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 导航 > 《论语》读后有感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论语》读后有感。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有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论语》读后有感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古人云,今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果不其然,于丹仅仅是写了读完《论语》后的一点心得,就在整个中国好好火了一把!今天,我有幸能去详尽的阅读一番。

大势控稳,先正名分。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只有名正,才可言顺。接下来,事情便会迎刃而解。当政者应以身作则。要求百姓做的,首先要告诉百姓,使百姓能够搞懂国家的政策,使百姓对自己的行为有预测性。用道德教化百姓,用政策法律引导百姓。使百姓明白什么是道德提倡的,什么是法律规范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道德水平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自然会精神富足,生活富裕,繁荣昌盛。执政者要求百姓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只有自己做到,方能臣服百姓。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位,则民莫敢不用情。个人道德品行的提高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重要的作用。观廉政豫剧《张伯行》有感

2018-05-04 17:41

创作阵容强大的廉政豫剧《张伯行》于5月3日晚在平顶山市新城区会议中心公演。卫东区招商局党员、干部一行五人观看了这不廉政豫剧。《张伯行》是我省继《全家福》、《九品巡检暴式昭》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廉政大戏,是河南豫剧院打造的“廉政文化三部曲”的压轴之作。张伯行乃河南仪封(今兰考)人,是清代著名廉吏,康熙年间累官至礼部尚书,历官20余年,以清廉刚直著称。该剧以康熙年间江南科考案为切入点,描写了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在担任**巡抚期间,与总督噶礼等贪腐势力展开惊心动魄斗争的故事,该廉政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广大党员干部有着深切的警示教育作用。

这部廉政豫剧劝诫我们党员、干部都要以廉政原则为镜,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模范恪守党纪国法,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正确行使本人的权益,做到“慎始、慎权、慎独”,在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开展的社会环境中,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时时对照廉政原则这面镜子,盲目抵抗金钱和权利的引诱,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到清正廉洁。

张伯行不仅自己崇尚清节,还极力杜绝属下官员的腐败行为。为了避免请托送礼及贪污受贿之风兴起,他特意传发了禁止馈送檄,以此表明自己的心迹。檄中写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反腐倡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出台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政策,体现了我们党反腐倡廉的决心。张伯行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能够照得出人心,照得见自我,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廉与腐,生存与灭亡,物质和精神,私我与大道之间作出明智的决断。特别是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时刻牢记当初的入党誓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内化到实际工作中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通过这次观看廉政历史剧,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对照先进找差距,反观糜烂鸣警钟,我们决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愈加积极的态度和愈加丰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党员党课习后有感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听政法学院万教授的课,感触颇多,除了他提出的“明确历史使命,做党的事业可靠的接班人”的大标题外,我的记忆里深深地留下了两个名词——学生党员和青年领袖。这两个词并不矛盾,当然,也是我们在校大学生的一种追求。
作为这次预备党员培训班的学员,我们应该算是这个校园里较为优秀的群体了,但是,我们真的能够肩负起一个学生党员的使命吗,我们有做青年领袖的决心和才华吗,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同志很早就意识到了青年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作为青年中的进步群体——学生党员中的一员,我们该如何肩负起历史使命呢?万教授讲到:“大学生中的党员应朝着青年领袖的目标努力”。
说到“青年领袖”这个词,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二十多岁的青年男子,在层林尽染的橘子洲头呼喊:“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那样的一种气度和风范,是真正的领袖气质,不畏惧,不隐瞒,敢于表达自己。今天,时代在变,我们也在变,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吟这样的诗了,连这样的话说的也少了吧。太多现实的问题,工作、升职、房价,一步步侵蚀着那些年轻的心。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受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青年党员们,更应该保持着纯洁的心,争做青年领袖。
培养青年领袖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树立起对党的事业的牢固信念,是最基础的一步。信念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在茫然的时候找到方向,不论遇到什么状况都能朝着目标奋斗。而信念的缺失或者变质,就是庸碌和错误的开始。作为学生党员,我们的天职还是学习文化知识和进行实践,成为一个专业上优秀、又能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底气十足、能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的人。
当我们仰望星空,看见繁星点点,天际辽阔而深远,胸中也会像当年的毛泽东同志一样生发许多的雄心壮志。现实却又告诉我们,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同样重要。年轻的我们,胸中的激情可能会令我们变得骄傲和浮躁,而生活条件的改善则可能让我们的意志变得薄弱。所以,在生活和学生工作中,磨练意志和脚踏实地是很重要的,否则我们这个党员的声名就成了一个空壳子,没有人会信服我们。只有严于律己的改进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向青年领袖这一称呼靠拢。
也许还有人在华师的校园里迷茫着找不到方向,也许还有人在宿舍里激烈地进行“三国杀”。我们学生党员呢,首先得完善自己,向着青年领袖的方向努力,其次是得带动身边的同学一起进步,独善其身不是一个优秀的 员改做的。突然发现,原来一切的担忧和不安都是来自于信仰的缺失和目标的不确定,而青年领袖这个词,绝对值得我们学生党员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

语文活动课后有感


今天在七年级一班进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为:漫话探险。在昨天,我跟同学们说“请大家今晚回家查找材料准备明天来交流。同学们可以查找些关于探险的故事、名人事迹,也可以回想你自己探险的经历,说说你对探险的看法之类的。”今天的两节课,同学们的精彩表现给我上了一课——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会给老师意想不到的精彩表现。

