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关于519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 导航 > 学习胡锦涛同志6.25重要讲话的体会

关于519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胡锦涛同志6.25重要讲话的体会。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心得体会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每当观看或者阅读后,老师一般都要求我们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学习胡锦涛同志6.25重要讲话的体会,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的理解
----学习胡锦涛同志6.25重要讲话的体会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自始至终贯穿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主旋律。讲话的核心论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和意义作了进一步的概括、阐明和提升。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和结论的提出,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一种根本性的把握和应答,同时,还是对中国未来走向和发展目标的坚定重申和再次确认。胡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是什么?究竟“特”在哪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特”在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发展。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学说的流派很多。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在批判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基础上勾画出的一个崭新的未来社会形态。通过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现工人阶级进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也是共产党人的伟大理想。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工人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在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同时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社会生产,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社会成员的体力和智力获得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在社会主义的低级阶段必须承认差别,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分配制度;至于消灭社会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制度,则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由于没有亲身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也不愿意对未来社会的细节作更多的描述。因此,他们一再反复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实际上就是为后人的探索和深化认识留下了广阔空间。

第二,“特”在对我国历史和现实条件的新把握。我国的国情、革命道路和历史环境,是塑造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主要因素。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农业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任务远未完成。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将中国卷入“世界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也随之传播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由此也产生了如何正确处理人类社会的共性与个性、“世界历史”与“国别史”、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追求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实践中,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新鲜血液。其中,通过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政治前提。这条革命道路,既与西方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有区别,也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大规模建设活动。这一进程,尽管或多或少地沿袭了“苏联模式”的某些做法,但在对私有制改造的方式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上,具有许多中国自己的特点。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健全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一次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有机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是一个消灭了阶级、国家自行消亡的社会;而中国的社会主义还没有达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发展程度,仍以国家的形式存在,因此需要切实发扬民主,健全法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此外,在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经济危机、世界大战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交错影响下,一些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结构和经济社会状况,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明显变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与其他文明和社会制度长期并存。

第三,“特”在对社会制度的新构建。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别于传统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和其他改良社会主义。从经济上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共同富裕,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体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改革,我们党根据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且不平衡、多层次的特点,逐渐形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个制度基础上,用市场经济的方式配置资源、组织生产,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就是“中国特色”。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在我国是有机统一的。就政党制度而言,既不是前苏联的“一党制”,也不是西方的多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此外,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相关特殊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争取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构想和实践,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和发展的内涵。这些内容,都体现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文化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致力于打造国家“软实力”,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特别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又继承传统,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包容多样。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所有这些这些“特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越走越宽的生命力源泉。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人类文明的新贡献。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就必定产生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只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定越走越宽广。

作者:刘桔 来源:强国论坛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学习胡锦涛同志6.25重要讲话的体会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的理解
----学习胡锦涛同志6.25重要讲话的体会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自始至终贯穿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主旋律。讲话的核心论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和意义作了进一步的概括、阐明和提升。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和结论的提出,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一种根本性的把握和应答,同时,还是对中国未来走向和发展目标的坚定重申和再次确认。胡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是什么?究竟“特”在哪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特”在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发展。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学说的流派很多。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在批判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基础上勾画出的一个崭新的未来社会形态。通过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现工人阶级进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也是共产党人的伟大理想。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工人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在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同时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社会生产,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社会成员的体力和智力获得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在社会主义的低级阶段必须承认差别,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分配制度;至于消灭社会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制度,则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由于没有亲身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也不愿意对未来社会的细节作的描述。因此,他们一再反复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实际上就是为后人的探索和深化认识留下了广阔空间。

第二,“特”在对我国历史和现实条件的新把握。我国的国情、革命道路和历史环境,是塑造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主要因素。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农业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任务远未完成。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将中国卷入“世界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也随之传播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由此也产生了如何正确处理人类社会的共性与个性、“世界历史”与“国别史”、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追求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实践中,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新鲜血液。其中,通过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政治前提。这条革命道路,既与西方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有区别,也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大规模建设活动。这一进程,尽管或多或少地沿袭了“苏联模式”的某些做法,但在对私有制改造的方式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上,具有许多中国自己的特点。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健全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一次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有机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是一个消灭了阶级、国家自行消亡的社会;而中国的社会主义还没有达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发展程度,仍以国家的形式存在,因此需要切实发扬民主,健全法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此外,在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经济危机、世界大战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交错影响下,一些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结构和经济社会状况,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明显变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与其他文明和社会制度长期并存。

第三,“特”在对社会制度的新构建。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别于传统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和其他改良社会主义。从经济上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共同富裕,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体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改革,我们党根据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且不平衡、多层次的特点,逐渐形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个制度基础上,用市场经济的方式配置资源、组织生产,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就是“中国特色”。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在我国是有机统一的。就政党制度而言,既不是前苏联的“一党制”,也不是西方的多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此外,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相关特殊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争取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构想和实践,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和发展的内涵。这些内容,都体现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文化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致力于打造国家“软实力”,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特别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又继承传统,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包容多样。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富于创新,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阐述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开好党的十七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团结奋斗,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一重要论述精辟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历史经验,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大家表示,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机遇、新挑战,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面落实四个“坚定不移”,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鼓舞斗志。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按照总书记讲话中所要求的,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要肩负起艰巨的使命、担当起繁重的任务,努力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新征程上,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学习******同志6.25重要讲话的体会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学习******同志6.25重要讲话的体会》的详细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

