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论语谈教学发言稿 > 导航 > 谈生命教学反思

讲论语谈教学发言稿

谈生命教学反思。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谈生命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谈生命

《谈生命》是冰心先生早年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文中时有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而是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论理交融。鉴于学生生活阅历浅、阅读理解有限,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品读课文,发现其中的美点,挖掘其中的理趣,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述。

针对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我在上这篇课文时,强调朗读。我虽然注重了朗读,但是,从整体来看,朗读还是不够。在理解内容、分析比喻句的含义方面花了很多时间。因为,学生阅读完之后,好像又懂得了一点意思,有说不出,也说不明白,没办法,只好临时改变主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多次的指导。另外,在品析句子的时候,也花了不少的时间。从这两方面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缺陷很大。如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我最迷惑的问题。长期以来,我都在研究这个问题,但一直都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想在理解作者的感情的问题上,进一步拓展,但也未能达到要求,在下一篇课文尽可能做得更好。

篇二:谈生命教学反思

《谈生命》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冰心所写的一篇优美的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1940年,冰心闲居重庆郊外的歌乐山,在美国 的《读者文摘》上看到了一个使她惊心的句子:

May there be enough clouds in your life to make a beautiful sunset.她把它译为: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并写下了这篇散文,发表于1947年的《京泸周刊》上。这篇散文蕴含的哲理,是冰心对生命的认识,离不开冰心的生活经历与体验。

这篇课文被编排在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足见她的地位,基于本单元的知识要求和文体特点,这篇文章我以“读”为主,安排了读、议、写三个环节。

2014年3月底,周至县教育局教研室来我校调研九年级复课及课改工作,我刚好讲到这一课,魏勤玲老师和段老师以及我校九年级语文老师听了我这节课,一起评课时,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一、激情导入。我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孟子的“舍生取义”,裴多菲的“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我们这节课讨论的话题是“生命”。

二、有感情的范读。这篇散文语言非常优美,朗读必不可少,发挥我的朗读特长,我配着优美的钢琴曲为学生范读了一遍,虽然费力费时,但效果极佳,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感知了散文的内容,感受了散文的优美。

三、课堂的第二大环节,是学生的读与议,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为大家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开始的时候,学生有秩序的依次站起来回答,到后来,学生抢着争着谈自己的看法,把课堂推向了一个高潮。突破了这节课“赏析句子”这一难点,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观点。

四、课堂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对于学生的观点与看法,我适时评价,或补充,或提示,或点赞。李思敏同学纵观全文,谈了自己对“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这句话的看法,我表扬她评价的很准确,她顿时信心倍增。

说到此,大家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节课我安排了读、议、写三大环节,但却始终没有谈到“写”这一环节。是的,由于在学生“议”的这一环节中,学生激烈的发言占时过多,第三个环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写一个比喻句,你还可以把生命比作什么? “写”的这个环节没有进行,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由于这一环节没有按计划进行,也导致课堂结束的比较仓促,这是这节课的第二大缺点。以上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反思。

篇三:谈生命教学反思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和哲理意蕴的抒情散文,文中时有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而是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论理交融。鉴于学生生活阅历浅、阅读理解有限,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品读课文,发现其中的美点,挖掘其中的理趣,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述。

一上课,我就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4点),给学生一个清楚的印象和一个明确的方向,为了达到这几个目标,我将这一节课的设计分成四个板块(照应教学目标)。

第一个板块:引用名言导入后,推荐课文和作者,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落实字词。这一环节主要是落实基础,积累。

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层次。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没有分段,可层次标志却很分明,这有助于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各层意思,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

第三个板块:探究了解,主要是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富于深意的句子,从而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

第四个板块:联想体验,目的是通过“仿写”训练,由课文拓展到现实,让学生从更深的意义上感悟生命的美好,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释,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特别是品读不够细腻,不够充分,教师在这一环节指导不够,学生的交流不够开放,不够精彩。如果在阅读这一环节上处理得好一些,课堂气氛、学生表现会相应地好起来,这一节课将会更圆满。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谈骨气教学反思


谈骨气(一)

