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 > 导航 >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得体会。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得体会”,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出示黄鹤楼的投影片,这是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的一座古楼,因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而得名黄鹤楼。黄鹤楼坐落在长江边,因其神奇的传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著名。大诗人李白曾在此送别他的好朋友诗人孟浩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句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1)运用在《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两首诗中学到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自读,同桌互读。教师在黑板上抄写诗句。

(2)请2~3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3)有感情地齐读,体会诗句意思和诗人情感。

3.对照课文注释进行自学,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逐句理解诗句意思,没有注释的字、词查字典。

要求学生会解释尽唯天际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解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请学生上前边指黑板上的诗句边逐字逐词逐句地解释。其他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 a.解释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地名。送:送别。之:去,往。广陵:扬州。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扬州)

b.理解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西辞:辞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老朋友在黄鹤楼上和我辞别了。)

西在诗中只是表明两地方位。

c.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烟花:艳丽的春景。下:顺流直下。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去扬州)结合书中插图让学生体会烟花的景色。

(百花盛开,草木葱茏,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碧空万里,鸟语花香)下字学生能理解为去到,但对顺流直下的意思可能理解不到。教师可指导学生由西辞而知扬州在黄鹤楼之东,长江水也是向东流,所以孟浩然坐船是顺流而下。如此美景,诗人多希望与老朋友携手赏春呀,但是面对的却是分别,你能体会到诗人此刻的心情吗?

(依依不舍,惋惜)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背诵古诗。

(三)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三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既感受到了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艳丽春色,又感受到了孤帆远影、水流天际的壮阔画面,也体会到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珍重友情的情感。诗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并背诵。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设计】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黄鹤楼送别》两次教学折射的教材观


一样分别两样情——《黄鹤楼送别》两次教学折射的教材观

作者/陆信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五上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文包诗”,文是诗头,诗在文中,学文是为了理解诗的含义及其表达的主旨。在这篇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两次不同的教学,笔者进行了两种不同的设计。

第一次教学:“言为心声,行为心表”,言行之中读出别情

俗话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表。外在的语言和动作,都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o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有许多关于李白和孟浩然言行的描写,在第一次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这些语言和动作,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感受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教学流程如下。

1.聚焦“行”

师:我们知道,无论是这首诗还是由诗创编的,都蕴含着一种深情,那就是——依依惜别之情。这节课,让我们登上黄鹤楼,走进李白与孟浩然分别的场景,来感受他们的这份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一找,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生: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俯视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你从两个“一会儿”读出了什么?

生:李白和孟浩然都故意借赏景掩饰自己内心的难过、难舍,谁都不愿先开口,不愿说出这份离情。

生:拖延时间,两个好朋友只想多待一会儿。

师:你能读出这份情来吗?

(生朗读课文)

师:让我们一起也来读读,读出悠悠离别情。

(生齐读)

2.对话“言”

师:“不忍别,终须别。”一起默读第三小节,思考: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圈出有关词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我们进行交流。

生:从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中,我读出了李白时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师: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

生:李白敬仰孟浩然的“人品”和“诗篇”。

师: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还体现在哪里?

生1:六个“您”,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生2:“夫子”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品德的人的尊称。

师:从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中,你还读出了什么情感?

生:从“何日才能再见面”处,我读出了两人的不舍之情。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这份情感。

(生齐读)

师:李白和孟浩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传递的都是真挚的友情,读来令人动容。课文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写出了两人依依惜别之情。(板书:语言、动作)

第二次教学:“景为情语,由景悟情”,情景交融感受别意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经过教研组磨课,反复钻研教材,我们认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因此在第二次教学中,笔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课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上。教学流程如下。

1.揣摩“景”

师:文中的景色描写是否可有可无?请同学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关注这里的环境描写,想一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

生:我从“杨柳依依、沙鸥点点”感受到两人的离别之情。

师:请谈谈你的理解。

生:这柳树仿佛被李白的深情感染,对远去的友人深情地凝望着、述说着什么,沙鸥就像友人一样不住地点头,挥手道别。

师:此时的李白,眼前没有了柳如烟、花似锦的春景,没有了江上的渔帆点点,他的眼里、他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望着浩浩荡荡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在长久的伫立中,深情的凝望里,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生:孟夫子,你这一去,我们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面,我会想念你的。