对特色之“特色”的理解
----学习******同志6.25重要讲话的体会

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自始至终贯穿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主旋律。讲话的核心论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和意义作了进一步的概括、阐明和提升。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和结论的提出,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一种根本性的把握和应答,同时,还是对中国未来走向和发展目标的坚定重申和再次确认。胡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是什么?究竟“特”在哪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特”在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发展。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学说的流派很多。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在批判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基础上勾画出的一个崭新的未来社会形态。通过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现工人阶级进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也是共产党人的伟大理想。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工人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在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同时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社会生产,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社会成员的体力和智力获得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在社会主义的低级阶段必须承认差别,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分配制度;至于消灭社会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制度,则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由于没有亲身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也不愿意对未来社会的细节作的描述。因此,他们一再反复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实际上就是为后人的探索和深化认识留下了广阔空间。

第二,“特”在对我国历史和现实条件的新把握。我国的国情、革命道路和历史环境,是塑造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主要因素。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农业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任务远未完成。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将中国卷入“世界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也随之传播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由此也产生了如何正确处理人类社会的共性与个性、“世界历史”与“国别史”、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追求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实践中,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新鲜血液。其中,通过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政治前提。这条革命道路,既与西方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有区别,也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大规模建设活动。这一进程,尽管或多或少地沿袭了“苏联模式”的某些做法,但在对私有制改造的方式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上,具有许多中国自己的特点。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健全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一次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有机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是一个消灭了阶级、国家自行消亡的社会;而中国的社会主义还没有达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发展程度,仍以国家的形式存在,因此需要切实发扬民主,健全法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此外,在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经济危机、世界大战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交错影响下,一些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结构和经济社会状况,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明显变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与其他文明和社会制度长期并存。

第三,“特”在对社会制度的新构建。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别于传统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和其他改良社会主义。从经济上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共同富裕,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体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改革,我们党根据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且不平衡、多层次的特点,逐渐形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个制度基础上,用市场经济的方式配置资源、组织生产,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就是“中国特色”。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在我国是有机统一的。就政党制度而言,既不是前苏联的“一党制”,也不是西方的多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此外,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相关特殊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争取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构想和实践,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和发展的内涵。这些内容,都体现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文化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致力于打造国家“软实力”,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特别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又继承传统,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包容多样。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的重要讲话之体会


**年12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召开座谈会,发表了题为《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重要讲话。会上,胡总书记要求大家重温并牢记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强调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胡总书记的讲话就是希望全党认真扎实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努力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各项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增强党性锻炼应当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党性锻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保障

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之所以成为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最根本的就是因为我们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对于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说到底就是要进一步提高理论学习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自觉克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筑牢抵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坚固防线,才能经得起权力、地位、金钱和美色的考验,才能使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思想上真正扎根,在行动上自觉体现。现实生活中,增强党员的党性,对我们每一位领导而言,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在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带领人民群众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加强党性锻炼,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前提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有理由感到自豪,但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决不能因此而忘乎所以。必须看到,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小康仅仅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同时,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应该深深认识到没有任何理由陶醉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还应该看到,当前广大领导干部的作风和精神面貌总的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奢侈之风有泛滥、蔓延、盛行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则在一部份党员干部那里被淡忘了,在少数人那里甚至被丢得差不多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真正懂得"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这一深刻道理。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思想上真正贴近群众,才能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加强党性锻炼,牢记党的宗旨是核心

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只有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暧挂在心上,深入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如果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作风,贪图享乐,对群众的疾苦漠然置之,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就必然会脱离群众。坚持艰苦奋斗,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5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天,应该说考试还在继续。尽管考试的内容不一样了,但考试的主题仍然是坚持党的宗旨,人民是永远的考官。评判考试成绩的唯一标准,就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能否考出好成绩,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定不移地坚持"两个务必"。

四、加强党性锻炼,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是关键

邓小平曾经指出:"艰苦奋斗,首先要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带头"。他们的作风如何,直接影响着全党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如果领导不能坚持"两个务必",全党的艰苦奋斗、谦虚谨慎作风就无从说起;如果领导干部自我放纵、骄奢淫逸,必然造成我们党内和社会各种歪风邪气横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贵在于实践行动,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带头转变作风,全面贯彻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省政府制定的"八条禁令",带头做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牢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吃苦工作;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就能有力地带动全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就能使党和人民群众心连心,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将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

历史经验表明,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和作风,是一切进步力量走向兴盛与发达的强大动力,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克难履险的法宝。我们党要继续得到人民的拥戴,永葆生机与活力,永葆政治本色,持久巩固执政地位,完成伟大历史使命,就一刻也不能忘记"两个务必"。当然,要求谦虚谨慎,绝不是要束手束脚,凡事谨小慎微,不敢想,不敢干;提倡艰苦奋斗,绝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要人们去过苦行僧似的生活。只要我们领导干部牢牢坚持"两个务必",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充分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我们党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将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久经不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