九上语文第二单元前两篇课文是两篇,属于议论文范畴,我们组在教研时研究决定,把议论文的常识教给学生,然后结合论文常识来学习文章。学完《敬业与乐业》后,我们发现后面的文章都不是太典型的议论文,为了巩固议论文常识,让学生学会分析、写作议论文,我们组在下一次教研时又有大胆举措,决定增学吴晗的《谈骨气》,以达到让学生会读会写议论文的目的。

决定的事就马上行动,这是宋老师的一贯作风,她先找到《谈骨气》的原文,然后印发学生。我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认真、细致地学习了《谈骨气》这篇文章,收获很大。

首先,关于议论文的拟题

议论文的题目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揭示论题,一类是揭示论点。懂得这一点,对我们拟议论文的题目很有帮助。

其次,关于议论文的结构

我们在写议论文时,可以参考《谈骨气》这样的结构:先提出论点,然后证明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或重申论点。这样的结构对于初学者来说也很实用。

第三,关于论据的筛选

从《谈骨气》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论据的挑选是多么的精心。文天祥、齐国穷人、闻一多三个事实论据不但分别照应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句话,而且涉及古代、当今和封建士大夫、穷人、知识分子等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但全面而且非常具有代表性,从而使得自己的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第四,论证方法。

写议论文时,一定要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这样的论文才会详实生动,论证有力,最终使自己的论点站住脚。《谈骨气》不但有事例概述,而且有精当点评,名言引用,这就运用了两种论证方法了。如果再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就又运用了对比论证,若再运用比喻深入浅出的说明白道理,就又运用了比喻论证了。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多方面、多角度论证论点,也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五,道德教育

这篇文章本身就有鲜明的历史印记,德育性很强。讲完课文,我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请你为课文补充论据,也按孟子的三句话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来补充。”同学们思考积极,发言踊跃,有补充面对国民党反对派高官利诱而信仰不改的革命先烈方志敏的,有补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有补充毛泽东亲自为之题词的女英雄刘胡兰的等等。尤其是补充女英雄的,论证更为严密。是啊,《谈骨气》中,吴晗列举的事例全是男的,让人质疑是不是有骨气的都是男人,而中国的女人是否有也有骨气呢?令人打问号。更为重要的是,这补充论据的过程,本身对学生就是一次很好的德育过程。

谈骨气教学反思(二)

吴晗的《谈骨气》历来被大家誉为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正气赞歌。但是,这样一篇万人仰视的文章在我的学生那里都遭遇了一次滑铁卢。

导火线就是那位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穷人。分析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互相探究,展开讨论,有位学生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当务之急是活命呀,管它是什么之食,先拿来吃了活命再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呀!”我正想反驳他,他以不客气地“扔”出一个“重磅炸弹”:“当年,越王勾践兵败之后,屈尊向战胜者吴王求和,替吴王喂马,回国以后,忍辱负重,每天卧于薪草之上,饮食前必先尝苦胆,以磨砺意志,思考制胜对策。如果他兵败之后,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如何做到振兴越国而不再受人欺侮呢?”

听了学生的话,我哑然。我笑了笑对他说:“你说得很有道理!听你这么一说,别说你想不通,连我也想不通了!”

从以上课例中我明白,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我们的学生敢说。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无法行使民主权利,仅仅想要对课本发表一点个人见解也不能,更不敢让学生去左右我们的工作,选择自己的学业发展趋势!这种缺乏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表面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质上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学生只需在“满堂灌”的课堂上记好笔记,下课后再背好笔记,稍不听话就被定义为“坏小孩”。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

如何创建这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呢?我想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具有为教育事业奋斗献身的精神。新型教师对自身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他们能意识到教师是传递人类文明,促进和创造人类文明的使者,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负有极为重要和难以替代的使命。新型教师不甘做平庸的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要做塑造美好灵魂的工程师。

二、具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努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无数事业成败的实例证明,非不能为,乃不敢为。只有敢想人所未想,敢做人所未做,敢言人所未言,不守旧,不从众,不随俗,具有大无畏的创新精神,才能冲破旧的理论、观念的束缚,才能有所创新。

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魁力。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四、具有坚定自信、百折不挠、努力拼搏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要构建成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可能会遇到困难和压力,只有坚信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即使受到阻挠,也勇往直前,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例如,升学的压力,社会的偏见,不开明的领导者有意无意设置的各种障碍,常给教师以极大的压力。能够顶住这种压力,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事业无所畏惧、奋不顾身、坚持不懈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因此,新型教师要具有乐观、自信、顽强的心理品质,顶住种种压力,创建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说敢做。