生:孟夫子,扬州离这里有千万里远,路上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请多保重。

生:孟夫子,到了扬州,你一定给我写一封信,告诉我你在那里是否安好。

师: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无法表达李白心中那澎湃的激情,他终于按捺不住,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又用哪些词来表达李白内心的惜别之情的?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后交流、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孤单,孤独(眼中只有友人的帆船,孤零零的帆船),心中无限惆怅、寂寞。

生: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只(没有了其他美好的景)。

师:一起读诗句,读出这惜别之情。

(生读全诗)

2.感悟“情”

师:这首诗一共28个字,没有出现一个“情”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深深的友情、浓浓的别意,它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离情别意的呢?

生:把情感融入景物之中。

师: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诗中投入了情感,就有了生命,生生不息地传了下来。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让我们感受这融情于景的妙处。

(生再次读全诗)

师:课文中还有通过景色来表达人物情感的语段吗?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把文中运用同样写法的地方找出来。

生:课文第一段中长江边上春景的描写也是采用了同样的方法。

师: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生:如此美好的春光,正适合和好朋友一起欣赏,孟浩然却要到扬州去,所以,我感觉到这里的景色描写突出了两人的惜别之情。

师:除了环境描写以外,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达人物的离情别意?

生: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师:分角色读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3.学习“写”

师:作者在写前面的文的时候不仅写了诗中描绘的景象,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融入了情感,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体会诗中的情感。

“送别”是唐诗常见的主题,下面,我们就学习《黄鹤楼送别》的写法,把《送元二使安西》的一二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改写成一个片段。

(生写作、交流)

磨课思考:一样分别,两种别意,尊重文本独特价值

两次教学《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的立足点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教学,笔者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让学生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语言和动作,从中体会诗人间的深情厚谊,并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达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第二次教学,笔者对《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进行了重新设计,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品读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感悟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在“揣摩景”“感悟情”这两个环节中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领悟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最后设计一个“学习写”的环节,给学生创设写作的情境,通过课堂练笔,使学得的写法在课堂上得到运用。这样教学的优点是:教师尊重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通过引领学生品读文中的环境描写,进一步体会李白和孟浩然这两位大诗人之间深厚的离情别意,并且学以致用,既指导学生掌握了“借景抒情”这种写作方法,又尊重了文本独特的言语价值。

(江苏省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214401)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一)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宋代王观写得一首送别词。很多写离别的诗或词都像一首悲歌,令人酸,让人肠断。但王观的这首词却不同。他表达了对友人一种美好的祝福。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就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这与众不同的情怀呢?这成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反思本节课,有以下几点还是做的比较好的,第一,朗读到位,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并且在理解的过程当中结合读。第二,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在初读词之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学习本词。第三,抓住重点,帮助理解。在学生自学之后,让学生提出没有解决的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我抓住“眉眼盈盈处,千万和春住”。从哪里感觉到很美丽?为什么一定要和春天住在一起?这样一来本课的难点就自然解决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二)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初读文之后,学习了生字,背诵了古诗,就不知该做什么才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精心安排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表现的机会,在平等,关爱,鼓励中引导学生敏于发现,善于提问,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东》这首词时,我首先提出问题,挑起矛盾,造成悬念,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去感悟词的特点。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文比较的过程中能把头脑中已有的有关诗的知识和经验提取出来,从而使学生从诗与词的比较中产生顿悟,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有关词的一些知识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着我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先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汇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不仅能有利于达成学生与课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还能有利于教者知晓学生的认识状况。对内容掌握后,我引导学生相互地把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倾吐出来,并通过声情并茂的郎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在教师的示范感染下使学生的吟诵热情更高,吟诵的效果更好了。这样就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最后,我以这首词作为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收集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当然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课堂气氛虽然十分活跃,但个别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集中起来,在教学中还可看出孩子们的知识面窄,在表达时,有些学生表达的内容不够准确。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三)

