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商业银行实习报告 > 导航 > 商业银行实习工作感想

商业银行实习报告

商业银行实习工作感想。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商业银行实习工作感想,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商业银行实习工作感想

序:这是我刚刚踏入银行工作时写的第一篇笔记,时光一晃三年有余,想想当初的那股冲劲、韧劲很是羡慕过去。偶然的机会翻出自己的东西,品味一番,感觉新鲜而又亲切,希望此篇文章能对刚刚踏入工作的朋友电视去一些帮助和借鉴,仅此而已。

(教育整理)

银行实习工作感想

生活篇

我对生活的理解挺简单:人活着没有受不了的罪没有享不了的福。生活就是一种感觉,只要觉得心里舒服就是一种追求。我相信那份帖子大家或多或少的看过听过,一天内两千多次的点击率足以说明诸位仁人对我们是很在心的,在此我向关心我们生活的行领导和同事表示深深的谢意。

其实我们只要能重温学生时代的住宿就够了,当晚行领导就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我们感受领导谦虚的风度的同时也领略他们办事效率的神速,一周过去了,行里给我们分了宿舍,安了淋浴,电视热水,电扇桌椅差不多已经到位,食堂也在进行时,暖气、有线电视、活动室已不再是一个远景计划,所有一切已经让我们感到了温馨。

支行领导同事对我生活的关心感觉总是最亲切的,每天听到最多是“晚上蚊子多么”“洗手间修了么”“衣服定做了么”等关切的话语,每次发福利总会有人提醒,一次因为下雨行里是开车送我回宿舍的,在此我向关心我们生活的支行领导同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一句话、一声情虽是一言半语,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力量,一个团队的精神。

我相信诸位前辈在创业的时候过的是挺辛酸的生活,每当同事们说,你们真幸福,我由衷的感到一种优越感,也许是我们只知道横向比较错过了纵向分析,呵!年轻人的过激让你们见笑了!

工作篇

严格来说我们应该算是实习,初次来到商行,同事们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那羡慕的眼光,说实话我真的感到挺不好意思的,我真想说:我们都是一样的,我来到这感到很业余,虽是学电视的但现实的一切我感到空空的,我知道一切将要从零开始。

工作小而言之是个饭碗,大而言之是份信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世界观职业观,一分合适的工作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我十分幸运能走进商行走进这个团体,我想在这里就是给人补充血液的地方,刚刚走出校门,一股学生气的不切实际还似有非无,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有许多东西向前辈们学习讨教,不对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我十分感谢同事给我的帮助和关怀,从点钞到珠算,从支票到汇票,从市行到人行,每一个角落都有你们的悉心帮助,每个点点滴滴都有你们的耐心指导。我知道我的每一次差错都给你们电视来额外的麻烦,我的每一次失误都给你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是你们给了我机会和信心,在此鞠躬谢过,请相信:我一定会用最短的时间学好本领和大家一同并肩工作。

(教育整理)

我同样感谢丁行长和两个张主任对我的信任,你们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谦虚谨慎的作风让我有机会零距离向你们学习,感谢你们对我工作中点点粗心的包容,今后我一定细心再细心,你那句话我会记在心里:在银行干活比干针线活还细才行。我相信我一定会做的更好!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商业银行工作岗前培训心得


作为一名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能有幸接受如此系统的培训对我以后在浙商的工作乃至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通过这次培训又一此深切体会了浙商银行的企业文化。作为刚入行的员工融入这样的集体应该积极学习争取早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综合这次培训,以下几点体会感触最深。

第一部分的培训是关于新员工的职业化培训。简单的说,职业化就一句话,把必须做的事情做好。有人不禁会问,都去做必须要做的事了,我们的兴趣,我们的爱好,我们的梦想该如何去完成呢?对,我们不能忘了我们的梦想,我们之所以年轻就是因为我们有梦想,梦想是督促我们前进的最好动力。但是我们的梦想能轻易实现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只能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做好之后,才有机会去,才有足够的时间做我们想做的事情。用五天的辛勤劳作换取2天的自由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第二部分的培训是野外素质拓展。素质拓展看上去都是玩乐的项目,其实每一个项目背后都蕴含着一些作为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品质。最基础的,每一个项目的完成都是以团结为基础的,背摔,高空抓杠,求生墙,甚至是吃中饭,无不是团队的合作的成果,但团结仅是成功的一个基础因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空抓杠,从八米高的空中一个尚不能站满双脚的地方起跳,抓住空中的一个横杠。每个玩过这个项目的人都会说,早知道我就把杠推的远点再跳了,没有想的那么难,我可以跳更远。是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很多的困难,其实并没有那么难的,只是我们在实践钱给它设定了难度了,以至认定这是难以跨越的鸿沟,便放弃了一试的机会。我们做为新人上岗,很多的困难都是我们想像的,只要我们努力跨出第一步,勇敢的尝试,成功就在前方。

第三部分是岗前培训。这部分的培训中我们不仅能学到一些上岗前的一些必备知识,最重要的是再次体会了浙商的精神和文化。结合这次的整个培训过程和从2月份以来历时5个多月的实习工作,感触最深的是浙商的服务精神。首先是对外的服务,对客户的服务,在我实习的短短5个月内,浙商的金融产品 不断的推陈出新,从生意金,到贷的快,再到一日贷,无不是为了让客户从我们的金融服务得到更多的价值而做出的创新。然后是对内的服务,对员工的服务,大的不说,仅从这次培训的各个环节来说,从课程安排,到食宿安全,无不体现总行人力资源部对我们体贴入微的服务。所谓三位一体,共同发展,感触良多。

第四部分是军训。三天,短暂而艰苦的培训,是我们每一个新入行员工必过的一道坎。三天训出一个分列式,很难!但是我们做到了,做到了让部队满意,让领导满意,让自己满意。除了这些,我们学到的还有更 多,军人钢铁一般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正是我们每一个浙商人该具备的,应该在工作体现出来的。

最后,感谢总行安排的这次培训,短短的两个星期,让我们这群人从陌生都好友,让我们在全国各地都交到了朋友,谢谢!