总之,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这种交往是民主、平等、实质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师生在教学交往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做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为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需要全身心的真情投入,我们既要努力完善教学活动,也要努力完善个性。

谈骨气教学反思(三)

《谈骨气》是吴晗先生的一篇文章,被选入了中学生的课本,基本上人人读过,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直到现在,很多老师会用这篇文章来讲议论文的写法,我想是值得讨论一下的。

作为议论文,就要说下写作目的。我们辅导学生写作,往往忽视这一点。所以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浮光掠影,不知所云。要明确告诉学生,写作是一种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特别是议论文写作,是要针砭时弊的。就算是写个“论毅力”,其实也是在进行批评别人(或自己)的缺点。

那么《谈骨气》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这时候讲“骨气”,是要让老百姓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但是,如果再细想一步,老百姓有了骨气就行了吗?有了骨气就能不被饿死了?三年困难的原因不是老百姓没有骨气,而是决策者的重大错误。也就是说,吴晗这篇文章开错了药方,简直是在愚弄蒙骗老百姓。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的原稿和选入教科书的文本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删去了第四节“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删了这一句,就是为了泯灭这篇文章的时代性,也动摇了这篇文章的结构。

从原文我们可以知道,吴晗举出了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是装在“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这个大口袋里面的。也就是说,吴晗不是在空洞地谈骨气,而是把骨气定义为:“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题小做”,一个大的题目,从一个小的切入口去做文章,这点是值得学习的。

但是吴晗的第二个例子,却不能证明 这一点。第二个例子是“不食嗟来之食”。这个例子无关于“当时进步事业”,举这个例子是不妥当的。这点是文章的重大败笔,不能不引起重视。

按照现在议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是要有例子,然后要论证。学生最大的失误就是只有例子,没有论证。是不是议论文一定要这样写呢?其实未必的。但是因为学生不会论证,只有例子太空洞了,所以老师不得不下了死命令,一定要论证。但是这篇文章,是没有论证的。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不是个指导议论文写作的好例子。

当然,我们也可以告诉学生我们的要求,让学生根据我们的要求改写这篇文章,也许让学生去修正名家名作,他们会有点兴趣的。

生命教育教学反思


篇一:生命教育

中学生命科学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在生命程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显性教育资源及隐性教育资源;同时生命科学学科也有一定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应重视这些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将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之中。

根据《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和《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对中学教师在生命科学学科教学中切实落实“两纲”提出的具体要求,本人尝试性地进行了一节生命教育的研究课。

此次研究课主要结合特奥运动,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展开教学。在课的前期准备过程中,由于翻阅和查找了大量关于生命教育的资料,精心制作了课件,准备的比较充分,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

在课的导入部分,播放了澳大利亚激励演讲大师约翰·库缇斯的生活片段,让学生对生命的坚强有了直观的感受,再结合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海伦·凯勒的事例从而引出生命教育的话题。课的主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用了一些浅显易懂的来说明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这一话题。第二部分是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基础上提出要更多地关爱他人生命这一话题。在讲解这一话题时运用了桑兰、特里萨修女、特奥等事例,同时将他人的范围扩大化,指出不仅是关爱人的生命,还要关爱动植物的生命,由此才是关爱他人生命的全部内涵。课的最后部分是学生的感悟部分,请学生在《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的歌声中写下对生命的感悟,然后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也是体现本课教学结果的过程。

当然,这节课上下来也有不少遗憾。虽然课前的环节设计是丝丝入扣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时间的分配还不够均匀,最后学生感悟的部分其实本应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可惜迫于时间关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而后也只叫了2个同学起来交流感想。而反过来看,之前我讲解的部分显得有些冗长,有些道理本可以学生自己悟出,但我却在讲解过程中一并点明,由此就总体觉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不够,课堂气氛有些沉闷,这是我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抓手,在二期课改的实施中,作为生命科学学科教师,我要不断探索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及时总结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经验,将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成为我在进行生命科学教学时的有机组成部分。

篇二:生命教育教学反思

大凡在中国,只要说到课堂教学,大家脑海里便会映射出一群孩子循规蹈矩地坐在教室里很常虔诚地望着一个同样是非常职业形象的老师在呕心沥血地讲解。如今,人类在进步,教育观念在更新,今天的教育,更加注重的心与心的碰撞,而非形式了。生命又是所有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高目的,一切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生命规律。因此生命教育更需要学生在自由空间进行。