令人期待的宝安区总决赛已告一段落。回顾备课、赛赛的整个历程,心潮澎湃,诸多感动,几分遗憾。现将几点思索,记于文字当中,恳请前辈与同行们多多指教。

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上?这是所有有责任有良知的语文老师都应该思索的基本问题。在上课之前与赛课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 无论如何,也要努力让学生在课里有真的收获。

着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每一节课,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在备课之初,我先思索的是这一节课究竟会给学生带来怎样有益的帮助,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正能量与影响。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1、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2、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

3、 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肯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于是,本人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该目标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纵观课堂,学生基本上达成了第一目标。

第二个目标为“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中国的古诗文字字珠玑,经历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古诗文里的灵感、智慧以及音韵之美,是其它很多国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而“吟诵”在中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代的语文教师知晓其方法的并不多。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不单单要弃其糟粕,更要继承精华。而“吟诵”一法,是每个语文教师与学生都应当了解与掌握的。在本节课当中,虽然尝试用“吟诵”法来引导学生读好词,但由于学生已养成定性,再加之教师本身准备不够充分,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如此,但“吟诵”一法,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还是应当多加坚持,这也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相信与始终坚持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应当寻“根”,追寻祖先优秀文化中智慧的“根”,追寻语文教学规律的“根”,追寻人生根本意义的“根”。这也将是以后本人语文教学的方向。

第三个目标为“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学习的目的,既为生存,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学生的生命有所成长。因此,在本节课里,设计了第三目标,从学生的练笔当中可以发现,这一目标达成得很好。

无论如何,每一节课的首先的立足点要在于学生。衡量一个教师的课的成与败,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二、 无论如何,也要体现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努力的寻找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向来存在三个层面上的东西。一是功利层面上的追求,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很好,学生的作文获奖等等;二是科学层面上的追求,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等等;三是审美层面上的追求,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当不仅仅局限在第一层面,而更应将目光放在第二、三层面,教师要努力追求语文教学的美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然而,不管是王松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还是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法,都只是他人智慧的结晶,他人很难借鉴与模仿。即使是模仿,不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任何学习都只是“邯郸学步”。每一个教师要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来确定自己的教学道路,在教学中要大力发扬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不足,通过种种途径来克服自己的弱势,让弱势也变得强势。

在本节课中,本人努力发挥自己在读写上的些许优势,既抓住学生读的指导,又注重抓住学生写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同时想通过写来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让他们的生命有所成长。但从整堂课的效果来讲,学生在“读”的方面略显不足,这与本人“吟诵”的指导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但学生在“写”的方面却又十分精彩,这也充分说明本节课激发了学生的内在生命活力。

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本人会继续努力学习,坚持阅读,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努力找准自己的优缺点,充分挖掘自身的智慧与潜能,力争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堂,从而拥有独特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无论如何,也要启发听课教师有益的教学思考。

每一次比赛,每一次教学研讨课,都牵涉到诸多的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因此,每一堂公开课,要考虑到其影响性。教师公开课,面对的群体既有每日时光像金子一般宝贵的学生,也有从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活动的教师。因为对语文共同的热爱,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语文教学活动。所以,在公开课中一定要有能启发听课教师的思索的地方。

在本节课的设计当中,从开课的两首词《苏幕遮》、《雨霖玲》,到临近结尾的《再别康桥》的引用,意在引导学生爱上宋词与积累送别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诗文的热爱,这都是对文本组合的一种探索,供大家思考与商讨。在本节课里,在引用一些古诗文及现代诗时,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对于引用文本的喜欢,并且能将引用的文本内化,运用到自己的练笔当中,收效不错。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人认为,语文教材是一扇窗户,一扇门。通过这扇窗户,我们要引导学生看到更高远深邃的天空;通过这扇门,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门去,真正走到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去。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语文课本这个“重要例子”。在我们建构大语文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如何去“微观”语文。这也将是本人以后教学上努力的方向。

在这次赛课当中,准备不够充分,对教学设计还没有做到烂熟于心,因此在教学中略显仓促,特别是还有看教学流程的行为,应予多多批评。在今后的语文公开课或教研课、或比赛课中,本人会更加努力,力求让公开课达到炉火纯青,浑然天成的效果,不留遗憾。

总之,虽然比赛已经结束,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是精彩还是平庸,这均属于过往。未来那些难以确定的未知,我们很难预料。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是我们的现在。现在的每一天,教学与成长是我们永恒不变的主题,思考与创新是我们必须追求的境界。让我们在语文的百花园里,如同蜜蜂一样赏百花之美,酿人生甘露;让我们在语文的灿烂星空里,如同百灵鸟一样在斑斓里放歌,在梦乡里沉醉!