商业银行培训心得体会


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工作就要结束了,在这一个月里,我们从校园走入商行的企业氛围,开始了自己的职场社会生活。在培训部这些日子,我们主要接受了五个方面的职前培训,受益颇深,为以后更好的工作打下了一个好的开端和基础。

培训的五个方面包括法纪培训、业务培训、理念培训、拓展训练以及前景培训。内容和形式都很丰富多样,包括面对面讲座,观看视频录像,实践实战等等内容和形式。

一、法纪培训

法治和纪委的意思在金融企业的表现是很明了的,所以我们首先接受的就是有关商行法纪方面的培训。其中有人力资源部相关领导的讲座,纪委书记关于金融纪委的讲座以及一次法律知识的讲解。

人力资源部的领导主要介绍了我行的工资制度,福利待遇,奖惩措施等,明确大家在薪酬等方面的疑问;纪委书记主要向大家通报了有关金融业犯罪的相关信息,讲了刚入职场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尤其强调了银行工作人员易犯罪的预防;法律知识讲座是关于银行业所用法律知识的浓缩和提炼,其中让大家对于民法及经济法等相关法律极为重视一下,另外还针对信贷及风险控制等方面所有法律知识以案例方式向大家重点介绍。

法纪方面的培训是我步入商行接受的第一项内容,用预防针还形容非常的贴切和形象。法纪培训让我明白了在金融待业从事工作的基本注意事项,对于以后的工作及个人前途都十分有意义。

二、业务培训

作为刚走出校门的我来说,银行业务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盲点和欠缺,而业务培训对于提高我的业务素质是很有帮助的。业务培训主要包括储蓄员工业务,会计业务和基本技能训练几项内容。

储蓄对于银行的发展很重要,储蓄业务自然也是我们培训的第一项业务内容,主要讲了储蓄的规章制度,业务基本知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等,还包括一些操作技巧和流程,内容很细很杂;其次是会计业务的讲授,重点关于储蓄存款业务、支付结算业务、贷款贴现业务、现金出纳业务、联行清算业务及所有者权益各方面的会计核算,讲的比较概括,具体的操作看来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最后是关于三大技能的练习,点钞、汉字录入以及传票录入,单一的工作非常容易烦,但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刻苦练习才能提高。

业务培训是我们以后工作的钥匙,是干好其它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且这项培训还必须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充实,才能跟得上商行的业务需求。

三、理念培训

理念培训主要是针对我们自身以后生涯发展的培训,基本是要大家建立一种成功的理念。这其中包括职场生涯设计,成功一讲求方法以及服务礼仪理念三大部分讲座,主要通过视频录像来学习。

职场生涯设计内容很多,要点包括自身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规划,如何规划及企业对于职工发展的规划等;成功一定有方法的讲座对于我们遇到的困境,如何应对困境,摆脱困境作了分析,重点讲述了树立成功有方法的理念,杜绝蛮干的方式等等;服务礼仪为两次,一次是金融业服务礼仪,主要对于银行人员的服务礼仪操作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第二次是关于商务礼仪,老师风趣幽默,用很多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商务礼仪的规则。

成功的理念在培训中被分化为设计,方法和操作三个方面来进行,对于渐进的树立职场成功理念以及个人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设计是我们首先要做好的,方法和机会应当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领悟和把握,而操作是我们必须人微言轻要求自己行动的尺寸,这样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成功理念。

四、拓展训练

应该说,拓展训练是我们培训的附赠品,但对于我们却是重要的。拓展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拓展训练本身,另一个就是实践参观。

拓展训练是异地举行的,进行了一天半时间,通过各种培训项目,使我们总结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大家挑战自我,团结一致,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实践参观就是具体参观了凌云支行,上海路支行和城建支行的工作,看看别人是如何工作和发展的,以便应用到自己以后的实践工作当中去。

拓展训练实际是是对于我们自身的一项完善和发展,实践参观也对我们的感性认识有所提升,这是一个实践的培训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五、前景培训

前景培训不单单是对个人职业前景的规划,更主要的是银行业的发展前景,锦州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的认知。讲座的主角是总行的行长,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发展的蓝图。

讲座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当前银行业的发展,主要通过国有独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国银行的分析,使我们对于当前银行业的发展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其次讲了商行当前遇到的困境,从资本金、发展窨和与国内外银行竞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最后针对以展的总是讲了如何发展商业银行的方法,提出上市、跨地区发展的一些战略目标。

行长的分析虽然很宏观,但去与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密不可分,商行的发展是我们发展的前提,商行有好的发展,大的发展,那我们的发展前景才会更好,发展的空间才会更大。

培训工作这周就完了,培训的所有内容都已经归为我们以后工作的储备了。当然,培训完了,但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们还要接受再培训,接受实践的培训。

培训工作的五个方面在我以后的工作中会有更好的应用和发展,学以致用,用才是目的,培训这种手段正是为了用这个目的。培训工作渗入了以后工作的方方面面,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所体现,秉承这些东西,培训的功夫才算没有白费。