首先,更新观念。

我们要从树立“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的观念。“生命教育”它不能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等同起来,否则,我们就会走上照本宣科,甚至偏离以人为全的指导方针。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这是生命教育能有自由空间的有力保证。但这又不等于说生命教育是“老虎咬天无从下口”是大而空的了。这是在告诉我们每一次生命教育得与三大载体相联系,能创设或是提供学生容易接收的情景。

其次,思想上依托教材,内容上不拘泥于教材,形式上不拘束于课堂。

学校的树木常常被学生无情的攀折,尤其是到了桂花飘香的季节,那些残枝断叶更是比比皆是。刚好我教学四年级上册《呵护生命》一课,我把握了教材的思想内容后,把学生们带到花坛里,让学生感受这些生命给人类带来的美的享受,让学生们坐在树下,依着花丛,一起讨论怎么样保护他们呢?后来,聪明的孩子们想出了一个班管理一棵自己喜欢的树,再后来我们想出了更人性化的名字“领养小树”。这一活动经过孩子们用书面材料的形式报交到大队部后立刻得到了响应,今天,您再踏进实时就会看到我们的孩子们精心设计的树木领养牌了。就这样,我的课落实了,孩子们也真正地用行动去呵护了身边的小生命,这些企是课堂中枯燥的讲解所能达到的?

最后,合理整合,高效教育。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我们这套教材的很多课可以有机地整合在一个生活情境里进行教育。今年六月上旬,我和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由学校大队部组织了一次“走进无声世界”的活动。当孩子们看到本是一群看在他们眼是残疾人的同龄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时,他们的折服了。有的甚至发出感叹“他们真了不起!”“原来残疾人也可以比我们正常人更了不起!”当孩子们看到这些聋哑的儿童们为了回报社会对他们的爱而去社区里服务的宣传展板时,他们一个个沉默着,我知道他们也在想自己是该学习这些同龄人小伙伴的时候了。

于是我突然想到了《生命教育》四年级上册第4课《幸福的生活》和沈旎老师主编的六年级上册第4课《“我”只有一个》这两课的整合了。《幸福的生活》无非是让学生从小懂得我们是有他人的关爱中长大的,我们也要学会给予他人的爱;《“我”只有一个》是为以让学生明白我们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要从小学会欣赏自己、悦纳自我。这两个方面的道理我们从小就知道,可是有过这方面心灵上震撼的经历的孩子恐怕就不多了。因此我们应该创设更一些像“走进无声世界”能鲜活地教育孩子们的活动,就可以把更多的课有机的整合了,可以大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篇三:生命教育教学反思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过于深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前先让学生交流知道的珍惜生命的名言,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始,由课题入手,让学生关注生命,再品读词句,感受生命然后通过资料的交流,情感升华,最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下面就上课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抓住关键词,品读生命

文章中的三个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先叙事后谈感受的模式来记叙,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读,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学习第一个事例时,教师导学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批注,学习这种阅读方法,再通过找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挣扎、极力、鼓动、跃动”等词语和三个“!”,一遍遍转换角色的朗读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体会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第二个事例,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阅读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再在班级里交流,抓住“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等词语,体会瓜苗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又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朗读课题中,切身体会到“生命”这一沉重话题的意义。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悟生命。

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生命的理解。在感悟第三个事例时,让学生切身体验自己的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用认真、郑重、自豪地告诉大家“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出了这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也给了杏林子以启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并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飞蛾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香瓜子又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从对杏林子的介绍中让学生体会到杏林子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联系实际生活举个例子来说说怎样做是在白白地糟蹋生命?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杏林子的决定就是必须对自己——负责。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的阅读方法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感悟“如何让自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学生列举了雷锋、保尔、革命先烈等人物。通过简单了解人物的事迹,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这一堂课虽然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觉得自己在很多地方有了进步,也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了让某些问题的探讨更深入些,在感悟第一个事例中占用时间比较长,以致课堂密度较大,从而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

2、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简练,评价还应再多样些。

3、缺少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也不够丰富。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学会取舍,不要面面俱到,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一:生命桥