送培上门学习心得体会


20xx年10月12日到13日,我参加了由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初中数学教师送培上门活动。通过这次送培上门两天的学习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在国培计划中有幸倾听了众多专家精彩讲解和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本次学习给我许多思考,深刻的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数学老师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 我认为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还需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去学习。

首先,教育学生,从爱出发。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师爱要全面、公平。

其次,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数学老师的我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数学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位有心的烹饪师,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成为孩子们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大餐!

最后,我还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数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数学:抓住数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乐学、爱学数学。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数学方法,体现数学课的灵魂,使数学课上出数学味!而教师的装糊涂、留空间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方法。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加热衷于教育事业。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政之德学习心得体会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局组织干部职工在线学习了《从政之德》相关知识并观看了视频资料,本人在这次学习当中全面把握《从政之德》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涵,对这次学习体会颇深。
首先,从政之德要求我们必须练就聪明睿智的气度,牢固树立博学意识。“明不伤察”,说的就是要有聪明睿智但又不失苛求的气度,这是做人为官的基础。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德”与“才”缺一不可,而其中“德”建立在“才”基础上,尽管有德无才的人可能会用不好权、干不成事,但有才无德的人必然会乱用权、干坏事。因此,要兼顾“德”的养成与“才”的培养,在加强官德修养同时,努力提高理论水平与综合素质,做到“博”学,尽可能多地学习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相关知识。在当前税务征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下,加强道德修养、提高履职能力,必须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现代科技以及税务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多方面涉猎学习内容、拓展学习范围,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理论修养,增强纳税服务能力,进而提高道德内涵,坚定政治信念,永葆高尚情操。
其次,从政之德要求我们必须练就海纳百川的雅量,牢固树立诚信意识。“清能有容”,说的就是要有清廉纯洁但又颇能容忍的雅量,这是做人为官的前提。能否具有海纳百川的雅量、诚信为本的理念,既是一个个体存在于社会的根本,也是对一个人道德评价的标准,更是对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古人云:“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个小肚鸡肠、优柔寡断,信用缺失、道德失范的人,是不可能为民请命、为民谋利的。因此,养成海纳百川的雅量、树立诚信为本的意识,是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要胸怀全局,牢记为政之责,恪守为民之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依法履行职责,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职权范围内认真思考工作、精心谋划工作、扎实开展工作。要敢于说真话实话,当老实人,做老实事,旗帜鲜明地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讲求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拥有雅量是取信于人之根,领导干部只有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讲诚信,重品行,有雅量,才能取信于民、立足于众。
第三,从政之德要求我们必须练就坚忍不拔的毅力,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仁能善断”,说的就是要有仁慈心态但又有当机立断的毅力,这是做人为官的关键。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必须以为民服务为己任,无论身处什么环境,无论决策还是做事,都要心里想着人民、心中装着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履行为民服务的理念,这也是评价领导干部道德意识的重要标准。要始终践行科学发展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本质的人格特征和政治素质,时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立足服务,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务求实效。要结合税务工作实际,积极主动地为纳税人提供诚实可信的服务,只有树立诚信服务的意识,才能够密切干群关系,从而实现税务工作大发展快发展,
第四,从政之德要求我们必须练就性情刚直的胸襟,牢固树立公正意识。“直不过矫”,说的就是要有刚直性情但又有不矫枉过正的胸襟,这是做人为官的根本。这里所说的公正,既包括执法公正也包括待人公正、处事公道,而能否拥有一个刚直不阿、直言率真的坦荡胸怀,才是实现公正的前提和根本。权力行使是否公正公平,是否指向公众利益,既与领导干部的学识能力不可分割,也与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密切相关,而其中道德修养才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关键的。人的德行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德行好坏,直接影响着权力运作的结果和服务人民的效果。要始终坚持从严治政、依法办事,决不能以个人好恶来行使权力,丧失公正原则,违背权力道德,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主动用党纪国法来约束自己,时刻提高警惕,保持清廉本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自觉做见理明而后行者,慎权、慎欲、慎微、慎独、慎交、慎始、慎终,以德立威,以德服众。要时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反躬自省,以德修身,以德养身,言必行,行必果,真正做到学与用、知与行的和谐统一。
只要我们坚守道德底线、筑牢道德根基、加强道德修养,勤于学习,勤于政事,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就一定能够把自己练就成为志存高远、自尊自励、道德高尚的新时期人民公仆,从而为加快推进税务事业献计出力。