培训工作总结是对一月以来参加工作后的总体概括,希望以后自己的发展会如总结所提,培训对自己的教育会永远指导自己的职场生涯。



如何做好农村商业银行保密工作


如何做好农村商业银行保密工作


如何做好农村商业银行保密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要保密工作面对着的对象、内容、手段和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领域从过去的党政领导机关,扩展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乃至公民个人,机要保密管理从党政机关内部拓展到面向全社会管理,涉及人员流动性也随之加大,涉密载体呈现多样性,故而导致涉密活动也日益频繁,涉密渠道增多,窃密手段隐蔽性也在不断增强,保守秘密的难度加大。面对正处于股份制改革关键时期的农业银行,随着股改工作的逐步深入,农行对外开发程度、透明度也在逐步提高,与外方的合作日益增多,程度不断加深,所以农行所涉及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面临的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为此,就基层农行如何做好机要保密工作略谈点见意。
一、当前机要保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行在机要保密工作上健全了制度、明确了责任、加大了管理措施,充分发挥了机要保密工作的保障作用,确保了国家秘密和我行重要商业秘密的安全,未发生任何重大失、泄、窃密事件。但是,目前还有少数基层行在机要保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泄密隐患,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国家秘密载体使用不规范。少数行在秘密文件复印上存在送社会上营业性场所复印;秘密文件传递上存在用平信或挂号信等普通邮件邮寄,取送秘密文件时乘坐公共汽车、出租车或走路等;在秘密文件清退上存在没有严格按一般秘密文件应在一个月以上就要清退机要室保管的规定,有的半年或第二年清理文件时才进行清退;在文件归档上没有实行专卷专柜保管的要求,而是与普通文件混合一起进行保管。少数单位还存在涉密文件存放混乱,登记不全,在文件阅读、销毁等方面执行规定不严,存在随意扩大阅读范围、私自复印或传递文件等现象。
二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有待加强。目前,虽然各单位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保密意识方面较以往有所增强,但“重应用、轻保密”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单位存在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上存储处理国家机密及农行商业秘密信息、移动存储介质在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间交叉使用、将标有密级的文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以致造成涉密事件。
三是保密设施配置滞后。在个别单位目前还存在保密要害部门部位,没有安装铁窗,没有监控和报警设施等等;少数单位的远程工作室没有安排独立的工作间,与办公室共用一个房间办公。
四是商业秘密的范围和标准把握不准。现各单位部门普遍存在单纯的把已定密的公文认定是需保密的范畴,而对某些应进行保密的资料把握不准,如把业务部门的计划统计报表、经营市场分析、未公开的客户信息、研究未定或未实施的方案、各种内部资料等等没有定密的应保密资料视同为一般资料,忽视其应保密性。同时,少数单位部门存在认为商业秘密的保密工作是办公室的事,保密工作应由办公室去抓,事不关已等等现象。
二、机要保密工作要抓好四个落实、履行八项职能、健全一支队伍。
新时期,农行机要保密工作面对的形势复杂、任务艰巨,我们务必对当前形势下机要保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要做好新时期机要保密工作,我认为必须抓好四个落实,履行八项职能,健全一支队伍。
第一,抓好四个主要环节的落实
一是加强领导,确保组织落实。保密工作涉及面广,做好机要保密工作,首先,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把机要保密工作列入各级行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保密工作形势、管理现状和队伍建设情况,及时研究解决保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其次,机要保密工作单靠一两个保密干部是无法搞好的,必须建立完善的机要保密工作管理体制及组织机构,形成保密队伍和网络,这是我们做好保密工作的基本条件和组织保证。
二是提高认识,确保思想落实。做好机要保密工作,首先要提高认识,要把机要保密工作的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干部职工对保密工作的认识,消除存在的各种模糊概念。目前少数单位机要保密观念淡薄,保密干部的保密经验不足,甚至存在“天下太平、资讯发达、无密可谈”,“情况复杂、科技先进、有密难保”等错误思想。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要加大机要保密工作的宣传力度,定期组织保密专项教育、举行各种泄密典型事例图片展,组织观看保密教育片和进行保密知识测验等措施,提高领导干部的保密意识,让全行保密干部绷紧保密这根弦。
三是狠抓执行,确保制度落实。机要保密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开展保密工作不可缺少的依据和保障。抓好机要保密工作的制度建设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抓制度的制定,即根据保密法规、规章和上级行的文件要求,结合本行实际,制定和修订保密工作各项制度,并发放到各单位重点涉密部门部位;另一方面抓制度的执行,在机要保密工作中严抓各项保密制度的执行,对违反保密工作制度人员,要进行严格的处罚或组织处理;对造成重大事故的,要根据保密法追究刑事

如何做好农村商业银行保密工作第2页

责任。
四是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物防技防落实。在保密设施建设方面,各单位要加大经费投入,切实保障保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密工作开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费的投入。首先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添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如购买保险箱、密码文件柜、碎纸机、办公电脑等保密设备,提高文件管理的现代化程度,这是保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其次要努力提高涉密人员的待遇,以防止人才的流失。人是保密工作中最为活跃的基本要素,涉密人员已经成为保密工作的软资源。提高涉密人员的待遇,防止涉密人员的流失,已经成为当今保密工作的重点内容。
第二,履行八项基本职能
履行机要保密工作的职能是做好保密工作的基础,机要保密工作中,我们应认真履行以下八项基本职能:一是认真履行和落实领导干部保密工作的责任制,努力在增强保密意识,建立健全保密规章制度和强化保密管理上下功夫、见成效;二是组织开展不定期的保密工作大检查,认真排查本部门、本单位保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加强对保密室、涉密载体、涉密信息以及重要会议的保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堵塞失、泄密漏洞;三是切实加强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严格执行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有关法规和标准,强化对涉密网络、涉密计算机、涉密介质的保密管理;四是进一步加强对内部网站和邮箱的保密管理,解决内网挂外网不设防的问题,坚决杜绝网络泄密事故;五是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保密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克服麻痹思想,强化农行商业秘密的安全和保密意识,严格保守农行商业秘密。形式多样地开展保密宣传教育活动,认真组织观看泄密安全专题片保密教育录像片;六是充分发挥内部网站在宣传保密工作教育阵地的作用,加强保密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保密人员的业务素质;七是不定期地对各单位的保密基础设备进行检查,落实秘密载体保管制度,确保文电资料等内部工作秘密的安全;八是加强对农行各类机要文件资料的保密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明确机要文件资料统一管理各环节的保密要求,落实保密责任制,确保机要文件资料万无一失。
第三,抓好保密队伍建设
抓好机要保密队伍建设是做好保密工作的基本前提。机要保密工作必须建设一支对党忠诚、严守纪律、精通业务、开拓创新、甘于奉献的机要保密干部队伍。一是要提高全员的保密意识。做好保密工作不仅是办公室保密人员的事,而是全行员工应做好的一件大事,要人人关注保密工作,并认真去做好保密工作;二是要加强保密工作人员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荣辱观、机要保密工作形势教育,进一步增强观念,筑牢严守国家秘密的思想防线,配备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纪律严的人员到保密工作岗位;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机要保密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既要注重上岗前人员的选配和离岗时的脱密管理,又要注重在岗时的“全天候”、“全方位”管理,还要密切关注8小时以外的情况,对不适宜在保密岗位工作的人员,要坚决予以调离;四是要针对保密岗位的工作需求和特点,加大对保密干部的培训力度,优化保密干部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保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要求,关心保密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和成长。

