带来了激情,更多的则是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和反省。

实际上,从整个人类繁衍历史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奉献再大,都不可能超过他从整个人类社会所得到的收获。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人类的文明在不断进步,科学的发展在不断延伸,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的提高。但现代文明的这一切,都是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斗不息,艰苦探索,顽强拼搏的结果。我们现在用电脑写文章,用网络发邮件,是何等的方便。可是,人类从结绳记事到发明文字、从甲骨记文到造字印刷、从鸿雁传书到传发电报、一直到现在的互联网的建立,这中间经历了多少人不屈不挠的探索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回顾历史,有多少科学家为了某一个发现、一项发明或一个创造而穷困潦倒,艰难困苦,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没有这些奉献,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永远默默无闻的奉献,我们会有可能享受现代文明的今天么?一个人的奉献再大,也不可能超越整个人类社会所赋予他的东西,这绝对是不争的事实。

从广义的层次去讲:一个人对“奉献”和“索取”的不同抉择,还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两种截然对立的人生追求。或有益于社会,或有害于他人;或对社会做出贡献,或无偿索取他人的利益。前者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益于人类的进步;后者则站在了消极甚至与社会对立的一面。观察当今社会,也确有一些人只愿意索取。但他们的存在,是人类进步的障碍;他们的影响,也终究要被人们的努力所清除。就个人而言,他们的生存可以会有一些暂时的欢乐,但没有什么进步的意义;可以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但臧克家的诗句说得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为世界上的高级动物――人,无论高矮胖瘦、轻重美丑,都有一副肉体的躯壳;同样,也都应该有一个“灵魂”。这里所说的灵魂,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他的理想、追求和信念。否则,那一具躯壳只能是酒囊饭袋,甚至行尸走肉而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过去许多伟大的志士仁人为我们做出过榜样;方永刚等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们又为我们树立了楷模。时代需要这种奉献精神,奉献也会让我们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学习孟二冬心得


总书记在回信中将的先进事迹高度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称赞他不仅有学识的魅力,而且有人格的魅力。这一概括具有普遍的意义,它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从为学、为人、为师的内在统一上对新时期高校教师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从事迹介绍中知道老师为人师表,克尽职守,教学中有高度的责任感。这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持?是爱心,对学生的无比关爱之心。这是当教师的最可贵的品质。例如,2004年3月,孟二冬教授从日本教书回来不久,主动要求到石河子大学支边。到那里大约2个星期,就感到嗓子严重不适,平时他的嗓门很大,这时不得不使用麦克风了。后来医生要他禁声,但他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还是要坚持,每周10 课时。他已经很痛苦了,但考虑的是到新疆一趟不容易,不能让学生拉下课。他的心始终放在学生身上!4月26日上午上完最后一节课,孟老师在学生的掌声中踉跄走下讲台,咳出血来了。诊断后让医生大吃一惊。孟老师为什么坚持?也不是知道得了癌症还不理会,大概他以为是比较严重的炎症,所以还是教学重要,坚持下来了。这主要是出于教师的责任感,里边又含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免费范文 有对学生的关爱之心,才有这种高尚的责任感。他在石河子大学任教才2个月,但和学生的关系就非常融洽,报上登有学生对他的那种关切与爱戴,是对孟老师爱心的回报,很是感人。
还有孟二冬没有受外界的诱惑,他选择了比较艰辛清苦的学问之路,而且就做《登科记考补正》这样一个资料性的冷僻枯燥的课题。一做就是7年,几乎每天都要拎一罐水,到图书馆善本室看那些古籍胶片。7年过去了书的出版了,并不可能轰动,才得了3万元,又用来买书送人了。以经济头脑来咂摸,这真是赔本生意,得不偿失。但孟二冬就这样傻,这样执着痴迷于学问。这就是学问中人。
胡锦涛总书记给今年四月去世的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的女儿回信,高度评价了孟二冬教授的先进事迹,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北京大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热忱关怀,对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普遍性的重要意义。
民族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使命。高校教师队伍是履行高等教育使命的主体,是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免费论文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将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互相影响和交融,但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意识,保持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和生存价值,才能为解决当前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积极的精神和智慧资源,也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国化提供文化土壤。在孟二冬的事迹中,体现出的是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所传承下来的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孟二冬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里?平实、平凡、平淡、平和,但是能从其中见出崇高、见出追求、见出精神、见出坚强。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当一些人忙碌于名利之场、彷徨于得失之间的时候,孟二冬坚守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的信念,二十几年如一日,潜心问学、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热爱学生,默默地、一丝不苟地履行着一个高校教师的职责。低调、务实、求真,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以学者的本色,体现时代英雄的情怀,这些虽然可能不是学者的人格魅力的全部,但肯定是最重要的。
我理解的孟二冬就是这样一位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学术尊严,同时又非常热爱生活、非常阳光的当代知识分子。他的身上体现了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沈威东