铃声响起,我走进班,发现两名同学在黑板上写艺术字“漫话探”,很显然,“险”字还没来得及写完。我并没布置他们做这些,可见他们对这次活动的重视和期待。上课了,同学们推选了两名主持人,接下来就是由主持人主持。有大约7名同学到讲台上朗读了他们找到的探险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个同学读的是小说中的一部分,十分冗长,后来主持人拿出这本书,简要介绍了这本书的故事梗概,很显然,这本书他早已通读过。一节课过去了,第二节课过了五分钟后没有人再上台了,我以为主持人会说活动结束了。没想到,主持人说“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个环节——辩论环节。”同学们也惊讶,但很快产生了兴趣,参与热情高涨。主持人选择了六名同学作为正方和反方。辩论的主题就是“要不要探险”。六名同学在讲台上颇有架势的展开了辩论。“我方的观点是……”语言颇有演讲的范式,底下的同学作为评委也津津乐道。辩论可以说不分上下,同学们全都展现了自己活泼的本性,有的还加上了肢体动作,引得台下的同学们哈哈大笑。说到精彩的时候,更是多次鼓起了掌。眼看十分钟过去了还在激烈的辩论中,我请同学们举手投票,看支持两队的情况。然后,我说“下面双方观点调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准备”。结果,同学们说不用了,直接讲。形势迅速逆转,他们的思维也实在转的非常快,又进行了一轮精彩的辩论。最后,我总结了本次活动课并由同学举手选出优胜队和最佳辩手。

通过这次活动课,我感觉,在新课改的大潮下,只要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无疑是给我们教师工作减量增效。减的是我们的工作量,无需长时间准备、长时间声嘶力竭的说教,而是把讲台大度的交给我们的学生,他们有时候甚至比我们讲的要好的多。在这次活动中,我只讲了几分钟,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孩子们自己在组织、参与,我发现主持人能够模仿出我上课时的许多方法控制课堂,同学们也听从主持人的引导积极参与,因为这种平等开放的活泼环境,许多很少在课堂上发言的同学也变得很踊跃了,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已经不是在说给老师听了,而是说给同学听,这样他就没有压力,多了快乐。同学们自己愿意说,能说的自然就有很多,主持人甚至想到了去年学校组织的去芜湖方特旅游的事,请同学谈感受,而这,我根本想不到。所以,我们的很多老师,尤其是教了年数比较多的老师总觉得教书很累,学生不听话,课堂很无趣,那其实是没有找到让自己快乐的方法。内因在于,他们太妄自尊大,认为自己是老师,老师就是权威,所以总是要学生听自己说,这只会导致,自己说的累,学生不想听,最后自己觉得吃力不讨好的无趣。其实,现在零零后的我们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活泼、聪明、知识广阔,只是缺少理解、沟通和引导。今天有同学在发言中就说到现在社会上扶老人却被诬告的事,让我吃了一惊。所以,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我们的孩子并不是一片空白的来到课堂,他们有很丰厚的积累,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舞台让他们展示自己,让他们乐于学习。

所以,我们做教师,有时的确需要反思自己的许多行为,多为孩子想想。

读《论语》有感550字范文


我读了《论语》后,我知道了很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说:“学的知识要时常去复习的,不也很快乐吗?”单单这句话就不仅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还教会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呢!从前,老师教过的知识,我放学回家后从来都会自觉去复习,总以为自己脑子聪明,很轻松地在课堂上就能把这些知识全部记住。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到了即将段考的前几天,妈妈一检查我的作业和试卷,才发现我学的知识很多都没有巩固,有印象的东西并不多。在离段考的前几天里,为了能考出优秀的成绩,我被迫每天晚上“开夜车”很辛苦地补缺补漏到深夜 ,熬到眼睛变成“熊猫眼”。导致严重睡眠不够,第二天起床晚了上学迟到,耽误上课。即使是这样,加班加点还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记牢。后来在段考时我果然吃了大亏,虽然很努力,但是考得并不理想,语文才80分。后来读了《论语》之后,我开始学会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学会了每天晚上对老师当天教的知识进行复习,知识不知不觉记得牢固了,学习变轻松了,期考成绩竟然提高到了90几分,我别提多高兴啦!《论语》教会了我一个绝好的学习方法,使我学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说:“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记得小时候,妈妈买来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来,不让姐姐知道,想一个人独占。上学时,我经常担心:“姐姐会不会找到我藏起来的牛奶呢?妈妈会不会发现呢?”当我读完《论语》之后,我主动地把牛奶拿出来和姐姐分享。妈妈也表扬我大方。《论语》教会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从此以后我做事光明磊落,越来越有君子之风。

《论语》教会我的做学问、做人道理真的令我终身受用!这便是我读《论语》的宝贵收获。

司法局《法治中国》观后有感


司法局《法治中国》观后有感

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一个充满生机、成就辉煌的法治中国,这是全国人民所盼望的伟大愿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2018年8月,由中央组织拍摄的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强烈反响。

《法治中国》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景式的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统筹谋划,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13亿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

有法可依。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只有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改善,才能不断打破改革的壁垒,不断净化发展的土壤。

有法必依。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依法治国作为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

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日可待,“奉法者强”坚定了全国上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和决心。与此同时,依法治国大政方针的执行更需要每一名领导干部的实践,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切实做到有法必依,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和监督,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法治中国才能具有更加强大的引领力量。

执法必严。

“鞭朴不可驰于家,刑罚不可废于国”。执法作为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社会经济事务的主要方式,面对依法治国的伟大宏愿,各级政府只有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才能真正让依法治国的理念深植于国家的每一个领域,深植于每一位公民心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必将不断谱写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篇章,带给人民群众更多获得感,真正让法治成为13亿多人民的共同信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