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思考


 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思考
据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调查,入世后一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已有20%的优质客户流失到外资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作为来自外部冲击的最前沿阵地,应如何应对我国不断扩大的对外贸易和交流以及新的竞争格局,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完善发展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是金融界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的发展战略的调整、对外加强贸易融资的创新力度、进行国际业务操作模式的改革三个方面做一论述。
一、国际业务发展的战略调整
服务于大企业,抓大项目是国有银行经营战略上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国有企业出现了经营上的困难,形成了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同时由于各家银行提供的服务产品雷同,在争取大客户、大项目的激烈竞争中,无奈的价格战,导致业务量上去了,收益却不明显。
外资企业是外资银行同我国银行竞争的主要目标客户。外资银行凭借其国际网络、资金、技术、产品方面的优势。令外商独资企业更倾向于同国际化的大银行进行一体化的合作。随着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企客户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南京爱立信熊猫倒戈事件,这一事件暴露出中国银行在同外资银行竞争当中的不足之处。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构成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工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进出口权,进出口贸易得到很快的发展。这些劳动密集型工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它们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得到的银行融资仅占整个融资比例的2%-3%。一方面国有银行在同国有企业的合作中,经济效益差强人意,同外资银行争夺外企客户又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在面临入世的新形势下,应适时调整经营战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络优势,以及对市场和业务行情的熟悉和了解,发展大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作为服务对象,培养国际业务新的增长点。
二、加大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力度,促进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
贸易融资同具体的贸易紧密联系,每笔贷款都有还款来源,具有周期短,风险小的特点。目前在入世过渡期内,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融资业务是其渗透市场的重头戏。外资银行通过推介形式灵活多样的融资产品,打开了市场,带动了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取得良好的中间业务收益。据统计国有银行90%的收益来自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目前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加快,据预测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贷款利率走势向低,存款利率走势向高,存贷利差的缩小会进一步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收益。相比之下,国外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则达到40%以上,提供结算代理咨询等中间业务成为其重要的收入来源。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着创新研发不足,产品单一,将贸易融资视同其他高风险贷款对待,审批经办手续繁琐,忽略了贸易融资风险较小,需要简便快捷的特点,使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我国主要城市,外资银行出口结算业务市场占比已达到40%以上。
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起因是该公司在2001年加大了资金管理力度,需要提高现金收入,因此提出了要求银行提供“应收账款的无追索买入”这一产品,这是国际银行通行的贸易融资产品,银行无追索的买入公司的应收账款,并在公司对此项业务进行投保,银行可以向公司收取较高的费用。在我国保险公司还不了解也没有开展此项业务,这样中国的银行就要独自承担应收账款无法回收的风险。无法满足客户的这一需求,而花旗银行可以提供此项服务,国有银行丧失了高端客户。
因此,国有银行应加大贸易融资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大对企业客户的授信,简化贸易融资贷款审批程序,审核修改现有的贸易融资管理办法,在理顺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灵活多样的贸易融资产品,满足各种客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以此带动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的发展,扩大中间业务收入。
三、加强结算业务管理,构建单据处理中心,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国际结算业务是一项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专业化较强的业务,英语是工作语言,同时需遵循国际惯例,信用证业务遵循UCp500信用证统一惯例,托收业务有UCp522托收统一规则,还有UCp525银行间偿付规则等,而与之相关的贸易又是千变万化的,需要严格地掌握,灵活地运用。因此合格的工作人员不仅要精通语言和惯例,还要研究各种案例,积累经验,掌握贸易、运输、保险和法律等相关的知识。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国际结算人才队伍是开展国际结算业务的基础。
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原来大多是粗放式的经营,专业性较强的结算业务都是在柜台上办理,将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混在一起,由于权限管理上的漏洞和结算人员素质水平低,发生了不少案例,给银行造成了一定损失和不良的国际影响,形成了国际结算业务是高风险的业务的错觉。如何划清风险控制和业务拓展的界限,实行科学的风险管理,并且树立高水平、高效率的形象呢?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构建单据处理中心是有效的解决办法。将有经验的、高素质的国际结算人员集中起来,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对国际结算业务进行集中处理。单据处理中心作为风险控制部门负责国际结算业务的安全运作。前台的客户经理负责业务拓展,审核贸易的真实性,以灵活多样贸易融资产品为服务手段,捕捉市场信息,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带动国际业务的全面发展。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体会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体会
【摘要】中国银行业与世界经济接轨已经进入倒计时。加强对银行信贷资产的管理,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已成商业银行和中国银监会的当务之急。2003年1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文件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我国所有有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正式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制度,从执行近一年的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各商业银行强化内控,大力压缩不良,中行、建行还凭借国家政策消化了大量不良贷款,信贷资产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逐步靠近国际“好银行”的标准。但由于分类制度本身存在缺陷、贷款分类依托的现代技术障碍以及各行贷款分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的存在,我国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探索和逐步加以完善。本文试图以个人在五级分类等信贷管理工作方面多年的一点工作体会与专家们一道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五级分类工作体会
【正文】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中国加入wto,使金融对外开放的时间表由计划变为现实,中国金融业用时间换空间进入倒计时阶段。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有两大问题亟待解决,否则生存难保:一是充实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二是减少不良资产,提高与外资银行比肩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后者,已成为国内外的共识,并成为国务院今年对国有商业银行下达的第一任务。
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就好比我们银行打一场信贷管理的革命战役。2003年3月中国银监会成立后的首要急务就是在所有金融机构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并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结束双轨制,正式实施五级分类制度。至此,距1993年世界银行对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技术援助并引入贷款风险分类正好十年。五级分类工作推行近一年来,各家商业银行信贷开展的情况如何、效果怎样、还存在什么问题、有何改进对策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在此我愿意以个人的一点体会与在座的各位专家一起回顾和探讨。
一、商业银行实施贷款五级分类走过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
回顾起来,今天商业银行实施的贷款五级分类,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五级分类取代四级分类,是中国银行业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也是中国银行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一)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理念的建立和引入阶段(1993年至1997年)我国银行早期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沿袭的是1988年财政部在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即计划经济体制下为财政税收政策服务的分类方法,界定不良资产的标准为期限:即规定贷款本息拖欠超过180天以上的为“逾期”,逾期三年的为“呆滞”,贷款人走死逃亡或经国务院批准的为“呆账”,俗称“一逾两呆”。很显然,在这种以期限为主导的分类方法下,很多贷款只要不到期就被视为正常,银行有更多的空间随意发放贷款或对贷款疏于管理,逾期贷款不积极催收,呆账核销即视为放弃债权。这既不利于商业银行自身发现和控制风险,导致收入高估,同时也不利于监管当局从银行外部监控风险,与国际惯例格格不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赖账文化”盛行的制度性根源。