送教下乡培训学习的心得体会


参加了为期8天的送教下乡培训,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农村数学教师,感到非常的荣幸,收获很大,体会很深。本次培训,使我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明确了今后在教学中的工作思路。下面就具体谈谈我本次培训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在“开班典礼”上的收获。

开班典礼上,省教育厅,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县政府,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从中使我们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对自己的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使我们更加感到作为一名教师的重任与自豪。

二、在“听报告”中的收获。

给我们作报告的老师,大多是来自一线的教师,他们能在台上给我们作报告。这种精神和勇气首先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讲的都是源自我们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解决了困惑我们年轻教师多年的难题。他们把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都在报告中传授给了我们,使我真的有了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在报告中,我都要告诫自己要多钻研教材,多积累,形成具有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教学方法。

三、在“示范课”中的收获。

给我们讲示范课的老师也同样是来自我们一线,有的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精神同样鼓舞了我们要大胆尝试,大胆交流。

首先,使我对上课的模式有了新的认识。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情,灵活选择上课的方法,如:是侧重小组合作,还是侧重动手探究,还是侧重动口交流汇报等。

第二,使我认识到了数学课堂要“多练”,语文课堂要“多读”。听了示范课后,我体会最深的就是“练”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读”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真正让学生走进课文,学懂语文。

四、在“评课中”的收获。

本次培训,评课伴随着示范课占据了重要的组成部分。

首先,让我认识到了正规评课的程序。

第二,通过大家的发言,解决了我平时在工作中困惑的细节问题,通过评课中的讨论,纠正了我平时上课中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

第三,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大规模的评课。评课期间,我也踊跃的鼓足勇气发了言。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发言中我也大胆的谈了自己的想法,还有幸受到了当时台上领导的表扬和认可。我觉得评课其实就是一个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要大胆的谈自己的想法,如果自己说的不合适,很快就会有别的老师去纠正,这其实就是在进步。

五、教师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师德修养。

在我们的培训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我们的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这样才能受到社会的认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这说明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情,自己本身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影响。教师要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言行来教育和感化学生。教师素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在对灵魂塑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文明的楷模。

六、教师要用学习引领自身专业成长。

随着高效课堂的实施,我们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资源意识,克服“一支粉笔教下去,一本教案讲过来”的人生惰性,自觉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知识结构,以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那点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传授了。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增加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和学生共同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学习就成了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活到老,学到老”是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教师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善于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分享知识;善于和同事交流,扩大视野,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我认为:首先,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第二,在工作面前要勇于担当,大胆交流,虚心学习。第三,要多读书,多看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总之,我感到了本次培训很“专业”,很贴近我们的工作实际,使我们一线教师收获很大。特别是开拓了我的视野,规范了我的教学理念,使我从备课,上课,评课等方面有了更加专业化的理念。这对于我的教师专业成长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今后我将会把自己本次所学的知识,结合我校实际去应用起来,尽心尽力搞好教学工作。