上完《生命的壮歌》中的“生命桥”一课,我有一些思考: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理解“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一句话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弧线”是老羚羊跳跃的方向和跳跃时的身影;有的学生说“弧线”就是“生命桥”,是年轻羚羊跳崖时方向;还有的学生说“弧线”是老羚羊的死亡……显然,当时学生的回答是不够到位的。如果我当时让学生再回到课文中,多读几遍句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并紧接着追问:“老羚羊在年轻羚羊跳崖时起到了什么作用?没有老羚羊的支撑,年轻羚羊能完成第二次飞跃吗?” 然后从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梳理出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再让学生去朗读课文自己找出答案,学生就不难理解这几话的含义了。但是,由于我驾御课堂的灵活性不够,当时没有及时追问,所以造成学生在理解这一重点时不够透彻。今后,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针对学生不够透彻的回答,我要学会及时有效的追问,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效果可能会更好!

篇二:生命桥教学反思

本次教研课所探讨的是以校省级课题《西庐文化课程开发中教师 课程能力建构的行动研究》中涉及的如何建构敏悟型智慧课堂为主要内容。《生命桥》讲述了一个让人心颤的,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在教学设计时主要抓住“桥”展开,抓住关键句“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在课后教研组内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探讨,结合我的教学做如下反思:

1、教师的时间把握不够精准。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导入部分,对藏羚羊的欣赏与简介过长,可以在预备铃响了之后就进行适当的学习 。导入部分的过长直接影响到对课文的精读不够深。

2、字词归纳有待商榷。我出示了三组词语:应声、随即、山涧、划出 ;秩序、下坠、狩猎、桥墩 ;眼花缭乱、猛蹬、目瞪口呆,分别从声调、平翘舌和字形、字音三方面进行归纳。这种归纳方法比较奇怪,因为从反映文章主题着手,也可以看出教师平时归纳词语比较多注重字音和字形等测试时容易犯错的角度考虑,对学生 自主学习方面考虑的较少,更可以看出教师不善敏悟、不够智慧。

3关键词、切入点要找准。在教学中抓了三个动词“猛蹬、升高、坠入”不能完整准确的体现老羚羊的精神,应该更注重“笔直、断翅”等这些敏感的词语展开教学。文本中的重点 词语研读不够到位,教师应较强对文本的解读,研透教材。

4、评价语要清晰、准确。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语比较奇特,如:你的神经很敏锐,是啊是啊等,对学生的评价模糊不清,肯定与否定不够清晰,不能让学生清楚的理解评价讯息。教师应该要讲出清晰的评价语,模棱两可的评价语虽然不会直接浇灭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对学生的成长也没帮助,必须要让学生清楚的认识自己的理解是否到位。

5、重点不突出。在理解“生命桥”精髓时,只注重了一只老羚羊的内在精神,对后面的羚羊群没有做过多的研读。对于羚羊的精神——团结一致、勇于献身抓的不准。注重了老羚羊为了种族延续的目的,而忽略了献身的过程。

在研讨的过程中气氛很浓烈,其他教师们都将自己的想法完整而真实的表达出来,给了我很多的意见与建议,让我知道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和需要努力的地方,这样的活动让我对敏悟智慧型的课堂又有了新的认识。

篇三:生命桥教学反思

《生命桥》这则故事讲的是一群羚羊为了躲避狩猎队的捕杀,在一只老羚羊的带动下,纷纷用死亡架起一座座生命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逃生的故事。它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了羚羊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读来震人心魄、扣人心弦。

备课时,我想:学生一定也会被这则故事所吸引,所感动,感动之余肯定会有所悟。于是,整堂课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引导学生默读,勾画出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感动。然后反复朗读这些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到理解重点句“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时,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一个学生说:“因为是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年轻羚羊的生命,所以把羚羊们跳跃时所划出的一道道弧线比作‘生命桥’,而且这座桥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另一个学生补充道:“如果没有老羚羊的身体作支撑,就没有年轻羚羊的第二次起跳,也就没有了年轻羚羊的生命。”学生理解得多好啊!看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适时、到位的引导,学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表现。相信自己的学生吧!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篇一:生命的壮歌

这一课的教学,我在组内三个班分别进行的不同教学设计的尝试:带着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再细品深读;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感悟。

在三次教学中,我有许多不同的收获:

1、用小标题进行概括。这是我们四年级第一词进行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的主要内容。小标题与文章题目的作用一样,它是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与提示。因此,练习写小标题可以提高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列小标题可以有两种方法:(1)摘录法,就是从课文的段落中去找词、词组或短语,做小标题。

具体步骤是,先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逐段阅读,然后边读边看。看看哪个词或词组可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摘录出来。(2)浓缩法,就是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主要意思加工提炼成小标题。具体步骤是,先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逐段阅读,概括出各段段意,然后边读边想,找出最简练的词,词组,最后把几段小标题进行比较平衡,使其结构相同,字数也尽可能相同。但在整个教学中,我并没有讲清楚这样两个方法,以至于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概括出的小标题往往就造成结构不统一,以至于在交流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2、对于生命的解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蚂蚁、羚羊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本身所体现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做了充分的解读和感悟,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感悟到动物们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以及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但是却忽略了故事中的“人”,尤其是“蚁国英雄”中那不慎引起火灾的人和静观蚂蚁抱团冲出火圈的人,他们在这样一个壮举面前所表现出的心里变化,他们对于生命的一种重新认识。

3、依托“美读”体悟情感。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谈到了这一点,但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对于概括、品读上花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削弱了“美读”体悟的环节,使得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感还不是很清晰,因此感悟还是显得略微浅显和浮于表面。

篇二: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在教学了课文《生命的壮歌》后,感动了许多学生。这是一篇讴歌生命的文章,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故事,再现了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现身精神,共同组成的一曲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

在教学时,文章本身感动了我和许多学生,同时我联系到了生活中的许多生死攸关的事例,让我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同伴间无私的奉献精神已经有了全新的解读。在上完课文内容后,我安排了学生回去写小练笔,练笔采取了写“”这一方式,让学生将课文与现实生活练习起来,产生对生命更深的感悟。

首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再次唤起学生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或令你感动的句子,学生都有说的欲望,并且说的都很好,含义深刻,富有感情。相信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悟。最后,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引入课堂:如,在地震中老师用身体保护学生,母亲用生命挽救孩子,同学以身体的残缺作为代价换回同伴的平安……这些不都具有老羚羊的精神吗?当说到这里,许多学生都用专注的眼神看着我,相信他们与文本有了共鸣,于是很多学生争着诉说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令人感动的一幕幕。

当看着学生们写的一篇篇读后感,我心里感慨万分,因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学会了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同时更让他们体会到弱小生命间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在地震来临时,生命是如此顽强,人们的互助与献身更令人敬仰,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坚强的克服任何困难,团结在一起,才会让生活更加美好。一篇读后感,给学生以心灵的洗礼,让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

篇三: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讴歌生命的文章,有“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故事,再现了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现身精神,共同组成的一曲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相似,都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反映动物界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赞颂了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那一个个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体,那一幕幕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震人心魄、扣人心弦。

在两堂课的教学中,我充满激情的导入把学生带入到那种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课文的内涵。教学时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学生通过激情朗读,似乎把当时情景进行再现,使得老师和学生们的那颗心被都被震醒了。课堂上我没有任何特别的讲解,没有特殊的引导,更多的只是孩子们的读,读的过程中,学生们被课文的内容所感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读书的个性化也随之有了提高。而在“生命桥”一课教学时,利用简笔画的勾画,使得学生更能体会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来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整堂课的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壮举,又要在读中领悟到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这篇课文不仅给学生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生命教育,也给我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再塑生命教学反思


再塑生命(一)

本周四,我讲授了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一课,由于备课时间仓促,情急之下,我临时上网搜集了作者的生平简介、图片、及课文中需要学生理解的几个重点问题并上传至多媒体,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铃声走进教室。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探究问题、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进行,结果发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对于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可言,一节课下来几乎是在听我的“独角戏”,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更不要提什么学生的创新了。于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整节课犹如一潭死水?