199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贷款通则》,对逾期和呆滞贷款的定义作了调整,例如规定贷款过期一天即为逾期,逾期一年为呆滞,或逾期虽未满一年,但企业停产、项目下马的,也可划为呆滞。但总的来看,《通则》基本上重申了财政当局从税收角度制定的贷款分类方法。此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借由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等的技术援助,开始学习和了解以风险为基础的贷款分类方法,将五级分类法引入中国。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工作报告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实行五级分类。
(二)“鸵鸟政策”时期的“清分”试点阶段(1998年至2001年)1998年5月,央行在广东开始“清分”(清理银行资产,为贷款分类做准备)试点,要求广东境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三个月内完成辖区全部金融资产的清理和分类,形成上呈国务院的试点报告,并在次年春天将五级分类法扩展到全系统。这是一场中外非常关注、结果却有虎头蛇尾之感的尝试。三个月后,广东的“清分”试点结果表明,按五级分类计算出的不良资产比例,比“一逾两呆”下的不良资产比例要高近20个百分点。当时的央行无论从认识水平或管理手段上都无法接受这一现实。且意见对峙激烈,大多数人认为五级分类“国际惯例”不符合中国国情,因为中国的商业银行根本没有能力按照五级分类的结果提取准备金;另一部分人支持推行五级分类,讽之曰“买不起药就不看病”。内部的争执使随后出台的各项政策及其执行颇为暧昧和矛盾。后来称这段时期为五级分类的“鸵鸟政策时代”。
1999年7月央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及《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正式启动五级分类工作,要求到2000年底前完成五级分类工作,但国有商业银行的考核、会计处理等均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一切都是按照原来“一逾两呆”的方式在继续进行,五级分类的结果仅仅作为一个统计的参考值。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至今也未实行五级分类。2000年9月,央行发布《关于不良贷款的认定办法》,对原来的“一逾两呆”标准,做了补充和修订,将“一逾两呆”改名为“四级分类法”,从字面上看,和五级分类法的区别不过一级而已,但从管理理念、分析内容和分析方式上二者有着根本区别,不可能通过改良或调整而互相替代。五级分类法“70%要以定量分析为基础”,至少需要五至七年积累数据,才能建立一套适用的风险管理系统。如果央行从1998年就开始正式推行五级分类法,到银行业按wto承诺全面开放的2005年,正好还有积累贷款分类数据和风险管理经验的时间,而央行也能够从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指令性、简单化的监管转变为对风险及其损失准备是否充足的监管。事实上整个中国银行业走了弯路,“鸵鸟政策”延缓了中国银行业全面实行贷款风险分类的步伐。
(三)两种分类方法并轨运行阶段(2001年底至2003年)金融改革的路径曲折迂回,方向大体一致,而具体的动力来源则出人意料之外。正在央行发布重申“一逾两呆”规则的《关于不良贷款的认定办法》同时,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明确规定上市和准备上市的银行要对公众披露贷款五级分类结果。贷款分类也就进入了两种分类方法并轨运行的阶段。从1998年开始建设银行等几家大银行陆续在内部使用五级分类法,由于央行的考核标准仍然是“一逾两呆”,商业银行因此要上报两套数据,而且主要按“一逾两呆”上报数字和提取保证金,五级分类的数据只是备案而已,没有监控指标。一方面,商业银行监管负担加重,造成其基层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在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情况下,缺少外部压力的中国商业银行难以自觉严格地实行五级分类法。
民生银行是首家公布贷款五级分类结果的上市银行,被当时舆论认为开“透明上市”之先河。随后的招行、深发行、浦发行也从2001年开始,批露贷款五级分类结果。但这些上市银行毕竟是中国银行业里的一小部分,占据银行资产60%以上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此时对完全接受五级分类、决策者对按此披露银行更真实的不良贷款率可能引起的后果,都还心存疑虑。2001年12月央行再次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要求从2002年起,在中国各类银行全面施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实施范围包括国内所有银行,可时隔一年后,农业银行首次公布其不良贷款率为30.07%,令人惊讶的是,这仍是一个在“一逾两呆”口径下获得的数据。由此可知,几大银行执行五级分类的情况也并不乐观。
4、五级分类法正式全面实施阶段(2004年1月1日开始)
2003年4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正式成立,刘明康主席说银监会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力推所有有信贷业务的机构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并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全面推行与国际接轨的五级分类制度,并取消贷款四级分类制度。银监会下发《通知》要求从2003年底开始停止按“一逾两呆”划分贷款及报送、执行,期限管理只作为银行内部的参考数据,无须上报监管当局。
《通知》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和彻底执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扩大风险分类管理的信贷资产范围至表内和表外所有信贷资产;对贷款逾期天数与贷款风险分类标准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更明确细化的指导性原则,对重组贷款设立至少6个月的观察期。一是把过去试点阶段各方面反应比较有代表性的标准重新明确,如重组贷款、收回的抵债资产、重组贷款的观察期等;二是对商业银行提出制度性、规范性要求;三是针对商业银行执行、落实贷款分类情况的检查;四是配套信用环境建设、商业银行真实的信贷档案管理等政策和制度,《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法》、《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也将进行相应修改,为全面实施风险分类管理提供法律支持。
二、五级分类法是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更科学、全过程的管理方法
与四级分类法相比,五级分类方法更能真实全面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状况,具体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五级分类方法更能真实的反映贷款的质量。
五级分类法考查的是借款人偿还债务的实际能力。根据人民银行的规定,贷款到期未还,即转入逾期,逾期180天即转入呆滞,形成不良贷款,进入不良贷款就预示着风险和损失。但实际上,逾期不一定存在很大风险,也不能完全表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逾期情况各有不同;同样,未逾期的贷款不能说明就没有风险。前一种情况如去年的债转股走帐:在债转股走帐之前,大部分贷款一逾两呆形态为逾期,甚至呆滞,但实际上这些贷款由于政策性原因,基本不存在风险,划归为不良贷款显然不合适;后一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存在风险的未逾期贷款上,因为有些贷款尽管表面上没有逾期,但事实上借款人已经资不抵债丧失还款能力,或银行用变相展期的方法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如春都集团在去年年底实际已经资不抵债,但其在各家银行的贷款的一逾两呆形态仍然有保持正常的,显然这样的贷款如果仍然列入正常是不合适的。
在2000年,上述的后一种情况就已经引起了人民银行的关注,并出台了不良贷款认定办法,对一逾两呆方法的不足进行补充,其实这种不良贷款认定的方法类似于五级分类方法,较一逾两呆方法更先进的是五级分类方法不仅解决了上述第一种情况,而且对前一种情况中一逾两呆中的不良贷款进行了调整。
(二)五级分类是一个对贷款进行全程动态管理的过程
与一逾两呆方法相比较,五级分类方法的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对贷款全过程的动态性管理,也就是说,五级分类方法不仅是对信贷资产质量真实反映的评估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贷款管理手段。而一逾两呆方法则仅仅是在到期后反映贷款的形态,是一种事后监督的管理方法,没有对贷款综合情况进行动态评价的过程。五级分类法的贷款动态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每季度分类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将当期的企业情况、贷款情况同上期进行比较,根据变化评估贷款的风险情况;二是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分类材料上,分类材料的收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贷款情况包括企业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的过程;分类材料的涵盖面较贷后管理要广,其内容更加具体、分析更加具有综合性。
(三)五级分类是较一逾两呆更科学的考核方法
人民银行在以往年度对商业银行是以一逾两呆口径进行考核的,虽然近三年实行的双轨制,但仍然以一逾两呆口径为主。在这个考核过程中,由于一逾两呆以逾期时间进行分类的局限性,使商业银行可以在时间上作文章。如用转贷、展期等手段降低不良贷款余(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额和不良贷款比率,这是一逾两呆方法仅以定量分析所产生的弊病,但五级分类方法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加入定性分析,无实际回收成果的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率的手段,在五级分类考核中无用武之地。
三、五级分类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具体分类方法的不同运用情况影响了五级分类的真实性
(一)制度方面存在缺陷。一是分类标准不统一,影响了分类数据的可比性和实用性。由于《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只对五个类别进行了核心定义,其内涵和外延不清晰,损失比例判断存在较大的空间,使各行在认定标准掌握上存在差异,各行不良贷款率的差距不能反映其资产质量的真实差别,不利于银行间的比较和监管当局的统一监管。二是高比例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规定,影响了贷款风险分类的准确性。《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要求商业银行除提取一般准备金以外,还要根据贷款风险程度提取专项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而且准备金的提取要和贷款风险程度相匹配,比率较高,如对可疑、损失类贷款的专项准备金计提比例分别为50%和100%。目前,工行、农行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按要求计提对银行当年的利润影响较大。部分行为了短期政绩,人为调整贷款的风险类别,使贷款的风险程度不能真实反映。三是部分法规、制度与贷款风险分类制度不匹配,不利于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推行。如《贷款通则》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办法》中不良贷款的判定标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设置等。
(二)五级分类方法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因素不均衡,影响分类结果的质量。