学习孟二冬事迹心得体会


工作了十几年,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读了不少,报告也听了很多,可读了孟老师的故事后,感觉和以往的模范人物有所不同。我们当然也能从孟老师身上找到他们的影子,比如认真敬业,有爱心和责任心,讲奉献,甚至疾病缠身最终为事业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也很相似。但从孟老师的故事里我也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感喟。相信我的感受应该能和21世纪崇尚以人为本的学生和教师以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产生共鸣,是期待我们的偶像身上应该具有的品质。

孟老师一改往日教师的学究形象,他治学严谨但不呆板,日常生活也并非除了学校的办公桌就是家里的书桌,而是喜欢锻炼,喜欢和学生说笑聊天,语言风趣幽默,充满智慧充满活力,给周围的人带去知识的同时也送去欢声笑语。孟老师也不再象以往的知识分子一心只读圣贤书或教圣贤书,百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拒绝享受生活认为是浪费时间,或对与学术无关的琐事不屑一顾。他会放风筝,钓鱼,养蛐蛐抓海货甚至修缝纫机。这些不仅让我们由衷地佩服孟老师多面手的能力,而且体会到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乐观的人才会有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敬。而在他的修缝纫机,放风筝,钓鱼等等的后面我们都能看到一个丈夫和父亲对家庭的关爱和对子女的细心教导和培养。从而看出在认真履行教师这个职业责任的同时他并没忘了他还有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义务和责任,并没有以牺牲一方来获取另一方的成功除了他自己的生命。我想他一定了解作为个体的任何一个人,他们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是不容轻视的,他的学生他的女儿和他的妻子都一样,都有他们应有的权利。孩子有受父母亲教育的权利妻子有受到丈夫爱护的权利,学生也有获得尊重,教导和良好科学知识传授的权利。不可顾此失彼。哪一方都没有理由为另一方作出牺牲。上北大的女儿是作为家长的父亲教育的最好成果。作为一名中国顶尖学府的教师,他专业知识的渊博,流畅飘逸的板书,更有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和坚毅达观的人格魅力,这一切不用说他的学生是最大面积的受益者,孟老师在各类角色上的协调能力让我们对他无比崇拜,而且也使我们对自己在生活中不同角色的处理充满了信心。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正如孟老师所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身教胜于言教,所以我们应以自己每节课的认真准备教会学生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以自己对学生尤其是差生的尊重教会学生尊敬生命,以自己在业务上的不断钻研和学习教会学生尊重知识,通过发现学生身上不显眼的优点增强其信心,通过不断的鼓励培养其拥有乐观的精神面貌。其次也要扮演好家长的角色,通过和自己子女的交流和教育,由此及彼,更好地理解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需要,有的放矢的同时也能争取相应的帮助,以期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教师是个需要良心的职业。每天的一节课就是一次良心的考验。学生是最公平的法官,在他们那有付出就有收获,不劳则无获,一切都无所遁形。

孟老师以生命为代价向我们展示身教胜于言教的意义,树立了一个新时代的有血有肉的丰满的阳光的教师形象。此地无声胜有声。我们应该继承孟老师的遗志让孟老师的精神在我们身上继续延续,惟有此才是对孟老师最好的纪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