学习知之深爱之切心得体会


学习知之深爱之切

肖祖红

《知之深爱之切》一书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县期间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在县委书记岗位上的理论思考、实践探索成果,是我们认真学习的珍贵史料。下面是我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广纳人才,博览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写到,从我国的历史看,人才史总是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同步兴衰的。人才荟萃,才出现诸子百家;明君贤吏,成就了盛唐之治。言之所立,业之所兴,孕育了丰富久远的文明史。书中多次提到,念好"人才经"不仅对发展经济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各个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还例举了古今实例加以佐证,从唐朝的马周,到现代的钱学森、陈景润,再到一个小小的工厂的技术工程师,用鲜活的实例告诉我们,人才的重要性。也看到了优秀人才的巨大价值。

实现中国梦是全民的追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精神支撑,而志愿者精神就是鞭策我们前行的精神动力。志愿服务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遵循的无偿、公益、利他原则决定了志愿服务既与政府服务、企业市场服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又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近年来,黄石的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目前很多的队伍还只停留在最初级的阶段,比如按节点扎堆买物资去福利院,上街打扫卫生,春节买物资看望贫困户等内容,过多的活动流于形式化。而在深圳、上海等大城市,志愿服务均已向专业化转型,公益的概念也逐步明朗化,与慈善有着不一样的理念。公益更多的是着重于心灵和行为上的帮助。目前在黄石的志愿服务领域,严重缺乏公益人才,如何培养公益领军人物、培养公益队伍的中坚力量,骨干人才,引导志愿服务组织走向专业化、组织化,更有效的整合各类资源,填充各种不足,更好的服务于民,推动黄石的志愿服务发展是我们一直困扰的问题。

目前,在黄石真正用于培养公益人才的途径几乎没有,偶尔难得的机会也很少有真正公益人能够接触到,交流的学习机会少甚至没有,极大的制约了本土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所以,我个人希望有可能的话,多创造一些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本土公益人能够更快的成长起来。公益人成长了,那么将会带领一大批的志愿服务队伍成长起来,为黄石的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到基层寻求"源头活水",引导成立发展贫困地区的党员群众成立志愿服务组织

在我市阳新、大冶的一些偏远地区,普遍还存在着极度贫困现象,而由于交通、通讯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地区的信息鲜少为人了解。而有的公益组织想帮却找不到帮助对象,信息没有形成有效的对接平台,如果在农村有相应的志愿服务组织,帮助搭建信息平台,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信息,比如优秀学生因家庭贫困无法上学的,家中贫困,缺衣少食的等相关信息,这样的信息反馈出来,让有能力的爱心企业、爱心团队、个人形成一种有效资源对接,既减少了想帮扶的人因调查而劳神费力,还能够有效的、快速的、直接的帮助到这些弱势群体,更好的将志愿服务深入到基层,服务于困难群体。

三、在"高、新、实"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在1984年2月8日的讲话中说,"当前,特别强调要在 ‘高、新、实’三个字上下功夫。所谓‘高、新、实’就是领导工作起点要高、标准要高、思想作风要新、领导方法要新,工作扎实、讲究实效。"

在志愿服务工作上,同样可以在"高、新、实"上下功夫。()高,是指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包括团队的管理水平,改变以往的松散型管理,变成有序化管理,改变以往的简单型服务,变成专业化服务;新,就是在志愿服务上有创新,结合各团队特色,不拘一格,发挥所长,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实,是指做实事,不搞表面形式,不应付,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形成统一管理,合理调配,尽量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建立一套关于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的一套表彰方案,鼓励志愿服务团队的发展。对于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因严重失误导致他人或集体遭受损失的应予以惩处。形成做的好的要表扬,做的不好的要批评的这样的一个良好的氛围。

四、改革戏,必须大家唱,志愿服务工作,需要大家来帮

这个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提出,改革戏,必须大家唱。并提出了一些对于改革的建议,同样,在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目前民间志愿服务团队普遍存在的问题,办公场所、经费、技能培训等,这些都极大程度制约着民间志愿服务团队的持续性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扶持一批公益团队,让他们逐步成长起来,之后便可有序发展,成为黄石的一道美丽风景。

最后,对于志愿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我想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二十字经",即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不变。即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应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对方所需要的帮助,结合各团队、各志愿者的自身优势,发挥所长,整合多方面的资源,补其所短,有选择性的智慧型的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建设美丽黄石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系黄石市爱心满园义工协会理事长 肖祖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