贷款风险分类方法与一逾两呆定量分析方法不同的是其定性的分析判断,而不是单以贷款是否到期评判贷款的风险,这是该方法的优点,但在分类审批认定工作中决定划分级别的因素绝大部分为定性因素,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主观性风险判断容易造成分类结果不准确:
1、目前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中,完全依靠分类人员的主观判断,没有定量指标作为参考,而在实际的分类工作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外部因素影响着分类人员对贷款风险的判断,甚至影响分类人员对贷款级别的划分,极易造成高估或者低估风险。
2、分类结果在不同地域间的贷款分类差异较大。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定量标准,在一个地区分类级别为正常的贷款,用另外一个资产质量较好的地区的贷款风险标准评判,很可能就会被认定为关注类,甚至次级类,这样由于地区之间贷款风险分类标准不同,甚至同一地区不同银行的分类标准不同,很容易出现对贷款风险整体高估或者低估风险现象。主要原因也是由于主观性的因素使不同支行对客户甚至同一客户存在的风险状况判断不一致。
3、不同的经济周期同样也影响着分类的结果。在经济萧条期,大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佳,反之,在经济快速增长期,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好,因此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对贷款的偿还能力会有很大差异。这样判断企业还本付息能力就有较大差异。因为分类人员要摆脱局部环境的影响是比较困难的,出现随着国家或区域经济形势的变化,不自觉改变分类标准的现象。
(三)现行贷款风险分类工作中存在技术性障碍
l、现行计算贷款预期损失比率的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其计算公式中分子项“预计贷款本息损失额”在通常情况下很难确定,除非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否则在我国法律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决定其损失额度的不确定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有企业领导人的道德风险,有地方司法环境的影响等等。在上述情况下,我们确定的贷款预期损失比率只能是一个主观判断数值,其科学性难以保证。
2、几种类别之间如何明确划分界限。譬如按照人民银行的现行“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正常类贷款是:“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类贷款是:“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进入正常类和关注类的前体是借款人必须依靠正常营业收入能够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但是“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和“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的显著区别在哪里呢?这是很难把握的,因此必然会出现同一笔贷款,既可以分为“正常”类,又可以分为“关注”类,如何科学确定其分类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难度。
再如,次级类贷款可以有20%(含)以下的损失比率,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区间在大于20%并小于等于90%之间,预期损失比率在90%以上的贷款为损失类,在损失比率无法或难以科学、准确确定的情况下,一笔贷款究竟是次级类还是可疑类贷款,是可疑类还是损失类,是很难把握的。
3、个人类贷款的风险分类问题。近几年,随着国内个人信贷需求的增长,逐渐出现了个人小额抵押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个人耐用品消费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等多个个人类信贷品种,这些贷款的特点是额度不大,但户数多,贷款后管理工作量大,尤其在我国尚未建立个人征信体系、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难判断每笔个人类贷款存在或者潜在的风险,这样给贷款风险分类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个贷笔数多,逐户逐笔按照公司类客户分类方法进行搜集材料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因此各行基本是将一逾两呆分类中各级别与五级分类中的级别相对应,这种相对应的方式容易产生低估或高估贷款风险的问题。
四、目前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亟待改进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少数分支机构还处于应付摸索状态。
五级分类是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新工作,技术性也较强,还需要多个部门参与,在规范管理上有一定难度,需要各级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和关心才能做好。我国商业银行的总行对五级分类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但从目前看,各商业银行下属的一些分支行出现偏差。一是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重经营、轻管理”,着重抓收息、抓盘活、抓保全,轻视了信贷资产的动态监测、风险管理,表现在贷款五级管理推行后,各行的培训、指导、检查工作没有跟上,措施不硬,使基层行产生了可重可轻的思想,把贷款风险分类看成是一件简单的统计报数工作,影响了贷款分类质量。二是企业对银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不重视,缺乏理解和支持。表现在贷款企业不主动向银行报送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个别企业受利益驱动提供虚假财务报表。三是政府有关部门不够重视,对“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反映平淡,认为是银行的事,宣传、支持不力。
这种“配角”或陪衬情况,与考核导向是大有关系的。一些分支行领导实际上并未重视这项工作,少数单位甚至认为是“软指标”和多此一举的“负担”,没有在这项工作上真正用力。尽管各家商业银行都曾多次强调和进行通报,但因为没有考核压力和激励动力,一些行的工作还处于敷衍应付状态,个别领导对这项工作很少过问,业务部门缺乏专人管理,数据输入、上报不及时,平衡性、准确性较差等。
(三)基层信贷人员数量少,培训少,难以达到岗位素质要求。
目前各商业银行存在的一个通病是基层信贷人员人少、事多、任务重,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五级分类是一个新事物,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不多,尽管从上至下层层都搞了一些培训,但并非人人都搞明白才上岗,未经培训而边干边学的人不少,许多基层信贷人员对分类岗位要求达到的会分析企业现金流量表等技能实际并不具备。此外,由于信贷人员岗位流动较快,部分早期获训人员已换岗或调出,分类工作又有工作量大(每笔业务均要分类)、事务集中、频率快、时间紧等特点,基层信贷人员几乎是超负荷工作,不堪重负的抱怨较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类质量和效率。
这种对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应付现象的突出表现在客户端信息收集和分类依据的基础材料上。自2000年起实行按季上报制度后,对客户经营、财务、还本付息的情况必须进行动态跟踪和采集,但有的分类材料提供的背景数据是前两年的,没有最新信息;有的信息残缺不全,如只有少量财务信息,没有非财务信息;有的干脆将上季度的分类结论直接引用;个别的什么信息都没有,就填一个结论、签个名,而后面的审核人员清一色只盖个名章。总的看来,由于前台客户部门或不够重视,存在对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应付现象,致使现在五级分类的基础材料不过关,导致分类的随意性、偏差性较大。
(四)技术支持手段保障欠有力,影响分类工作时效和真实性。
目前的五级分类工作,尽管各商业银行都建立了相应的指导原则、管理规定、实施办法等制度,但在运用科技手段、提高保障能力和管理技术含量方面还比较欠缺。有些基层行还是手工作业,有的虽然依托了已经开发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类,但由于该系统与会计账务信息统计分属于两条线运行,加之在开发后打的“补丁”较多,导致系统稳定性、严谨性不够,信息传输过程中经常出现漏缺或丢失现象。这种情况致使各商业银行一级分行和总行每抽取一次数据或做一次汇总分析都要花大量时间查询,上下反复传递核对,既影响了效率,也使分析管理人员对数据的完善性、准确性缺乏自信。
(五)贷款风险分类结果的质量还有较大差距
1、对分类核心定义掌握不一致,分类工作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五级分类核心是对借款人还款能力有效性的判断,虽然也有一些定量指标,但依靠经验和定性因素决定形态的成份较大,而大多数基层人员又缺乏严格、规范的培训,在理解上也有偏差,尤其对损失率的估计很难界定清楚和准确,故对不良贷款发生高估或低估的情况还比较多,有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五级分类不良率低于一逾两呆不良率几个百分点,有的则高出很多。从整体上看,工作质量参差不齐,数据详实性令人存疑。
2、贷款风险分类次数过于频繁影响分类质量。按以往按季度进行贷款风险分类中的经验,贷款余额大、户数多的商业银行如果要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分类工作,从上一次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结束到下一次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开始,中间的时间间隔大概在一个月左右,短时间的间隔不仅不利于分类质量,而且增加管理费用的支出。一是贷款风险分类的间隔时间短,借款人的情况变化不大,信贷经营部门处于一种机械性的工作状态,疲于应付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完成,因此分类材料变动不大。二是由于大部分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般在第二个月的上旬完成,并且有的企业的财务报表为季报,在第下个季度才能够完成,所以贷款风险分类所参考的财务数据信息滞后,不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当期财务情况和存在的风险。三是对大部分经营情况比较稳定的企业和已经形成呆滞的企业来说,由于企业的情况变化不大,甚至没有什么变化,但每次贷款风险分类仍然要对这些客户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再加上频繁的分类,这种费用支出更大。
3、分类工作中所取得的企业财务资料与实际分类时间不相匹配影响贷款风险分类质量。在五级分类工作中,由于每期的分类工作开始时间与财务报表的报告期不能统一,所以在分类工作中,所参考的财务数据不是本期的财务数据,只可能为上一期、甚至上二期的财务数据,这种情况不利于分类工作的动态管理作用的及时性、准确性,致使实际分类目标的经营状况要滞后。
(六)贷款五级分类的实效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分类与管理衔接不紧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不明显。