中午,我及时上网浏览了几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避免另一个班级重重蹈覆辙。读着别人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我开始反思今天这节课的失败之处:缺少教师的情感投入,缺少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又怎能激发学生用心去学习,去感悟,从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所感动?我马上重新备课,修改课件。

下午第一节课我胸有成竹地走进另一个班级。课前,我让学生两人一组做了“瞎子猜字”的游戏,在总结猜中人数寥寥无几的情况下,我因势利导转入主题:一个健康的人暂时失去视觉来认识一个汉字都这样困难,更何况一个聋哑盲女孩来认识整个世界。对她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但要有所成就,那简直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这个奇迹,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全班同学共同解决。接着我便提出自己的疑惑要求学生帮忙解决,他们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忙得不易乐乎。在品味语言环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句子进行交流,同时被海伦凯勒的坚毅、顽强所打动,许多同学在畅谈感受时表示要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勇敢地面对挫折,成就一番事业。

从两节课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另外,也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心灵深处这种需要更强烈。

再塑生命教学反思(二)

《再塑生命》这部感动了亿万读者的经典篇目,带给我们心灵深处的震撼是那样的经久不息,挥之不去。在讲授《再塑生命》一文时,我尤其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充分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一、走进文本,渗透生命的意识

语文课文中,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的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苏轼、李白等等。学习《再塑生命》,要求同学们提前搜集海伦凯勒的资料,在了解作者的同时,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向海伦凯勒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二、解读文本,领悟生命的真谛

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很大的关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深入的研读课文,分析莎莉文老师“教的艺术”。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并分析文章关键语句,体会海伦凯勒“学的感受”。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在惊叹那位引领海伦凯勒走向光明、为她“再塑生命”的莎莉文老师的奉献精神的时候,也完全被海伦凯勒的惊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折服。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完全感染了学生们。

三、情景体验,触及生命的灵魂

真正的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传授技能的教育,而应该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在一种假设的情况之下,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以及明白自己最想珍惜的是什么。“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日?”在这个情景问题的设置下,学生们把自己目前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表达了出来。让我很受感动。虽然问题设置的有些残忍,但是恰恰这样,才让人倍感珍惜有拥有的一切。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引导学生关注和尊重生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文中的莎莉文老师,是我的偶像,因为她对海伦凯勒付出的耐心、爱心以及富有教育的艺术,都是我在工作中应该学习的地方。反思我们的教学,更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都更加的美丽。

再塑生命教学反思(三)

《再塑生命》描写的是富有爱心的莎利文老师把聋哑的海伦凯勒塑造成一个令家长、社会和凯勒自己满意的生命的,也展示了一个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让人敬仰、令人称赞。我在对这篇较长的文章进行教学设计时遵循“长文短教”的思想,采用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思路:讲故事 ----- 品人物 ------ 研主旨 ----- 拓展延伸。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第一板块:讲故事,就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讲故事的方法概述文中发生了几件事,并指导概述要求: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这个环节着眼于在熟悉事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同时也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二板块:品人物。《再塑生命》主要塑造了莎利文老师与海伦两个人物形象,我让学生采用跳读、品读、仿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语言等品位人物形象,培养了学生的选点欣赏的能力。让学生再次深入课文中。第三板块:研究文章的主旨。这是对课文知识能力的深化,我让学生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感悟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分析再塑生命的成功因素。这个环节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旨,还学会了对事物要全面认识。我及时评价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同时也强调在事物的变化中主观因素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获得了创造性实践,也认识到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安排细腻,有激情导课,各个环节有总结有铺垫。我一上课就先搞心理测试:让学生进行心理想象,如果遇到这种不测我们会怎样,让学声依据字面解题;有深入,层层递进。理情节,品人物,研主旨,循序渐进,课堂教学线索清晰;有结尾,升华主题让学生在认识一些因拼搏奋斗而成功的残疾人士。所以增个教学过程以老师的引导为辅,以学生的读问思考为主。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读、悟、品、联,突出了课堂上对课文的研究和创造的活动,使学生得到了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展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 、由于手时间限制,对文本精彩语言的赏析还不够充分; 2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扼杀了一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不同意见,当一个学生说作者的成长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时,我举例力争,找出好多反面例子强调主观因素,这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对学生不同见解的反驳,往往会打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


篇一:excel

(一)微机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认为这是放松是课,那么如何使同学们在放松中学习知识,又在学习过程中放松精神,就是教师应该考虑的关键问题了。我个人认为教师首先要有一种饱满的激情,用你的激情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同时课堂上的举例练习应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体现了师生之间有充分的了解,没有代沟。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的提出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节课要求学生先求出同学的各科总分,再求个人平均分和单科最高分,这时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有的同学求平均分时的取值区域选择不正确,以致结果出错,教师就应给予一定的指引: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数值区域的选择,即总分也在计算范围内了,同学们就会解决了。这样的过程远比老师演示如何去做好得多,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计算区域应如何选择。

(三)同学们在熟练了SUM函数、AVERAGE函数、MAX函数的使用后,会觉得利用函数运算很简单,也很方便,此时就再提出新的任务,如何将成绩表按总分递减排序?要求学生自主观看课件学习,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难在如何选择排序的数据,有的同学把最高分选择在内,有的同学只选择总分,这时就要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只选择总分进行排序?并指出排序应注意的问题。

篇二:excel教学反思

《认识新帮手——excel》是青岛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单元的内容,这本教材是2009年新出版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Excel是微软办公软件office2000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件,它是一个电子表格软件,可以用来制作电子表格,能完成许多复杂的数据运算,能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并且具有强大的制作图表的功能。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word2003的操作,对Excel的许多菜单、工具的操作会有种似曾相识之感,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轻松进入Excel的电子表格世界。

对于新的应用软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Excel与word2003同属office办公系统软件,非常利于学生比较发现它们相似的地方,基于本课内容的特点,本课主要采取“设置悬念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力促“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利用word与excel的对比,来学习excel,这是整节课的主线,在完成启动Excel后,介绍主界面。教师机广播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小组讨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说出此窗口和学过的word窗口的相同部分(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滚动条),找出不同部分(名称框、全选按钮、列标、行标、工作表区),认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操作能力培养,边认识边学习。

纵观全课,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针对新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结合自己上课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趣味性教学。

从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而小学生又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能否开发出这种动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在本节课中,始终让“趣味”作为领路人。

2.注重合作性。

学会合作是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使之适合于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同学之间有着共同的问题,但存在不同的解决方法,让他们的思维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如何解决问题,这样就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适时作出评价。

肯定学生是对学生最好的认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就是对全体学生都作出了评价,每节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随时评价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

篇三:excel教学反思

电子表格一课,是八年级计算机课程下册的内容。虽然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子表格,但表格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表格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比如价格表,课程表,学生成绩表等等。因此,在上课之前,我用了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学生成绩表作为本节课的引入部分。

当我在电脑上打开期末考试成绩表,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课堂顿时变得非常活跃,都睁大眼睛看着全班的成绩。这一效果和我预先想的正好符合。因此开始介绍电子表格的概念和平时使用的范围和作用。通过介绍电子表格,从而引入EXCEL软件是处理电子表格的常用软件。通过前面的介绍,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如何启动EXCEL,建立新的工作薄,保存工作薄,以及最终要完成的任务——设计一个电子表格(在本节课中,我布置的任务是,设计本班这学期的课程表)。

在学习如何启动EXCEL中,主要讲解EXCEL图标和其它软件图标的不同之处,以及图标的由来,加深同学们对EXCEL的印象,同时,利用WORD与EXCEL的界面比较学习,让学生更好的认识EXCEL。在这一部分,我重点讲解了在EXCEL中,单元格的概念,行和列的标记,以及其它的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对于建立和保存新工作簿,方法也和WORD相同,因此,我没有详细讲解,而是通过恢复学生对WORD操作的记忆,来举一反三,融合使用。当然,对于一些新的概念,还是必须要讲的,比如,工作薄由工作表组成,一个工作薄可以包含255个工作表等。学生也对这些新鲜的知识乐此不疲。在讲解最后一个内容——设计电子表格时,我通过演示如何在EXCEL中输入课程表来讲解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在乎让学生更好的认识EXCEL,为接下来的上机实践奠定基础。

随后,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学生因为看了我的演示,因此完成的情况非常好,而且有一大部分同学通过对WORD的操作记忆,尝试了对文字进行简单的格式处理。这一点让我感到很高兴,学生的创造能力由此可见。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个别同学因为没有认真听讲,所以在完成的时候就显得困难了。我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请教已经完成的同学,通过观看他们完成的作品及讲解,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在这一堂课中,总的来说,课堂是活跃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通过运用任务驱动法,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很令人满意。但同时,我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的发现不认真的学生,而且,在时间把握上,还稍有不足(最后上机实践的时候只有15分钟左右)。
  网站地图