主要表现在,一是虽然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已制定了相关管理规定,但大部分规定中只讲了如何分类、上报和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而没有强调如何将分类结果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挂钩,没有把五级分类真正同防范资产风险、改善信贷质量和提高经营效益结合起来。这样五级分类工作就成了一项孤立、临时、阶段性的工作,弱化了新管理办法的功能,故而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分类材料只满足应付上报的需要,而缺乏将分类中发现的客户或管理方面的问题及时反馈到信贷经营或政策制定等部门作为改进工作或决策的参考,更缺乏按贷款风险分类等级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安排。二是缺乏对分类工作的日常管理、监督和维护,忽视了贷款五级分类对商业银行资产的适时监控、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分类质量的高低准确与否与分支行的管理经营业绩好坏没有对应关系,许多人感到不疼不痒,弃之不允,用之不安,出现了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分类经办人员辛辛苦苦做出了分类材料,另一方面管理部门汇总分析上报后就将这些材料“束之高阁“,既形成了资源浪费,也挫伤了分类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三是有的分类程序(如“本级认定、分级审批、逐级上报”)决定了分类数据的滞后性,不能及时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五、商业银行完善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途径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五级分类在贷款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分类工作的认识,以考核压力和激励动力把五级分类工作向前推进。
针对分类工作的认识及分类方法在贷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要从意识上改变商业银行各级管理人员对五级分类工作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消除对五级分类工作的消极应付态度。在这方面,中国银监会要在推行中起到牵头的作用,要时刻关注五级分类方法在各家商业银行的执行情况,根据各家商业银行的实际应用情况,扬长避短,从定义、分类标准上以及在贷款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使五级分类方法更加合理和科学,使各家商业银行真正把五级分类方法作为贷款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从而主动应用五级分类方法,而不是在政策制度下被动的使用。
其次,在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考核中,尽快推出包括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在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考核体系,切实与经营管理业绩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运用挂起勾来,对超过上下限的商业银行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对达到理想值的商业银行及其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以考核压力和激励动力推进五级分类方法的实施。
(二)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大科技开发力量,将信贷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贷款风险分类的依托。
在人力资源分配上,目前除一些以负债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外,偏重资产业务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基本都存在基层信贷人员人少、事多、任务重、人员素质不高等通病,这种通病已经引起了各商业银行的重视,如中国建设银行已经明确下文要求各级行的信贷人员占比达到15%,并且准备实行风险系统垂直管理制度。针对这种情况,各商业银行应该增加基层信贷人员的数量,加强对基层信贷人员培训,提高分类人员的质量,信贷经营人员与风险分类人员相分离,设置专职信贷风险分类人员,保持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稳定,宣判风险分类档案管理,必要时人民银行可以根据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例、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贷款户数等指标规定一个综合性的人员配备指导意见。
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要运用科技手段、提高保障能力和管理技术含量。目前,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完善的计算机软件的支持下,各类管理和分析数据、信息可以迅速、准确的汇总,由于各商业银行从总行到分行再到支行有很多的层次,如果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持,单纯依靠手工进行五级分类数据的汇总其工作量巨大,且准确性难以保证。目前虽然各商业银行均在不同程度上开发了相应的五级分类支持软件,但汇总数据的完善性、准确性仍不能完全保证,且在实际的应用中,抽取和查询数据的效率不高,系统稳定性和严谨性不够。各商业银行应该加大五级分类支持软件的科技开发力量,在保证系统稳定和严谨的基础上,与会计帐务信息统计相联接,依托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类。
(三)增加贷款五级分类中定量分析的占比,使分类方法更加科学、合理。
从银监会下发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意见看,认定每笔贷款的级别的依据中个人的主观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占比过大,主观分析过大直接的可能是人为因素影响分类结果,不利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评价和考核。建议对贷款风险分类的方法进行一些修改,增加定量指标的占比,使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达到一定的平衡,减少高估或者低估风险的可能性。一方面,在原有定性判断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定量分析的指标,从而提高定量分析的占比,对定性判断进行修正。另一方面,将部分具有一定弹性的定性判断标准进行量化,使分类人员在分类工作中主观判断和量化指标相结合,规范和统一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
(四)建议银监会就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在商业银行间进行横向比较,推广好的经验,使商业银行间取长补短。
在以往几年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各商业银行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分类的方法和制度,有的商业银行还开发了自己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甚至相当的完善,成为了贷款风险分类的依托平台,但也有的商业银行在五级分类工作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有些的商业银行机构目前还没有实现微机操作,完全依靠纸制手工作业,这不利于档案管理、数据汇总和信贷信息的查询。这些商业银行间的优势和劣势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各银行间对管理手段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对自身及其它银行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不明确,不利于贷款风险分类方法的发展。在这个方面,银监会可以就此进行横向比较,加强互相学习和行际交流,使商业银行间取长补短。
(五)营造商业银行敢于暴露风险、真实反映贷款风险的环境。一是要转变观念。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要生存就要承担风险。在市场经济中,贷款发生损失是必然的,健全贷款风险分类制度是为了使贷款损失最少。二是商业银行要改进现行降低不良率的单一考核标准,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引导鼓励基层信贷人员全面获取、运用信息,真实反映贷款的风险类别,充分发挥贷款风险分类发现问题和揭示风险的核心作用。三是监管部门要鼓励商业银行敢于对贷款风险进行真实的分类和暴露,在暴露充分、分类真实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各行围绕降低不良贷款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实际成绩。
六、建设银行正积极探索贷款十二级分类工作
(一)推行十二级分类工作的必要性。2001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依靠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度量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将损失量与资本充足率挂钩的内部评级法。在银行两维的内部评级体系中,除了要求客户评级与违约概率挂钩外,为避免集中性风险、将贷款风险分类结果和预期损失挂钩,积累相关数据,通过细分贷款收窄预期损失的波幅,更为精确地观察贷款质量变化过程,由此,对贷款风险分类也提出了:正常贷款至少分为6-9级、不良贷款至少分为2级的贷款细分要求。从外部监管要求看,2003年末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也提出了商业银行可以“在保证五级分类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根据五级分类的基本原理,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确定的风险分类理念,进一步细化风险分类方法。”
按照新巴协议和银监会的要求,针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重组改制的关键时机,积极研究在五级分类管理基础进行贷款风险十二级分类的可行性,具有前瞻性,将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贷款质量的真实状况,及时足额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率先积累预期损失波动数据,为贷款准确定价、实现优质优价原则;也将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推进建立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不断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国际社会的认可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二级贷款风险分类的初步思路。国际银行界的风险分类经过了主观判断、打分模板、打分卡、模型四个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信贷资产分类方法,分类工作量大,技术支持手段比较落后。目前,国际先进银行对信贷风险评级大都建立了的二维评级系统,即客户评级和以其为基础的债项评级。商业银行应积极研发信用风险评级系统,为实现风险分类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平台。
商业银行可运用国际先进的计量方法和数量分析软件,对客户的行业风险、区域风险、财务风险、信用记录和基本面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简要地分析评价,将所有的分析评价指标最终量化为客户的违约概率,并按照国际通行的客户评级模式-违约概率将客户风险划分为aaa-d十个等级,确保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客户评级结果具备可比性,同时,避免了由于主观因素所导致的评级结果差异。根据信贷资产的逾期、欠息情况以及期限、发放方式等因素的差异实现债项评级。商业银行根据影响债项分类的定量、定性因素,参照国际标准,可将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细分为十二级,其中正常贷款分为5级,关注贷款分为2级,次级贷款分为2级,可疑贷款分为2级,损失贷款1级。
(三)十二级风险分类与五级分类的关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要求客户评级要和借款人违约概率(pd)挂钩,贷款风险分类要和预期损失率(=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挂钩,贷款风险分类侧重于对客户还款能力的评价。因此,初步提出12级风险分类的划分,与五级分类的对应关系。其中正常类贷款对应十二级中的五类,关注类、次级类和可疑类分别对应十二级中的相应两类,损失类对应十二级中的损失类。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心得体会


当银行业竞争完全市场化、银行间的竞争已经超越技术和资本层面,营销已经成为银行的核心要素之一。本文就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的营销理论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建议。
一、客户是资产。不是“上帝”
不仅是银行业,中国的很多企业都惯用一种说法:客户就是“上帝”。如果今天的中国银行业过于强调把客户当“上帝”,显然这一观念已经落伍。西方的银行界已经把客户当成资产来对待。“上帝”和资产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称谓的改变其实是银行营销理念的彻底颠覆。
一方面,过分强调客户是“上帝”,银行则缺乏主动性和话语权,给客户提供的理财、投资的指导性意见则显得被动,银行完全是根据“上帝”调整营销计划。另一方面,当银行服务、技术出现问题或引发客户不满时,“上帝”与银行之间就有可能产生矛盾或隔阂,这将使银行更加被动。
如果银行把客户当成资产看待,则会有更多的主动权。因为银行需要对资产进行管理和经营,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银行要把风险降到最低。这需要得到客户的认同与支持。银行对客户不仅要负责,而且要时刻维系与客户的关系,这样的结果将会形成银行有大量的长期客户关系,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银行将会获取收益。把客户当成资产,为银行的长远利益奠定基础。
二、营销是投资。不是支出
一位银行的客户经理曾经抱怨,花了很多钱做广告,效果并不明显。在他看来,营销就是广告费用的增加。这位经理存在的问题是,首先他没有弄清营销与广告的关系。其次是认为营销就是纯粹的支出,这是概念和理解上的错误。好的营销创意是一种投资,能吸引银行的目标客户并使他们更加集中。
营销是需要支出的,但这种支出是为影响潜在的客户进行的前期铺垫。如果简单认为营销就是支出,说明银行对营销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是缺乏战略眼光的。美国国家银行一位新上任的信用卡经理把营销当成投资,基本前提是把营销传播预算当成投资,而不是支出,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业绩。银行不仅要衡量营销传播投资并说明理由,还要确定它应该投资的营业区域以及可能从这些投资中得到的回报。
三、营销是战略。不是策略
对于银行来说,如果仅将营销作为工具技巧加以利用,而不能上升到一个战略高度。就无法确保收到良好效果。银行应该将营销放在一个战略高度来考虑品牌营销,只有设立一个长期的战略营销方案,才能在满足客户产品、服务、收益等方面做得更好。
战略营销是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和规划企业的营销过程,是聚集最有价值客户群的营销模式。把营销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也就意味着在客户细分层面上,针对精准客户制订详细的营销方案。要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渴望、背景、阅历等,这些信息将有助于银行的分析、判断,从而能区分客户的真正需要,这是把营销上升到战略高度的必经之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